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行-第1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你们哪有一点为天下苍生的怜悯之心,若真有,咸国百姓何以沦落到今日之生灵涂炭之地步。你我今日之辩既是纵论,亦是定论。
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黑巾军以歪理邪说裹挟天下百姓,能骗的住一时,又岂能瞒得过一世。时常日久百姓不得分毫好处与实惠,愚论派推崇的天教岂能维持。
公孙丞相,该醒醒了,投降吧,没有必要让这些将士随你一起陪葬。他们家中都有妻儿老小,你若还有半点怜悯之心,就该知道所做的一切皆是徒劳,至多徒增些性命罢了。”
“不,雄论道绝不会败,不会!”公孙岳咆哮着,前所未有的失态。
“天下人心浩浩荡荡,残暴者终究没有好下场。愚论派蛊惑人心而残暴嗜杀,雄论道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甚至不惜假他人之手欺凌百姓,纵然都不是你等亲手所为,又何尝不是你等所做,手上没有沾血,并非意味着没有血债。
恰恰相反,因你公孙岳当道期间的十数年间,仅仅咸国饿殍便达百万之众,你公孙岳难辞其咎。你安能知道雄论道不败,实则雄论道百年之前创立之初便已经彻底失败,你知道为何吗!”
“为何?”公孙岳惶然不知所以,目中的迷茫前所未有。
“因为邪不压正!”
“邪不压正!”
时下还没有“邪不压正”的说法,很大原因是缘于“原则纲领”的混乱。
不同于中国春秋时期的仁义礼智信,也不完全相同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时下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没有基本的底线,而底线正是基本原则的基础。
当秩序丧失了基本的原则,其结果是邪祟横生蟊贼作乱,越是恶劣越是残酷的手段,越被视之为妙计,相反越是讲究道德廉耻,反被视之为迂腐。
尤其是处于思想顶端的各大思想派,以诚道派为首的保皇派思想,迟迟无法促使版图的再次统一。
最终导致的结果却是,诸侯列国割据的中百姓苦难更深,促使其他思想学派不得不变通行事,进一步加快版图的统一,让天下黎民尽早解脱,而雄论道和愚论派恰恰是应运而生的产物,两者都主张激进。
愚论派其根深蒂固的思想,是以神权为理论依据,精神转移现实君主奴隶制的压迫,在百里燕看来,无论是宗教还是邪教,都无益于政局的稳定,仅仅是精神胜利法的阿Q式自我安慰,与饮鸩止渴毫无差别。
比之愚论派,雄论道更为激进,但凡一切加速统一达成目的的手段,都视之为利器妙计。甚至可以不惜加重百姓当下的苦难,谋求大局的平稳,并美其名曰“牺牲小我完成大我”。
如公孙岳这般,以相国权柄坑害咸国百姓,为雄论道谋取战略利益者,正是抱着此种想法。
在百里燕看来,雄论道、愚论派所作所为,无不是歪理邪说混账至极,真正的正道唯有让老百姓丰衣足食,一日能有三餐,吃上柴米油盐酱醋茶,法律要公正,社会要安定,不择手段的达到目的,只能是饮鸩止渴自取灭亡。
咸国之所以能苟活到现在,正是咸王启用赵逊、百里燕后,采取了一系列宽松政策,加大舆论宣传攻势,提高生产力,技术和认知带来新的经济收入,进一步稳定了社会凝聚了人心。
更重要的是旧封建权贵体制尚未瓦解,权贵统治思想根深蒂固,政权仍旧牢牢的掌握在权贵阶层手中,梁国册封制度更是法理上的正统,是黑巾军在错误的时空,采取了错误的战略。
当然,历史同时也开了巨大的玩笑,百里燕的横空出现,最终导致了黑巾军止步于永兴河畔,一切因果,既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
如果百里燕的出现是偶然,可以预见即便没有百里燕的意外出现,黑巾叛军早晚也会败亡,归根到底是邪不压正,人心思安。
黑巾军无法带来真正的社会稳定,必然要被其他新兴势力和思想所取代,百里燕的出现,仅仅是加速了这一过程。
“相国,降吧,大王不是残暴之人,定会给你一个体面的结果。”
“不,本相还没有输!”
公孙岳试图做最后的挣扎,却让百里燕更加看清雄论派凶恶的嘴脸,公孙岳所谓的没有输,不过是遥不可及的广信,黑巾军在利用陔陵兵变的同时,定然也是暗中出兵攻打广信。
………………………………
第311章 积变(34)
“公孙相国是想说广信吧,其实魏某已经猜到,黑巾军图谋广信已久,包括广信公姜闵密谋叛乱之事,其背后一边是公孙相国捕风捉影炮制的消息,一边是广信城第一巨富秦翰暗中秘密策动,实则都是你等在替黑巾军提前设下的局。
当年奉阳君叛乱,曾有内情传言,咸王血脉不正,王太后不贞,奉阳君起兵反叛。但魏某当时便百思不得其解,晋国起兵之际,居然毫无知情,直到西寰嫁入太子府后,方才得知其中秘情。现在看来,一切都是相国你一手炮制的假消息,可是如此?”
“那又如何,奉阳君一死,咸国裂土已成定局,魏将军纵有经天纬地之能,又能如何。如今广信将失,北海郡已是我军囊中之物,即便本相功败垂成,咸国的气数也已尽了。”
“哼,痴心妄想。秦翰不过是一个商贾,其何德何能号令广信守军,若无相国大人暗中摆布,他秦翰岂能绕过广信军发动叛乱。说吧,广信守军当中倒底谁是内应。”
“哼呵哈哈……我虽知秦翰是广信巨富,怎奈却不知其也是同道中人,广信之事本相爱莫能助,魏将军无需多问。”
“怎么,你不知秦翰是暗桩?”
百里燕(既魏贤)诧异,目光扫过公孙岳,见其目中一片茫然,这才发现其情绪急转直下,失望跃然脸上,他又忙问道:
“如此说来,愚论派、雄论道相互不通情报,可是如此?”
公孙岳没有回答,但从他失落的眼神中可知,公孙岳意外的同时,也是震惊的。
这就意味着,公孙岳这个手握咸国最高权柄的头号潜伏者,连一个重要下线的存在都不知道。
当然,从近现代情报体系角度而言,单线联络是保证安全的重要措施,但公孙岳与秦翰干的是两件目的相同,而结果截然不同的两个战略任务。稍有不慎,就可能是他们两人撞车,甚至大打出手了半天,还不知道是自己人。
如果公孙岳是雄论道派系,秦翰无疑是愚论派派系,两者竟然都不知道对方的存在,很显然两派之间根深蒂固的就不信任,相互猜忌之严重可想而知。
想到此处,百里燕继续又说:
“公孙相国,其实黑巾军早已不可能取得广信,此番必败无疑。”
“这是为何?”
“广信属地治下有人口四五十万,此前一直由广信公主持政务,百姓过的还算风调雨顺,田租虽然不低,却没有盘剥,生活尚可。但近年秦翰暗中助纣为虐,以蓝毒水毒杀粮田,致使北海郡千亩良田绝产,百姓生计毁于一旦,此等卑劣手段岂能得百姓拥戴。”
话音落下,公孙岳黯然失色,精神亢奋的过后,是信念的崩塌,此刻清晰无比的映在他的脸上,好像一瞬间老却了十岁,公孙岳颓然坐在咸王坐过的座塌上,垂头丧气沉默着,始终没有开口说话。
见其气势尽散,百里燕再次劝道:
“相国,投降吧!”
“好吧……但本相还有一事相求魏将军。”
“相国请说,只要魏某力所能及之事。”
“首谦追随某多年,诸多细节与他并无瓜葛,还望魏将军保他一命。”
“那大司马被害一事,他可曾参与。”
“不曾。”
“这么说,大司马之死确系你所为。”
“正是。”
百里燕所问是一语双关,既是问恭首谦是否参与了毒杀姜严,又是再问姜严是否是公孙岳下毒所杀,公孙岳亲口承认,这意味着毒杀姜严是促使他起兵的主要原因。
“魏某知道,相国是用毒盐谋害了大司马,但百思不得其解毒盐从何而来,不知相国能否赐教。”
“菜白霜,是菜白霜。”
“嘶……原来如此,是用刚腌的蔬菜咸水熬制城盐所得,可是如此。”
所谓“菜白霜”其实是用刚刚腌渍了七八天的蔬菜榨汁,其原理和制作西瓜霜有点像。
腌菜在腌渍三天后会出现亚硝酸钠升高现象,榨汁后重新放回腌菜的咸水中闷酵,而后可制取带有较高浓度的亚硝酸钠的咸水,最后用咸水熬煮收汁成白盐。
其中原理利用的正是蔬菜富含维生素和蔬菜蛋白,在与盐和细菌的初期反应过程,容易产生大量亚硝酸钠的原理,进行二次的发酵制取亚硝酸钠。
咸国地处亚热带气候,夏季炎热,蔬菜在三十三至三十五度之间发酵产生亚硝酸钠的含量极高,变相的提供了制取亚硝酸钠的途径
按说刚腌渍蔬菜亚硝酸钠的含量极高,充其量是长期食用引发慢性的消化系统癌症和恶性肿瘤,并不足以达到直接致命的量级。但一坛腌菜的咸水不足以致命,一百坛一万坛子腌菜的咸水中含有亚硝酸钠的总量却是能致命的。
公孙岳正是利用了这个道理,将大量咸菜水集中熬住成含有亚硝酸的食盐后,再次融入水中沉淀,盐的密度比亚硝酸钠低,因此盐浮在水上的,而亚硝酸钠溶液更容易沉在水下。
此时只要上层液体舀出,熬煮沉在水下的咸水,得到的就是纯度较高的亚硝酸钠。
此外,亚硝酸的溶解率是盐的两倍,也可利用这一物理现象进一步纯化亚硝酸钠。
当然,公孙岳是不可能知道“密度比重”这个认知,多半是当下时人生产生活中经验现象总结的知识,久而久之落入用心险恶之人手中,最后变成了杀人工具。
根据公孙岳交代,毒杀姜严并不在其计划当中,只因为咸王逼的太紧,明里暗里撤换官员将领,导致姜严其所敛财富被咸王发现。
公孙岳正是知道姜严的惧怕咸王迁怒于他,于是谋杀了司库少承石勤,石勤掌握军资库存,是姜严心腹,石勤一死,咸王必然要找人接替,公孙岳从而轻易能够揭开这个疮疤,再次激化大司马和咸王的矛盾,迫使姜严铤而走险。
也就是说,公孙岳没打算亲自出面,而是要让姜严出面反叛,即便不能杀死咸王,只要陔陵一乱,黑巾军即刻出兵攻打永兴河,限制赵逊大军行动的同时,暗渡陈仓北海郡,将广信攻下。
因此,陔陵叛乱的目的,最终不是要拿下陔陵,而是转移咸军注意力。
结果没想到姜严凭空出个昏招,得知百里燕得胜还朝,姜严愈发担心赵逊将来他取而代之,而百里燕则合情合理的,顺理成章超擢提拔为司库少承,接管全军军需的账目,考虑到这层关系,姜严就想到请百里燕过府密会,意在贿赂百里燕。
百里燕当然不会吃姜严这一套,公孙岳心里很清楚,同时也清楚百里燕为人圆滑,一直在提防姜严狗急跳墙,料定百里燕势必趋炎附势虚与委蛇,拿了姜严好处的同时,还稳住了大司马,暗地里却与咸王串通。
如此一来,公孙岳的算盘就得全部落空,显然这是他不愿看到的结果,于是不得不毒杀姜严,把矛头引向轩亭侯,进而指向咸王。
只是没想到百里燕破案神速,以指纹为线索,很快撇清了轩亭侯的嫌疑。
但要说无知是害死人的魔鬼,这话一点也不假。
百里燕全城放出消息收集指纹,其实打草惊蛇的意图更大,很显然几千个指纹,仅靠肉眼比对重叠严重的指纹,显然短时间内是无法完成的工作,以当下的技术条件,也无法完成。
但公孙岳信以为真了,当真以为几天之内就能破案,因为那几根铜筹是过过他手的,也确实留下了指纹,这要是查他头上,十多年来苦心经营的局面便要毁于一旦,他当然不甘心,于是狗急跳墙的反成了他。
“人算不如天算啊,唉……”公孙岳一息长叹,满是惆怅和失望。
“天作孽不可恕,自作孽不可活,今日的局势乃相国大人一手所致,即便相国不起兵,大王也要取你而代之。最后,关于大王所赐御酒,可也是相国大人所为?”
“魏将军既已全知,为何还要多此一问。”
“此种毒酒于真酒相伴而生,绝非普通人所能弄到。据魏某所知,天下能酿白酒者,仅梁国博源君姬丰一家,毒酒之源,源于头酒,而博源君每次都要将毒酒倒掉,能得毒酒者,只可能来自于博源君酒坊之内。
若以此理,梁国之内已密布黑巾军眼线,而且就在梁天子与权贵勋戚之间,否则如何知道头酒有毒。”
七八年前,百里燕将酿白酒的工艺卖给博源君姬丰,这些年过去,整个中原版图之内,能生产白酒的只有姬丰的酒坊一家,可谓是赚得彭满钵满,头酒有毒的这个道理,除了博源君外,只有他酒坊中的酿酒师知道。
黑巾军能顺顺利利的弄到毒酒,绝非是偶然事件,而是很早就将眼线潜伏在了梁国,就在姬丰身边,否则怎么可能千里迢迢的把含有高浓度甲醇的工业酒精弄到咸国呢。
一旦将来黑巾军挥师西进攻打梁国,可预见梁国内部的哗变和叛乱定不会少。
“常云道‘见微知着举一反三’,能做到者聊聊又有几人,魏将军不愧是当代奇才呀,我公孙岳自愧不如……”
“比之相国大人,魏某实不敢当。还请相国莫要寻短见,也不要妄图服毒,魏某绝不会袖手旁观,大王还等着相国一个体面的交代,否则大王如何向满朝文武交代,如何向天下臣民交代。”
“呵呵,魏将军想的果然周到啊!”
公孙岳要是死的太轻易,咸王用人不当酿成的惨案,谁来顶这个黑锅,无论是政治还是舆论,影响之恶劣,绝非咸王能够承担。弄的不好,满朝文武搬出家法祖制,要咸王退位,太子提前登基都有可能。
当然,赵逊现在手握重兵,他的态度最终决定了政局走向,赵逊若继续拥戴咸王,废议是被弹压了下去,但对政局的影响远未到消除的地步。
且不说赵逊得罪了满朝文武,咸王历经这次大难,难道还能放心身边养虎为患。
功高震主的心态随之会反转,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公孙岳若是现在死了,咸王的最后的遮羞布,可就给撕的粉碎。说的难听点,是拆台,而且是落井下石后拆台。
………………………………
第312章 积变(35)
公孙岳最后看了眼百里燕(既魏贤),再没说话,双手负在背后走在前面,恭首谦一直守在门外,隔着太远倒也没听到细节,见公孙岳面色淡然,恭首谦异常敏锐的察觉到一丝不详预感:
“恩师,这是……”
“首谦,传令各军,放下兵器,向大王投降吧。”
“恩师!”恭首谦心头大怔,脚下一个踉跄几乎摔倒:“恩师,此贼妖言惑众,待我杀了他,再与咸军鱼死网破!”
说罢,恭首谦提剑要杀,四周叛军也是虎视眈眈围攻上前。
“都住手!”公孙岳喝令道:“大势已去,继续厮杀也是徒伤性命。令各军放下兵器,向大王投降。”
“恩师!”
百里燕始料未及,恭首谦一下给跪在地上痛哭流涕,此时此刻的恭首谦,与百里燕熟知的那个知会耍嘴皮,吃饱了撑着的酸腐文人判若两人,竟也如此的有男子的骨气和血性。
公孙岳仿佛一瞬苍老许多,拍着恭首谦的肩膀,满是沧桑的说道:
“一直以来,都是为师错了,起来吧,随为师去向大王谢罪吧。”
只此一句话,公孙岳迈出一脚,头也不回的负手而去,在众目睽睽之下迈过了问学阁南门。
“魏将军!”卢皋警惕问道,也正吃惊于公孙岳“亲自”杀了出来。
“都结束了,将相国大人带下去吧,不得怠慢。”
“这……”
卢皋看向百里燕,又看公孙岳的眼神都有些不对劲,但是哪里不对劲,他也说不上来。
应了一声,卢皋便令士卒将公孙岳暂时拘押,剩余的三千叛军缴械向叶信投降,短暂持续两天一夜的陔陵兵变,至此宣告结束。
待等受降结束,叶信等人亲自赶赴宗庙面见咸王“请罪”。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救驾是要请罪的,毕竟是因为将领的失职导致君王受惊,纵然领导有一万个不是,也都是属下的不是。诸如救驾来迟,让大王受惊了等等,都是某种主动承担责任的表现。
此时百里燕拖着疲惫的身躯,带了数名护骑,走在去梁国公使府的路上,黑巾军攻打广信已成定局,百里燕恨不能一夜飞到广信城,将秦翰等人诛杀。
来到公使府,里外都是尸体,厮杀了一昼夜,人困马乏,也没人处里,任其暴露在空气中腐烂,有的经过一昼夜的高温腐化,已经开始变臭。
彦平率军返回公使府后,镇压兵变的消息之前已经传到,姬通、李懿、典崑等人还庆幸叶信的兵马来得及时,再晚一个时辰,咸王肯定已被杀死。
刚进内宅,没看到姬通、典崑二人,只看到了李懿正在屋里围着两个女子打转:
“两位妹妹饿了吧,本公子这便令人去弄些吃食款待二位妹妹。”
一旁穿粉色软绸的女子赤红着双腮埋着头,扭捏了片刻温声细语的说道:
“小女子和妹妹不敢劳烦李公子。”
百里燕此时隐隐瞧出了门道,感情是这俩女子也是水中芙蓉,虽然年纪十五六,但身段一点不输含苞待放的姑娘,声音也是甜糯的让人骨头发酥,感情是李大公子没心没肺,外面死成一片,他还有心思在这里打情骂俏泡姐妹。
“咳咳……”
百里燕咳嗽了一声,李懿也是一惊,他是背对着百里燕,全然没发现门外还站着人。转身看见百里燕拄着根木杖,腿上扎着绷带还流血。
“哦,原是魏将军啊。”
“呃……不知李公子可知侯爷与典将军何在呀?”
“哦,姑父去了各国使臣下榻的馆驿,典将军前去城外调兵入城,府中由本公子做主。”
“哦……”百里燕心中一叹息,不禁心想,你做主,就把人家姑娘家做主到你屋里来了,这要是没姬通镇着,你还不得把人家姑娘推床上给吃了。
此时二女子见是百里燕,不等李懿说话纷纷起身前来行礼:
“小女子见过恩人。”二女一口同声行了一礼。百里燕心里诧异,貌似没见过吧。
“二位姑娘免礼,不知二位姑娘是何人呐,魏某似乎并不记得与二位姑娘相识。”
还是那穿粉色软绸的女子上前了一步说道:
“小女子姓周,我爹爹是周记油铺的东家。”
“哦,想起来,是周财东。”
周财东和王财东是昨晚一起逃入公使府当中的两户富商。昨夜天黑,情势也吃紧,百里燕哪里能注意到周家还金屋藏娇两个美貌女子,除非是存心去劫色的。
正值寻思着,李懿迎面而来,正要说些什么,周家二女子如同老鼠见了猫,呲溜一声窜出门外,头也不回的仓惶逃走,真怕是被李懿给吃了一样。
李懿看在眼里,脸上的失望油然而生:
“唉……”
百里燕笑道:
“李公子是看上人家了?”
李懿态度暧昧:
“呵呵,此二女子长的乖巧水灵,可惜呀。”
百里燕心想,卖油户各个富得流油,营养条件不是一般得好,这两个女子也就十五六岁,发育的跟大家闺秀没什么两样,李懿瞧上她们二人,多半也是风韵撩人嗓音甜糯,要不岂能将她二人骗到这里来。
继续回味着周家二女的风韵,李懿话锋一转问道:
“魏将军见过咸王了?”
“哦,尚未见过,魏某有紧急要事求见侯爷,片刻耽误不得,不知李公子能否替魏某将策应使姜乾请到公使府来,情势十万火急,片刻耽误不得。”
“此事简单,本公子调请一两个人,还是办得到的,魏将军等着,本公子立即差人前去。”
李懿给人的感觉,更像是玩世不恭的少年子,他若是天子,百里燕高度怀疑他能学周天子,烽火戏诸侯。
李懿在差人传令姜乾前来的同时,百里燕给赵逊亲笔一封书信,详细道明了此番兵变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以及广信形势。随后差蒋杰麾下少年子,护送高勋先去见广叔子,而后连夜将信送往永兴河畔。
入夜后四门封闭只出不进,西门烧毁之后,更是被堵上了土方,防止城外兵马冲入城中,典崑的一万梁军被挡在门外没能入城,稍后赶到的姜乾同样吃了闭门羹。百里燕一直等到戌时,得知城门不开,也就没有打算亲赴城外。
从昨夜至今一天一夜没合眼,腿伤疼得厉害,有些发烧,简单处里缝合之后,让春柔、春芳伺候着睡了一觉。
第二天一早,门外吵吵嚷嚷,猛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