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行-第4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咸国内阁口风无一例外闭口不谈。

    然事情发展到六月中旬,有鉴于咸国举棋不定的态度,卫国果断从德康郡发兵北上,攻入长孙房岭郡,东线战役就此打响,情势由此急转直下滑向不可收拾地步。

    六月十七,陔陵迎来不速之客,公良松携堂侄公良旭,也就是公良修的次子儿子抵达陔陵提亲。

    与传说中传言一般,公良旭样貌堂堂英俊潇洒,身怀不世才学为人恭谦随和,就差骑一匹白马,走在大街上供世家千金瞻仰追捧。

    不过百里燕就纳闷儿了,这么好的儿子,公良修能送上门来白给自己当干儿子?

    公良松公良旭二人的到来同时牵动着各方敏感的神经,心火未消的西寰再次紧张起来,有个百里燕咸国已是不消停,公良氏此刻倒贴上门,只能让日后的局势更加复杂。

    公良松公良旭二人是初来咸国,在此之前十多年间公良松并未踏足咸国,对陔陵十分陌生,百里燕遂安排他们在城中游历了几日,会见了古达帕菲戈斯一家,并籍此暗中观察公良旭的人品。

    六月十八,御客再从中原传回消息,天花进一步蔓延,梁国由于人员往来频密,天花蔓延速度触目惊心已到无法控制地步。而与此同时,咸西丘南两地陆续发现零星天花病例,百里燕一面加快地方接种,一面扩大天花疫苗产量。

    鉴于攻卫在即,大军的调动和集结无疑将加剧天花的传染和扩散,至少需要准备五十万份的疫苗留给镇军与征召新兵,如此留给普通人接种的疫苗将大幅减少。为此只能加强检验防疫措施,同时鼓励各地采取土法牛痘接种,以增加接种人群。

    六月廿五,情势出现重大变化,卫军在房岭大败长孙,并继续向北推进,有沿江攻入糯汤,直捣通翔郡的打算,有鉴于形势发生重大变故,百里燕当机立断,决意起兵攻卫,遂私下向咸王禀报此事:

    “启禀大王,臣建议我国应该即刻起兵攻打卫国,继续拖延,长孙有全面奔溃风险。”

    “现在攻卫,此前所做一切至努力岂不付诸东流,白白帮了长孙。”

    咸王心有不甘,百里燕却说:

    “大王请放心,到时长孙就该来求大王了。”

    “此话怎讲?”

    “臣此番从千岳山北调军马四十万匹,独角马五万匹,准备四轮辎重车辆一万五千余辆,另向御客借了十万匹战马,独角马三万匹,合计咸国本土战马,应该有马匹六十余万。

    一旦将卫军在东线主力击溃歼灭,臣将长驱直入率军西进一直杀到梁国边境,切断盘踞长孙西南卫军,而后攻取长孙七郡县,以彻底歼灭卫国百万大军,并截断长孙南下通道,届时长孙西南郡县尽入我手,要想拿回去,可就由不得他了。”

    咸王闻讯大吃了一惊:

    “爱卿,此举能行吗,那可是几千里地呀!”

    “大王放心,卫国主力如今都陈兵于东西两线与各地边境,其腹地除了郡兵毫无主力精锐,其东线主力被我军击溃后,西进道路将畅通无阻。

    我军起兵一百五十万过江,分兵五十至六十万人西进,其余兵马皆在各地围困城池,令各地卫国郡兵无法集结,而后趁西线卫军毫无准备之际,突入其后方将其分割歼灭,卫国百万大军从此荡然无存。

    而后只要迫使卫国投降,各地被围卫国城池将结束包围转交我军,如此大举可定。”

    传统作战以战线推进为主要作战模式,穿插机动,大纵深打击很难实现。如果选择绕过,城池守军随时可能集结和偷袭,甚至切断己方退路,陷入腹背受敌,因此传统作战受制于机动性和后勤制约,极难实现纵身穿插作战。

    如孙膑围魏救赵直攻魏国大梁,也是钻了魏国主力在外的战略空隙,撇开魏国子成,直逼大梁。

    但此举有三个前提,出兵目的非是为了决战,而是引诱敌军主力撤退。其二军队必须具备耐久,且迅速的快速行军能力。其三消息畅通且快于敌军,必须实时掌握敌方动态。因此围魏救赵这等绕过前沿城池,而攻核心的纵身打击才能奇效。

    而且农耕时期的生产力低下,围魏救赵最终的结果是庞涓大军被调回,魏国白白攻赵损失大量兵士和钱粮,对于农业型社会而言,损失不亚于一场败仗。

    咸国经过二十余年建设,社会的经济军事政治,从农业为主的传统国家,逐步转向工商农三业并举的工业化国家,无论是战争的动员能力,资源调动规模,都比传统农业诸侯强得多,基本具备实施整体战,动员两百万以上人口直接或间接参与作战的能力。

    而千岳山大量养殖的军马独角马,乃至载重超过三十石的新式辎重车辆,极大解放了后勤人力,具备短期集中压倒性优势兵力,投送大军团机动,实现纵身突防的作战能力,消灭卫国有生力量的同时,后方完全可以交给步兵一路扫荡。

    对于那些可能成为纵身突防威胁的城池和堡垒,则由跟随攻击的步兵负责围困,待卫军主力全部歼灭,卫国投降,这些城池顺其自然的第一时间落入咸军手中。

    “大王,待我军完成对卫军主力的歼灭,卫国的门户将完全暴露于我军兵锋之下,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次横扫中原前的一次预演,此后作战都将以此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摧枯拉朽扫荡天下。此战不仅在于狠狠给卫国以厉害,也给觊觎我国之诸侯以震慑,谁若敢有非分之想,卫国便是前车之鉴。”

    咸王听的心潮澎湃难掩激动,他说:

    “那此一战后,版图该如何取舍?再有,如若晋国趁我举倾国之兵来犯,又该如何。”

    “回大王,此一战后,臣建议割长孙桑南桑北清田蜀田四郡,或至少三郡。

    其若不从,我军夺取的西南七郡他也就甭想要了。我军可全盘接手卫国与卫国所占中原之土地,以咸国如今国力,新增十余郡虽有些吃力,但大不了国内再勒五年裤腰带,五年过后新郡缓过气来,我国力将再增三倍以上,二十年内荡平长孙与晋国指日可待。

    如若晋国敢于趁机出兵攻我,大不了中原之地不要了,臣率兵即刻回援本土,杀奔晋国。亡其国灭其祖庙,一雪前耻。七月后,永兴城将有大批新式兵器产出,大王可调禁军操练,只要守住都城,死守各地,纵然晋军兵临城下,臣也会率兵四十天内赶回咸国。届时再如法炮制灭了晋军将主力也就是了。”

    “那好,此事爱卿速与卢卿赵卿商议,明日早朝当庭奏于寡人!”

    “诺!”

    :。:


………………………………

第1006章 烂嚼舌头

    与咸王商定,百里燕驱步赶往国政监将卢皋赵逊二人约到无人处,将计划和盘托出,二人闻讯后都是吃了一惊。赵逊高度怀疑百里燕的作战预案:

    “永兴侯也是用兵之人,以骑兵绕过敌军城镇,而令步军跟随围困,此法是否太过冒险了。而且这也非几百里地,此乃数千里地呀。”

    “是啊,自古从无这般快速突进之战法,稍有差池,几十万人性命将白白断送,是不是稳妥一些的好。”

    “二位将军,卫军主力均压在前线,其腹地守军全无,有的只是些郡兵,我军若在歼灭卫国东线主力后推进缓慢,根本等不到拿下原山郡,卫国便会在西线从新调集大军阻碍我军西进,如此便是给了长孙,给了梁国以反扑机会。届时真正得利的将是他国,而我国忍耐多时,却只得两三郡的白地,这还有何意义呢。”

    百里燕尽可能说服二人,然赵逊仍有疑虑,他问卢皋道:

    “卢将军,此番我国将征多少兵丁”

    “预征战卒五十万人,民夫八十万,合计原有镇军是一百六十五万人,此外还有二十万辎工营,是一百八十五万人,若按永兴侯计划,恐怕还得再征五十万,如此一来将影响今年秋收与冬麦种植。”

    “这可不是小事啊永兴侯,牵一发动全身,若是陷入苦战久拖不决,乃至死战,势将危及咸国存亡,你可知道。”

    “赵帅,正是此战极为关键,燕才决意以雷霆之势给卫国以沉重打击,以求速战速决。更重要的还在于腋目人之威胁远甚于诸侯之威胁,燕纵然再胆大妄为,也不敢不敢拿咸国之安慰当儿戏,故而此战燕有十全把握获取全胜。”

    赵逊犹豫不决,他又问卢皋:

    “卢将军,军中现在你比老夫熟,我军现在可有决胜卫国之力?”

    “赵帅放心,正在操练的新军以一当十,若非时间仓促,明年此时我国将有十万以上的新军,届时十万人便可抵挡百万卫军,这还是步军。如若合计火炮与舰船,我国五万新军的战力不输百万卫国虎狼,此战获胜的把握确实很大,但我还是担心推进过快生乱,影响战局可就麻烦了。”

    这时百里燕接话说道:

    “第一次实施此种战术,突发偶然与混乱将在所难免,关键在于迅速处置与调度得当。只要处置得当,调度急事,所生一应混乱都不足为虑,还请赵帅卢大人认真考虑在下意见。”

    赵逊捻着白须思考若久,态度依然谨慎:

    “那大王是同意了?”

    “在下已说服大王出兵,战法大王仍会考虑赵帅与卢大人建议。不过战法事关重大,还望二位莫要伸张,以免军机泄露遭致不测。”

    “那好吧,再让本帅考虑考虑,明日再做答复。”

    其实早在盛元647年决意攻卫开始,百里燕着手从武备营中抽调各级优秀军官,组建类似于“陆军总参谋本部”的框架,以制定攻打卫国的战争预案。

    同时派出御客,渗透卫国,摸清了各地的道路桥梁仓储人口以及各地民情与贵族情报,制订了详细的攻击方案。

    以咸国现在的国情条件,继续以前传统逐城逐地的挨个争夺作战,无异于绞肉机式的蠢材战术,不仅消耗枪弹和人命,更浪费大量宝贵时间争夺一小片地域而丧失政治上的主动权。

    技术后勤和国力的根本变化,使得咸军具备了使用更为先进战略战术的空间,大可利用卫国传统作战思维,对其主力集中歼灭。同时以绝对优势兵力迅速西进,分割包围每个重点城镇,以达到迅速占领,瓦解卫国再次动员集结兵力的目的。最后从军事上打垮卫军,继而达到发动战争的政治目标。

    下午,百里燕赶回府中。前脚刚进后院拱门,隔着老远便是听到百里芳叽叽喳喳的说个不停,肖春玉春柔春芳周空百里璇诸女子听的很是起劲儿。百里燕快步上前打断说道:

    “芳儿,又在呱噪什么。”

    百里芳闻讯心里一惊,忙是收住口舌,转身回头:

    “爹,今日回的可真早啊。”

    “别转移话题,问你呢,不好好呆在惜香阁,又在此处鼓噪什么呢。”

    “哦,是这样,妹夫今日去了议贤馆,据说把那些个酸腐文人辩的七窍生烟,还差点动了手呢。”

    百里燕闻讯翻了个白眼,这还没上门呢,连妹夫都叫上了。

    “谁是你妹夫,你倒是真会往自个儿头上拦生意,你怎么一点不知道害臊呢!”

    “爹,旭公子和香妹的事不是已经定了吗,早晚都是咱家的上门女婿,叫妹夫也没错呀。”

    百里芳一副很是应该的样子,百里燕顿时有些来气,他怎么就生了这么个女儿。

    “你去盯梢人家了?”

    “未来的上门妹夫呀,怎么也得好好审审,万一爹你看走了眼,岂不是害了我香儿妹妹。”

    “你呀你,管好你自己的事就不错了,你妹妹的婚事要你操什么心,反正你又不嫁人!”

    此话一出,诸女子哄堂大笑,百里芳面红耳赤好不羞臊:

    “爹,都说了不许提此事,你怎么又提呢!”

    “行了,该做什么做什么去,不要总盯着人家,这样不好。”

    “哦……”

    百里芳悻悻退到一旁,转而与百里璇魏宁宁说笑起来,百里燕来到周空跟前道:

    “随我去书房,有事交代你。”

    “嗯!”

    少时驱步来到书房,待二人坐定,百里燕小声说道:

    “马上要对卫国用兵,你明日即刻赶回镇军驻地,做好启程准备。”

    周空听了一惊,忙是说:

    “不是说要等长孙同意割地之后再发兵吗,现在地没到手便发兵,这行吗。”

    “卫国态势有变,房岭的情势不太妙,如若卫军彻底攻入房岭站稳脚跟,再出兵攻卫,可就有些棘手麻烦了,故而不能岭卫国全部吃下房岭,必须让其调回出主力。”

    卫国胆大妄为发动两线作战攻入房岭让百里燕有些棘手,房岭是丘陵地貌,有大片大片的山林,沿岸滩涂同样是丘陵,卫军从德康奔溃,相当一部分会退入房岭,这就给咸军西进带来不确定因素。

    退入丘陵的卫军将借助丘林为掩护与咸军周旋,若大举进攻,炮击效果将大打折扣,咸军无法发挥出火炮优势,如若用人攻山,势必是肉搏占,无疑加剧己方伤亡。

    因此必须赶在卫国彻底攻占房岭之前发出战争威胁,迫使卫国停止扩大战果,从而将之调回德康暴露于咸军火炮之下。

    :。:


………………………………

第1007章 伐卫(1)

    听完百里燕细说,周空心生疑虑

    “现在出兵,七月下旬也未必能完成集结,是否仓促了些?”

    “先吓唬吓唬卫国,同时做最后的谈判,我料定卫国、长孙都不会答应条件,因此真正开战还有些日子。最重要的是得把卫国人拉回来,好拉近了收拾。”

    “这么说,此番是要动真格的了?”

    “不错,要么不动,动则惊天动地气吞山河。你的镇军抵达甘府之后,当年裁撤的旧部重新归建,同时补充新兵由你节制。不过你的镇军现在有一万两千人是新军,新军暂由我节制,因此重新归建的旧部与新兵由你另作安排,你要又有个准备。”

    当年裁军和整编,咸军裁撤兵员近五十万人,多数是招降纳叛的黑巾军兵卒和咸军老弱兵丁,此番征召一百余万兵员有三十余万是当年三十至四十岁间的老卒,十七万是新军制实行以来陆续服役期满退役的兵员。

    这些再服役兵员军事素质过硬,具备高度丰富作战经验,退役裁撤后平日种地务农,接受定期整训,重新征召入伍,其战斗经验与常备镇军相当。

    尽管部分人年纪有些大了,但并不妨碍这些兵丁作为基层骨干和下级军官以老带新的作用,同时武备营将补充中上层军官,以便于短期内迅速完成建制重建。

    翌日早朝,百里燕请奏出兵,一石激起千层浪,太子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父王,长孙并未对我国所提要求做出反应,我国便出兵攻卫,如此毫无利益可言,有损我国国力,儿臣以为出兵不妥。”

    这时百里燕说

    “太子殿下,此一时彼一时,如今卫国攻入房岭,其意在阻断思水江下游,趁我水军主力未到时,先行攻过思水江,从北方威胁我甘府、上关等地,此时再不出兵,我国将彻底丧失出兵时机,并在陆路与卫国接壤,届时我国将两面受敌,严重威胁我国腹地安全,此不能不查。”

    “司农大人此言荒谬!我国与卫国签有互好国书,卫国缘何要攻我咸国,若非司农大人出尔反尔执意出兵,如何又会与卫国为敌。”

    “太子此言差矣。我国不攻卫,卫国便不会攻入房岭、糯汤、清田、高蓄了吗,臣看不见得。以臣之见,卫国西线已胜券在握,东线出兵是早晚之事。即便我国安享太平与卫国互好,卫国就能放过长孙?与其祈望卫国高抬贵手,还不如我国奋发图强自御外敌。”

    太子、百里燕唇枪舌战互不相让,咸王这时说

    “太子与永兴侯所言皆有理,赵卿以为现在发兵可否妥当?”

    “启禀大王,老臣以为思水江下游水道至关重要,若被卫国捷足先登,卫军将从下游攻入高蓄,再由高蓄攻入清田,甚至桑南。而此两郡于我甘府、上关、彭源、咸西乃至丘南接壤,届时我国四郡直接暴露于卫国兵锋之下,如此大坏局面极为险恶,臣赞同即刻出兵,先从水面遏制卫国从下游过江之举。”

    话音落下,陆亭训说

    “臣也赞同出兵,思水江下游水道不利大船作战,卫国极易赶在我发兵之前先行过江攻占高蓄、清田,并在我国北面陈兵,日后卫国若主动来攻我,威胁的不仅仅是我国本土,更严重威胁我国通往中原的商道,于情于理都应出兵。”

    赵逊、陆亭训立场鲜明,出兵态度坚决,外朝异议之声迅速压制,咸王故作举棋不定之色说

    “两位爱卿都赞同出兵,可有哪位爱卿不赞同出兵?”

    话音刚落,中大夫谭乐上前说

    “臣反对。”

    “哦,谭大夫为何反对。”咸王无视问道,心里不太痛快。

    “启禀大王,卫国乃西海虎狼,攻卫实为不智之举,且不说劳命伤财枉费我国将士性命,败了还将危及大王社稷,即便胜了也无利可图。与其如此,还不如继续与卫国言和重归旧好。”

    谭乐所言很快得到太子响应,其说

    “父王,谭大夫所言字字珠玑直切要害,卫国虎踞西海兵锋锐利,我国国力虽盛,然人口不足堪用,与之相争如两虎相搏必有一伤,即便侥幸胜了,也是惨胜。而那时,只能是便宜了其他诸侯,而害了父王江山社稷,还请父王明鉴。”

    “太子所言不无道理。”咸王表示肯定,但话锋一转却说“但如今卫国已从德康发兵北上威胁我国本土,寡人焉能放心。诺卿,你以为我国若不发兵,卫国可有从东线退兵之可能。”

    “启禀大王,前番好歹我国出兵能得长孙六地,取卫国之土,大有利可图。而今以我国不发兵换取卫国东线撤军,这可就亏大了呀。

    更何况我国本就未发兵,籍此未成行之举与卫国交涉,岂不是授人以柄送上门给其讹诈吗。其若以东线撤兵为条件,向我国勒索,那时怎办。如此不仅令卫国探得我国心虚不敢用兵,反助长其嚣张气焰,实为不智之举。

    臣以为,要么先发兵再谈判,要么干脆不发兵也不谈判,任其发展。但任其发展的结果恐怕便是卫国与我国陆路接壤,日后其若攻我,将再无天险可依。”

    诺一言话音刚落,卢皋上前说

    “启禀大王,诺大人言之有理。比之日后诸侯威胁,卫国若得长孙土地,日后必成天下一统之势,我国若不发兵,便是等于坐等日后被卫国吞并。此战不在于我国能得多少土地人口,而在于在日后五十年内能否存立,倘若只图眼前安逸,而罔顾子孙祸福,便是自取灭亡。

    而今我国与卫国虽有互好国书,然卫国却丝毫不顾及我国感受,在西线胜券在握之际,悍然在我国门口发兵,可见其从头至尾是利用我国按兵不动以拖延时间,待其完成西线作战,便即刻在东线发兵,取得地利之便,好为日后彻底吞灭长孙,攻打我国打下根基。

    其若是真有诚意,又怎能不顾我国感受悍然东线发兵,可见其是蓄谋已久。臣甚至担心,长孙战败之后,卫国下一个目标便是攻灭我国,夺取我国富庶土地,从而为其扫灭天下提供财力。其用心之险恶,手段之卑劣,大王不能不防。”

    “卢卿所言有理有据,寡人深以为意。”咸王肯定道,下刻与高勋道“高卿,发兵之事你一下如何?”

    “回大王,臣也赞同发兵,不论能否取得利益,关键在于我国东面、南面皆有强邻,如今唯有西面长孙孱弱,倘若连西面亦被卫国取而代之,到那时,我国可就真是强敌环伺处境不妙了,此乃臣之肺腑之言,还请大王明鉴。”

    现在内阁之中除太子一人外,其余皆赞同发兵,情势彻底倒向主战派,咸王思考片刻迅速做出决断

    “既然多数爱卿认为发兵更为有利,为国运长远计,即日起诏告列国诸侯,咸国对卫宣战。永兴侯!”

    “臣在。”

    “寡人任命卿为主帅,卢卿为副帅,举我全国之兵攻卫,爱卿可有把握取胜。”

    “请大王放心,臣定不负大王使命。但臣有一事相请,还请大王恩准。”

    “爱卿但说无妨。”

    “启禀大王,此番攻卫关乎国运,臣以为,各地勋贵皆应该共御暴强随军出征,故而臣建议号召勋贵参战以充实我国兵源。”

    咸王闻讯窃喜不已,遂是悻然允诺

    “爱卿此议甚好,寡人准奏。”

    “大王英明!”

    百里燕附和道,赵逊突然说

    “当此关乎存亡之际,老臣身为司马,替国出征责无旁贷,老臣请命随军出征。”

    赵逊年事已高,咸王并不打算安排他出征,如今赵逊主动请战,咸王不太好驳其面子,遂不无担心说道

    “赵卿年事已高,寡人于心何忍呐。”

    “大王放心,老臣年虽已老迈,然尚能拉的动硬弓,迈的开健步,日食熟肉三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