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行-第4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将密函交予宗伯泰,百里燕径自坐回座塌上。少时宗伯泰看过全文,神色毫无波动,他说:

    “侯爷准备如何应对?”

    “即刻遣田鹏方亮第六镇军与徐谨第一镇军一部人马包围贡祥郡各地城池,同时令卢皋关龙翔第三集团军分兵南下,攻取中末春江尚雪三郡,打通前往卫国通道,至多给梁国占去培郡罢了。”

    “如此将打乱我军既有部署,同时迟滞北上攻卫西线主力,极可能造成我军兵力分散而被卫军各个击破局面,尽管我军火器厉害,但卫军若全力合围我一军,情势十分不利。更何况分兵南下将拉长各军距离与辎重转运,十分不利兵马调度,若有万一,势必遭致败局。

    我若所料不错,梁国此举意在引诱我军分兵多占卫国郡县,而其私下与卫国勾结图谋我军,故而现在分兵十分不妥。”

    “此前先生有言可破梁国出兵,先生此时可否到出玄机。”

    话音落下,宗伯泰起身上前凑近百里燕神秘且小心翼翼说道:

    “此计乃是上上之策,非此计不可,却是见不得天光,不知侯爷可还愿意一试。”

    百里燕眼珠逆时针一转,只觉得宗伯泰肯定没出什么好主意,却还非得说是上上之策,但凡是上上之策那肯定是馊主意。

    “先生只管说,做与不做本帅自有决断。”

    “既如此,在下斗胆进言,我军可佯装卫军劫杀梁军,而后我军再以另一支人马追杀我军假扮之梁军,攻入梁国郡县,将梁国关岭郡县部分属地给占了。

    而后再以卫军攻打梁国唯由,将我假扮卫军围住招降,如此这些城池转眼就是我军所占之地,梁国若想索回,便只能有求于我军,如此岂不妙哉。”

    “嘶……”百里燕闻讯只觉得脑中抽风目中生花,宗伯泰的注意只能用“龌龊”形容。彻头彻尾的官兵扮贼呀。

    “先生啊,我军冒充卫军,岂不露馅,这可是宣战之举呀。”

    “那副帅可曾想过梁国能奈我何。”

    “先生何意?”

    “梁国以诈术谋中原,欺诸侯掌天下,其言早不可信矣,而今天子无德不怜苍生是乃戾气之相,为诸侯所不耻也。纵然我军诈以卫军之名攻天子王师,何尝不大快人心。”

    “哦……先生的意思本帅明白了。先生是说,诸侯早对天子不满心生怨恨,只是碍于形势无人敢为天下之大不为,实则人人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后快。”

    “正是。梁国留存一日,天下便难归新主,故而历代霸主均有除灭梁国之打算,却终难成大事。而今我军攻天子王师,而不灭其国,是乃给以颜色,同是给天下诸侯以颜色。”

    梁国作为宗主国,政治上有超然的地位,然而梁国领土这不足以令其震慑诸侯,因此理论上应该是霸主国的傀儡。

    但梁国却扼守北海通往西海的海路陆路要津,位于整个中原的东西交通线的中央,这就给梁国带来了滚滚的财源和经济资源,最高峰时梁国拥有的贵金属占整个中原的三成,经济影响力极强。

    同时诚道派和其他门派的辅佐,让梁天子始终拥有一批忠实的谋略家,利用诸侯间的纷争和矛盾挑起战争,拉一个打一个,拉一派打一帮。不断扶植潜在老二打击中原霸主,而后往复操作屡试不爽,一次次扶老二上马,一次次拉老大下马。

    这种把戏一次两次可以,次次都这么干,把诸侯弄疲了谁也受不了,由于受不了梁国如此折腾,近百年的中原霸主也学乖了,不再贸然挑起战端,给自己制造包围网,但还是敌不过梁国明里暗里组织的经济封锁和制裁。

    而最近几十年前霸主不巧轮到志国,志国是一个内敛和机有忍耐力的性格,硬着头皮扛下诸侯包围和经济封锁,于是就有了黑巾之乱。

    黑巾之乱的最终目的是祸害中原,继而灭亡咸国,搞垮晋志两国,同时黑巾的崛起让孙国名存实亡,梁国趁势兼并土地扩张地盘,可谓是一石多鸟的毒计。

    如此折腾之下,诸侯仍只能忍气吞声,究其原因,还是经济资源。

    农耕文明下经济的重点是农业,但农业以外的工商业品需要流通渠道和交换市场,而管制物品和稀缺资源需要贵金属,技术交换更需要贵金属。

    梁国控制了中原最大的贸易枢纽,同时结好了长孙控制了北海要道和长孙国内的贸易站点,并通过经济辐射,牢牢牵制着孙国旧地的贸易站点,如此中原核心贸易站点多数被梁国控制。

    此前砡工派又依附于梁国,高级冶炼和织机技术为砡工派和梁国所垄断,梁国的商品能左右主要诸侯国的经济运转,加之梁国军力并不弱,历来还没有诸侯敢于攻打梁国。

    因为时诸侯间的矛盾,总能制造出一批选遍站队支持梁国的诸侯,籍此获得梁国的经济好处和政治默许,因此梁国借助经济实力和谋略诈术,不断将诸侯国玩弄于鼓掌间。

    但是善恶终归有报,不是不报,是时候未到。最近三十年间连续出现四个意外事件,打破了梁国推进的既定政策。

    其一,晋国攻咸未完全达到目的,由此没有进一步激化咸国内部矛盾,导致了黑巾之乱未能一口气灭亡咸国反被咸国拖住。

    其二,黑巾变异,不受控制的反噬梁国,致使梁国转变方略。

    其三,咸国突变彻底扭转了经济一家独大的局面,南境战争输入的贵金属给志国续了一大波命,也给卫国带去了不小好处。

    其四,卫国这个二愣子满脑子野蛮思想,入主中原不受控制的膨胀发展,打乱了中原既有地缘政治格局,为咸国做大提供了缓冲空间。

    几件事情一叠加,最先抵消的是经济优势,其次是梁国的政治公信力再几次三番背信弃义之下消耗殆尽,当经济政治两大金钟罩都失效时,军事力量将成为最后保障自卫的手段。

    但现在经济政治全面落于下风的梁国,在咸国面前根本不堪一击,多年来积累的地缘政治深层矛盾,会促使诸侯持谨慎态度。

    由于受到通信技术和决策速度的制约,咸军以卫军攻击梁军的消息,无法在短时内传到各国,并被证实。同时诸侯仍需要摸清其他诸侯的立场,才会做出反应。这个过程少则两月,多则三四个月。

    等到三四月后,战争指不定都打完了,那时在谴责,再组织包围网,各国遣使游说会盟等等等,等到组织起反咸联盟,也不知道是猴年马月的事。

    其二,需要掌握火候和底线。攻击梁军是以卫军名义,是攻击而不是灭国,天子是万万不能搞下台的。理论上谁搞掉了天子谁拿到了玉玺才算是正统,你把天子搞掉了,人家就得搞你。

    其三,做婊子还得竖牌坊,得让世人无话可说。因此以卫军名义打下的梁国土地被咸军接管后,得好话好说恭恭敬敬的双手奉还,让天子表示感谢。

    其四,也是最现实的,攻打梁国城池的目的政治意义是其次的,主要是打击梁国本土,制造经济恐慌,让汇聚在梁国的各国商人心里明白,梁国不再是最安全的投资国。籍此制造经融动荡,驱赶资金使之流向各国,最重要的是流向咸国。

    最后,利益的本质是经济和资源,为了土地也好,为了政治抱负也罢,但凡治国要达成目的,都离不开经济。咸国商品和经济牢牢锁住了各国诸侯,而今咸国发兵百万,谁想做出头鸟可以试试咸国这口刀快不快。

    只要把握住了红线不做的太过分,战略上咸国具有很大主动权,也是眼下能破解梁国出兵带来一系列政治后果的上策。

    :。:


………………………………

第1044章 贼喊捉贼(2)

    权衡再三,百里燕最终同意了宗伯泰建议,但决定好下,要做起来却不容易。毕竟是揍宗主国,不宣而战,没有咸王的手谕,先斩后奏,得要说服各军主将才行。

    眼下叶信、薛胜两镇在外,无需询问他二人,方亮、田鹏第六镇军、周空第八镇军,问题倒也不大,剩下的唯有徐谨的第一镇需要说服。尽管与徐谨私交极好,但瞒着咸王不宣而战,他未必会同意。

    当晚,百里燕将决定先透给了周空,其大吃一惊:

    “不宣而战偷袭天子之师,这可是触犯众怒之事,你疯了吧!”

    “别激动嘛,先听我把话说完。梁国很快将与卫国、长孙勾结联合来攻我军,若是被梁国夺取贡祥、培郡、尚雪等地后果不堪设想。梁军必会默许梁军经由梁国控制土地转运粮草运送兵员,届时梁国只需躲在幕后令卫与长孙来攻我。

    到那时,纵然我军兵器厉害,但倘若卫军、长孙军与我相持久拖不觉,晋国、志国乃至徐国必趁势来犯,届时咸国必陷诸侯联手围攻之下,局势极为不利。”

    周空不懂政治,百里燕说的道理,她难以理解:

    “长孙与卫国互为死敌,如何能捐弃前嫌携手来攻我。”

    “政治便是如此,昨日可以相恨相杀,今日就可爱的死去活来,尽管心猿意马同床异梦,但并不妨碍他们面对共同威胁时捐弃前嫌联手对外。

    眼下我国锋芒毕露,卫军东线大败,已经无力抵挡我军攻势,而长孙本就羸弱不堪,独立难支。在我军重压之下,外部威胁甚于两国自相之威胁,其必然要联手对我。

    而且我军即将切断西线卫军归路,而梁国是连同卫军南退归路的唯一途径,梁国必籍此为要挟,迫使卫军与我死战,同时以卫军退兵为资,引诱长孙对我用兵。

    如若我军西线陷入被动乃至久战,晋国在江东必会有所动作,志国也会因为内忧而转移国内矛盾,对咸国开战。因此必须迫使梁军撤回本土,就必须歼灭进入贡祥梁军。”

    “那也不能先斩后奏啊,咸王若知岂不问罪与你。”

    “是,是有此可能。但情势紧迫,已无暇禀报大王征得同意,必须当机立断。”

    战场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农耕文明下通信技术的落后严重制约了信息的传递,前线处于进行时态,而首都处于滞后时态,无法知道前线发生的动态,这时就要求将帅果断决策,降低事态变化带来的损失。

    而有些重特大足以改变命运的事件,无法及时取得君主的许可,必须做出决断时,就可能给日后君臣间埋下隐患,乃至杀生之祸,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更多时候都没什么好结果。

    有鉴于干系重大,翌日,百里燕只安排徐谨、蒋杰二人前来治所密商。田鹏、方亮所部约两万压在贡祥境内,其余主力尚在净源,对他二人而言脑子里对天子压根没什么概念,除了百里燕,没人指挥的动他们。

    “今日请二位将军到此,是有一桩大事与二位商议。”说着,百里燕取出昨晚送到的密信先给了徐谨,而后继续说道:“主意本帅已经拿定,只是不知二位意下如何。”

    话音落下,蒋杰忙问:

    “副帅,究竟是何消息。”

    这时正值看信的徐谨脱口而出:

    “梁国出兵了!”

    蒋杰闻讯诧异,低头看去徐谨手中说:

    “梁国出兵,是去贡祥?”

    “正是,还是调动的梁国禁军,应该会与驻屯北面的梁军主力一部汇合后再出兵。据此算来,应该会先于我军占据贡祥更多土地。只不过梁国出兵应与我军有利才对,副帅召我等前来商议此事,难道梁军欲对我军不利?”

    徐谨猜测道,一旁蒋杰接话说:

    “梁国素来两面三刀挑拨离间,名为上邦实为小人,按其以往一贯秉性,此番出兵不会按什么好心。眼下卫军西线主力数十万人压在长孙境内,如若卫军南归通道被掐断,而我军势强,卫军不会正面死战。

    现在梁国主动招惹卫国,便是给了卫军攻打梁国应避实就虚,而求生路的口实。梁军明知此理,应该安分守己不去招惹卫国才是,却冒险攻卫,其定怀有叵测居心。”

    “蒋将军所言不错,梁国确有叵测之心。”百里燕肯定说道,取出地图摊在桌案上手指着贡祥与二人继续说道:“贡祥与净源乃卫军南归必经之路,除此之外卫军或从梁国南下,或绕道攻打康郡县、名田郡郡南下,因此我军截断卫军归路的同时,梁国亦截断卫军归路。

    但我军是断然不会放卫军南归,可梁国就未必了。如若梁国串联卫国攻我,我军在西线将陷入十分被动境地。”

    “我军有精良火器与大炮,卫军根本不堪一击,纵然梁国从中作梗,焉能阻止我军扫掠卫军。”

    徐谨不屑道,百里燕态度十分谨慎,他说:

    “如若卫军避而不战死守各地,我军主力将长期钉死在西线,消耗钱粮,浪费民力耽误农作。梁国此番并非打算从军事上击败我国,而是拖垮咸国仓储与国库。

    纵然我国富甲天下,却也经不起两百三十万青壮年、数十万卫军降兵与俘虏虚耗国库,如此算起来就是全国近三百万人需要供养一日三餐。

    拖得越久,对咸国越不利,届时不仅是卫国,长孙、晋国、志国都会趁机落井下石背后捅刀,这才是梁国用心险恶之处。所以战争之初,本帅才制订了速战速决之策。”

    热兵器也并非全无敌的装备,虎口湾一战也证明了这一点。

    咸军装备对雨水仍十分过敏,炮弹对地面以下的工事目标杀伤毁伤十分有限,卫军如若不主动进攻,而采取防守姿态,大量挖掘战壕修建掩体工事,以咸军现在的武器数量尚不足以构成重大威胁,这就给卫军坚持作战提供了时间,梁国只需源源不断供应粮草,西线战争就会陷入僵持。

    德康郡的战事很大程度上是杜锐勋不知咸军底细,被百里燕将主力调到了野外咸军炮口之下,因此咸军现在的战术优势是野战团战和大纵深分割包围。

    如果卫军避开野战,选择坚守城池,修筑堑壕工事,变成逐城逐地的争夺,战争将拖入消耗战持久战,而这显然是梁国最期望的结果。

    “徐将军,我军此战关键在于速战,倘若卫军坚守不出,以我军现在兵力,已无法再像登陆德康那般以数十万人将杜锐勋各部分而治之。最好的结果也将是我军疲于奔命,与数倍于我军的卫军作战,如若一处战场陷入僵持,我第三集团军将丧失快速突击的能力,进而失去战场主动陷入被动,如此对我军是极为不利的。”

    徐谨捻着斑白的短须思考了许久,点头表示认可:

    “那副帅的意思呢?”

    百里燕压低了声音小心翼翼说道:

    “梁国历来不怀好意,几次三番算计我王算计我军,此番其意在拖垮我军坑害我国。故而本帅思来想去,唯有‘请’梁军回国方能破解眼下困局。”

    “请梁军回国,这如何请法。”

    徐谨没领会百里燕“请”字的深意,蒋杰也没领会,但丝毫不妨碍百里燕继续“仙人指路”,他说:

    “本帅已打定主意,由田鹏、方亮第三镇军,周空将军第八镇军,以及义军一部人马伪装卫军与山匪,攻打梁军,而后……”

    不等话音落下,徐、蒋二人都是如炸天雷大吃一惊,徐谨张口解说忙是说道:

    “侯爷,梁国可是上邦啊,天子之国,不征得大王同意,贸然攻打梁军这可是欺君罔上抄家灭族的大罪呀。”

    “是啊副帅,未经大王同意,不宣而战攻打上邦,此事若是传扬开去,必为天下诸侯所讨伐,此事恐怕极为不妥呀。”

    百里燕不顾二人反对,继续说:

    “先听本帅把话说完。待我军一面假扮卫军攻打梁军,徐谨将军一面甩咸军尾随追击。待击溃梁军先头人马,我假扮卫军人马即刻去攻梁国,徐谨将军紧随其后前去包围,最后假以劝降,将梁国城池收入我军囊中,最后籍此为谈判之资,迫使梁国妥协,断绝卫军粮道,卫军迫于我军攻势之下,不久必败。”

    “但未经大王首肯擅自发兵攻打梁国,事后如何向大王交代。”

    徐谨担心道,百里燕安抚说:

    “此事本帅将即刻秘奏大王,大王若是怪罪下来,由本帅一人承担,与各位将军无关。”

    “那为何不等大王回复再做出兵。”

    蒋杰问,百里燕摇头说:

    “来不及了。如若梁军先行控制贡祥,将严重迟滞我军速度,届时梁军会像潮水一般涌入贡祥,而我军兵力不足以分割包围。且退一步说,我军也不可能全数伪装卫军攻击梁军,如此未免太过拙劣了。

    此外,梁军出兵定是在游说卫王之前,从时间上看,梁国做出决断应该是十二月前,梁国特使应该已在路上甚至已经抵达卫都。其只要约定发兵时间,特使抵达卫都后将发兵之事告知卫王,两国便会开始交涉。

    待到卫王同意,梁军已经把该占的地盘都已占去,而我军纵然有千里跃,从此赶回陔陵,单程最快也得七八天,而且卫国路远不及咸国,七八天已是很快,一个往返就得半个月,若是迟误一些时日就得十七八天。届时卫王媾和梁国的密函已经在送达各地卫军路上,乃至已经发到各地卫军,那时我军再诈称卫军,岂不更加拙劣。”


………………………………

第1045章 贼喊捉贼(3)

    通信技术的滞后决定了情报消息的有效性,再如何惊天的秘闻,如果没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交给正确的人,也是一张废纸,百里燕此时越发坚定发展电话的决心,此时如果能有一部电话直通咸王办公室,分分钟都能搞定的事情,哪里还要用人传那么麻烦。

    其实还有个原因百里燕没说,以他对咸王的了解,攻央这件事上态度上是赞成的,但绝不会公然表态,因此不会明着回复,以免有个闪失,日后殃及咸王自身的政治地位。

    所以需要百里燕做挡箭牌,如果成功了,没引起什么反应,咸王可以默认,如果失败了,还引起诸侯不满,顺手将百里燕推出去,抵消政治压力。

    所以咸王纵然知道要打梁国,不会明着回复,而是模棱两可给予方便。但这话是不能明说的,于是干脆不提。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一旦措施良机,今后恐追悔莫及,二位将军,本帅此议意下如何?”

    “末将还是担心引发诸侯震动,日后遭致围攻。副帅可还有其他良策。”

    蒋杰担心道,百里燕心平气和说: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子失德诸侯皆知。只要我军不过分,诸侯便不会群起而攻之。相反如若我军被梁国拿住命门,诸侯定会群起而攻之。此乃大势所趋也,不是他死就是我亡,别无他法。”

    话音落下,徐谨接话说:

    “那是会否应该知会赵帅与卢大司马使,至少也该问过他二人。”

    “昨晚我已将消息发往第一第二集团军,卢将军处今日该会有消息,赵帅那里三日内也该有消息。三日之内我军不做出击,等待梁军入贡祥后再行出兵。”

    “那就等赵帅与卢大司马使回复后末将再做决定。”

    “也罢,就等赵帅卢大司马使回复后再行决定。”

    从梁国做出决策到调兵遣将,需要一个周期。考虑到梁国土地面积不大人口稠密,仓储充足,这个周期不会太长,但也足够百里燕征求赵逊卢皋二人意见,无论二人是否赞同,百里燕都会毫不犹豫的出兵。

    当日夜间,卢皋的回复火速送到了宵城。卢皋的行军大营目前设在康郡,千里跃一个往返一天绰绰有余。

    得到回复,百里燕未急于拆看,而是请来宗伯泰商议。

    “宗伯先生,卢将军的回信到了。”

    “那卢将军怎么说。”

    “在下举棋不定,故而尚未拆看,想请先生参详参详。”

    “哦……”宗伯泰轻叹一息,猜到百里燕所想,遂接着说道:“副帅是想籍此未拆密函予徐蒋二人同看,以打消他二人顾虑,但又担心卢将军反对。”

    “嗯,正是啊。若是卢将军反对,徐谨定不会发兵。若是不反对,而信一早拆开,徐谨若是坚持己见,我也无可奈何。故而只能当其面拆看,让他无话可说。故而想请先生替本帅参详参详,此法可行否。”

    “在下以为有关龙先生在,卢将军定不会反对。形势迫在眉睫,倘若不能当机立断,后果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卢将军不会反对,此法可行。”

    “既如此,本帅即刻召二将前来。”

    徐谨是百里燕一手带出来的,其能力在顾中和肖渠二人之上,但比之顾中肖渠二人胆大缺乏谋略,徐谨较为慎重,想的多,想的一多顾虑也就多,当其面拆看卢皋的来信,能断其退路,比他表态。

    等待二人前来之际,百里燕又问宗伯泰:

    “先生既料定卢将军不会反对,可否推算赵帅心意。”

    “呵呵,这有何难。黑巾之乱梁军名为出兵,实为好不作为,还险些酿成大害,比之咸王,赵逊更知梁国之可恨之处。此事上其与卢皋应是相同态度,默许副帅用兵,日后若有万一,赵逊卢皋二人可做不知情以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