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行-第3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为何难免一战?”
西寰问,方伯接话说:
“一旦咸国推行留足舍缺,货品价格涨价,届时谁手里留存足额金银多,谁得利。而卫国将金银偷偷摸摸黑掉一钱两钱,其手中金银多数短斤缺两,如此一来岂不要花更多的钱从市面购买商货。
此前占得便宜非但得吐出来,已经输入中原的恶劣形势,将经由商货输回卫国,到时候倒霉的就是卫国,卫国焉能不找咸国算账。”
“尹秧君所言不错。”季锦昇肯定道:“无论咸国如何,卫国最终要出兵发难。不过以属下之见,咸国有思水江为屏障,而本土距离思水江遥远,即便如今有了独角马,转运粮草极为便利,但路途仍然过于遥远,战线太长不利于久战,因此卫国多半不会主动进攻咸国,而是将咸军主力诱出加以歼灭。
如此来看,卫国应该另有其他图谋,至于如何图谋,属下就不太好猜了。”
“既如此,依季将军之言,我晋国该如何?”
“属下以为,百里燕如今有砡工派、御客相助,以百里燕统帅之才,要他大败亏输,属下也实在想不出还有谁能比他更厉害,更何况咸国今非昔比国力强盛,火器极为厉害,正面作战,卫国取胜把握恐怕不大。”
“那既然卫国取胜毫无胜算,而百里燕现在并非坐以待毙,卫国缘何还敢挑衅。”
“殿下难道没发现梁国吗?”
“梁国!”西寰蹙眉大惊:“季将军是说,其中还有梁国的份。”
“如果没有梁国的默许,梁国离着卫国最近,缘何梁国至今没有一点消息。”
“对,锦昇说得有理。”方伯肯定道,接着又说:“这梁国原本有地利之便,占着北海通往西海的海陆要紧与陆路要津,本是中原最大的商市,叛军攻入梁国之后,便一路开始走下坡路哦,咸国崛起之后,梁国这些年已大不如前。要说没有梁国从中默许,我也不信。”
“那如此一来,局势会如何变化?”西寰问季锦昇。
“这很难说。而且即便我等知道,此事也断不可喧之于口,殿下务必谨慎为好。梁国虽小,但其名义上毕竟是宗主之国,黑巾叛乱之后又得一郡,其威望比过去两百年间都高。
眼下孙国已沦为梁国附庸,被梁国兼并也是迟早之事,孙国灭,梁国将有五郡之地,燕国必将成为梁国吞并的下一个诸侯。届时梁国有求于卫国,必然要答应卫国的条件。”
“真没想到,梁国竟也有如此城府。可卫国做大了,对梁国有何好处。天子就不怕被卫国所灭?”
“殿下,梁国当然也怕卫国做大,故而梁国不会明着与其合谋,只会默许。退一步说,中原诸国志、晋、咸三国战力最凶,卫国东进三国唇亡齿寒,与卫国必有一场死战。到那时,卫国与三国相抗衡,多半是两败俱伤,梁国乘势而出调停战局,谁还能不给天子面子。”
“那卫国难道是傻子吗,如此现眼破绽,难道会看不出来?”
“公主殿下,所以属下才说梁国参合其中结果将很难料。卫国隐忍西海多年,若非老谋深算,早就被孙、徐两国夹击亡国。其焉能看不出梁国挑拨诸侯恶战,好渔翁牟利的险恶用心,这才会以短斤缺两之计先攻咸国,唯有如此,梁国也有利可图,便会默许其为之。
咸军如今普遍以军饷制养精兵,倘若国库耗尽内患迭起,致使军饷拖欠人心浮动,咸军将不战而亡,这也是军饷制的弊端。到那时,咸军完了,长孙战力羸弱,必被卫国所败,卫国东进之势将难以阻挡。
我晋国没了咸国为屏障,不用几十年,卫国兵锋将直指我国。”
“志国呢,季将军为何不说志国?”西寰问。
“公良氏与志王不睦日渐明显,若公良氏反叛,志王若出兵,卫国坐等志国内耗,待志国元气大伤,才会攻志国。公良氏若不反叛,卫国则拉拢公良氏,激怒志国,志国将十分被动。
故而眼下局势波诡云谲,属下担心未来两年之内大战降至,无论如何咸国不能完,咸国完了,长孙国绝不是卫国对手,志国若再陷入内乱,等卫国兼并各国之后,最后收拾的将是我晋国。”
“简直岂有此理!”西寰破口大骂,怒色跃然脸上:“沙场交战虽败犹荣,而今以这等龌龊手段祸害中原,卫国着实可耻!”
“哎呦,我的外甥女哟,这生意场上谁也不是省油的灯。还是赶紧写信给你大哥,让他赶紧出手,再继续拖着,破财事小,几十年后兜底给人掏了,我这个做爷爷的愧对子孙,死不瞑目啊。”
“好吧,我即刻给王兄去信,季将军、舅舅,你二人去找马仲宁,与他言明利害关系,务必说动王兄尽快处置。”
“诺!”
西寰现在想到更多的是既非是晋国,也非咸国,而是如何坐稳王后,让自己的儿子顺顺利利坐上王位雄霸天下,当然不想看到我为鱼肉人为刀俎的险恶局面。
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帝国行》,微信关注“优读文学 ”,聊人生,寻知己~
………………………………
第829章 内幕交易
两天后,小贩张自林带着全家老小与陈吉村有一技之长者按约来见百里燕,并献上两尊更大的陶瓷声鼓。
百里燕遂将其一干人等安排去往永兴城中安置,并着令设计署、技术署会同张自林等人合力研究,拿出成熟工艺,鉴于陶瓷声鼓难度大成品率低,故放宽报废率,以免给研究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阻碍。
三月二十,魏琦将化学煮染后的金银带回侯府,百里燕马不停蹄赶去宫中报喜,咸王见之大奇
“爱卿,金银何故如此发黑?”
“启禀大王,是使用了一些手段染上去的。”
“染上去的?!若是被水洗去了呢?”
“大王,水洗是洗不掉的。大王若不信,不妨以猪毛刷置于水中刷洗可知。”
“嗯。蒋浩,去拿水与刷子。”
“诺!”
少时蒋浩取来铜盆、刷子,咸王亲手去刷金银染黑部位,刷了许久丝毫不见任何剥落,水依然清澈见底。
“怪哉,此黑墨竟纹丝不动。爱卿,你是如何做到的?”
“回大王,金银暴露于野,本不会向铜铁锡铅出现锈蚀,而金银致密,寻常的墨水是染不上的。故而臣在金银中添加了极少的白铜,使之与金银结合,均匀分布于其中,而后以手段将白铜变黑,并附着于上。一般的市面流通磨损极小很难将之磨掉,经年之后黑色倘若渐淡,则可回收国库重铸再染色。
若是心怀不轨之人用酸腐蚀,提取金银,黑色即刻消失,如此可辨别是否短斤缺两。”
“呵哈哈……”咸王闻讯大悦:“真是好办法,如此一来,即便想讹诈寡人,也是不成了。”
“是的。”
“不过方才爱卿说,在金银中加了白铜,成色岂不大不如前?”
“回大王,眼下市面上所流通之寸银寸金,成色大都只有八成至八成五,九成成色金银不足十之一二,只有朝廷礼器金铤银铤的成色高于九成,甚至九成五,因此金铤银铤其实比寸金银略贵。”
“那是何缘由造成此等情况?”
“因冶炼匠术不足,金银中含有杂质所致。再有,各国所行标准不一,谁若增加成色,谁先吃亏。故而如今寸银的成色大都在八成五上下,偶尔还有八成的。
鉴于此,臣将金银样品重新冶炼之后,去掉部分杂质,令成色保持九成五,而后填入不到一成的紫铜,使之成色降为九成略高。如此非但可以增加硬度令金银更为耐磨,同时成色也要比现有金银更好。”
黄金的提纯比白银的提纯更难,白银通过高温和长时间冶炼,轻易可以提炼至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纯度,而黄金却不能。
常规的高温冶炼法至多达到百分之九十,更多只能达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继续提高纯度,只能依赖于单纯延长冶炼时间和温度,进行更为充分的熔炼,让杂质上浮,而后过滤表层的杂质,但也至多百分之九十三四的纯度。
要想得到三个九,四个九的黄金,不考虑实验室化学还原法制取,工业化冶炼纯金银通常以添加剧毒氰化物实现纯贵金属的提取。
当下想要提取足金,同时平衡火耗和成本,技术上十分困难,且并热力成本不划算。
当然,还有一种办法也能获得纯度三个9的黄金,而且自古以来一直再用,那就是用水银提取。
由于水银与黄金相遇形成水银包裹金元素的物理现象,因此古代经常使用水银冲入碾碎的金矿砂中,以获取获取水银与黄金的结合物,而后上熔炉加热,水银遇到高温蒸发,剩下的就是三个9的黄金。
这一现象俗称“金汞齐”。
但水银在古代受制于开采与获取,水银的价值与黄金相当,甚至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水银也变相作为一种货币可以交易,因此“金汞齐”法的成本很高,而且汞有剧毒。
鉴于此,在金银中添加紫铜或白铜,满足化学发黑的同时,金银也将更加漂亮,硬度更好。常见的18k、22k金,无不是添加了紫铜提曾硬度而便于加工,所以18k、22k金其实严格意义而言,是含铜金基合金。
新铸的金银三分之二染色,三分之一本色,即便用三分之一本色处酸腐蚀置换金银,一圈减少而出现的台阶将会十分明显。
咸王对染色发赞口不绝,十分之满意。
“好啊……爱卿,此法何时可全国推行?”
“回大王,金银备置皆由税承司、税金司和内府三方共同监制,而眼下所需重铸金银数额巨大,需时间备置所需设备与物料,还要培养人力,最快也要一至两月后才能大规模染黑。在此之前可先行回收足金足银,放出缺额金银,两事并举可事倍功半。
此外臣已命人加速生产钱票所需的纸张、油墨与母板,也需要时间筹备,因此不能操之过急。”
“有爱卿此言,寡人就放心了。另外,寡人再三考虑,也单独与诺一言、高勋、鼎炀侯、卢皋爱卿多有商议,拿捏来拿捏去,寡人以为铸钱比不铸钱好,永兴侯可愿替寡人再冒一次风险?”
“如若大王决意铸钱,臣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但臣恳请大王一事。”
“何事。”咸王看向百里燕,目光满含期望。
“臣恳请大王将新铸铜钱更多的投向造舰、要塞、仓储、修路筑堤与永兴增产。”
“准!此事爱卿可与赵逊、卢皋商议,尽快将详细条陈呈给寡人。”
“诺。”百里燕领命,接着又说:“另外,金雪狄使臣穆尼不久将入我国进内,志国公良修随行。臣以为公良修随行既是想分些好处,同时短斤缺两之事在志国已经蔓延,志国损失也不在少数,此来定是有此目的。
臣建议由臣前往丘南郡迎接金雪狄使臣与公良修,一来彰显我礼仪之邦,二则展示国威,不令金雪狄人小觑。”
“准。寡人命焦木华为迎使将军,率禁军五千随爱卿去迎金雪狄人,择日出发。”
穆尼一路由御客监视北上,前往咸国必经志国,前日得报公良修随行前来,百里燕猜他定是为了赚取贸易利润和金银短斤缺两两件事而来。
退出百灵园,百里燕奔赴国政监,半途撞上尹秧君方伯候在国政监外魂不守舍。
“呦,永兴侯来啦。”
方伯一脸殷勤,百里燕心生警惕,并从他眼中就看到一个“钱”字。遂小心寒暄:
“原来是尹秧君,不知方大人有何指教?”
“呵呵,老夫哪能指点永兴侯您呐。”
方伯搓着一双肥腻的打手,目中精光直冒,百里燕琢磨着准没什么好事。
“尹秧君是为天平秤而来的吧。”
“诶,都是朝廷的公器,本君胆子再大,也不能动朝廷用器不是吗。”
“那尹秧君所为何事?”
“是这样,本君刚得消息,蛮人要来咸国交易,听说来头不小。我想出手一定不少,不知永兴侯能否……那个那个……”
“哦……”百里燕终于听出些味道。
金雪狄人进入中原开通贸易的消息捂是捂不住的,两日前咸王召见古达帕与菲戈斯,消息就此传开。
方伯想从金雪狄人身上大赚一笔,毕竟现在方伯在晋国的势力不小,手中攥着大量的原材料和货品。
鉴于眼下态势不利,有必要用利益拉住晋国,遂百里燕不打算拒绝。稍作思考,他说道:
“此事本侯可以酌情考虑,不过眼下连白毛都见着,尹秧君就想着分利,传扬出去,不免令世人说方大人钻营奸诈,可有损尹秧君的名声啊。”
“诶,本君奉公守法,讨些门路罢了,又不犯哪条王法,永兴侯你说是不是。”
“呵呵……”百里燕附和笑着,未去接应方伯之言。
商营署开张后,百里燕以规范商业经营的名义,重新修补了税法,制定较为宽松的营业法规,籍此初步规范国内市场,着重加强对豪户、权贵的征税。
当然,如此一来,轩亭、永兴、卤侯三侯产业也逃不过,但在对已经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的三侯而言,相同的税率和特权垄断经营带来的利润,远比纳税损失更多。
相反豪户和权贵阶层仍停留在小农经济资本模式,对寻常百姓而言,他们是高不可攀的,但对三侯而言,是豪户和权贵阶层不可攀的。
三侯每年增加的财富,胜过传统豪户和权贵阶层十倍二十倍,依仗永兴城的完全垄断,毫无技术的资本要追赶技术垄断的大资本,同时在税法打击下完成资本积累,根本没有可能。
由此通过法律的形式,进一步削弱权贵,令其永远没有翻身的机会。
方伯入主咸国要想赚取利益,就必须纳更多的税,对于此种有西寰撑腰的守财奴,要他心甘情愿纳税肯定是不乐意的。
为此百里燕开通了票据制度,对大宗商品实行足额计税,以票据为凭证,不纳税甭想提货。
当然,现实情况下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要完全避免逃税漏水恶意避税是不现实的,但杜绝多数税款的走漏,总比什么都不做的强。
三侯一君表率之下,各地权贵豪强再有不纳税者,也不用施加重刑,但凡发现恶意偷税漏税,罚你个倾家荡产,让你活着不如去死,几次三番杀鸡儆猴,这几年倒也消停不少。
国政监最近几日都不太正常,各级官员都忙着清理手头的金银和生意,尤其是忙着存钱。
原本往钱坊存钱的大户都是依附于三侯的商贾居多,其他权贵与商贾也有存款换取利息,但总额不是太大,出了短斤缺两和留足舍缺之后,足额金银留在手中无法继续交易,交易意味着吃亏,唯一只有存入钱坊等着重铸,换取新一批的缺额金银与多出的头寸才会不亏本。
于是最近几日钱坊兑付现金的反而没有存钱的多,究其原因,金融市场的内部消息的不透明,造成了当权者更容易获取政策消息而牟利。
而寻常人都是闻风而动,等听到风声,其实内部早完成了交易,接盘的都是后知后觉者。
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帝国行》,微信关注“优读文学 ”,聊人生,寻知己~
………………………………
第830章 扩充军备
见到赵逊之际,其正与卢皋等大司马属官座谈辎重储备。
642年大封大赏不久,赵逊兵权被咸王收回,同时调回了陔陵主持军务,其子赵焕保留军职,入朝出任大司马司参使,太尉算是被完全架空。
近些年赵逊年纪见长,两鬓已是斑白,身体大不如前,恶性疾病倒也没有,都是关节炎症、骨质退化,心肺功能等老年病,百里燕给他开了两贴药,经常用些火山泥泡澡,效果也就一般。
毕竟早年的物质条件匮乏,当下人的平均寿命都不长,六十岁奔上的就是长寿了。
将咸王决意详细转达诸将,对发展军备,武官都不会反对,而百里燕又主持大司农、治粟内史和军械装备生产,行政管理总览大权,税金司受到直接辖治,文武两派都无明确反对意见,在君主完全同意的情况下,推动任何的重大决意都没有阻力。
但唯独在建造海防炮台和兴建军舰两事上,陆军武官明显趋于保守。
而当前司马府与太尉府仍以陆军武官为主,水军武官几乎从来不入朝堂,致使大陆军思想左右军备建设,而忽视海防。
“永兴侯啊,最近数年间陆续下水战船近十艘万石船,商船数十艘,一艘两万石船即将完工,若不计五千石船,仅如此规模万石大船,中原也绝无仅有。
眼下继续增建三十艘万石战船,十艘两万石战船,且都要配用火炮,是否太铺张浪费了。”赵逊心平气和说道,对兴建海军仍抱有疑虑。
“赵帅,海防之要不逊于步军,而且只有大船才能远渡重洋保卫咸国海上贸易航道。从北海前往西海,沿途倘若站站都要停靠,所需缴纳的补给,进港过境税费每年数以万计,十分不便,这是其一。
其二,扼控海路既能护航我国贸易,同时也能封锁他国在北海、西海,甚至东海贸易,战时威力极大,也需大型战船才能长久漂泊海上。
其三,一艘新式万石船最少四年,慢一点需要五年建成,其坚固与威力远在五千石旧船之上,但建造周期长。远不是一两年所能建成,两万石船更需要七年以上才能建成,越早组建强大的海军舰队,越早称霸北海洋面,竟而遏制海路,消除长孙水军在北海对我国之威胁。”
“唉……本帅老啦,如今国力今非昔比,你等后生的眼界也看的远了,既然要造,就造吧。但步军的用炮也不能耽搁,本帅听说卫、志等国自造火炮数以百计,你要当心啊。”
“学生明白,请赵帅放心。大量战船需制备火炮数百门,与步军用炮同时铸造,不仅步军可优先用炮,造价要也低的多。”
海军的投资建设周期往往要比步军长得多,五千石船建造周期不过一年半,眼下万石的风帆舰的技术刚刚起步,工匠数量不足,总体一艘的耗时近五年,商船四年。
从盛元641年下先后下水两艘至今,陆续又造七艘,合计九艘。一条试验型两万石船今年明年年中下水,两艘在建完成一半,两艘今年龙骨刚刚就位,一艘的工期超过七年。
由于木质战舰受到木材强度和建造工艺的影响,传统木质船发展到**千石是个极限,不考虑成本、效率和可重复性的情况下,也能进一步扩建,但成本将难以接受,制造一艘两艘尚可,大批使用传统技术建造万石以上大船无法实现。
以长孙国为例,其在631年仿造“天船”,在五千石船基础上建造万石船,十五年间,至今也就只造了四艘,每艘平均工期十二年,成本是咸国万石船的六倍,可谓是纯粹的面子工程。
永兴造船厂边造边改工艺,最初两艘船耗时近六年,此后大量采用锻造钢制构建连接船体核心结构,机械和工业化生产的成熟发展,也缩短了工期和成本。
一艘万石以上大船只需四至五年,但两万石战船初步的核算工时需要七年,后期工艺可能更为成熟,造船工匠更多,建造周期都会减少,但眼下根本拉不下来。
再奔上的三万石大船,耗资巨大,龙骨的定型处理和大型橡木加工工艺未解决,即便现在开工首艘,下水也要十二至十三年,极不划算。几经考虑,百里燕决定更多的发展两万石战舰。
一万石战舰每艘上下两层火炮,至多配属五十五门火炮,火力偏弱,遭遇三万石级的天船,面对动则一百多门重型火炮根本毫无招架之力,发展两万石船是必然趋势。
两万石船火炮配置九十至九十五门,三层甲板炮,就火力而言不逊与三万大船,一万石的差距更体现在其载员和自持力。
三万石自持长达六月,载人一千人上下,两万石船员额七百至七百五十人,海上自持力不会超过四月。
作为侵略殖民船,三万石船装在登陆兵员最多,两万石船载员少一些,两者火力相当情况下,不考虑战术和意外因素,理论上谁的人多,谁能获得更大的战场主动权。
而一万石战舰火力配置较弱,船员搭乘完全腰斩,船舷低,不利于接舷战和火力输出,不适合参与主力舰队的决战。
当然,由于铂系铜镍铁基合金的优异性能,火炮的射程相当之远,然而前膛炮时代的海战交战距离少于一里。【注1】
海上的风浪和木质战舰中心的不稳,将令本就毫无精度可言的滑膛前膛炮失去多数准头,在摇摆不定的海面上相互射击弹丸的效果奇差。
为提高命中精度,通常在三百至四百米间开始齐射,接近至两百米最后齐射,两百米内自由射击,当距离贴近至一百米时,枪械也参与互射,如若不能将敌方战舰重创丧失战力,遂最后接舷作战。
因此船炮射的再远,没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