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行-第1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刀,自己往枪口上撞吗。

    接到安泰侯邀请,百里燕没忙着赴约,继续视察了锁子甲、连射手弩工坊,以及正在船坞中兴建的船只。

    砡工派此番派遣的造船大师是与伍算齐名的周桐,周桐少年得志,拜于砡工派造船大师门下,而伍算就差的多了,从最低的学工开始一步步建立起的名声。

    周桐此人也是异常聪明绝顶的家伙,得知百里燕设想后,其十天之内给出了新式造船法的初步构想,原本需要三年早好的五千石大船,如今只需要一年两个月。

    传统造船都是自下而上,有了干船坞,可以将下层龙骨铺设完成打底之后从船首、船尾、下舱同时开始建造,建造至一半,上层建筑也能同时建造,大大缩短了传统工期。

    新式连射手弩在去年配备先锋营后,在初战中效果极好,各军各营都在争抢份额,毕竟战场上近战厮杀,要是随手就能放出几支箭簇,会比经过凶险厮杀更为来的行之有效。

    不过也暴露出诸多问题,由于一味求快,首批连射弩所用木材没有充分干燥防水处理,几次泡雨过后出现开裂,箭匣的通用性有待改进。

    扩建后的各处工坊都散发着一股拼搏奋进的氛围,车水马龙的街道人流络绎不绝,往来运送铁矿、煤炭的马车船舶川流不息,船舶经由城内的内河,进入水门,停泊在内港等待着卸货。

    跟随运煤的马车来到刘灶父子窑厂,父子二人如今是永兴大窑厂最高工造官,负责炼焦、制瓷、烧砖、制冰、肥皂、纸张等核心经济产品生产,最近正在攻关透镜试验工艺,已经加工出的成品有四十多件。

    “大人,这些都是外缘经过打磨后的凹凸透镜,暂且无法摒弃浇铸留下的浇道,只能成形后以人力打磨外缘。”刘灶指着透镜外缘说道。

    “嗯,只要外缘光滑不拉手即可,至于工艺改进,等日后再说吧。暂且还顾不过来。”

    玻璃器形生产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较薄的传统玻璃工艺品,通过吹管和铁钳,边吹边拉边塑形,优点是效率高,造型方便,而缺点是制品较薄。另一种是模具浇铸,适合生产较厚的玻璃制品。以当下技术,透镜就只能通过浇筑获得。

    玻璃工艺经过改进,透光率比之多年前有所提高,但效果仍达不到优质光学玻璃的标准,充其能在透镜对焦后看的较为清楚,毕竟只是普通传统的钙钠玻璃。

    刘灶浇铸的首批透镜瑕疵不少,浇铸时留下的外缘浇道仍需要后期使用人工打磨,一片透镜磨削加工到好需要耗费一个人两天时间。为保证透镜的透光率和镜面粗糙度,模具都采用了紫铜模,仅仅开一副凸透镜模就花了半个多月,可谓极费工时。

    目光转向杨盾,百里燕继续说道

    “杨工造,伸缩青铜筒可做好”

    “已经做好,大人若用,卑职即刻让人取来。”

    “不用,悉数装箱交由侍卫官蒋杰。”

    “诺”

    “侍卫官”是新军制改革后新设职务,性质同前世的“副官”,是当下各种杂七杂八打杂编制的制度化编制,如侍卫官集校郎、校军郎、效马郎、马弁等等杂活于一身,年俸只有两石。

    两石的年俸其实根本不够养家,蒋杰的资历浅,职务低。而侍卫官的主要工作是助手,所有的食宿和开销都挂在军内,因此个人平时没有多少支出。

    而同时当下物质匮乏,当兵的除了喝酒吃肉嫖娼赌钱外,没有其他的生活项目,两石的俸禄也就相当于零花钱,买一些日用品改善一下生活。

    除此之外蒋杰挂靠在魏府,每月都有的生活品领取,隐性的开支一年下来也不少。

    新军制当下仅在武备营中试行,上至将官,下至普通老卒担任的教头,人人实行薪俸制度,并将军职与军功制整合,新设军功爵位军衔制,以鼓励奖罚升降,将现有松散混乱的募兵、征兵、强征、私兵兵制,在日后分阶段逐步转化为职业化和征兵制,以提高军队的战争素养。

    收起全部透镜,百里燕接着问道

    “杨工造,铜活字刻得如何了”

    “因篆刻匠作、工正严重不足,尚有五百多字未能完成,照眼下进度,还需月。”

    “若非担心工艺外泄,本官真想从他国聘请良师前来。”

    “大人,其实还有一法可行,不过却有不足之处”

    “哦,杨工造但说无妨。”

    “其实可用范铸法,先以泥活字做模子烧制成型,用泥活字范模,再同用铜水范铸字模,而后在加以工匠雕琢。不过范铸法仅适合大字,若是小字恐差强人意。”

    杨盾想用浇铸法,浇铸大字号字模,成型后用人工修造凿,以缩短工时。优点是速度快,便于大规模制造,而缺点是眼下的技术条件,只能加工五毛钱硬币大小的字体,再小就很麻烦。

    泥活字百里燕试过,虽然成型快,但寿命短,印刷时容易损坏,不耐用,排版不如铜活字美观平整,于是想着不如干脆一步到位算了,但结果却是大跨度发展铜活字遇到了麻烦。

    “我看此法可行,小字继续刻着,大字可试行此法,此外也可尝试失蜡法制模,铸造中等字模,而后精细篆刻加工。日后小字用于印刷工艺书册,中子、大字用于教本印制,免得把眼睛给看坏了。”

    “那卑职明日便令人着手尝试此二法。”

    “另外还需抓紧学工培养,明年或是后年,大量书册需要印制,仅靠一套两套字模难以应付日后的印制,务必加紧此事。必要时可暂停字模雕刻,集中培养学工。”

    雕刻在当下还是一门紧俏技术,多为官方所垄断,替官府雕刻官印、令符、兵符、玉器珠宝等等,工艺周期长,而会的人又少,百里燕为此向御用司借调工匠数人,又从各地搜罗不少,勉强凑齐了雕版坊,夜以继日的雕刻铜活字。

    离开刘灶的窑场,百里燕随即离开永兴城返回陔陵,着手解决安泰侯的得寸进尺。

    抵达陔陵已是黄昏,西门外人来人往川流不息,不少都是坐车牵马而来的商旅马队,都想赶在天黑之前入城投宿。

    “大人,都城最近比之从前又热闹了许多。”蒋杰骑马边走边道。

    “是啊,比起两年前,那是好得多了,但比起六年前,还差一些。本官来陔陵时,城中夜夜莺歌燕舞,如今却是繁华不见。要恢复到六年前,少说还要一两年。”

    “可眼下战事未平,都城能有如此盛况,比之他处,也是仅见了。若是天下太平了,陔陵定会比往年更繁华。”

    “但愿吧。走,去城东津醉坊。”

    陔陵的津醉坊人流依旧,即便是在陔陵形势最吃紧的时候,也没停业。两年公孙岳叛乱时津醉坊曾遭大火焚毁,不到两月就重建一新,还比此前更大。

    百里燕约了关龙翔、卢皋在津醉坊吃酒,少时片刻,已是来到津醉坊前,刚下马,那太子府的季锦昇便是东倒西歪走出津醉坊与之擦肩而过。

    “真是巧啊”

    心中暗道,看去季锦昇背影,不禁让百里燕更加多了几分兴趣。自梁风出任晋军北军司马使,季锦昇调入太子府后,太子府比之从前变化很大。

    西寰散布陔陵的密探也神出鬼没起来,永兴城成了晋国人重点关注刺探对象,时长发生有失窃事件。砡工派使团也多次反应,有零星图纸无故失踪,这里面多少是晋国人所为,现在还很难知道,但这季锦昇整日游逛在陔陵,本身就不是什么正常现象。

    来到津醉坊二楼,关龙翔按老规矩预订了二楼东南角的独立厢房

    “魏大人。”

    “二位免礼。”

    径自坐下,百里燕端起桌上的酒坛,倒了一碗米酒先是喝了两口

    “这津醉坊的米酒最近有些变化啊。”

    “粳米参的少,吃口自当时要甘爽。”卢皋是喝酒的行家,一语点破了其中的门道。

    “酿酒需用糯米,如今看来,陔陵去年的秋收确实惠及了百姓,糯米种植大有增加,否则酒坊岂能多用糯米酿酒。”

    话音落下,关龙翔接过话说

    “大人见微知著,所料真是一点不差。去年夏收之后,王眷村农户种植糯米者甚多,秋收亩产增加了五成之多,量多而价高,被勤王军大量购买用于酿酒,部分都贩入了城内。”

    “关龙先生是想说王眷村勤王军占地圈地之事吧。”

    “呵呵,大人真是料事如神。王眷村土地肥沃,如今勤王军将妾侍随扈都在王眷村,最近又有传言,各地勤王军想在王眷村筑城墙,依在下看,大有平灭乱军之后,在王眷村通商之意。”

    “嗯,王眷村与永兴、陔陵互为犄角,按说再此筑县城倒也无妨,只是王眷村多为权贵所在,其在王眷村筑城是假,日后图谋都郡西郡、咸西郡、丘南郡三郡土地是真,此事决不可掉以轻心。”

    “战后论功行赏势在必行,倘若处置不当,大人之处境恐怕将极为艰难。”

    “是啊,这些勤王军拢共也就七八万人,但各个却是封君和豪强。豪强日后必然要拜大夫封君,封君的还要扩张土地,甚至进爵封侯,这要是大肆封禅,新政干脆也就甭推了。”

    时势造英雄,乱世草头王,勤王军成份复杂,除了权贵,还有权贵拉拢的地方豪强,豪强所率兵马多的一千来人,少的百,甚至一两百,但是他们的老家却有大量隐户,这些隐户源源不断给豪强权贵兵源,勤王军的兵力始终维持在七八万左右,往往最出问题的也是勤王军。

    本章完


………………………………

第409章 新政效应(1)

    勤王军战斗力参差不齐,号令无法统一,经常发生见死不救,反被击穿防线的恶劣问题,而军法还能不能严惩。相反战斗力不怎么样,每次却还要分掉不少功劳。日后收复失地,少不了又要封赏。

    前番西郡收复,百里燕与赵逊就没敢让勤王军移防西郡,只怕是移防后非但不能增加咸军战力,很可能不务正业忙于圈占土地,激化当地本就十分复杂的民情。

    因此勤王军尽数驻扎永兴河东岸,甚至连东岸新建的城塞都不敢让他们进驻,就怕进去了再也不肯走人。日后就地占地盘,把土地圈入他们的腰包里。

    勤王军日后将是个尾大不掉的大麻烦,比那些有钱有权而无兵的权贵更加不容易解决。

    “勤王军之事确实棘手,但眼下还不至于出现问题。当下最棘手的是安泰侯。据消息,安泰侯此来是要说服我军出兵攻打黑巾军背后,而大王多半是同意了。”

    “如此岂不是作茧自缚给他人当刀使吗,莫非安是泰侯许诺了好处不成”关龙翔猜测道。

    “嗯,据说是默许日后咸国攻占孙国之地。”

    “嘶这么说,是已有诸侯上奏天子废国”

    “这还很难说,多半还不至于废国,但是以割地换取各国联军讨伐还是可能的。魏某本意不想此时刚有喘息便去攻打招惹叛军,但反复思酿,最好能求两全其美之策,既能换取梁天子默许,又能缓和北海局势。故而魏某向先生讨一条妙计,看看能否两全其美。”

    “这怕是很难,叛军现已装备有百炼钢兵器,战力极为凶悍,而各诸侯国则无此等锐利兵器,因此叛军绝不会轻易放弃此等良机,向西攻掠而再次与我军发生正面交战。除非是我军弱,而叛军强,叛军才会反击我军。”

    “能而示之不能,不能而示之能,此道当下已然行不通。我军兵力合计四十余万人,且取守势,钢制兵刃大量装备精锐戍兵,我军示于弱,叛军定不会上当。”

    “那便只有主动出击,攻打叛军。”

    关龙翔建议道,百里燕遂即问

    “打何处”

    “仍是打邵平。”

    “但邵平距离永兴河甚远,距离卫津也不近,叛军水军已与我军共有,难以在水战取胜,而沿途之孝城、雾聊已是空城,打下邵平如何坚守”

    邵平是连接丘南、咸西两郡的重镇,向西直接威胁到长孙桑南郡,打下邵平,叛军南下丘南郡的直线道路便被切断,需多绕一千多里地才能南下。

    但现在的邵平已非两年前的邵平,邵平至永兴河之间有一千四五百里地的人口真空区,而叛军水师已成,咸军水师难以取得决定性胜利,无法继续通过舟船将邵平人口南撤。因此占了邵平,后勤保障和军事增援将是个大问题,如果能打下邵平并守住,黑巾军西进的步伐必然受阻。

    “大人大可不必担心,我军攻打邵平围而不攻,只断其粮道即可。”

    “长期围而不攻,我军补给如何保障”

    “可先将叛军通往我军驻地之水路封死,以阻止叛军水军袭扰,而后以水师运载辎重粮草,以及辎工营在邵平东南筑塞,囤积粮草辎重,以便于我军久持。”

    “关龙先生的意思是,以骑兵长期驻屯邵平东南,袭扰粮道”

    “正是。”

    “若是万一西郡有事,或是雾聊、孝城有事,如何骑兵如何支援”

    “可将水军驻扎于城塞,骑兵若是驰援,可令水军守城,实在不行,退入战船,撤出便是。将塞城留给邵平叛军令其分兵。

    同时可在邵平与永兴河之间修建新城,步步紧逼邵平,使得新城与永兴河之间数百里地变成我军之屏障,用于耕种,并在此屯军屯垦,以缩短我军之补给。”

    “那人丁何来”

    “在下正要说此事。我军出兵务必选定农忙之际,将黑巾军治下邵平、坛城之农民裹挟而去。待到农闲之时,背靠迷龙河修筑城塞,而后再以城塞为依托,择永兴河与邵平之间修筑城池,将所掠百姓迁入其中。

    如此长久相持,即便不攻取邵平,邵平之势我军可共有,且能将西郡连为一线,便于我军防守。当邵平之势被我军削弱,我军则利用骑兵奔袭,可越过邵平向西推进至桑南郡境内袭扰,迫使叛军加强后方兵力。”

    攻取邵平的战略意义重大,同时风险弊端也如影随形,距离后方太远,增援和补给会很麻烦,即便是将西郡突出部连成一线,但无法掩盖邵平距离过远的战略短板。

    关龙翔意在依托迷龙河为跳板,依河修建桥头堡,再以桥头堡为跳板,在永兴河、邵平之间修建新城,稀释叛军在邵平的战略优势。同时新城以东可驻扎武装辎工营屯田,将新城与永兴城之间的荒地变成粮仓。

    如果直接从永兴河畔出兵西进修建城池,由于没有桥头堡立足,过长的陆路补给线路,不仅是己方的巨大负担,同时还延误工期,糜费后勤人力,叛军极容易抓住机会给予重创。

    略作思考,百里燕遂即肯定了关龙翔计策

    “关龙先生此计可行,不过糜费甚巨,恐怕没有三百万石粮草,实难成形。”

    “大人所言极是,故而此计须在夏收夏耕之间运作,既能趁叛军忙于农事无暇作战,同时可掠其民前往我军驻地,还能以我军夏收屯田之资修筑城塞。待到秋收城塞建城,明年春耕可再行此计,明年夏收,此计便可成功。日后无论西进还是南下,我军进退两便。”

    “那好,此事待我与大王、赵帅商议之后即刻安排。另外,太子府之事可有进展”

    “吃穿用度皆无异常。”关龙卿道。

    “那卢皋将军呢,彦平那边可曾套出话来”

    “没有,彦平口风紧得很,末将让熟人去套他话,很难问出四五六来。不过”

    “不过何事”

    卢皋突然放低声音,压低了脑袋凑近过来神秘说道

    “末将打听到,太子今年以来日渐贪图淫乐,长此以往怕不是什么好事。”

    “还有这等事情,大王知道吗”

    “恐怕知道不多,所以”

    “所以彦平已被西寰所买通”

    卢皋只点了点头,没做声。

    咸国历代太子护将都是盐枭家族直系或是旁系,卢皋虽也是盐枭家族背景,但远不如彦平的背景关系硬。如果西寰能让彦平都闭嘴,这说明晋国和彦平背后所代表的盐枭家族有巨大的利益交换,但不知道卤侯是否清楚此事。

    如果彦平被西寰所买通,那么太子府中的事情恐怕就不那么容易被外界所知道。

    与二人饮酒至天黑,百里燕回府在书斋将杨盾、刘灶加工的透镜与青铜伸缩筒组合成望远镜。由于尺寸公差缘故,透镜盖帽与伸缩筒难以相配,不是太小装不进,就是太大装不牢,只能送回永兴城重新加工调整尺寸,最终勉强装配出五副原始而简陋的望远镜。

    抽出其中一支,百里燕来到大院,朝天看向夜穹之中挂着的那轮明月。

    不同于地球只有一颗天然卫星,当下的天上挂着两轮月亮,一大一小,小的只一颗站在地面用肉眼观察,只有乒乓球大小,与大月球几乎是同步轨道,围绕这颗星球旋转。

    与此同时,太子府中,西寰正与季锦昇密议。

    “季将军,兄长让人传话本宫,最近又仿一批连射手弩,效果依然不佳,将军能否从永兴城内获取详细消息。”

    “这恐怕很难,工造图与咸军连射手弩皆已盗来,军械司若是造不出来,已非我等所能。”

    “那珍珠呢,咸国的珍珠从何而来”

    “从御用司打探的消息来看,咸王曾私下说起是魏贤从地下种出来,但如何种出来,此事仅有魏贤一人知晓。”

    “魏贤魏贤,都是魏贤为何总有他一份。”

    咸军装备连射手弩至今已有八九月,西寰处心积虑搞到了图纸和原件,寄回国内仿制,但效果差强人意。耐久性以及箭匣寿命、精度,远不及咸军所造,究其原因,其中关键的核心部件晋国无法制造。

    “公主息怒,魏贤此人精通百匠杂术,寻常人难知其所思所想。末将以为,还是迂回行事为好,至少也要等到咸国太子登基之后。而且,魏贤所兴新政,强于各诸侯国变法百倍,我晋国为何不能学以致用以强我晋国。

    当下咸国兴百工匠术,我国也可兴百工匠术,咸国推行新式耕作法,我国亦可学之。如此只要咸国在我晋国中控制下,我晋国国力与各诸侯国此消彼长,各国将不战自败,又何惧咸国。”

    “季将军是要令我晋国鹦鹉学舌,甘为人后”

    在西寰看来,季锦昇的建议等同于做跟屁虫,有样学样依葫芦画瓢,何其重伤西寰的自尊。

    “殿下,魏贤所行之法能短短一年半之内令咸国从奔溃中解脱出来,必有其过人之处。而今叛军西进无暇东顾,就照眼下情势来看,咸国再有三两年之内恢复至战前,甚至超过战前产粮,恐怕毫无悬念。

    我国若不能引入咸国新法,五年十年之后,咸国国力大增,以魏贤之能,要想与我为敌,将易如反掌。更何况志国国力已经大不如前,咸国与志国联手开战,北有魏贤,南有公良氏,我晋国如何应对。”

    “照季将军所说,我晋国只有学他魏贤之法方能兴国”

    “倒也不全都是,魏贤所行新政,虽利万民却无益于权贵、豪强,久而久之咸国必生内乱。故而我晋国可学其精髓,而不可取其败笔。”

    “如此说,魏贤所行新政,并非无懈可击”

    似乎是嗅到了一丝希望,西寰紧绷着的脸色立时有所放松。

    本章完


………………………………

第410章 新政效应(2)

    “人世间自古以来当道者无不是郡王、勋戚与权贵、世家四脉关系,魏贤所行新政看似为国,实则祸国,为民不假,崩乱朝纲亦不假。天下岂有功赏不封土地者,岂有权贵勋戚不受利禄者,纵观天下唯魏贤一人尔,长此以往,咸国勋戚权贵无必恨之入骨,又岂能与之为伍。”

    “那依季将军所言,本宫当如何”

    “忍而今咸国对我晋国依然有利,魏贤所行新政暂时利远远大于弊端,我军可效法之图强。待十年后咸王老迈,太子辅政,魏贤将咸国上下得罪个干干净净,那时再发难也不迟。”

    “那大哥会听本宫与季将军之言吗”

    “若是能让范涛出任相国,我晋国图霸,将指日可待。”

    “陈方石这个老顽固岂能错过两朝元老的交椅,如何能让范涛出任相国”

    “此事说好办也好办,说难办也难办。眼下大王病情时好时坏,陈方石独断专行阻断视听,太子也是恼怒于他而不敢言,故而可令陈方石督造王陵,令其分身乏术。

    待大王驾鹤西去后,再令其主持治丧谒陵,趁陈方石不在都城,太子以新君之名,任命范涛为相。韩合出任太尉、王硕升任大司马,继续兼任平汤城府司马,可确保太子平稳登基,而大权不落。”

    “修陵是好,只怕对父王大不敬,让大哥为难。”

    “殿下若是觉得为难,不妨回晋国与大王父女团聚,从中调解。”

    “如此可行”西寰半信半疑道。

    “可行。殿下如今已今非昔比,为咸国生下唯一子嗣,晋国文武百官定待公主如国母,有何人可比殿下之功业。”

    “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