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行-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回大王,此病乃天性所生,无药可救。而且多半活不过冠礼之年,能活到十四五算是穷极了元寿。”

    “卿之意,此病乃绝症!”

    “正是如此。”许医官为难道。

    “那现在可有施救之法。”

    “世子尚小,只能待其自行缓解,今后不能受惊,亦不可极寒忽热,否则必死于偶然。今日发病纯属偶然,施救及时暂无大碍,但时常日久就难说了。”

    许医官废了大半天口舌,晋王其实听的云里雾里,基本上不明白“胸痹血郁”之症到底是个什么病。说白了,就是一种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比如心室穿孔等等。

    百里燕方才又是癫痫抽筋,又是口吐白沫脸红脖子粗,就是模仿心脏病发作的场景,当然,夸张了些。

    口吐白沫纯粹是吐口水的技巧,至于脸红脖子粗最后发紫,那是憋气给别的,癫痫抽筋更不用说了,装出来的,肌肉用力绷紧,脚尖工直,就能引发腿抽筋,绝对有效。

    如此专业一番忽悠,这年头的郎中大多还没走上正轨,能瞧出个心脏病,算是高手中的高手了。

    现在效果达到了,晋王立马不乐意了。示意许医官退下,晋王遂即与公叔阔商量道:

    “相国,寡人本欲杀他,如今突遭此变故,该如何是好?”

    “大王,若是胸痹血郁之症,经常发于偶然之间,且多半未及成年便已夭折,此事万不能预先知会歧国使者。”

    “不知会?可此事歧人早晚要知道,万一岐人以公子燕绝症为由,索要百里燕又该当如何。”

    “此事容易。消息即便透露,知晓此事之人仅有许医官等人,令其缄口,假以其他病症搪塞于歧使,岂不结了。”

    “可歧使令人给百里燕诊病,又该如何。”

    “此事绝非如大王这般容易。据老夫所知,胸痹血郁之症不易诊断,即便是病发,市井郎中也很难诊出。天下良医屈指可数,其中多半皆在各国王城,晋国名医悉数在大王身边,只要大王一声令下,何人敢说此事。

    此外,此病惊不得,需好生调养将息,可令许医官开药调理公子燕,令其无病可发,尽量拖后,能拖五年就拖五栽。五载之后中原局势尚未可知,歧国国君百里规恐怕也命不久矣。

    自从郭氏罹难,百里规便一蹶不振,终日借酒消愁,身体每况愈下,不需数年恐怕将身亡,届时新君刚立,百里燕新死,如此趁其新君立足未稳,我等先行起兵送殡,量他歧国也奈我晋国不可。”

    “好,呵哈哈……还是相国高妙,那就许其多活几年。不过,当日艳欲之计,令百里燕年幼体亏,会不会……”

    “有此可能,所以大王要加紧准备,万一百里燕偶发此病,我等当速速出兵,切不可犹豫不决。如今老夫年近古稀,时日恐怕真不多矣。只望有生之年,能辅佐大王攻取西海,站稳脚跟,以图中原称霸。”

    公叔阔自觉年迈老矣,为晋王姒巍摆布好了一切。就算自己先死了,吞灭歧国的计划也决不能改变。

    之后二人一番细商,传来百里燕病情稳定的消息,晋王大喜,火速让人把百里燕“请”出宫,虽然命是活过来了,但难保万一死在了宫里。

    下午,百里燕被送回质子府,随行宫人还送来了一大块鲜猪肉,以及熏好的鹿肉,估摸着晋王担心百里燕最近一阵折腾的肾亏,还让随行宫人送来大王用的补药,交代给管事何宽,要让百里燕好好按时煎服,没了差人去宫中取。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今后没有大王诏令,不得随意入宫,但是每十日要进宫面君一次,比起之前天天进宫,频率明显降到了最低。原因很简单,万一心脏病发作死在了宫里,就不太好办了。

    回到质子府的百里燕生龙活虎,跟之前判若两人。其实也是,“心脏病”只要不发作,就跟正常人一样。

    百里燕心中大快,但是转念一想,又觉寒意阵阵:

    “不行,这晋国不是什么善主,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公叔阔此人是个人物,城府非同一般,虽然没听到实质内容,但只言片语之间看得出此人是个智囊。而且好歹是相国,没有三板斧,显然不能一做就是三朝。

    不过晋王此人算不上睿智,但对公叔阔言听计从,主见不多,顶多算得上是明君,但绝非圣君,更非大治大圣之君。就眼下这些信息,仍然还是太少,今天骗过了公叔阔,将来怎么办呢?”

    百里燕发起愁来,此时何宽安顿了“礼品”进屋回禀:

    “世子,晋王赠礼都已安置妥当,不知世子如何准备膳食。”

    “该如何就如何,何伯自己看着办,日常起居无需多问本世子。本世子想去藏书阁静静,你去烧壶水来,本世子有话要问。”

    “诺!”

    何宽眼神复杂,看着百里燕的背影,心里感觉甚怪,是一种说不上来的感觉。

    驱步来到藏书阁,百里燕若有所思驻足在外。

    藏书阁基本上是这个时代上层权贵的标配,相当于私人的图书馆兼办公室,或者书房。在百里燕的记忆中,几乎找不到多少有价值的时代背景信息,有必要尽快通过当下时代的信息媒介,掌握更可靠的信息。

    藏书阁破败孤寂,在百里燕的记忆中,几乎很少来藏书阁。

    今日宫中童书苑就诊之际,百里燕隐约中见那现童书苑藏书架上藏有纸质书册,数量不多,多数仍是竹简和绢帛书卷。

    当下时代背景介于青铜铁器时代之交,以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衡量,纸张是由汉代中后期蔡伦发明,当时已经进入成熟铁器时代。当下纸张先于铁器出现,这意味着这个时空的发展并不完全遵循地球的历史发展脉络。

    当然,也许不同空间,文明的发展脉络不是一层不变的。

    就造纸的技术而言,技术含量并不高,和金属冶金的技术发展没有任何关联。纸张产生的过程具有很大偶然性,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世界或者星球显然不是地球,更不是自己熟悉的春秋战国。

    今天宫中所见所闻,再一次肯定了昨晚的猜想,这是另一个世界,仅仅是存在相似文明的人类世界。

    藏书阁内除了纸质书卷,还发现了竹简、帛书的轴卷。纸张的品质相当劣质,细看应该是麻浆、草浆所制,不是木浆,因此纸张偏暗,既不是宣纸也不是现代白纸,应该是草麻纸,属于造纸早期的产品。

    藏书的内容大都是关于这个时代的思想文学著作,纸质媒介占比不到两成。也就是说,纸张技术应该还没有完全得到普及,否则竹简和锦帛为载体的信息媒介何以同时存在呢?

    书籍内容涵盖文学、哲学、思想、道德和官僚统治宣传等等,基本类似于春秋战国时期存在的历史现象吻合,出现在这个时空,也许也有某种神合的存在,说是完全雷同,一时很难说的清楚,说是完全不一样,却又诸多相似。

    书阁藏书过百册,引起百里燕关注的当属这本《君国道》,之所以引起关注,起因还是百里燕年幼,记忆内容聊胜于无,有关时代背景信息荡然无存。

    今日经略宫中,晋王和相国公叔阔那段没有听全的对话内容,让百里燕云里雾里,《君国道》恰恰提供了这部分空白。

    不过这位百里燕的识字率偏低,记忆之中很多字都没有,记忆文字跟汉语也就匹配不上,加之语法有些差别,没见过的字只能通过前后文意大概对照揣测一下。

    【注1】姒:上古八大姓氏之一,起源于母系社会,另外七姓分别是姬、姜、嬴、妘、妫、姚、姞。


………………………………

第6章 时空纵横

    《君国道》是阐述如何看待君臣上下尊卑的著作,为了清楚认识君臣、臣民的尊卑有别,细数了历史朝代发生的典故。

    根据其中内容,大概可知目前所处的时代背景,是曾经的“梁朝”分封后,诸侯割据各自为政的局面。

    梁朝之前,有记载可查的还有號朝、陈朝、亥朝,最早记载,有据可考的是亥朝,历时六百三十五年,亥朝之后发生了陈灭亥之战,陈朝共历时三百二十一年,然后是號朝,历时八百六十八年。

    当下是梁朝,发展到今天是盛元615年,“盛元”是朝代年号,这一点与中国古代不太一样。中国古时是一个皇帝用多个年号或一个年号,当下一个朝代只用一个年号。这就意味着梁朝走到今天,已经历经615年。

    梁朝经过615年的分封、兼并、侵蚀,目前的疆界龟缩在中原腹地,北海之滨,是列国之中领土相对较小的一国,虽然国小,但是没人敢于先灭梁国,因为其居于中原东西之间,坐于海上交通要道,经济很发达,对诸侯的制约相当大。

    这道理跟春秋一样,虽然礼崩乐坏,君不君臣不臣,但没有列国敢于先灭周后主,直到进入战国,列国变法称王,周天子的存在成为诸侯国统一天下的政治绊脚石,最终周亡于秦。

    眼下尽管是礼崩乐坏,但梁朝或是说梁国的存在,名义上还具有政治和道德工具的价值,谁灭了天子之国,就给了其他列国联合讨伐你的借口。加之梁国经济上的巨大影响力,短时内还真没有诸侯敢于动宗主国。

    看到这里,百里燕暗中生叹:

    “按这个算法,这里的文明怎么也有两千四五百年,若按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对半分,当下基本上就处在青铜和铁器时代的分水岭上,而且有的技术已经提前了。”

    心中暗忖之际,有一点让百里燕不解,中国历经夏、商、周三朝进入春秋战国,秦一统中原之后,废除了分封制,进入中央集权时代,基本上也走了近三千年时间,眼下这个时代历经四个王朝,还是分封制,难道就没有人意识到分封的恶果?

    百里燕思索之际,何宽端着水壶茶碗悄然而入:

    “世子,您的水备妥了。”

    “嗯,先放案上吧,有件事想请教何伯。”

    何宽投去差异目光,心中惶恐:

    “世子请说,只要老夫知道,定知无不言。”

    放下茶具,何宽凑近上前,百里燕仔细打量上下,随后说道:

    “何伯,最近可有中原战事消息。”

    “世子为何突然关心起中原争霸。”

    “何伯只管说来,休问太多。”

    “老夫遵命。”

    时代落差导致信息闭塞,通信技术的制约,让消息传递非常之缓慢,想要知道外面的事情,都只能从官方渠道获悉。

    这个时期的权贵阶层掌握了信息舆论的唯一解释权,岐国虽然是个小国,但好歹质子府还是官方门户,外部的消息总比小民知道得多。

    根据何宽所言,目前各国尚且歇兵罢战,没什么大的战争,自三年前马原岭会盟之后,战事稍有平息。

    所谓会盟,跟春秋战国的中原会盟差不多,几大强国率大军到指定地点,大家摆开阵势,但不是开仗干架,而是唬人,比胆气比谋略。双方在会盟期间展开外交的激烈攻防,胆敢有人挑战卫冕霸主,一言不合,会盟结束之后就可能兴兵来战。如果屈服,那么大家好说好散。

    上次会盟由霸主志国提出,也就是晋国西边的邻居,志国卫冕霸主成功,各国都没什么建议,于是会盟顺理成章的成为志国唱独角戏,列国捧场附和。

    会盟结束之后,志国就成了大家“公认”的霸主,实际上谁都想着把志国拉下马,可是都没那个实力。

    晋国西部边境五分只三的陆地边界与志国相邻,西北则跟咸国接壤,南部边境与宋国接壤,东面、北面都是大海,实力上晋国并不比志国弱,但是自从三十六年前志、晋两国围绕呈孟关打了三年,晋国大败,伤亡三十余万后,晋国偃旗息鼓,国力一蹶不振。

    至此开始,志国称霸中原,晋国进入韬光养晦隐,忍复仇的防御阶段。

    最近几十年经过三代国君经营,晋国国力大有起色,极有可能再次跟志国一决高下,尤其是志国强敌环伺,北面毗邻孙、咸两国,西部边境虽然是弱国,但问题是志国周边有几个大国围着,大家都在虎视眈眈,不排除将来多国联兵攻伐志国,晋国背后捅一刀的可能。

    不过听到这里,百里燕不明白了。当年晋国、志国一仗打了三年,那可是伤亡三十余万啊,考虑到医疗条件差,战亡势必占到半数以上,而且是单方的伤亡人数,这在青铜时代可不是小数目。因为劳动力和生产力决定了军队数量,三年伤亡三十余万,前线先后参与战役的人次不会少于百万。

    以当年战国秦赵长平之战为例,赵军被杀四十五万人,赵国人口保守估计也就三百五十万,几乎是整个赵国十六岁以上,四十五岁以下,多数的成年男丁。这意味着,当年赵国在三十年之内绝对不缓不过起气来,因为人口的生育繁衍根本抵不上死亡速率,所以国力严重受创。

    而眼下晋国死了三十万,三十几年居然能缓过气来,这意味着晋国人口至少有两千多万人口。以现在的劳动生产力,要多大的国土面积,才能养活这么多人!

    想到这里,百里燕问:

    “何伯,晋国现有人口几何。”

    “回世子,晋国有人口三千三百余万,是歧国的十一倍。国土是歧国的十八倍。”

    百里燕问询吓一跳,忙不迭又问:

    “多少?”

    “三千三百余万!”

    何宽说的真切,百里燕真吓一大跳。

    三千万百余万人口的大国,以目前的生产劳动力,和春秋战国秦一统中后期的情况应该在一个水平上,这么个人口基数,土地面积不会少于四百万平方公里,甚至五百万平方公里都有可能。

    什么该念,比北宋的国土面积少不了多少,相当于秦统一中国之后横扫出兵岭南后的土地面积。

    也就是说,晋国还不是最大的霸主,人口就达到了三千三百多万,四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一场战成阵亡三十万,相当于人口基数的百分之一点,这个比例即便放在地球上,也是非常惊人的数字,更别说是青铜农耕时代。

    但跟当年秦赵长平之战相比,无论人口基数还是国土面积,眼下的晋国都要大得多,这也就不难怪三十多年过去,晋国还能蓄谋再战,因为有人口基础和土地资源。

    想到这里,就不得不考虑另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梁朝早期的行政范围的疆界多大,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经纬跨度多大,仅仅按晋国这个比值推算,打仗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何伯,从晋国前往歧国,需要多久?”

    “若是一人单骑飞奔,走直道,只需三四月余。大队骑兵行军五月余,甚至半年。若是步兵行进,则要一年二三月,而且还得列国愿意借道。”

    “……”

    百里燕半晌未语,不是不想说,是说不出来。

    骑兵常行军半年什么概念,而且这个时代已经有“直道、驰道”这种高速公路,就是为了方便骑兵和步兵行军。

    不考虑马的品种,以骑兵常规速度换算,一天常态行军六十公里,强行军可以达到八十公里甚至一百公里,但是马会受伤掉膘,连续强行军甚至会跑死,因此马不可能一直跑,常行军一天五六十公里算是正常量。

    这就意味着骑兵常行军走直道,从晋国国都到歧国国都,陆路需要半年,距离基本上在一万两千公里左右,而且还不知道眼下一里路跟地球的公制怎么换算,即便是五百米,这也是不得了的距离,相当于从俄罗斯最东端的楚科齐半岛,到俄罗斯西部边境的距离。中国历上从来没有这么大跨度的东、西国土面积,从来没有。

    而且还不是从西海波棱海之滨,到东海之滨的距离,是晋国西部边境到歧国边境的距离。

    这么大的跨度和土地面积,以晋国的人口基数和土地面积比,以目前的生产力,梁朝版图内足以容纳三四亿以上人口。

    这还是其一,其二时下通信技术严重落后,采取分封制显然是无奈之举。

    因为土地幅员辽阔,这头发生的事情,即便用最快的驿马换马接力传递,传到另一头也得两三个月,发生任何民变和动乱,等中央集权得到消息,想调兵遣将也来不及,粮食的运输也是制约军队调动和作战的重要障碍。

    如果采用分封制度,大国的国土面积基本被限制在七八百万平方公里之内,甚至只有四五百万平方公里,基本上是目前通信技术可以保证在二十天之内,将行政命令传达各地,同时发生任何战事,半个月完全可以调动全国军队。

    但是如果不分封,就很难行之有效的统一全国政令,这就导致中央集权很难取代分封。

    “我说呢,怎么会推崇分封制。”

    心中暗道,百里燕与何宽说道:

    “何伯,何处可得列国地形山川图。”

    “山川图!”

    何宽闻讯诧异,百里燕忙又说:

    “正是,梁朝全盛版图。”

    “这个……地形图乃是列国绝密,非朝臣难以获悉。”

    “原来如此!”

    想来也是,地图这东西在这年头就是知己知彼的宝贝,谁有地图谁能打胜仗,肯定是机密。不过百里燕也不看好这年头的地图,没有测绘技术,地图也就是画个大概而已。


………………………………

第7章 仙人指路

    此时何宽出神看着百里燕,百里燕同样也发现了何宽的眼神,显然何宽诧异自己一反常态。看到这里,百里燕道:

    “何伯是否以为本世子这两日与以往大不同?”

    “老夫岂敢怀疑世子。”

    “何伯无需顾虑,有话但说无妨。”

    “诺。”

    何宽深施一礼,回首探出门外看了两眼,确定无人,随手将门关上。

    “回世子,老夫见世子昨晚与今日和以往判若两人,起初以为世子高热以至害病伤了头脑,可今日细看,顿觉世子似乎多了几分心智,不知世子自己可知。”

    “何伯是觉得本世子今日之态,颇有几分男子气概,可是如此。”

    “是如此。”

    “嗯,何伯果然心思敏捷,不负我父王的信赖。”

    百里燕此时可以断定,何宽此人可信。如果他是身边的细作,晋王和相国公叔阔应该昨晚上就会知道自己发生的情况,但今天的情况,显然并没有出现异常,这说明何宽没有告密。

    除此之外,他是岐王百里规的亲信侍卫郎,有武人的气节,不太可能变节背叛。综合以上信息,百里燕决定信任何宽。同时他敢于说出自己变化,而不是选择隐瞒,可见他还是相当忠厚的。

    但想到这里,百里燕不禁苦恼起来。

    自己毕竟是个成年人,寄生在一个孩子身上再怎么装,也是装不像的。能骗的过一时,但骗不过一世。尤其是天天照面的人,很难骗得过去。但是跟何宽说透,貌似也行不通,他们没那概念,说出来也没用。

    思来想去,百里燕心念电转继续道:

    “何伯,本世子之事说来其奇怪,昨晚本世子大病一场,只觉欲死之际,眼前忽然出现一白须拂面,白袍加身金冠戴顶的圣者老夫子,他伸手过来,在本世子额上这么轻轻一点,本世子只觉浑然一振,随后便有了今天这变化,不知何伯昨晚可是见着那圣老夫子前来相助于本世子。”

    百里燕说的真切,眼睛瞪得浑圆,宛如真的一样。此时就见何宽犯迷糊了:

    “世子,昨晚只有王医官及其弟子、随从前来,再有就是老夫,何来白袍、白须金冠戴顶的圣者老夫子。”

    “真没有?”百里燕故作真色。

    “真没有。一定是世子做梦所见,或是化外高人托梦点化世子,若是如此,真乃我歧国之万幸。”

    “哦……看来本世子此前定是昏庸平平之辈,否则不会令何伯如此感慨。”

    “不不不,世子乃人中龙凤,定有贵人相助。”

    “那好吧,本世子权且信了此乃化外高人点化,可此事若是令外人知晓,恐怕本世子命不长矣。且听说本世子得了恶疾,活不过冠礼之年,难道是这点化所致?”

    百里燕故作忧色,何宽果决说道:

    “世子福大命大,岂能是人言所能限量。如若世子信得过老夫,老夫定当严守秘密,不负大王重托。”

    见何宽信以为真,百里燕暗松口气。

    有些事情假托化外高人,或者天神、神仙还是挺管用的。尤其是事物反差过大,又缺乏科学意识,以假托神鬼之说蒙蔽世人,往往还是挺管用的。

    之后又从何宽处问得不少情况,不少是关于歧国。据何宽所言,歧国人口约三百二十万左右,都城信业,常备军十八万左右。

    大规模的常备军,对于这么点人口的国家而言有些多,因为生产力低,还背着卫国的进贡,差不多就是十七到十八个人,要保障一个当兵的吃饭、穿衣的开销。

    且这年头实行耕战合一,非战即耕的全民皆兵的军制,十八万是战前常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