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行-第3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好吧,魏琦,退下。”
“诺!”
魏琦退走,姬丰再次坐下,脸色平复许多。片刻后接着说道:
“怎样,答应吗?”
“与金雪狄人交易你又怎的说。”
“丝织物平分,棉布归你咸国,其他的各家赚各家的钱,这总可以了吧。”
“可以,但本侯还是不放心啊,要不你我先立个明细,待我王审阅之后,再做回复如何。”
“本君言出必行,永兴侯难道还不放心吗。”
“呵呵……还想当初你我分利一样,写详细的好,免得到时忘了这个,不记得那个,本侯可不好向我王交代呀。”
“那好吧。”
姬丰勉强同意,心里很不痛快。
当年与百里燕一纸协议分配白酒、酱油的利润,姬丰本没想到百里燕能活命,于是当年便随口答应了事,最后也没想到会弄巧成拙让他多讨了数万寸银,对此至今仍耿耿于怀。
取来笔墨纸砚,百里燕详细列举了所有交涉内容,临到收笔之际,姬丰再提要求:
“咸国的造纸与印刷法,应该一柄传与我国,以便于印制钱票。”
“我说博源君,张嘴这个开口那个,未免想的太好了吧,难道不应该拿东西来换吗。”
“那你要什么?”姬丰警惕道。
“长孙国的生丝,怎样,博源君替本侯去讨要一些如何。”
“长孙国的生丝与我梁国何干!”
“天子常年在长孙国租地养蚕,每年所获生丝无数,难道没有关系。”
“那是天后的食邑,岂是我等所能干涉。”
“每年多达几万匹的进项,这个食邑未免太大了吧!”百里燕质问道,口气咄咄逼人。
由于天子原配夫人是长孙国贵族,长孙国为巴结讨好梁国,将土地许诺给了梁国用于养蚕种桑,因此梁国每年能从长孙国得到大量生丝,而且基本是不加利润的生丝。
类似此种陪嫁册封土地的情况倒也常见,如西寰的陪嫁就是晋国东海最好的鱼米之乡,也是西寰在咸国的一大块收入来源,不过也没有奢侈到每年能有几万匹低档丝绸的份上。
………………………………
第857章 唇枪舌战
抓住这一点,百里燕紧咬不放:
“此番长孙收获颇丰,仅丝织物一项所收金银不会少于百万,而我咸国却要冒着得罪所有诸侯的风险,还讨不到好处,博源君不觉得这不公平吗!”
“谁让你咸国擅自与蛮人通商,承担些风险是咎由自取,此事与我梁国无干,休得再提。”
“那好吧,印刷造纸之法本侯也爱莫能助。”
“印刷造纸之法本君必须拿走,永兴侯还是谈点别的吧。”
“别的本侯都不要,只要长孙国的生丝。”
二人你来我往,百里燕寸步不让,姬丰仍没有松口的意愿,或者说他本没有想好如果再从别处大捞一笔横财,百里燕“雪中送炭”,让姬丰隐约嗅到新的发财机会。
正值二人争执不下之际,魏琦匆忙上前:
“侯爷,宫中递话过来。”
“人呢。”
“是一封信函。”
魏琦地上信函,百里燕拆开细看,内容不多寥寥两行字,是赵逊的笔墨。是说卫国使臣拉着燕、陈等国在承宏殿大吵大闹,让咸王很下不来台。
此时姬丰见百里燕脸色有异,不由自主的伸过脖子探头去看,被百里燕一手摁住脑门给顶了回去:
“博源君,咸国机密之事,您还是少看为好。长孙国的生丝您自己拿主意,本侯还有要事,今日恕不奉陪。”
收起信函,百里燕欲走,姬丰忙上前拦住去路:
“诶,永兴侯别走啊,谈完了再进宫也不迟呀。”
“怎么,博源君这么快就想通了?”
“长孙国生丝本君真束手无策,不过本君可以先向咸国订购三十艘万石商船作为补偿如何。”
“不行,咸国船厂已满,短期内无法再容下三十艘万石船建造事宜。告辞了!”
百里燕转身离去,留下博源君还在堂中仔细回味,少时暗自说道:
“这个百里燕着实低估了他……”
片刻后博源君径自离去,与此同时卫国使臣在承宏殿继续撒泼,丝毫没有收手的打算:
“咸王,蛮人向贵国通商,本该遵守中原礼数,而今贵国非但不顾及各国利益,反纵容蛮人欺我中原太甚,伤及诸侯根本,这是何道理。咸王今日若不给说法,本使便要让天下人都知道贵国的无能。”
话音方落,高勋反唇相讥:
“卫使,前番若非各国蛮横无理坐地起价,蛮人何尝会倒逼各国。况且说我国为此也蒙受巨大损失,我王又去何处说理。”
“长史大人此言差矣,我卫国从未有什么坐地起价之举,相反是那些蛮人不识好歹欺我中原无人,压价太甚,欲图讹诈我国,本使怎能任其恣意妄为。想必各国均遭其讹诈,这才有共同之举,实非我卫国恶意而为之。”
卫使巧言令色振振有词,咸王心里并不痛快,被卫国人一番数落,他却没落下什么好处。强压着怒火,咸王沉声说道:
“卫使,当众咆哮朝堂,卫使眼里还有寡人吗!”
“咸王,本使是提醒贵国,绝不能被蛮人离间之计所蒙蔽。蛮人为获最大利益,令诸侯竞相压价,分明是有意挑唆中原各国为利而自相残杀,咸王不可不察。而且咸国此番并未得更多好处,相反长孙、晋等国不费吹灰之力收益颇丰,咸王难道视而不见吗。”
“公平交易各国漫天要价,竞价交易卫使又觉吃亏,卫使难道有更好的办法不成!”诺一言道,接着又说:“交易本为价低质优者胜,要说货卖不过他人,那也只能怪自己技不如人。你卫国商货价格奇高,卖不过他国,现在却来我王面前歇斯底里胡搅蛮缠,真是无礼头顶。”
“诺大人,价格越高利润越丰厚,难道诺大人想眼睁睁的看着咸国商货像尘土一样,被蛮人以卑劣的手段卷走吗。”
卫使一言既出,一时间颇引得一些满朝文武的共鸣,这时一个声音赫然响起:
“卫使此言荒谬!”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殿外百里燕昂首而来:
“卫使大谬,买卖交易皆为自愿,我咸国难道还能亏本卖货不成。”
“哦,原来是永兴侯,久仰大名,幸会幸会。”
“大名不敢当,贵国的本色本侯倒是如雷贯耳。”
卫使闻讯脸色不免起伏,刚才的从容荡然无存:
“永兴侯,你咸国若是竞价,获利绝不会多。晋国、长孙将瓜分走更多的金银,加上志国、梁国,你咸国最后能得到什么好处。还是说永兴侯手掌咸国棉布,便可不顾他人的利益得失。”
“看来卫使是真心实意替我王分忧啊,不如留在我国为官继续为我王分忧如何。”
“本使是为两国邦交之好好意提心贵国,永兴侯如何理解,与本使无关。不过与蛮人交易之事,贵国坚持要损人不利己的话,我王断不会坐视不理,永兴侯可要想清楚了。”
“呵呵……”百里燕一声冷笑:“本侯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干的多了,但如今这件事还真论个是非清楚,究竟是谁损人不利己。本侯问你,贵国与金雪狄人交易时,一匹织锦、一匹棉布,一斤曼陀罗干花作价几何。”
卫使闻讯心虚,掩饰说道:
“这与你何干!”
“当然有干,你卫国卖与金雪狄人织锦竟要十七根寸金一匹,一匹棉布也要五根寸银,一斤曼陀罗花更是卖到了三十根寸银,你卫国的钱是不是太好赚了。除你卫国,更有甚者一匹帛竟然卖到了十根寸金,一斤槟榔竟要两根寸银,不觉得太过分了!”
“你……是蛮人告诉你的!”卫使恼羞成怒道。
“是御客告诉本侯的,怎的说。卫使难道想说是本侯一派胡言与蛮人勾结是嘛!”
“我……”卫使张口结舌无言以对,慌张掩饰去脸上错愕说:“买卖交易谁人不为牟利,岂有自折本钱的道理。更何况蛮人自古欺我中原太甚,南境一战我卫国更是死伤累累,从蛮人身上赚取好处有何不可。”
“你卫国如何赚取好处是你卫国之事,自然于我咸国无干,但若非你等诸侯涨价在先,金雪狄人坐等救命草药,岂能被你等为所欲为漫天要价。而今蛮人以竞价法破尔等卑鄙手段,眼见奸谋败露无利可图,你等便来此咆哮我国,这是何道理!”
“哼,本使算是看出来了,永兴侯你是在替蛮人说话!”
卫使见缝插针倒打一耙,百里燕争锋相对不甘示弱:
“金雪狄人虽是蛮族,但我中原贵为上邦大国,便应有上邦之礼遇气度待之,最起码买卖交易得讲诚信,做人得讲良心。换做是你卫国遭逢天灾人祸之际,我咸国落井下石幸灾乐祸,卫使做何感想。”
“蛮人与我中原有不共戴天之仇,赚他钱财有何不妥!”
“那就凭本事啊,人家也给你卫国机会,难道还不让你卖了吗。”
“那也没有卖家竞相压价给蛮人渔翁得利的道理。”
“既是生意哪有不杀价的,若嫌赚得少,那也是你卫国本钱高,由不得他人。”
“永兴侯,你们咸国是非得要与我卫国做对到底了是吗!”
卫使恼羞成怒口气咄咄,百里燕毫无惧色:
“卫使此言差矣,是我咸国好端端的天降横祸,卫使若执意认为我咸国与卫国做对,本侯这里也奉劝卫使一句,不妨去问问金雪狄使者,本侯当年是如何教他们做人的!”
“你……”卫使气结,忙又恶言说道:“咸王,咸国便是如此与我卫国交好的吗!”
咸王两眼一番故作姿态:
“永兴侯啊,看你把卫使给吓得,寡人都给爱卿说了多少回,整日打打杀杀的可不好。”
“大王所言极是,是臣失言了。”
百里燕附和道,卫使老脸抽搐七窍生烟:
“你们,你们君臣合谋羞辱于我,哼!”
卫使怫然怒,转身拂袖而去。待其走远,咸王怒而说道:
“狂妄,着实狂妄!”
“大王息怒,卫人素来自恃孔武,目中无人,不值与其计较。”
高勋上前劝慰,咸王不悦之色更甚:
“内阁随寡人去广渊殿中问政,外朝散朝。”
“诺!”
咸王起身从偏殿离开,众人议论纷纷:
“听卫人之口气,这是不打算就此罢休啊。”
“卫人素来凶恶,吞并孙国之后气焰日盛,今后难免要有一战。”
“好在有永兴侯坐镇,卫国总得掂量掂量。”
“这可未必,卫国土地乃我咸国数倍,天下诸侯往之兴叹,光靠咸国恐怕难以匹敌,诸侯若不联手,永兴侯也回天乏术。”
百官面面相觑久久不散,少时高勋、卢皋等一行人入广渊殿,咸王怒火未消:
“卫人着实可恶,竟敢在本王朝堂之上质问寡人,令寡人如此难堪,简直猖狂!”
“大王息怒,卫人不以教化礼天下,素来蛮横乖张目中无人,此番前来寻衅,无利可图只是其一,为日后好有借口起兵伐我才是其险恶用心,还请大王明鉴。”
诺一言道,赵逊接过话说:
“臣以为诺大人所言极是,卫人佣兵过百万,人口六千多万,坐拥西海辽阔土地与大量马场,其势正锐,加之黑巾十五年之乱,南境六年恶战,卫国均为伤筋动骨,其趁诸侯尚未恢复元气之际开战,是必然之举。
此番即便其能从交易中获利,断然还会以其他藉口向大王发难,大王应早做兵备以应不测。”
“赵卿所言甚合寡人心意,此事赵卿与卢将军体寡人督办,抓紧甘府郡防务。”
“臣领命。”
………………………………
第858章 经济触角
“另外,永兴侯与博源君交涉结果如何?”
咸王投来期待目光,百里燕上前一步说道:
“回大王,与博源君交涉还算顺利,其已基本同意我国要求,这是臣与其拟定认定可的表单,请大王过目。”
咸王接过表单,一目十行匆匆看过,当看到要以炼钢与造船术交换时,神色着际凝重起来:
“他要以万石船与炼钢术交换!”
“是的,此外博源君还答应在梁国推动留足舍缺。”
“断然不行!”卢皋反对道,接着又说:“炼钢术乃我咸国立国之本,万石船更是耗费一百余万贯新币,钻研近十年才成,如此轻易被梁国得去,日后必成我咸国财源之大患。”
“卢大人说的不错,我咸近二十年来咸国以炼钢术立国,每年收益不计其数,若被梁国谋去,日后定被受其害。”
诺一言表示赞同,太子附议:
“儿臣也反对。”
咸王思考片刻,再问百里燕:
“永兴侯是同意了?”
“回大王,是的。”
“为何?”咸王质问问道。
“启禀大王,臣只答应将炼钢术传与梁国,但并未说将何种炼钢术哪一种钢材传给他们,所以只要保证其炼钢本钱高于我国即可。”
早期炼钢关键仍在于焦炭和高炉结构,之后是钢铁成分控制和耐火材料。煤炭虽然也能炼钢,但煤炭的单位热值不如焦炭,并不能炼制碳含量更低成份更稳定的好钢,即便能炼,成本要比焦炭炼钢更贵。
姬丰只说炼钢,却不知道“钢”是广义定义,正如铁一样,铁包括了生铁、钢材和一切铁基合金。
永兴城如今能炼炼高、中、低八个牌号的碳素钢,三个品种的锰钢,一种铂系特种炮钢,少量镍钴不锈钢、制造齿轮铬钢、弹簧钢、普通工程钢,多大二十余种牌号。
且不说姬丰完全不清楚钢的定义,其短期内也无任何能力冶炼高级钢材。退一步说,姬丰心里需求的钢材是咸国对外销售的普通碳钢。
基于这一点,只需将煤炭炼钢法传授予博源君,既等于完成了协议约定。梁国如今最大冶炼能力仅有千斤,日后所产钢铁的品质和成本均不能与咸国钢铁抗衡。
除此之外,基础产业转移和市场开拓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当下各国冶金能力处于青铜和铁器交叠的过渡之际,与咸国存在至少四个以上的技术代差,诸侯没有教育和先进理念的广泛基础,并不存在绝对的技术追赶可能。
初期业与商品经济发展至相当规模,对外输出和经济扩张是必然过程,因为生产力的提升,改变生产关系的同时,也在改变国内市场消费。当产能严重过剩,必然对外扩张市场。但前提是外部市场有必然的需求,才会消费。
当外部市场经济环境与产能输出国代差悬殊,产能输出过并不能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相反会成为榨取剩余价值的资本毒瘤。
就好比是分蛋糕,如果不做大基础市场蛋糕,蛋糕最终只能越分越小,无法承载更多商品的消费和流通,同时过于高级的商品往往并不能被低级市场所接受。
二十世纪初的消费人群或许能接受二十一世纪的智能手机,公元前的人,一定消费不起二十世纪初的有线电话。因为其经济产值所创造的经济财富,不足以令大众都消费高于时代的经济技术产品,意味将高级市场产品输往低端市场,不可能无限的扩张。
因此商品技术和产能的升级,必须同时推动市场和基础技术的共同发展,过大的市场消费和技术代差,往往适得其反。
当前的中原刨开政治问题,民众的主要矛盾是基本生存需求和生产力不足,适当程度的转移下级技术,不仅可以推动普遍基础生产力的提升,同时将做大基础市场,带来更多富余的初级原料,反过来进一步推动高级商品市场的发展和技术进步。
当资本、市场、技术形成高低有序的发展模式,技术资本和经济资本的良性循环,在制度的合理规划下不断推动技术发展,最终走向以经济为主,军事政治压迫为辅的统一进程。
届时铁路修到哪里,必是国家版图随经济扩张的脚步如影随形。
这些道理站在当下角度是难以理解的,百里燕不做赘述,只讲核心的利益:
“大王,梁国日后即便获得炼钢之法,其质量不如我咸国,本钱也更高,充其量与我咸国钢铁折合运费关税之后相当,无法与我咸国竞争,至多在梁国与周边使用,绝无向中原各地扩散之可能。”
“寡人相信永兴侯所言不会有差,但寡人还是担心炼钢之法泄露于外,日后新式火器带来危害殃及我国,永兴侯可有考虑?”
“请大王放心,臣所传炼钢之法无法大量生产钢炮,即便能造,其射程品质皆不如637型火炮,更比不上最新645型火炮。”
“但还是不可不防。”卢皋插话道,接着又说:“眼下诸侯皆有千斤高炉,梁国若得炼钢之法,本钱虽仍高于我国,但毕竟要比其本国自行土法冶炼好铁更为便宜,日后若自行摸索出两千斤三千斤高炉,炼制大量钢铁,铸造钢炮,不仅价格低廉,更能大量炼制钢炮,甚至对外出售也有可能。”
“卢将军放心,钢材铸炮不同于生铁、青铜、纯铜铸炮,当年在下为研制钢炮糜费以百万计,倾全力方才摸索出行之有效之法。梁国既无此类人才,亦无经验,要想铸出钢制火炮极为困难,即便能铸出,其成品率也不会太高,成本必然高企,难以承受。”
卢皋的担心还是有道理的,千斤高炉已经能一次成型浇铸六斤炮,两座千斤高炉炉温控制得当,能浇铸十二斤甚至十八斤钢炮,但不是没有前提。
必须有效的控制铁水成份和模具制造,并将炉温提升至接近沸腾的温度,而过于沸腾则钢材的材质无法满足较高的膛压。
由于铁水的流动性比铜水更差,因此过低的炉温容易形成大量铸造缺陷。长孙国早期铸炮,也仅仅以生铁铸炮,因为生铁的熔点略低于钢,相同的炉温,生铁水能获得较好的流动性。梁国以煤炭炼钢,没有额定的炉温,要浇铸大型铸件,根本没有可能。
此外模具制造,浇铸工艺,铁水成份控制,以及后期的保温、热处理和探伤,都是技术性障碍,没有可预知的先进理念和知识基础,没有庞大的人才群体,梁国能把普通高碳钢炼好就不错了,铸炮根本是天方夜谭。
卢皋、赵逊都是见识过型两型火炮威力的,对先进技术的忌惮要远比其他人更为谨慎,已经形成的“技术代差”并无法打消他们的顾虑。
这时一向极少说话的赵逊说道:
“老夫倒是不担心永兴侯,只是担心砡工派会否私下背着我王与梁国交易,其毕竟是梁国的附属门派若有勾结,后果难料,炼钢之事还是慎重些为好。”
“是啊,当年千斤炉之事便是砡工派为赚取好处而有意为之,其若见钱眼开,将更多术法传给梁国,恐怕没有可能。”
诺一言担心道,咸王点头赞同:
“两位爱卿言之有理,永兴侯,砡工派你可有防备。”
“回大王,砡工派如今不足为虑。臣与之订立有协议,有御客作保,没有臣的允许,砡工派从我永兴城所获任何匠术皆不得外传。退一步说,而今永兴城已非当年,所控之新式匠术技法不计其数,核心技法匠术握在臣的手中,已无需再靠砡工派维持,相反砡工派而今有求于我国,其断然不敢将其所掌握匠术传授予他国。”
“但人心叵测,御客和砡工派唯天子马首是瞻,永兴侯所言值得商榷。”
太子说道,咸王瞥了一眼接话说:
“不可全信,但也不可不信,太子所言未免太偏激了。”
“父王明鉴,那博源君奸诈万分,此番若不是他,与金雪狄人交易之事绝不会至今日地步,分明是他早有谋划。”
“利益交争,或为刀俎或为鱼肉,难免得有取舍得失。而今不能顾此失彼因小失大,如若炼钢术能换取梁国对留足舍缺之妥协,寡人可以考虑,永兴侯。”
“臣在!”
“炼钢术可有绝对控制把握?”
“请大王放心,梁国所得炼钢之法绝无法与我咸国匹敌。”
“既如此,就给他们吧。”
“大王英明。那万石船之事,大王是否照准?”
“爱卿此前说,万石船有商船、舰船之分,此番给博源君的应是商船吧。”
“是的,商船与舰船区别较大,用料与耗时均不相同,臣只许诺给以商船建造术,并未答应舰船建造法。”
万石船的危害不在于其军事价值,而在于商业用途。
相比于两万石近百门三层甲板炮,只有五十余门两层甲板炮的万石船海战很难有绝对胜算,相反万石船的航速要高于两万石船,而载货量比传统五千石船更大,而航速相当,因此风帆动力的航运万石船更适合货运。
………………………………
第859章 政治投资
商用船和军舰本质上没有区别,都能作为商船或战舰使用,尤其是早期的风帆船本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