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行-第4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此外百里燕担心自己不在期间,百里芳又闯出什么祸端,遂是将她一起裹挟带走,免得生祸。

    眼下正值夏日,一路上未必会舒坦,为此百里燕备齐了当下最先进的药品和方药,另又准备了制冰工具,以便制冰消暑,有个头疼脑热的也好退热降温。

    临行之前百里燕又与卤侯薛崇见了一面,向他要了薛博林、薛钟,并推荐二人前往永兴大学堂政治、经济两系进修,同时允许二人参观工业设施,以开拓二人视野,为日后提拔从政铺平道路。


………………………………

第946章 西行考察记(1)

    七月十五上午,向咸王辞完行,百里燕率禁军骑兵一千,会同周空所部骑马步军两千人,前往梁国吊唁。

    当日中午,太子府后花园中,西寰找季锦昇说话:

    “他百里燕是吃了秤砣铁了心,非是要与我晋国做对倒底,长孙有路摆着不走,非得走卫国,你说他这按的什么心!”

    “殿下,大王现正为洲涯郡瑶城地震焦头烂额,咸国稳住卫国对大王是有利的。至少咸国不出兵,我国又缝天灾,短时内可让长孙与卫国搏杀相耗。”

    下刻西寰目光一沉,阴狠之色跃然脸上:

    “不如不找个机会半路上除掉他,若是死在卫国境内,这这笔帐卫国就是想赖也赖不掉。”

    “殿下,百里燕杀不得。眼下御客、砡工派、雄论道皆有求于百里燕,卫国更不希望百里燕死在其国内,各方势力必然暗中保护,更别说进入卫国境内卫军全程护送,刺客根本难以下手。

    即便是在梁国境内动手,亦有被御客发现风险,到那时公主将非常被动。还是耐性等待太子登基,将其软禁削权为好。”

    “那就眼睁睁看他一步步得逞吗!”西寰怒言道,随后又是说道:“与卤侯联姻,与卫国修好,他这是明摆着为日后对本宫,对晋国下手,任由他继续活着,真到太子登基那日,他若不去守灵,本宫能耐他何!”

    西寰眼下很是纠结,她下嫁太子姜蛰的当年,咸国是一片破败民不聊生,短短二十余年间,沧海桑田坐拥天下巨富。

    她现在想的更多是如何得到这笔财产,好好的交到他儿子的手中,享受下半生的荣耀和繁华,与当年吞灭咸国的初衷背道而驰。于是现在最不想咸国出事的反倒是西寰。

    然百里燕的存在成了她攫取胜利果实的最大阻碍,杀,杀不得,等,也等不得,尤似如芒在背,不除不快。

    季锦昇思索片刻,态度仍是极为谨慎:

    “若是要除掉百里燕,倒也并非不可。其此番陆路前往梁国,倘若返程时能走海路,或可以翻船将他杀死在海中。”

    “走海陆必经长孙,其此番本可走海路,其却走卫国,便是为了提防长孙谋害于他,其焉能走北海返回咸国。”

    “事在人为,百里燕此去梁国吊唁并非其本意,为了梁国的金矿石才是真正目的,咸国若要将矿石运回必然要走海陆,或许可让人前去梁国从中筹划一番,令百里燕改变心意从海上返回咸国,然后半途将其坐船沉于风浪之中杀死。”

    “这……”西寰犹豫片刻,随后说道:“本宫听说咸军现在能在海上待两月之久,而从梁国坐船绕行北海至咸国最慢也不过一个半月,若是顺风顺水只需二十多天,中途若不靠港,如何做手脚。

    况且说,此番押运的乃是金矿石,咸军水军必然重兵押运,焉能将其船翻在海中。”

    “请殿下放心,只要确定百里燕坐船出海,便提前将他坐船龙骨处凿出孔洞,平日走在海上可以相安无事,倘若遇到大风大浪,尤其是夜间遇到大风大浪,那他必死无疑。”

    “哦!”西寰眼前一亮,忙又问:“此法真可行?”

    “可行!水军交战,凿船底乃是战法,若是恰到好处的凿在龙骨上,一时半会毫无察觉,一旦遭遇大风大浪必生大灾。”

    “那好,即刻派人前往梁国,想方设法将百里燕诓上船,将他翻沉在海里溺死。记住,不要用本宫人,以免暴露被捉。”

    “诺!”

    龙骨是船体的承重大梁,凿穿一两处船底尚不至于沉船,龙骨断裂即刻会将船只折断翻覆,龙骨上出现裂纹乃至穿孔一时半刻确实不至于发生危险事故,但正如季锦昇所言,如果遭遇大风大浪,还是在晚上百里燕梦熟之际,那真是死无葬身之地。

    西行之旅百里燕走的相当快,全程或是坐车或是骑马,宽阔比值的驰道又平又闻,坐车比骑马舒服得多。

    经过近辎工营十五年的建设,咸国驰道、官道和通往地方县的主干道陆续分期完成全部道路修缮和扩大,具备了双向四车道的路面宽度,碾路设备和工具改善加快了路政建设,基础设施的改善又促进了商业发展和军事调动,所谓“要致富,先修路”正是如此。

    途径泰来、隆盛、中兴三地之际,百里燕顺道视察了当地民情和经济状况。

    剿灭黑巾叛乱不久,田鹏、方亮二人率部返回被安置于此,一来束缚当地新附民,二来国内很少有人镇得住这些“刁民”。

    新附民归化咸国十三年间人口增至一百五十余万,新增人口既有新附民自然生育增长的人口,也有外部迁入人口,但迁入的多数是咸国和外国诸侯女子。

    此外新附民的排外性十分严重,排斥年轻女人以外的多数男性族群,外籍迁入的咸国人亦或外国民,新附民排斥性极强。

    其依仗着精通金雪狄语的特殊语言技能和巨大人口基数,形成了相对封闭且排外的族群,朝廷任命的文武官员早期在当地基本是摆设。

    遂后十年前百里燕挑选了一批十四至十六岁的少年送往永兴城培养,而后陆续反派回三地出任基层官吏,由方亮、田鹏坐镇,这才勉强维持对当地的有效行政管辖。

    另外百里燕还发现,这些个新附中原民习惯中原社会规则之后,脑子十分之聪明。

    在南征期间,他便是发现新附民十分精明,远没有中原人朴素,其全盘接受了金雪狄人的文化,对经济的理解和资源的掠夺相当重视。加之其拥有的双语环境,脑子转的比中原人快得多。可见文化碰撞,对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发展是有利的。

    由于新附民当年携带有大量黄金和白银,百里燕为保护其免受咸国权贵的剥削和环境影响,曾下保护令,使得中原民有足够的时间适应中原社会,同时也保护了他们的财产。

    于是近些年来不少新生代中原民,利用其手中的大额资本经营起生意,生意普遍好于中原本土群体,王眷城中混的最好的群体便是这些新附中原民。

    离开中兴、泰来、隆盛,马队沿驰道南下丘南,沿途大片的农田长势喜人,眼下正值夏收夏种,田间地头放眼望去无不是辛勤劳作的的农民。

    百里燕计划未来两年内现在北海、东原、江东北、咸西北四地推广培育成功的三季稻,待种子适应五至十年后再,向南面推进四百至六百里,实现咸国本土半数以上能种三季稻。

    在往南的岁当、丘南两郡,受纬度和气候影响,百里燕则考虑用三季稻的种子种两季短期稻,冬天气温略高,可种一些其他经济作物,以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

    三季稻的试验始于十九年前叛军西退,永兴城筹建完工不久,百里燕着手考虑三季稻的问题。

    咸国受惠于纬度,全国半数以上地区一年能种两季半的稻米,三成的土地能两年种五季,但时间仍有些紧张,因此是三年种七季,五年种十二季。一年能种三季水稻的只有长孙国,其全国半数以上的土地均能种植三季水稻,亩产量也略高。

    多半也是因为衣食无忧,长孙国人懒散的厉害,步军难成气候,但其沿海的渔民长期与大海搏斗,倒是养成了十分凶悍性格,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可见一斑。

    经过十九年不间断帅选和培养,种子基本适应了咸国北海的气候,已具备逐步推广三季稻的基础条件,而唯一让百里燕不放心的事人力。

    一年种两季,人力已是十分幸苦,育种、插秧、收割都要人手,再种一季,农民一年到头基本就是种田,大量劳动力困在田间。

    工业生产和教育推广需要大量基础人口,而种子潜力的提曾需要长时间的投入与培育,短期内实现普遍高亩产仍十分困难,届时农业束缚的人口,将严重阻碍社会由农业向工业进步。

    临行时他去了趟设计与技术两署,实用电机与单缸内燃机技术趋于成熟,样品已经下线,百里燕开始考虑八年内实现发电和内燃机技术,十五年内基本蒸汽或水力轮机发电与四缸、六缸、八内燃机技术。

    同时推动推动修铁路、发电厂、收割机,实现运输规模化,机械电气化,收割基本自动化五个基础工业项目,以提高社会效率。

    离开丘南进入彭源,百里燕未做停,留马不停去赶往万川会见关龙翔、赵乐、赵升、莫云风、鲍睿、徐谨等人。

    黑巾覆灭后两年,咸军大行封赏军制改革,莫云峰、鲍睿、李坚、朱友晨等人由公孙岳交到百里燕手中,徐谨出任第一镇大将军,肖渠任职大都督,鲍睿、李坚二人亦出任大都督,辖兵五万。

    莫云峰出任第二镇军大将军,朱友晨为大都督,另调咸军大都督二人调入镇军,关龙翔兼任第一、第二镇军司马使。

    赵乐、赵升分别出任甘府、上关两地郡守,关龙翔兼任万川郡守。基本维持归附前的全力状态。同时丰厚的赏赐和俸禄极大稳定了军心、人心,同时黄彻等人的“自甘堕落”与“迅速腐化”作为正面教材被广为传颂,数年来基本消除了新附叛军威胁。

    加之咸国政治开明,经济发达,老百姓安居乐业,军队有饷可拿,享受普通人没有的物质待遇,造反没有任何实际的好处和利益,相反造反后得失去一切,也找不到第二个有如此待遇的归宿,因此造反不得人心。


………………………………

第947章 西行考察记(2)

    此行万川本无需逗留,宗伯泰此前迁都的建议,让百里燕开始考虑工业和经济转移问题。

    都郡集中了咸国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工业,百分之六十的经济,战时遭受重创,无异于毁灭性打击。王眷之乱引发的经济风波便可见一斑,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显然已经不太合适。

    早期人才不足,基础工业落后,集中资源办几件大事,有其必然的优势。

    如今经过二十年发展,基础工业和人才资源大为改观,继续将优质资源圈在一个核心地区,不利于社会和经济的良性发展,向外拓展和转移,新建经济中心是社会发展过程的必然趋势。

    万川的地形无疑与四川有的一拼,在此建立工业、经济中心,既有利于战时坚守,同时地理上的相对隔绝,有利于保密措施的建立和人员管制。

    永兴城四面开阔一片平原,技术人群长期限制于城内,生活十分不便,继续扩张人越扎越多,随着思想的逐步放开,今后难免引起情绪反弹。

    万川郡偌大的空间,重点监控好几个关键位置,人员流动可适当放开,同时辅以谍报机构与保密制度,技术泄漏的风险低得多。

    百里燕考虑用三年时间初步完成万川工业的基础建设和投资,再用两年时间加速固定资产投资,同时期将推进甘府、上关、万川三地民间实业资本的发展,以加速经济运转,舒缓朝廷投资产生的财政压力。

    因此下半年开始,陆续将有考察队进驻万川寻找厂址,最快年底,最迟明年初,开始动工新修建厂房、民房、教育等设施,用于安置扩张产能与工业设施和人口。

    万川停留了七日,大队继续详细赶路,途径上关、甘府未再做停留,乘船渡过思水江,在德康江泉登陆。

    事先已有使节通报卫国,卫军一早集结了五千轻骑兵,护送咸军穿过卫国前往梁国。名义上是护送,其实是监视。

    百里燕随行三千余人只能走卫军规定的道路西行,不能随心所欲的我素我行,即便是停车修整,往往也会招来卫军的“好意”催促。

    德康、名田、秋郡、名田移交卫军当年,四郡城池土地基本完好,但基础设施算不上健全,四五年间居然原封未动,路依然是当年的路,没有任何的修整,更谈不上拓宽。城池只加固了边境地带的城垣,腹地的城墙当年怎样,现在还是怎样。

    这其中既有百里燕迁走人口,留下的人力经济真空,也有卫国,乃至今人普遍的认知观狭窄。

    要说当年迁走人口对移交的四郡有多少影响,其实到不见得。黑巾军统治下的十五六年间,青壮年人口死亡极多,即便卫国接收四郡人口,仍是老弱病残居多。

    其既没有咸国的经济势力,也没有行之有效的内政策略,数百万老弱病残将是巨大的累赘。这也是卫国能容忍百里燕迁走人口的关键原因。

    在卫国看来,外国人不是人,是下等的奴隶,老弱病残更是没用的废物,留着就是祸害。

    于是卫国乐见百里燕迁走人口,卫国更乐于贩卖孙国人口换取奴隶无法产生的经济资源。这种逻辑要说有错,其实也没错,奴隶制社会的本质便是下等阶层非人化,贵族阶层剥削化的极端现象。

    进入卫国已经是八月中下旬,纬度略高的原因,当地一年只能种一季水稻一季的麦子,水稻种于晚春,加之温度低于北方,因此水稻的生长能力欠佳,一年够不上两季,而冬天气温又低,于是秋天收完水稻,秋末再种一季冬麦,到来年开春后再收割。

    卫国吸收咸国农业经验,大量推广楼车,近些年总体上风调雨顺,粮草的征收十分可观,但亩产仍不及咸国。一方面是育种选种问题,种子产力低下,导致亩产整体低得多,其次是积肥不够。

    百里燕早期以稻草灰,人畜粪便积肥,中期添加少量硝酸钾,以改善土地肥力,后期陆续使用磷酸盐和火山泥。人畜粪便以氮磷为主,稻草灰、硝酸钾以钾元素为主,钾是植物的钙,氮肥磷肥是植物果实长肉的能量。

    咸国人畜粪便的收集建立了完善机构和城市乡村系统,朝廷出资修建的公测和化粪池遍及全国,陔陵一城每年产生的人畜粪便够整个东郡所用。

    卫国虽同样效法咸国早期积肥,效率却低得多。首先积肥所需的组织化管理和设施投资将是一大笔支出,卫国没有投钱,也没这份闲心。其二,分散人畜粪便的收集,产生的效果远低于资源集中使用的效率。

    其三,没有组织化管理调控,并不能将潜在资源有效的统筹管理,因此卫国大量的人畜粪便都被浪费在野外乃至随意倾倒形成污染,而没有真正的利用起来。至于硝酸钾、磷酸盐、火山泥等化学肥料,更是遥不可及的梦。

    卫国粮种仍停留在亩产一两石,三石的产量徘徊,积肥法让两石田多了一些,一石田有所改善,偶尔也能看到四石产量的好田,总体仍然逊色的多。

    也不难怪公良修会吃惊咸国的亩产,比起当下诸侯,咸国的亩产其实已经翻了一倍,甚至两倍。

    四十年前太平年份诸侯的税赋都在四成乃至略高一些,而咸国现在只需征收两成五至三成,加上阶梯税的效应,亩产最高的田,也不超过五成的田赋。

    平均按三成田赋计,咸国所收的田赋实际比四十年前多六至七成,其中还不包括养殖业和畜牧业的产出。

    于是相较其他诸侯国经济仍停留在传统农业为主,工商几乎不计的大背景下,咸国仅农业一块的产出,便大抵与晋国持平,实力不可谓不强。而且老百姓却要比晋国老百姓更富裕,手中有更多的余钱购买生活必需品。

    西进沿途卫军看管甚严,却也不妨碍窥探卫国国情。

    近些年各国在军事上大量借鉴咸国作法,加之钢铁的输出,青铜器已难觅踪迹,铁质扎甲、锁子甲相当普遍,马匹均用上了马镫,军队的建设大体在向咸军靠拢。

    值得一提的是咸国横刀一战成名后,陆续成为各国效法的制式装备。

    比之剑,横刀具备了剑的刺杀能力,增强了挥砍和破甲的效果,有利于军阵散开后的散兵格斗。而剑以刺为主,砍杀效果不佳,而刺能直接伤害人体,且很难格挡,需要盾牌。砍则容易格挡,若非将肢体砍下,或伤及腹部,否则砍杀留下的刀痕不易一击毙命。

    但刺的整体输出力量不如挥砍,在重甲普及的中后期,剑的刺透力以十分有限,被具备破甲力的刀取代是大趋势。

    当然,欧洲长版重剑是个例外,长剑本身份量很大,势大力沉挥砍之下的效果与刀其实相当,加之欧洲战斧的出现,斧更多承担了刀的砍杀和破甲效果。

    此番卫国与长孙主要交战地点位于卫国西北现,东北线、北线正面相对平静,主要还是东北线、北线以丘陵地貌为主,易守难攻,不利于大部队展开列阵作战,卫国野战优势很难发挥。

    相反长孙国战力羸弱,死守城池拖住卫国,能让战事推进的更慢,卫国不得不逐城逐地的争夺,十分不划算。

    卫国的军队总体令人印象深刻,早期封建君主制下人人皆兵,每过一处城镇都见大量征召郡兵来回巡逻,役兵在农闲时集中操练的情形随处可见,或许是卫国刻意安排的结果,想籍此向百里燕展示卫国的实力,以震慑咸国。

    然在百里燕看来,卫国的如意算盘恐怕是要落空了。

    时代变了,技术在发展,科学在进步。若是二十年前,面对卫国虎狼,百里燕绝无敢于招惹之心。但现在,百万虎狼又何妨,不过是炮灰而已。

    真正让百里燕担心的倒是咸国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这些年已经有些苗头,丰富的物质生活改善了生存质量,但同时也带来了社会糜烂和人性堕落,日后还有多少人愿意流血牺牲,不知多少王朝毁于物质生活的糜烂和堕落,这很值得警惕。

    穿越卫国期间沿途几乎未做停留,紧赶慢赶仍是花了一月多时间抵达央卫边境,既是基础道路落后所致,也有地域辽阔的因素。

    中原迟迟无法实现中央集权制而行分封,根本原因是通信和交通。最近两年间陆续反馈的地图测绘成果推算出,中原地域的东西跨度超过两万六千里,相当于从葡萄牙途径俄罗斯抵达美国阿拉斯加腹地的跨度,这还不算西海三大蛮族的土地。

    农耕时代能发展出如此庞大的版图,说是奇迹也不过,至少在秦一统中国至汉初,中国的版图不过是三百多万平方公里,盛唐约一千两三百万平方公里,唐版图最大东西跨度五千公里左右,至此之后也只有蒙古帝国曾盛极一时而后迅速衰败。


………………………………

第948章 西行考察记(3)

    当世各朝版图得以如此扩张,百里燕也曾费解过,近些年手头的资源渐多,大量典籍资料的流入和收藏提供三点可信依据。

    其一,与中原核心地区地处热带、亚热带、中温有关,中原文明早期的发源地在如今的咸国西北,以及长孙接壤的东南一带的大平原。当地气候温湿物产富饶,为繁殖人口提供了大量可承载的土地。

    同时中原以平原森林为主,大范围的原始森林与原始森林间有大平原,而非丘陵,因此迁徙人口得以沿着平原发展,从而跳过了开山伐木,争夺土地的过程。

    另外有一点是中国所不具备的,中原江河湖泊河网异常发达,大致形成五纵四横九条大江的格局,大江之间相互以大河水系连同,水系之间又有大型湖泊与不计其数的水网河道接通,大河湖泊两岸多数是肥沃的广大平原,而中原人基于河流湖泊继续向外扩张。

    其二,外部土着少少,海岸线长。

    中原文明发自北海,而中国文明发自黄河、长江流域内陆,距离海岸较远,直到夏商时期,势力范围也才抵达山东半岛。

    而中原人得以更早的认识海洋,利用北海、西海的漫长海岸线,向东、向西扩张。加之老天眷顾,海岸线的内陆地区八成以上是温湿平原。

    如此扩张不需三四百年,便能全部海岸线以内数百里的土地纳入势力范围,继而由海岸向内陆,经由平原、河流全线推进。

    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要与当地土着发生冲突,然有关典籍中却鲜有开疆拓土遭遇大规模的抵抗的记载,这意味着中原人开疆拓土是较为顺利的。

    不似中国夏朝开始,岭南地区的百越夷人阻碍了中原南下步伐,直到秦始皇发兵五十万南征岭南置郡县,由此一扫百越,从此将长江以南全部纳入中国版图。

    其三,中原文化包容性强,生产力在当时较为先进,制度完善,军队常备化,组织正规化,弓箭远程武器和马匹的驯养,出现了机动力量,军事上占有全面优势。

    即便遭遇土着部落,先礼后兵,多以粮食牲口为诱惑,然后设立据点,将之纳入归化民,不从者,再以武力征讨直到降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