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行-第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光不解问道:
“此时天色已黑,阁下为何不趁早行动。若是晚了,拖到天亮,怕是被晋军察觉。”
“眼下两军皆有细作趁夜活动,上半夜定是活动猖獗,你我三人一起行动,万一被晋军细作、斥候发现,便是功亏一篑。”
两军交战,各自都派了不少斥候、细作活动,甚至有冒充敌方兵士探入营中的情况,下半夜是人的生理低潮。哪怕是连续了几十年夜猫子,生理机能在晚上依然比白天的抗性更低,视觉和感知能力也就最低。
而上半夜正好相反,所以上半夜出动的风险,比下半夜更高。其次百里燕发现,军队中夜盲症的情况较为普遍,主要还是营养不良造成的结果。上半夜月光比下半夜亮,被发现的概率也就高的多。
打定主意,三人披着草衣趴在地上,一边啃着光饼,一边观察附近情况。约莫半个时辰后,东南一百多步地方发现一个黑影,这个家伙由东而来,基本可以肯定就是晋军细作。此前若是贸然出动,怕是这个点上已经相遇。
看到这里,百里燕悄声说道:
“赵光,你可看见。”
“看见,像是晋军细作。”
“正是,我等开始慢慢向晋军大营爬动,不要起身。”
赵光不解了:
“阁下,此地距离晋军大营少说三里,爬要爬到何时。”
“爬到后半夜,便可开始行动。走吧!”
“遵令!”
借助夜色和草衣掩护,三人缓慢爬行在野草灌木之中,丝毫不觉是三个人爬在地上移动。待到月至中天之际,三人立身而起迅速移动,晋军东北大营已清晰可见。
远远看去,杜阳城外晋军东北大营一切如常,虽然隔着两百多步,营中的火光依然清晰可见,但这个距离上依然很难搞清晋军大营内部情况,此时百里燕心想,若要是能有个望远镜该多好。
只是百里燕也担心,一旦望远镜的技术扩散,又将是灾难性后果。
持续观察了半刻,待晋军营外巡哨队过去,百里燕三人弓着腰,披着草衣放低姿态,迅速接近晋军大营,接近至八十步速度放缓,每走三步停一下观察,不作连续急进运动,接近至三十步内,悉数趴在地上匍匐前进。
晋军东北大营戒备森严,透过木栅可见营内人员来往频繁,不过因为分兵缘故,大营的规模不是很大。仔细观察片刻,沿着木栅爬了百十多米停下,继续观察情况,可见营中秩序井然,丝毫看不出到底是韩合中军本部人马,还是其他各营人马。
尽管去年在韩合营中呆有一段时间,但也不是所有兵士都脸熟,难以通过认脸找出韩合的中军大营。不过营中一个情况倒是令人费解,晋军的东北大营没发现骑兵踪迹。
按说晋军有三万多骑兵,总不可能安置在城内吧,不在东北大营,那就在东南大营。可如此一来东南大营的晋军不就太多了嘛?
晋军眼下有小九万人,撇开三万骑兵,杜阳城内有两万步军,那么另外四万步军按理说应该是东北、东南大营各一半。如今东北大营未见大量马匹,这意味着东北大营少说有三万步军,而东南大营该是三万骑兵和一万步军。
难道韩合集中骑兵主力置于东南大营,他的中军帐也在那里不成?
想到这里,百里燕再爬了两百米,这时他忽然发现似乎少了什么:
“怪了,难道韩合就不怕咸军的骑兵偷营?”
不是其他,晋军东北大营竟没有档马车和阻挡骑兵攻击的其他器械。
前番说过,当下对付骑兵的手段非常成熟,档马车是跟随步兵移动的机动车辆,可配合步军用于阻挡骑兵。即便是扎营,档马车也该是设置要害之处,防御敌方骑兵。尤其是眼下双方大军已经对峙,就更应该设置档马车。
东北观察许久,只零星看见些档马车,难道是晋军档马车已经没了?想到这里,百里燕悄声问道赵光:
“赵光,晋军档马车有多少。”
“按制,每一万人配属档马车五百辆,晋军少说该有三千多辆,加上辎重车辆,五六千该有。”
“这么多。”
百里燕不禁吃了一惊。这么多车辆不可能全都损失,况且说,韩合在骇穗是全身而退,即便肥城一战损失大量粮秣军资,但不至于把随军的东西丢了吧。
这么多车辆,占地面积极大,不可能放在杜阳城内,那是放在了东南大营不成?似乎也不太可能。如果在东南大营,这么多车,依然规模庞大,赵逊昨晚派人探营,不可能不发现异常。百里燕甚至可以断定,东南大营也没有多少档马车。
如果东南大营也没有档马车,那这么多车辆去了哪里呢?
想到这里,百里燕不禁胸口一坠,想到韩合定有后手。
为佐证自己的想法,百里燕开始向东南大营爬去。路过东门之际,却是发现杜阳城东门是开着的,隔着几百米可见城中竖着一杆大旗,但是旗杆明显矮了一大截。
杜阳城是城塞,城墙高度不过四五米,甚至还没有,如果用正常旗杆,城外高台能看到,但如果旗杆砍掉一大截,那么城外高台怕是看不见了。如此一来,鼎炀侯目视看不见城中帅旗和帅帐,但是细作回去禀报,弄得不好鼎炀侯反而更加坚信韩合中军就在城内。
………………………………
第86章 血战杜阳(15)
此时百里燕(既魏贤)寒意阵阵,脊背也是冷的,韩合不愧是宿将之名,想当初九里坡一战,自己就不该将瘴气一事告知王硕,魏旦和他的六万大军也不会全军覆没。自己落到今天这般田地,也许是在赎罪吧。
心中思绪乱飞,百里燕继续向晋军东南大营爬去,途中不时发现晋军夜巡队和小股骑兵哨骑来往,显然东门通向城外两处大营的间隙异常紧要,巡逻密度增加了三倍,这也让百里燕想到,东门也许是晋军的一个弱点,但怎么利用呢?
悄然间爬到东南大营,情况与东北大营如出一辙,没有发现档马车,也没有发现大量马匹,这意味着晋军的三万骑兵不在杜阳,而在其他地方。
百里燕震惊之余问道赵光:
“赵光,昨日谁来探营?”
“莫千、关树、番、钱清等十二人,怎么了?”
“他们未曾发现晋军骑兵不再营内?”
“嘶……阁下这么一说,晋军骑兵确实未曾发现踪迹,要不明日返回大营再找他们问问?”
如果晋军骑兵不在大营,那是咸军抵达杜阳城之前,早就不在了,还是昨晚连夜出营。如果是昨晚连夜出营,咸军各路细作、斥候难道能看不见。但如果晋军骑兵早就不在了,昨晚赵逊派出的细作、斥候就没发现异常?
难道是韩合摆在杜阳城里了?那也放不下三万骑兵啊,连人带马不是个小数目,还得有地方睡觉,咸军的瞭望塔也不是瞎子。
除非晋军骑兵不再杜阳,而是早就去了他处,还不在咸军警戒范围之内,韩合敢只摆六万人牵制咸军十二万人,怕是有必胜之策。
如此一来,东北、东南两个城外大营,极可能只有两万人,通过虚增营帐,以迷惑咸军斥候和细作。
那么,晋军能把骑兵派去哪儿呢,还有那么多车辆,难道是去运粮,还是护送步军援兵?
思来想去,韩合短期内怕是难有援军,只可能是另作他用。
“那能做什么去呢?”
暗忖道,百里燕目光始终紧盯着晋军大营,依然想不通韩合为什么调走骑兵和那么多车辆。
心中若有所思,百里燕与赵光说:
“赵光,明天咱们不回营了。”
“不回营!”赵光一惊。
“晋军营中有诈,在下怀疑晋军东南、东北两处大营各只有两万人。”
“这怎可能。”
赵光难以置信,百里燕忙又说:
“晋军骑兵定是不在杜阳,我等必须弄清晋军究竟是何打算。”
“这不是我等小卒所能测度,阁下还是趁着天色未亮,赶紧回营吧。”
“不行,事关重大,不能就此作罢。都听我的,向东爬行两百步,明早我等便埋伏在城外,继续窥探晋军动向,走吧。”
百里燕措辞严厉,带着赵光、翁二人爬向晋军城外大营以东三百多米的蒿草丛。
韩合的异常举动令人不安,显然退守杜阳城不仅仅是打算坚守,而是想一举重创,甚至歼灭咸军主力。这意味着韩合有决胜把握,否则也不能调走那三万骑兵。但档马车这件事,依然令人费解,实在想不通韩合有什么打算。
身上盖着草衣,似睡非睡一趴几个小时,待等天明十分,地面大雾弥漫,能见度不超过二十米,城外的晋军隐有活动,却是看不清楚。本以为大雾太阳升起后会彻底消散,却是持续了几个钟头。
见此状,百里燕问道赵光:
“赵光,江东初春可是时有大雾。”
“属下不是江东人,这不太清楚。”
此时一旁趴着的瓮却说道:
“杜阳杜阳,杜绝刚阳,这便是杜阳之名由来,故而杜阳之地每年春、秋、冬三季必有大雾。”
瓮的话音刚落,百里燕心头一惊,再问:
“你怎知道。”
“小的从军已有二十多年,十多年前志军曾在杜阳与我军交战,小的也是听当时一个将军这么说的。”
按瓮的说法,杜阳之所以称之为杜阳,就因为杜阳城周边地界阴气太重,一年四个季节,春、秋、冬最容易起浓雾,夏天反而起薄雾。
此外夏天杜阳城附近的温度总比周围其他地方低,因此杜阳城渐渐就有了杜绝刚阳的说法,“杜阳”这个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继续观察良久,待到大雾渐渐散去,太阳已经很高,少说过了十点。此时地面隐隐传来震动,频率急促而频密,是大部队急进的节奏。
震动来自东面,循迹定睛看去,远远可见骑兵奔跑狂飙时掀的飞扬尘土。
为防骑兵踩踏,百里燕三人匆忙转移身位,继续潜伏观察。可见晋军骑兵速度很快,数量三万左右,值得注意的是马匹上下有不少泥浆,几乎每一匹都有,兵士身上也沾染了泥浆,靴子上更是如此。
“晋军干什么去了,怎么会沾染上泥浆呢?”
暗自低喃,此时翁说道:
“杜阳城以西七八里有条不深的河,兴许晋军是去哪儿喂马了。”
“喂马?喂马能三万多人一起去?”
百里燕质疑这种说法,即便是喂马,也该是三万人分作几批轮流去喂马,哪有三万人一起去的道理。而且还趁着天黑去喂马,未免说不通。
此时晋军骑兵陆续抵达营地,随后就地在东南、东北两处大营之外修整,兵士很是疲惫之色。
“怪了,他们这一晚去干什么了,能累成这样。”
心中的疑虑更重,百里燕怀疑韩合定是没有按什么好心,出动这么多骑兵,肯定不是去喂马,应该是从事什么工程项目,而且是需要马匹的工程项目,要不然为什么会沾上泥呢。
想到这里,百里燕问道那个叫翁的细作:
“杜阳城以东七八里,除了有条河,可还有其他异常。”
“呃……”他想了片刻说道:“这条河时而是向下游流,时而向上游流,在下也是听说,从未见过。”
“嘶……!”百里燕是心头一紧,这是什么情况。
哪有一会儿向下游流动,一会儿向上游流动的河,水自然是往低处流动,哪可能从下游往上游流动的道理,除非地貌发生了改变,下游变上游,上游变下游,否则下游水怎么可能往上游流动。难道说……
此时百里燕又是一惊,他想到了后营的那条小溪,总不能是晋军想要水淹咸军大营吧,要不然晋军骑兵跑到河边去施工干什么。
想到这里,百里燕打算去河边看看。杜阳城以东在晋军势力范围之内,咸军的斥候去不了那里,是侦查的盲区。韩合真要去干什么,那就很说了。
带着赵光、瓮二人缓缓撤出晋军大营范围,一路向东摸去,由于不能太张扬,七八里路愣是走了近两个时辰才到。
河边树林里果然藏有一股晋军在此宿营,向东南望去可见有个不起眼的营地,乱七八糟的堆放着各种工具,其中不乏一些已经挖掘的土方和石块。
百里燕三人小心翼翼趴在蒿草丛里仔细观察,想必晋军很早在此驻扎,百里燕甚至怀疑,韩合在得到肥城失守的消息后,立马就派人赶到此地施工。如此算来,少说有半个月的时间,这么大的工程量,显然不是一两千人能办到的。
晋军出动骑兵,显然比出动步兵效率更高,七八里路骑兵只要几分钟十几分钟,如果是步兵,浩浩荡荡正常行军也得一两个小时,后勤保障也麻烦,因此步兵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比骑兵效率更高。
只见晋军已经在河的东南西岸挖了很大的一个坑,但没挖透,距离河岸少说还有五六丈的土层隔着,想必是等土坑挖好了,再挖透土层往里面灌水。
此时正值晋军造饭,林中隐隐有炊烟。但时间有点晚,应该是刚刚施工结束返回营地吃饭。当看到晋军烧饭不放柴火时,愣是百里燕见多识广,也没见过。。
晋军造饭竟然不放柴,那总不能随军还拖着煤炭吧,为了看的更清楚,百里燕冒险爬近窥看,近的几乎贴到森林的外围,距离晋军最近的营帐不过十多丈。
只见晋军升火就是在地上支起三块石头,上面坐着一口铜锅,锅子的下面空落落的什么也没有,但是却能着火,火焰的下方有个小坑,小坑里插着一根拇指粗的金属管,应该是铜的,火就是从这个铜管里冒出来的。
如果是其他人看见了,还以为什么仙术。但偏偏让百里燕撞上,明摆着插进地下的铜管是一根引流管,将地下的沼气亦或者渗漏的天然气引出地面,只要点燃就能升火。
“真他妈的见鬼,居然还用上了天然气!”
百里燕相信,韩合肯定不知道天然气为何物,但是林子地下能产生火的奇景,通过当地民众口中便能得知一二。如果是这样,韩合总不至于想把整个地下的天然气给点炸了?
油气田的面积极广,少则几十平方公里,多则几百平方公里,这要是把地下给点炸了,无疑是可以一劳永逸的歼灭咸军,但实际情况不那么简单,只是韩合的异想天开。
天然气深埋地下,即便有浅层天然气,这些天然气也是存在于庞大地下深处的裂隙、地缝和土壤中,受到压力而埋在地下,亦或者缓缓释放,要想整个点燃那是不可能的。
燃烧气体只可能在出气口附近发生爆燃,而不可能把地下整个炸开,因为空气很难进入地下几百几千米的深处。
当地这条河能改变流动方向,恐怕也是因为地下气体巨大的压力,导致地质结构隆起而改变了高低落差,而这种地理现象,因为认知的局限性和知识匮乏,让当地人感到是某种超自然现象。
………………………………
第87章 血战杜阳(16)
晋军升火煮透了米粥,随即又用一块湿布,用火钳夹住堵在了锅下的铜管上,火焰随之熄灭。
“看来晋军已经摸到了敲门,还知道杜绝氧气。”百里燕心中暗道。
但晋军显然是不可能知道氧气是助燃气体这个道理,想是当地百姓常年生产劳作,发现了这个现象,晋军占领杜阳后,又被晋军所知。
可韩合既然异想天开的要炸咸军,除非咸军所在的地下就有天然气,而且还不能殃及杜阳城,这意味着杜阳城的地下是没有天然气的,他韩合就吃的这么准?既然要炸咸军,韩合又为什么费劲的在河边挖掘那个大坑呢。
大坑显然是用来灌水的,否则不会挖在河边,或许韩合根本不知道“爆炸”为何物,而是另有他用。
想到这里,百里燕(既魏贤)缓缓向后退却,回到赵光、瓮二人身边,问道:
“你等可知此地无需木柴、碳石,可直接由地下取火。”
“这怎可能!”
赵光一惊,瓮也否定了:
“从未曾听说。”
二人都表示没听说地面可以直接升火的现象,这不不禁让百里燕想到,恐怕咸军也不知道这个情况。
咸军大多数是从咸国本土渡江而来,本地人几乎没有。想到这里,百里燕决意,天黑之后去那边的大坑看看,到底坑里面是什么情况。
点燃天然气显然不现实,韩合也不该知道“爆炸”这种现象,引燃天然气爆炸,他更不可能知道,那么只能是另有别的目的。
也许是远离前线的缘故,当地晋军的戒备甚少,伏在森林外围,几乎看不到几个哨兵,以至于百里燕三人缓缓匍匐绕过树林,两千晋军都未能发现异常。同时地面上大量马蹄印,也证实了晋军骑兵确实来过此地。
黄昏之际,晋军还在修整,东南河段大坑附近只有零星几个晋军把手,百里燕距离坑边也就四百多米,伏在蒿草从中都能看见那个奇大无比的大坑,直径达到了惊人地步。
这也难怪韩合要调动骑兵出动,就因为需要极大的人力挖掘土方轮流作业,然后运出,周围停摆的两百多辆被泥侵透的大车显然是用来装运土方,然后运到更远处倾倒。
天色渐黑,地面传来急促的震动,抬头看去西北,隐隐可见是晋军大队骑兵再次赶到。他的心头顿时一紧,必须加快动作,否则晋军骑兵一到,今天自己就回不去了。
借助黄昏的掩护,百里燕加快匍匐速度,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绕过正在闲聊的哨兵爬到坑边,这低头往下一看,愣是又吃一惊。
坑下居然是个向下的大洞,洞内竖着火把,隐隐能够听到人说话,坑边有个向下盘旋的木质楼梯,楼梯依稀可见还有车辆的痕迹,这意味着晋军消失的档马车,一定被用此处的挖掘工程上,楼梯一直通道洞底部,以方便人员上下。
竖洞的深度少说有三十米,十层楼的高度,竖洞的上半部分,也就是地表挖掘的这部分是人工挖掘的,而下面是天然溶洞。这意味着地表没有开挖之前,就该有个入口,晋军发现下面别有洞天之后,决定加以利用。
“难道这个溶洞,是一直向东的?!”
百里燕自己都吃了一惊,如果这个天然溶洞是一直向东的,不排除就能通向咸军现在大营的所在位置,可韩合怎么知道的,除非这是个双头洞,往南还有一个出口。
要不然以现在的技术手段,如何能知道一定会通道咸军大营附近。
韩合调来三万骑兵,怕是为了加速溶洞内部的挖掘作业,拓宽溶洞空间,以便于行兵。
诸如这等巨大的地下溶洞体系,在喀斯特地貌当中并不少见,地球上最深的地下溶洞长度有上千公里,别说是走人,就是开航母都足够。不排除眼下这个溶洞就是可以走人行车的溶洞。韩合调集骑兵晚上挖掘作业,恐怕就是为了拓宽洞穴。
此时百里燕非常想下去一探究竟,但时间已经来不及,晋军骑兵陆续赶到树林,与林中晋军说了些什么,三万骑兵全部下马,其中五千多人正奔洞口而来,看来是轮番作业,以避免过于疲劳。
同时两万五千多人留在地面,既能随时应付突发情况,也能轮番修整。
“韩合不愧是宿将,竟如此这般周详,此番看来麻烦了。”
心中暗叹,百里燕加速爬向赵光、翁二人。
“阁下,坑中情况如何!”赵光焦急问道。
“情况不妙,赶紧先走,此事需要急报赵将军。”
“那好!”
三人迅速撤离,待离开洞口二里地,三人立身而起加速离开,回到咸军大营,已经是凌晨丑时一刻。
百里燕白日未归,令赵逊心中不安,担心是否是出事,一直踱在帐中来回的走着,此时帐外亲兵突然来报:
“启禀赵将军,魏贤与赵光、瓮二人回营了。”
赵逊闻讯,脸上愁容顿消:
“快,带来帐中。”
“诺!”
亲兵退出不久,百里燕三人入账:
“见过赵将军!”
百里燕三人抬手略施一礼,赵逊忙问道:
“阁下免礼,阁下为何直到现在归营。”
“回赵将军,我与赵光、瓮三人昨日夜探晋军大营,因发现晋军三万骑兵不在营中,遂儿去了杜阳以东河畔。”
“杜阳以东,晋军在那里作甚。”赵逊不解问,额前浮起一丝愁云。
百里燕将昨夜探营的种种情况,与今天在河边发现的溶洞详细道出:
“赵将军,此洞怕是直通我军大营附近,亦或者就在我军脚下,若是晋军借以偷营,或者引河水灌我大营地下,我军大营必然在一夜间崩塌。”
“你是说,晋军想用水攻!”
“不无此种可能。若是我军地下有洞穴,以河水灌入洞中,水势定然冲击洞中泥土,一日也许不见效果,但倘若是几日十几日,怕是我军也难以发现。届时天塌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