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行-第1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现在突然西进,实在令人琢磨不透。我本以为他会步步为营,紧逼鼎炀城,只要能想方设法拖他三两日,便能将广信的守军拉到鼎炀守城,不曾想他居然跑了!”
原打算拖上雷霆两到三日,同时以叶信所部三万骑兵中的两万,前往广信将新兵运往鼎炀,以两人乘坐一马的方式,用两天时间走原本一天的路,如此便不会伤到马匹。
同时另外三万匹空马,从鼎炀用四天时间赶回永兴河,将屯驻于旸霆的广信军接到鼎炀城外围。
如此一来,鼎炀城外有骑兵三万,步军两万五六千人,广信再征募兵丁,据城池坚守,以三万骑兵和广信军为机动力,将叛军死死钉死在北海郡。
雷霆若想撤兵,便以骑步兵追击拦截,若是反扑,便骑马逃走,其倘若攻城,就跟他死磕。总而言之,决不让雷霆的十五万大军轻松返回永兴河。
现在倒好,雷霆突然西撤,一时间让百里燕没了主意。
情况不明,百里燕不敢贸然出动,撒出了更多的斥候侦骑向西、向南、向北活动。
天色放亮不久,最早一批的斥候相继返回,得到的消息无一例外都是叛军继续向西运动,没有分兵迹象,这就让百里燕更加困惑。
叛军向西行进,也没有出兵西北攻打蒲城的迹象,难道真是退回咸西郡?那他们在陔陵折腾半天的意义何在,公孙岳岂不是白白牺牲了。
辰时四刻,大军用过早餐,随即向西北进发,前往昨夜叛军宿营地现场一番考察,百里燕得出一个结论,叛军绝不是仓惶撤退,而是有序撤离。
“大都督你看,叛军带走了全部辎重,连篝火都有时间熄灭,显然不是得知我军消息后仓惶撤离,是有序撤离。”
“魏将军何意?”
“叛军会否改变了攻打鼎炀的计划,另有所图。”
这时徐谨说道:
“会否去攻打蒲城?”
百里燕否定了这一说法:
“不会,攻打蒲城,叛军无需如此兴师动众,完全可以在昨夜继续与我军对峙,而在暗中调走三五万人马,急袭蒲城。我军若是绕过其主力追击,必遭其主力设伏。而眼下叛军全数西撤,如此之多兵力绝非攻打蒲城所需。”
“干脆,追在身后杀他娘的不就完了!”
顾中提议道,反而得到了叶信和多数人的认可:
“魏将军,顾将军所言不无道理,我军三万多人,兵分三路齐头并进,尾随其后追杀,难道还怕其设伏不成。”
“言之有理。“赞同道,百里燕继续又说:”我军三万多人集团出击,一路受阻八方来援,其确实不容易设伏。那就先杀他们一阵,看看雷霆倒底作何打算。”
这有的时候,越是不明所以的情况,越只能用最原始的办法敲打对手,促其反应。并不排除黑巾军是故布疑阵,有意在拖延时间,反倒不如尾随其后,杀他一通再说。
叶信部署完毕,司空南重归先锋营建制,百里燕率先锋营与广信军担任北路军,叶信亲率主力为中路军,顾中、徐谨负责南翼,肖渠率本部断后接应,防止敌伏兵于后设伏。
………………………………
第343章 斗法(2)
大军行进极快,巳时六刻突然遭遇侦骑斥候前来报信,得知叛军居然已经下寨,百里燕(既魏贤)又吃一惊。
“怪了,这午时还没到,叛军只走了半天多的路,居然就扎营了,这葫芦里卖的哪门子的药?”
“魏将军,叛军会否从其他处调兵。”司空南提醒道。
“从他处调兵?何处?”
“再往西骑马三天路程可就是咸西郡,谷柏、池田一线可还有五六万的杂兵,步行急行军到此也就五六天路程,黑巾军会否再像邵平一样,将兵马调来,届时可就是二十万人呐。”
“嘶……这可能吗?陔陵、广信相继出事,秦翰的阴谋已经败露,晋军还敢作壁上观?”百里燕不禁觉得头皮发麻。
第一次打邵平,黑巾军从晋军眼皮子底下调兵,晋军装作没看见,当时咸军离着尚远,尚且只能吃哑巴亏。现在咸军距离雷城近在咫尺,晋军还坐壁上观,他晋国还要不要脸皮了。
于情于理,咸国也是晋国的下邦、盟军,晋军几次三番见死不救,这等国际笑话传扬出去,天下间将来谁人还敢跟晋国结盟。
当然,国与国的关系无非利益,政治就是肮脏的交易,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但至少人要脸树要皮,最基本的廉耻和诚信要有吧。
你不能光打着盟军的名义,尽干些占领盟国地盘的事情吧。占了地盘也就占了,还见死不救落井下石,这还有一点大国的样儿吗?
这时司空南又说道:
“魏将军,这晋国人毫无信义可言,难保他们再次坐看我军与黑巾贼杀个两败俱伤,此事不得不防啊。”
“倘若是如此,日后定要晋人血债血偿。走,继续上路,且看看黑巾军倒底作何打算。”
百里燕催马继续上路,跑了不到半个时辰,果然发现黑巾军已在前方五里处布下大阵,就地展开防御,大阵之后数里地外,正在抢修营垒搭建军棚,倘若只是扎营,完全没有必要大兴土木,显然是长期对峙的打算。
再次放出斥候侦查,叛军营地逐水而居,其北侧就有一条不深,宽约两丈的小河,淌水便可度过,根本无需架桥或是摆渡。周围地势平坦,方圆十里之内连一片林子都没有,无处隐蔽设伏。完全将十五万人暴露于旷野之上。
但问题是,叛军原地修筑营垒,一旦被叛军修成了,那就等于是在蒲城、广信、鼎炀三地之间楔入了一个钉子,而此时叛军摆出防御态势,骑兵就是想攻也很困难。
百里燕这个时候恍然发现,黑巾军趁着昨夜他谨慎之际,向西行军便是要争取两到三个时辰,好在这里摆开架势防御,同时挖掘营垒长期驻扎。
百里燕见情况不妙,随即去见叶信:
“大都督,黑巾军这是要有长期驻扎在此的打算呐。”
“这岂不更好,只要不去攻打鼎炀、广信,他爱驻多久就驻多久。”叶信此时挺乐观,叛军只要不去打鼎炀和广信,情况就不会那么糟。
“大都督,此地可是位于鼎炀、广信、蒲城三地之间呐,由此出发急行军,一日之内便能抵达三地任何一处,这要是叛军随便攻击其中一处,我军可就得疲于奔命。”
百里燕此时也瞧出来了,黑巾军将大军驻扎与此,正是利用三地之间品字形互为犄角的有利形势。
一般而言,互为犄角单独攻打一点情况之下,必遭另外两处兵马的钳制,因为攻城不可能一两天之内攻下,一旦拖到敌方援兵赶到,己方粮草告罄,就不得不退兵。
现在情况比较特殊,咸军是骑兵三万,有绝对机动优势,叛军纵然兵力占有绝对优势,却是步军,即便分兵而战,叛军攻打蒲城的同时,攻打鼎炀或广信都绰绰有余,但却很容易遭遇咸军骑兵的尾随骚扰和侧面集中打击,故而叛军想以分兵法将咸军主力调走。
叛军将大军屯驻与三地之间,急行军状态下一天之内可以抵达任何一处,假设叛军此时分出五万人马佯攻蒲城,咸军若要尾随攻击,至少需要派出两万骑兵吧,如果兵力少了,叛军来个假戏真做,甚至半路设伏。如果三万主力全部扑向这五万人,叛军主力怎么办!
而且在双方都知己知彼情况之下,叛军派出五万人马,必然是步步为营提防骑兵突袭,照此下去,倘若不能抓住战机给予重创,叛军便可能用五万人,将咸军两万骑兵引到蒲城之下。
这个时候叛军十万主力如果突然去打鼎炀或者广信,咸军仅剩下骑兵一万多,对十万叛军而言,丝毫构不成威胁,若要将蒲城的两万骑兵调回,从传令到撤军救援,中间至少需要两天以上的时间,而叛军这个时候早避开骑兵主力,抵达城下开始围攻。
“大都督,我军无论增援何处,都将被其调虎离山声东击西疲于奔命,这不得不防呀。”
“那依魏将军之意,我军该如何?”
“收缩兵力,将蒲城人丁与守军撤往广信或是麟城,只留千余人守城,倘若叛军攻城,便坐船逃往麟城,彻底将蒲城让给叛军。”
“放弃蒲城!放弃蒲城岂不是自断一臂,蒲城乃广信西面之门户,蒲城若失,咸西郡叛军可直取广信,我军为之奈何。”
“叛军现在十五万之众,分出两三万人便能打下蒲城,对广信而言,蒲城已无半点屏蔽之用。倘若叛军此时去佯攻,我军是去救还是不救援,若去救援,派多少人马去救,此时叛军主力倘若突然扑向广信或是鼎炀,岂不是中了声东击西之计。”
“可蒲城丢了,叛军岂不照样故技重施,去打广信与鼎炀?”
“不,叛军断然不会如此。”
“何以见得?”
“大都督你想,叛军此番突袭未果,广信、鼎炀两城现在高度戒备,人口众多,叛军倘若以声东击西之策,岂能在短时内攻下两地之一。
但现在蒲城就不一样了,蒲城人丁稀少,叛军只需两三万人马便能在数日之内攻克,我军若是不去救,便是眼睁睁看着数万人丁落入叛军之手,这还到在其次。
关键是屯驻雷城的十五万晋军,晋军觊觎蒲城、广信已久,拿下了蒲城便是攻取了广信的门户,晋军断然不会坐视不理,晋军即刻便会乘坐战船前去攻打蒲城。
若是先于我军拿下了蒲城,他们移驻七八万人马,赖在蒲城不走,我军倒底驻不驻军,驻多少,就眼下情况,就是三万人马都驻进蒲城,也无济于事。倘若不驻,岂不是默认了晋军攻占了蒲城,到时候如何向大王交代!”
不怕神一样的敌人,就怕猪一样的队友,晋军其他不会干,见缝插针落井下石的事情干的最多。
到时候晋军占了蒲城,说起来是给你咸军来解围了,而且他绝对不会在蒲城没有陷落前雪中送炭,而是等着蒲城被叛军攻克之后,趁着叛军无暇顾及之际,他在来捡现成的。
届时他往城里移防个七八万人马不走了,你总不能为了一座城池跟盟军翻脸动手吧。但要是不翻脸,他们隔三差五占你一座城池,三天两头封你一段路,这要是时常日久,晋军小动作不断,步步蚕食你的地盘,三年五年过去,咸国还不给晋军占去一半地盘。
归根到底,蒲城不是不能放弃,而是得看怎么放弃才对自己有利。
叛军拿捏的正是咸军不得不救蒲城的死局,不救,就等于送给给晋军,救,在广信家门口养虎为患。去救,叛军正好去打鼎炀,同时蒲城还是得晋军占去。
百里燕现在即刻放弃蒲城,将人口迁走,就是让叛军轻易占了蒲城,但咸军就是不增援。
如此一来叛军就没辙,总不能看着只有一千人守军的蒲城不打吧,但要是打下来了,咸军又不跟牌,结果叛军自己还得移防重兵驻守,叛军若是不设重兵,姒光的十五万晋军打下了蒲城,整个北海郡战局将向有利于咸军的方向发展。
可叶信听着,突然发现怎么不对味儿啊,这蒲城最终还是要给晋军占去,这不是没区别了嘛。
“魏将军,让出蒲城最终还得给晋军占去,这还不如即刻增兵死守蒲城。”
“大都督,无论我军如何增兵,蒲城最终都守不住,而且即便现在增兵,也只能让广信增援步军,我军三万骑兵若去增援,叛军必然即刻去攻鼎炀,如此正中了叛军釜底抽薪之计。广信人丁虽多,但老卒甚少,这要是将新兵壮丁抽往蒲城,与送死无异,反而还削弱了广信的守军。
只有让出蒲城,将晋军引来,才能让战局向有利于我军的事态发展。
叛军即便今日启程去打蒲城,到晋军知悉蒲城失守,做出决策反攻蒲城,一来一去最快也要七八日甚至十日时间,十天之内,广信公在旸霆的兵马都能骑马都来回一趟。
我军可趁机此时秘密将永兴河兵马运来一部,加强广信与鼎炀的城防,而我军本部三万骑兵,绕过叛军向西出击,攻打掠夺咸西北郡,下月可是稻熟之季,各地叛军忙于农事,我军此时出击,可谓正当时。”
………………………………
第344章 斗法(3)
百里燕(既魏贤)盘算的计划似乎与雷霆神合,百里燕意在用蒲城引来晋军,雷霆用蒲城是一石三鸟。
倘若咸军出兵去救,他就分兵攻打鼎炀,让咸军首尾不顾。倘若咸军不救蒲城,雷霆围攻广信,引晋军渡海打蒲城,进而围困之,再袭雷城,迫使晋军与咸军发生冲突。
但是不同的是,百里燕引诱晋军的目的,是收缩兵力固守广信、鼎炀,蒲城让给晋军,让晋军重兵驻守,形成三地牵制叛军目的,而后好向西突击,迫使十五万叛军叛军不得不西撤追歼稳定后方。
雷霆从永兴河西岸抽走了十五万兵马,如此一来永兴河西岸的黑巾军就剩下三十多万人,与永兴河东岸咸军兵力应旗鼓相当。加之永兴城筑成,咸军实际上可抽调的兵马要比西岸的叛军多。
此时即便从永兴河东岸抽调七八万人北上广信,西岸边的叛军对东岸的威胁,也绝不会比五十万对阵三十万更大。
而且咸军身后尚有晋军、梁军,永兴河真要出事,他们势必要前去增援,因此永兴河的兵力联军实际上占有绝对优势,若非晋国、梁国各怀鬼胎,此时联手一击,西岸的叛军必受重创。
既然梁军、晋军无动于衷,还不如此时从永兴河抽调兵马北上,加强广信与鼎炀的城防。这样一来,便无需担心雷霆的十五万叛军对鼎炀、广信构成威胁,叶信的三万兵马此时抽身西进,黑巾军将毫无招架之力。
叶信终究下不定决心,打算即刻派人请示赵逊。随后三万人马在叛军以东,相隔十里扎营。
当天下午,两军继续相安无事,双方各自都派出侦骑,私下侦查对方情况。
而叛军方面,继续加强营垒建造,天黑之前局部地区夯出了一道一人多高的土墙,并日夜施工,到第二天土墙已经超过半丈,并且在周围另选地址,抗住第二座营垒,长期屯驻的迹象已越发明显。
到了第三天,第一座营垒初见雏形,第二座营垒于当天夜间完成,并开始了第三座营垒建造,百里燕估摸着,叛军至少要建造十万人以上规模的营垒才会停工。
此外,还有件事令人费解,十五万叛军是轻装简从,随行粮草不会超过半个月,进入北海郡之前,尚能从都郡西郡和咸西郡沿途接济,如今进入北海郡五六天,始终不见粮草补给。
若是要长期驻扎,肯定是要从后方运粮,但从斥候陆续反馈的信息来看,方圆两百里内,并未发现叛军有运输给养辎重的迹象。若无粮草接应,雷霆哪来底气去攻打城池。
而与此同时,叶信派出骑兵五千人,前去蒲城接应撤离。
蒲城有民七八万,老弱病残居多,郡兵三千多人,临时征召的役兵和民军有近五千,但都是未成年和四十奔上的中老年人,壮丁屈指可数,今年黑巾军曾以三万人攻打蒲城,若非广信救援,蒲城早已失守。
蒲城撤离的消息也很快传到雷霆天王的耳中,闻讯咸军正从蒲城撤出,雷霆第一反应是咸军要放弃蒲城。
“咸军这是要弃城!”
这时秦翰忙说:
“弃城?不是说蒲城咸军必救吗,现在弃城,我等计策岂不落空?”
“按说……蒲城乃广信门户,咸军必救才是,他们就不怕本天王以蒲城为根基,攻打广信?”
“天王,广信有民七十余万,我军虽众,贸然攻打恐怕得不偿失。”
“你怎就知道得不偿失。广信人丁虽有七十余万,粮草却只够支撑不到半年,我军若是围而不攻,他能奈我何。”
秦翰此时心想,要是几天前顶着大火去围城,广信此时岂不早成了瓮中之鳖,百里燕也给围死在了城里,结果非要撤兵去打鼎炀,否则今日何以还要多此一举。纵然心理这么想,秦翰却不敢喧之于口。
“天王,蒲城唾手可得,是否即刻出兵将其攻下?”
雷霆这时反问道:
“咸军都能舍得放弃蒲城,难道还会去救?”
“那天王的意思是?”
“待谷柏、池田兵马押运粮草到此,我军再兵分三路,八万人留守大寨,本天王亲率十二万大军去拿蒲城,而后再分兵去围广信。”
“兵分三路,这不是让晋军从背后各个击破吗!”
“晋军会吗?晋军难道不应该是等着我军拿下广信之后,与咸军血拼个干净,而后他们才会从背后一击吗。
况且说,本天王十万大军去围广信,十万大军屯于此地,大军围而不攻,他晋军若敢从背后偷袭于我,本天王焉不能用二十万兵马将其围死在广信与蒲城之间将其歼灭。”
咸军驰援蒲城与放弃蒲城,结果虽然都是一样,最终都被叛军所占,最后再被用于引诱晋军,但过程和性质截然不同。
咸军若是驰援,必然是死战,既然是死战,那双方肯定要损失惨重。叛军随后再去打广信,惯性思维会以为双方的兵力的损失会更大,因此兵力损失的消息至关重要,要引诱晋军渡海攻打蒲城,叛军必须放出损失惨重的假象。
但现在咸军一枪不放拱手让出蒲城,这就意味着咸军和叛军的兵力都没有损失,咸军如果据守广信,叛军以佯攻作文章制造伤亡惨重的假象,就很困难。
雷霆于是卖个无关痛痒又极具诱惑的破绽,将二十万兵马分三路,让晋军看到蒲城依然有隙可乘,同时让出叛军的后背,让晋军感觉能给叛军造成背后重创的假象。但这样一来,无异于铤而走险。
“天王,万一晋军倾巢出动,我军怕是招架不住啊。”秦翰此时欲哭无泪,很显然这在冒着腹背受敌的危险去围广信。
雷霆却不以为然:
“秦财东,前番之所以能稳住晋军,皆赖秦财东之力。此番我军能否力克广信,可就看秦财东的了。”
“我!”秦翰吃惊。
“姒光的为人秉性,秦财东了如指掌,其优柔寡断贪图便宜,可是秦财东你说的,如今广信这么大的便宜,他姒光难道不捡?”
………………………………
第345章 甩手
四月份百里燕(既魏贤)打邵平那会儿,黑巾军佯攻蒲城,并放出消息说,蒲城即将失守广信危在旦夕,当时姒光便是等着蒲城失守,好去占了蒲城,全然没有理会池田、谷柏一线黑巾军主力南下的情况。
现在雷霆故意放出破绽,仅以少量兵马驻守蒲城,主力去佯攻广信,如此一来,晋军就可能拿下蒲城,进而从背后令围困广信的十万黑巾军陷入腹背受敌的情况。
按理说,此时晋军只要倾力一战,突袭围困广信的十万叛军的背后,定然遭到重创。
但问题是,雷霆现在赌就赌姒光不会从背后下手,而是坐等广信失守之后,黑巾军与咸军拼个你死我活之际,姒光再从背后杀出占了广信。
最具迷惑性的还在于,等到谷柏、池田的黑巾守军赶到时,雷霆手中便有二十万人马,只需分出十二万去打蒲城再围广信,剩下八万据守在此,晋军一旦占了蒲城,面对蒲城以南的八万黑巾军,晋军从背后攻打围困广信的十万黑巾军的决心将大打折扣,只要晋军敢动,雷霆即刻将其分割包围吃掉。如果晋军窝在蒲城不动,则即刻反扑蒲城。
于是当天雷霆大军继续加固营垒,而当天黄昏时,位于永兴城的赵逊最先接到百里燕发出的密函,后半夜,又接到叶信送来的紧急军情。
百里燕第一封信是调旸霆驻防的姜闵所部广信军骑马北上鼎炀,叶信的第二封信继承了百里燕的第一封信的内容,详细道出了北海郡形势剧烈变化,并转达百里燕要求再增兵五万分驻广信、鼎炀,好抽出三万骑兵西进,袭扰叛军后方的情况。
一口气要抽走八万人,不禁令赵逊捉襟见肘难以为继。
百里燕不当家,是不知柴米贵,还做梦想着永兴河防线还有三十万人。实则公孙岳叛乱期间,黑巾军在长达八十里的防线上,全线发起攻击,致使咸军伤亡惨重,赵逊手头兵马不计伤员和移防陔陵的戍兵,压在永兴河能投入作战的实际不足二十五万,抽走八万精锐战卒,永兴河就剩下十六七万的杂兵。
百里燕第一封信到时,赵逊连夜调兵前去旸霆接防广信军,调姜闵北上,紧接着叶信的第二封信让人始料未及,赵逊连忙派人前去追回广信军原地待命。同时亲自赶回陔陵,面见咸王。
“大王,魏贤请求向广信、鼎炀两成各增兵四万人,合计八万。兹事体大,臣不得不向大王面呈此事。”
“这么多啊!”咸王也是吃了一惊:“永兴河抽走了八万人,岂不只剩二十万人?”
“回大王,不是二十万,是十六万。公孙岳作乱期间,黑巾军连续强攻永兴河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