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行-第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丁肃这话说的却也是实话,当初他若不冒死送信,只怕是他这条老命早就交代在了尹秧城。

    说话间,赵逊示意朱夏上了两份肉饼,随后便并关上了门。赵逊径自说开:

    “魏先生,此番请你过府,是为太子妃西寰一事。不知魏先生可曾听说,西寰推荐方伯出任国政监司政使一职。”

    “已有耳闻,不知大王、相国何意,赵将军可有内参消息。”

    “大王与相国皆不赞成,但晋国北军主力已去歧国,志国屯兵边境,倘若不依西寰,怕是落晋人口实。”

    司政使与赵逊司参使平级,是国政监第三级的官员,相当于中央部级部门的处长,已经是非常大的官儿。司政使主管内政外务,编制数量视情况而定,司参使的职能大致如此。

    眼下咸国国政监有司政使有二十一人,主管内外方方面面,司参使二十三人,主管军政后勤。

    西寰嫁入太子府后倒也安分守己,今年突然发难,多少令人不防。年初司政使韩元病故,于是就空出了这个缺。

    方伯是西寰生母,晋王原配王后的娘家亲弟弟,是西寰的舅舅,此人要顶补的缺,正是大司农名下的司政使。

    大司农主管全国农业和财政,由于当下诸侯不置司空、司徒两个官职,因此大司农的权利不仅覆盖了农业,也囊括了司空管辖的百工、工造、水利、营造以及司徒的财政收支。

    因此当下大司农的权利极大,为平衡大司农职权,往往同时另置大司农属官治粟内史,以分担司农职责。

    由于司农手握财政农业大权,西寰让方伯顶这个缺,无疑是西寰跨出她野心的第一步。如果第一次得手,往后将一发不可收拾。

    咸王直截了当一口回绝也无可厚非,但晋国北军主力调往了歧国,西寰此时发难,依仗的是晋国国威,如果没有晋国军力支撑,面对志国咄咄气势,咸国独立难支。

    自从江东一战败了之后,咸军国元气大伤,国力远不能支撑二十多万军队,目前只有不到十五万员额,还不如土地人口更少,只有咸国三分之一的岐国,志国在边境陈兵三十万不动,就够咸国撑几年的。

    此时西寰的态度就至关重要,咸王万万不敢开罪西寰,但大司农下这个司政使又至关重要,若是让晋国安插了人,咸国的钱粮辎重将一览无遗。

    不过西寰也到是聪明,她这几日陪着太子去柳湖赏春,不在陔陵城内,放出这个消息,也多半让她置身事外。

    百里燕若有所思良久,拿起面前的肉饼咬了一口说:

    “西寰举荐方伯之事,说小不小,说大不大,若是拒绝,万一志国来犯,晋王便会以兵力不济为名避战,如此又不至于撕毁与咸国的盟约。

    但倘若拒绝,方伯虽是西寰娘舅,却是晋国人,由他充任大司农司参使,咸国钱粮无异于落入西寰囊中。不过此事并非全无解法,干脆封方伯一个君,将其外放。”

    “封君?封君与司参使何干。”赵逊问。

    “将军你想,太子将来继位,西寰便是王后,王后的舅舅是什么?”

    “国舅!”

    “正是。方伯坐上国舅是迟早之事,倘若现在便令其执掌司参使,方伯有朝一日成为国舅,极可能执掌大司农一职,想必西寰便是如此设计,先易后难。

    但倘若先封君,封君之贵远在司参使之上,西寰若是不允,于咸王、于内外朝皆说不过去,西寰只能接受方伯封君。若是再过数年西寰仍不死心,大不了再封方伯一个侯爵,方伯受侯爵,便是无可再封。”

    赵逊思索片刻后肯定说道:

    “此计是好。”但下刻他话锋一转说:“怕是大王不会同意。封君便要封地,封侯仍要封地,如此将咸国土地封与晋人,内外朝也不会松口。”

    赵逊担心咸王是忍辱负重,一味的退让和忍耐超过咸王的底线,咸王会强力反弹。

    封官和封爵不一样,封爵是世袭罔替,可以有封地有食邑,还能有私兵。分封对象也是大王内外戚居多,一旦地封出去,没有合理借口,根本收不回来,更何况还是西寰公主。

    封官则不一样,官位虽然在有些情况下可以世袭罔替,但却不是绝对的,随时可以收回,偏偏西寰公主索要的官位是大司马下的司政使,咸王显然不会同意。封爵不能接受,封官也行不通。百里燕转念一想又道:

    “在下以为,如若将尹秧城封给方伯,西寰那头说得过去,咸王也能同意,届时晋军必然要以方伯之名集兵于尹秧城,如此一来,晋军便名义上占得了尹秧城,志国便不敢再小觑晋军威胁,不会贸然开启战端。”

    “可如此一来,我军江东最大码头便拱手让与了晋国,如此大王怕是更加不快。”

    赵逊担忧说道,百里燕却说:

    “非也,尹秧码头距离叉江口较近,纵然志军水军孱弱,却足以威胁江东。如今的咸国已非当年,江东空虚,无力固守。志军若是攻入江东,将彻底切断我军与江东联系,晋军固然可从北海运兵,但眼下晋军水师战船多半去了歧国,晋国若是不派兵,咸王也无可奈何。

    但倘若尹秧城为晋国所得,哪怕不是晋国国土,一旦开战,晋国也必然以重兵集结,防止志国登陆江东占据咸国江东残余国土。

    如此一来即便无晋国援军,咸军亦可集中兵力,与志国一战,从而避免我军鼠首两端之窘境。”

    “那如何说服大王呢?”

    “此事好办,封城不封地。只将尹秧城封给方伯,将尹秧城属地划归肥城。如此一来,尹秧城外属地之税赋产出皆归肥城,方伯若要自持,便只能营商一条路可走,届时咸国以晋国之力,将尹秧城变为江上开埠之地,如此这般岂非一举两得。”

    闻讯此计,赵逊心头一亮,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妙啊,此计甚妙。”

    此时百里燕却是话锋一转:

    “不过,将军乃司参使,此事并非将军之职,将军贸然上奏,即便咸王采纳,西寰定将矛头指向将军。在下以为,将军可将此事先说与大司马姜严,再让姜严说与王太后,此事便能得解。”

    大司马姜严是咸王姜亥叔叔,姜亥父王的弟弟,此事只要说通了姜严,再让姜严去跟姜亥生母游说,咸王必定同意此事。

    话音刚落,丁肃说了一句:

    “不对呀,如此一来,这大司农下司政使一职不还是缺着吗。”

    赵逊似乎也忘了这点,他说:

    “魏先生,这司政使一职空着,西寰公主若是另择人选又如何。”

    百里燕微微一笑胸有成竹:

    “不会,方伯既已封君,不论是再提方伯入朝,若是另择人选,便是得寸进尺咄咄逼人。既然是与姜严说此事,姜严与王太后定然会有私心。只是将军不可说破此事,说破了,反而不美。”

    咸国大司马下司参使置四人,四人除赵逊外,其他三人无不是大司马姜言之人,再以其他名义加塞其他职位,咸王显然不能容忍。

    但此一时彼一时,此时即便扶一个宗室阿斗,也比被晋国人把持强,更何况是自己叔叔。

    “赵将军,此事若成,西寰之势荡然无存,只是长此以往西寰不会善罢甘休。

    眼下太子已经十三,再过两年便是弱冠之年,西寰一旦怀上子嗣,势必愈加强势。故而将军切不可与之正面冲突,否则太子登基,西寰矛头必然直指将军,请将军慎重。”

    “此言有理,不过为时尚早,待到太子登基,本将怕也是垂垂老矣难堪大用。本将只是担心,咸国基业早晚毁在西寰之手。”

    说道西寰,赵逊的心情愈加沉重。

    西寰的强势刚来咸国尚不觉得,今年渐渐才露苗头。此前百里燕也曾多次提醒赵逊,赵逊也没在意,和多数朝臣一样,多半认为西寰要掌权,怎么也得十年之后。

    实则西寰刚到咸国,就开始到处安插耳目收买人心,已经建立起一整套以她为中心的消息渠道。今年突然发难,也是经过两年蛰伏,深思熟虑后配合晋国的行动。

    与赵逊议完此事,丁肃说起志国情况。他此去近一年时间,便是为赵逊去志国搜集情报消息。

    据丁肃打听的消息,志国连续三年丰收,国内外强中干的情况已经有所好转,据信是志王祭天感动了上苍,才让志国丰收三年。

    当然,这话在百里燕看来纯粹是扯谎,但是不可否认,志国的稻米亩产确实比周边其他国家高出两三成,这是事实。丁肃亲自在志国蹲守了半年,就是摸排晋国的产粮情况,比较了咸国亩产,确实全国普遍丰收。

    志国多数土地一年只有一季水稻,唯有接壤咸国、孙国地区一年可以两季水稻。咸国除了丘南、岁当两郡中等海拔地区,其他多数地区都是两季水稻,这也是志国常年攻打咸国的主要原因,为了获得咸国的产粮地。

    当然,咸国还不是产粮最丰的列国,长孙国国土向北延伸,呈现半岛状态,百里燕曾在陔陵测算过纬度,长孙国国土少说三分之二在紧挨着赤道,以热带雨林季候为主,稻米可以一年三熟、四熟,物产极为丰富。

    志国国力稍有好转,又开始加紧备战,将原先调往晋国边境的军队,又驻屯回咸国边境,以此威慑咸国。

    “在下还听说,志国有攻打长孙的打算。”

    丁肃道,但口气似乎并不肯定,百里燕也不禁怀疑:

    “晋国远渡重洋救歧,志国若是攻咸,晋国并非毫无招架之力。若是攻打长孙,传闻晋国又与长孙已有密约,如果志国攻打长孙,那便是以一国之力与三国为敌,志国能敌得过吗。”

    这时赵逊却说道:

    “素闻志国公良氏文韬武略智谋过人,曾多次以寡击众,败霸主孙国,长孙国力虽强,战力却是疲弱异常。本将当年也曾以四千人一举击溃长孙一万两千人,若是志国与长孙单独交战,长孙怕是毫无胜算,若是三国齐开,那还真难说。”


………………………………

第101章 益草堂

    赵逊早年在咸国咸西边境戍边,他当年还是右都督,曾以麾下四千人击败了长孙国一万两千人,可见长孙国军队是何等不堪一击。

    长孙国虽然是大国,但是三面环海,是个半岛国家,列国中长孙水军最强,其次便是咸国水军,而其陆军是一塌糊涂。

    一是长孙国非但没有铁矿,铜矿、锡矿也少得可怜,导致其步兵装备普与其大国地位极不相符。

    其次长孙国技术落后,冶金欠发达,几乎没有骑兵,马种比咸国的还差。可以想象雨林当中能养出什么好马,肯定是养不出来的。

    所以长孙国号称甲兵两百万,实际上光有数量,没有质量,战斗力只有咸国的三分之一,志国的四分之一。志国派出十万大军,就能横扫长孙五十万大军。

    最后也是长孙国最要命的政治弊端,长孙国三面环海,转口贸易和海上收税占了很大来源,是列国中商业较为发达的诸侯,由于稻米高产,物产富饶,除了金属,什么货都有,由此导致民不思战,法度松弛,陆军战斗力自然也差强人意。

    志国屯兵咸国,名义上虽然是打咸国注意,百里燕反而担心志国是在试探晋国态度。

    晋国十多万主力奔赴歧国,却不至于招架不住志国,那么晋国是否一定会意志坚定的替咸国出头呢?或者说,志国如果打的是长孙国,晋国是否会履行与长孙国签订的联兵协议。

    但直接打长孙国,显然太过冒险,志国可能陷入两线作战,但如果先给咸国一巴掌,再看看晋国的反应。如果晋国仅仅只有口头威胁而没有实质行动,志国就有可能反手去打长孙。

    试想晋国连咸国都不打算出手相救,难道会为了没多大利益的长孙国大动干戈?

    如果真是这样,志、咸早晚一战,而且是在晋国从歧国抽身之前就动手。

    规模不可能太大,动静太大晋国有可能反应过激,太小了,一巴掌不够狠,不一定试探的出晋国态度。

    但只要晋国不作为,志国攻打长孙国同时,摆出不惜死战态势喝阻晋军,逼迫晋国不敢轻易发兵,志国攻打长孙国就势在必行。

    傍晚从赵府出来,丁肃邀百里燕去府中坐坐:

    “魏先生,今晚丁某府上一起用饭如何。”

    “多谢丁财东美意,在下明日还要出诊,今晚要连夜备药,太晚了误了明天出诊。”

    “也罢,不过在下此番从志国贩来些许酱油,魏先生可想品尝品尝。”

    百里燕吃了一惊:

    “酱油!烹饪佐料?”

    丁肃惊诧,忙问道:

    “魏先生也知酱油?”

    百里燕忙是掩饰去脸上的吃惊说:

    “哦,有所耳闻。可是否产自梁国博源君的封邑。”

    “正是,不知是何粮食所酿,肉羹中加入少许,便是鲜美至极。在下年初从志国用船贩来一千坛酱油,途径廖城之际转手便是卖了两百坛,现在可是佐料中的强手货,供不应求。”

    博源君从百里燕手中拿到酱油、白酒酿造工艺回到自己封地不久,便开始着手酿造。

    酿白酒问题倒是不大,酱油让博源君煞费苦心一年多,酿坏了不少黄豆。

    直到前年才开始陆续上市销售,最早是进贡给了梁天子,梁天子尝之大鲜,便将酱油作为国礼赏赐列国使臣王公,随后酱油开始流出梁国,向周边国三,咸国隔着长孙国和孙国,酱油流入速度慢,量也少,所以知道的人并不多。

    此次丁肃从志国贩来的酱油,便是梁国商人开在志国的商号弄来的,估计不用多久,梁国的酱油商号也将出现在咸国。

    拜别丁肃,百里燕顺道去了趟菜市,买了几个菜,回去下锅。

    翌日赵逊上朝,内外两朝就方伯出任司政使一事反应激烈,九成官员皆不赞成。散朝后,赵逊私下与大司马姜严说起方伯之事,姜严明面上没有表态,但事后姜严还是去了后宫见到了王太后。

    姜严此人与鼎炀侯都有通病,就是嫉贤妒能,要不然姜严也不能把鼎炀侯张隽介绍给咸王表妹,果然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不出百里燕所料,姜严未将方伯封君一事与赵逊划上等号,全说成是自己出的注意。

    王太后虽然不能干政,但好歹是咸王生母,同时也是太子的奶奶,娘说的话,咸王总得听上两句。

    下午处理完政务,晚上用膳之际,王太后便随口提起方伯封君一事。姜亥颇为诧异,仔细听后细想之下并没反对,后于广渊殿连夜召见公孙岳商议此事:

    “相国,大司马建议加封方伯君爵,爱卿意下如何。”

    “司政使一职尚且群臣反对,若是将尹秧之地封给方伯,晋军岂不以此地为根基,威胁我国。”

    “可大司马却说,只封城不封地,如此方伯也只空落个君的爵位。”

    公孙岳闻讯诧异:

    “只封城不封地?那地呢,如此岂不惹恼晋人。”

    “地划归肥城,寡人只空给方伯一座空城,一户食邑也不给。为平息晋人,寡人同意方伯聚私兵一万,平时准许晋军水军以尹秧城为港驻泊。如此,我江东之地便可无后顾之忧,无需担心志国先发制人夺占江东。”

    “妙,此计果真是妙。不曾想大司马还有此等高计。不过,那司政使一职又由何人担任,大王可有人选。”

    “王太后举荐孙冠为司政使,丞相意下如何。”

    “孙冠为王太后外甥,大司马儿媳堂兄妹妹的妹夫,此人并无多大才能,虽然一无是处,此时确实可以解燃眉之急。若是用他人虚占司政使,晋国定然不悦,若是以大王家事之名,令孙冠为司政使,晋国却也不能说什么。

    此计确实高明,不曾想大司马还有此等巧计。”

    见公孙岳赞同,咸王说道:

    “既如此,丞相以为何时可行册封。”

    “此事可暂且缓上一缓,拖上一旬半月也无妨。大王需令肥城守将尽速接管尹秧城属地,而后再放出风去,有意让尹秧城开埠。

    而后可令人朝中鼓噪舆论进言,恳请大王另择贤臣出任司政使。如此晋人不敢操之过急,而后大王再选时机封禅方伯,如此晋人便无话可说。”

    “寡人准奏。此外志国屯兵边境,相国可有御敌之策。”

    “回大王,大司马此计高便是高在将尹秧城封于方伯,尹秧城扼守叉江口以北,晋军水师停泊于此,志军水师便是过不去,也就无从攻打江东。我军可无后顾之忧,集中兵力在南方御敌。”

    “如此正合寡人之意,但此事仍需召开内朝军机会,以商定御敌之策,切不可大意。”

    “臣遵命。”

    ……

    翌日,百里燕在城西的益草堂医馆一如既往的开张营业,医馆只有百里燕一人坐诊,萧最多算是半个,简单抓副只有三五味的小方子,看个感冒咳嗽问题不大,疑难杂症不能找她。

    从去年七月开始,百里燕每旬只坐诊七日,然后休息三日,一月坐诊二十一天,休息十天。

    益草堂设在城西穷人聚居区,看病的对象穷人居多,钱收的也少,有的基本上也不收诊费,穷人的病多半是营养不良引发的缺乏症和慢性疾病。

    缺乏症主要靠食补,如贫血、低血糖、缺蛋白等等。

    当然,穷人基本上经济都不富裕,但能住城里,能看病的都是穷人中生活水平稍好的一类。

    达官显贵富、商豪强看病的较少,不是他们不生病,是这类人群在农耕社会的占比很少。时下工业、化工污染几乎为零,生活条件较好的阶层恶性疾病几乎没有,常见的是三高和三高引起的慢性病变。

    至少百里燕从晋国开诊到现在,没碰上过肿瘤癌症,或者说有,但很少,他没能及时发现。毕竟通过“望闻问切”和症状,没有技术辅助器械,光凭判断并不准确。

    这些达官显贵人多半是常见的三高病,营养严重过剩等,得糖尿病的不在少数,甚至还有慢性肾炎。不过即便有病,也是托人请宫医看病,他们有的是钱,根本不在乎花多少金银。

    陔陵开诊三年,收入还行,穷人基本上不赚钱,赚得主要还是达官显贵,很多时候穷人看病还得倒贴。

    今天刚开张,就来了求医问药的,一个三十出头的男子,但看上去却有四十多,面黄肌瘦,从事土窑厂窑坯搬运,是个体力活儿,当下烧窑也是技术工,收入还行。

    此人左肩一个月前不慎摔伤,经过其他郎中诊治,打了半个月的绷带,吃了一个月的药。时至今日左臂依然不见好转,疼痛依然隐有发作,胳膊始终没什么力气。一连找了三个郎中也没见效果,今天只能找上益草堂。

    百里燕给他摸骨,骨骼没有明显错位,都在正位。肌肉软组织没水肿和肤下淤血,但是摁下仍有痛感。

    按说一个月过去总该有所缓解,现在症状依然明显,显然是没有对症下药。

    “左臂摔伤后可有歇息。”百里燕边问,边给男子号脉。

    “郎中让小民家中将息,小民便是将息了一月,但仍不见好转。魏郎中,小民这是得的什么病呀。”男子有点紧张,担心肩上留下残疾,他的饭碗也就没了。

    百里燕然后号脉片刻,然后接着又问:

    “你家里都吃些什么,可有食肉。”

    “小民哪里吃得起肉,每日能有顿饱饭便是不错,哪里还能食肉。”

    “这样吧,这里的二十文诊费您去猪肉摊找屠户买一挂猪腰,兴许屠户还能送你。猪腰回去洗净切片,炖汤食用,如此每日吃一卦猪腰,连续食用两月,两月后再来复诊。”

    “魏郎中,您不抓药吗。”

    男子问道,心里觉得没谱。这时百里燕却说:

    “你没什么病,药就在下不开了,其他郎中的药你还照吃,你肩上的病乃老伤不愈乃气虚体弱,光靠吃药治标不治本。钱你自己收着,去菜市弄挂猪腰,等过两月再来吧。”

    男子肩部软组织损伤,多半是伤到了肩袖,肩袖如果撕裂,通常都需要手术,自行愈合需要休息,不能从事体力劳动。

    男子左肩还能上举自如,肩袖显然并没有撕裂,只是挫伤,需要长时静养自行愈合。

    一个月不见好转,是蛋白、胆固醇补充不够。胆固醇是促进细胞吸收蛋白修复的主要成份,胆固醇过高,容易得病,过低,细胞修复缓慢,伤口肌肉不易愈合。而蛋白质是细胞的主体,缺乏蛋白,光有胆固醇也没用。

    男子顿顿吃饭,虽然吃得饱,但没什么营养,蛋白和胆固醇的涉入极少。猪腰富含百分之四十胆固醇,远比鸡蛋多。这年头使用动物内脏的人甚少,甚至屠户都不吃内脏。让他去买两挂猪腰,几乎就是屠户白送的。


………………………………

第102章 景尚公

    打发走男子,又有三人前来问诊,两个青壮,一个二十三四的女子。

    城西由于穷人居多,跑来看病的也是稀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