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行-第1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可增强水军战力,二来为漕运护航,第三,时下尚无干船坞技术,造船都在地面上自下而上建造。倘用采用干船坞,可在龙骨铺设完成之后,上下同时施工。

    不算龙骨定型时间,整个造船的周期至少可以缩短一半以上。尤其是建造大型船只,干船坞是必备基础设施。

    当年伍算大师替晋军建造巨型战船,每艘大船耗时需要六年时间才能完工,而且就这般规模,还不是木质战舰所能达到的极限。

    随着日后技术发展,更为大型的木质战舰也可能出现。究其原因,并非工艺不先进,而是伍算的造船工艺已经达到了时下技术的瓶颈极限,即便再有提升,也必须等到其他先关技术进步之后,才能有更长足的发展,就眼下而言,发展干船坞是必然之选。

    干船坞将整船至于地槽之内,待完工之后打开水门让船自行漂浮,脱离船坞。时下发展干船坞,最大技术问题在于水门和排水方式。

    现代可以依靠电力、液压传动等动力装置驱动闸门的闭合,最后通过水泵将水排干。现在不行,没有任何自动化器具可供使用,如此一来,水门的开启闭合与排水将十分考验当下的技术。

    倘若城北以干船坞代替护城河,宽大数丈乃至十数丈的船坞比护城河更安全,同时还能充当港口,长期驻扎水军,进一步巩固新城的水面防御。

    护城河将在新城落成之后择机再挖,百里燕估摸着等砡工派有了回信,再做商议也不迟。

    会议持续至深夜,众将所提看法也是五花把门,甚至一度问倒了工造官,其中最为尖锐的问题当属洪泛。

    新城建在冠汤渠高地,但是冠汤渠却不在新城城墙之内,倘若敌军攻过永兴河占了冠汤渠,在冠汤渠筑坝挖水道,来个水淹新城怎么办。

    时下城墙绝大多数都是土夯,不包砖,大水泡三天,强攻之下就可能垮掉,更别说冠汤渠水量极大,冲击之下南墙极可能承受不住。这个问题也引起百里燕高度关注,他不是没想到,而是早有应对之法。

    以水灌城淹民危害极大,死难者往往十之七八,选址冠汤渠筹建新城之初,百里燕就想到了这一点。

    当初实地考察冠汤渠,此渠是在原有河道之上进行了拓宽延伸,并拦有水坝蓄水,以方便内陆农田的引水灌溉。

    要想避免醍醐灌顶,要么废掉河渠,要么将新城的地基垫高,这两者都不可取。唯一可行的办法便是将南门改为水门,从冠汤渠挖沟,将水引入城中,然后再从西门引入永兴河,如此让冠汤渠的水进入永兴河回流。

    同时在城内开挖掘池塘河渠,以增加城内蓄水空间,同时也能为冶炼生产提供大量水源,一旦敌军灌水,水第一时间被城内河塘稀释,无法稀释的最后通过河道排入永兴河。

    最一劳永逸的根本措施还是将来扩建外城,将冠汤渠一并囊括在内,如此可彻底解决隐患。


………………………………

第219章 变位

    散帐后,百里燕(既魏贤)将此法说与赵逊,赵逊点头连连:

    “此法甚好,可方才为何不说于王工造,也好让众将评断评断。”

    “赵帅,王工造精于营造,却不通水利,而诸将多是沙场惯战之辈,以水灌城之法并不常见,却有先例。冠汤渠渠小,要想蓄水淹城,必先围堰蓄水,其高度少说要在四丈以上方能淹城。

    而围堰耗时极大劳命伤财,且新城在近眼前,在王工造眼里,几乎难以完成,故而王工造定是不会相信冠汤渠水罐新城之说。

    但诸将都是顶着脑袋建功立业,哪怕是有万分之一的可能,也是足以致命之害,故而众将与王工造意见定是向左,在下倘若当面提出,反而让王工造难堪。”

    “呵呵,魏策应使所言极是。”赵逊捻着长髯点了点头,随后说道:“时辰不早,你且回营吧。明日待本帅前去广信营中传令,命广信公移师北上旸霆驻防。”

    “诺!”百里燕接过令简又道:“末将还有一事,还请赵帅斟酌。”

    “何事?”

    百里燕掏出广叔子信函递给赵逊:

    “赵帅请过目,看过便知一二。”

    赵逊拆开信函细看,目色扫过字里行间,脸色立时一沉,震怒之下一掌砸在案上暴跳如雷:

    “该杀,该杀!”

    “赵帅请息怒,此事尚无真凭实据,万不能仓促定论。”

    赵逊恶意滔天,紧攥的十指关节作响:

    “大王可知?”

    “尚不知,末将与老先生商量之下,决意暂缓告知大王,以免狗急跳墙。况且这些仅仅都只是猜测,无法断定其罪。”

    “此事本帅知道了,你退下吧。”

    “诺!”

    百里燕悄然退出大帐,赵逊将广叔子的密信凑近油灯,一把火烧成了灰。

    “公孙匹夫,安敢如此!”

    想起江东一战枉死的咸军将卒,赵逊此刻恨不能手刃公孙岳,将其抽筋扒皮以解心头之恨。

    强压怒意,赵逊喝道:

    “薛胜何在!”

    薛胜跨入帐中行了一礼:

    “末将在。”

    “传令乌坪叶信,令右都尉江湛明日前来见我。”

    “诺!”

    江东杜阳城一战,江湛身受重伤却捡了一命,一直在肥城养伤到战后,躲过晋军最残酷的进攻。此后咸军编制打残,江湛破格提升仕长,去年又从仕长胜任右都尉,此前在姚盛麾下任职,后调往钟衡麾下。钟衡与诸将出任梁军策应使后,人马都留在了乌坪由叶信代为执掌。

    第二日,百里燕赶往冠汤渠传令,移防消息其实已经传到广信军,大量民夫和营造官相继入驻,谁都能看出这是要在冠汤渠筑成。

    王九、胡陌本就不待见他,赵逊全面倒向咸王之后,百里燕在他们眼里形如叛徒,再次相见如遇仇人一般气氛紧张。

    罗松亭倒是好说,他是现实主义者,现实对他有利的一切条件他都不排斥,甚至是对手,也可以拉拢。当初倘若没有赐婚一事,广信军此时恐怕又是另一番结果。

    “罗先生,魏某奉赵帅之命前来传令广信军以防,还请罗先生代为通禀广信公。”

    “哦,请随我来。”

    百里燕改口广信公,让罗松亭多少有些失望。在他看来,短短不过两年时间,百里燕从一个白身,一跃成为咸王最为倚重的干将,速度不可谓不快。现在就连广信公也得敬他三分,换做是两年前,谁能想得到。

    “主公,魏将军奉赵帅之命前来传令。”

    罗松亭道,姜闵立身而起,脸上勉强挤出两分笑意走近上前。拍着百里燕肩膀,侃侃而道:

    “贤婿,最近别来无恙吧。”

    “承蒙岳父挂念,魏贤不敢怠慢。”

    百里燕躬身一礼,本不想称“岳父”二字。但转念一想,倘若真如此做了,岂不是在罗松亭、王九、胡陌三人跟前狠狠往姜闵脸上甩了一巴掌,如此一来,自己岂不成了小人嘴脸。

    闻听百里燕称其岳父,姜闵脸上陡时又扬起满意的笑容,很是真切。

    “贤婿,过来坐吧。”

    “谢岳父大人。”百里燕掏出令简递给姜闵,落座后继续说道:“赵帅有令,令岳父大人五日内交接防线,北上旸霆驻防。”

    “原是旸霆,还以为是南下,旸霆便旸霆吧。”

    姜闵道,目光看去罗松亭。罗松亭捻了捻短须,若有所思片刻说道:

    “魏将军,这旸霆以北是树林,旸霆附近多泥沼,黑巾军时常渗透过河,广信军移防旸霆之后,赵帅可有增兵?”

    “此事赵帅未说。但旸霆确实难守,而眼下要筹建新城,又需抽调人马筑城,魏某以为,即便增兵定不会多。待到四月兴许会有好转。不过在此之前,旸霆守备不足将是大问题,魏某以为,当从广信调兵南下增援。”

    罗松亭与姜闵互换眼色,百里燕看在眼里,心想赵逊做此安排,便放姜闵一马,令其抽调广信军南下增援,一旦广信城兵马空虚,黑巾军势必要攻打蒲城,蒲城告急,广信兵力不足,鼎炀城郡兵段不敢贸然出城。如此,姜闵便有借口班师北上增援,从此以后缩在北海郡不出也就是了。

    倘若不给姜闵这一机会,姜闵势必要创造调离永兴河防区的机会,届时就不是黑巾军攻打蒲城的问题,而是蒲城失守被晋军拿下。与其这样,不如让姜闵占了蒲城。

    倘若是毫无合理借口的让广信军脱离永兴河防区,好歹是两万人马,咸王那里是交代不过去的。

    罗松亭是聪明人,赵逊这么做是给大家各自一个台阶下,不要搞僵了没法儿下台。

    “魏将军,新城建城之后,赵帅有何打算,是否打算过河收服添城、夏渠等城?”罗松亭问。

    “暂不会,赵将军将迁荒村部分工匠于新城,以昶曲新挖铁矿为料,尽速冶炼兵器装备咸军,如此我军可在军械质量上强过黑巾军几个头,届时黑巾军人数再多,至多也是与我咸军打个平手。”

    “贤婿!”姜闵道:“精铁之术孤已传回广信令工匠从速打造,不知新城兵器能否装备广信?”

    时下铁制品生产技术原始,远达不到大批量生产要求,列国军队无不是二三十年,才能装备四五成的铁质兵器,更何况咸国国力萎缩,咸西、丘南两郡煤场丧失,剩下的煤炭不足以支撑如此大规模的冶铁,只能另觅新矿,或者从国外进口。

    煤炭又是战略资源,时下谁能出口煤炭给你,只能以兵器换煤炭的贸易手段,赚取一些差额而已,短期内要缓解煤炭的紧张,只能开源节流找新矿。

    姜闵正月前通过罗松亭,已经拿到次一等的冶铁锻打之法,炼制上等精铁甚至钢材不存在任何技术瓶颈,现在还想要大量钢制兵器,就未免有些得寸得寸进尺之嫌,甚至想拉自己下浑水。

    纵然明知动机不纯,但也不好发作在脸上,百里燕不动声色道:

    “这恐怕要让岳父大人失望了,咸军多达三十余万,势必要优先配备戍兵、禁军,而后再是郡兵,以现有铁料产量,恐怕十年之内都难以配备郡兵,还望岳父大人明见。”

    “哦,既如此,那就算了。”姜闵不以为然道,话锋一转说道姜乾:“乾儿初一回营,说起蓉儿的婚事,孤原本打算春前定下吉日,如今看,来贤婿军务繁忙,春前恐怕抽不出时间回广信完婚,对此,不知贤婿有何打算?”

    “这个嘛……昨日我已去过轩亭侯府,见过了兰渊公主与乔郡主,姜郡主的婚事宜早不宜迟,否则后进门的总不如先进门的底气足,岳父大人您说是不是。”

    百里燕轻松说道,姜闵顿如晴天霹雳,愣怔在那半晌不知所措,罗松亭同样大吃了一惊,起初只想到咸王重用魏贤,也会赐婚,后来赐婚迟迟没有动静,直到前些日听说赐了两个棠女,罗松亭才稍有放心,哪里能想会将乔郡主赐婚给百里燕。

    “魏将军,轩亭侯府之事,是咸王所定?”罗松亭忙问道,心中也知是多此一问。

    “是,是大王节前钦定。”

    他只说节前,不说是两个月前。节前咸王确实也提了轩亭侯之事,反正没人知道内情,即便罗松亭追根问底,大可不承认便是。

    气氛立时有些冷淡,姜闵强作镇定,目中的颓色和失落顿显无疑:

    “贤婿所言极是,大婚之事宜早不宜迟,后进门的总没有先进门的有底气,罗先生以为如何?”

    “主公所言极是,大婚之事当尽速操办,马虎不得。”

    姜闵有意想拖着婚事不办,百里燕祭出乔郡主这张牌,便是告诉姜闵,拖着不办的后果便是乔郡主先进门。

    姜蓉二十岁的大姑娘后进门,比血缘,乔郡主与咸王一脉更近,扶姜蓉为正室,于情于理名不正言不顺,更何况还是后进门。如此,百里燕便是将了他一军,这桩婚姻的主动权到此扳平。


………………………………

第220章 路跑

    帐内气氛立时跌到低谷,百里燕(既魏贤)不是不知进退深浅之人,气氛僵了,没有了接着谈的气氛环境,继续呆着只能是自讨没趣。

    “岳父大人,魏贤还要向赵帅交令,这便告辞了。”

    行了一礼,百里燕便是要走,姜闵勉强维持着脸上的客套,故作挽留之色:

    “贤婿何不留下用完一顿便宴再走。”

    “谢岳父大人美意,军务紧急,耽搁不得,还请岳父大人尽快交接防务,移防旸霆。”

    百里燕行了一礼,便是转身离去,罗松亭送他出了大营。随即又回到帐中,神色比之方才愈加凝重:

    “主公,咸王这是有意要令魏贤手握重权呐!”

    姜闵黯然点了点头:

    “松亭啊,你说倘若是一年前孤用他为心腹,你说还会有今日之变吗?”

    “这……”罗松亭不置可否道:“主公,大势所趋,天命难改呀。若无黑巾乱贼,兴许便不会有如今局势,若无如今局势,内朝依然是公孙岳、姜严、郭蟠、王太后等一党的内朝。如今王太后病重,姜严失势,前后皆有因果,赵逊倒向咸王乃必然之举。

    除非从一开始,便没有黑巾军犯上作乱。否则主公即便是一早重用了魏贤,至多是令他与赵逊决裂,却无力扭转整个局面。相反,赵逊深知魏贤之能,倘若魏贤叛附主公,赵逊定是要起杀心,真到那时,主公的处境难道会比现在更妙?”

    “如此说来,孤的大业从开始就已无望了……”

    姜闵颓然道,眼神黯然看向罗松亭,见他点头未言,姜闵萧索长叹,负手背后缓缓走出大帐,似乎对此前人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罗松亭的分析句句在理,历史的惯性不会以人的意志而转移,即便姜闵一开始重用百里燕,事实证明百里燕与赵逊暗中已经定下方针,依附广信仅仅是权宜之计,是借梯上墙自抬身价的曲线法。

    事后黑巾军犯上作乱,广信公要有任何动作,哪怕是把亲闺女许配百里燕,该翻脸的时候照样的翻脸。

    身处时代巨大变革浪潮之下,顺其者昌逆其者亡,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容不得个人逆天改命。

    百里燕两世为人,哪里能连这一点形势都看不清楚。赵逊秉性正直,有立场有信念,与他百里燕有生死患难的知遇之恩,是他的座主,哪是广信公施以小恩小惠可以买通。

    历史的轨迹行驶在浩浩荡荡的长河中奔腾不息,一切的宵小都将成为洪流中沧海一粟的朵浪花,淹没在在滚滚红尘之中,不留下一丝一毫的烙印,任何试图改变它的个人都将是徒劳无功。

    ……

    翌日,广信军动身移防,三日后冠汤渠民夫增加到六万人,新城的建设正式破土动工。

    新年的伊始,黑巾军活动日益频繁,尤其加大了北海郡的军事刺探,有迹象表明,屯驻滔荔的黑巾军兵力已经恢复至五十万人,有北上攻打北海郡迹象。

    而与此同时,黑巾军在孙国的攻势在正月过后陆续恢复,昌尹郡、江汇郡、焦郡三军失守,孙国主力军团尽数被歼与思水江以东,传言有二十万人正在攻打甘府郡,越过甘府郡,对岸便是思水江。

    正月期间,百里燕军继续厉兵秣马操练骑兵,去年三次出击或多或少暴露出战术配合与单兵战力问题。

    时下的骑兵大多由步兵改制而成,并非职业骑兵。特殊之处还在于没有游牧民族作为战术蓝本,由此导致当下的中原骑兵战术极为呆板,骑兵更像是骑在马上的步兵,无法发挥出地球骑兵应有的强悍生畏的战术战法。

    针对时下骑兵特点,要在短期内将步兵彻底改组为真正适合作战的骑兵,百里燕先后制定出一整套较为完善的骑兵战术纲领,尤其是针对冲击步兵阵线的战术安排,时下的骑兵尤为脆弱。

    在百里燕看来,当下世界骑兵对骑兵并不可怕,反而让他惊讶于骑兵对上步兵才叫可怕,这一点与地球上骑兵碾压步兵的场景截然相反。

    地球有游牧民族,故而骑兵的奔射技能极为发达,不同于只会停在原地坐在马上射箭,那充其量只是会移动的弓箭手罢了,而奔射才是骑射最大的威胁

    奔射弓骑兵常以环形骑射阵形围着步兵放箭,如同削苹果皮一样,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损失的总是步兵。

    时下由于没有游牧民族的威胁,列国骑兵几乎没有弓骑战术,百里燕多次提议训练马上骑射,以增强骑兵战力,结果多半遭到其他将领的耻笑。

    究其原因在于,奔射有个致命问题,射手与目标同时处于运动的相对运动状态,目标或是移动或是固定,因此射手与目标之间存在一个相对动态的距离前置量,这个前置量现代可以用雷达,辅助弹道解算计算机精确计算,这也是反导系统的核心技术。

    而奔射弓骑兵,必须依靠长时间的磨练和肌肉记忆,达到熟能生巧,掌握这种运动射箭过程中,人为控制前置量。

    游牧民族的战士基于的是自小骑羊射箭,少年期起马驹,成年后骑战马,自小拥有极好的后天训练成长环境,而这个训练过程,往往长达十年甚至更长。

    而中原骑兵受到客观因素影响,骑兵多为步兵改制,战卒只能在成年后练习骑兵战术要领,即便勉强练习骑射,也是原地停着放箭,要到达一定的骑射准头,没有十年八年,几乎不可能完成。

    百里燕曾让战卒练习马上奔射,箭矢连三米的大圈都射不进,更别说临战射人。

    在没有弓骑兵的配合下,进攻当下反骑兵装具极为齐全的轻步兵阵,等同于找死,更何况是重兵步兵,这也是百里燕为何专门伏击后勤线,攻打薄弱点的原因所在,实在是骑兵正面对垒成建制有组织的步兵阵,根本不占优势。

    时下步兵结阵训练有素,单兵都配有钩镰戟和长枪,装具有档马车、刺刀车等,专门用以对付骑兵集群冲锋。

    遭遇五千人以上规模整建制的长枪、钩镰戟步兵,等数量骑兵发动冲锋,很难取得压倒性胜利。遭遇志国这等专设朝天弩阵的战阵,骑兵发动集团重逢,将会遭到铺天盖地的朝天弩覆盖,无异于去送死。

    而步兵行军时大量携带档马车、刺刀车、辎重车情况下,遭遇骑兵会就地结阵防御,长枪钩镰戟躲在障碍之后,弓弩手在后射箭,骑兵强冲倒霉的是自己。

    最典型的战例便是汉武帝时,李陵五千步卒战三万匈奴骑兵,结果反杀了匈奴一万余人,汉军每日发射的弩矢逾五十余万支,对手还是精于骑射的匈奴骑兵。遭遇此种情况,骑兵或是围困,或是退走,强攻往往吃亏。

    百里燕此前研究出火烧战术对付没有弓弩手的步兵坚守阵形,遭遇兵种齐全的整建制步兵队,只能依靠奇袭和侧面冲击,在敌人完成结阵防御之前冲垮他们。

    正月中旬,司空南摔人接杨盾、刘灶父子抵达永兴河大营,女工及工匠共计五百余人,家小八百多。

    工种囊括了冶炼、炼焦、模具、烧窑、锻造、开刃、渗碳、热处理、锁子甲装配等全部军械生产工匠,荒村只保留榨油、纺纱、纺织、造纸、养殖、制冰等产业,肥皂生产新城建立后也将迁往新城。

    杨盾、刘灶父子等人暂居王眷村,百里燕调四百人由苏洪率领,负责他们安全。因为路上来时居然趁着司空南不注意,深夜里跑掉了六个工匠及其家属十七人。

    倒不是说要限制他们的人生自由,而是当下这个节骨眼,技术是国本,这跑掉的六个工匠,三个是一组的锻打匠,两个是开刃匠,一个是模具匠,锻打匠的技术含量无疑最高。

    荒村能通过冶炼直接熔炼钢铁,因此跑掉几个锻打工倒是不影响炼钢技术的保密,但会导致锻打技术的扩散,形成百炼钢。

    百炼钢是将含有杂质的铁,或是生铁,通过反复折叠锻打脱碳,排除杂质的技术,也能获得早期性能一般的钢材,此前给罗松亭的技术,便就是百炼钢。

    现在跑了三个锻打匠,单纯使用杂铁获取得到的百炼钢技术存在扩散的风险。但百炼钢毕竟最为早期的原始技术,其无法工业化生产标准成份的钢材,相较于炒钢和灌钢法,百炼钢成本较高。

    此前为曾强保密性,百里燕采取了工艺岗位隔离措施,每一道工序都有独立工作工坊,工坊内工匠、学徒不了解其他岗位环节工艺,由此杜绝一环失守,环环失措的局面。

    其中炼焦、炼钢、锻造、热处理四大工艺尤为核心,被分散在荒村各处,避免人员之间熟稔,而导致技术泄密。

    跑掉的六个工匠不可能怀有其他目的,只可能是被别人给挖走了。如此一来,百炼钢的技术将被别有用心之人掌握。

    正月下旬,安泰侯兑现的一百五十万石粮草首批二十万石运抵陔陵。吸取了沐阳仓教训,咸王将距离陔陵最近的介康仓直接纳入管辖,亲自督办,防止再发沐阳仓丑闻。

    由此,大司马姜严手中最大的后勤实权被彻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