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行-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陆敬质问赵逊,此时百里燕接过话说:
“只因韩合丢了肥城辎重粮草,而杜阳之粮秣定不能久持,倘若我军援兵赶到,与鼎炀侯里应外合,韩合便再难有胜算。故而韩合定然在我军赶到前,集中兵力重创鼎炀侯,由于眼下陷于胶着,故而不能分兵再来袭我分兵。”
此言一出,陆敬眼珠一瞪脸色一沉,厉色问赵逊:
“他是岐人!”
“正是,乃本将军校军郎魏贤,前番坚守尹秧城,与伏击晋军骑兵,攻占肥城,皆乃魏贤计策。原本攻占合池也是魏贤计策,只因将军未能屈从,故而只得作罢。如今将军若是能星夜兼程赶赴骇穗,我军尚可与晋军一战。”
“哼,小小岐人校军郎,安敢妄议军机。韩合乃晋国名将,岂是你一校军郎所能度测。且不说此计能否救出鼎炀侯,这战场之上变数无穷,你岂能知晓韩合心机。此事不妥,本将绝不会听从此等拙计。”
………………………………
第73章 血战杜阳(2)
陆敬一口回绝,连带怒斥了百里燕(既魏贤),百里燕气的眼前几乎拉黑。
什么叫战场变数无穷,一切的军事预判都建立在逻辑推演的基础之上。一旦确定了“逻辑因素”,并由此推导出有关结果,最后根据外部信息和逻辑可行性,确立可能性最大的,效率最高的结果。
眼下韩合肥城丢失,就是傻子也不能让鼎炀侯那八万人完好无损的跟赵逊会师,铁定是要先重创鼎炀侯,而后在歼灭赵逊这一路人马,来个分而治之。
这么简单的道理,到了这位大都督陆敬的脑子里,居然成了我怎么知道韩合怎么想的,这不是韩合怎么想,是他没得选。
当然,这些道理百里燕都懂,问题是陆敬他好像不懂,是他不懂,还是文化水平低,不能理解战场动态推演。这世上哪个计谋不是建立在逻辑推演基础上达成的结果,能是一拍脑袋蹦出来的金花生吗。
想到这里,百里燕据理力争:
“陆将军……”
岂料刚一出口,这位吹胡子瞪眼一声断喝:
“住口,你这小小校军郎,安敢妄议军机,还不退下!”
此时赵逊左手砸在案上:
“陆敬将军!”他脸色一沉:“魏贤几次三番救我军于危难,皆未有失,若不是将军不去攻占合池,我军也无需与晋军正面一战,眼下我援兵即便与鼎炀侯会师,充其量不过十二万人,倘若三日后再抵骇穗,鼎炀侯麾下焉还有八万人,届时怕是两军相加,已不足十万。
比之晋军,我军既无兵力优势,亦无军械优势,将军要我咸军如何与晋军一战!”
“死战不退!”
陆敬说的硬气,再浓缩总结一下就是两个字,死磕!
真不知道是陆敬脑子里塞了石头,还是不知道什么叫战机,愣是回绝了赵逊,转身冲出了中军帐。
这时帐内一片死寂,百里燕、赵逊都没说话。
赵逊心想,咸军危矣,百里燕则更悲观,咸国恐怕经此一战,今后再难有收复江东全土的可能,哪怕是今年惨胜了晋军,晋军也还占着大半咸国江东土地,一旦晋军缓过力气卷土重来,怕是咸国拖也得活活拖死。
看来书读多了害人,这书读的太少,也害人不浅呐!
帐内沉寂良久,百里燕缓过神来说:
“赵将军,为今之计还是派人前去知会肥城、尹秧二城,速速征调郎中、草药。怕是决战之时,我军伤亡绝不会小。”
话音落下,赵逊没有说话,只是抬了抬手,示意百里燕退下。也许他赵逊知道,魏旦死后,咸国再无良将可堪大任。
陆敬的事让百里燕联想许多,很多时候责任并不完全在军事主官,与时下的风气、教育、认知以及整体的环境氛围都有关。
试想早年的春秋战国,兵圣孙子横空出世之前,世人哪一个不是对阴谋诡计唾弃至极,结果列国群雄大打堂堂之阵,非但解决不了问题,结果还徒增性命。
如今的时下大多如此,所谓用计,也得顾及颜面和名声,哪怕魏旦、韩合这等名将,哪一计有百里燕的狠毒,一计也没有。
所谓兵者,定是诡道,哪有不使奸耍滑极尽手段的道理,都要是仗仗打堂堂之阵,拼国力厮杀,小国不早被大国攻灭。
眼下咸国力小势微,上策就是避免主力硬碰硬,更多应该采取曲线迂回方式,消耗敌人保存自己。
大国永远是大国,小国跟大国扳手腕,倒霉的永远只能是小国。陆敬想的简单,只顾自己冲杀,全不顾现实。百里燕此前好不容易积累的战果,步步餐食晋军实力,如今骇穗一战,都将输的精光不剩。
第二天,大军拔营启程,陆敬率领骑兵继续拱卫步兵行进,由于是急行军,大军速度较快,离开肥城的第三天,距离骇穗已经不到小半天路程,双方斥候不时还能发现对方。
消息报到韩合大营,韩合此时站在高台之上忙于观战,消息传到,韩合心中悬着的大石终于落地:
“咸军如期而至,决战时刻终于到了!”
韩合是松了口气,但王硕不免有所担心:
“我军连续攻杀三日,伤亡甚大,若是咸军与鼎炀侯联兵,我军怕是难以抵挡。”
“老夫自然是知道我军疲乏,但鼎炀侯伤亡也不小,在我先锋营敢死之士连番冲杀之下,为骑兵开出血路,杀进鼎炀侯阵中,杀得咸军人仰马翻,他鼎炀侯伤亡少说两万余人,若是再给老夫三日,鼎炀侯定要死伤过半。”
韩合指着战场,他对过去三天的战事做了总结。
为了突破鼎炀侯垒障、档马车的阻碍,韩合组织了先锋营,组成龟甲阵形,顶着盾牌前去纵火攻杀,多次破坏烧毁鼎炀侯防御工事,而后骑兵一冲而入大杀四方,令鼎炀侯损失惨重。
所以任何阵形都不是万能的,不是说用档马车把自己围起来,就一定万事大吉,总有一款破阵之法适合你。
韩合、王硕说话之际,远处战阵攻杀势头正盛,韩合挥动着手中令旗,便见远处晋军大阵开始变化,随后弩车推出阵前,一泼大箭射的咸军人仰马翻。
待到箭矢射尽,韩合再次挥动令旗,晋军阵形再变,先锋营龟甲阵杀出,攻击此前弩车射杀留下的缺口。等着先锋营冲杀放火,韩合放下令旗,接着此前话茬说:
“待到咸军援兵抵达,老夫决意收兵,前往杜阳城外下寨,你以为如何。”
“咸军大军既已抵达,鼎炀侯被我所困,何故又要撤往杜阳?”王硕不解。
“哼哼!”韩合冷冷一笑说:“咸军援兵将至,鼎炀侯若是知悉,定要拖住我军,与咸军里应外合。如此我疲军与咸军四五万援军人马接战,怕是难以取胜,而前番攻杀鼎炀侯之功将前功尽弃。此乃其一。
其二,杜阳尚有守军四千,我军亦可以杜阳为依托修整,城池之固足抵三万大军,同时以杜阳城池牵制咸军于城下,而后我军城内城外同时与咸军交战,如此方可令先军疲惫奔忙与野战、城战之间。”
韩合计划利用杜阳城城墙,以城墙为依托,逼迫咸军既要攻城,又要野战。如果不攻城,就要面临城墙上数千计的箭矢,晋军野战大军全然在城墙保护范围之内。如果攻城,则疲于在攻城、野战之间奔波,根本就无法打败晋军。
一座城墙抵得上三万大军,韩合此言绝非空穴来风。
如果城墙下野战,城墙上的弓箭射程远比在平地上射程远,因为抛物线的起点高,同样的射程前提下,多了一段可下落空间距离,所以韩合如果在城墙附近野战,咸军弓箭手射不到城墙,而城墙上却能射到咸军。
韩合不愧是老将,他压根不打算和咸军硬刚,这种你死一万,我损八千的仗,打的毫无价值,只能是徒增伤亡。
韩合话音落下不久,高塔之上令旗挥舞,晋军攻杀过后旋即停止进攻,开始后撤。韩合走下高塔与王硕回到中军帐中,此时前方坐镇将领各自回到中军大帐,魏涵、姒昌等人同在此列。
“诸将听令!”
韩合一声令下,众人异口同声:
“末将在!”
“即刻起,前锋撤出阵战归附中军,中军后撤,极速前往杜阳城外下寨,后军改为前锋,继续围困鼎炀侯。”
大令下达,众将齐声应和:
“诺!”
此时韩合目光转向魏涵:
“魏涵将军听令。”
“末将在!”
“令你率骑兵两万,速去骇穗以西五里修整,若见咸军,便于我迎头痛击冲杀之,不得令咸军黑天之前与鼎炀侯相会,以掩护大军撤往杜阳。你可明白。”
“末将领命,只是一事还请韩老将军明示。”
“讲来。”
“这骇穗以西距离鼎炀侯大军之间存有五里地界,我军是死战不不退到天黑,还是且战且退到天黑。”
“且战且退,若见鼎炀侯率军包围于你,不用等到天黑亦可撤退。这次你可明白。”
“末将明白!”
“好,诸将各回各营,准备撤往杜阳与县局决战!”
“诺!”
众人异口同声,随后便是各自散去。只剩下姒昌还没领到任务:
“韩老将军,为何偏偏本世子没有差遣。”
韩合捻了捻长髯,立身而起目光迟疑的落在姒昌身上:
“世子殿下箭伤未愈,老夫担心殿下安危,故而不曾下令。此番我军撤往杜阳,中军帐设于城外,故而中军须有人镇守,以防咸军偷袭。”
“既然撤回杜阳,有何故将中军帐设于城外。”
韩合没急着回复,而是低头沉思了片刻,来回走了两步:
“此战凶险,我军倘若不能胜,定然不能被困于杜阳。即便不能胜,咸军亦是惨胜。我军养精蓄锐,来日还能再战。故而杜阳我军若不能胜,咸军亦荡然无存,老夫不得不思完全之策。”
韩合预计,晋军退到杜阳城外,虽然有可能打赢,但也有可能输,如果输了,中军按在城内无疑要被包圆,这种事显然不能发生,所以中军帐设在城外。
一来中军帐在城内,咸军怕是不太可能中计,但是设在城外,就有了调动咸军攻打自己的动力。
二来,万一打不过,干脆放弃杜阳撤往合池,合池尚有五千守军,届时晋军何以占着合池养精蓄锐图谋再战。而咸军即便赢了,那也是惨胜,咸国的国力从此不在。
………………………………
第74章 血战杜阳(3)
就在韩合下令停止攻杀不久,晋军前军与中军陆续撤出战场,同时改以一万骑兵与后军一部,继续围着鼎炀侯大军,防止晋军撤退途中被鼎炀侯尾随追杀。
同时大都督魏涵率领两万骑兵抵达骇穗以西待命,而咸军先锋此时尚在十几里外。
赵逊率军一路急行军,距离骇穗不足十五里时改急行军为常行军,让兵士喘口气,以免过于疲劳之下投入战场,反而容易被晋军挫败。
正值行军放缓不久,前方斥候来报:
“报……报赵将军,前方十三里处发现晋军骑兵两万余人拦住我军去路。”
“在探!”
“诺!”
斥候退走,赵逊心中生疑,此时百里燕(既魏贤)催马上前:
“赵将军,他韩合这是要跑!”
“跑?何故要逃。既已围困鼎炀侯,势同决战,何故又放弃围困,令我军会师。”
“若是此时与我军交战,他晋军定是占不得半分便宜。倘若是杜阳城下,我军便是受缚于城池,不得不攻城。”
“既如此,可否出兵拖住韩合。”
“不可,韩合既以两万骑兵阻我去路,定是已经拔营,迟滞我军救援。且通往骇穗只此一路,别无他途。
为今之计应当即刻摆开战阵,步步为营,以防晋军骑兵迂回侧后袭扰步军。同时令陆敬骑兵出击,与之交战。待鼎炀侯自行突出包围,前来与我们汇合,如此便可利用两军东西夹击合围之势,逼迫晋军骑兵自行撤退。”
“如此甚好。姚盛何在!”
赵逊令姚盛速传令陆敬,令其率领全部骑兵向东突击,如此以两万四千骑攻杀晋军两万疲惫骑兵,不能大胜,亦不至于自己太狼狈。
而与此同时,步军就地摆开阵势列阵,齐头并进,防止晋军迂回偷袭。
陆敬在得军令不久,火速率领骑兵直扑晋军魏涵所部,其实即便没有赵逊军令,陆敬得知只有两万晋军骑兵,也会自己擅自出击。
此时魏涵准备就绪,待他的两万骑兵摆开阵势,却不打算冲杀咸军步兵。明摆着的,咸军也有骑兵两万多,绕是绕不开的,倒不如乘着咸军骑兵与步兵脱离,正面试试咸军骑兵实力,为杜阳城决战摸摸底。
眼下晋军经过消耗,尚有骑兵三万五千余人万,比咸军多,但从未正面与咸军骑兵正面交手,不知咸军骑兵深浅,魏涵此战显然是在有意试探咸军实力。
双方骑兵都已经拉开阵势,距离接近至不到二里之际,平原之上双方都已经能够看见对方,远远便可见万马奔腾掀起的飞扬尘土,颤抖的地面就好像快把地皮整个给翻过来。
陆敬见晋军大举杀来,随即催动战马率军杀出。两军交锋一刹,伴随着人喊马嘶的轰鸣,战场激起汹涌杀气。
双方将士平日里都无冤无仇,这一刻战场厮杀,都是各为其主。咸军将士是保家卫国,晋军将是奉王命讨战,其实到头来不过是为了满足君王的欲望进行的杀戮。
数万骑兵刀剑交错,咸军在数量占优情况下,居然丝毫不占上峰,相反晋军是愈挫愈勇,凭借手中铁器长枪与短剑的兵器优势,与咸军交战之下,很快取得战场主动权。
而与此同时赵逊所率步军尚在数里之外,只有百里燕单枪匹马来赶到战场之外遥望战事,结果是大大出乎自己意料:
“没想到晋,军骑兵如此凶悍,两万人居然不输两万四千人!”
叹道,百里燕不禁摇头。
其实胜负早分,晋军骑兵虽然少了四千,但各个都是精壮男子,兵器又多是铁器。
反观咸军,骑兵兵士多半都是十七八的青年,刚学会骑马没几天就要拉上战场的步兵。手里的家伙也无不是青铜兵刃,尽管夺占肥城之后发现不少晋军铁器兵刃,但分到军中,三个人还分不到一把铁器兵刃。
兵器和兵员素质差距如此巨大情况下,纵使人再多,也都是炮灰而已。
百里燕始终认为死是很容易的,因为他是医生,知道生命是多么的脆弱。但是要死的有意义,就不那么容易。
若是陆敬能听自己规劝,又何尝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想到这一切,百里燕不禁痛心疾首。
“事到如今,怕是也只能硬着头皮干到底了。”
百里燕知道,韩合撤往杜阳谋求决战,就是最大程度的杀伤咸军,等到日后卷土重来。自己现在再想改变什么部署,已经来不及了。
在晋军、咸两军骑兵大举厮杀之际,包围中的鼎炀侯见晋军势有减弱,便料定是赵逊、陆敬援兵定是赶到后吓走了韩合。只是鼎炀侯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援兵比预计的晚了整整三天。
当韩合后军也陆续撤出的当口上,鼎炀侯一声令下,其所部所有兵马旋即杀出,集中向西突围。
而与此同时天色开始渐黑,赵逊的步军老老实实走了几里后,投入钩镰戟先锋营交战,若非赵逊及时赶到,怕是陆敬的两万四千多人还真能败下阵来。
赵逊杀到了,鼎炀侯也跳出了包围合并而来,魏涵见天还没黑,而东西两面咸军大举而来,势有合围迹象,旋即下令全军撤退。根本不等赵逊步军全部压上,魏涵便是脱离了战场,带着所属人马,按计划兵分南北两路向西突围。
陆敬欲图尾随追杀,只因为方才交战自己人马实在是敌不过晋军,马匹又是高原战马,奔跑速度与耐力都比咸国普通中原马匹强出三筹。逃命比拼的就是速度,这恰恰又是咸军骑兵最大的致命伤。
眼见晋军骑兵已经逃远,陆敬火速率军前去接应鼎炀侯。鼎炀侯此时已在西逃路上,见到陆敬前来,第一句便是责问其:
“陆敬,何故拖延三日才来,知不知险些置本侯大军于死地!”
“属下万死!”陆敬单膝跪地请罪说道:“其中缘由请鼎炀侯容禀。”
“说,究竟为何延误了三日!”
“是赵逊率军打下了肥城,故而迟误了三天。”
闻讯肥城已经攻克,赵逊大吃一惊:
“怎么,肥城已下!”
“正是,非但是打下了肥城,还占了晋军粮草辎重无数,足可供我大军半年以上用度。”
陆敬详细道出原委,鼎炀侯脸色越发耐人寻味起来,他不动声色的挤了挤眉毛,脸上说不出的表情:
“那我问你,倘若你不率军前来,他赵逊亦不会发兵来救本侯!”
“想是如此。依赵逊之言,属下率领两万骑兵攻占合池之后,赵逊手中连同末将步军,肥城之内只有四万余人,以此兵力不足以威胁晋军。
故而需得等韩合与将军相杀胶着之际,赵逊再率兵前来,而此时韩合与将军伤亡惨重,加之韩合后路被断,其必思退路。如此一来赵逊可避晋军锋芒,逼迫晋军撤往合池以东,我军日后寻机再战。”
“哼!”鼎炀侯勃然大怒:“赵逊,安敢置本侯于死地。若是以今日情势,甭说五日,就是三日本侯便是被那韩合老贼重创,何来再战之机,笑话!”鼎炀侯张隽怒火中烧。
一是鼎炀侯张隽认为赵逊故意见死不救,第二便是肥城被克,占夺粮草辎重无数,他赵逊占得头功,而鼎炀侯自己因决策失误被困重围丧尽颜面。
以上两者两因素相叠加,鼎炀侯更加坚信赵逊是打算用他鼎炀侯的血,换赵逊自己的战功。什么避开晋军锋芒,择日再战,都是敷衍之词。此番过江便是决战,拖能拖到几时。
越想,鼎炀侯张隽越是恼火:
“传本侯将令,中军设与骇穗以南三里,让赵逊、魏贤前来见我!”
“诺!”
陆敬得令,旋即催马向西而去,鼎炀侯率领大军前往骇穗以南扎营。
之所以扎营在骇穗以南,因为那里距离森林不远,不利于晋军骑兵机动。加之最近几天被韩合骑兵折腾的够呛,此时的鼎炀侯还心有余悸。
要不是档马车充足,此时此刻怕是已经被晋军的四五万骑兵给攻破了中军。
大军南移,陆敬带着亲兵由东而来,与赵逊撞个照面:
“赵逊将军,鼎炀侯令你与魏贤速去中军大帐,不得耽搁。”
赵逊闻讯,此刻已有所想:
“本将随后便去。”
“莫忘了岐人魏贤,鼎炀侯正要好好谢谢他呢!”
陆敬这话耐人寻味,讽刺之中带着阴冷,很显然陆敬是见到了鼎炀侯说了什么。
想到这里,赵逊催马去找百里燕,百里燕正在了解方才两军骑兵交战的伤亡结果。
由于晋军战马都来自宋国,所以战马耐力极好,兵器铁器居多,军士都是二十至三十岁的壮年。
而咸国差得多,除了缴获的四千多匹战马,其他都是普通北地马匹,速度和耐力都不行,加之兵员、素质、兵器都不行,在人数多出四千人的情况下,愣是比晋军多伤亡了一千多人。
晋军留下的尸体大约一千五百多具,加上逃走的伤兵,充其量算他两千吧。
而咸军竟然连死带伤超过三千,新兵占了八成以上,新兵当中十六岁至十八岁的占了绝大多数,这要是步军对垒打堂堂之阵,以眼下咸军被消耗的实力来看,人数已经不占优势,弄的不好鼎炀侯的八万人伤亡会很大。
………………………………
第75章 血战杜阳(4)
“这仗怎么打,正面硬刚肯定是敌不过的呀,韩合退至杜阳,明显是以退为进。”
百里燕(既魏贤)很清楚,以眼下咸军战力,此战恐怕不是惨胜的问题,很可能是全军覆没。要是早听他的,攻占了合池,决战就能拖后数月乃至一年。
在列国环伺的时局下,大国与小国陷入对峙和持久战,对大国战略明显是不利的,因为所有大国都希望你陷在战争的泥潭中无法自拔,好让他们喘息和准备。
现在韩合如果把咸军主力全部歼灭了,那就不是占领江东的问题,而是可能过江,甚至志国也可能蠢蠢欲动北上攻占空虚的咸国领土。
看着眼前成片的尸体,百里燕的心情此刻沉到了低谷。这时赵逊骑马过来,背后喊了一声:
“魏贤!”
“赵将军,有何吩咐。”百里燕牵着马走向赵逊,昏暗中可见赵逊脸上神色黯淡。
“鼎炀侯令你我速去中军帐,想来定是陆敬将攻占合池一事告知了张隽,但不知为何,陆敬言语之中似有杀机。”
“杀机?”
百里燕转念一想,难道是陆敬从中搬弄是非?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要是攻占了合池,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