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行-第3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归根到底,百里燕前世认知的可预知性,推动了整个时代变革的巨大浪潮,既无法阻挡,也无法被复制。季锦昇的思想广度日久见长,但比之百里燕而言,他永远不会知道深层次的核心问题在何处。

    翌日,太子姜蛰转达了西寰最终的答复,至此西寰与咸王站在了同一条船上,前者为了体面的地位和女人的自尊,后者为了王位和老儿的暮年雄心,联起手来对付野心膨胀的晋王。

    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帝国行》,微信关注“优读文学 ”,聊人生,寻知己~


………………………………

第790章 荡寇

    自从方伯被封尹秧之后,起初发展的并不顺利,原因也很简单,百里燕当年出了个缺德注意,只封城不封地,迫使其只能以尹秧城城内土地和港口为资本,为咸国在江东开辟一处贸易点。

    为此方伯投入了巨资和人脉用于开发经营,经过十五六年建设,如今的尹秧城城池虽然不大,但商业规模已是周边首屈一指的商埠,晋国、志国、宋国的船只经由望亲江往来三国,在此交易大宗商品。

    方伯与十一月初二得到消息,期间耽搁数日,于十一月十四才赶到陔陵,按说终于能入朝为官,应该是件高兴的事,然方伯很不乐意。为了谋这个官儿,他奋斗了十六年,一朝得偿所愿,却是个虚衔,但西寰压着,这件事倒也定了下来。

    十一月十六,咸王于宫中设宴款待方伯及太子夫妇,次日商营署正式挂牌,方伯正式走马上任,然十一月二十“前线大捷”送至陔陵。

    百里燕率军火烧连营数百里,黑巾精锐水军全军覆没,长孙东南水军大败。

    “大王,大王!”

    卢皋手持捷报高呼闯入广渊殿中,咸王不知内情,闻讯大惊失色,只以为是晋军已经发兵来攻,一跃而起冲出内殿:

    “卢将军何事如此喧哗!”

    “大王,大捷,永兴侯前线大捷,叛军溃不成军,已作鸟兽散!”

    咸王闻讯脸色讯变,不喜反忧,心里的落差跃然脸上。很显然,数千里外的捷报并不能解决晋军咄咄逼人的态势。

    “拿来寡人看。”

    “诺!”

    咸王接过捷报一目十行,脸上表情起伏阴云皱起:

    “永兴侯围剿叛军,何故先发大兵去攻长孙水军,如此岂非给长孙以借口讨我咸国,给寡人添乱吗!”

    “大王,长孙与三十余万叛军媾和,企图以叛军为先锋,于十一月下旬来攻我,永兴侯以咸军名义先攻叛军,后以叛军名义再攻长孙水军,烧尽其粮草。

    如此一来,叛军粮草至今日全数断绝,长孙东南五郡叛军将不战自乱,尽数陷入无粮可用之险恶境地,数十万叛军化军为匪,长孙收拾残局还来不及,岂能腾出手来与我军作战。”

    “嘶……卢将军之意,长孙完了?”

    “臣以为,长孙步军战力羸弱,叛军即便是化为匪徒,也是悍匪,其短时内难以平定,平定五郡之前,长孙国恐怕再难抽出气力与我军交战。

    此外捷报中永兴侯隐去一事未提,十一月初,永兴侯向御客所借上等战马五万匹运抵昌尹,将调精锐战卒五万人即刻回国,最迟十二月底能赶到江东。”

    “永兴侯不负寡人期望,好,太好了!”咸王好字连连赞口不绝,接着又道:“对了,长孙吃此大亏,晋国会怎样?”

    “据臣判断,赵帅若在西线坚守,江东能形成对峙,形势将对我国有利。届时晋王多半不会冒着两败俱伤的风险单独与我开战。而且其北军在长孙,长孙吃了如此大亏,倘若形成僵局,晋军在长孙国内的辎重补给将耗费长孙国数十万人力用于转运。

    长此以往,长孙既要平定匪军,还要西进夺取孙国土地,根本无力再抽出人力替晋军转运粮草。

    因此只要坚守至明年上半年,说服卫国得其许诺,我军可从新占土地抽回至少十多万兵马,情势对晋国只会不利。”

    “也就是说,今日起,寡人可后顾无忧了,呵哈哈……”咸王放声大笑,一扫十月以来重压之阴霾。这时却突然想到已经走马上任的方伯:“可恶,这次便宜了方伯。”

    “大王不会是想毁约吧!”

    “为何不呢,危情已解,寡人何惧晋国,为何还要给西寰颜面。”

    “大王,恕臣直言。若无方伯之事,永兴侯携大胜之余威,晋军最终仍会退兵。然大王现在已许诺于西寰,倘若反悔,西寰得知内情,必然不会善罢甘休,届时反会怂恿晋王来攻,反而适得其反。既然已经许诺,大王应催促西寰让晋国退兵,我国也好早日休养生息,巩固已经占得的土地。”

    “真是失策呀,永兴侯事先怎就就不来个消息呢。这下可好,方伯入朝,日后焉知是福是祸。”

    “前线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远隔数千里地,永兴侯怕是来不及请示大王。”

    “是啊……太远了。不知道永兴侯得知方伯一事会做何打算……”

    十一月上旬,卢皋的快信最先送到萱蒂,百里燕不在,遂交由了赵安陵处置。待百里燕全歼叛军,火烧长孙粮草返回阳都港,向陔陵报捷尚不知消息,直两日后,信由江泉转到阳都,才得知方伯入朝消息,但百里燕未做回复。

    原因有二,其一他并无完全把握令晋军退兵,西寰为保地位,此时与咸王拥有较为一致的共同利益。

    其二,他也来不及干涉,事情发生在十月下旬,他率兵返回阳都得到消息已是十一月中旬下,过去近大半月时间,该达成的交易都已达成,该任命的都已任命,此时反悔,不利于战线的统一。

    百里燕只关心方伯最终将出任什么官职,因卢皋来信先于对方伯的任命,百里燕尚不知方伯的任职情况。

    但多少预料到无非是能触摸到巨额经济利益,同时能绞杀咸国,而平日里并不起眼,无足轻重的官职。

    得陔陵发生变故,百里燕等不及修整,接连给莫云风、公孙岳、叶信、蒋杰、赵安陵等人发去命令,调周空赶赴昌尹郡林台与苏洪汇合,率军五万骑马东进回国。

    百里燕只率田鹏等三十人,骑千里跃脱离大队赶赴陔陵。

    大捷消息自上而下迅速传开,受消息传递以及决策延迟的影响,长孙国使者尚未得到国内发来确切消息,此时无疑成了众人中最为尴尬者。

    而最大受益者非是西寰莫属,第一时间得知长孙大败,如同做了场噩梦,醒来时只以为是假的。

    “百里燕啊百里燕,本宫这一世怎就撞上了你这么个对头。季将军,咸军不宣而战,长孙国会做何反应!”

    “多半是……”季锦昇与欲言又止,西寰催促道:

    “说。”

    “多半是完了。”

    “完了,怎么会完了呢,不过是损失了几十万石的粮草和两百艘船,怎会完了呢,长孙国主难道就此甘心受辱!”

    “殿下有所不知,雷霆、圣焱的三十余万叛军已经断粮,长孙为方便运粮,并控制叛军,因此此番南调的军粮都装在船上。虽说船没了,损失数千上万水兵并无大碍,但再想从后方运粮,并将消息传达至各地,调集人力,没有两月,也得有一月,加上运粮时间,叛军根本等不到粮草运抵便会作鸟兽散。

    且长孙东南五郡将陷长期动荡,长孙军东线平叛的同时,仍在西线收复失地,在此等情况下,再与咸国开战,并支持我晋国北军的粮草转运,根本无力维持。长孙国这番吃亏可是不小,非但一郡没有占到,日后还可能陷于长期剿匪无法抽身。

    百里燕这手釜底抽薪,着实太厉害。如此一来,咸国只需独面我晋军,即便不能全身,我晋国也无法速战速决,最终将迫使大王退兵。”

    “那卫国呢,咸国占了七八郡之地,卫国就会善罢甘休?”

    “卫国眼下东进通道尚未打开,少说也得到明年下半年,加之赈灾安抚及粮草转运,少则半年,多则一年才能准备充足,到那时,大王恐怕不会占得太多便宜。

    百里燕此计实属铤而走险,风险极大,但同样若是一举成功,效果非同凡响。”

    “依季将军此言,百里燕可退王兄用兵,那本宫舅舅刚刚入朝,咸王会否出尔反尔再将舅舅赶走。”

    “咸王会,但内阁大臣多半不会。如若咸王出尔反尔,公主殿下您岂能善罢甘休,属下以为,内朝断然不会主张出尔反尔,尤其是当此形势波诡云谲,见稳而未稳之际,满朝文武都急于稳定情势,不会贸然再开罪殿下。”

    “现在看来,舅舅入朝可真是险呐,若是再迟几日,岂不受百里燕所害。”

    “正是。但情势对殿下仍十分不利,殿下应尽早促成大王与咸国休兵,籍此展示殿的斡旋之功,重振永兴事变之前的态势,唯有如此,才能彰显殿下的价值,令咸王不敢妄言废立太子。”

    “季将军所言极是,咸王老东西另立太子之心不死,本宫一日不得安生。休兵之事要抓紧去办,绝不能让百里燕再抢去了头功。”

    二人说话之际,顾晨匆忙来报:

    “太子妃殿下,马仲宁到了。”

    “哼,这个滑头,他不来,本宫真要去找他。”

    马仲宁收到晋王回复之后,一直摁着消息未禀报给西寰,西寰为此极为不快,遂让季锦昇前去打发马仲宁。

    而与此同时,远在孙国茂郡西进的公良军,于十一月底获悉咸军北击叛军扫荡长孙大获全胜消息,公良修如梦初醒,后悔当初一时冲动坏了大事。

    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帝国行》,微信关注“优读文学 ”,聊人生,寻知己~


………………………………

第791章 土地换金矿

    “他真敢做得出来,当此危局,竟冒天下之大不为先发制人,真不愧是百里燕,天下恐怕无他不敢违之事。”公良修大发感慨,收起来信又与父亲公良义道:“父亲,依孩儿之见,中原局势将生变数,因尽快去信二叔,应对内朝变动。”

    “嗯,修儿所见与为父一致,圣焱、雷霆兵败在即,长孙无力继续南下,东线战局已无悬念。而今咸国如鱼得水,拥兵达数十万之众,晋王若不举全国之力奋击死战不能灭咸,但若兴大兵,以百里燕之能,定是两败俱伤,恐怕晋王不久将骑虎难下。由此看来,咸国根基已成,稍加时日休养生息,必成中原强国。”

    “都怪孩儿当日一时冲动,怕是百里燕下次又要奚落于我。”

    “呵呵……此人着实不简单呐,依为父看,百里燕料定你不会信他,故而先与你推心置腹,后再激将于你,唯有如此,我公良氏才会理亏。实则他先耍诡计在先,我等吃亏在后。”

    “父亲所言极是,百里燕现在与那些奸商一般嘴脸,如同做买卖的商贾一样讨教还价,真没见过此等可耻之人。”

    “诸侯交争,又何尝不是一桩生意,不过是交易的货物变成了土地与性命罢了。这样吧,我等静观其变,待百里燕退走了晋军,就照城、杏城两地之事再与咸国交涉也不迟。”

    “那万一大王不准怎办?”

    “眼下卫国仍未曾东进,我军可继续西进占取更多土地。届时咸国退走晋军,必然要与卫国和谈,让出土地是必然之举。如此我志国若也占据更多土地,势必与卫国直接接壤,卫国与咸国妥协后,即刻会调转锋芒对我不利。

    为父想,眼下大王已是占了徐国滋源郡的金银矿,徐国日后会来来讨要,故而不如继续西进,新占土地与徐国交换,并结好徐国从而让徐国挡在前面,替我军挡住卫国锋芒。”

    “但滋源郡毕竟是金银大矿,徐国虽然元气大伤,其国本尚在,只为孙国土地而放弃金银矿产恐怕不会答应。”公良修担心道。

    滋源郡与孙国故地接壤,距离志国西部边界也不远,龙渊天王北撤后投靠了公良氏,顺带就赖在了滋源郡不走了,将当地的金银矿尽数占为志国所有。

    滋源郡作为中原黄金白银产量最大的矿区,全年金银的产量占整个中原的五分之一。

    这个规模在当下可不得了,相当于全部中原数百个郡内所有金矿的总数,滋源一郡的金银总额占百分之二十。

    对于徐国此种耕地草原各占半,多数地区只能种两季麦子甚至一季的贫瘠国而言,能够跻身强国,与金银的巨额产出密不可分。

    公良修很担心徐国不会轻易用金银产区换取土地,而公良义却老谋深算:

    “修儿,你以为,面对狼与虎,徐国更怕狼,还是更怕虎。”

    公良修猛一愣神,不知父亲何意:

    “孩儿不解,请父亲明示。”

    “呵呵,狼贪婪而凶残,虎凶狠而威猛,但前者虽小,然其所扼领地却是后者数倍乃至数十倍,故而徐国更怕狼。”

    “父亲是说,徐国会敬卫国而远之?”

    “难道不是吗。这卫国贪婪而野蛮,其贪欲之大前所未有。如今一朝从西海进入中原腹地,其国力在过去两百年间不曾伤及国本。而反观中原各国数十年动荡元气大伤,卫国此时东进,无异于是病虎山中放进了一头狼,病虎虽众,焉能是强狼的敌手。

    而且,我料定咸王历经此番惊吓,定会割地以自保。如此一来,卫国再吞咸国思水江以西土地,徐国见了做何感想。”

    “孩儿明白了,父亲是要让徐国在糟与更糟间做选择,以数郡之地,换取徐国的退让。”

    “正是。相比于失去滋源的金银。徐国能得到更多的土地与人口,对于徐国而言,其过去十数年间损失巨大,人丁将比金银更为重要。总体而言,徐国是得利的。”

    “父亲此言虽有理,可大王未必会同意呀。”

    “若不想与徐、卫为敌,重蹈咸国覆辙,大王会同意的。而且当此天下共讨贼逆之际,占了人家一郡所有金银矿产,不给个交代,如何说得过去。此等无耻之事,大王不要脸,为父还要脸呢。”

    攻占滋源虽是龙渊所为,但却是志王暗示公良义,公良义默许。

    这样一来,实际得罪徐国的是公良义,日后公良氏造反,徐国出兵讨回滋源也就顺理成章,同时百里燕再于北面杀来,卫国出兵,志王不费吹灰之力,让公良军灰飞烟灭。

    正是看到志王险恶用心,公良义决定效法百里燕,趁卫国与叛军没有谈妥,继续西进接管更多土地,籍此与徐国交易,谋取与徐国的盟约,以遏制卫国向东扩张的野心。

    十二月初三,百里燕紧赶慢赶抵达东平关外咸军大营,神通于数日前率兵六万北上,掐算起时间,即将进入桑南郡,然而却仍蒙在鼓里。

    无瑕顾及神通的生死,百里燕修整一日后,马不停蹄赶回赶赴陔陵,与十二月初十黄昏赶到永兴,先见了宗伯泰,苏方义二人了解晋军消息。

    方伯的走马上任百里燕中途已获悉消息,唯独对东线晋军的消息仍不十分了解。

    消息走漏之后,晋王彻底撕破脸皮,不再做任何掩饰,加速调兵遣将,张开了血盆大口露齿锋利的獠牙。

    老将王彦飞所率镇西郡于十一月底完成在江东东郡的集结,水军已进入咸国望亲江江段往来巡江,西线晋军尽数压在咸西郡咸国边境一侧五十里之内,屯兵于各处城下,只等东线开战。

    次日,百里燕急赴陔陵面见咸王,由东门而入,途径银杏街百货堂总店之际飞驰而过,恰被掌柜所见,忙将消息报给姜蓉等人。

    “大夫人,侯爷,侯爷回来了。”

    众女子闻讯喜上眉梢,姜蓉起身忙问:

    “侯爷差人过来了?”

    “没有,是在下刚才在店外与主顾说话,看见将军骑着飞羽一冲而过,看背影与战袍也很像。”

    “你看差吧!”

    乔馫儿急问道,掌柜十分肯定:

    “绝错不了,肯定是将军的飞羽。”

    得掌柜肯定答复,诸女子欣喜若狂: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把侯爷盼回来了。”

    唐桃话刚出口,即刻换来乔馫儿不善目光:

    “就你知道盼星星,其他姐妹都没你能干。”

    唐桃惊如小鸟,躲到姜蓉身后,忙赔不是:

    “唐桃知道又说错话了,四夫人饶过唐桃这一次嘛。”

    “哼,懒得跟你一般见识。”

    乔馫儿打心底没把唐桃当一码事,尤其是在钱的问题上,除了姜蓉、肖春玉外,唐桃外无家族撑腰,内无大权独揽,充其量是个能歌善舞,下边能坐针的酒囊饭袋,除了女人的零件秀色可餐之外,其他实在没有可比之处,根本犯不着和一个填房丫头过不去。

    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帝国行》,微信关注“优读文学 ”,聊人生,寻知己~


………………………………

第792章 军制改革

    诸女子叽叽喳喳,最终讨论出一个结论,百里燕今晚多半不会归家。

    而与此同时,咸王于昨日得永兴驻军来报,已是知道百里燕赶回了永兴,一早与众人等在百灵园内等着召见百里燕面商机宜。

    百里燕风尘仆仆而来,见咸王躬身行礼:

    “臣百里燕参见大王。”

    “呵哈哈……寡人的永兴侯,快快免礼。”

    “谢大王。”

    待百里燕收起礼数,高勋喜色浮面上前说:

    “永兴侯一役荡平长孙,化险为夷,可谓居功甚伟,我等臣僚钦佩之至,请受高勋一拜。”

    高勋欲拜,百里燕伸手阻止:

    “高大人言重了,西进顺利,皆赖众将士浴血奋战,大王英明睿智之功,本侯营中督军,焉敢贪天之功。”

    百里燕谦虚谨慎,未受高勋大礼,此时咸王又道:

    “永兴侯不必谦虚,此战开我咸国万世不朽之基业,自烈祖开国至今,纵观举国能臣无一人可与爱卿匹敌,高爱卿此大礼足可当之。”

    “大王谬赞,臣惶恐。眼下大局虽有好转,但微妙至极,稍有不慎仍有覆亡之祸,请大王明鉴。”

    “永兴侯所言之事寡人心里明白,前番都是寡人一时心起贪念,置爱卿忠言于不顾,险些致使亡国之灾。让地之事,寡人一应照准。”

    “大王圣明。”

    “事到如今,寡人也已想透,这列国无不是尔虞我诈虎狼之心,都怪寡人低估了局势,唉……”

    咸王一息长叹,满是萧索,这时高勋说道:

    “大王不必自责。如今大局已稳,当务之急是尽快退走晋军,休养生息,为日后我国图强牢筑根基。”

    “高大人所言极是。”百里燕赞同道,继续又说:“臣此番赶回国中,一是为让地和谈,二是为新占土地减免赋税赈灾救济,三是为晋军,四是调整军制以利于安置叛军降将消减员额。”

    “眼下大敌当前,永兴侯为何非急于裁减军额,万一各国趁机来攻,为之奈何。”

    高勋问道,咸王深有同感:

    “高爱卿所言极是,寡人也以为当下动军制消减员额多有不妥,永兴侯,消减员额之事可否暂缓?”

    “那大王可知我咸军如今有兵几何?”

    “几何?”咸王问。

    “超过八十余万。”

    “怎么多!”咸王吃了一惊。

    “正是,其中还不算收编的数十万民夫,且秋郡以西各地叛军仍在向印天王纳降献地,而今圣焱、雷霆两部叛军崩溃,神通覆灭在即,尚有万川未能收复,以此推算,明年上半年将有至少二十万叛军为了活命归附我军。

    届时我军将达百万之众,如此众多员额,既无有大战,亦没有土地耕种,每年仅养兵所需消耗粮草达七八百万石之巨,以当下国力,不消减员额将难以为继。

    但若消减员额,叛将安置需得一并解决,而以如今咸**制,无法逐一逐级公平安排去留,处置稍有不当,轻则拉走人马投靠他国,重则再次叛乱也有可能。”

    “动军制可是大事啊,牵一发动全身,各国均未有先例,永兴侯可要三思。”

    高勋道,咸王神色凝重起来,负手左右踱了两步,略作思考说:

    “爱卿准备如何改法?”

    “不动大体,逐步推行,消除左右贵贱,实行俸禄制,优先裁减老弱,裁汰冗余保留精锐。改戍兵为镇军,役兵、郡兵合二为一,统一编为辅兵镇守地方,抽裁汰精壮青年扩充辎工营,设立预备,取代民军,以利军中青壮年返乡务农,恢复农耕与人口。

    大王可能有所不知,曾经的孙国盛极一时,土地肥沃物产富饶,人口众多,军力强盛,而今犹胜人间地狱。臣所过之处无不是田地荒芜荒草疯长,百姓失所,寡妇遍地,青壮男丁十不足一,一片死气毫无生机,景象之惨,不亚于咸西、丘南两郡,仅靠赈济没有壮丁补入地方,就是十年也缓不过来。

    裁军与安置势在必行,不裁不足以安社稷,请大王明见。”

    黑巾势力盘踞的长孙国本土情况,总体要比其他受害诸侯强,但也好不到哪里去。

    对于只有七郡之地的咸国而言,要消化四个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