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行-第3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瞒大王,自盛元636年年底,永兴城生熟铁产量便突破百万斤,盛元637年更是突破一百三十万斤,加上前几年积攒铁料,库中存铁百万斤是轻而易举的。而且永兴城若非煤炭、铁矿不足,年产达两百万斤也非难事。”

    咸王倒抽一口气,心中唏嘘不已:

    “想我咸国十多年前,全国产铁仅两三万斤,而今一年产铁结余何止十倍,真没想到啊……”

    “大王,一旦我永兴城铁产公之于众,晋国独吞一百三十万斤铁料,问天下诸侯谁人能同意。”

    “爱卿是要将永兴城铁产公之于天下?”

    “正是。一可震慑天下,令各国知晓我咸国国力,二可令天下诸侯尽知晋国狼子野心。试想晋国倘若得永兴城年产一百三十万斤铁料,一年便可打造铁甲数万件,天下诸侯谁人能敌。

    退一步而言,永兴城财源占我咸国半壁,即便在晋国也绝非小数,如此轻易被晋国割走,与侵吞咸国已无二致。如此贪婪成性,必被天下共愤,晋王岂敢逆天下之势而动。”

    “唉……还是爱卿深谋远虑,不过如此一来,永兴城铁产公之于众,日后会否招致诸侯觊觎,铁价会否如珍珠一般一落千丈?”

    “请大王放心,铁料并非只有钢,铁料好坏取决于铁料配方,而今能炼好钢者唯我咸国,他国炼不了。此外,咸国日后所需用铁无处不在,随着日后煤炭铁矿采掘增加,若干年后铁产达五百万斤、千万斤都不是问题,价格虽会下降,但咸国用以铸炮、农具、兵刃所需用铁价格同样也在下降,而各国却不能产好铁,故而价格我国说了算,除非他们不要,我咸国也能用以己用。”

    “爱卿所言,寡人又想起了当年爱卿所奏‘以商代政’之道,做他人之所无,做我之所有而他人所不能。此前寡人坐拥珍珠不计其数,自以为领悟了真谛,如今看来,不过是肤浅之见。”

    咸王深邃的目光落在百里燕脸上,灵魂深处充满敬意。但他是君主,君主又岂能流露对一个臣子的敬意。

    “就按爱卿计策去办,砡工派之事,务必以长远计,不令我国利益蒙受损失。”

    “臣遵命!”

    说服咸王,百里燕如释重负。卤侯过世后,咸王性情变化很大,不再像此前言听计从。

    当然,咸王是一国之君,他不能像约束自己的属下约束咸王,哪怕知道自己的抉择是对的,但要让君主点头,并不容易。

    咸王支持永兴城的发展,并非出自理解未来的发展趋势,而是出于对本国国力的衰败,以及公孙岳执政期间的懊悔,他尽可能的想要弥补自己的过失。

    翌日,百里燕赶赴永兴游说程济源。程济源是左门门主,砡工派内举足轻重,只要程济源认可了条件,说服砡工派整体迁徙至咸国将有极大把握。

    去见程济源之前,百里燕在治所先约了宗伯泰、赵安陵了解底细。

    “宗伯先生,左门大师意思如何?”

    “其本意赞同迁往永兴,不过砡工派忌惮晋国,故而我并未将晋王觊觎永兴城之事告知左门大师。”

    “嗯,说了反而适得其反。不过砡工派忌惮晋国之事我看可以利用一番,以免将其骗来之后,反迁怒于我等。”

    “侯爷是想将伍算当年之事公之于众,籍此攻讦晋王无信?”

    “呵呵,知我者宗伯先生是也。届时非但要算旧账,新账也要算。届时永兴城年产铁量一柄公之于众,本侯倒要看看,晋王他怎么吞下这口铁水!”

    言毕,百里燕随手拿出底单交予宗伯泰、赵安陵过目,两刻过去,赵安陵先道:

    “侯爷,我怎看此条款与钱坊章程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侯爷不是想将砡工派变为商会吧?”

    “赵先生所言极是,本侯就是打算将砡工派变之为商会。两家携手钻研工造术,共分所得利益。”

    这时宗伯泰说道:

    “侯爷此法不失为驾驭砡工派妙计。砡工派坐拥独到工造术,素来利欲熏心,为此得罪不少诸侯。其迁来咸国,我等若不能收为己用,日后反受其害,将之变为商会,更有利于加以遏制。”

    砡工派归根到底是一家跨国技术企业,其以技术垄断赚取资金,继而投入资金继续研发新技术,周而复始形成良性循环。

    从现代角度而言,这完完全全是一家技术垄断型暴利企业,无疑是国家最为青睐的优质资产。

    而当下世人只知道垄断企业牟取暴利的可恨之处,却鲜有人看到垄断性技术企业带来的好处。

    在当下生产技术落后的农耕文明背景下,谁掌握更多能工巧匠,谁握有更为先进技术,谁能迅速提曾生产力增强国力,改变既有的生产格局,随之带来的将是生产关系的改变。生产关系改变,间接带动制度的适应性改变。

    而以封建权贵势力往的发动的政治变革,无不是换个头头,改换一批既得利益者,重新竖起统治阶层而告终,而细雨润无声的不改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达成制度的适应性改变,归根到底依然是换身体而不换脑子的形而上学。


………………………………

第658章 冷处理

    尽管砡工派掌握的技术在百里燕看来,多数谈不上秘密,但过去四年间的实践证明,培训改造砡工派所需经济和时间成本,远要比普通诸侯国工匠低得多。

    仅数学一项,砡工派基础根基远非普通工匠所能相比,砡工派只需三到四年,可迅速培养出一批数学人才,而诸侯国普通工匠识字率低,技术规律性意识单薄,甚至需要从最基本的加减乘除开始教起,七八年难成气候。

    将砡工派收为己用,以利益和技术为双轨道,加以约束,无疑是短期内迅速建立基础科学工业的捷径。

    为此,百里燕首在条款中提出了《工术专营法》,引进“专利”概念。

    既保障了双方利益,同时鼓励创新发明,将砡工派收入合法化,同时以专利所有权和政治力加以约束,严格控制专利技术的扩散。

    与宗伯泰、赵安陵商议一日,条款又做了些增补和删除。

    翌日,百里燕亲去拜访程济源。程济源最近私下召集了左门位高权重的大师密商搬迁,并听取了安空、刘郸、吕郜、朱明、上官钊、熊沱、周桐、齐墨齐榛父子等人意见。

    受惠于永兴城冶炼和工造术的发展,永兴城众多领域已经超越砡工派,百里燕不计回报传授数学和更为先进理念,令左门受益匪浅,合作的利益是显而易见的。

    “晚辈前来叨扰,还望左门大师海涵。”

    百里燕深施一礼,程济源示意小童奉茶,请百里燕、宗伯泰入座。待坐定,程济源开门见山说道:

    “多年以来,蒙永兴侯以诚相待,诸事不必赘言,请侯爷明说吧。”

    “既如此,在下便直言不讳了。这是我王责成本侯所拟条件,贵派若有异议,可逐条提出。”

    程济源接过底单,同时也递给百里燕一份砡工派所提条件:

    “这是本门所提条件,为我砡工派历代承袭,咸王必须答应,不容商榷。”

    “不容商榷”四字让百里燕颇感意外,接过程济源条件,百里燕看了两眼,内容出乎意料,除了政治商业内容,多数内容是一种较为现代理念的商业技术协议。

    政治上砡工派要求完全独立,不驻兵、不设防、不限制砡工派人员流动,但限制外民进入,保证砡工派的独立性和不可侵犯性。

    经济上,咸国无权干涉砡工派生意往来,不得无故阻碍砡工派商道,不征税不收费。技术上谋求完全垄断,咸国无权过问。

    总而言之一句话,我做什么你管不着,纯自由任性派。

    通读全部内容,百里燕将底单交给宗伯泰,心平气和的与程济源说:

    “左门大师,砡工派乃天下名门,我咸国自当不会横加干涉贵派之事,更不会派兵巧取豪夺。但是这永兴城工造之术多为我咸国所有,贵派也占为己有,这恐怕不妥吧。”

    “呵呵……永兴侯定下的条款也不简单呐,老夫看这《工术专营法》甚好,两家共研所得技艺各持一半,坐享共分也是可取的。但若是我派自研工造成果,权归我派所有,永兴城所研成果归咸国所有,我想侯爷应该不会有异议吧。”

    “左门大师请放心,在下所推《工术专营法》便是为保护首创者利益,两家共研成果则两家均分。”

    砡工派的要求,归根到底是不受约束的发展独立技术资本,其理念极为超前,同样也不能为当下世道所接受。

    百里燕提出的条款,并不约束其自身追求利益和技术发展,但通过技术合作,变相的限制其技术扩散。

    同时利用永兴城和砡工派已经培养的人才基础体系,整合现有咸国资源,完善现行的教育内容,尤其是数学,作为所有科学门类的基础教育,必须得到普及和推广,只有数学人才储备达到规模,其他科学门类才有全面发展的空间。

    拉拢砡工派不是百里燕的初衷,他看重的也并非其优质的技术队伍,而是利用其现成既有的智力储备和可增长空间,为永兴城培养更多的基础性人才。

    谈判仅持续半日,程济源未做表态,只说需要从长计议,百里燕也需要向咸王汇报初步交涉的结果。

    此后数日间,程济源将修改后的条款经由宗伯泰转给百里燕,新增了十二条,删去了七条,删去的七条都和利益分配有关,而新增的十二条却是与删去的十二条截然相反。

    由于砡工派长期龟缩总部发展,生产早期原始工业品为主,如铸造青铜鼎、锻造大型构件、兵器、玉石加工、矿物勘探等等,这些显然并非寻常生意。

    以当下社会制度和法律,都是管制行当,私自经营是杀头重罪,同样也没有市场消费基础,因为鼎这种东西也不是私人能有的,无法以门店方式销售。

    因此砡工派一直没有分部,也没有生意门店,都是各国和流派亲自上门购货,不存在开设分部和商业门店的前景。

    百里燕考虑到砡工派日后掌握大量民用生产技术,为利于赚钱,势必要向外扩张开设店铺分好,如此可以向其收税。结果适得其反,程济源本未想到这一层,百里燕的协议无疑提醒了程济源,结果被其拒绝。

    十二月十三,陶敛、公良修使团抵达陔陵,长史高勋、外执使诺一言出迎,第二天朝会,咸王召见使团一行,散朝后百里燕、诺一言伴驾,咸王于在百灵园与陶敛、公良修交涉会盟和出兵事宜,双方未做实质谈判。

    当天下午,陶敛、公良修拜谒卤侯灵柩,安排住于城东馆驿。赵逊因前线战事,于十二月初返回前线,陶敛去大司马使府拜见卢皋,公良修约见百里燕,十六日出殡在即,百里燕连日住于宫中与内执使府处置棺椁出城,遂打发公良修去找诺一言、高勋。

    其实百忙之中抽出一两个时辰完全可以,百里燕并不想过早的交出底牌。

    咸王要吞三郡,志国允许吞并的底线是两郡,最大的容忍是三个郡,而长孙国能容忍的只有一个郡,甚至一个都不想给。

    因此如何吞掉三个郡,还要令志王觉得这笔生意有利可图而不感到被冒犯,关键并不在公良修身上,而在陶敛。刻意的冷处理与公良修的关系,对咸国是有利的。

    十二月十六,卤侯出丧,从棺椁从宗庙经王宫东门,足用一百二十壮汉,将棺椁抬往城东,沿途百官戴孝,太子及薛腾长子薛崇、次子薛成与众盐枭扶灵,一路声势浩大出城。

    棺椁装于两辆八轮大车,用二十匹马拉往陔陵以东卤侯墓,十九日戌时三刻,象征性填第一锹土覆于椁室之上,最后的回填工作由咸王内府和卤侯家族接管,大致过程是向墓穴填入礼器、用具、金银、牲口等陪葬品。

    忙完卤侯丧事,没有一刻的喘息时间,会盟之事再次提上日程。

    不仅是陶敛、公良修在活动,晋国、长孙国也在四下活动,与陶敛、公良修互有来往试探。

    正月前,咸王态度依然坚决,而晋国迟迟不见咸国密谈消息,西寰急的上火:

    “怎么样,可有探到什么消息?”

    这时季锦昇回道:

    “从志国馆驿传出的消息来看,更多的都是关于生意,并无会盟与分地的消息。”

    “都这么长时日过去,怎能没有分地之事,不谈分地,志王派陶敛、公良修来咸国做什么。志国内部可有消息?”

    “没有,但百里燕避而不见公良修,属下怀疑,咸国的胃口恐怕不小。”

    “季将军何以见得?”

    “以咸王对百里燕的倚重,长史高勋、外执使诺一言、大司马使卢皋都无关紧要,百里燕的决断才是咸王最终的决策,以公良修与百里燕的交情,百里燕避而不见,必是有更大的目的。”

    “更大的目的,难不成还把孙国全吞了不成!”

    “这绝无可能,但是吞下五六郡还是有可能的。真若如此,咸国再与志国狼狈为奸,那咸国日后在百里燕统帅之下,将很快成为我晋国棘手问题。也许不用十年,便会与我晋国反目,兵戎相见。”

    “呵呵…呵哈哈……”西寰放声大笑目尽讥诮:“只怕是百里燕没有这气数!”

    “公主殿下,还是不得不防啊,大王如若将百里燕逼急了,咸国戍兵四十余万,加上广信、新附民军、外籍军,短时内聚众六十万人反扑,恐怕不是什么难事。”

    “有什么可担心的,把咸王老东西从深宫大内揪出来,还怕百里燕造反了不成!”

    “公主殿下,大王此举可是从未考虑过殿下在咸国的处境,一旦真这么做了,殿下今后与咸王的关系将彻底恶化,殿下可曾考虑过日后的处境。”

    “本宫怕什么,咸王还能杀了本宫不成,本宫的两个儿子就是咸国的一切,他姜亥认也得认,不认也得认!”

    “那也得考虑与太子的关系。”季锦昇劝道:“太子纵然宠着殿下,可一旦兵戎相见,公主与太子的关系恐怕也将一去不复,殿下可曾想过。”

    “本宫替他姜家生下两个儿子,他还想怎样,若非他没用,让百里燕把持朝政,还需要本宫大费周章的替他操持吗,他的良心都被狗吃了!即便到了那一步,为了我晋国,本宫也在所不惜!”

    季锦昇默然无语,他很清楚,作为一个女人,父亲的眼里永远是掌上明珠,但在兄长的眼里,女人只是一件可以牺牲的工具。

    晋王决定冒险博取永兴城,无论成败与否,都意味着西寰日后的处境将更为艰难。


………………………………

第659章 摸底调查

    沉默片刻,季锦昇打算告退:

    “公主殿下若无他事,属下就先告退了。”

    西寰立时喊住季锦昇:

    “慢着!”

    “殿下还有何吩咐?”

    “最近李旭等人怎么不折腾了,是收了轩亭侯的好处了,还是兰渊公主的好处?”

    “回殿下,李旭等御史自视清高,很少收受好处,倒也没有与轩亭侯有来往。只是李旭等人并不希望与长孙会盟,因此会盟这件事,李旭等人是坐观其成。”

    “那鼎炀侯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据属下所知,鼎炀侯现在既无兵权也无财权,太尉职权如今都在咸王、卢皋与赵逊手中,唯一能用的也是城府司马陆敬,而城府司马又听命于咸王,所以会盟之事,鼎炀侯根本无计可施。不知殿下有何吩咐?”

    “本宫想让王砺去会陆敬,让陆敬带话予鼎炀侯,游说鼎炀侯去志国馆驿试探虚实。”

    “这……这恐怕不妥,这既不合规,也不合常理。而且之前一直由太子出面与鼎炀侯来往,倒也名正言顺,现在由王砺出面,势必起咸王与百里燕警惕。”

    “那就以王兄会盟途径陔陵,加强城内防范为由,让王砺向咸王请命,与陆敬商议安全事宜,如此总行了吧。”

    “这恐怕也不行,大王是断然不会进进城的,安全起见,会盟地点只能选在野外。不过可以卤侯丧期后,太子府外流言散布妖言为名,可以让彦平以太子名义,去一趟陆敬府上。”

    “彦平?靠得住吗!”

    “应该靠得住。这些年彦家从我晋国盐市获利颇丰,此番吊唁期间,暗中已经有所表示,一旦彦平父子日后晋为咸王禁军大将,彦家代卤侯成为盐枭之首指日可待。”

    “那好,即刻去办。”

    “诺!”

    彦平父子是彦氏家族盐枭直系,担任太子府护将十余年,早已形成家族人身的依附关系和利益集团。

    同时季锦昇多年经营,在经济上已将彦世家族拉拢,太子登基后,彦平父子将顺理成章的晋升咸王禁军大将,甚至是太尉或是大司马。

    于是当日下午,彦平随太子回府后,便是借口去了陆敬府上“报案”。

    而与此同时,百里燕离宫之后直接去了志国馆驿拜会陶敛,而且是百里燕设下了圈套,让菲戈斯请公良修去了古达帕家中做客,如此就只有陶敛和百里燕两人,错开了公良修。

    “南境一别,永兴侯别来无恙。”

    “不瞒陶司马,本侯数年间忙于农务,朝堂毫无建树,实在惭愧呀。”

    “永兴侯名震天下,咸王何故要让燕公子屈居于大司农一职,未免可惜了呀。”

    “诶,陶大司马有所不知啊。我咸国国小民弱,粮粟寡少,却要供养四十余万大军,六七十万外民,实难堪重负。本侯原本也是学得行医济世之术,从戎沙场效命是迫不得已。若非当年晋人逼得太甚,兴许今日名震天下的可就是陶司马也未必呀。”

    “呵哈哈……”陶敛大笑,转而说道:“燕公子谦虚啦,据陶某所知,燕公子岂止是精通韬略桑植之术,更精通工造经略之法,乃当世奇才呀。当年咸王若是早用燕公子,咸国今日之盛,至少能早五年。”

    “陶大司马过誉了,咸国今日之盛,皆赖大王圣明,将士奋死,本侯不过寥寥寸功,不足为道。本侯今日前来,是受大王之命,与陶大司马商议合力出兵之事,只是不知贵国大王有意取孙国几郡?”

    陶敛浅然一笑,未正面回答:

    “自是越多越好。”

    “但太多了,徐国、卫国、长孙国恐怕不答应呀。”

    “那就由不得他们了。”陶敛不屑说道。

    “哦……可本侯听说,长孙国大口震天火多达数百尊,战卒所用小口震天火亦有四万多具,颇具威力。莫非志国也仿造出了震天火与黑火粉?”

    陶敛闻讯,脸上顿时有些挂不住,转而岔开话题:

    “永兴侯,咸王是否铁定不去长孙会盟?”

    “那是当然,我王年过半百,漂洋过海远赴长孙国,且不说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单说长孙国一年四季酷热如夏,岂是待客之地。”

    “既如此,咸王有何打算,准备如何出兵?”陶敛追问。

    “这就要看志王准备看待我王。”

    “呵呵……”陶敛奸诈笑道,接着又说:“原本我王是不打算将孙国之地让予咸国,但燕公子威名远播,又与我志国结好,故而我王大量,如若咸国取彭源郡,我王绝不干涉,但彭源郡志国百姓必须重归志国。”

    百里燕不动声色,从怀中掏出山川地形图摊在桌案上说:

    “彭源、万川、上关、甘府四郡自东向西一脉相连,西以思水江为屏,我王皆取之。”

    “永兴侯,你咸国不过七郡之地,一夜虎吞四郡,国土倍之一倍,咸国受得了吗?”

    陶敛口气颇有几分嘲讽,倒不是嘲讽咸国军力不济,而是认为咸国没有钱粮养四个郡。百里燕不予理会,继续说道:

    “那按志王的意思,孙国思水江以东八郡,除彭源郡外,其余七郡尽数吞并,我咸国只得一郡地,而且还是残地,可是这意思。”

    “我王是为咸国考虑,否则一郡也不会让。”陶敛口气强硬,与之前的随和殷勤判若两人。

    百里燕端起茶盏润了润嗓子,继续说道:

    “甘府、上关、万川、彭源四郡皆与长孙国接壤,志国拿下万川、上关、甘府日后,便与长孙国相邻,如果再过思水江,日后将与卫国相邻,志国眼下与晋国、徐国、宋国相邻,难道还想四面受敌吗?”

    “我王威武,早有逐鹿中原之意,取了孙地,问鼎中原指日可待。而咸国虽在永兴侯治下国力大增,但归根到底,依旧是个小国罢了,一夜虎吞数郡,如何能让天下诸侯心服口服。”

    “志国乃如今之霸主,只要志王心服口服,我王也不在乎天下诸侯如何相看。想必本侯威名应该还值几个面子,志王如果不想以邻为壑,我王也不介意志王再吞几郡。”

    百里燕此言份量不重,但话里话外透着凶狠劲。

    陶敛也是大风大浪过来的,百里燕的谋略,公良氏尚且不敢小觑,陶敛也不会不自量力,拿捏百里燕的轻重。思考片刻,陶敛说道:

    “永兴侯,咸国如今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