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行-第4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到那时,什么条件还不是任由百里燕开价,别说联姻,连**趾的资格都没有。
言尽其中利害,却并未打消咸王顾虑,姜亥说道:
“话虽如此,可世事难料,倘若真到姬丰那一步,爱卿准备如何?”
“倘若真到那一步,我咸国远隔几千里地,天子还能时刻知道臣的动静不成,早一步将女儿嫁出,生米煮成熟饭,拖也拖上十几年,他能为之奈何。”
“嗯,那便先拖着。另外,最近城中屡发他国商贾被殴之事,寡人得报是卫国所为,遂令报刊登载以慑其心,但卫国却毫无收敛之意,爱卿可有良策破之。”
“请大王放心,此事臣心中有数。但臣请大王就天子赐婚一事,暂不要宣扬,尤其是轩亭侯与兰渊公主那边,以免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寡人明白了,爱卿大可放心。”
“谢大王,臣告退了……”
欠身行礼,百里燕缓缓退出问学阁。此时天色已黑,出宫后百里燕趁黑去了趟鼎炀侯府。
永兴事变张隽与百里燕和解,但远没到融洽的地步。毕竟当年江东之战,鼎炀侯刚愎自用致使战局滑向不可收拾之地步,且致百里燕险些丧命,完全和解是不可能的。
但这么些年下来,鼎炀侯势力荡然无存,太尉彻底架空,张隽的威胁不复存在,百里燕平日里极少过问鼎炀侯之事,张隽告假之后,更是没什么往来。
此番去其府上,还是因为城府司马一职。
城府司马原为张隽亲信部曲陆敬担任,陆敬两年前亡故后,由其子陆亭训继任城府司马一职。当下官职和爵位一样,没有原则性的过失,和特殊政治事件和现实迫切需求,原则上都能世袭罔替。
因此陆亭训同时继承了其父陆与张隽的政治关系,尽管城府司马归陔陵直接管辖,但有些事情仍然需要张隽出面。
于是当晚说服了张隽之后,百里燕返回侯府已是很晚。
由于博源君连同姬康、李懿三人一连消失了几天,也不见客,不免引起各方猜测,纸终究保不住火。姬丰神秘消失的几天,一早被西寰打听了去,于是西寰又在姬丰回城的第二天就请姬康过府试探水深。
姬丰老奸巨猾了一辈子,恐怕当年公叔阔也不会想到,姬丰前往晋国本是为筹措赈灾粮,绝没想到姬丰半道上从百里燕手中拐走了两一桩赚钱生意。姬丰闻讯西寰请姬康过府,已是做了准备。
姬丰清楚知道百里燕提防晋国甚重,这么些年晋国除了捞到经济好处,其他一无所有,根本无法得知永兴城中的秘密,更不可能从永兴城中弄走一太机器。
而晋国比咸国庞大,地理位置优越,几乎永远不存在腹背受敌的恶劣险境,日后获得咸国技术的危害,比咸国本身更为严重。
就此顺着思路往下推敲,在梁国强大起来之前,不能在养出一个晋国祸害中原,于是西寰始终未从姬康口中问出个所以然。
而与此同时百里燕一面忙于议贤馆的布置,一面继续与姬丰磋商交易。
几乎不出所料,谈判过程姬丰并未直接提及天子赐婚之事,除了形势出现逆转,时间紧迫不容耽搁之外,重点在于天子赐婚并不需要协议约定,而且也无法协议约定。原则上姬丰也没有权利代天子允诺和否定婚姻,但日后他去说媒确又是另一番情况。
当下首要之事是巩固已经到手的利益和避免损失,于是谈判推进的还算顺利。至于永兴机械交易,由于购买机械只是姬丰一家之言,纵然其有心自己购买自己筹建工厂,这笔钱也不是他能掏得起。
退一步说,几百上千万巨额交易,本身是官方层面的交易,他既没有得到授权,也没有财权。于是双方只订立了笼统条款,咸国将允许梁国购买所需设备。
此外,永兴机械是毕竟是新鲜事物,具体的购买流程,产业规划,人员培训以及设备型号都需要逐条谈判,短时内无法一蹴而就。
进一步而言姬丰根本是外行,纵览中原,除咸国外,恐怕也找不出精通机械和加工生产专业人才,第一次吃螃蟹,姬丰势必小心谨慎,只有等理清了思路才能出手。
当然,这里的“所需设备”不是一概而论,管制设备和前瞻技术设备当然些是不卖的。
所有谈判内容两份,一份是咸国将以万石船、新式织机换取梁国支持留足舍缺与贸易交易份额,第二份是永兴机器采买密约。
第一份将呈报给内阁,第二份仅呈给咸王阅览,不报内阁暂不公开。
永兴机器采买说小了是商业交易,说大了是政治交易,当下局势已经很乱,再添一把火,将变得更难收拾。
其次各国均觊觎咸国永兴秘密已久,消息一旦公开,就当下情况,指不定又要掀起波澜。最后,交易采购细节尚未确定,待到姬丰确定购买详细再到下订单、设备生产、交货、人员培训等等,需要一个较长周期,期间随便找个机会公开,都比当下公开要好得多。
………………………………
第873章 开拍
议贤馆的清理工作进展的不算顺利,由于百十来年议贤馆一直是咸国公开论政的标志性地点,因此盘踞着大量世族阶层和酸腐文人,请他们走人,总得有地方供他们继续嚼舌头。而且还不是一两天,可能得几个月,因此清理起来费了老大的力气。
有鉴于此,百里燕打算在陔陵择地开设贸易行,长期负责金雪狄与咸国乃至中原的贸易,将陔陵彻底打造成中原的经融贸易中心。
穆尼此番交易不会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日后长期交易,不可能每次都将诸侯招来引起纷争,此次开先例竞价交易,是个不错的开端,籍此开设贸易行长期交易,有利于建立中原基础经融交易秩序。
此外金雪狄人从南方向中原贩货至咸国,中间小两万里路,换做是地球,传统的马队根本无力承受如此遥远路途耗费的时间和运输成本。而今南北两方都握有了独角马这等开挂资源,咸国还有四轮辎重车辆、万石大船,每次阻止几千上万甚至十万独角马马队往返南北大量输送奇缺货品成为可能。
穆尼只与咸国建立贸易关系,既是咸国出产中原最多的商品,同时当年杀的他心惊肉跳,令金雪狄人心生敬意也是重要原因。籍此两点,开设专职贸易行,长期经营南北贸易商品,无疑能获取更多的经济和政治利益。
当然,就地利条件而言,咸国实在太远,贸易行开在千岳山似乎更近,但那里气候太过恶劣,开在徐国或志国南部较为合适。但政治这个东西往往是用武力奠定的地位,没有当年一场恶战,谁能服你呢。
竞价的准备工作紧锣密鼓的进行当中,各国商贾如潮水般蜂拥而至,穆尼不敢将大批商品直接运入中原,但商队抵达南境后派出了先行队,在近期陆续抵达陔陵,并将一部分货物样品送到了百货堂与各国使节馆驿对外展示金雪狄商品的成色。
不过也正如此前所预料的一般,卫国的并没有因为舆论的反应而有所收敛,陔陵报纸连续两刊刊登商人被殴消息,卫国置若罔闻,继续肆无忌惮夜间行凶。加之博源君与咸国妥协消息传出,卫国恼羞成怒之下公开散布威胁言论恐吓诸国。
然在百里燕看来,其不过是一种软弱无能的行径。
五月十七这日,经过精心准备,竞价在议贤馆正式开市,竞价将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诸侯与金雪狄人交易,优先交易中原次等大宗商品,后中高级大宗商品,而后是其他普通商品交易,成交国附带提供草药交易,否则视为违约,该国交易立即中止。
反之交易金雪狄大宗货物,顺序正好相反,先交易高级大宗商品,然后是次等大宗商品,最后是其他普通商品,如此可将刚刚花出去的钱再赚回来。
第二阶段是富商豪户、勋戚权贵与金雪狄人竞价交易,交易剩余仍有额度的中原商品,由于个人成本比官方成本高得多,与诸侯交易价格将公开作为参考。
第三阶段竞价出售金雪狄剩余商品,但凡私人均可参与竞价购买。
竞价得标者当场签订契书,反悔或超时未能交货至指定地点者将按契约中止交易,并赔偿买方损失,同理,卖方亦受该条款约束。
竞价规则提前三日公布,倒也没引起太大风波,毕竟规则对诸侯都是公平的,尤其是对大国诸侯“特别公平”。
此事足凸显出谁的地盘大,谁的生产力高,谁的成本低,谁的利润最大,往下做低价格的空间也就多得多。大国吃得消,小国断然是少赚点,也敌不过白菜价。
拍卖由古达帕、菲戈斯翁婿及其常驻陔陵的金雪狄人主持,穆尼和使团的匠人负责勘验货品。
所有参与交易双方提前提供样品以做展示,样品根据成色划分与中原相等品级。这倒也没什么问题,问题最大的是只能用金银铤,或金雪狄金银币交易。
原因也很简单,穆尼早从古达帕口中知道了中原情况,各国寸金寸银的成色来去很大,而金雪狄人金银含量普遍高于百分之九十甚至达到百分之九十五,加之近日短斤缺两金银大行其道,若以寸金寸银折合金银币,那肯定是要吃大亏的,而中原唯有金银铤的成色与金银币相当,以金银铤交易更为合理。
但中原情况异于金雪狄,中原金银稀缺,因此金银一直是上币,只极少在市面流通,咸国由于商品交易发达,生产力高,加之当年联军得到的战争赔款金银近些年陆续释放,咸国的金银交易已经从上层向中层辐射,市面上寸金难见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因此咸国国内金银交易市场远好于列国。
正由于各国贵金属的稀缺,致使参与交易的寸金寸银远多余金银铤,因为金银铤的成色好于寸金银,于是金银铤比寸金银更少。
而金银铤主要在官方层面交易,民间较为罕见,即便是大商人,持有的仍以寸银为主,寸金都很少,穆尼只以金银铤交易,无疑打击了各方交易积极性。
不过规则不是死的,首先交易的将是中原商品,这意味着金雪狄人先输出贵金属,因此中原交易商能先获得金雪狄人的金银币用之交易。
后续的交易可以使用金银币从穆尼手中购买金雪狄人的货品,由此金银币再度回流穆尼手中。按理说金雪狄人需求中原产品更多,因此中原能得到更多的金银币,而无需输出己方的金银铤。
但这是官方层面的交易,私人商贾和地方权贵的交易几乎不可能持有大量金银铤,一块两块已经是很多了。为此百里燕连夜召集钱坊与税金司商议,增设寸金银兑换金银铤业务,方便个人参与交易的同时,也能从中谋取利益。
寸金寸银的成色大多介于百分之八十五至百分之八十,金银铤成色高于百分之九十,因此寸金寸银与金银铤兑换,按惯例需要贴水一成。
当然,实际当中受到技术层面限制,不可能逐一勘验纯度,无论含量百分之八十还是百分之八十五,各国一概都收取一成贴水。钱坊开设兑换业务,蜂拥而至的商贾所需兑换的寸金银聚少成多,即便只有一成的贴水,中间微量的差价总量是非常可观的。
但事情发展到这里远没有结束,蜂拥而至的商贾来自天南地北,所携金银五花八门,金银短斤缺两大行其道,钱坊经过充足准备,但凡兑换金银铤,寸金寸银一概过秤,由此之前仍在各国发酵的缺斤少两的问题彻底引爆,赫然间有人发现自己携带的金银足足少了半成,舆论一片哗然。
称都是公平的,有人只少一点,有人少的忒多,这可就怪不得别人头上了。
百里燕还不忘煽风点火推波助乱,特别增加了一刊报纸,渲染金银短斤缺两的消息,还不忘捎带宣传百货堂上市销售的天平秤,至于价格嘛,大家都是懂得。
五月十七竞价第一日,各国驻陔陵使节带随从若干涌入议贤馆竞价,咸国参与竞价的包括全部内阁与外朝重要勋戚和文武,总计达五十六人,唯独太子没来。
太子本欲前来,被咸王所阻止,咸王不希望太子参与商业活动,同时一国太子拉下脸皮,陪同各国使节一起歇斯底里的参与砍价活动,实在非是一个太子该有的身份,未免太跌份了。
第一件商品不出意料的是下等品丝绸和下等品棉布,由于谁也不知道低额是多少,穆尼张嘴四十万匹下等品丝绸着实让众人都吃了一惊,长孙国竟也吃不下。
倒非说是长孙国产不出四十万匹,而是国库和权贵手中拿不出四十万匹,除了库存,产品多数是需要上市销售的,因此还有市场存量。市场存量短时内并不可能收回,因此各国朝廷所能参与销售的商品数量,多数是国库与权贵手中的库存以及私有商品。
由于长孙一家独大,尽管吃不下四十万匹,但也没人能与之竞价,最终长孙分得三十一万匹下等丝绸份额,约合二十五万寸金的金银币,其余九万匹分由梁、燕、咸、晋国四国分包。
三十一万匹下等丝绸平均每一匹约合零点八根寸金,并不比市面下等罗、纱、绮丝织物便宜多少,可见一家独大,就没有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压榨。
下等大宗商品持续交易两日,涉及十九个产品,实际竞价环节很短,多数时间都在交涉沟通洽谈,勘验成色签订契书。
当所有人都以为接下来应该按此前剧本走的时候,画风突然一变,中品丝绸品交易总额锐减至四万匹,中品棉布只要十万匹,就这个量而言,还不够一个大诸侯国分的,最终晋国分走全部中品丝绸与十万匹中品棉布。
………………………………
第874章 大丰收
百里燕没有参与中品棉布竞价,主要还是瑞田只产上等优质棉布,库存也只有上等棉布,中等和下等棉布,以及全部的麻布市场都让给了民间散户和个体户。尽管瑞田产棉布成本略低,但售价还是高于咸国本国产中下等棉布价格,让普通民户和个体私有商也能有一口饭吃。
上等棉布与中下等棉布最大区别是织线细密度,上好的棉布纺出的棉纱均匀粗细适中,织出的经纬线网匀称,贴之肌肤不会感到扎人。中下等棉布反之,不仅感观粗糙,肌肤接触之下有麦芒的扎人感。
市场有市场自身的供给需求平衡,国家如果全部包办,十分的不合理。通过高端市场的和新技术开发,逐步推进市场转型升级,让市场消费能力跟随商品一起升级,才是良性的循环。
瑞田控制的织布纺纱拥有效率最高的先进织机,若干年后机器纺织得以普及,织出更好的棉布,这些现在先进的织机术则可淘汰给民间市场,继续生产供应现在的上等棉布,淘汰现在的中下等棉布,进而形成迭代更新,推进市场的转型发展,让各个消费群体都能受益。
中等品竞价持续了三天,竞价最为激烈当属中原传统皮毛,晋、志、卫、徐、宋五国强势出手,共计成交约合七十五万寸银的皮毛。
上等品交易就没那么多罗嗦了,除了少数商品的重叠,各国特产各有优势,歧国产的胶漆、染料,陈国的熏香料、燕国的沉香、梁国的玳瑁、晋国的玛瑙翡翠、长孙的玉石、志国的琥珀、石斛、山参,宋、徐两国的上等皮货等,都是金雪狄人需求的奢侈品,甚至歧国胶漆也出人意料的入选上等品,小赚了一笔。
咸国主要竞争的是上等丝绸、棉布与玉石、茶叶。
长孙国本为玉石最大开采国,十年前咸国还需要高价进口,如今被咸国反超,长孙除了矿种比咸国多之外,其成本和产量均不如咸国。茶叶大致也是如此,各国茶叶开放度远不及咸国,咸国由此茶叶产量逐年增加。
金雪狄人十六年前北伐千岳山,投放携带沥血病尸体,致使联军冬季春出因缺乏维生素而大败,至此联军陆续从中原腹地调集茶叶,以供冬季饮用,减轻沥血病之危害。
金雪狄人同样也面临沥血病的困扰,他们的措施是秋季大量储存水果,酿制果酒和果酸用于饮用,以便在冬季蔬菜匮乏时食用,茶叶的出现无疑又多了一种新的尝试,由此茶叶正式成为对外贸易的商品。
上等奢侈品交易的总额咸国占了半壁江山,仅棉布与上等丝绸两项拿到折合三百七十余万寸银的金银币,这其中还不包括不在竞价范围之内的珍珠、肥皂、金毛蚕、望远镜、透镜、高级药品、工业品等商品。
交易持续两天,有人欢喜有人愁,卫国不出所料的成为最大的“受害者”,拢共只得不到二十万寸银的金银币。
至五月二十八日,议贤馆闭关三日修整,三日后再开,竞价进入第一阶段第二部分。
总计七天的交易,与其说让诸侯赚得盆满钵满,不如说是大开了眼界,前所未有见识了金雪狄人的富庶,前后七天总计成交的账面金额折合寸银,一千五百六十余万。当年南征所获的赎金,金银总额最后折合也不过如此。
七天的交易达到一千五百六十余万,不仅是开了历史先河,更是创下中原有史以来最大一笔贵金属贸易。
二十八日当天下午,咸王宫百灵园,咸王拿着刚刚整理到手的交易清单逐字细看,喜悦之色溢于言表。
“真没想到啊,金雪狄人出手竟如此阔绰,看来还是寡人低估了他们。”
“大王所言极是。”百里燕道,接着又说:“穆尼此番交易确实手笔很大,其原因不外乎有二。其一是金雪狄人瘟疫横行急需草药,其不敢怠慢,因此只能花费重金买平安,以免被各国刁难,而且即便如此,也未能避免被讹诈。
其二,臣当年曾有说过,金雪狄人金银之多超乎想象,他们的金银矿石无不裸露于地面之上,甚至采集的金银不需炼制就能有赤足金的成色。他们贵族富人所用之餐食用具多以金银打造,一个县城的府库的金银,足抵得上我中原一座人口二十万的城池的总额。
加之千年以来,其本土从未遭外敌入侵,积年累月所攒金银数量之巨可见一斑。
而我咸国三十年前,即便是承平时期,一年抛去开支,所能积攒的金银不过才三四万,遭逢天灾人祸,更是分文没有还得倒贴。而今七天交易赚得四百八九十万寸银,换做是三十年前,根本是想都不敢想的。”
咸国七天交易,共计获得折合五百八十七万寸银的金银币,相当于三十年前一百五十年结余金银积累的总量,所获之多,利润之丰厚,难以用经济尺度衡量。
“爱卿,这些金银何时能够运抵?”
“估计最快也要两月,期间还要竞价金雪狄人的商品,因此眼下还不是最终到账的金银。”
穆尼把金银都留在了千岳山以南,此番所得交易都是账面资金,所有成交货物都将运往咸国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因此百里燕并未拿到一分钱。但咸王却已经开始琢磨打算如何分配这笔资金:
“爱卿,最终交易,我咸国能得多少金银?”
“回大王,眼下交易的只是名录之内的商品,穆尼那边已明确交底与臣,他们还会交易珍珠、肥皂、瓷器、玻璃、金毛蚕丝绸与其他我国新式商品,但尚不知总额几何。
除此之外,臣打算从穆尼手中购买皮货、香料、蜂蜜、山货、珠宝、象牙、名贵药材等,最终到手的金银确实很难说有多少。”
“这样啊……”咸王琢磨着,目中闪过一抹向往之色,随即又说道:“他们的象牙宝石确实是好东西呀,爱卿此番务必多买一些,寡人另有用处。”
“臣遵命。”
百里燕已经想到咸王要珠宝象牙用处,陵寝将近竣工,只剩下地表建筑和陪葬品的添置,咸王购买奢侈品,是为带到地下陪葬所用。
略作思考,百里燕接着说道:
“大王,臣有一事仍需禀报大王。”
“说吧,寡人听着。”
“正如当年臣南征带回的赎金,此番交易最终国库所得金银,臣建议仍然转往内府或钱坊存着,暂不做他用。”
“嗯……”咸王沉吟道点了点头,随后说道:“当年国力不济,而今国力日盛,爱卿原何又要压着不用呢。”
“回大王,十二年前我国所得金银甚巨,且物料采买皆有求于各国,而各国战利品所获远不及我国,因此势必恶意涨价以从我国手中套取金银。
而今列国均获巨额好处,势必大肆花销,届时市面上流通之金银,成倍增加,必然导致物价暴涨,物价暴涨,所需支用金银随之增加,刚刚到手的金银又将大笔流出,实不划算。还请大王明鉴。”
“如若金银都压在手中,市面物价飞涨,国库开支岂非日渐紧迫?”
“是有此种可能,但大王不应忘了臣此前说过,贸易之事贵在物产而不再金银,金银并不能用来吃喝,也变不出粮食兵器,真正有用的是能供吃喝住行的货物。我咸国能产多数商品,因此暂压住了金银,一时会有些困难,但往后咸国货物卖出变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