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风华-第2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这是强辩,实际上当初韩琦也在地方上辗转十载,这才重回中枢。但重回之后,便为相十载,成为三朝“贤相”,而其余如范仲淹等,则不能如他一般,成为政坛不倒翁。

    所以韩琦虽然未必是真的小人奸贼,但说他是正人君子,恐怕也有些不适合。

    狄偁抓住这一点做文章,文维申心中一动,便知道所谓周铨要编宋史之事,恐怕也是狄偁自己扯来鸡毛当令箭,未必是实。不过狄偁被安排在这个位置上,负责审理他们,也可以看得出,周铨对韩琦、富弼、文彦博等都没有多少好感。

    文维申这倒是错怪周铨了,因为西军出身的身份,周铨对韩琦确实没有好感,但对富弼与文彦博倒没有那么多的意见——之所以有意见,还是文维申等为先人惹来的祸端。

    文维申等最大的倚仗,不过是先人留下的名气罢了,既然如此,就坏了他们最大的倚仗!

    “你们这样倒行逆施,终会有有识之士站出来,与你们斗争,让你们遭遇失败!”富直柔叫道。

    “有识之士?我们就是有时之士!”狄偁冷笑了一声:“我看你印堂发黑,最近必走霉运,还是少说些废话,老老实实招供为好。”

    “招供?”文维申目光一凝:“招供什么?”

    “勾结乱逆,欲害殿下,谋反作乱……看来你们还没有得到消息,那么我就给你们说清楚来吧,文维申,你的宝贝义女已经将你们全都卖了!”狄偁咧嘴笑道。

    此语一出,原本还对未来抱有一线希望的文维申顿时软瘫下去了。

    “这……这……”

    “蔡瀛,孔彦舟……”狄偁说了一串名字,一边说一边在注意观察众人的神情,说了六七个后,他停了下来:“还需要我继续说下去么?莫怪我不提醒你们,坦白可以从宽,顽抗则必死,甚至祸连家人!”

    文维申抿着嘴,脸上已经再无半点血色。

    “朝廷……朝廷不会放过你们的!”吕好问颤声道。

    文维申心中暗叫了一声糟,果然,狄偁咧开嘴笑了一下:“朝廷……哦,对了,那手帕诏也已经找到了,你们所说的朝廷,很快就会不存在了。啧啧,君上原本还想让大宋有一个比较体面的结束,你们这些蠢物,却连这最后的体面也不给大宋留!”

    “朝廷那边会怎么样?”文维申挣扎着问道。

    “大概和我们这边同时开始抓人了吧……”狄偁漫不经心地道。

    朝廷所在的汴京,那边的事情不归他管,他只要做好洛阳这边的事情就可。

    汴京之中,摄政王赵构如同往常一般,乘着轿子准备升殿。

    原本大宋的朝会是有一整套规矩的,可是赵家两代皇帝欠了巨额的欠款,许多仪仗、仪式就被取消,以节约皇室用度,所以现在的升殿,再没有那么多复杂的讲究。

    赵构身为摄政王,自然是比较晚到的,他抵达大殿时,殿前院子里,已经站了不少文武官员。大伙三五个聚在一处,小声地议论着事情,换作以往,这种行为必然是要受到御史弹劾的,但现在御史台中只剩余小猫三两只,他们也不关注这点事情。

    赵构面色微微一沉,但旋即将心中的不满收起。

    他正待从侧门转到后殿,就在这时,却听得有人呼道:“殿下,康王殿下,请往这边来。”

    赵构循声望去,见到的却是李邦彦。

    这位浪子曾经狠狠得罪过周铨,但后来又投靠周铨,现在更是“大宋”的宰相,与其余几位一起,组成了政事堂,主管朝廷内外大事——当然,背地里有人说他们就是负责拍周铨马屁,唯周铨之命是从。

    赵构与他关系还不错,至少这几年,双方配合得挺默契的。李邦彦对他给予足够的尊重,而他也很好地扮演了一个泥雕木塑的傀儡角色。

    “李公是有何吩咐么?”赵构笑吟吟地向李邦彦施礼。

    李邦彦回了一礼,面上带着几分忧色:“出了点事情,要与殿下事先商议,请殿下随臣来枢密厅。”

    所谓枢密厅,也是周铨改组大宋朝廷后的产物,政事堂的参政们暗中议事之所。赵构有些惊讶,这地方此前他很少去,想到西京传来的消息,赵构心中一动,某种喜悦与期待浮了上来。

    他与李邦彦一起行向枢密厅,李邦彦恭敬地落后他半步,这让赵构的心怦怦直跳,觉得自己猜测的可能没有错。

    因为在枢密厅中所议的都是军国大事,故此闲杂人等是不能接近的,哪怕是赵构的亲卫,也同样被拦在了构密厅所在的小院外。赵构看到李邦彦身边的护卫同样也被拦住,便不再疑心,迈步走了进去。

    枢密厅中,几位政事堂的相公面色铁青,都聚在那里。

    赵构目光在众人面上打了个圈儿,然后听得李邦彦在后边道:“殿下,有一件紧急军情,一刻钟前才接到,外边还没有人知晓。在成都,华夏军第七军军帅宋行风等发动兵变,将济王扣住,有传闻说,济王已经不幸遇难了。”

    赵构身体猛然一抖,几乎要忍不住仰天大笑起来。

    哪怕他再服从周铨的意愿,但在内心深处,他如何不想摆脱这个在背后操控自己的人?

    仿佛压在头顶的大山被掀翻,赵构长长吸了几口气,然后他意识到不对,忙换出一脸戚容:“济王乃国家干臣,若他真有意外,国家当如何是好?这消息当真么?”

    “是,刚刚得到消息,京郊的华夏军军营已经戒严,另外,从京城去徐州的所有列车都已停运。”李邦彦又道:“殿下,若是济王真遇不幸,朝廷当如何是好,还须殿下决断!”

    他这么恭敬,让赵构更是放心了。

    “朝廷做的第一件事情是给济王上尊号,然后以其长子周宇承济王之位,以华夏军各部军帅为列候,令岳飞回军,讨伐宋行风。”赵构心念电转:“另外,令各地新军都向京城集结,以备急需!”

    “官家那里?”李邦彦目光一闪,又问道。

    “皇兄身体不适,外头的这些事情,暂时不惊动他——嗯,为了防备有人浑水摸鱼,还是加派守卫,护卫皇兄安全!”赵构说道。

    紧接着,他滔滔不绝开始发号施令,又封官许愿,又是恩威并施,其核心就是一句话,要接收周铨的“遗产”,把华夏军各级将官笼络在自己的手下。为此,他决意提拔一批人,象大贤杨时、忠臣李纲、陈朝老和陈东,等等诸多人物,他都要召入宫中。

    听他说了足足有一刻钟,李邦彦再无半点怀疑,长叹了一声:“殿下……宋行风之事,看来果真与殿下有关?”

    赵构本来一头热情的,听得这句话,象是凉水冲头,整个人激灵了一下,热情也冷了下来。
………………………………

五六九、莫须有

    “李相公,你此话……是什么意思?”赵构提高了点声音,向李邦彦问道。

    他不仅是表达自己的不满,也是让位于外边的亲卫们听到自己的声音。

    他却不知道,在外边,几名华夏军军士大踏步走了过来,虽然数量比赵构的护卫要少,可是赵构的护卫在他们面前,却是声都不敢吭一下。

    “我们是康王殿下的护卫……”为首的班直懦懦地说道。

    “知道你们是赵构的护卫,现在赵构已经卷入大案之中,你们是准备为他战死,还是放下武器协助调查?”华夏军军士中一人道。

    “我们……放下武器!”班直们相互对望了一眼,脸色有些难看,但还是硬着头皮道。

    赵构这些年倒是收拢了一批心腹,只不过面对华夏军,而且赵构本人又不在,他们根本没有战斗的意愿。

    若是赵构本人在此,以恩义相激,或许还有几人会带着大伙冲杀。

    “多谢诸位配合,既是如此,请随我来,请相信君上,各位的身家性命不会有什么问题。”

    华夏军将这此人带到一旁的屋子里,整个过程,都没有发生任何冲突,因此,枢密厅中的赵构也就一无所知。

    他还在等李邦彦的回答。

    李邦彦叹了口气:“殿下不过是一个闲散亲王,若无周公,岂能有今日之权势?你怎么还要造反,与贼人勾结,试图暗害周公?”

    “我,造反?”

    赵构顿时无语了,他见过无耻的,但是无耻到李邦彦这个地步的,当真是少见!

    他可是大宋的摄政王,宗室皇亲,他造什么反?

    李邦彦却说得理所当然!

    “事到如今,殿下你还想要狡辩么?好吧,我就实话告诉你,宋行风已败,文维申等已将殿下你招供出来了。”

    “这不可能……我是说,我并未卷入此事之中,我,我……文维申一定是血口喷人!”赵构急道。

    “文维申不喷别人,为何喷你?”

    “他自然要胡乱攀咬,他没有任何证据,对,他没有任何证据!”赵构有些歇斯底理。

    李邦彦微微一笑:“莫须有。”

    “莫须有?”赵构愣住了。

    然后与李邦彦的目光一对,赵构便明白,自己的辩解根本没有用处。

    而且仔细一想,莫说自己暗中与杨时等勾结,就算没有此事,这对周铨来说也是一个机会!

    将赵宋皇族仅存的一点人情威望都葬送的机会!

    所以他赵构清白不清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乃是赵宋皇族宗室的代表!

    “我……我要见周公,我要见济王殿下,我为他立过功,我为他流过血!”想明白这一点,赵构急道。

    “周公如今还在蜀中,不日将回汴京,那可是我华夏举国同庆的大喜事。”李邦彦啧了两声道。

    “放过我,你们没有证据,如何能服天下?”赵构又道。

    “康王殿下,我不是说过么,莫须有。”

    李邦彦说完这个之后,摆了摆手,从两侧厢房里,有军士出来,将赵构左右夹住带走。赵构大声叫了两句,听得外边没有任何反应,只能闭紧嘴。

    他的脸色越发苍白了。

    “真不知那一位,为何非要我在康王面前说出莫须有三个字来。”李邦彦心里嘀咕了一声,目送赵构被带走。

    不过他也只敢在心里嘀咕,现在他的身家性命,都掌握在那一位手中――不只是他,整个大宋的前途命运,都掌握在那一位手里,或许几十年后他老了,才敢在自己的私人记忆里提上一句此事,但现在,他只能将之闷在心中。

    “九大王这边还好办,还有一位,更不好办啊。”枢密厅中有一人嘀咕了声。

    李邦彦噗的一声笑:“那一位更好办了。”

    “还要烦劳李相公。”

    李邦彦回望了一眼政事堂的诸位,这几人和他年纪差不多,都是四十左右,个个面色都不好看。这也正常,毕竟他们将是大宋最后的一批宰相参政级人物,而且他们要做的事情,是亲手葬送大宋。

    但李邦彦还是有些看不起他们。

    李邦彦很清楚,他们能够安安稳稳在参政的位置上坐了好几年,这几年里捞到的实惠比别人当十几年宰相都多,靠的就是周铨的支持。食人之禄,忠人之事,既然拿了周铨给的好处,就须为周铨扫平一些障碍。

    唯有如此,在即将建立起的新朝之中,有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

    李邦彦对于在新朝中当宰相是不抱希望了,他看中的是另一个位置,按他所想,新朝之中肯定是要安排一些旧宋官员,以此来安抚人心,而他身为旧宋宰执,又为新朝立下了汉马功劳,正是完抚人心的最佳人选。

    在新朝,内阁总理他是不要想了,可是两院三台十二部,总有适合他的位置。

    想到这里,他心中火热,昂然道:“诸君皆是因人成事者,且在此等我的好消息!”

    他挺胸出了枢密厅,很快便到了皇宫内。为了避讳,这边他有很长时间没有进来了,因此道路只是依稀记得。带着十余名亲卫,他大步上前,皇宫里的班直见到了,也没有谁上前盘问。

    这些班直最重要的任务不是保护赵桓,而是防止赵桓联络内外。在被软禁的这些年中,能够顺利进出皇宫的人不多,其中最常来的,只有赵构。

    他倒是每隔三五天就要进来问候一声赵桓,只不过李邦彦得到的消息,这种问候最初时得到的是赵桓大发雷霆,后来赵桓大概也厌了,于是变成了冷漠以对,可是赵构仍然坚持来问候。

    李邦彦原本认为,这与其说是问候,还不如说是定期来监视,同时看看能不能将赵桓气死。但现在看来,他想的似乎简单了些,赵构与赵桓实际上避开了监视,暗中达成了某种默契。

    按周铨的意思,赵桓软禁在宫中就行,可是李邦彦等觉得不妥,因此将软禁的范围又缩小了许多,只限于四座院落。

    不过无论是饮食还是女色方面,都没有为难赵桓,这几年间,赵桓又添了好几个子女。

    “陛下,李相公来了。”

    此时正值炎夏,穿着小衣的赵桓躺在凉榻之上小睡,旁边的内侍见到李邦彦却不敢怠慢,将赵桓摇醒说道。

    赵桓“哼”了一声:“朕只有一位李相公,名为李纲,只不过现在已经不在朝中了,朕不知道还有哪位李相公!”

    他说话的声音不小,李邦彦听得清楚,眉头一挑,心中生怒。赵桓当权之时就是个糊涂虫,如今关了几年,糊涂劲儿还没有消减!

    “臣李邦彦见过陛下。”虽然心中不满,不过李邦彦还是给赵桓行了一礼,只不过这礼也就是草草一揖。

    “哟,这不是李邦彦李浪子么,你不去应天府给周贼溜须拍马,怎么跑到我这儿来了,你可是大红人,哪得这样的闲功夫?”赵桓转过脸,阴阳怪气地道。

    “好教陛下知晓,臣这里有一杯仙酒,请陛下饮下。”李邦彦说完后身体一侧,他身后一名护卫将一个小瓶子端了上前。

    此话一出,赵桓的那些内侍与宫女们先是一呆,然后个个面色惊怖,有人甚至失声惊呼。

    赵桓也变了脸色,他坐直身体:“周铨呢,让周铨来见朕,朕要问问,他的良心是不是被狗吃了,竟然要鸩杀朕!”

    所谓仙酒,肯定是毒酒!

    赵桓虽然口中如此叫嚷,实际上,他已经站了起来,双脚战战,几乎就要转身逃走了。

    李邦彦摇了摇头,面无表情地道:“文维申等勾结周公麾下大将宋行风刺杀周公,周公来不了,臣是奉摄政王之令来见陛下的。”

    赵桓“啊”了一声,脸上先是一喜,然后恍然大悟,又变成了惊色:“老九……老九他如此心急?朕说了,只要能除了周铨,朕就将这帝位禅让给他,他何必这么急?”

    “陛下应当想得明白。”

    赵桓心中冰冷:若是周铨真死了,华夏军内乱,那么得利最大的,自然是赵宋皇室。也正是因此赵构怕他不履行承诺,恋栈不去,干脆要毒死他!

    他也确实不是真心禅让,也有重掌大权之后要处死赵构的打算,但赵构心比他狠,手比他黑,竟然抢了这个先!

    李邦彦忽然叹了口气:“臣身受上皇与陛下两朝重恩,今日却不得不为此举……”

    他这一口气叹得,让赵桓幡然醒悟,自己还有一线希望!

    “李相公,李相公,朕才是皇帝,若朕能重见天日,能够再掌大权,愿以李相公为亚父,与李相公共治天下!”赵桓急切地道:“相公,朕……朕愿立誓为证!”

    李邦彦沉默了几息,仿佛是心动了,然后他道:“陛下果有此心……还请下诏,囚禁康王。实不相瞒,朝臣之中,心向陛下者不少……若得知陛下施计除去周铨,又囚了康王,他们必定愿意拥戴陛下,我大宋中兴有望!”

    “除去周铨之事,原本就是朕与李纲、杨时等共谋!”赵桓大叫起来。

    李邦彦顿时双眉一凝,凛然望去:“这可不得乱说……”

    “朕有必要乱说么,李纲说动老九,随杨时一起入宫,说是给朕讲学,实际上我们沾水在桌上笔谈,朕还传出手帕诏一份……此事便是朕的意思!”
………………………………

五七零、皇上要谋逆

    满朝文武等得有些不耐烦了。

    虽然自靖康之变后,大宋的朝会就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可是再怎么不重要,也是一个程序,例行公事将之完成,是从赵构到大臣们定期的任务。

    但现在已经过去一个小时了,还是没有开朝会。

    赵构早就到了,只不过被宰相李邦彦邀去了枢密厅,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原本百官还议论纷纷的,可是时间久了,他们都意识到极度不对,因此连议论都不议论了,只是一个个面色铁青,等着结果出现。

    这些年来大宋小朝廷不停缩减编制,但是朝廷的财政收入却没有减少,周铨控制的地盘虽然不向朝廷纳税,可是因为商业繁荣、工业兴旺,所以小朝廷的财政收入反而一倍于靖康之前。

    故此文武诸官的待遇是随风上涨,就算还比不得周铨那边同样等级的官员,也远胜以往。大伙当然希望这官能够长久当下去,可是若朝廷中有什么变化,他们的如意算盘可就拨不响了。

    “政事堂的几位,如今都不在啊。”良久之后,不知是谁悠悠叹了口气。

    众人早就发现了,他们在这里枯坐苦等,政事堂的那六位却是一个都没看到。

    有几人已经在盘算着,若是真出了什么问题,他们是不是该挺身而出,或许一次冒险,就能让他们也跻身政事堂中。

    就在百官的耐心即将消耗光时,终于听到了一声磬响。

    百官纷纷站到自己的位置上,跟随着引导的班直武官进入大殿。

    大殿内自然是阴沉沉的,刚从光明走入黑暗之中,众人视线都有些模糊,但当他们定了定神之后,队伍就有些乱了。

    御座之旁,没有人!

    御座上没有人是正常的,朝廷以赵桓多病为借口,已经剥夺了他参与朝会的权力。但是在御座之侧,有一张小些的椅子,是摄政王赵构的位置。

    可现在赵构没有出现在他的位置上!

    那肯定是出事了,是什么事情,会不会过一下子,赵桓从偏门走进来,再度坐上御座?

    众人目光再度集中在最前列,那原是政事堂六位宰执与参政的位置,可是现在仍然空空荡荡的。

    片刻之后,终于看到李邦彦领着五人走出来,五人的神色虽然有些异样,却让人看不出喜怒。

    他们就位之后,李邦彦带头,向着御座方向一揖:“请摄政王!”

    几位参政同声道:“请摄政王!”

    然后诸官亦是行礼,齐声道:“请摄政王!”

    也有些官员惊疑不定,没有加入这个行列的。他们都盯着方才李邦彦等出来的侧门,个个面色凝重。

    然后就看到一人身着亲王之袍服,一步一顾地走了出来,再迈步登上台阶,来到摄政王位前,先也是向御座一揖,然后才坐下。

    “这……这……”

    “怎么是他?”

    那些盯着的官员们都愣住了。

    因为走出来的人,并不是赵构,更不是赵桓,而是赵佶的第五子肃王赵枢。

    这位肃王博闻强记,是个学者型的人物,但是为人懦弱不争,在赵佶诸子之中,并不太显眼。而且他的年纪比较大,仅小赵桓两岁,比赵构则要大五岁。

    他若是摄政,那赵构呢?

    “康王何在,康王人呢?”朝中有人叫道。

    赵构摄政这么多年,虽然实权不多,但也足以让他在朝中培养出一批心腹来了。这些人见赵构不在,顿时发作起来,纷纷喝问,不少人甚至开始向着大殿大门外张望。

    “都肃静!”李邦彦厉声一喝。

    殿中的武士用力顿起手中的武器,咚咚的声音,让众人都闭住了嘴。

    “有一件事情宣告……请摄政王宣旨。”李邦彦道。

    赵枢一脸便秘模样,从摄政王座上站起,李邦彦上前两步,将一道旨意递给他。

    如果可能的话,赵枢真不愿意站在这里。他以文学之士自居,一向敏于行而讷于言,加之母亲在后宫中地位卑微,所以赵佶选皇储时从来没有考虑过他,他自己对此也没有什么想法。

    可没有想到的是,到后来这事情却落到了自己头上!

    “孤从五国城来,带来父皇旨意。”虽然不愿意,赵枢还是开口道。

    然后下面群臣中有些人才反应过来,这位肃王和景王赵杞二人,已经很长时间未在京中出现了。似乎是说太上皇赵佶有些想念儿孙们,所以摄政王赵构送他们去五国城服侍太上皇了。

    可现在,赵枢却悄然回到了京中,而且还不声不响站在了摄政王的位置前!

    “因皇兄与九大王卷入谋逆之事,故此上皇有旨意,废黜赵桓,罢去赵构摄政王之位。上皇复辟,小王我暂代摄政之职。”赵枢也不管那么多,闭眼开口念叨了一遍,然后殿开手中的圣旨,骈四骊六开始念了起来。

    旨意大致就是说,他赵佶老人家不幸,生子不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