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行-第4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卿年事已高,寡人于心何忍呐。”
“大王放心,老臣年虽已老迈,然尚能拉的动硬弓,迈的开健步,日食熟肉三斤绰绰有余,只要一息尚存,老臣这一颗赤胆忠心便永远是热的,还请大王恩准。”
“这……”咸王犹豫,遂看向百里燕问道
“永兴侯意下如何?”
“回大王,臣愿让出主帅,追随赵帅,绝无怨言。”
“那好,寡人改命大司马永兴君为三军统帅,永兴侯改任副帅,卢卿继续以大司马使之职随军出征,陆亭训大将军尽速移交陔陵城防于禁军,另着太尉张佑,即刻返回陔陵复职,总督各路军马粮草辎重,即日起,我国对卫宣战!”
对卫战事出乎意料的开局登场,既没有利益诉求,亦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以至于消息传开之后,各方势力犹感是做梦。
太子府后花园中凉亭下,早朝刚散不久,对卫宣战的消息便不胫而走,西寰是最先得知开战消息的第一人。
“什么,咸王对卫国宣战了!”
“是的公主殿下,太子传来的消息,内阁一致同意,对卫宣战。”
季宁飞快说道,父亲季锦昇说
“难道长孙妥协了吗!”
“不可能!”西寰否定道“若是长孙妥协,本宫怎一点消息也没有。”
季锦昇这时又说
“可若不是长孙妥协,咸国发兵做什么呢!”
“父亲,据太子传出消息说,百里燕担忧卫国沿江攻取房岭、糯汤扼控下游水道过江攻取高蓄、清田。”
“这……恐怕是百里燕之托词,骗骗太子与文吏可以,焉能骗得过行伍之人。”
“长孙主力尽在西南,东南守军较为薄弱,卫国由东线攻入房岭等郡确实要比西线作战更为容易,然东线接壤之地丘陵居多,卫国纵然猛攻,没有个一年半载哪里能打下四个郡。更何况打下七个郡便是耗费了两年,攻取四郡绝不会少于一年。
百里燕此时出兵根本毫无道理,即便担心下游水道被卫国所控,大船作战不便,然咸军亦有内河三五千石战船,其战力在卫国水军之上,加之还有火炮,咸国水军根本无需担忧卫国扼控下游。”
季锦昇分析得不错,咸军是一支远海作战与内河作战兼备的水面力量,尽管大船体形限制了战舰在内河的机动,但咸军也装备有大量内河三千石、五千石战船,列装有海军淘汰的637型舰船钢炮,具备压倒性优势。
卫军要渡河,就必须坐船,即便依仗陆地火炮支援,但也不可能全线铺开。因此咸军完全有能力全面封锁航道,杜绝卫国渡江,甚至主动出击全歼卫国水军也不无可能。
但问题也来了,百里燕主动出兵的动机是什么?既没有得到长孙的允诺,同时还要面对处于守势的卫军,咸军强攻之下占不到什么好处。
“不对,其中定是有诈。”心中暗忖,季锦昇与西寰说“殿下,这其中恐怕另有隐情,百里燕定是还有我等所未知雷霆手段。”
“能有何雷霆手段,难不成还如上次招降纳叛收编叛军一般,买通卫军投降,他做梦呢!”
叛军不同于正规军,士气低迷的叛军更不是正规军。任何一支正常的正规军都有其核心价值观和国家诉求,要想瓦解绝非易事,瓦解一两支容易,瓦解多数根本不可能。
叛军是一群无组织无纪律的混杂组织,其没有统一的号令没有可以团结部众核心的诉求和价值观,因此在诱惑面前,乌合之众的叛军更容易被物质所收买,如果无法被收买,也意味着其本质上已不同于普通叛军。
因此继续收买政策并不是明智之举,西寰当即予以了否定。但百里燕的为人西寰非常清楚,她又不得不相信季锦昇的判断是正确的
“前番挫败了百里燕讹诈两郡时,季将军断言百里燕不会出兵,而今百里燕反其道而行,季将军以为其能有何雷霆之举?”
“公主恕罪,此番属下也猜不出百里燕究竟意欲何为,眼下只能是看一步走一步,静观其变。贸然再做干涉,只怕百里燕再生变故,中了其奸计。”
西寰脸色不悦,但她何尝不知道百里燕根本就是个怪物。
“罢了罢了,即刻差人去将马仲宁召来,本宫要见他。”
“诺,属下即刻去办。”
。
………………………………
第1008章 伐卫(2)
西寰得知消息不久,姬康、李懿慢一步得到宫中传出的消息,闻讯咸国发兵在即,姬康喜出望外
“太好了,咸国终于按耐不住,要发兵攻卫瓜分土地,看来局势是要大变呀。”
这时李懿反是担心起来
“我看不见得,舅舅向来是谋定而动,不会轻易决断。眼下长孙既未同意让地,咸国攻卫看起来也占不到多大好处,我看肯定没什么好事。”
姬康不屑道
“哼,百里燕再厉害,他也是爹娘生养肉长的,江对岸的六十万卫军不是泥涅的陶俑,此战不崩下百里燕几颗牙,咸军休想取胜。
两虎相争必有一伤,不是卫败便是咸亡,只要百里燕贪图卫国土地,出兵是必然之举。我即刻给父亲去信,表兄今晚务必再去永兴侯府探清虚实。”
与此同时,公良松、公良旭叔侄二人正在茶楼聊天很是惬意
“旭儿,我看那百里燕的大夫人和香小姐对你可是挺中意的,这对门亲事堂叔看,肯定能成。”
“能不能成他人都说了不算,关键仍是永兴侯。其智慧过人城府深重,他若是不将我看个透澈,定是不会轻易同意这门亲事。此外,他定是担心父亲另有所图,故而还在犹豫。”
“有得必有失,有利必有弊,与我公良氏结亲,对其有利,对咸国有利,百里燕定时会同意的,侄儿放心好了。”
二人说话之际,公良氏护兵迅速来报
“启禀二位主人,刚刚得到消息,咸国对卫宣战了。”
公良松闻讯大吃一惊
“消息确切吗!”
“咸国外执使诺一言已将战书下给卢贾,千真万确。”
“这……难道长孙已同意让出两郡!”
公良松猜测道,公良旭蹙眉说
“似乎不像,以永兴侯秉性,倘若长孙同意让出两郡,必会先派兵进驻桑南、桑北两郡,而后发兵,否则一朝战败,长孙亦再战败,定不会履行承诺,如此咸国岂不是血本无归。
而今连一点消息也没有,侄儿以为其中透着古怪呀。”
“嗯,贤侄所言有道理。百里燕不是吃亏之人,其确实不会未得到好处之前替人出头。可没有好处,百里燕发兵做什么!”
“侄儿以为,倘若百里燕主动提出发兵,而内阁武官均没有反对,只能说明不仅百里燕有把握击败卫国,而且是多数武官均有把握。若是如此,侄儿敢断言,咸国定是能轻易击败卫国,而攫取最大的好处。
当战胜把握极大时,所能收取之利益亦最大,百里燕还有何道理继续等着长孙的两个郡县,干脆发兵自取岂不更好。侄儿敢断言,咸国此战恐将大胜卫国。”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公良旭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察觉到百里燕出兵时的心态和战略走向。当所有人都站在传统角度审度这场战争时,无不认为咸国出兵必是苦战,然只有公良旭站在更高的高度重新审视着时代的走向。
公良松对此深以为意,他说
“贤侄言之有理啊,这百里燕向来离经叛道不走寻常之路,作战更是毫无章法。想当年困在南地,谁也想想不到坐船沿河一路烧杀抢掠,只有他想得出来。谁也没想到最后能讹诈如此一笔巨财,只有他做到。细想起来,真不能低估了他,说不定此一战真能出人意料。
我等赶紧回府吧,待他回来,也好好问个究竟。”
“堂叔不可,此事谁人都能问,唯我等不能问,问了未必是好事。”
公良松闻讯不解忙是问
“贤侄这是做何?”
“永兴侯城府深重,更何况是咸情消息,纵然我等去问了,所知也不会比坊间消息更多。与其如此,还不如自在逍遥一些,如此反可令其对侄儿刮目相看,免得被其感觉我等处心积虑,这样反而弄巧成拙。”
公良松听着颇有几分道理,忙是问
“贤侄为何如此认为?”
“这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人亦分三六九等,而人才更是有上中下三等。若在细分还分下下等,下中等,下等,以此类推。
这下等人才,只会将份内之事做好,鲜有创举,此种人一世只能做些庞杂琐事的俗务,不值一谈。而中等人才,不仅能做好份内之事,还能做好份外之事,为上官之左右,此种人才至多做至属官。然当下高官厚禄者,能有中等才学已是凤毛麟角,更多高位被昏庸泛泛之辈所窃据。
而上等人才是那种既能下而又能上,做多而言少者,其三言两句举手投足便可解千难万险之人,然此等人才少之又少,不亚于天上之日月,江河之明珠般稀少。”
公良旭说的头头是道,公良松听着在理,他问
“那侄儿自己是何种人也?”
“呵呵……”公良旭悠然一笑说“上上大才如幽然芬芳,闻之扑鼻观之无息,摘之可惜弃之不舍,此乃真正之上上之才。正如当年百里燕深藏陔陵接头庶民中,谁人能知其有此等经世济民之雄才大略远在天边而近在眼前。”
公良旭一早看出百里燕用人有其独特之处,其自身经历也说明了用人核心在于“唯才是举,知人善任”,将合适的人选用于合适的位置,那些只说而不做的人,往往很难被百里燕所重用。
如今咸国出兵的消息满城皆知,公良氏不可能不知道,届时上门打探消息者不计其数,公良松此时跟着一起参合,是说明公良氏跟着起哄呢,还是说明公良氏更聪明。相反安安静静的等待,更能引起百里燕的关注和赏识。
公良松的性格和谋略远不及公良晨、公良修两兄弟,他的行为更多受到公良旭的左右,公良松的态度既是公良旭的态度,百里燕不会想不到。
当天下午,咸国对卫宣战消息传遍全城,黄昏时檄文都贴到了大街小巷,经过前期数月的预热和炒作,舆论并未出现过激反应,但仍引起不小震动。
反应最大的非盘踞在陔陵与王眷两地的权贵势力,一听说要出征,这些个养尊处优惯了的大爷和公子忙不迭的去抱大腿,大呼倒霉。
“呸,百里燕这个王八蛋,自己找死还拉垫背的,真他妈的混蛋!”
庆忝君米垣破口大骂,长子米易接话说
“爹,百里燕用心险恶,明知道卫国不好对付,还要我等随军出征,明摆着要我等去送死啊!”
“那还用说,这个王八蛋上辈子哪儿得罪了他,非跟我过不去。待落入我手里,早晚整死他!”
“爹,现在说这些也无济于事,咱们的人马怎办,好歹也两千多人,就真眼整整看着被百里燕拉去坑了!”
“呸!哪儿那么容易,太子说了,此番是各地私兵单独置镇军,由卤侯派人统帅,不干他百里燕的事。”
百里燕之所以裹挟权贵私兵出征,压根没指望他们能去冲锋陷阵,真要是去冲锋陷阵,百里燕更担心他们把自己给卖了。但是又不得不给他们一个荣立战功的机会,否则到时他门大可以说百里燕任人唯亲排除异己,没给他们立功的表现。
正是抓住权贵阶层饱暖思淫贪生怕死,却又贪恋权利的心态,得给他们一个立功表现的机会,要不要表现是你们的事,但机会给你们了,别说我没给。
当然,若真有零星个别权贵闪耀出几分将星气质,只要上路,适时也会扶他一把领上正道。
翌日,战争工作全面启动,第一件事是收夏粮,有鉴于战事将至,今年秋粮全国免征一季田赋。消息一出,派驻咸国诸侯使节哗然,只听说战时征粮的道理,从没听说战时不征粮的先例。
由于农耕时代粮食产能限制,战争主要打的是粮食和人,因此长期战争不仅需要有充足的粮食储备,更需要协调国内农业生产。
而战争抽走了大量青壮年,战争的抚恤更需要支出钱粮,因此战时加征赋税是必然之举,几乎没有对外战争对内不征税的。
但凡是都没有拒绝对,百里燕决定取消秋季征粮,也是权衡各方得失拿定的注意。
其一,全国民力尽数调往了西线,国内青壮劳力凋敝,夏种播种面积将大幅减少,秋收的收获量剧减,再征收税赋,对下层百姓生活影响极大。
其二,咸国连年进口晋国粮食,国库粮草、副食品储备丰足,牲畜存栏率高,足够供应一百万人坐吃山空三年,征税的价值不大。
其三,存起来的东西总得消化掉,靠制度化的调运和出货是能解决问题,但不如吃进肚里来得快,因为战备的长期的仓储不仅有损耗,还得浪费仓库空间和费用支出。
最后,这是咸国第一次发动整体战,是检验过去二十多年成果的一次实践,发动全面整体战代价太大,需要动员方方面面,经济和社会成本压力巨大。
同时过于紧张和重压,容易令内政运转出现问题,综合考虑利弊得失,百里燕倾向于局部动员,检验国防力量,同时减轻社会负担,消除战争带来的国内隐患。
()
。
………………………………
第1009章 伐卫(3)
六月底,薛胜第七镇、周空第八镇先行赴甘府,七月初四,咸王于城南举行出征大典。
不同于以往排场,此番出阵要低调得多,此番既没有摆仪仗,咸王亦未到场,而是由太子代咸王出席出征大典,随后赵逊、百里燕、卢皋、陆庭训等人携子弟,率领由权贵私兵拼凑了两万六千多人,一路稀稀拉拉出发上路,丝毫看不出这是一支即将与虎狼搏斗厮杀的军队。
翌日,“大军”抵达王眷,吸收各路权贵私兵五千多人,至此各地权贵私兵大都集中于此,只剩卤侯、轩亭、广信三路私兵还在路上。
七月初六、初七相继抵达永兴、轩云,蒋杰携武备营四千人编入大队,经由瑞田渡口过河。有鉴于军事保密的必要性,武备营一律配发冷兵器,枪支弹药装备移交薛胜镇军,抵达甘府郡后另行配置。
七月十一大军至泰来、中兴、隆盛等地,方亮、田鹏第六镇军汇入大军。
方亮、田鹏这支镇军编制两万人,多数是新附中原民,更重要的是第六镇军不设大将军,没有大都督,方亮、田鹏均为督军,比大都督还低一个级别。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归根到底还是排外。新附中原民根深蒂固的排外,任命谁出任官方长官都不能让他们心服口服,但要提拔一个外来人出任军事主官又不容当下的体制所容忍,于是就出现既没有大将军,又没有大都督,督军领兵过万的奇特景观。
七月十五,马匹经由甘府过万川经丘南赶入都郡,大军得以骑马赶赴前线,沿途数以万计预备兵汇入队伍,至八月初抵达甘府,起初的三万多人增至二十五万。
七月廿二,百里燕先于大队赶到万川,视察各地产业兴办情况。
648年全年至今,万川各地兴建厂房一百五十七处,四十五处尚未竣工,陆续兴办啤酒、酿酒、面粉、棉纱、纺织、染布、制药、水泥、食品、皮革、被服、车场、铁器作坊等基础产业六十三家,中学堂两处,益草堂分院一处,综合性防疫站一处,人员多数是由瑞田、轩云两地抽调的骨干,招募当地用工培训开工。
同时计划于明年下半年开始,陆续向万川运输安装一批先进变速机床设备,筹建机械加工、螺纹生产、仪器仪表、精密加工等核心产业,工人将从永兴城直接抽调,连同家属一起搬入万川安置。
而与此同时,七月十八前后,咸国出兵消息送达晋国都城平汤,西寰与季锦昇的疑虑,此刻也成了晋王与范涛的不解。
“这百里燕傻了不成,长孙未许诺让地,咸军与卫国强拼,能得什么好处!”
“大王,百里燕素来离经叛道,臣以为季锦昇所言有几分道理,以百里燕秉性,其是断然不会吃亏的,定是有非寻常手段可以得利。故而臣以为,我国在歧国的北军也应尽快转入作战,并联络西海四国在卫国兵败之后联手发兵。”
“可要是咸国败了呢!”
晋王担心道,此时范涛学生高吉上前说
“如果咸军败了,我国不妨落井下石,至少将陵山银矿拿回来。若是卫国欲对咸国发兵,我国更可以趁虚而入直捣永兴,以协防为名占了都郡东郡,让卫国什么也得不到。”
晋王闻讯有些意动,遂问范涛
“范相,此议如何?”
“臣以为可行,我国在岁当尚有五万驻军,北地还有五万,赶在卫国之前抵达永兴河轻而易举。同时也可征召役兵与募民军参战,三月内集结四五十万人绝无问题。”
有其师必有其徒,公叔阔走极端,带出个学生范涛走极端,如今高吉有样学样也走极端,真可谓是一脉相承。
八月初九,百里燕抵达甘府未等坐热,便得到御客消息,穆尼亲自押着货物进入中原交易。百里燕寻思着去年穆尼未来,今年突然再来,有些不同寻常,遂让萧公毅那里差人前进一步打探消息。
而与此同时,甘府郡一江之隔的德康郡江泉城东门城头上,卫军主帅,原卫国镇南大将军杜振之子,如今的东征大将军杜锐勋,站在城头上手持一支八倍望远镜瞭望着东岸的咸军,心里很是忐忑,他与身边护将王谢说道
“王将军,咸军兵力可否查探清楚?”
“启禀杜帅,咸军各地盘查严密,往来皆有暗哨密探行动,我国细作很难靠近咸军所经之处,而咸军行军根本不经城镇宿夜,故而我军亦无法从其落脚处寻找蛛丝马迹。”
“那可曾探到咸军辎重粮草转运情况?”
“有,不过说来也奇怪,咸军辎重转运分为陆路与水路,水路转运以都是普通军资,而陆路转运的粮草甚少,都是一些木箱与杂物,完全看不出咸军究竟集结了多少大军。但咸军从南境马场先后迁回了四十万匹战马。
以百里燕战法推算,其至少都得得有十五万骑兵或是步兵骑马,一人三匹马交替出击,而步军应有四十至五十万。但从陔陵发来的消息看,咸国此番是举全国之力,如此推算的话,属下实在想不出,咸军就能集结多少兵马。”
“是啊……咸军来势汹汹,却无法洞悉其实,但隔着江仍能隐隐察觉杀气,此态绝非善事。”
杜锐勋隐隐感到事态的不妙,眼下正值中午,江面一片开阔,对岸尽收眼底,更别说还有望远镜,然而江泉城如此重要要冲,对岸却不见咸军任何动静。
按常理,两军对峙要冲必设重兵把手,如今各国均有火炮,隔江都能打到,咸军没有不在江对岸驻扎重兵设立炮兵阵地的道理,然咸军主力进入甘府数日,迟迟不见江对岸有什么动静,不免让杜锐勋感到不同寻常。
八月中旬咸军主力镇军全部抵达,预备兵增至六十万,百里燕着手扩充各镇兵力,加强整合。卫国气焰大为收敛,杜锐勋不仅停止继续向北攻击,察觉咸军异常后,火速抽回攻入房岭主力二十余万人,巩固德康防御,并向卫王求援。
咸军将大营扎于江边的阳都城中,阳都西距江边十里,北距泉河三十里,是扼控甘府内河的重要枢纽。
按道理如此枢纽之地,应该紧挨泉河与思水江交汇处筑城,然阳都西北泉河与思水江交汇处乃是一片滩涂,遍地淤泥,由于常年洪泛,两水相交之地每到汛期必被淹没。
咸国接管甘府之后大力疏浚河道修筑堤坝,这片洪涝淤地如今倒是成了名副其实的沃土,是甘府郡治下为数不多能达四石以上的好田。
不过咸国在东岸修堤,西岸的德康郡则要倒霉的多,由于卫国的穷奢极欲和治国无方,接管德康之后不仅未兴修水,还加速了当地生态破坏。
大量围湖屯垦,甚至沿内河屯垦,致使没到汛期,江水被东岸大堤阻挡后,只能向西倾泻,由此西岸经常是泽国一片,以至于汛期河面最宽处竟达到了六里地。
眼下正值仲夏,夏末秋初正是秋汛高发季节,百里燕琢磨着卫国人也在等着秋汛,妄图以秋汛阻挡咸军过江。
阳都帅府,百里燕刚从军中回城,向赵逊复命。尽管赵逊仍是主帅,然实际上是百里燕在越权指挥。一则赵逊有些力不从心,二则赵逊其实有些没章法,他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先进火炮,这么多杆枪,冷热兵器交替之际,他有些瞎抓无措。
三则赵逊是个极有有自知之明之人,他也清楚现在军中的结构比十年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超出其自身能力的极限,因此此来无意指挥大军,他更想知道百里燕准备怎么打。
“百里副帅回来的正好,老夫正有事问你。”
百里燕径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