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行-第4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哦……先生请自便。”
“那在下告辞了。”
抬手略施一礼,周韦旋即离去。待其走后,听了许久的魏琦上前说:
“副帅,卫军的伙食我军了如指掌,刚才为何还要多此一问呢。”
“我是担心他有传染病,散入军中。其是钟廷幕僚,即便再落魄,军中一日三餐少许肉腥还是能有所保障的,其却如此面黄肌瘦,不得不令人担心其患有传染病。
记住,明日周韦走之后,其所居帐房所用器具一律焚毁,与之接触之人沐浴更衣,免得有病传入军中。”
“诺!”
卫国在农业上效法咸国推行新式耕种法和积肥,农业产值有所增加,但肉制品发展仍然依靠单纯的畜牧,而没有大规模集约化养殖,起色不大,军队的副食一方面依靠战前储备的腌制品腊制品,采购活禽家畜,一方面从卫国以南牧场以及千岳山牧场北迁牛羊供应大军。
但战前储备再多,也经不起一百五六十万大军,几百万民夫的消耗。战争打了三年,最初的七八个月卫军伙食还有些实质内容,第二年开始直线下降,到去年底今年初,肉制品已经很少。
咸军一路西进,所过之地卫军伙食极度窘迫,基本上是能管饱就不错,吃肉喝酒基本是奢侈。
而且卫国财政的持续恶化,也丧失了外部采购的渠道,各地权贵手中的钱款和牲畜则不能被朝廷所利用,甚至发国难财,实际形成了地方经济制约中央财政的局面。
周韦身份虽然低了一些,但好歹也是钟廷的幕僚,每天至少能吃到了些肉,所以不应该如此面黄肌瘦,其抵达咸军营中也有数日之久,以他的身份,每日三餐应该按督军标准供应饭菜,所以每顿都能吃上肉,连吃数日不见起色好转,百里燕不免担心他有病,尤其是传染性疾病。
由于看起来不像是肝病,百里燕又不得不担心又是什么稀奇古怪的怪病,谨慎起见需要做一些预防处理。
………………………………
第1056章 西线和谈(4)
翌日,周韦率随从数十人便衣出营赶回钟廷营中,而与此同时顾儒泉失利的消息也传回了博源城天子行辕。
“我军十万人马,竟连三万流窜之乱兵无可奈何,简直太让寡人失望了!”
这时相国贾宙说:
“陛下息怒,此事非太尉之过,实乃卫军截获了咸军火器所为,还有卫国乱民数万人作乱,太尉仓促应战,准备不足遭致失败,非战之罪。
此外据顾太尉信中所言,咸军火器极为厉害世之罕见,震天火射程竟能达二十里,威力骇人。”
听到“二十里”三个字,天子猛是大吃了一惊:
“二十里!”
相国贾宙很是肯定说:
“是的陛下,咸军最新震天火能将三十多斤乃至七十多斤铁丸送至二十里外天上开花,瞬间可至数十人伤亡,十分之力害。除此之外咸军还有其他厉害火器,尚不能一一详述。总而言之,此等火器旷古绝今,无可匹敌。”
天子不免惊得竖起了眉毛,他说:
“如此岂不能从津邺城东一直打到城外。”
“正是。即便是呆在城中也无可幸免,咸军正是依仗这等震天火,在思水江以东,重创了杜锐勋十数万兵马。顾太尉率兵接战,两战只伤亡数千人已是不幸中的万幸。”
在贾宙的开脱与说情下,原本的败仗被其描绘成了挽回巨大损失的“丰功伟绩”。事实上倒也差不离,比起杜锐勋一顿炮轰之下伤亡十一二万,顾儒泉至今伤亡数千人,已是百里燕极大的仁慈,否则以蒋杰、周空的五万人马,一仗全灭了顾儒泉也是绰绰有余的。
“这伙卫军占寡人城池,伤寡人兵士,如今卫王的命令传到卫军多日,缘何这股卫军仍不投降。”
“陛下,拒不投降献城者非此一处卫军,培郡仍有三地尚未献城,致使南军迟迟无法南下尚雪、春江,而咸军业已攻克春江,直奔尚雪,臣恳请大王能调拨以金银,效法咸军实行收买之法,尽快收买守军以利大军南下。”
“就非得花重金不可吗!”
天子质疑道,贾宙无奈说:
“陛下明鉴,咸军一路攻城略地其器之利只是其一,其金银之利不可小觑。咸军若无重金,焉能一路攻城略地这般神速。”
梁军交接卫军城池的不顺利主要有两种原因,其一梁军战力不够狠,镇不住守军。其二梁军没诚意,具体到现实情况就是没钱还没政策。咸军推进如此之快,武力胁迫只是其次,真正管用的是钱。
卫国占领下的孙国旧地贵族林立,行政并不统一,卫王的王旨在孙国旧地的行政效率相当低下,拒不开城者绝大多数都是贵族封地,亦或者被贵族豪强势力盘踞的城池,没有他们的首肯,开城投降卫王损失在于其次,损失最大的是当地权贵和豪强。
梁国名义上的上邦,实则其国家政策和军队素质与其他诸侯无异,仅比卫国稍好,其所到之处并不能很好保障私人财产的安全。
由于军队没有文化,也没有军饷,更谈不上战前思想政治教育,战胜方入城后往往约束不了部下,时长发生纵兵抢掠,乃至奸淫掳掠杀人发火等恶性事件,这几乎是当下各国诸侯军的通病和真实写照,也是军阀混战时期无法避免的乱象。
反观咸军,所到之处纪律严明作风硬朗,还给守军以金银实惠好处笼络其心,对地方权贵和富裕阶层采取拉拢安抚政策,开仓放粮赈济百姓,稳定了治安树立了咸军在占领区的形象。
攻卫之前百里燕做了长期政治准备,专门调查了卫国统治阶层、地方治政阶层与老百姓的关系,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卫国各个阶层百姓对卫国的高压统治感到麻木和不满,而中层阶级和普通知识分子则没有发展空间,上层贵族和地方豪强见利忘义,没有固定的政治诉求,只有利益诉求
基于这些情况,攻卫之前咸军针对卫国社会,制订了一整套详细完备的政治宣传方略和接管预案,从经济、民权诸多领域对占领区实施和平管制。
当然,嘴皮子说的再好,也没有来点实惠的强,钱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最终入城之前还是金银开路。至于最后支出的这些金银能否回流,百里燕丝毫不担心。
只要经济在运转,贸易不停息,咸军传播的形象会像烙印一般刻在所到之处,咸国控制了所有中、高端商品、工业品,以及半数低端商品的生产,流失的金银最终会通过贸易和政治渠道回流国内,除非世界毁灭,否则人对基本商品的需求永远是无止境的。
此外,通过这种“散财”行为,无形间变相输出了贵金属,补充市场的货币,令贵金属市场得以恢复良性循环,在纸币取代贵金属交易之前,总体而言还是有利的。
尽管梁国“富得流油”,但却不比咸国来钱快,而且还不是一笔小钱,为此天子反复考虑了一天,最终首肯相国贾宙建议。
此后数日西线趋于平静,但卫军仍在瑞郡北面挖掘修筑了大量掩体工事,防备咸军的袭击。
值得一提的倒是自开战以来,作为这场战争的导火索的长孙国一反常态的低调,就像石沉大海人间蒸发一样,卫、咸杀得不可开胶之际,这位仁兄屁也没有,好像从头到尾与他没关系,既没有在军事经济上给予咸国以帮助,也没有反攻的意思,尽管咸国出兵并未与其商讨,但这种态度让百里燕不太舒服。
而与此同时,钟廷遣使后,钟密、钟槐两兄弟相继遣使百里燕,索求自立,卫军西线北征大将军冯子御亦遣使谈和。这时百里燕恍然发现事态走向突然有些不对,遂于二月十六火速赶回菱昌大营去见宗伯泰。
“宗伯先生,卫军和谈本帅突感有异,特此前来请先生答疑解惑。”
宗伯泰似是有所料到,他说:
“副帅可是察觉卫军今日求和之意坚定,反生疑心。”
“不错,若是卫军谋求缓兵之计,大可不必如此频密向我军示好,应该间隔时日再来。如今连北征大将军冯子御也前来说和,不免有些怪异。
以眼下卫、梁微妙关系,卫军不应如此示好我军,其似乎更巴不得速降我军结束战事。若是如此,便是出卖梁国,但要说诚道派与天子丝毫不知,未免说不通啊。我思来想去,这其中恐怕有诈,先生以为呢?”
“此事确实有些古怪,不过有一事副帅应该比谁看的都清楚。”
“先生何事?”
“利字。”
“利?莫非卫国如此而为还有利可图?”
“非也,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倾取其重。在下此前曾有言,梁国以诈术谋天下,可逞一时之快,不可得一世之利,天下诸侯心知肚明怒而不敢言罢了。
如今梁国以粮道相威胁,迫卫国就范,卫王不能不范,但有一事诚道派并未将其料算在内,这便是晋国从西海出兵。
眼下虽不清楚西海情况如何,但以当下情势,卫国本土主力皆空,西海只弱兵镇守。当此情况下,卫国若与我军于中原对峙,其本土必遭晋国与西海四国相攻,卫国必亡。若所料不错,卫王应另有密令予卫军各部,钟廷、钟密、钟槐三人自立或许乃是卫王所默许。
退一步而言,只要土地仍然姓钟,此举无异于提前分封,对卫国而言损失最小,且可甩掉负担重振国力,是乃攻守两全之举。”
“诚道派素来老谋胜算,难道会老马失蹄错失一步?”
“呵呵……”宗伯泰坦然一笑,接着说:“诚道派自然是不会忽略晋国用兵西海之举,然前提是半年之机。我军军需辎重供应可保两百万人十八月之需,各国诸侯辎重保障无不是以两年为期,故而我国纵然国库殷实仓储丰厚,亦不能改变。
因此我军应在今年夏季显露疲态,而同时三月间国库应该下拨钱款,从各地采购粮草军需以补充仓储,因而我军今年夏季便会陆续丧失用兵之力。拖至今年年底,国力进一步消耗,我军便只能被迫回到桌前与卫、梁、长孙三国和谈,故而关键在于此时至今年夏初,是我军最佳用兵时。
而晋国距西海遥远,消息传递不畅。我军自去年十月起兵至今也不过四五月,只够晋国以快马东西往来一趟,因而此时晋军反应迟缓,加之开战前联络西海四国联兵,最快也该在今年入夏之前完成准备。
到那时,咸军多半已经开始与卫国和谈,晋军若在西海用兵,卫军将经由中原直扑燕国,继而由燕国一路西进扫掠歧国,如此晋与四国联兵陷入恶战,晋国即便取胜也是惨胜。
但倘若我国将杜锐勋手下四五十万降军提前放归西海,等着晋军的恐怕只有灭顶之灾。且按诚道派料算,我国必然会为一雪当年江东前耻,而助卫御晋,如此可轻易削弱晋国,同时挑拨晋咸关系埋下祸端,乃至日后诛杀副帅。”
………………………………
第1057章 西线和谈(5)
百里燕听着冷汗直冒,按宗伯泰的分析,梁国从一开始就设下了连环圈套。
其一是骗卫国与咸国互怼耗着,继而拖疲咸国经济,迫使咸国只能回到谈判桌和谈。当然,现在的卫国也禁不起消耗,但有梁国经济输血,源源不断加持“内功法力”,咸国也只能硬挺。
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卫国重创,咸国也没了半条命。
然而卫国也非常清楚,晋国随时可能在西海用兵,暴揍菊花,但由于通信距离和手段的制约,晋国发兵的速度不会很快,同时需要联合西海四小国一起出兵才能击垮卫国,攫取最大的成果。
因此晋国需要时间去协调部署,卫国尚且有腾挪的战略时间,而这里恰恰有个“国力疲劳指数”的节点。
战争需要长期准备,物资的储备有必然的周期性,受到技术和财力的制约,储备的有效时间和规模也是有极限的。通常情况以两年为一个理想基数,既在不动用战争财政前提下,物资储备可供中等规模战争消耗两年,可供大规模战争维持一年至一年半的标准设立。
战争开始后的三到八个月,各国根据战前仓储和消耗情况,扩大市场采购和军需供应,财政此时转入全战争状态,一切经济为打赢战争而服务。
咸国尽管经济结构大幅改变,但也无法摆脱这一体制,咸国战备是按一百万人三年一个基数储备设立,最多保持一年的稳定经济局面,如若战争规模超出一百万人量级,并拖过一年,第二年起就必须开始陆续实行战时经济。
如今咸军编制有军人、民夫两百三十万人,一百万人三年的配给根本不够维持三年,因此从去年七月开始备战,国库已经拨款增加采购,至今年开春,国内经济将陆续转入半战时状态,以保证前线供应。
战前储备作为最高军事机密,包括内阁多数成员都是不清楚的,但战争一开打,财政增量和增加幅度都是看得见的支出,诚道派可通过内部情报拿到咸国战争开支,只需要分析经济情报,就能清楚知道咸军会在何时转入战争经济。
而咸军员额巨大,即便考虑现有的庞大经济规模,战时经济实际上也维持不了多久,因此今年夏天是个关键节点,夏天之前结束战争,对国内经济损害最小,如若拖到下半年,经济转入战时状态,伤害会愈见显着。因此夏季之前结束战争,卸甲归田对咸军最为有利,而拖得越久伤害越大。
诚道派正是摸准了咸军七寸,籍此为资本再回头与卫国交涉,保证咸军必会在夏天之前开始和谈,以安抚卫王。同时晋军夏天之前仅能勉强完成西海四国的外交和军事准备,如果来得及,卫军正好能打个时间差,赶回西海稳定战局。如果来不及,也能赶上战争初期,遂而直接出兵攻打燕国,沿着海岸线西进攻打歧国和晋国北军大本营。
而咸国与晋国有宿仇,百里燕又是岐人,咸国拖于战争国力大幅消耗,直接出面与晋国翻脸并不划算,风险太大,于是卫国可以歧为条件,换取咸国对卫国的经济军事支援,在西海与晋国北军攻杀。
消耗晋国实力挑拨晋咸关系的同时,彻底整垮卫国,届时梁国再出来收拾残局,所得到的土地和政治收益要比现在多得多。
卫国经济拖垮后,梁国只需以经济援助为条件,换取卫国更多的割让土地,梁国毋庸置疑是笑道最后的赢家。
这件事从一开始就是一石多鸟的计策,百里燕作为局外人,自然是不可能一早知道密情,在第一时间算计到其中的端倪。但卫王身边的楚家却不是傻子,纵然有愚论派的干扰,但愚论派却忽略了卫国的本质。
卫国本质上是极度排外的贵族圈子,其排斥一切外来权利楔入政治实体产生新的权利阶层。卫国看重的是愚论派愚民手段和一些早期的化学巫术,政治上尽管能影响卫国,但卫国统治阶层不是谁都是傻子。
老卫王钟盛留下的政治遗产和托孤势力,如今仍在有效运作,因此卫国的政治决策,愚论派的影响力并不是绝对的。
卫王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手中无兵可用,同时卫王也非常清楚,孙国旧地的十数郡极大稀释了咸军兵力,哪怕是两百万大军,分散镇守十数郡已是十分吃力,再加上长孙七郡,咸军的兵力无法对卫国本土造成实质威胁。
眼下咸国本土与占领下的卫国土地,总面积近五百万平方公里,一百五十万人维持强敌环伺的五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军事、政治、经济压力十分巨大,已无继续西进的动力和可能,相反晋军和西海四国的军事存在是最大的威胁。
同时梁国不是什么好鸟儿,按其安排的套路剧本,最后的下场不会更好只会更惨。所以这里就有一个悖论,以卫国的虎狼野心,丧失近三百万平方公里和七个长孙郡的土地是不能接受的,所以只能走梁国安排的剧本与咸国、晋国死磕。
但如果卫王能接受这一损失,那么其结果就是另一番局面。
正如宗伯泰所言,只要允许钟廷、钟密、钟槐三人割地自立,这块地还是姓的钟,只要姓钟,日后还是有机会拿回来,同时如果卫国日后有机会一统天下,卫王不会介意这次的自立是提前分封。
如此一来,卫王首先达成了两个目的,其一,卫国内部旧派权贵多数已经东迁,国内一片清静,一旦承认其独立事实,旧派权贵就必须放弃在卫国本土的多数封地和利益,这对卫王是有利的。
如果与咸国死磕,按梁国的套路走,卫国仍然需要割地,割地后的权贵还得迁回国内,这这种局面显然不会比战败好到哪里去。
其二,主战场发生在本土之外卫国占领下的孙国旧地,并未殃及卫国本土,因此经济损失最大的是卫国旧派权贵,尽管国库为此蒙受了巨大的代价,但甩掉孙国旧地和死伤兵士,卫国的经济无形中获得了一次重生的机会。
这对于依附于卫王的新兴权贵阶层是有利的,只要赶走的旧贵族,新贵族又能在偌大的卫国内重新划分势力以谋求利益。
最后,钟廷、钟密、钟槐的自立能,最大程度的保障卫国占领下的孙国旧地姓钟,同时三个人各自自立将其分而治之,但同时得到咸国和卫国的军事保障,并提前结束和谈,将卫军主力赎回调往西海,西海的危机将彻底解除。
于是最后一算账,卫王及其国内新兴权贵发现自立远比割地来的更划算,梁国安排的剧本自然就行不通了。
而诚道派算计到了一切,但并没有人知道“权利阶层”会像细胞一样,自我分裂自我修复,乃至自我排斥边缘有害细胞,继而完成政权的新生。
而且面临巨大外来压迫下,这种分裂和再生往往由内部利益的损失所决定,外部利益的丧失更容易被新生势力视为负资产所抛弃。
想透前后联系,却仍有两点十分可疑,其一钟廷、钟密、钟槐三人均要求在孙国旧地自立,而没有将孙国旧地分割自立,而卫王应该不会愿意看到三兄弟一家独大,因而应该是授意三兄弟三家分立,且一家独大其他两家必然反对行不通。
那问题来了,既然一家独占不可行,那为何三兄弟还要分头前来要求一家独大。
其二,到目前为止,整件事上梁国在算计咸国,卫国也在算计咸国,卫梁两国私下打得火热,但却没有与咸国有真正意义上的官方交涉,从性价比而言,咸国收益最小。
尽管会应为保障三王独立,而得到德康、原山两郡,但不可否认卫国完全达到了其多数目的,梁国与卫国间虽然会因为三王独立而翻脸,但三王独立仍需要梁国册封,因此必须有说服梁国的筹码,所以梁国同样能得到很大的好处,如此一来咸国只是他们间来回质押的筹码,政治上十分被动。
想到此处,百里燕不得不再问宗伯泰:
“三钟均想一家独大,先生以为其中有何端倪?”
“看似有悖常理,实则不然呐。卫地现如今被我军所占,倘若三王分子独立而非一家独大,便会被我讹诈三次,但倘若三王均要求一家独大,我国所能压榨利益便十分有限。
相反,因三王自立需得梁国册封,无论如何分地,三王之中必有一王不与梁接壤,故而梁国只能讹诈卫国两次,同时三家分立之新王对卫国威胁小于一家独大,因而梁国会因三王分地减少所获收益,因此对卫国极为有利。
故而只要我国交出卫地,已经被我分过好处的卫地,梁国再要瓜分好处便少得多,同时面对我军突然退让,梁国将无计可施。只能尽快分走好处,以防再生变故。”
………………………………
第1058章 西线和谈(6)
宗伯泰一席话让百里燕茅塞顿开,钟廷、钟密、钟槐三人均要求一家独大的目的是减少被咸国讹诈的损失,因为咸国与卫国接壤的只有德康郡,因此要获得土地只能一路沿着狭长的走廊割地。如果是一家独大,谈判的底线尺度就小。如果是三家自立,谈判的尺度会大得多。
因为无论最后如何自立,地是三家分,反正是三家分,百里燕完全可以让他三家相互挤压各自内斗,当丧失了军力和时间资源,最后还得是咸国开价,最大限度的割地。
反过来一家独大的新诸侯对梁国同样是潜在威胁,即便只有十个郡县,但紧挨着梁国依然是个巨大威胁,因此梁国绝不容许一家独大的诸侯安卧榻侧,于是钟廷、钟密、钟槐三人与梁国交涉内容与咸国截然相反,目的依然是避免被梁国所讹诈。
由于是三人分地,以现在咸国占领下的土地走向,无论怎么分,一定有一个新诸侯不与梁国接壤,而只有一个诸侯与咸国接壤,因此梁国只能最大程度讹诈两个新兴诸侯,对另一个却无计可施。
而同时由于卫国与咸国谈的差不多,乃至已经达成协议,咸国分走了卫国一些土地,剩下能分的必然有限,这里就牵扯到底线问题。底线不是没有下线,再多的成果都是有限度,不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