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行-第3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许将军看出门道了?”
许捍摇头闷笑:
“嘿嘿,我也没有。”
“你看,你们二人都没看出门道,而其他摊主又不会仿制此壶,故而此壶仅此一家有卖,这就是垄断,价格自然随着人家喊,而且因为稀奇,卖的还比别家都好。”
“就因为能壶底能灌水,就卖三倍价钱,这是何道理。”百里芳依然愤愤不平,在她看来技术并不等于价值,甚至技术贱价销售都是应该的。
“那芳儿你可知道,为父做的生意,何尝不是天下诸侯都做不得,而价钱只能任凭为父定价。若照芳儿所想,为父岂不是天下第一大奸商。”
“孩儿不敢!”
“记住,但凡是独门技术,就应该尤其自己的价值,不到万不得已不可授之于人。你看这把陶壶,其底下一个洞,但连着这个洞的是一根陶管,你信不信?”
“父亲说的就一定是了。”
百里芳点头道,下刻百里燕接下佩刀,将陶壶置于地上用环首将其侧面敲碎,不出所料,一根陶管连接在壶底的入口处,百里芳见之心悦诚服:
“果然被爹说中了,壶内真有个陶管,爹不是早知道了吧。”
“此壶也是最近才有,之前并未见到。但其原理很简单,你们的自然课本中有过,是液位等差的原理。当水壶方正,水面低于陶管最高处,此壶既不会从壶底透水,而往其中倒水时,只需将壶扬起,即可将水灌入其中,十分至巧妙。”
“既如此,百货堂也可仿制加以出售不是吗。”
百里芳想当然道,百里燕却摇了摇头:
“你以为此种壶能轻易做的,就是能工巧匠也做不来,其中的奥秘只做壶人自己知晓,外人很难仿制。再有,朝廷不能向所有行当都伸手,管的太多太死对经济并无好处,况且朝廷扼断百信的赚钱的门路,百姓如何谋生。
你看着吧,此卖壶之人今日还是小贩,不用多时就能做成大买卖,而且会有更多巧妙的陶器卖到市场,同时也将雇佣更多的工匠和百姓为其做工,如此百姓有活可干,岂不更好。”
经济归根到底是市场供需关系的平衡,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匹配时,市场供需关系将变成新生事物与既有产品的供需转换。
国家机构不能把市场管的太死,更不能方方面面向各行各业都伸手踩一脚,如此既不利于鼓励创新和资本发展,同时个人资本的削弱,进一步打击市场的活力和劳动创造的积极性,但过度的放开也不利于市场的有序发展。
故而宏观计划和市场自我调控举措并行,更有利于商品经济的良性发展。
同时商品的优胜劣汰,也将刺激技术的升级创新,进而以技术垄断获取更高的资本回报,国家通过征收营业税赋也能受益。
“时间也不早了,许捍,带小姐回家去。”
“诺!”
“另外,你以我名义令人去一趟永兴城找宗伯先生,请他去大学堂图书馆找一本《经济纵论》,取来一本给小姐。记住,不可假以人手,禁绝流出。”
“遵命。”
《经济纵论》是百里燕多年闲暇时编纂的经济百科,也有不少是平时上课偶尔讲到,被记述官记录整理补充的内容,记录有一些常见的经济现象和深层原因。
就内容而言,对现代人没有任何价值,网络媒体高度发的现代社会,平头百姓比经济学家更专业,但对当下仍有极高的价值意义。
当世现有的经济现象,刨开权贵经济和政治因素,自然经济成份没有深奥的经济理论。
由于此书较为全面剖析了政治和经济,技术和经济的深层关系,经过长期实践和论证,去年定稿后一共只印了五本,因内容敏感,且通俗易懂,因此禁绝外传。
其中三本在大学堂方便借阅,但不得带出,另外两本作为副本保存于保存室,留作底本保留。
思想作为社会进步的推动剂,有其宝贵的一面,但同时作为文明碰撞,政治矛盾的导火索,必须分清利弊,让思想为自己所用,令敌人所不知。
否则超前的思想一旦泛滥,会像火药一样,让情况变得更加复杂。
与许捍、百里芳城西分手不久,百里燕闲庭信步取道西泰门入宫,避开宫内的“人流高峰”,绕过承宏殿,径自奔广渊殿走去。
见焦木华守在殿外,百里燕上前寒暄:
“焦将军,大王可在。”
“大王正在内殿与诸位大人说话。”
“今日朝议如何?”
“午时才开朝会,只进行了两刻钟便散了,十分顺利。”
“哦……顺利就好,顺利就好呀……”
今日朝议恐怕是咸王登基以来头一次如此顺心,其实归根到底满朝文武都心急如焚。
就好比股市交易大厅的散户们,只看着股票狂跌,愣就卖不出去,心里跳楼的心思都有。
陔陵经济发达之后,满朝文武名下没有产业的近乎绝迹,御史大夫李旭,大司马赵逊也不能例外,如今每天只见银子少,不见钱进帐,赔的血本无归,谁心里都急的跳脚。如今突然阴转多云,还不是抢着回家割肉止损。
少时来到内殿,太子、诺一言、高勋等人皆在,见百里燕而至,咸王喜不自禁起身上前:
“永兴侯来的正好,寡人正欲令人寻爱卿前来,爱卿自己倒来了。”
“臣参见大王。”
“爱卿免礼,事可有办妥。”
“回大王,太子妃殿下说需时日考虑。”
太子闻讯百里燕去见了西寰,忙接话说:
“父王令永兴侯去孩儿府上了?”
“留足舍缺乃永兴侯所提条陈,太子未必能说清楚。故寡人令永兴侯前去蜇儿府上知会太子妃,期她尽速说服晋王与寡人共同进退。”
“哦……孩儿明白了。”
太子应道,不再作声,此时咸王与百里燕说:
“爱卿‘留足舍缺’之法朝议颇为顺利,爱卿准备何时实施?”
“回大王,施行之前,因尽快将缺额金银逐一过秤,而后发往各地官府、钱坊、关市、榷市等金银流通甚大之处,同时将各地官府所属足额金银尽快收回国库,一来一去短则三月,多则半年,最快年底之前能收一些效果。
期间还需备置模具、炼炉、原料等,此外各国需派遣使者将短斤缺两之事逐一告知,但不通告留足舍缺之法,待市场大乱之后,再行宣告天下,如此对我咸国最为有利。”
这时高勋问道:
“依永兴侯之意,最快也得半年后才能见效。”
“也不全是,各地可同时进行调价与足额金银回收,如此从各地回收足额金银,上调货物价格,放出缺额金银开始起,我咸国即止损,当足额金银回收越多,我咸国自可得利。相反仍然蒙在鼓里的各国时间越久,受损越大。
除此之外,钱坊应暂缓新币的发放,以免造成新币贬损,被他国所利用。”
贵金属作为货币的经济环境,铜钱与贵金属实际并没有直接的汇率,是通过市场物价协调,和官府取舍利益之后,强行定价的结果,因此金银贵金属含量变化,最先引起物价波动,进而波及铜钱。
当贵金属含量变少购买力减弱,物价应上扬避免损失,此时铜钱比贵金属实际也应该减少供应。
但由于贵金属的重量理论不变的性质,但事实上已经减少,而官方短时内定死了铜钱与贵金属的比价,由此贵金属减少,而造成物价上扬,铜钱买价却不变的结果,实际就形成铜钱变相贬值。
改变这一结果的手段只有改变铜钱币值和收紧铜钱的流通,前者代价太大,见效慢市场难接受,但好处是全民收益国家亏本。
后者见效快,财政危害小,官府只需公告贵金属含量与汇率比值,令市场自我调整,但坏处是民众受损,国家收益。
因为商人是推动市场运转的重要参与者,尤其是国外商人会为了逐利而利用汇率牟取暴利。要完全杜绝是不可能的,最好的办法是加强汇率变动的透明度,尽快将消息发往全国各地,加快市场的汇率转换。
言明其中利害关系,高勋不免担忧道:
“收紧铜钱,国库要为此损失多少?”
“以当下情势来看,要避免全国范围内的贬值,减少百姓的损失,同时遏制商贾投机逐利的行为,在新币减少供应情况之下,今年必须消减一些税赋,让市面上的铜钱更多的留存于百姓手中,如此可增加百姓交易的意愿,商贾即便兴风作浪,不调整铜价比对,百姓手中的铜钱多了,损失仍然要少一些。
据此算来,今年年底国库少说得少七百五六十万贯以上新币的收入,这还仅仅是新币。”
“这么多!”
咸王吃惊,一旁诺一言接过话说:
“钱坊已经少发铜钱,年底国库再少七百多余万贯铜钱收入,一进一出得一千万贯铜钱,永兴侯就别无他发了吗?”
“诺大人,倘若强行改兑币值,国库是不会亏本,但百姓将血本无归。商货都掌握在商家手中,商家可涨价改变货价,从而谋取更多铜钱。
届时百姓的损失恐怕就不止一个七八百万贯,保守估计全国每人一年损失两贯新币是少的。而且这还是在国内,倘若国内铜钱烂价,还将进一步传导至国外诸侯国中,届时损失会更大,咸国币值将急速下跌,由此带来的金银损失难以估量。
若退一步说,此时尽速将足额金银回收国库,金银的收入将有所增加,尽管无法弥补铜钱的损失,但金银的比铜钱值钱,只要稳住了金银,今年损失的铜钱,后年就会补回来。”
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帝国行》,微信关注“优读文学 ”,聊人生,寻知己~
………………………………
第827章 货币宽松
这时咸王急的瞎抓,忙是问道:
“那爱卿可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减少国库损耗?”
“有是有,不过有风险。”
“爱卿快说,是何办法?”
“增加铜钱供应。”
众人闻讯无不发懵,刚才缩减发钱,转眼增加货币供应,众人顿时有些晕头转向。咸王遂问:
“爱卿刚才献策缩减铸钱,缘何现在又要增加铸钱。”
“大王明见,增加铸钱,并非用用于国库直接支出,而是用于建设采买,在各地大兴土木,鼓励生产,并通过关市以官价比率向商贾购买货物用以建设,如此可通过官府的交易,迫使商人将货物向官府流动,进而减少市面货物的存量,用时官府带头之下将价格钉死,各地投机牟利的空间被大幅压缩。
同时由于朝廷的开支巨大,而商人大量供应货品,金银比铜价虽然低,但其获利的总额比市场大,风险比市场小,所用人力物力畜力也更少,获利十分可观。因此朝廷若大兴土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损失,并最终避免巨额损失。
但弊端是,大量铸钱必然减少金银,同时催生更多的豪商巨富,贵族也将从中获取巨额的好处。此外倘若留足舍缺之法两年内未能在中原地区施行,咸国大量铸钱,将因新币的贬值而暴跌,后果不亚于倾家荡产。因而此法非迫不得已,不可轻易开头。”
“那如若成了?”高勋问。
“如若成了,咸国新币将占领中原,超铸的铜钱进一步流向各地成为上币,并驱逐各诸侯国本国铜钱,同时进一步刺激咸国货品扩张生产,加速对外销售,金银更快流向咸国。此举若成,不计铜钱,保守估计每年至少能再增十多万金银的收入吧。
但这是把双刃剑,稍有不慎将伤及自己,还请大王与诸位慎之。”
增加基建投资能推动生产拉动消费与消耗生产,对于生产力较低的农耕时代,增加基建投资能加速消耗商人和权贵控制的大量物资。
当官府以官方汇率钉死了贵金属与铜钱比价,同时在市场柔性改变汇率,商人为了获取稳定的投资汇报,不会冒险将货物投入汇率经常变通的市场,而会寻找价格更为稳定的市场赚取利润。
而朝廷的建设投资具有量大周期长,回报稳定的特点,因此当下最发财的行当莫过于和权贵搭上关系。
而今中原仍处于初级市场早期阶段,商品刚性需求空间和生产力扩张投资潜力巨大,咸国通过增发货币,扩大生产,将商品和货币同时输往国外,实施经济和商品的倾销,进而将经济问题,通过商品输往国外巨大的市场。
就国土面积而言,咸国控制的土地不到中原实际有人统治区的二十分之一,坐拥如此巨大国外市场,输出通胀的影响甚少,相反咸国控制了几乎所有重要工业民用产品的生产,输出商品而收入现金是必然结果。
机器一天不停,就一天对外输出商品收入金钱,这个过程永远无法改变,直到咸国灭亡的那天摁下停止的开关。
大规模基建提振国内经济,驱动经济结构改革的同时,通过大规模投资扩张永兴城工业基础,达到平时无法达到的投资目的,也是尽快扩张永兴工业的捷径。
但凡是皆有利弊,增发货币如果不能完成外部市场的扩张,结果就是闷在国内,加速贬值甚至崩盘,届时咸国新币暴跌,各国势必联兵而来兴师问罪,一场大战无法避免。
咸王负手在后蹙眉凝思,来回踱着小步,突然问道:
“爱卿有几成把握?”
“五成五,不到六成。”
“那若是败了,会是何结果?”咸王追问。
“轻则全国经济如江河决堤,重则一场恶战不可避免。不过若是后者,以我咸国国力,只要先发制人,还有转换余地。因此倘若经济崩溃,只有选择赖账,逼迫他国动手,而后我国先发制人,转移国内问题,通过战争迫使各国接受事实。”
听到“赖账”二字,太子等人一阵翻眼,太子忙说道:
“永兴侯,赖账之事乃无耻之举,怎能是我咸国所为。”
“太子言之有理。”百里燕肯定道,话锋又突然一转“但赖账之事各国做的也不在少数,只不过不曾以明面手段示人罢了。”
这时卢皋打破沉默说道:
“如今不发钱是大亏,发钱不慎又恐遭致各国报复,既然有五成五的胜算,为何不以兵戈之利搏一回。倘若成,不仅此难可解,国力必将空前,若不成,以兵戈之利镇压之,夺取土地,里外皆有有利可图。”
“卢大人话虽不错,但眼下却不是开战的时机。”
“这是为何?”咸王问。
“回大王,一旦开战,势必是持久战,短则一两年,长则五六年,咸国国力因战而糜费,得不偿失。百姓刚有喘息五六年,再生战端又失百姓对大王的信赖。此外大王贵体安泰,倘若因战生乱发生变故,乃臣之罪,百姓之大不幸,望大王慎之。”
“此事容寡人再做考虑,今日也不早了,太子留下,诸位都散了吧。”
“诺!”
众人异口同声,随后各自散去,只留下姜蛰在内殿继续接受咸王闻讯。
待走出大殿,高勋边走边问:
“永兴侯,就别无他法了?”
“没有,钱的事无非多发钱和少发钱,取决于当今之态势,再就是以国策引导辅之加以疏导。别无其他办法。要说有,倒也不是没有他法,直截了当将出兵将罪魁祸首荡平最为简单,然大动干戈并非易事,还是谨慎为好。”
“那真若到动兵之际,可有胜算?”卢皋问。
“就当下而言,两国来攻,本土作战大有胜算。若是诸侯联手来攻,咸国武器再精良,也敌不过数以百万计的武夫前赴后继,况且眼下各国大举制造铜炮,虽然十分低劣,但数量一多,上千门铜炮集中使用,威胁仍然很大。
当务之急还是先把留足舍缺之事处置妥当,至于如何铸钱,等大王决断吧。”
百里燕很清楚,咸王现在是得了红眼病,进帐的利益丁点都吐不出来,这样一来,要咸王蒙受损失,补老百姓的亏空显然不可能,那么就只有增发货币一条路可走。
尽管说是考虑,然而却是咸王的推托之词。
内阁散朝的同时,宫中前所未有的安静,各部司主管全部溜号,一个不在,都回了家中清点金银关照生意,以至于国政监空空荡荡没有几人办差。
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帝国行》,微信关注“优读文学 ”,聊人生,寻知己~
………………………………
第828章 乱局起于浮萍
而与此同时,方伯、方旦父子二人早回到府中得西寰消息,方伯遂又马不停蹄赶往太子府中。
季锦昇将详细倒出百里燕所言,方伯仔细一想觉得大有利可图:
“这是好事啊外甥女,赶紧差人回国告诉你那大哥,这事只能早,不能晚,完了铁定要吃亏。”
“照舅舅这么说,此事确实有利可图。”
“嗨呀,当然有利可图。满朝文武各个都是人精,今天出奇的一致赞同,还能吃亏犯傻吗。”
“那我问舅舅,舅舅可看得出来,此番短斤缺两之事会是哪个诸侯所为。”
“这个啊,外甥女怀疑这是列国所为?”
方伯傻问道,季锦昇接话说:
“一两根也就算了,如今市面上金银十之五六短斤缺两,放眼中原数以千万金银皆如此,绝非一人或一小撮人所能为之,定是有诸侯从中作恶,意在从咸国谋取暴利。”
“要是这么说,倒是像啊,我怎没想到呢。”方伯眼珠打转,来回原地踱着小步,思考若久问道西寰:“外甥女,我记得志国当年也从南境分得一笔不费金银吧。”
“嗯,是有此事。舅舅可是想到了什么?”
“外甥女你想啊,志国手中有大量金银,肯定是要细水长流的用,总不能自己坑自己吧。再说咸国,咸国如今明摆着吃了大亏,显然也不能是苦肉计,咱们大王就更不可能了。所以中原以东三国,不,四国,宋国更没有可能,四国不会是始作俑者。
然后燕、赵、陈、歧四国国小民寡,也断无此种国力,徐国如今是半残,没了滋源郡的金银矿,其无法大量使用金银进行大额货品交易,更谈不上短短三四年内令中原十之五六金银都短斤缺两。
如此一来,那就只剩下长孙、梁国、卫国还有西海蛮夷。我想西海蛮夷坐拥金山银山,隔着十万八千里的,也没必要祸害中原,也祸害不了。那就只有长孙、梁国、卫国三家。”说到此处,方伯看向季锦昇问:“季将军,长孙有无可能怀恨在心报复咸国?”
“其有此心,但似乎并未从长孙确切有关消息,相反据最近传来消息,短斤缺两在长孙国恶化的更快,咸国短斤缺两正是从长孙国传入所致,我想长孙国应该不会是始作俑者。”
“这么说是卫国!”
方伯肯定道,西寰、季锦昇、顾晨三人大感诧异,顾晨忙说:
“尹秧君,咸国白白给了卫国三个半郡,卫国再如何的不要脸,恩将仇报的也太快了吧!”
“嘿,你这个老蠢货。”
方伯啐道,顾晨吞了口唾沫白眼连翻,却也只好捏着鼻子不吭声,这时方伯接着说道:
“那卫国是狼呀,你给狼肉吃,狼能放过你身上这副肉吗。”
“咸国也不是好惹的。”西寰道,接着又说:“百里燕用兵颇为厉害,卫国就不怕百里燕兴兵讨战。”
“我的傻外甥女哟,这卫国就是乡下的土豹子,仗着手里有打狗棒,进了城,瞧见大户人家的房子和女人漂亮,他就敢动手撸,他管你是二大爷还是老表舅。
这卫国人你舅舅可清楚得很,连自己人都卖,还有何事干不出来。远的不说,就说最近几年咸国输往卫国的货物总价以千万贯计,从卫国流入咸国的金银总价没有两百万,一百七八十万得有,如此巨额金银从卫国流入咸国,卫国焉能甘心。
不动手,那是憋着劲儿,等着把咸国整垮了,再动手更方便。我看,这卫国就快吃人了。”
“可卫国这才东进五六年,占了十多个郡,五六年能缓的过来吗。”
西寰质疑道,季锦昇接话说:
“有一事殿下恐怕不知道,这卫国东进之后得归附叛军相助,在许多地方效法咸国,将叛军编为了辎工营大量屯田,并且还仿制了耧车,产量大幅增加。加之卫国土地肥沃,气候宜人适合养些牛羊,大量购买咸国铁器、农具与其他商品,这几年倒也治理的不错。
倘若咸国今、明、后三年连续巨额亏损,保守估算每年损失三四十万金银算是少的,加上铜钱的损失,得有七八百万,三年就够将咸国讨个半空,而后再出兵,咸国怕是要完。”
“有如此严重?季将军不是危言耸听吧。”
西寰半信半疑,季锦昇郑重说道:
“绝非属下危言耸听,而确有可能,而且此战怕是难免。”
“为何难免一战?”
西寰问,方伯接话说:
“一旦咸国推行留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