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第一主播-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两个左羽林卫正要履行职责将李行周拉起来强行使其拜倒之时。

    蓦然听到一个极有中气的声音响起道。

    “圣驾面前这般喊打喊杀的成什么样子,罢了,你们退下吧”

    那两个左羽林卫见发话的是狄仁杰,又稍等了一会儿见帘幕后方没有敕令传出,遂躬身一礼后无声的退了出去。

    狄仁杰说完这个,也没看李行周,顾自转过身去,面向前方不远处的帘幕道:“为百姓之所依归,朝廷统御万民之根本,不可不遵。

    “今日东方虬,陈平安确有弊事,臣固以为还是当交付大理寺公开审断,以正朝廷之清明,以塞悠悠之众。”

    显然这小堂中正在议的是东方虬及陈平安的处断问题,就不知道他们如何议没议如何对待今科科举之事。

    唐时的君臣关系,乃至于上官与下官之间的关系并不像清朝时那般严苛,不会动不动就要跪地磕头口称奴才。

    除非大朝会,否则臣子见皇帝地不过是揖礼而只,官员见到上司,拱手之后便即禀事。

    坐在地上总不是个事儿,稍歇了一会儿回过劲儿后,李行周便咬牙一点点的站了起来,只是没人理会他罢了。

    他遂一边听着议事,一边打量着小堂里面的情景。

    这小堂内鄯的装饰布置以返璞归真后舒适为主。

    并不是李行周想象中华美到极致的样子。

    其间有两支香炉燃香袅袅也不知其燃的是什么香,味道极其淡雅,但凝神定思的效用却是极强。

    呼吸之间侵入体内,便连李行周也觉得心思收摄了些。

    堂内除了这效用神奇的燃香味道之外,尚有一股淡淡的药香隐隐飘荡,可惜,任李行周怎么的去瞅,也看不清楚药香的来源。

    盖因这药香传出的地方是在那一层模模糊糊的帘幕之后。

    春寒料哨的天气,因这小堂里人多,所以几扇大雕花窗户俱都开着虽然空气极好,但难免也时时会有冷风吹进来。不知是为了遮蔽冷风,还是因为人病了不愿被臣子们看见其憔悴的病容,圣后武瞾特意命人放下了这层帘幕。

    数十年前,当武则天还是前朝皇后时,她已在每次朝会之时以帘幕为遮挡坐在高宗身后听群臣议事。虽说此后她光是加尊号为神龙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

    并从幕后走到台前每次上朝皆与高宗并肩坐于御座,而今更登皇帝位,但臣子们对她这垂帘议政的形式并不陌生,所以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合适。

    只是可惜了李行周,有这么一层帘幕隔着。

    只能隐隐绰绰看到帘幕后端坐着一个女人,身边还站着另一个女人。

    至于坐着的肯定是武则天了,只是这大有名声的女人此刻究竟是什么模样任他费尽眼力也无看的清楚。

    穿越一回还是穿越到这个时代。

    分明已经到了武则天面前竟然不能看清楚她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真是大遗憾哪!

    此时小堂中的议政已经演化成了争论。

    狄仁杰坚持应将东方虬与陈平安交大理寺公开审断另一方的官员却坚称不可。

    双方你来我往,争论的越来越激烈。

    但在此过程中李行周却发现了一个极有趣的现象。

    那就是这些个官员中除了狄仁杰之外其他无论是参与争论还是没有参与争论的官员都会不时的看一眼那个坐着的人。

    那感觉似乎是众人都在等他说话,也都认为他会在这个问题上说话一样。

    但这个位次还在狄仁杰之前,小堂中唯一能坐着的臣子却终究是没说话。

    更奇怪的是,眼见这争执越来越激烈帘幕后的武则天却也一直没说话,她为什么会如此?

    难倒她也在等着什么?

    前面的信息知道的太少李行周也就无判断出什么,只是静静的听着。

    恰在这时,就听帘幕外有太监嘎着声音请见。

    “进来。”

    帘幕后传出一个年轻的声音,挺好听的清脆声里带着沉稳,想来这该是那站着的上官婉儿发出的。

    走进来的是个中年太监,一溜儿的小碎步。

    低着头从李行周身边经过时都没有丝毫张望的动作。

    论举止真是合度的紧了,但他那步幅明显是有什么急事的。

    “禀陛下,适才宫城城门外的士子们又鼓噪起来了。”

    太监此言一出,小堂上正在争执的双方都停住了。

    狄仁杰皱了皱眉头。

    “某走时那些个士子们已经平静下来,又有李大人前往安抚,怎会又生事端?”

    中年太监始终是低着头,恭敬答道。

    “宫城城门处值守的李郎将报进说,狄相走时,那些士子们确已安静下来,李大人到后不合训斥了那些个贡生们几句,有贡生不服,双方遂就起了事执。这一争执,整个士子们便都不稳了”

    听到中年太监这话,众官俱都皱起了眉头,一方面自然是对士子们不满,又担心这事重新生出什么波澜;
………………………………

第69章 湘灵鼓瑟

    另一方面也在心底暗骂李峤真是个书呆子,士子们刚闹出这么大的事情,情绪正是不稳的时候,这时候岂能再去训斥?

    这不是火上浇油嘛?”

    “难倒他还想让这些贡生们再闹一出?适才他走时,圣后给他的旨意分明是安抚,一个书呆子难倒连安抚是什么意思都不懂?”

    众官紧皱眉头时,上官婉儿身形微侧之间看了坐着的那人一眼。

    他对李峤知之甚深,此人诗虽然做的好,但做官做事却最是谨小慎微的。

    断不可能连安抚是什么意思都不懂。

    中年太监所说与他素来行事的习惯截然不同啊。

    倒是他刚才乘肩舆进来时曾远远看见这位左相正在路上与李峤说着什么。

    那李峤一边听一边还似在擦拭额头的汗珠联想到此刻这蹊跷的事情,莫非……。

    李峤行事异常的根源在这位左相身上?

    左相武承嗣端稳而坐,眉头同样的皱起,脸上丝毫看不出任何异常。

    “士子们如何鼓噪?”

    帘幕后说话的是上官婉儿。

    “有士子叫嚷要抬着集圣先师像进宫城朝……,朝天子。”

    “也有些士子叫嚷请陛下赐天恩放还清河李行周,若陛下能行此恩典,他们愿就此退出皇城并即刻离开洛阳,自此终老田园,再不敢有科举名之念”

    中年太监刚一说完,就听“啪”的一声脆响从帘幕后传出。

    随即一个低沉里充满着无限威压的女声传出。

    “都是一群混账行子,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上官婉儿”

    虽然语意不善,但武则天的声音其实并不太大,更没有什么暴怒如雷的叱喝。

    但就是如此,她这一开口,小堂里面的众官却不约而同的将身子矮了半寸。

    这一瞬间,李行周的脑海里蓦然冒出一句以前只在书中的看到过的话来。

    “大象无形风雷常悬于九天之外”

    上官婉儿向右一个迈步。

    “臣在”

    “这些个混账行子们还是信服于你的,既如此你就再走一遭,告诉他们:朝廷将彻查弊案,五日后将有诏书布告天下。若其中果有情弊,朕循天道公心,自会还他们一个公道”

    “此外,限令一个时辰之内这些个混账行子必须退出皇城各回宿处。”

    “一个时辰后仍留在皇城者,着有司楫拿,本人长流三千里,子孙三代不得再与科考”

    “臣……,领旨。”

    上官婉儿轻叹一口气后,退身向外走去。

    “领旨。”

    上官婉儿心中明悟,退身而去。

    上官婉儿刚走,武则天那蕴风雷于九天之外的声音又已响起。

    “来俊臣”

    听到这个名字李行周的注意力猛然又提了几分,此人可是武周朝的名人历史上有数的酷吏呀!

    “臣在。”

    应声而出的来俊臣却非李行周想象中凶神恶煞的模样,高而瘦的身形,白净脸皮,看着真是再正常不过了。

    “楼外那两人并贡院二十八员流内品秩官就交给你了,东方虬……。”

    “且先留几日吧口其他的当于八日之内审断完毕”

    “臣遵旨。”

    来俊臣领旨时柔柔的笑了笑,温润如处子。

    小堂中的那些个官员们看到他这个笑容,大多数几乎是不约而同的感觉全身猛然一紧,继而心中涌现出无尽的寒意。

    来俊臣是专司重案的,这可是个以杀人为乐的戾物,一旦案子到了他手上,若非特意交代,涉案人近乎十成十是必死的。

    陛下如此安排,就等于是要处死除了东方虬之外的二十九人。

    且是限定在八日之内必须杀尽匕尽管之前的陈平安与东方虬已经供认弊事,确是有负天子之信重。

    尽管这几年中已经多次见到陛下对李唐宗室毫不留情的杀戮。

    但此时听到这个,仍是一时难以接受。

    陈平安固然有罪,但罪不至死!

    至于其他那二十八个在贡院任职的官员更是如此。

    再说,虽然这二十九人的官职不算太高,但毕竟都是流内的品秩官哪!

    一次尽杀二十九名朝廷官员,且还是以不公开审断的方式刑杀,这……。

    震惊之余,众官员们也是不解。

    为何三十人中唯独留下了一个本该是罪责最重的东方虬?

    开始时武则天不发一言,但一旦开口,短短三两句之间便已将贡生暴动的事情先料理下来,继而一言杀尽二十九人。

    “你下去吧。”

    来俊臣退下后,武则天一并将其他的官员都遣退了,唯独只留下了武承嗣。

    上官婉儿一走,也没人再敢在这个时候对武则天适才的命令有所阻拦。

    那些噤若寒蝉的官员们退散后,小堂里顿时安静下来。

    “承嗣,你把曹子建的《七步诗》诵给朕听听。”

    略有些空旷的小堂内,武则天听不出喜怒的声音幽幽回响。

    此前一直端稳而坐的武承嗣再也无安坐了,闻言当即起身拜伏在了帘幕前。

    “诵。”武则天的声音里已显露出微微的怒意。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武承嗣不敢再有半点迟疑,沉声将曹植的这首《七步诗》诵了一遍。

    “诵!”

    又是一遍

    “潜,

    到了第三遍,这时李行周分明从武承嗣的声音里听到了那细微的颤音。

    武则天终于没再让武承嗣诵第四遍。

    “朕看你近来心神错乱,肝火太旺。实不能再理政事了,出宫之后便往白马寺好生住着静静心去。什么时候回来,等朕的诏书”

    “遵旨”

    武承嗣不敢有半点辩驳,领命之后亦退身去了。

    一时间,帘幕外的空阔小堂内便只剩了李行周一人。

    武则天一旦开口开始理事,中间几乎就再无停顿。

    “进士科的考卷还不曾送来?”

    “适才已经送到。”

    上官婉儿答道。

    “你将这李行周与那些取中的考卷都取出看看,若其考卷所答皆不如这二十七名取中者口便即刻命人将这李行周的考卷张布于贡院之外,一并将李行周其人当众杖毙于其考卷之下”

    “臣女领旨”

    李行周站的更端正了些,虽然对那首《湘灵鼓瑟》有着十足的信心。

    但要说此刻他毫不紧张那却是不可能的。

    生死之间悬于一线,即便是穿越者,又有谁真能毫不挂心?

    或许是承继了祖父上官仪的优良基因,上官婉儿是那种在诗赋文学上极有天赋的人。

    十四岁时由宫中贱奴一飞冲天被武则天赏识看重。

    其在文学上表现出的才能可谓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这么多年专司制敕拟诏之事,亦是对她这一才能的充分肯定。

    既有天赋,眼界亦高。

    近年来武则天每在宫中举办诗会时,负责最终裁定备家诗作之优劣高低之人便是上官婉儿。

    因其裁定的结果公允,能为备家所心服。

    是以上官婉儿渐渐就有了“诗秤”的别号。

    此事不管是史书还是唐人笔记中部多有记载,李行周自然知道。

    以上官婉儿“诗秤”的眼光,不可能看不出那首《湘灵鼓瑟》的妙处。

    更不可能东方虬,陈平安两人取中的那二十七人都能写出比这首《湘灵鼓瑟》更好的科举诗。

    进士科考试有诗亦有赋,但赋一般较长。

    且自西汉武帝骚体大赋鼎盛一时之后,以华丽辞彩炫人眼目。

    但内容却多有欠缺的骚体大赋便有着越来越严重的模式化。

    简而言之就是骚体大赋“文”胜“质”远矣,且套路化严重,是以自西汉之后就渐渐没了鼎盛时的荣耀。

    进士科科试中,众考生几乎是按照同一个套路来,是以赋作呈现出极严重的千人一面的特点。

    这情形与后世的八股文颇为相似,真正好文学者若非是为考试需要不得不为的话。

    其实是不太愿意看这些千人一面的东西的。

    应试赋文有此特点,又长,加之看武则天的意思是要立等结果的,实不能花费太多的时间。

    是以本就不太好赋文的上官婉儿便没有看那些赋。

    径直将李行周并二十七名取中者的诗作挑了出来。

    知道这次看诗的重点是在李行周,所以上官婉儿先将那被取中的二十七首诗俱都看了一遍,心中有了准谱儿之后,这才最后拿起了李行周的诗卷。

    展开来先看字,倒也平平。但一看诗,上官婉儿的眉头顿时一展。

    此次进士科所出《湘灵鼓瑟》的诗题,题旨是取自《楚辞。远游》

    “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

    李行周诗卷上写的是: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

第70章 什么鬼

    诗的开头两句点题,赞湘灵善鼓瑟,优美动听的乐声常常在耳边萦绕。

    以科举诗而论,这开篇点明题旨的两句诗可谓是极精到了。

    随后便是想象驰骋,湘灵美妙的瑟音吸引了水神冯夷。

    冯夷好此绝妙瑟音,忍不住于水上合节欢舞。

    但冯夷其实并不曾真正听懂瑟音中隐藏的哀怨凄苦,亦使他的欢舞显得徒然。

    但那些“楚客”是懂得湘灵的心意的。

    譬如西汉之贾谊,譬如历代被贬谲南行而经过湘水的天涯失意人。

    中间这四韵,一共是八句,极力描绘湘灵瑟曲的神奇力量。

    这就使诗句避免了科举诗中盘常见的呆板叙述,显得瑰丽多姿,生动形象。

    然此诗最佳妙处还在最后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前诗紧扣题旨,反复渲染,已经将湘灵鼓瑟之妙绘写的淋漓尽致。

    倾听妙曲,想见伊人,但诗中竞不曾直面写到湘灵。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其间真有无限扑朔迷离的怅惘,用词堪称极妙。

    而更具神韵的是“人不见”之后却以“江上数峰青”收结。这最后五字实是神来之笔,将此前湘灵鼓瑟所造成的一片似真如幻,绚丽多彩的世界,瞬间归于烟消云散,让观者由瑰丽的想象世界回到现实。地点依然是湘江,依然是湘灵所在的山山水水。只是,一江如带,数峰似染,恬静的山水美景中,给人留下无限悠远的思恋

    上官婉儿看诗极快,也很静默,但看完最后这首《湘灵鼓瑟》,却忍不住的发出了一声幽远的轻叹。

    若非囿身于这皇宫之中,她还真想去楚地走走,去湘水走走,去听一听那湘灵的绝妙瑟音。

    有诗文天赋者每遇佳作便好沉迷其中,这是伴随天赋而来的天性,恰如人之痼疾是很难改掉的。

    这便如北宋末年有名的奸相蔡京,不管他平日有多少个朝政倾轧的心思,但一遇到上好的书帖,却也忍不住沉迷其中,这一刻的他倒是纯粹的多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无它,只在于蔡京亦好书法而已。

    相随十五年,武则天对上官婉儿知之甚深,听她这一叹,便知其看诗已毕,遂问道:

    “如何?”

    在武则天身边跟随多年,上官婉儿逐渐揣摩出许多与这位圣后的相处之道。

    正是她的这些静心揣摩与总结才是其十五年荣宠不衰白勺根源。

    而在她揣摩出的这些个相处之道中,排列第一的便是一一诚实。

    圣后绝不是仁慈之君,但其绝对是英明之主。

    跟着这样杀伐果决而又善察人心的主子,上官婉儿若还敢玩心眼儿耍欺瞒,早已死无葬身之地,哪里还有十五年的荣宠不衰。

    十五年来,上官婉儿见过太多试图欺瞒最终却弄巧成拙被杖威一团血肉的人。

    从神龙天后到圣后,这位女帝都是眼睛里揉不得半点沙子的。

    在武则天还不曾完全老去之前,有一说一绝对是与她相处的最英明之道,上官婉儿恰是最深诸此道之人。

    “臣女皆已看完,单凭此诗,这清河李行周实应取中,便是。状元‘也尽坐得”。

    说话间,上官婉儿一并将李行周的诗卷呈了上去。

    帘幕外,李行周听到上官婉儿此言,长长的松了一口气。

    武则天亦有诗才,在李行周穿越前的后世,她的一首诗仍然广为流传,被人称道不已。

    看朱成碧思纷纷,支离憔悴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能写出这样流传千载依然为后人称道的佳作,武则天自然不缺乏鉴诗的眼力。

    片刻之后,自进小堂以来便无人理会的李行周听到帘幕中传出了一句考语,“这倒的确是一首好诗。

    科考场上匆匆之间能写出这样的诗来,确属不易”

    耳听此言,李行周心底对武则天的认识又加深了几分。看来史书中关于其“有胸襟”的评价的确不是虚言。

    自己今天带领贡生们闹出如此风浪,不啻于狠狠的扫了武则天的脸面,但她面对这首《湘灵鼓瑟》时依然能做此持平之论,这份大气,这份胸襟确实值得称道。

    想到这里,李行周微微的摇了摇头。自己这感慨实在有些多余obil!

    说起来,武则天对于上官婉儿而言可是不折不扣的杀父仇人。亲自授命杀掉上官仪及上官芝后,却将上官婉儿留在身边,不仅是留在身边,而且是贴身到连饮食衣饰都交由其安排的地步,这简直令人匪夷所思。

    便不说女皇帝,纵观古往今来所有的皇帝乃至上位者,有几人能像武则天这么做?又有几人敢像武则天这么做?没有大胸襟,大气度,又如何做得出这样的事来!

    更不说其死后留下的那座无字碑了!

    唐之后骂武则天的很多,有骂她残暴不仁的,有骂她淫荡不堪的,但无论怎么骂,却没有一个人是骂她小肚鸡肠不大气的!

    作为一个女人而有如此大气,单凭此一点,、。

    武则天不仅足以傲视她这个时代的大多数须眉男子,亦足以傲视古往今来的绝大多数帝王。

    能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既有其实,又有其名的女皇帝,武则天绝非侥幸!

    耳听武则天已经看完考卷,并给出了这么个考语。

    李行周心想着下面自然该是问询于他的时候了,孰料他依旧是没人理会。

    武则天说完考语后便转过话头儿向上官婉儿吩咐道。

    “传苏味道。准其于皇城骑马,速来”

    帘幕后有跪伏于地静等使唤的太监宫女,上官婉儿遂指了一个素来沉稳的太监去办此事。

    武则天还是刚才那风格,要么不动,一旦开始理事后便是雷厉风行,中间几无停顿。

    “拟敕!给事中李峤为人首鼠,无人臣之德,着即出为琼州司户参军”

    准备君前问答落空的李行周听到这敕令,不免要替李峤悲哀一下。

    唐代的琼州便是后世的海南,可是这时代人眼中的天涯眼角及不毛之地。

    此时唐朝海南岛的条件之艰苦,远非后人所能想象。这一情况即便是到北宋也未有根本性改观,只看苏轼的贬谲诗便知道了。

    贬往海南,还只是官职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司户参军,这可是比贬到岭南更远更狠!

    对于李峤来说,实是不折不扣的“远窜”,最终还能不能回到中原,回到洛阳,那就纯属天意,要看他的命数了。

    李行周顾自感慨,武则夭的敕令却是一道接着一道,就从这一点上便能深刻的感受到这位圣后雷霆霹雳般的治政风格。

    要么就是不动,隐风雷于九天之上。

    一旦动起来便是狂风暴雨,毫不给人半点喘息的时间。

    “谴使,问梁王武三思:今科取才弊情甚深,学士东方虬难辞其咎,尔意当如何处断东方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