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行-第1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此可行”西寰半信半疑道。

    “可行。殿下如今已今非昔比,为咸国生下唯一子嗣,晋国文武百官定待公主如国母,有何人可比殿下之功业。”

    “那何时启程”

    “要看安泰侯与咸王所谈机密进展如何,此事关键还是魏贤。传闻卫国秘向梁天子进言,以孙国割地为条件,换取出兵孙国平叛。此风一开,各国都在各自打算。末将判断,黑巾贼在长孙国势如破竹,安泰侯此番前来多半是许诺了咸王好处,这个好处定是与孙国有关。

    因而若是能咸国最终与梁国达成密谋,出兵攻打黑巾贼,那时公主殿下才能回国。”

    “这是为何”

    “咸国攻打黑巾贼,那是为日后图谋孙国之彭源郡打下伏笔,而彭源郡又与志国相邻,彭源郡以西便是中原门户万川郡,志国岂能令咸国轻易占去

    倘若公主此时回国,同时让大王派出使者赴志国晓以玄机,便是向志国表明咸国攻占彭源郡并非晋国授意,公主与我晋国太子都未赞成,待日后咸国攻取彭源郡,可让志国与咸国相互攻杀,而我晋国坐观其成。”

    “那万一志国不中此计又如何”

    “断然不会。”季锦昇否定道,继续又说“黑巾之乱,志国损失人口逾两百万之巨,其中半数尽在彭源郡,战后黑巾军兵败,遗留彭源郡的志国百姓岂还能迁走,志国没有不占的道理。

    况且若是占了彭源郡,向西便可直取中原门户万川郡,以扼卫国东进之通道,志国必取无疑。”

    “此计果然妙,待荡平黑巾贼,咸国取了彭源郡,天下太平之时,便是志国讨伐咸国之日”

    “正是。”

    第二日早朝散后,咸王在百灵园单独问政百里燕,对安泰侯许诺的空头支票大加吹捧了一番。

    “魏卿以为,我咸国可否取彭源郡”

    “请恕臣直言,臣宁可攻取桑南、桑北两郡,也不会攻取彭源郡,那是猛虎下山阻其去路,自寻死路。”

    “孙国如今山河破碎溃不成军,如此便宜不占,魏卿为何反要去攻占长孙之桑南、桑北两郡”

    “因为长孙国好欺负。”

    百里燕直截了当道,咸王翻了个白眼

    “就因为此”

    “是。臣的故乡有句谚语老太太吃柿子,先捡软的捏,长孙国国力再厚,人再多,国再大,其步军如烂泥一般扶不上墙,再强的国力,无法强兵,便是屋中之摆设,空有皮囊而已。

    但志国则不然,志国虽说是国力日衰外强中干,但国本尚在,君臣齐心,想必今年夏季,志国必然要向我咸国派出使团,效法新式耕种法在志国推行。大王若是以此结好志国,当是上策。若是与志国翻脸,实属不智。

    而且我国若取彭源郡,必要取万川郡,如此一来,彭源、万川两郡便是如狭长突出之地,远离我咸国本土,极容易遭长孙、志国、徐国、孙国,乃至卫国四面合击,大王难道想看到如此局面”

    “可若是去攻长孙国,日后我西海商路便要从此被其掐断,这当如何是好”

    “有利必有弊,与志国翻脸那是大弊,与长孙国翻脸则是小弊。我咸国西部边境与长孙国全线接壤,为长远计,国土只能向西推进,而不能向南发展,向南必与志国、徐国交恶。

    而且若是志国取彭源郡,卫国攻占孙国西部领土后,便有插足中原之跳板,日后志国可为我西南部之屏障,同时长孙国与志国接壤,长孙国需同时面对咸国、志国乃至卫国,届时攻取长孙国,对我咸国才最为有利。”

    “但天子诏命不可更改,寡人为之奈何。”

    由于梁天子是名义上各诸侯国共同盟主,其国力虽弱,但政治地位极为敏感,由天子默认的领土吞并,理论上是合情合理合法的。

    孙国军队主力尽数瓦解,国土半数沦丧,匆忙凑集的军队不堪大用,难以在战后维持既有的政治地位和地缘政治平衡,战后的政治洗牌是必然结果。

    此外,梁国与孙国全面接壤,卫国此时与梁国密议分孙国领土,显然已经得到卫国的保证,承认日后梁国侵占孙国的土地,所以这次的分赃梁国所获好处巨大,最大受害者反而是咸国。

    咸国国小力弱,经济凋敝元气大伤,和志国、徐国争抢孙国的地盘毫无胜算可言。若要侵吞长孙国的国土,战略上可行,且极为便利,但政治上难以实现,咸王担心梁天子不会做出让步。

    “大王,此事仍需试探安泰侯底线,若梁国不做让步,我军便不发兵。”

    “如此说,魏卿已有发兵之策”

    “是,但需耗费粮草甚巨,需等今年全国夏收之后方可实行。”

    “那好吧,魏卿前与安泰侯交涉,力保我咸国利益。出兵之事,与大司马商议即可。”

    “诺”

    话音落下,百里燕从怀中掏出望远镜和指南针。

    “大王,永兴城新制军备两件,大王可有兴趣把玩。”

    “莫非就是魏卿手中之物”

    目光落向百里燕手中,咸王接过指南针摆弄起来

    “魏卿,这是何物呀”

    “回大王,此乃指南针,亦叫罗经。乃是利用磁石指南之理制成,只需随身携带,迷路按针所指,可定方位。”

    “哦,真有如此神妙”

    “大王且看,红针此时所指正是南门所在。”

    咸王循迹远眺,无论如何转动反向,红色的指针永远都指着南门。

    “妙,妙啊”

    “大王再看,此乃远目境,可观数百步外如在眼前。”

    咸王接过望远镜,对准镜筒远眺,可见数百步外站岗之禁军犹在近处,甚为精准,咸王大喜

    “此物真乃神镜,可否大量打造此物”

    “回大王,臣正在钻研大量制造之法,一两月之内必有进展。而且,此物乃我咸国所独有,故而臣打算多造此物用于外销。”

    “哦,魏卿打算作价几何”

    “寸银五百,大王以为如何”

    “嗯,若是寡人,就卖他一两千,五百未免太低了。”

    “其实五百寸银已经不低了,成本恐怕连一石大米都不要。”

    咸王闻讯大吃一惊

    “魏卿,寡人观此物乃水晶所造,为何只值一石大米”

    “大王,水晶其实也能以人力炼化,类似于御用司所造之琉璃,只是寻常人不知此法罢了。而且水晶所磨之镜片,远不如模具范铸清晰,且耗时耗力,以人力用水晶打磨至如此镜片,至少需要一月,无法大量生产。”

    “如此说来,天地之万物皆能以人力炼化之”

    咸王此言一出,百里燕多半知道,咸王是想问能不能凭空炼金子

    “大王不会是想炼金银吧。”

    “呵哈哈”咸王付之一笑,未作正面回答。

    “大王,但凡炼化之物,皆为有本之源。金银乃本源,故而不可炼制。而水晶、琉璃、磁石皆为本源之物所化,故而可炼制变造之。”

    “魏卿真乃博学广闻之士,纵观我咸国上下,又有何人能及魏卿所学之皮毛。”

    “大王过奖了。”

    “魏卿无需自谦,寡人看,魏卿当得此夸。对了,魏卿与轩亭郡主的婚事如何了,兰渊公主隔三差五便要寡人催你完婚,总是这么拖着,寡人的外甥女可拖不起呀。”

    “臣打算待秋后国库略有宽裕,再娶轩亭郡主。”

    “那就这么定下来吧,改日你也将聘礼送去轩亭侯府,免得寡人王妹整日纠缠寡人。”

    “臣遵旨。”

    “先别忙着领旨,珍珠之事魏卿可有放在心上”

    “臣去年二月便已经种在绝密之地,待到明年夏秋可取珍珠。不过臣去年得密探消息,太子妃殿下四处打听咸国珍珠来历,多半想要图谋种植之法。

    此外,珍珠价格自去年开始,便是一路下滑,如今已经跌去两成价格,待到珍珠再次大批上市,价格极可能再次下挫。因而臣正在考虑,将水晶制品作为我国外销货物,以增加收入,冲抵珍珠价格下跌带来的损失。”

    “寡人若未猜错,此乃魏将军以商代政之精髓所在。”

    “大王圣明,能他人之不能而我能之,谓曰垄断也,可得暴利。咸国要想图霸,必先举农事与百工匠术为首,兴学办教拓展商渠,为图霸扎实根基,此乃正道。而传统之百家霸术,图存谋国之道,无法从根本上解除当下物力之疲弱,人力之穷极。唯有臣此法可行”

    “可惜呀,寡人没有早用魏卿替寡人分忧啊”

    咸王一息长叹,充满了萧索和无限的遗憾。

    本章完


………………………………

第411章 娘舅

    离开王宫,百里燕既魏贤应邀前往梁国公使府,心里颇有做贼心虚的情节。

    安泰侯此时正与景尚公之子李埭在内宅谈话,闻讯百里燕赴约而来,安泰侯大喜过望。

    “内兄,咸国当今真正厉害角色魏贤到了,可有兴趣一交”

    “当日在咸王宫便是远远看过两眼,却是不曾看清,传闻此子无所不能,十六岁出道便是重挫韩合,短短三两年内声名鹊起名震中原,传闻攻打长孙国叛军都是闻其名而色变,倒真想会会此子,倒底如何了得。”

    “那好,我这就请他去中庭。”

    少时,管事引百里燕到中庭正堂,安泰侯端坐正席,右侧席下坐一白面玉冠浓眉大眼,鼻挺纯薄丝锦直裾中年男子。百里燕一眼识出此人正是景尚公之子,李懿之父,姐姐百里燕娟之夫,百里燕的大姐夫李埭。

    “魏某这里有礼了。”

    “魏大夫免礼,这位应该不用本侯介绍了吧。”

    “闻名遐迩的景尚主,魏某有礼了。”

    百里燕又深施一礼,李埭道

    “魏大夫不必拘礼,请坐。”

    “谢景尚主。”

    称呼李埭这个年纪有身份地位的权贵颇为麻烦,如果是年轻些,能称之为少主或是公子、少将军,即位后称之为公,就怕是子嗣已经很大,而还没有继位的,称呼起来很是麻烦,“景尚主”大体上是个中性称谓。

    径自落座左席,李埭敏锐的目光仔细打量着百里燕,这时安泰侯试探问道

    “魏大夫功业卓著才智惊人,业已传遍列国名震中原,本侯与景尚主甚为钦佩呐。”

    “侯爷过誉了,魏某今日此来是与侯爷商谈国本之事,侯爷大可不必不比如此恭维在下,你我还是开门见山吧。”

    “呵呵”安泰侯颇有些尴尬,目光与李埭一番交换,随后又道“想必咸王已与魏大夫详细交代,不知咸国有何所求”

    “求人不如求己,彭源郡我咸国恐怕是无福消受,周边列强环伺犹如豺狼,咸国岂能夺之。不过若是天子能抬抬手,将桑南、桑北两郡归入我咸国,我国可以考虑出兵。”

    姬通闻讯,震惊之色跃然脸上

    “魏大夫,本侯没有听错吧。”

    “没有,我咸国索要桑南、丘南两郡之地。”

    “两地为长孙国所有,何以取之”姬通厉声道。

    “那彭源郡归孙国所有,我咸国何以取之。”

    “只要列国出兵,孙国之地人皆有之,但长孙国不再此列。”

    “那我咸国可坐等长孙国也被叛军打下半壁江上之后,再出兵了也不迟,倒时只怕不是两郡之地,三郡、四郡乃至五郡县皆有可能。”

    “魏大夫”姬通脸色一沉,颇为不悦“咸国如今是有起色,但仅以咸国当下之国力,远未到争霸之时,魏大夫难道不怕列国群起而攻之”

    “咸国若取彭源郡,列国难道能袖手旁观安泰侯此言儿戏了吧。”

    “只要咸国从背后出兵,孙国可奉国书予咸王,天下谁人能欺之。”

    “呵呵,且不说我咸国丘南郡尚且被叛军占着,志国公良大军就驻扎与彭源郡边境以南,是志国大军快,还是咸国大军快,安泰侯难道看不出来

    志国出兵将彭源郡先占了,我军却要面对叛军数十万主力反扑,到时我咸国情何以堪。一纸文书岂能让志国将吞下之土地吐出来,拱手奉送我国。如此伎俩蒙得了我王,岂能蒙我。”

    “魏大夫,咸国若不出兵,我梁国大军便即刻撤离永兴河。”

    “那好,反正梁国自开战以来未在我咸国折损一兵一卒,撤兵也罢,还能腾挪我军辎重民夫用于屯田。”

    姬通寸步不让,百里燕针锋相对,谈判一时陷入僵局。李埭见状忙打起圆场

    “魏大夫少年英雄,不想纵论国事也是这般熟稔。安泰侯奉天子诏命,方才也是急切了些,魏大夫莫要介怀呀。”

    “安泰侯与景尚主皆是梁国肱骨,天下名流,魏某岂敢介怀。然天下列国交争,尔虞我诈,大王重托于魏某,魏某不敢懈怠半分,还望景尚主见谅。”

    “魏大夫所言极是,诸侯之间确为利益之交,然天子为列国诸侯之共主上邦,下邦不尊上邦为善,岂非不敬。”

    李埭说的冠冕堂皇振振有词,百里燕却不屑道

    “景尚主此言差矣,我咸国之上邦乃晋国,晋国之上邦才是天子之国。倘若我咸国是天子下邦,当年缘何上邦不伸援手而弃之,如此又何来天子上邦于我咸国交利。”

    李埭着实没想到百里燕咄咄逼人这般犀利,丝毫不给情面,驳的他很是尴尬。

    李埭心知肚明梁国仅仅是政治名义上诸侯国的上邦,既没有强大的军力执行仲裁,也没有任何约束力,中原是礼崩乐坏相互倾轧下的混乱政治秩序,百里燕一番措辞字字占理无可辩驳,气氛一时间陷入沉寂。

    沉寂片刻,李埭话锋一变转而言他

    “听闻魏大夫也是歧人,不知是歧国祖籍何处,可还有亲故。”

    李埭突然提及此事,百里燕不知其是何用意,心里顿时有些发虚

    “魏某是祖籍函屯月田,年幼时随家迁往晋国营商,江东之战时,岐人被晋国贬为贱籍,我与父亲被抓去充入苦役,母亲与妹妹下落不明,父亲不久死于瘟病,老家现已无人。”

    “哦”李埭轻应一声,自知失妥,便未在接话。转而愈发觉得百里燕与儿子李懿,夫人百里娟颇有神似之处“今观魏大夫与内子、我儿颇有些相像之处,魏大夫先祖莫非也有岐王一脉。”

    听到这里,百里燕心理咯噔一下,不等他开口,姬通眼前一亮目中生奇,啧啧说道

    “像,真是像,本侯此前怎就未发现魏将军与侄儿神貌相合,与内兄夫人更像啊”

    都说外甥像娘舅,不是一个模子出来的,不像才叫见鬼。

    不过百里燕这时心口却是狂跳,忙是说道

    “安泰侯与景尚主高抬魏某了,魏家并非岐王支脉,同是岐人,总有那么几分相像,实不足道哉。”

    “魏大夫话虽如此,不过,确实也太像了”姬通撵着短须若有所思,下刻目光转向李埭说道“内兄,夫人与侄儿尚在王宫未归,不如改日请魏将军过府,也让夫人鉴看一番如何”

    “嗯,我正有此意。魏大夫与我儿年纪相仿,不如与我儿拜为兄弟何如”

    李埭提议道,百里燕顿吓一跳,哪有自己舅舅和外甥拜把子的道理

    “魏某不才,岂敢与李公子结义,此事万万不可,恕魏某不能从命。下午魏某尚有政务在身,恕不能久留,这便告辞了。”

    言毕,百里燕立身而起,向二人躬身施了一礼,准备离去。李埭这时说道

    “魏将军,有一事内子伤心多年,不知魏将军能否告知内情”

    “不知景尚主所指何事”

    “传闻当年歧国二世子百里燕为咸军所杀,可是有此事”

    百里燕心头大怔,匆忙掩饰去失态说道

    “公子燕死于魏旦韩合九里坡之战后,此战结束至尹秧城围城期间,晋军势如破竹,公子燕置身于晋军伤营之中,岂能被咸军所杀。”

    百里燕失踪后不久,晋国以百里燕为咸军所杀为名,前往歧国送葬,由此为借口强行驻军于歧国至今,歧国和咸国也因此开始交恶。百里娟此来咸国,多半也是前来询问此事。

    少时,百里燕离府,姬通顿起猜疑

    “内兄,公子燕倘若是活到现在,也该是如魏贤这般年纪了吧”

    “妹夫不会是想说,魏贤是公子燕吧”

    “似乎似乎不太可能。”姬通不置可否,接着继续又说“传闻公子燕拜于塞骞门下,但性格懦弱,其若有魏贤一半才能,也不至于遭晋国毒手。不过,魏贤与夫人、侄儿未免也太像了,难道是巧合”

    “是呀,魏贤若是公子燕,呆在咸国国又意欲何为呢,西寰岂能认不出他”

    魏贤就是百里燕的想法很快被李埭所排除。

    其一,在此之前他没见过百里燕本人。其二,如果魏贤是百里燕,还在咸国掀起如此巨大变革,西寰嫁到咸国之初,就该察觉异常,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第三,也是最为人诟病的,百里燕在晋国舆论的鼓噪下,百里燕的名声始终不怎么好,与魏贤形成鲜明反差。

    综合多方因素,李埭断然不相信百里燕会是魏贤。

    之后数日陔陵一片平静,百里燕亲自去了趟西郡,就筹建新城为永兴河之屏的计划详细磋商,巧合的是赵逊也正打算为日后收复咸西、丘南两郡谋划进兵之策。二人一拍即合,在邵平与永兴河之间筹建新城,无疑是南下丘南郡最佳的跳板。

    于是五月间,咸军开始筹划新城计划,与安泰侯的谈判时断时续,梁国迟迟不肯做出让步,出兵袭扰邵平的计划便不能进行。

    时至五月中旬,坏消息一波接一波,最坏的消息莫过于来自南境的战报。为减轻后勤补给压力,御客、宋国接连放弃两座城池,迁走所有人口,继续向北退却。

    本章完


………………………………

第412章 无情御速令

    由于中原内乱,各诸侯国无法抽调更多人力向千岳山输送给养,三十五万御客二十万宋军补给严重困难,不得不放弃既有地盘,缩短补给线距离,拉长金雪狄后勤供应,同时尽快催促卫国等西海诸国出兵。

    而卫国迟迟拖延,仅派出十万连铠甲都没有,未经战训的流民杂兵开赴前线送死,而理由也很冠冕堂皇,攘外必先安内,必先平灭黑巾叛军,稳定中原才能抽兵南下。

    而事实上黑巾军自今年年初以来,在各地的扩张趋于停滞,仅在长孙国还有持续战事,其用心之险恶可谓毒辣。其意在利用缓和的中原战局,做出以大局为重的道德姿态,诱使各国调兵南下与金雪狄厮杀。

    但偏偏御客又是个“不知好歹”的武装势力,政治素养极差,往往有时与流氓恶棍无异。

    这天夜里,魏府熄灯不久,百里燕既魏贤刚得鱼水之欢尚未尽兴,婢女匆忙敲响了屋门

    “大人,内府来人了。”

    “知道了。”

    点亮烛火,百里燕拾起床头的汗巾擦去额头汗水,心中颇为扫兴。春柔起身下床取来衣衫给他更衣

    “大王定是有急事,大人不可怠慢了。”

    “为夫知道,可惜了今晚没让你尝尽滋味,都便宜了春芳。”

    “只要大人心里有我,春柔就心满意足了。”

    春芳就像霜打的茄子,尽兴之后睡的如同睡莲一般梦不知醒。

    匆匆穿戴整齐来到中庭,蒋杰已经等在院外

    “大人,大王紧召,要大人即刻进宫。”

    “来的是何人”

    “蒋浩。”

    “是他那定是出了大事,他人在何处”

    “已经回宫了。”

    蒋浩是咸王得利密探,公孙岳叛乱之后,出任密探总管,此后很少再露面。最近一次见到蒋浩,已经是在两个月前,视察永兴城军械司之时,这次突然前来多半不是什么好事。

    骑马直奔镇泰门,禁军未有拦阻直接放行。在广渊殿见到一筹莫展阴云密布的咸王,心神不宁的原地踱着步子

    “臣见过大王,不知大王深夜急召有何紧急军情。”

    “是,魏卿啊”

    咸王神情恍惚,如同天塌,百里燕立时想到,总不能是西郡出了大事

    “大王,莫非是西郡出事了”

    咸王沉默片刻,目中满是萧索

    “魏卿,自己看吧”

    咸王递来一根发黄的竹签,竹签的正面刻着御客二字,背后刻着“魏贤”两字。百里燕顿觉莫名其妙

    “大王,这是何意”

    “此乃御速令,魏卿难道不知道”

    百里燕迷茫摇了摇头,他从未听塞骞说起过御客还有“御速令”这种东西。

    “不知,究竟是何意”

    “御帅黄昏时来函,传闻金雪狄探得中原大乱,这次是要兴大兵北伐,中原各国战事胶着糜烂,难以抽兵南下,故而发御速令,抽各国名将南下。我咸国不信被御客抽中魏将军,寡人急召魏卿进宫,便是与魏卿商议此事。”

    “嘶还有这等事情,真是闻所未闻,如此岂不是釜底抽薪”

    “御速令”算是当下一大奇特现象,是御客强征诸侯国将领南下的强征令,可以不去,不去的后果会很严重。而最近一次发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