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行-第3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宗伯泰口如蜜罐,满嘴阿谀之词,程济源全然不觉掉入圈套之中。二人说了足有两刻多钟,程济源的茅屋很是简陋,但陈设却一点不简单。

    内堂北角坐着巨大的沙漏足有半人多高,沙漏两端皆有刻度,十二个时辰泾渭分明,每个时辰又分隔四个刻度,每个刻度两刻钟,每日中午沙由专人倒转,如此时间极为精确。

    此外世外屋檐下木墙上挂着一支煤油温度计,对应相应的刻度,可知每日气温,里外无处不彰显百里燕带来的风貌。

    “左门大师,砡工派总堂被毁,漂泊在外多年,为何不去御客总堂寻个安身立命所。”

    “唉……”程济源一息长叹,满是萧索:“宗伯先生是有所不知,我砡工派不同于其他宗门,或是以武卫,或是以舌利,可博诸侯相待。我砡工派以工造之术安身立命,众多工造之法,必以机械为根本,方能造出,如今家当尽数毁于战火,十数万人生计尚无着落,还何谈安家。”

    砡工派就像个巨大的国企公司,企业内有大量的成套原始机械设备,当然,对眼下中原而言,算得上十分先进了。

    这么大一家公司除了员工,还有大量家眷需要养活,所以公司厂方设备没了,砡工派就没了赚钱的饭碗。

    当然,公司可以倒闭,然后找人接收,但问题是诸侯没人愿意接收十几万吃白食的人。

    砡工派人丁十余万众,但其中能称之为大师的不过数百人,子弟工匠两万余人,其余都是家眷和随附人员。

    而各诸侯国自己养着大批工匠不说,砡工派数百大师当中,职业技能重叠者众多。

    砡工派开出的条件也不低,于是有意接受砡工派的诸侯国,只想从每个专业挑走一两个,而且要最好的,其他一概不要,如此既省钱又省事,还不做冤大头。

    而砡工派作为一脉相传的技术派别,自然不能坐视自己被各诸侯国瓜分,于是宁可带着家小寄人篱下,也不会坐视门派分崩离析。

    这个症结宗伯泰当然非常清楚,砡工派向咸国迁徙,最终是想借助永兴城的基础,恢复砡工派的财力与固定设备资产,然后好东山再起。

    待程济源倒出苦水,宗伯泰顺势往下说:

    “左门大师,眼下黑巾未除,孙国恐怕已是分崩离析,中原之地动荡不息,贵派可有长远打算?”

    “掌门的意思,梁国仍是天子上邦,天子亦给我派极高礼遇,故而掌门想在梁国重开基业。不过老夫以为,永兴城所拥工造术当世罕见,乃我砡工派所没有。侯爷见识更是旷古绝今独冠中原,也愿倾囊传授我派,而咸国又尊工造为正术,因此将总堂建于咸国在合适不过。

    只是咸国强敌环伺难免动荡,又是晋国下邦,实在令掌门为难。”

    “可有晋国为依仗,与长孙相邻,如此卓越地利,天下也绝无仅有。掌门又有何担忧呢?”宗伯泰明知故问,伤疤越挖越深。

    “唉……宗伯先生有所不知,这晋国与豺狼无异,我砡工派与其结怨甚深,岂能将总堂建在与之相邻之所。”

    “哦……还有此事,在下孤陋寡闻,左门大师能否详告一二。”

    其实还是二十多年前,伍算为晋王姒巍建造战船之事,晋王曾许诺金银和铁料煤炭给砡工派,后因晋国水军被陈飞时设计击溃,这笔帐就赖在了伍算制造的战船的头上,于是只支付了少部分的预付款,其他款项分文未给。

    但事实上伍算所造五千石战船极为了得,由于晋军水兵羸弱,这才败给陈飞时。伍算所造战船后被黑巾军劫去之后,很快发挥出此船之巨大威力,给北海航运造成极大破坏,长孙国水军堪称北海最强,遭遇此种战船也是吃亏甚多。

    伍算因晋王失信致使砡工派受到极大损失,由于伍算所造新式五千石大船需要的构件,晋国不具备加工能力,需砡工派大型水力锻锤锻打成型,而后运往晋国。

    砡工派为此付出相当劳力与技术成本,最终只赚得一个本钱,伍算为此受到掌门惩罚,逐出山门,十年不得返回,后被塞骞接往御客总部颐养天年,直到盛元633年郁郁而终,这笔钱晋国一直没还,由此砡工派与晋国结怨,显然也不会愿意将与晋国为邻。

    当然,向咸国迁徙只是权宜之计,一方面咸国安全,另一方面能得到经济利益和技术利益,最终驱使砡工派大举迁入咸国。

    程济源详道缘由,宗伯泰更加坚信砡工派大有迁入咸国意图,心中一番酝酿遂是说道:

    “左门大师请恕在下直言,当今中原之势,兴农重工者唯永兴侯一人,咸国十数年间由弱转强,无不得益于永兴工农之术,今天下唯有农工可救中原,谁人得工造术,谁人可治天下。

    如今永兴城业已成势,若能得砡工派相助,咸国图霸指日可待,届时永兴侯与咸王绝不会亏待贵派,还望左门大师能将侯爷诚意带给掌门仔细斟酌。”

    程济源此时恍然明白宗伯泰用意,忙问道:

    “这是永兴侯的意思,还是咸王的意思?”

    “既不是侯爷,也非咸王,是在下一点拙见。想必左门大师在永兴城多年,深有体会,侯爷以诚相待,授予贵派秘学不求回报,只望贵派日后能将之传于后世造福于民,能为日后天下太平尽一份绵薄之力。

    今咸王仁厚,施梁国教化于咸国百姓,尊天子为上邦之主,无不以仁德治国,日后能为天子匡复天下重整河山者,只在咸国。而我永兴侯文治武功天下无双,南征万里远慑蛮狄,北镇中原力抗暴强,御客视之同门,咸王视之股肱,更与景尚公、安泰侯世代沾亲,说远了是亲戚,往近了说,可是一脉相承天子王亲。

    左门大师,望当今天下,还有谁人能与咸国相提并论。”

    “这……”

    宗伯泰一番纵论,骗的程济源晕头转向,见其犹豫不决,宗伯泰忙又说道:

    “卫国民众如土鸡瓦犬,视西海小国如贱邦下民,百姓为奴者不知凡几,甚至民间传言卫王曾斥百姓为牛马不配苟活,可见卫国之人皆如禽兽。

    那长孙国更是见利忘义,贪婪成性之卑鄙小人,国虽大,百姓却无匹夫之勇,枉其世代沐染天子威仪,实不足令人称道。至于志国,已如落日夕阳,其内忧外患积弊缠身,如同八十之老叟,半埋黄土之下,若无我咸国精铁、食盐等物,其国力远不如晋国。

    而我咸国,废奴隶制新法,兴教化倡工农,百姓人人得其田有其居,一日温饱尚有结余可支家用,放眼当今宇内,能与我咸国相提并论者几何?

    天下大势如今尽在眼前,左门大师不见乎?”

    “这……”程济源一脸难色,反复捻着斑白的长须思考良久说道:“宗伯先生所言句句在理,论治政之开明,工农之兴盛,放眼天下,唯有咸国,此乃老夫之肺腑之言,绝非阿谀奉承之词。

    老夫知永兴城日后前途无量,但本门迁徙事关根本,仍需由掌门决断。若永兴侯真有诚意,还望永兴侯能给老夫一个明细的交代,也好让老夫向掌门有个交代。”

    “请左门大师放心,在下必竭力相助促成此事。”宗伯泰承诺道,心中已有七成把握。


………………………………

第656章 志国使团

    当天黄昏时,百里燕离宫返回府中,赵安陵已是等了大半日。

    “安陵见过侯爷。”

    赵安陵府门内略施一礼,百里燕将马缰交给蒋杰,边走边道:

    “宗伯先生可有回函?”

    “有,请侯爷过目。”

    百里燕接过信函,前往书房拆看,虽有所料,结果依然出乎预想。

    “嘶…长孙要在咸国会盟,晋王还要图我永兴城!”

    “是的侯爷,我与宗伯兄左右推敲,想来晋国若要迫大王城下之盟,而又要列国心服口服,长孙国心甘情愿在咸国会盟,只有晋王以出兵西进为条件,换取长孙国来咸会盟,如此迫使咸王割让永兴一地。”

    百里燕负手在后,来回踱着步子,在他看来,姒钧如此而为,已经不能用卑鄙形容,彻头彻尾是个无赖和人渣。思考靠片刻,他道:

    “宗伯先生设计令砡工派迁往咸国之事,我看不那么容易,而且砡工派也不是省油的灯。其虽非是诸侯,却也贪得无厌,见势不妙跑的极快,难以为我所用,而且晋国未必会买砡工派的账。

    至于御客,强行介入诸侯会盟,反会遭致各国忌惮,对御客日后极为不利。”

    “侯爷毋忧,宗伯兄已有妙计,眼下要紧之事是将砡工派请入瓮中,此事若成,后事可期。”

    “但砡工派胃口势必不小,既要让咸王觉得有利可图,又要让砡工派满意,着实难办。”

    百里燕很清楚,砡工派落到今天这步田地,其实都怪砡工派自己过于贪婪,利用技术垄断,大肆赚取利益。

    纵然原始技术积累和资产投资确实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以摸索技术规律,但砡工派做的实在有些过分了,过分的遭人恨。

    将其迁入咸国,说不上坏事,但也不是什么值得高兴好事。

    首先砡工派作为流派,不受当前法律约束。

    其次,按当下惯例,宗门总部是流派私有领地,按现代国际理念解读,门派领地享有主权,尽管没有主权定义,但事实上等于割让一块土地。

    其三,百里燕宁愿看到砡工派分崩离析,然后再收拾残局坐等实惠,也不想整建制收留这个流浪技术公司。

    一旦砡工派解体,其各个派系自成一体,百里燕完全可以利用权利,慢慢将其分化收为己用。但如果宗门抱团,就能再用行政力收拾。

    砡工派整体迁入之后,其已掌握有百里燕传授的大量知识,尤其是数学、制图、工程和机械学,日后如果与咸国合作分利倒也罢了,如若不受控制自己牟利,对咸国伤害无疑巨大。

    其所掌控的技术优势,将刮分掉咸国相当可观的利润,甚至造成国防危害,同时咸国又很难向其征税。

    如果现在就谈征税,百里燕怀疑砡工派掌门能吐他一脸唾沫。

    此外技术扩散也是巨大风险,虽然各国尚且无法意识到“科学”的力量,但砡工派如果为了谋取利益,二三十年后大肆贩卖军火,这才是最麻烦的。无论打压还是剿灭,都可能遭致各国诸侯的联兵讨伐。

    但就眼下而言,既不能让赵逊从前线抽调过多的兵力,而以当下的惯例,咸国也没有正当理由和能力拒绝各国入境会盟,而志国显然也不会就此做出任何不利于志国的表态,宗伯泰的请君入瓮无疑是眼下为数不多的选择。

    再三拿捏权衡,百里燕最终同意。

    “就依宗伯先生之言,请君入瓮。但砡工派的条件,我仍需仔细斟酌,必须考虑仔细周祥,免得自受其害。”

    “那我即刻把侯爷的意思带给宗伯兄。”

    “不,今晚就在我府中东厢住下,明日由我卫队送你去永兴。晋国人现在越发猖獗,你与宗伯兄皆为本侯臂膀,晋人暂且还不敢对本侯下手,但对你们下手绰绰有余。今晚就别走了,明日天亮后再启程。”

    赵安陵、宗伯泰都是隐世之人,这几年百里燕极少让他二人抛头露面,外世难知。但时常日久几番交锋之后,是深是浅一探便知,难保西寰不会下毒手。

    二人说话之际,蒋杰进来禀报:

    “侯爷,外执使诺一言大人到了。”

    “哦,这么晚了,诺一言来做什么。去,请他到中庭前堂。”

    “诺。”

    荀牧过世之前,诺一言受荀牧举荐,晋为外执使,主管外交事务。此人聪慧睿智,兢兢业业,是朝堂中不多的强硬派,是典型的务实主义者。

    徐步来到中庭,诺一言跪坐在右侧座塌上喝着茶水,吃着点心。见百里燕,忙是起身行礼:

    “永兴侯。”

    “诺大人不必拘礼,请坐。”

    二人各自坐下,百里燕示意婢女给诺一言再端了一盘糯米糕。

    “诺大人,可是有急事?”

    “倒也不急,是志国特使到了,正在面见大王,名为吊唁,实为为会盟之事而来。另外,志王派遣了使团前来,已经入境,再有数日就该到陔陵。”

    “使团所来何人?”百里燕忙问。

    “志国大司马陶敛,公良文之子公良修。”

    “如此说,大王是要本侯暗中活动活动。”

    “正是。侯爷与公良修交好,想必志王也是这个意思,但不放心公良修与侯爷有私交,故而陶敛为正使。”

    “那使团前来是以吊唁为名,还为会盟之事前来?”

    “是以吊唁为名,商谈两国商货交易。”

    无论以什么名义出使咸国,吊唁也好,贸易团也罢,不过都是幌子,归根到底是政治营私。

    志国南境一战元气大伤,陶敛虽然收获了名望和战绩,但陶敛军老底子伤亡不小,志国民力、物力、财力损耗极大。

    其他诸侯国虽也伤了元气,尽管分到了战争赔款,但在大环境下,被孤立的志国处境要比其他诸侯国更为艰难。

    其名义上还是霸主国,但就像一头躺在ICU病房的老虎,空有一身惊人的武力。

    送走诺一言,百里燕将消息转给赵安陵,问他意见:

    “赵先生以为,可否在志国身上做些文章?”

    “侯爷是想借势?”

    “为何不可呢。”

    “但志王是绝不会在会盟期间做出有损于志国利益之事,这恐怕不可行。而且我听说那公良修心计了得,此事哪里能瞒得过他。”

    “呵呵,志国此番是以吊丧兼交易之名赴我咸国,为何不可以交易之名,引志军入永兴河呢。”

    “嘶……此计成倒是成,但就怕志王不会同意吧,而且如何能瞒得过公良修。”

    “公良修好说,只要志王执意要派水军入咸国押货,公良氏届时反其道而行之,劝谏咸王不可引兵入咸,公良修自会答应替我们解围。”

    “如此非以巨资利诱志国不可。”

    “四十万斤生铁、二十万斤钢锭、五万件钢刃、二十万匹棉布、十万斤肥皂、二十万斤白酒,两万件瓷器玻璃器皿,以低价与之交易,如此可否打动志王?”

    赵安陵惊得眼珠直转,立时说道:

    “如此应该能成了。只要志国允诺以押货之名出兵若干,无论出兵几何,各诸侯国也得掂量掂量。”

    得益于永兴城技术进步和产能扩张,仓库中积压了大量存货,小到蜡烛油料,大到钢铁布匹,应有尽有。到非是产能过剩价贱卖不出去,百里燕相信,四十万斤生铁随便扔到大街上,都能引动各国诸侯争抢,实则是为低调做人,积攒实力,为日后发展储备钢铁和物资。

    四十万斤生铁,对于年产铁料仅有十多万斤的志国而言,无疑是笔巨大财富。生铁可以制造农具恢复农业,钢铁用以兵器巩固国防,甚至还能用以铸造火炮,而咸国的布匹质地细腻价格低廉,而且用的是志国的棉花,志国并不吃亏。

    第二天百里燕进宫,早朝过后咸王令太子姜蛰主持今日吊唁,召百里燕御花园问政。

    “志国使团,爱卿准备如何应付?”

    “回大王,志国此来必是为会盟之事,因而更该结好志国,展示大王的诚意。”

    “但志国绝不会替寡人出头,寡人再有诚意又能如何。”

    “但由于事态发生了些变化,大王必须结好志国。”

    “永兴侯何意?”

    “臣昨日向大王说起,晋王路过陔陵前往长孙会盟,绝非善意。臣左右思酿以为,晋王极可能说服长孙国主,将会盟地点改为我咸国,如此晋国便能顺理成章的胁迫大王承认盟约。”

    “这不可能!长孙国自封盟主,又岂能将会盟之地改在寡人国中,岂非无稽之谈!”

    “但若是晋军出兵西进,对于步军羸弱的长孙军而言,无疑是有巨大好处的。”

    “晋国替长孙国出兵,晋王能得何好处。”

    “臣以为,定是长孙与晋国狼狈为奸,挟会盟之威,迫使大王割让永兴城于晋国,如此晋国以三十万之师挥师西进,不仅对梁国、长孙国有直接好处,同样能对孙国、卫国、徐国正面施加压力,但凡与黑巾军接壤诸国皆有好处,

    故而届时诸侯会盟,晋国出兵并索要好处是理所应当的,各国只会牺牲咸国利益,维护他们自身利益。

    如若大王不准,那我四十余万将士都压在前线无法抽回,且不说其他会盟诸侯随行护军,仅晋国屯驻北海三十万人马,便能名正言顺的杀入陔陵,什么结果,大王应该不难想象。”


………………………………

第657章 技术就是生产力

    咸王闻讯暴跳如雷:

    “卑劣,无耻!咸国是寡人的咸国,永兴城是寡人的永兴城,不是他晋国可以肆意践踏的宅院,更不是附庸,姒钧庶子,安敢如此狂妄!”

    “大王,非臣危言耸听,而是极有可能。当务之急应即刻引入外援才是上策。”

    “外援何在,寡人绝不相信志王能助寡人一臂之力。”

    “大王,臣以为志国仅可为外援之一,不可给予全部希望。”

    “纵观天下,除了志国,还有谁人能助寡人?”

    “砡工派和御客。”百里燕斩钉截铁说道。

    “砡工派、御客素不干涉诸侯,晋王岂能因两派而善罢甘休。”

    “但若将永兴城给砡工派,那就另说了!”

    咸王闻讯脸色迅变:

    “永兴侯,寡人没听错吧!”

    “千真万确,只有将砡工派拖入其中,才能保全永兴城。”

    “寡人辛辛苦苦建起的永兴城,为何要拱手让给砡工派,砡工派又何德何能抵挡晋国狼子野心。”

    咸王拂袖走到廊庭边,心中气愤至极,百里燕跟随在后继续说道:

    “大王,并非将永兴城给砡工派,而是以永兴城之资和砡工派合作。而且砡工派与梁国关系古来非同一般,且晋国二十多年前还欠砡工派一笔巨款,只要能将其圈入永兴城,由御客出面坐镇,那晋国如何能割走永兴城。”

    “晋国欠砡工派巨款?寡人怎不知道。”

    百里燕将当年伍算造船之事详告咸王,咸王思索片刻道:

    “即便如此,晋王若是不要廉耻,砡工派又如何能遏制其狼子野心。”

    “大王此言差矣,诸侯虽尔虞我诈,也仅限两军交战邦国交争,从无有诸侯对天下诸子百家施以卑鄙手段,更别说是一国从另一国割走国中最值钱土地。倘若天下诸侯人人皆如此,小国、弱国何以处之。如若卫国要割走梁国博源,梁天子又岂能同意。”

    “依爱卿的意思,此事能成?”

    “能成!”百里燕坚定道。

    “那永兴城作何?”

    “臣以为,永兴城是断然不能送给砡工派,但砡工派所需无不来自永兴城,故而可在永兴城以南或是以北,另择土地予砡工派筹建总堂,并约定咸国与砡工派合力钻研工造术,好处可以另作瓜分。

    此外,可引志军入永兴河以壮我声势。”

    “引志军入永兴河?如若志军也生狼子野心,岂非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大王放心,诸侯会盟期间志军断然不敢,志王也不会为了永兴城,与我咸国撕破脸皮。而且志军此来仅是运货,而非为我咸国助威,故而只要能将志军引来,各诸侯便得掂量掂量。”

    “志王若知长孙在我咸国会盟,岂能遣水军入咸国。”

    “若是许以厚利,志王必定要派出小股水军押货,我咸国则可籍此做些文章。而且,志王届时只知长孙在我地会盟,并不知晋国索要我永兴城一事,待其知道了,也木已成舟。”

    “爱卿是要寡人舍重金予志王?”咸王质疑道。

    “非也,大王若是以重金相邀,志王必然起疑反被其讹诈。故而可借志国使团吊丧通商之名,与之交易大额货品。臣打算以四十万斤生铁、二十万斤钢锭、五万件钢刃、二十万匹棉布、十万斤肥皂、瓷器玻璃等做资,以优惠价格与晋国交换棉花、皮革、硫磺、药材、油脂、石蜡、豆类、牲畜等物,如此可引志军入永兴河。”

    咸王闻讯四十万斤生铁、二十万斤钢锭猛吃一惊,顿觉肉疼:

    “爱卿,我咸国能有四十万斤生铁、二十万斤钢锭?”

    “回大王,除去这部分,库存至少还有三十万斤生熟铁,可供我国使用。等到两年后,转卖志国的生熟铁,永兴城又能补入仓库,故而永兴城现在并不缺铁器,而晋国正是探得我永兴城能产铁四十万斤,是其两倍之多,故而心生狼子野心,欲吞我永兴之地。”

    咸王闻讯产量转念一想发现破绽,遂即问道:

    “年产铁料四十万斤,如何能攒下百万斤铁料!”咸王忙问。

    “不瞒大王,自盛元636年年底,永兴城生熟铁产量便突破百万斤,盛元637年更是突破一百三十万斤,加上前几年积攒铁料,库中存铁百万斤是轻而易举的。而且永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