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行-第3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859章 政治投资
商用船和军舰本质上没有区别,都能作为商船或战舰使用,尤其是早期的风帆船本身是半武装性质的护航船队,需要武装火炮运输。
区别在于军舰船体结构强度更高,民船使用普通木料和少量钢结构,而后者使用橡树和柚木作为制造,木料的加工难度和工艺生产有极大区别。
尽管商用万石大船同样可以改装炮舰使用,但强度和抗沉能力不如军用舰。此外最新炮舰使用了密封舱结构,军舰抗沉能力大幅增加,便于拖回抢修。
此外万石船是唯一可以畅通航行于多数内河的大型船舶,更有利于向内陆的贸易往来,同时万石民船的建造周期短于万石军舰,更短于两万石级军舰,可以大批量生产制造,因此万石船的扩散将推动贸易流动,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
姬通获取此类船只的首先将用于商用,如果改为军用,也需要一定时间的摸索和技术积累,此外其并不具备加工生产高强度钢结构件的锻造铸造技术,要制造与咸国战舰质量相等的万石战舰根本没有可能,零配件仍然需要从咸国进口。
总体而言,万石船的扩散有利促进中原东西两地的贸易,梁国日后的船队早晚沦为咸国的运输大队,将咸国的商品源源不断的运往中原以西。
如单纯以咸国的国力,官方无法在二三十年内装备一支规模足够辐射四五千万平方公里的货运船队,利用外部资源十分必要。
同时三十年内大量发展风帆运输舰成本上也不划算,内燃机、轮机的设计已经提上日程,二十年内火车、内燃机和大型船用蒸汽机车陆续普及,传统风帆舰船短期内虽不会消失,但其效率和初期的投入成本将严重损后日后的代际更新,适当的分担技术和资本风险,提早让梁国接盘,还是比较划算的。
正因为技术和理念的可预知,百里燕从容做出更富有预见性的决定。恐怕姬丰做梦也不会想到,也许数十年后,世上还会有万吨级十万吨级的巨型货轮,小小的万石船不过是沧海一粟的浪花。
众人说话之际,焦木华进殿来报:
“大王,中大夫谭乐、庆忝君米垣等人殿外求见。”
“庆忝君?他来做什么!”咸王问。
“启禀大王,多半是为丝织物交易一事。”
“哦……寡人明白了,让他们进来。”
“遵命!”
待焦木华离去,咸王看向太子:
“丝绸交易之事太子有何想法。”
“回父王,儿臣以为,如果无法避免竞价,应分从绸商手中分别收取丝绸与官营制造坊所产丝绸一统参与竞价,唯有如此才能平抑绸商们的损失。”
“一匹丝绸少则三两根寸金,多则五六根,其本钱不过才两三根寸银罢了,而绸商们每年只向寡人缴纳八九千寸银,其他皆被绸商尽取,太子以为绸商还有损失?”咸王口气平淡没有怒意,话语间却透着不满。
“父王明鉴,绸商赚得是多,但黑巾叛乱和六年南征,绸商们出力不亚于三侯,而且……”
“而且何事?”
“每年还要进贡朝廷数以万计的上好丝绸,这些却未折合在绸商们的收益之中,如若这部分合计在内,绸商们所能赚取的利润也就不多了。”
咸王沉默,转向百里燕问:
“永兴侯,此事你怎看?”
“回大王,进贡制确实存有弊端,主要矛盾出在各地绸商与权贵把持着土地与丝绸业,如若国库不向他们索取进贡,他们也不会甘心交出产业。
如若索取进贡,国库还能避免损失。但丝绸的本钱相较于卖价,利润十倍甚至二三十倍,纵然每年进贡朝廷数万匹上等丝绸,但本钱充其量不过十万余万寸银,加上几千银的桑蚕税,绸商依然获取最多的利润。”
绸商每年向朝廷无常进贡丝绸是各国历来的定制,存在有数百年,而各国朝廷则赋予封禅的权贵以生产丝绸的特权,换取贵族的忠诚,这种制度早期没有问题,因为政权建立的初期人心思定,兵权都集中于朝廷,地方势力并不明显。
然随着时间推移资本的积累,政局的动荡,以及外部政治因素的干涉,地方权贵积攒资本之后,野心和权力欲愈发膨胀,最后形成财阀,进而有财阀演变成地方割据甚至军阀。
而放权容易收权难,在生产力落后技术低下的农耕时期,收回权利非是一朝一夕的事。一项特权的收回轻则耗费一代君王的毕生心血,重则引发叛乱。
咸国盐、糖、丝绸、茶四大业均在私人手中,收归朝廷既不现实,也不具可操作性,为此只能增加进贡。
进贡的丝绸部分被用于销售换取金银补充国库用于日常开销,部分用于赏赐。咸王默认废黜赏田制度后,实物的赏赐作为重要手段,但凡逢年过节和战争获胜,少则一两千匹丝绸,多则几千匹丝绸的赏赐是家常便饭。
尤其是最近十二年间军事压力减轻,经济全面铺开,种桑养蚕规模日渐增大,加之商税修订之后,大宗交易皆以票据为凭证,查获大量瞒报产量和走私交易,由此每年进贡国库的丝绸,由二十年前的入不敷出每年几千匹,陡增翻了十倍不止。
此外王宫的开销,外交事宜的支出,向晋国进贡的丝绸,都来自地方绸商的无偿进贡。也只有通过地方无偿进贡丝绸削弱绸商。而越增加进贡,绸商反抗意志越坚定,逐渐将局面逼入死胡同。
加之北海、动员、岁当、江东四郡地方贵族势力强盛,未遭黑巾清洗,土地新政的推行严重伤害了地方权力的利益,要他们交出金饭碗,根本不太现实。
由此既无法让他们交出丝绸产业,又不能得罪他们,更不能强行征税逼他们造反,现在的局面就是死胡同。得罪不得,还得宠着。
如果说盐枭能涉足化工供应链,糖商能开银行,丝绸商转行纺织业,接受官府管制应该顺理成章。但归根到底,当下是人治的天下,咸王、卤侯、轩亭与永兴互为血亲,共同利益面前不存在绝对矛盾。
而绸商与朝廷既没有血缘关系,还存有利益冲突,同时百里燕也不可能将纺织行业大规模割让给手中有兵,而资本和土地都不受控制的地方财阀。
退一步说,瑞田的纺织是继铁器、军火、民用品外,最赚钱的商品,是国库重要税收来源,私有化的结果只能是让国库失血。
太子为绸商鸣不平,既是绸商依附太子向权利伸手,也是现实处境的真实写照,当资本面临风险时,必然寻找资金避风险的场所,而当下最安全的资本避风港,莫过于将金钱压在一场永远不会输掉的赌局上。
很显然,太子就是这个赌局上永远不会输的赢家,只要没有意外,太子将顺利接替王位登基,绸商们也就赢了。
………………………………
第860章 钱奴是种病
“故臣以为,进贡制度虽有不公,但绸商免缴税赋的特权令国库每年流失巨额税赋,因此问题的症结仍在绸商,如若绸商按实缴税,接受朝廷管辖,进贡也可改为朝廷以较低的价格向绸商统一采买,而朝廷采买的部分则可免税。
如此即可保证国库税收,同时也能给绸商每年带来恒定的利润。”
“永兴侯所言甚合寡人心意呀,进贡制是要改改了,但绸商们不交税的规矩也要改改,太子以为呢。”
“儿臣以为祖宗定下的规矩,还是谨慎为好。绸商能按实缴税固然是好,但缴税过甚,也会适得其反。”
太子态度暧昧,百里燕感觉碰了软钉子,他很清楚传统盐枭的势力太大,且盐枭内部已经出现松动,太子有另起炉灶,重新扶植其他财阀的打算,或许也是西寰在背后出谋划策。
因牵扯绸商、盐枭,事关咸王家务事,高勋、诺一言、卢皋、赵逊四人都沉默不语。
少时片刻庆忝君米垣、中大夫谭乐二人相继进殿参见:
“臣米垣参见大王。”
“臣谭乐拜见大王。”
“嗯,二位免礼吧。”
“谢大王……”
待二人收起礼数,咸王问米垣:
“庆忝君的生意很是兴隆啊,寡人听永兴侯说,庆忝君想订购两艘万石商船,可有此事啊。”
“启禀大王,确有此事。但其他商贾与君侯都订购了万石商船,臣是后来者,能让大王如此关切,臣深感惶恐。”
米垣如其父米光柏一般圆滑,一脸的老道的邪气,印堂发白,眉毛稀疏,戾气很重。用刑侦犯罪学定义,此人非奸即盗,放在现代社会,就是个黑社会老大头目。
咸王问了无关紧要之事,随即看向谭乐:
“谭大夫,你也是为丝绸交易之事?”
“呃……是的,臣听说绸商们闹得很凶,都跑去了尹秧君府上,担心横生枝节,故而前来向大王献策。”
“哦,谭大夫也有良策?说来寡人听听。”
“诺。臣以为竞价之法对我咸国十分有利,如此无需再理会博源君索要份额,与蛮人竞价交易。但绸商们每匹丝绸的本钱要高得多,因此臣建议可将绸商们的丝绸与本钱更低的官织丝绸一起竞价,更为有利大局。”
“此议太子方才已向寡人提出,谭大夫来的真是及时呀。”
咸王冷言道,谭乐恬不知耻继续说:
“还是太子殿下深谋远虑,是臣自走聪明在此献丑了。”
“行了。”撇开谭乐,咸王又问米垣:“庆忝君,你也为此事向寡人请奏吗?”
“是的大王,臣以为只有此法,可令我咸国不至于血亏,总比被梁国逼死了强。”
“但眼下上等丝绸只有半数的份额可给寡人,庆忝君又准备让寡人如何分呢。”
米垣闻讯吃惊:
“什么啊,半数份额,怎会只有半数份额呢。”
这时太子说道:
“永兴侯已与博源君交涉,基本谈妥平分上等丝绸份额,籍此换取梁国对我咸国留足舍的支持。”
“这不是亏大了吗!”米垣口无遮拦,接着又说:“半数份额少说几十万银,留足舍缺损失也不过如此。永兴侯,你可想过绸商们的感想。那可是几十万寸银,更何况丝绸交易皆是黄金买卖,至少几万黄金就此打了水漂,日后何处再有。”
“本侯正是为避免最坏局面,才费九牛二虎之力,与博源君达成妥协。否则纵然赢得了金钱利益,输掉的将是士兵们的鲜血和来之不易的安宁。而今政治利益高于一切,本侯不能置我咸国最高利益于不顾,而刀口舔血冒险逐利。”
“那绸商们怎办,本君的丝绸怎办!”
米垣振振有词理直气壮,尽显其无赖嘴脸。百里燕不动声色,从容说道:
“金雪狄人买走中原大量的丝绸,中原短时内必然丝绸稀缺,绸商们手中的丝绸仍然可以通过中原市场出手,而且将比以前卖的更好,根本没有实质的亏损,相反可能赚得更多。又何必非要挤在一起去赚金雪狄人的金银。”
“他国商贾能与蛮人交易,为何偏偏我咸国商人不可与之交易,简直荒谬。大王,绸商交易甚巨,此事还应从长计议。”
“那庆忝君是另有良策献给寡人,能让梁国接受我国留足舍缺之法?”咸王问,语气平平,似乎没有任何怒意。
“臣以为留足舍缺与蛮人交易并无瓜葛,不应混为一谈。既是竞价,自然是谁价低谁获利,岂有让步的道理。”
话音未落,咸王陡然一掌拍在案上勃然大怒而起:
“那寡人问你,如何能令梁国接受寡人的留足舍缺!你知不知道,为了留足舍却,为避免咸国的损失,永兴侯只得被迫出让炼钢术与万石船,难道永兴侯的损失还不及一撮绸商的利益吗!”
咸王怫然怒斥,继而质问道:
“而今绸商分文未损,寡人却要白白拿出两样条件拱手让人,你让寡人找谁去补此损失,区区几十万金银能买炼钢术与万石船吗!”
咸王盛怒之下,众人吃惊默然,庆忝君愣怔半晌,回神之际头皮发麻胸口发怵,忙请罪道:
“臣,臣未能体察大王难处贸然冲撞了大王,臣该死……”
“够了!太子。”
“儿臣在,父王有何吩咐。”
“带话给绸商们,上等丝绸份额只一半,寡人同意尔等与官营织造丝绸一统竞价均摊本钱,但售额就那么多,让他们自己看着办。”
“儿臣明白了。”
“现在都散了吧。”
“臣等遵命……”
众人异口同声,随即各自散去。
待走出广渊殿,高勋追上百里燕问道:
“永兴侯,出让炼钢术与万石船建造法,不会节外生枝吧。”
“放心吧,梁国绝占不到便宜。”
“但大王未必真心赞同此事,而且赵帅与卢大人都不赞同啊。”
“即便如此,眼下也只能权且如此,若不能令梁国接受留足舍缺,所需耗费的时间与实力,绝非是用金钱所能衡量,出让炼钢术与万石船,还是值得的。”
留足舍缺的成功推行,关乎钱的本位制度。无法统一最高钱币的标准,最终将影响使用范围更广的铜钱汇率的剧烈波动,每年造成的损失根本不止几十万银子那么简单。
咸国金银通宝的币值高,购买力强,与金银的波动关联性最大,金银价值如大幅波动,将直接打击咸国的金银通宝,由此每年产生的损失数以千万新币计算,远非几十万金银能够补偿。
庆忝君固执扞卫丝绸的利益,一是为其自己的织造坊,二是为黄金。
黄金与白银的比值是一比十,或者说黄金的保值能力高于白银,且黄金的转移也更为方便,黄金的密度是白银的两倍,同等重量下提体积是白银的二分之一,但价值确实白银的十倍,因此相当于等价黄金只需白银体积二十分之一,转移和储存更为隐秘
而黄金比白银更为稀少,因此黄金价贵。丝绸买卖虽以黄金定价,白银却同样可以正常交易,而铜钱和金银通宝都不能。但白银的总量毕竟远多余黄金,因此白银交易丝绸更为频繁,绸商手中的白银更多,而黄金更少。
尽管都是贵金属,但却关系一个心态问题,既囤钱心理。
但凡是守财奴,都有聚集高附加值货币和商品的通病,因黄金比白银更为稀缺,权贵也更倾向于收储黄金。由此上流阶层的赚钱习惯是用铜钱换成白银,再用白银换成黄金,庆忝君看重的正是数量可观的黄金。
在常人看来根本无法理解守财奴的思维逻辑,但在百里燕看来,这其实也是一种“囤积金钱”的精神疾病。
存了人民币存英镑,存了英镑存美元,存了美元还不够,还要买黄金,永远在寻找附加值更高的货币,而黄金正是比白银价值更高的贵金属。
散会后庆忝君与谭乐而人紧随太子出宫,二人边走边说,怨气十足:
“太子殿下,要我说,都是永兴侯擅自做主,背着大王与博源君私下勾结,根本就不该理睬博源君这个老狐狸。现在非但让出半数份额,还要赔上炼钢术与万石船,依我看,永兴侯是定是从博源君处另得了好处,否则怎能做如此巨大让步。”
“庆忝君所言极是,臣也以为永兴侯定是另外得了好处,否则怎能做下此等亏本的交易。”
谭乐附和道,太子停下脚步说:
“永兴侯大权独揽多年,功勋卓着,说他出卖咸国,本太子绝不相信。但他总独断专权,连父王都宠信于他,日后让本太子如何用他,是听他的还是听本太子的。”
“太子殿言之有理。”米垣见缝插针上前说道:“百里燕一个歧国人,蒙大王洪恩能有今日地位,没有大王恩赐,他就是个什么也不是的废世子。
而他却自恃功高攀附内戚,如今总览农桑财政大权,执掌永兴、瑞田、麟城、乌坪四地,咸国财税重镇皆在其手,日后百里燕咳嗽一声,满朝文武都得跟着伤风。
依臣之见,大王年事已高,老了老了不辨是非,继续让百里燕专权独断,日后朝堂恐怕只有永兴侯,没有太子殿下什么事了。”
………………………………
第861章 儿女家事
米垣极尽挑唆之词,太子却不认同:
“行了,永兴侯立下盖世奇功,于我咸国有大恩,只要别无二心,父王如何用他,本太子日后照用也就是了。当务之急,是如何说服绸商们减额竞价。庆忝君,你可有何建议。”
“为今之计有上下良策,就看太子殿下如何取舍。”
太子蹙眉略作思考,随即问道:
“上策为何,下策又为何?”
“回太子,绸商分远近亲疏与大小,但凡封禅勋贵乃产绸大头,而商贾豪户为小头,但商贾豪户依附于勋贵。因此上策是只让勋贵参与交易,如此勋贵能分得最大好处。下策反之,撇下勋贵,只将份额分与商贾豪户。”
“那为何不能共同分与所有绸商,非要顾此失彼,就不能两全其美吗。”
“太子殿下,眼下尚不知蛮人要买多少上等丝绸,若是太少,几十上百匹赚个零星的金银能有何用处,若是卖了出手倒也算是皆大欢喜,若是卖不出去,每人只得仨瓜俩枣又如何甘心。
在总额不明情况之下,应做最坏打算,而不能做最好打算,一旦失算,将殃及太子殿下声誉呀。”
“那依庆忝君之意,上策好,还是下策好。”
“上策好于下策,臣建议行上策。北海、江东、动员、岁当四郡勋贵甚多,不乏与盐商、糖商有来往。至于商贾豪户,虽未交易却也没有损失,也怨不得人。要怨也只怨百里燕做得太绝。”
“既如此,便将份额分与勋贵,以结其心。”
“殿下圣明。”
米垣生性奸猾,但凡有丁点机会见缝就钻,有聪明智慧却不用在正道上,就他给太子姜蛰出的馊主意,并好不到哪里去。
而与此同时,百里燕离宫后先去了百货堂,由于份额减半,此前预估争取最大份额的计划也就落空了。乔郡主与兰渊公主忙活一月组织的大量上等丝绸多数得要原样返回。得知这个消息,乔郡主出人意料的平静。
“馫儿难道不觉意外吗?”
“有什么好意外的,舅舅早与母亲说了,此番交易艰难,能赚多少就赚多少,本来就是天上掉下的横财,能有得赚就不错来,嫌多嫌少做什么。”
“是啊……馫儿一介女子都有如此见识,朝中那般文臣不如我妻也……”
百里燕感慨道,乔郡主说:
“看你说的,最近可都把人家忙坏了,真是想念蓉姐姐了呢,侯爷何事唤姐姐回来呀。”
“岳父大人年事已高,我打算让蓉儿暂且就守在广信,百货堂若是忙不过来,就把春玉、春柔、春芳都一起喊来帮衬帮衬。”
“春玉姐从来不问钱的事,春柔、春芳要带娃儿们,八夫人吧,经常要去军营操练,对钱的事一窍不通,实在找不来人。现在生意做的比以前都大,事事都要过问,真忙不过来。”
“现在知道蓉儿的好了吧,平日里看你们一个个生龙活虎,都恨不能爬蓉儿头上跳舞给我看。”
百里燕伸手去抚乔郡主,听得一声娇嗔说道:
“我可没有,跳的最厉害的还不是唐桃嘛,她还想再生一个呢。”
听到再生一个,百里燕眼睛发直:
“我看还是算了吧,本侯这辈子是没儿的命,要是再生个女娃,我还是干脆一头撞死得了。不过话说正经的,芳儿最为年长,你觉得芳儿能入百货堂主事吗?”百里燕小心试探着,一边观察乔郡主的反应。
“她不能,蓉姐都也说芳儿不善钱财之事,倒是香儿聪慧挺有灵气,蓉姐也常教她。”
“这倒也是,芳儿我带的晚,自小没好好教导,致使她性子野了。香儿你也带的多,其中也有你一份功劳。”
“瞧你说的,都是自家姐妹的娃儿,哪分什么里外呀。”
“呵呵……还是馫儿善解人意呀。”
“和蓉姐比起来,我可差远了呢。”
“你就是太谦让了,金屋里藏着一把好手,为何不亮出示人呢,还打算藏着蒙灰呢。”
“说谁呢,谁金屋里藏好手了。”
乔郡主扭捏道,欲言又止。百里燕搂她进怀里说道:
“彩云年纪虽是比香儿小了几月,手段却是不凡呐,你藏着她还打算当宝呢。”
“这不是还小,经常进店抛头露面的,今后怎么找个好婆家。”
“哦……感情你当年未过门时,家里天天数银子寻开心,见到为夫时何等的贤淑纯良,转眼过了门后才发现不是这么回事儿是吧。”
“看你说的,我有那么坏吗,到如今人家的身子给你了尝了滋味,心也给你了化,什么都给你了,你还要什么呀。”
“唉……真是说不过你,说来说去好像为夫就欠你似得。还是说说彩云吧,如若学业没什么问题,明年我送她去永兴大学堂进修一年经济怎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