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行-第4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看来苏先生也是想到会有此结果。”

    “是,且不说天下诸侯不信,起初我也不信天下坐在大球上。然眼下情势急如火,已由不得我等继续犹豫,应即刻采取果断措施,尽早戒备。你们咸国坐拥天下利器,应今早防备,此外还应扩建水军,将腋目人阻挡于海外决不可令其登陆。”

    “兹事体大,本侯眼下保咸国尚且不容易,苏先生还要本侯保中原。那些怪物已不是兵器所能杀死,得五马分尸,一个尚且可以,几十万腋目人又为之奈何!”

    百里燕是医生,即便他相信世界上存在肌体修复超强的物种,也绝不可能让碎尸再长回来,既要杀死敌人,又不能杀敌八百自损一千,只有使用重型火力炸碎他们。

    “这样吧苏先生,倘若天子采纳贵派建议,不久便会召集诸侯使节商讨此事,届时无论是何结果,消息都会传向中原各地,贵派掌门可亲笔修书一封我王,本侯也好替贵派向我王详细解释,至于会是何种结果,本侯也不能保证。”

    “也好,那在下先行告辞了,明日再见。”

    苏方信抬手略施一礼,百里燕还礼道:

    “嗯,先生慢走……”

    待送走苏方信,百里燕即刻返回后院向百里娟辞别,后返回公使府,约宗伯泰至无人之处详细告知。

    “不妙,大大的不妙啊。”

    宗伯泰措辞微妙,百里燕忙问他:

    “先生是何意?”

    “在下以为,这御客是打算要与腋目人血拼到底呀。届时咸国不出兵也得出兵,这可大大的不妙。咸国本就人少,这腋目人又是极难杀死,咸军若是率先出兵,尚且还不知要牺牲多少将士,更何况咸国海岸相连,大军若是进入长孙作战,本土必然空虚。腋目人动则几百上千艘大船,咸国海军岂是对手。”

    “那依先生之计,当如何而为?”

    “难解,难解。当下情势比之当初所料更为险恶,只怕是退居万川也无济于事呀。”话到此处,宗伯泰欲言又止:“不过……”

    “不过何事?”

    宗伯泰突然放低声音,聚精会神凑上前小声说道:

    “侯爷可曾想过将御客收为己用?”

    “这与御客收为己用有何干系?”

    “御客人力甚众,而今有兵小二十万,侯爷难道不想将之利用起来。”

    “这……”百里燕犹豫片刻接着说:“即便可借御客之力,但也未必是腋目人敌手啊。”

    “在下并非此意,而是御客人力若能为侯爷所用,三五年内咸国基业可突飞猛进。侯爷为何不借御客之力,行天下之事。”

    “行天下之事?”百里燕细思不解,忙又问道:“何为行天下之事?”

    “侯爷如今欲经营甘府、上关、万川三郡,以咸国之力,少则五年,多则十年方能成事,但若以御客财力、人力、物力相助,三五年便可成业,此乃利害之一。其二,万川地势险要,侯爷欲兴工业,所需人力、工匠无不需从永兴抽调,何不将御客工匠借来补入永兴加以训导,以补我百匠不足。

    其三,腋目人海军强大,海上日后必有恶战,咸国当下已是倾尽全力建造,每年下水战船不过十数艘,未来五年之内难与腋目人匹敌。侯爷可籍此机会由御客出面,向天下招募船工为我所用,加快打造舰船。

    其四,此番天下诸侯会商,诸侯若不信从,乃是天子失德,天下之祸,天子与诸侯皆有不可推卸责,彼时咸国独树一帜异军突起,未必不可成大事。

    最后,这腋目人虽百般凶恶厉害,然天地之间相生相克,必有克制之法,以侯爷见识,日后许是能有破解之法,当下首要之务应尽速壮大我军实力,能自保方能有转机,倘若连自保成问题,专机便是空谈。”

    苏方信所提五点百里燕深以为意,咸国当下首要问题是人力不足,不仅仅是单纯的青年壮劳力,更缺基础工业技工和科研人员。

    一个基本熟练的机械加工技工培训周期少则半年多则一年,大机床技工更要两三以上,这还是在具备一定现代新式教育基础之上的培训速度。

    御客工匠除少数曾到过永兴培训,绝大多数仍以传统手工业为主,现代教育为零,其并不具备培训机加工技工的价值,却能稍加培训,替代传统基础工业生产。

    如此咸国得以将其他岗位具备初中级教育的工匠,调入机械加工厂培训上岗,加快人才体系构造,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机床数量,弥补操作技工缺失。


………………………………

第951章 御客失策

    “先生的意思在下明白了,此法虽不是上策,但想来也无比此更高明的良策。不过倘若御客介入,不给些好处,只怕是御客不会答应,宗伯先生可明白本侯意思。”

    “所以在下方才问侯爷,可有意收御客为己用。倘若无意,侯爷有求于其,必要付出些代价而无法收回。倘若日后将御客收为己用,则可以诚相待,尽收其势。

    而今天子失德在即,若能收御客为己用,可是日后一统天下之助力。且唯有如此,太子之难方可化解,还可籍此延缓日后出兵,争取喘息之机。”

    宗伯泰一番颠簸,百里燕恍然大悟:

    “原来如此,先生认为太子登基之后欲对本侯行不利之举,若有御客相助此劫数可化。”

    “正是!”宗伯泰肯定道,接着又说:“御客素不干预国事,然腋目人乃大凶大恶之事,而侯爷干系天下危亡,御客于情于理没有坐视不理的道理,故而太子之劫可解。但是,太子若行不利之事,侯爷可要想好废立之事,以稳固人心。”

    御客建立数百年间均不干涉诸侯国政,百里燕与御客私交好,纵然他名满天下,但并不意味着咸王若有名正言顺的借口取他性命,御客能保他一命。

    首先御客掌门若舍下面子,要咸王留人不杀,御客便是欠下了咸王一个人情,日后得是要还的,因此得看值不值得。

    其次,百里燕是塞骞子弟,却非御客门人,御客可以不伸援手。

    其三,百里燕的能量天下诸侯无人不惧,御客若保其性命,势必引发诸侯担忧,担忧御客与百里燕做下什么交易,尤其是兵器上的交易令御客做大一方,乃至日后列土封疆成为一方诸侯,由此招来杀身之祸对御客非常不利。

    所以无名小卒御客不会救,名气太旺的同样也有顾虑。倘若太子登基后欲行不利之事,御客插手与不插手都被动。

    但进一步说,天下危亡之际,御客有独断专行临机处置的强力手段,届时给面子让你放人,不给面子杀进来也有可能,宗伯泰谋划的正是这一变数。

    与宗伯泰商定对策,百里燕决意第二日前去拜会御客掌门萧公毅。

    前番天花暴发,御客总堂损失极大,万幸的倒是最早发病地点在御客主城外的耳城,未怎么累及主城。

    耳城也称之为子城,是主城外围的附属军事城池,规模不会很大,围长数里至十里,多见为小型要塞与土堡居多。

    此种依附主城建立子城的军事防御策略中原并不多见,是御客最先最先设计用于实践的军事思想。

    中国最早在汉代出现依附于主城的子城,用于防御北方匈奴入侵,后到隋唐时期,子城大量普及,加剧了攻城的惨烈。

    子城之所以未曾在当下得以发展,更多是源于生产力低下,与历史积淀不够。

    隋唐之所以广为普及子城,一方面源于晋代五胡乱华,人口南迁,长江以南得以开发,农业生产力大幅增加,南迁的人口需要新的居所,同时面临北方强大军事压力,便在各地州县主城外围建立小城。

    这个过程持续百年,直到隋朝建立,至唐代,数百年间陆续新增的人口加剧了城池的扩张,继而形成以主城为中心,以子城为依托,互为犄角的防御体系。

    当下,至少二十年前,农业生产力低下,而修造城池是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因此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此外中原并没有游牧民族入侵腹地的危害,层层阻击梯次配置,互为犄角的防御思想没有市场,也导致了子城发展受到诸多限制。

    御客是修建子城的目的也并非完全处于军事目的,而是安置附属人员和各门机构。

    此番暴发天花的子城,正是负责联络翻译、关押甄别战俘的子城,天花一爆发,损失最大的莫过于翻译、文秘以及家属与城中守军。

    翌日清早,百里燕驱马赶赴御客下榻馆驿,待见到萧公毅、苏方信等人,双目熬得赤红,可见是昨晚一宿未睡。

    萧公毅今年四十有八,浓眉大眼,厚唇略有些发黑,体格健硕双手布满老茧,可见是行伍之人。

    其是三年前继任的御客掌门,早年是武卒出生,后拜入军机门钻研兵法治政,南境之战多有建树,后因重伤被送往掣驰修养,因此百里燕未曾与其有过照面。

    一番寒暄之后,百里燕表明来意,萧公毅神色却是有些沮丧,他说道:

    “昨日与天子一直交谈至深夜,天子态度极为寡淡,令萧某十分失望,今日本欲去府上拜见永兴侯,再商此事,不想永兴侯屈尊降贵而来,萧某不甚感激。”

    “萧掌门言重了,关乎天下危亡,在下当义不容辞,只是不知掌门可曾说服天子召开诸侯大会共商腋目怪人?”

    “唉……”苏方信叹道,接话说:“天子说赵国、宋国、晋国使节尚未赶到,现在不易召集诸侯商讨腋目怪人,故而暂未回应。”

    “那为何不将那能说中原话的白人带来对峙,以正视听?”

    萧公毅摇头说道:

    “将那人弄回总堂费了不少时日,为免耽搁,需得尽速弄清状况。再者,那能说中原话的白人已有五十有余,身体欠佳,倘若路上颠簸死了,这可就得不偿失了,故而我令人将其二人押在总堂,一面继续了解详情,一面学其言语,也好日后能有用武之地。”

    “原是如此……”

    百里燕捻着短须点了点头,认可萧公毅的作法,但其决定将消息公诸于众显然是有些草率。

    首先不论当下世人有无这个认知程度,单说心里能不能接受。其次即便能接受,便要从现在开始全面调整各国诸侯内政外交,这显然不符合多数诸侯的利益,而且缺乏可操作性。

    况且说现在既没有抓到活口,也不曾有血淋淋的教训,要世人相信世上存有另一个智慧生物和文明,显然是行不通的。

    金雪狄人北犯时尚且一盘散沙,现在连血都没见,要开始备战,诸侯焉能答应。

    现代政府封锁一切可疑的超自然事件,既是出于信息的封锁,何尝不是为了保障社会稳定。如外星人、无解的物理现象,乃至灵异事件等等,初衷仍是不想引起广大人民的担忧和恐惧。

    而当下人并不具备现代人的知识和认知储备,遇到不可解的“神迹”,哪怕是道听途说,要么不以为然,要么拜之为神,不到大难临头,根本不知道死字怎么写。

    而今天子尚未正式登基,御客却告诉天子大祸临头,这不是触天子的霉头吗,愣是谁也高兴不起来。

    除此之外还有一事历来是统治阶层禁忌的话题,御客握有玄法易术,可推未来,可知兴衰,自古仅为极少数门派与个人所掌握,御客是其一,法天道派是其二,天子身边显然没有此等能人相助,如若有,不会是现在的态度,梁国也不至于落到今天这个地步。

    想来当此生死存亡之际,萧公毅仍不会将总堂推演的结果告知天子。天子倘若知悉此事,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收拾局面,而是更想知道他什么时候死,日后江山跟谁姓,一旦到了这个地步,这件事的本质也就变,御客可能遭致杀身之祸。

    当然,不排除天子不信玄易之法,嗤之以鼻。但多数情况下会是第一种情况。

    有鉴于此,现在的局面与其说是棘手,不如说是无解。

    御客与梁国关系除早年较为和睦,近一百五十年来日渐寡淡。御客乍起之处正值中原最乱之时,金雪狄人北犯加剧了中原动荡,天子无力收拾局面,此时出现一股力量挡下灾祸,自然受到天子的欢迎。

    但局势稳定之后,谁还希望每逢天下大乱,不是自己发号施令,而是其他人越俎代庖,随着时间的推移,此后的天子想当然的认为,御客能办到的,天子何尝不能办到,又何必受制于人。

    于是功高震主为人忌惮,加之御客每次作战都横加勒索,久而久之,御客与天子之间的关系,与诸侯间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

    唯一存在的利益关系乃是当年御客与梁国订立的盟约,御客只承认姬氏为天下共主,数百年未曾有变。

    但天子却换了无数,人心是会变的,世道同样也会变,然御客却没多大变化,于是变与不变之间,必然有人受伤。

    当统治阶层束缚与于眼前有限世界观下,统治者考虑的只有自己的利益,对世界观之外遥不可及的新生事物,或是漠视其存在,或是被统治者认为是某一小撮用心险恶的群体,觊觎他权利的而抛出的夺权阴谋。

    御客贸然公开这些信息,出发点是好的,但有多少人会信呢。这件事从一开始,便是极大的失策。

    但退一步说,知情不报真到大祸临头,舆论或许又是另一番说辞。这人世间最可怕的莫过于人的一张嘴,到那时或许又成了百里燕为谋取霸权,与御客合谋为祸苍生。


………………………………

第952章 风波平

    萧公毅忧心忡忡,百里燕择机将昨晚与宗伯泰商议之事和盘托出,萧公毅为此极为赞同,不无感慨说:

    “此事甚好啊,咸国既已有比腋目怪物更为厉害火器,应当速速制造广为使用,此事萧某定会鼎力相助。”

    “萧掌门能以天下为重,燕甚为钦佩。不过,有一事还望萧掌门务必遵守,否则日后久必成患。”

    萧公毅欣然说道:

    “永兴侯但说无妨。”

    “新式兵器威力惊人,乃我咸国绝密不可外露,故而新式兵器暂只可用于咸国与贵派,他国概不能用。”

    “腋目怪物天下大患,若不能人人尽有,如何共同御敌。”

    “萧掌门明鉴,三五年内新式兵器绝无百万之量,故而仅能勉强装备当下咸军与贵派,之后所产新式兵器,能装备征召新兵已是极为吃力,再若供应其他诸侯,根本难以为继。

    况且说,各国诸侯对我咸国虎视眈眈,日后倘若击退腋目怪人,诸侯必生恶意前来联手讨伐,届时我咸国死伤惨重满目疮痍,岂不自食恶果。”

    百里燕讲道理摆事实,萧公毅深以为意,点头肯定:

    “嗯,永兴侯担心不无道理,萧某便以掌门之位许诺阁下。”

    “萧掌门深明大义,燕感激不尽。”

    枪这个东西不是刀剑弓弩,一旦泛滥是致命的,无论威力还是杀伤力,比之弓弩大得多。

    不过百里燕倒也不担心枪械泛滥,枪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子弹,有枪没弹就是根烧火棍子。早期安全无烟火药所需的硝化棉、乙醚、乙醇乃至击发火药,都要完备的化学体系,光靠当下的诸侯国的能力几乎是弄不出来的,没有咸国供应弹药,买了枪也是摆设。

    此外,昨天多半是给苏方信给说的有些发懵,昨晚百里燕又仔细想过,腋目人生理虽有特殊的自愈机制,堪称不死之身。

    但战场厮杀,面对技术对等,乃至超越压倒的有组织军队,只要造成其溃败与大量伤害,乃至暂时的瘫痪,待事后人类控制战场,其留在战场的伤员纵然能自愈,但也不可能立马跑了,届时必然沦为人类的阶下囚,那时把头割下来其,照样能杀死。

    白人的失败,既有武器装备的劣势,也有突如其来毫无准备,被吓坏的因素。

    想到此处,百里燕说与萧公毅与苏方信,却见萧公毅摇了摇头说:

    “这恐怕很难呐。”

    “哦,这是为何。”百里燕惊诧道。

    “据那白人说,他们曾组织起五万人的箭阵对腋目人以打击,但腋目人配有火炮,可在远处以火炮轰击,落地之前如散花一般,喷出数以百计铅丸,十分之厉害。

    除此之外,腋目人配有铁盾,约有拇指一半之厚,约三百多斤,将阵前全部挡住,而后躲在盾后以火器密集发射,边发射边向前推进,始终躲在铁盾之后,除非箭簇能从头顶越过,否则正面难以抵挡。

    但弓箭射程焉有火器之远,故而实难从正面攻破。而我人类,举两百斤者便是大力士,他们却能轻易搬动四百多斤巨物,携此铁盾,正面难以撼动。”

    百里燕听着心头一凉。

    按萧公毅的说法,腋目人作战以一千人、三千人乃至五千人编为一个方阵,方阵四周以七八毫米厚的铁板围起来,向敌推进。各方阵间配以数个,乃至十数个两百人队,负责在击溃人类阵形后的冲锋和突击。

    白人只装备有极为普通的弓箭,射程远够不上腋目人的前膛枪,加之榴霰弹的投入使用,人类结阵应战只有被单方面屠杀的份。如果分散作战,人类的体能、生理、兵器都不是腋目人的敌手,所以无论是团战、群殴还是单挑,人类基本上被全面碾压。

    更要命得是,所谓的铁板多半不可能是生铁,因为生铁面积越大厚度约薄,越容易碎裂,因此可以肯定是熟铁,乃至钢。如是这样,永兴步枪不可能在两百米外击穿六毫米的均质钢板,更不可能击穿八毫米,如正面打排枪,人类就成了活靶子。

    值得注意的是腋目人有榴霰弹,至少这点永兴城比之更强,百里燕甚至可以拍着胸脯保证,铂系铜镍铁基合金炮的射程远在其之上,同样是打榴霰弹,只要其敢结阵,咸军有把握提前三里地把炮弹倾斜在他们头上。

    百里燕担心萧公毅盲目乐观,遂隐去了这段未说,故作忧虑表达认同。

    谈话持续了一日,与萧公毅、苏方信等人达成共识,敲定了部分细节。黄昏时回到公使府,李懿在中庭等了已有大半日,与周空等人议论纷纷。

    “舅舅你可回来了,我可足等了你半日。”

    李懿一惊一乍的,百里燕多半是猜到他的来意,却故作不知问他:

    “何事这般急着找我。”

    话音未落,周空过来说道:

    “听说长孙国北海上出了怪物,有这事吗?”

    百里燕未做回应,看向李懿问他:

    “天子难道已经将消息告知百官公议了吗?”

    “这等惊世骇俗之事,哪里能让百官知道啊,是今早天子召近臣与族亲私下告知,让众人自行商议。我这不是也是听父亲说起,过来向舅舅打听此事。”

    “那你怎么看此事?”百里燕问,口气平平没有起伏。

    “这要是真的,既杀不死又吃人,岂非是我中原大地亘古未有之浩劫,应早做备战才是。”

    “现在备战就一定打得过怪物?舅舅可听说腋目人船坚炮利,三万石大船、两万石大船数百艘,万石大船更是不计其数,每艘船上皆有火炮。

    那长孙国天威大将军炮,便是腋目人所用,最远可达七八里地,且比中原九千斤同炮轻了不知多少,数万火炮齐鸣,只怕是这津邺城,一夕之间便成废墟,如何能战。”

    周空听了心急,忙是说:

    “说的这般恐怖,真有如此厉害吗?”

    “即便没有,也有八成。但我想,天子乃至天下人多半不会相信世上由此怪物。”

    “舅舅此言说的不错,我父亲便不信,不信之人大有人在。”

    “所以你父亲让你过来套舅舅话是吗。”

    李懿脸色一红,颇有些尴尬说道:

    “呵呵……其实外甥也想弄清楚,但父亲却说是御客夸大其词被几个外世的番民给吓坏了。”

    “是啊,几个外世番民就搞的人心惶惶,确实是小题大作了。但你也曾战场厮杀过,十多间中原所见火器哪一样不是仿自与长孙国天船兵器,何等之威力天下人有目共睹,这难道是假的?”

    “可世人皆知天船乃是上天所赐长孙宝物,说是从海上飘来的,天下岂有如此巨大之船。”

    百里燕苦笑一色,摇头看着自己的傻外甥:

    “天下间万物皆可造,哪有造不出三万石船的道理。咸国如今一万石船也能早,三万石船也是迟早之事。所谓上天恩赐,不过是给自己脸上贴金罢了。”

    “那舅舅的意思是说,北海之外真有腋下生目,力大无穷的怪物?”

    “不是我的意思,而是活生生的存在的怪物,其距离长孙已是甚近,中原早晚是要被其发现。天色也不早了,你也该早些回府,免得你母亲担心你。”

    “那好,外甥告辞了。”

    李懿行过礼,转身径自离去。待其离开,周空眉头紧蹙既是担心,她说:

    “此事难不成你早知道?”

    百里燕点了点头,沉声说道:

    “嗯,十三年前南征返回中原后,我便差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