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行-第3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前两项好说,北军之事我可做不了王兄的主,况且说撤出广信,北军何处安家!”

    “晋军入咸本为共御叛军,而过去十数年间你晋军非但未帮寸忙,反在暗中助贼攻我,现在又在咸西边境陈兵,太子妃殿下觉得晋军还有脸呆在咸国吗!”

    “我一个妇道人家也不懂什么兵事,撤走北军之事我也无可奈何。”

    见西寰再三推脱不做正面回应,百里燕故作让步:

    “那本侯给殿下指一条明路,让北军移往岁当郡望亲江西岸,尹秧城的对面,如此晋军即能依仗望亲江供应粮草,尹秧城又可供晋军过江消遣,同时晋军仍在咸国境内,如此岂不两全其美。”

    “这……”西寰语顿,她迅速拿捏着其中利害关系,随后说道:“事关重大,需王兄决断方可。”

    “那就请晋王考虑清楚之后,太子妃再回复本侯也不迟。告辞!”百里燕略施一礼,不做停留,转身开门离去。

    商营使一职虽然是虚职,既没有政治权利,也没军权,但其主管咸国商品目录详细和商品流通渠道,除铁器和军需品外,届时国内的经济潜力一览无余毫无秘密可言。

    而永兴城建城十数年来,每年的流水账目和出货情况只数人知道核心数据,即便是咸王和内府只清楚每年的收入进项,不知每年创造多少商品,成本几何多少,永兴城自留多少开销,这些都是黑幕。

    咸王能轻易同意设立商营使,既是咸王正以柔性措施逐步回收百里燕对永兴城的管控,同时又在最大原则的尺度内,让晋国窥探咸国国力。

    然窥探是一码事,利益是另一码事,西寰要说服王太后党仍需要利益开路,否则凭什么听从一个外嫁公主的指挥棒呼来喝去,归根到底还是利益。

    西寰张嘴就是两成的货物,满足晋国权贵利益的同时,通过经济输出进一步反噬晋国的权利中枢,推升其在咸国的地位。

    待百里燕离开三楼,那季锦昇来到阁间中忙问:

    “殿下,百里燕怎么说?”

    西寰脸色一沉,露出狰狞面目,恶声说道:

    “百里燕提了三项条件,若不答应,他宁可与王兄血战到底。”

    “哪三样事?”

    “其一,晋国除盐铁外,其他货物任我咸国购买,不得限制晋国货物进入咸国,不得征收或变相征收高额出关税,更不得恶意抬价。

    其二,转给方伯的两成货物中,一切军资、人力、书籍、匠术不在两成之列。最可恶的是第三条,要我北军撤尽数撤离广信,简直岂有此理!”

    “嘶……这第一条倒是好说,第二条也在清理之内,可这第三条让北军撤离广信,那可就是离开咸国啊,好不容易在咸国钉下根来,走了再想进来可就不容易了,大王恐怕不会同意吧!”

    “哼,他倒是算计的精明,百里燕要我将北军撤往岁当郡尹秧城的西岸,美其名曰便于补给。”

    “这个……倒也不差,可岁当郡与志国接壤,如此岂不是成了给咸国看门,挑起大王与志国嫌隙吗。”

    “是如此,但若不答应,百里燕也不会善罢甘休。”

    “此事干系重大,大王本有取广信之意,要让北军移防至岁当,总得有个说的过去的道理。光补给便利,大王和范相面前根本说不过去。”

    “那就另觅折中之法,既能说服王兄,又能让百里燕同意的两全其美之法。”

    “且不说大王不会同意,百里燕既然能提出移防岁当,已是最大的容忍,这恐怕不容易。”

    这时顾晨上前说道:

    “公主殿下,属下倒是有个两全其美之法,要是能成,百里燕与大王都会同意。”

    “哦,快说,是何妙法。”

    “百里燕要北军移往岁当,一是挪地方,二是用我北军震慑志军,令志王误以为咸国于我晋国做了交易,而不敢妄动。但日后待咸国羽翼丰满,其定会将北军彻底赶出咸国。

    此外还有一事公主与季将军恐怕还未想到,那就是岁当郡的贵族、豪强林立,私设关卡雁过拔毛截留税款之事成风,税赋十之六七未进国库。

    而岁当郡又是望亲江与陆路通往志国东部的重要商渠,百里燕将我晋军移往岁当,恐怕还有用晋军激化岁当民情之险恶用心,好助咸国在岁当剪除权贵推行新政。”

    “嗯,顾管事所言有理。”季锦昇肯定道:“若是如此,我晋军移防岁当之后,必然与岁当势力存有嫌隙,久而久之百里燕可籍此为借口整肃岁当,进而扫除新政障碍。”

    “季将军说的是,属下想,倘若我军移防岁当之后,一面结好当地贵族豪强,一面坐断岁当全部财税,冲抵北军部分开销,一面以尹秧城为根基,将岁当变为咸国化外之地,如此岁当实际将成我晋国囊中之物,大王既能同意,百里燕也不易察觉,岂不是两全其美之法。”

    西寰略作思考,迟疑不定拿不准注意,又问季锦昇:

    “季将军以为呢?”

    “不知不觉间让咸国失去一郡之地,属下以为此法可行。不过不能立即答应百里燕,待与大王联络之后,再知会百里燕,不使其生疑。”

    咸国七郡,岁当新政阻力最大,江东与晋国接壤长期盘踞晋国资本次之,然后是盐枭、糖商、丝绸商盘踞的东原郡,最后是北海郡。

    两大原因导致岁当郡地方势力极为顽固,一是江东之战和黑巾叛乱,岁当和东原两郡均未遭受波及。二是岁当郡地处内陆,坐拥望亲江水道和陆路商道,东原郡的盐、糖、丝绸、麻丝经由水路输往志国、晋国腹地成本低,速度快运量大,当地贵族豪强私设关卡征收过往税款已成常态,最终进入国库的资金极少。

    晋军移往岁当之后,岁当地方势力与朝廷的矛盾在晋军压力之下,将转变为地方势力与外来驻军的矛盾,当矛盾激化为利益冲突,并持续扩大,咸国既有了赶走晋军的借口,同时不费出灰之力的碾压了当地的本土势力,最终受益的只能是咸国。

    离开百翠楼,时辰尚早,百里燕顺路取道百货堂,去见姜蓉、乔郡主。

    “今日出宫怎这么早,那个杀神呢。”姜蓉问,心里其实挺害怕被周空听见。

    “哦,我先让她回府了,但看样子她还在城里,没回府上。”

    周空若是回了府上,府中定是会有消息传给姜蓉,姜蓉没听说,定是周空初来陔陵到处瞎逛,甚至迷路也有可能。

    径自坐下,乔郡主递来热茶:

    “侯爷喝茶吧。”

    “嗯。”伸手端过茶盏,百里燕问道:“怎么不见萧儿和唐桃她俩?”

    “萧儿姐去了周家油坊,唐桃在轩亭馆买几个小菜过来。”详细说道,乔郡主道接着又说:“侯爷一早过来,是为周将军吧。”乔郡主小心问着,细心观察着百里燕任何细微的变化,揣摩着百里燕的心思。

    “也不全是,传闻晋军要退兵,大王担心有诈放心不下,要我明日前往江东坐镇,故而今年又不能在府中过了。年前年后,你们娘儿几个自己张罗着吧,趁着年节,蓉儿你也回广信与岳父和内兄好好聚聚。”

    “这次何时能回?”姜蓉担心道。

    “短则一两月,长则三五月,只要确定晋军撤走,边境安定之后,我就回朝。”

    “那周空呢,也一起去?”

    “嗯。”

    百里燕点头道,姜蓉、乔郡主各看一眼,不约而同都想到百里燕这是打算在外“鬼混”。姜蓉倍感失望,她沮丧道:

    “那个丑八怪有什么好的,我和妹妹的身子就留不住你的心了是吧。”

    “蓉儿,胡思乱想什么呢,周空哪是你想的那种女子。”

    “那你带着她做什么。”

    姜蓉质问,百里燕安抚道:

    “周空统兵之能造诣极高,带她前往江东,好熟悉地形,为日后收复江东东郡做准备。”

    “一男一女勾勾搭搭,我可不信侯爷能管住那条根。”乔郡主说道,话里话外酸劲十足。

    “得得得,真烦不过你俩一唱一和,总之我明日就得出发,家里的事你们看着办吧。不过我可有言在先,大王可没不让娶周空,她八夫人雷打也不能不动。”

    “你这是要气死我呀!”

    姜蓉一掌拍在案上,百里燕猛是一愣,忙说道:

    “你生起气来,比平日好看的多。”

    姜蓉拨开百里燕伸来的手,气愤说道:

    “少来。今日娶个八夫人开了头,明日再娶九夫人十夫人,哪日我等人老珠黄了,你还打算一脚踹了我是嘛!”

    “少年夫妻老来伴,我百里燕岂是那种忘恩负义始乱终弃之人。娶周空真是她有难得的才华,不收了她着实可惜。就破例一次,下不为例嘛。”

    “哼!”

    姜蓉气鼓着腮帮背过身去不再搭理,百里燕俯身上前怀抱她继续说:

    “我答应你,只此一次,此生永在不娶。”

    “哼!”

    姜蓉毫无妥协之意,一旁乔郡主嘲讽的说:

    “都娶了七个夫人,侯爷还说永不再娶,谁信呀。”

    “就是!”

    二人一唱一和,很让百里燕伤透脑筋。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两个女人唱台戏,也是了不得了。

    迟迟无法说服姜蓉、乔郡主,百里燕只得作罢,但他相信晋军从广信撤兵之后,姜蓉会投桃报李的。


………………………………

第804章 尘埃落定(1)

    当天下午周空不出所料的在街上瞎逛,回到侯府已是天黑。陔陵的生活方式经过十数年的发展,极大颠覆了传统,说是恍如隔世五百年也不为过。

    相安无事渡过一夜,第二天百里燕、周空马不停蹄出城去追苏洪,于八日后抵达岁当郡望亲江畔的泸溪城,晋国水军盘踞于江面上下游往来行船。

    因陈瞿、黄彻水军仍在甘府、德康两地戒备,百里燕无水军可用,大军到此遇阻,遂征调民船与广信接应商船过江,期间未遇晋国水军阻拦,大军得以陆续渡江。

    渡江只三万人,百里燕令苏洪率两万人继续留守西岸戒备,五万匹战马赶回陔陵,方便赵逊调用。

    广信的三万兵马由胡陌、宋平二将统帅,于十一月底陆续赶到江东肥城,此二人都是姜闵、姜乾心腹,如今皆年逾五旬。

    而想当年百里燕初到广信,他二人正值盛年意气奋发,转眼十多年过去,一代人老去,新一代后起之秀踩着前辈的足迹,悄然间揭开又一个时代的大幕。

    两军合兵之后,百里燕静观王彦飞动静,同时加强两军的整训,并在江东郡与江东东郡边界上日夜进行爆破,籍此震慑惊扰晋军,展示咸军武力,对晋军施加军事压力,遏制其军事冒险的野心。

    晋军的撤兵极不利索,观望和等待的意味浓重。

    西寰是十二月廿一来的消息,这意味着晋国内廷传出撤兵的消息,至少是十二月上旬,从平汤快马传到陔陵,六百里加急走驰道也要半月,然晋军直到盛元641年元月下旬才见有撤兵迹象。中间差了一个半月,晋王的撤兵令从平汤发往北地,就是徒步也不需一个半月。

    足可见咸军稍有迟疑,晋王就是不惜冒着出卖西寰信用的风险,也会进行军事冒险。

    晋军于一月下旬撤兵,至二月底撤尽,西线北军仍驻扎在长孙国观望,等待进一步交涉。

    至此,晋国的军事威胁基本解除,至三月上旬,远征梁国的钟衡、司空南、许扞坐船抵达江东,两年前带走的五万人,回来时活着的只剩下三万两千余人,一万八千余人战死梁国,得到的却是梁天子的出卖和背叛。

    远征军本应于十二月底坐船返回咸国,梁天子以无船可用为由,一直扣押至十二月底局势明朗,梁天子后悔失策,再组织战船护送咸军回国。

    为掩盖其卑劣行径,梁天子不忘给咸王发来国书,大肆赞扬咸国讨贼诛暴的丰功伟业,并此金玉蹀躞彰功业,籍此堵住咸王的嘴。

    盛元641年上半年,中原仍然动荡,晋军撤兵之后,百里燕趁机在江东驻扎下来,整合三部兵马就地春耕施行屯田。

    与此同时,公良氏向西挺进至中郡,至此志国实际占有孙国十二个完郡,两个半郡。咸军过秋郡攻入名田郡,半数土地尽入咸军手中,各地降附者任络绎不绝。

    由于东线的全面崩盘,狠狠从背后捅了愚论派一刀,丧失大量土地后,愚论派与卫国、梁国始终无法谈拢,西线仍在打打停停,直到八月,传出黑巾军接受卫国“招抚”,既招安。

    至此,纵横中原十六年的黑巾叛乱覆灭,但远未结束。

    叛军天都方霆陷落后,卫国的手段也堪称野蛮,数以万计的女子被充入妓营,大量珍宝财富掠夺一空,君父万涅作为傀儡,难免替罪羊的命运,最终被车裂而死,其六十五个子女,被杀的被杀,被侮的被侮,下场甚惨。

    其余大天师、祭司等人,但凡非是愚论派者,多数难逃厄运,据信天都陷落十日之内,死者达八万之众,卫国还在城外堆“京观”以立威。

    所谓“京观”,是用敌人的首级堆在地上码成的小山,以彰显自己的“丰功伟业”,但与其说是彰显赫赫战功,不如是说是野蛮和嗜血。卫国这头恶狼,终于冲破了西海的束缚,强势入主中原。

    至当年十月底,孙国仅剩一陪都所在的一郡,孙国名存实亡,沦为梁国保护国。

    卫国实际占有八个完郡,一个半郡,咸国占有七个完郡,三个半郡,并与卫国接壤。志国占有十二个完郡,两个半郡县。孙国保留一郡,梁国得一郡,三十二郡花落四家,

    最大跌眼镜的非长孙莫属,其战前跳的最凶,号称挺进中原割据十郡的长孙一郡未得,徐国也一郡未得。

    盛元641年年底局势初定,卫国不出所料的开始向东陈兵,而意外的确是将主力调往北线长孙边界和南线徐国边界,而没选择与志国、咸国正面对垒。

    原因也很简单,咸王与五月间召见卫国使者,以出让秋郡、原山、德康,以及半个名田郡换取与卫国的和平。

    而后两国展开了密集谈判互派密使,最终达成以两年为期,协议签署的两年后,咸国割让三个半郡,以思水江为界,并约定德康郡糯香、北阙两地归属志国,卫国无异议。

    至于志国,此一战志国得十二个完郡两个半郡,收益最大,咸国与卫国妥协消息传出不久,面对卫国气势汹汹,志王于七月间与卫、徐两国交涉,两郡让予卫国,三郡让予徐国,并换取徐国放弃滋源郡。

    同时进行的还有下关、昌尹两郡的交割事宜,咸国以获取橡木为由,用糯香、北阙两地换取照城、杏城一事在公良氏推动下顺利进行,在五月间完成交割,志国方面与卫国在此后谈判中也确认糯香、北阙的归属权。

    值得一提的是志王大手一挥,将本不属于照城、杏城两地的周围大片橡木林及其土地一并划给了咸国。

    其中原因既有咸国国力使然,也有政治利益的考虑,出于示好,志王将当下并无多大土地价值的山林送人并不意外。

    卫、志、咸三国和谈后,卫国随即将兵锋转向长孙、徐国,原因也很简单,徐国残了,却从志国手中拿到三个大郡,长孙国虽然一郡未得,但弱的太渣渣,站着北方大量上好的平原土地,真是没有天良。

    盛元641年全年大局明朗后,咸国各郡转入生产,新占郡县免除全部税赋三年,三年后恢复半税,半税实行两年,视情况再做调整。

    同时进行的还有人口收拢安置工作,归附咸军的叛军和民夫不少来自孙国南部、西部以及外籍,总人数近八十余万人,如何安置成了棘手问题。

    当下通信落后,战乱频繁,颠沛流离四处逃难比比皆是,人口消亡极快,偌大的中原寻人是不现实的。

    志国方面较为容易解决,志国本有大量人口迁入彭源、万川、上关等地,根据战前协议,都将遣返给志国,咸国籍此作价,协商解决问题倒也不大,到时找得到找不到就另说了。

    而卫国方面不太好说话,其攻占孙国土地之后,一如既往的本性不改,大肆抓掠孙国人口,拉回卫国充当奴隶,并从卫国国内向孙国迁移人口,以巩固新占土地的人口平衡,致使边境逃难者数以万计。

    对咸国所提要求,卫国提出以一人换三十斤钢为条件讹诈咸国。要说三十斤钢在当下买一条命那是天价了。当下生铁尚且不容易,更何况是钢,然百里燕觉得这笔交易值得一做。

    万川于641年年初投降后,咸国尽得万川郡全部煤矿和硫矿。万川有中原煤都之称,更像是中原地区的山西,地下煤矿极多,不乏大型的露天煤矿。孙国之所以盛极一时,与吞并律国获取煤田不无关系。

    有了万川煤矿的支持,煤炭价格迅速拉低,甘府、上关、彭源以及德康以西的铁矿就地冶炼成生铁而后运往永兴精炼,永兴的铁产于当年七月增至两百万斤。

    642年高炉扩建,进一步扩张至两百六十万斤,并计划再建两万斤高炉一座,继续扩张产能,支付卫国的勒索同时,以满足新占土地和志国的市场需求,并拉低铁价成本。

    于是一番讨价还价之后,咸国以二十三斤钢一人的价格,或一门637型十八斤钢炮换五百人,准许滞留东部的新附民持通关文牒往返西部和卫国奴隶营寻亲。

    同时允许孙国西部和奴隶营,在孙国东部有亲人的孙国人,与被扣押的诸侯国外民向东迁徙入咸国。

    此协议为双向条款,既允许东部向西迁移,同时允许东部向西迁移。看似公平的协议,实则充满角力和险恶用心。

    首先,百里燕不怕东部人口西逃,即便他们逃回去,还要得逃回来,卫国实行的奴隶制,几乎剥夺了百姓多数的基本权利,相反咸国实行的土地政策和扶持政策稳定了人心。

    其次西征时的宣传和安抚效应在战后逐渐发威,进一步巩固了人心。

    最后,卫国的难民潮除了其野蛮的统治行径外,御客暗中散布的舆论功不可没。

    至于卫国,一方面通过贩卖人口讹诈咸国的钢铁武装其军队,一方面赶走老弱病残,为其贵族分封提供政策空间。

    同时大量孙国人的迁入,将给咸国制造巨大的难民压力,从而转嫁了卫国的所需消化占领地的成本和时间,相反咸国可能因为难民而拖垮财政。

    当然,对于农耕社会而言,人口意味着国力,卫国轻易纵容人口流失并非没有其考虑。


………………………………

第805章 尘埃落定(2)

    卫国本土面积巨大,保守估计,其有人统治区的行政面积没有六百万平方公里,五百万总得有,人口逼近五千万,所得孙国人口近一千三百万,奴隶制社会坐拥六千多万的人口,新增的一千三百多万人口将是巨大的社会隐患,尽快的分化稀释外来人口十分迫切。

    其次卫国内部的贵族矛盾迫使卫王必须向外转移矛盾焦点,让国内贵族向外发展,从而收拢国内的土地,让内斗变成外部掠夺。

    其三,卫王的三个弟弟业已成气候,削弱但不能弄垮,而稀释人口是削弱实力的重要手段。

    单纯以卫王名义迁徙人口,必然引起其他三兄弟的抵制,若是以好处许诺,尤其是来自外部的利益,可以顺理成章的推动难民向外流动,以缓解卫国消化既得利益的成本压力。

    诸多因素叠加一起,促使卫国同意放人。

    然而百里燕却不愁人多和难民的问题,甘府、德康、上关、彭源等地于盛元640年八月前基本结束战事,当年入秋初步转入农业生产,卫国直到盛元641年年底才与咸国达成协议。

    这意味着德康、原山、秋郡、名田四郡的交割要到643年年底,咸国有三年多的缓冲时间理清头绪,用于腾挪国力准备善后。

    更重要的是641年八月,永兴城研制出“条播机耧车”【注1】,此种播上装种壶,下置犁铧,用牲力牵引,牲畜在前拉,人在后推车,牲畜拉动耧车行径同时,种壶自动下种,可根据牛、马、驴不同牲畜畜力大小配置独脚、两脚、三脚犁铧耧车条播机,使用便利效率极高。

    一人一牛一日可轻松耕种七十亩地,一人一马可种五十余亩,一天的工作量,相当两至三户家庭人力一个季度累死累活所能耕种的全部土地。效率之高,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早在中国汉朝以前,就已出现过耧车,直到清末耧车仍是主要自动播种的农业工具。

    但楼车也有弊端,只能旱作不能水作,且需要畜力,不能人力牵引,尤其是育秧的水田不能用耧车插秧。

    因此亚热带、寒带只能用于秋冬季节种植旱作植物,如麦子、豆类、油菜、棉花籽等。

    此外耕作效率的提升,并未解决收割的问题,收割仍受到人力和天气的制约,但耧车的出现仍然缓解了吃饭问题。

    遂于当年入秋前,以生铁为犁铧,木料做车身,赶制耧车三千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