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行-第5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咸王一席话引得殿内议论纷纷,唯有晋志国仍然沉得住气,这时百里燕突然起身,向咸王与天子行礼:

    “大王,臣有话说。”

    “永兴侯有何高见,但说无妨。”

    咸王悻然允诺,百里燕上前一步离开坐席,面向众人说:

    “本侯以为,燕国之战,虽取得三次胜利,然不能压服腋目,但诸侯皆已疲倦,再战势必举步维艰,诸位多有忧虑,亦情有可原。然诸公可曾想过,腋目侵吞长孙国土过半数,伤亡数十万,而我中原取胜之道在于人众,当此情况下,腋目仍未伤筋动骨,他们岂能与我等说和。

    更何况其占了方圆数千里之地,要其吐出来,可能吗!”

    话音落下,百里燕话锋一转看向王砺突问他:

    “王司马,晋国可愿将江东东郡归还我国否。”

    王砺本来心中很是不爽,百里燕没来由的重提旧事揭伤疤,不免令他恼火,其果断黑下脸道:

    “永兴侯,你这何意呀。”

    百里燕趁机拿捏王砺的态度继续说道:

    “看吧,晋国尚且不愿将一郡之地归还,那腋目又岂能将二十余郡归还我中原。更何况其为此伤亡数十万人,焉能善罢甘休。”

    这时王砺真有些怒了,他说:

    “永兴侯,你将我晋国与那牲畜相提并论,合适吗!”

    百里燕却是付之一笑说:

    “呵呵,王司马请息怒,本侯别无此意。方才若有得罪之处,还请兄海涵。”

    言毕,百里燕躬身行了一礼,王砺又气又恼,却也只能作罢。

    这时百里燕继续又说:

    “本侯很能理解诸公此刻之难处,但诸公可有想过,腋目一日不除,便如一把利剑临顶,时刻可能落下。今日是伤了长孙,明日或许是他国。若是我咸国不幸亡国,诸公恐怕也没有机会在此评头论足诉说苦衷了吧。”

    “言之有理,永兴侯言之有理呀……”那张酥一面大呼有理,一面痛哭流涕很是敢动,想必是觉得百里燕是在替长孙说情。

    这时贾宙在天子授意下起身问道:

    “那依永兴侯之见,又该施展何种方略拒敌。”

    “本侯以为,既然诸侯无力北伐,那就只有尽可能将战线往北推,至少将围困在长孙中北部的数郡百姓解救出来,然后再谈说和,否则腋目不知厉害,焉能甘心坐下来谈。

    退一步而言,若是我中原默认了他们盘踞长孙北地,那也意味着这场战争最终以我中原认输而告终。他们届时必然会漫天要价,胁迫我中原签下丧权辱国之协议,届时这协议是签,还是不签。反正本侯与我王是不会签的,谁签谁就是历史的罪人。

    因而必须压服他们,打出一个最有利益我中原的条件,诸君意下如何呀。”

    座下众人议论纷纷,贾宙与天子交换意见后又问:

    “那究竟如何出兵,各国又出少为合适。”

    “出兵之事各国自做决断,我咸国绝不强迫,但本侯把话放这里,最终打出什么局面,在于诸公,不在我咸国。仅凭我咸国一家诸侯,恐怕难以北伐。”

    言毕,百里燕坐回席上,给公良修递去了眼色,公良修却是根本不搭理他,继续正襟危坐也不说话。

    此时殿中议论迭起,百里燕的话虽然不重,却让众人心惊胆战,名曰自作决断不强迫,实为“看着办”,要是不识相,咸王之前的话就撂那里,你掂量,心里明白。

    萧公毅坐在宗门间与各派往来密切,其实他根本不关心诸侯最终做出什么决断,他现在抓紧一切时间向各派“化缘”(敲诈勒索),这才一会儿工夫,就从十多个门派手中认捐了四十多万寸银,两百多万的新币,其中有一半都是砡工派认的账。

    “诶,段掌门,萧某怎见你气色红润,似乎比几年前更加年轻了一些呀。”

    萧公毅惊讶的发现,段颂之比几年前见到时年轻了不少,而且还不是一星半点,甚至比他还看年轻。

    “是嘛,老夫倒是觉得没什么变化呀,兴许是近些年不管世事,养尊处优惯了吧。”

    “是嘛……”萧公毅不明所以。

    段颂之今年七十有四,但看起来只有五十多岁,萧公毅今年六十一,常年忙于战事,按说看老一些很是正常,但七十多岁比六十多岁还看年轻,显然是不正常的。但以萧公毅的见识和阅历(脑洞),显然想不出是什么原因。

    诸侯还在议论纷纷,始终没个表态,志国和晋国同样没有表示,公良修王砺坚信,现在谁出头谁傻帽。

    :。:


………………………………

第1209章 诸侯大会(3)

    时间转眼到了午时,会议迟迟没个结论,诸公废了半天口舌,说了一肚空话,累也累了,还有些饥饿,咸王安排了饭食到点送入殿中,摆上诸君席前供其享用。

    而与此同时,咸王中场离席,召百里燕去往后殿商议:

    “永兴侯,现如今诸侯畏缩不前,寡人该说的都说了,该试的都试了,却无一人有所表示,下一步如何行事,你可有良策处置。”

    “启禀大王,而今局面实为天子授意,是天子不想继续久战,而小诸侯国力有限,被其裹挟,不过大王无需担心,下午只需稍作惩戒,便可以压服诸侯。”

    “哦,如何施以惩戒?”

    “撤回我国派驻各国军事顾问,减少经济输出,停止军事贸易,从长孙撤兵,任由战事糜烂。”

    “如此可行?”咸王问。

    “可行。小诸侯多数并未得到多少我国枪炮援助,一旦丧失我国军事经济与技术援助,根本不足以自保。其既不赞成出兵,那我国也无继续武装其必要。”

    目前全面接受咸国武装的有卫国燕国志国梁国长孙五国,孙国只武装了一半,晋国还没拿到现货,徐国歧国陈国赵国宋国等国每人只拿到两万余支老枪和少数火炮用于训练,没有正式接受改编,一旦丧失了咸军军火和经济上的输入,将毫无还手之力。

    此时前殿人声鼎沸犹若街市,诸侯使节穿梭往来活动极是勤快,贾宙刚从席间回到天子身侧,带来了陌舂子的口信:

    “陛下,陌舂子大师让人带话说,前番咸王与百里燕一唱一和令诸侯极为被动,咸国如今是铁了心要诸侯一起北伐,陛下不妨权且答应了咸国条件,以作权宜之计。”

    “可若答应出动大军,又如何做权宜之计?”

    “我国在西,若要出兵也是由西向北进发,进攻是快是缓不由咸国决定。因而陛下只需夺取西线出兵大权,便可避免我国损失。”

    “原来如此,寡人明白了。”

    咸国势强,上午又被百里燕设计,翻盘难度甚大,陌舂子转念一想,再生阳奉阴违之计,以应对百里燕的强势。

    少时,咸王与百里燕回到席间,此时仍在用餐,咸王宫尚膳监按来宾身份等级供应午膳,但相差不是很大,既不失体面,也不铺张浪费,较为得体,唯独没有准备酒,但准备了果汁。

    这眼下正值正月,都郡纬度虽然偏低,但冬天的气温普遍低于十度,种植蔬菜尚且不易,更何况是瓜果。

    过去数年间,诸侯特使也都见识了咸王冬季享用蔬果,很是羡慕,各国馆驿也是限量特供,价格还颇高。今日非但没有限量,还能大量供应新鲜的果汁,无不令诸侯心感落差,天子心里显然更加感到脸上无光。

    堂堂“天下之主”,生活条件竟抵不上一方诸侯,想来是何等的可气。

    待午膳用尽,成队的宫女和力士入大殿收走餐具用器,换上糕点与茶饮,供各位打打牙祭消磨时间,咸王授意内阁四下前去活动游说,传达刚才与百里燕定下的计策。百里燕也来到公良修身旁攀谈起来:

    “公良兄,午膳还合口吗。”

    “呵呵,还好没上人肉啊,否则现在你定是该问我人肉滋味如何。”

    公良修话中带刺暗含讥讽,言外之意就是说,得了便宜还卖乖,捅了诸侯一刀,你还问疼不疼。

    但百里燕却不以为然,他说:

    “饭要吃得,菜也要食得,可这人肉我百里燕恐怕是无福消受啊。说实话,燕并非尖酸刻薄之人,有话都好说,有事好商量。更何况眼下大敌当前,大家都应该以大局为重不是吗。”

    公良修气的眼前拉黑心头血涌,他说:

    “你倒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诸侯若都如你咸国这般国力,谁人还有后顾之忧。”

    “诶,公良兄此言差矣,想当年诸侯与我咸国可是一前一后共同开始变法,而且我国是在公孙岳变法失败,黑巾兵临城下之时变法,形势之恶劣,前景之迷茫,前所之未有,除孙国以外,其他诸侯可比我咸国好了百倍不止。

    可如今各国仍与三十多年前无异,唯我咸国变法成功,这不能怪燕吧。”

    “谁知你从何处弄来这些匠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诸侯何以效法之。”

    “呵哈哈……戏法人人会变,巧妙各有不同,这怪得了谁。”

    咸国的变法是从根本上实现了传统原始农业生产,转变为早期工业化生产,甚至是局部电气化生产,核心的动力是百里燕的知识和认知理念,诸侯国没有这一块,如何变法也是不可能有今天的。

    此时殿中沸沸扬扬炸锅了一般叽叽喳喳,缘由很快传到天子耳中:

    “陛下,咸王令内阁传话诸侯,如若不准备北伐,咸国也将从各国撤走人马,停止给予好处。”

    “哼!”天子轻怒哼一声,随即说:“岂有此理,竟拿天下安危要挟诸侯。”

    这时贾宙又言:

    “看来陌舂子大师所料不错,倘若不答应,咸国当真什么事都干的出来。”

    是战是和根本仍是经济利益,各国诸侯出兵作战无不消耗本国经济资源,并且其中的多数都流入了咸国口袋,国内的贵族势力和私人资本势力只出不进,甚至面临赤字,得不到任何好处,自然是不愿意支持出兵。

    此时咸王正襟危坐于榻上,目光却是一刻不停的环视现场诸侯,这时薛钟俯身说道:

    “大王,天子说,梁国赞同出兵,但索要西线全权出兵大权。”

    “哦,看来诸侯确实绷不住了。去,将此话传给永兴侯。”

    “诺。”

    少时薛钟原话说给百里燕,百里燕摇头冷笑道:

    “哼哼,雕虫小技罢了,不足为虑。回复大王,此议可以答应。”

    薛钟再度回到姜蛰身边说:

    “司农大人以为此乃梁国设计,但不妨可以答应条件。”

    “如此说,司农大人有计可以应付。”

    “应是如此。”

    “那好,回复天子,寡人答应他的要求,天子主持西线北伐,寡人主持东线北伐。”

    “诺。”

    得到咸王肯定回复,由于来的太过容易,天子不免生疑:

    “相国呀,咸王如此轻易同意寡人要求,这其中是否有诈呀。”

    “或许有诈,但届时西线兵权在手,如何出兵在我而不再咸国。况且只要其不断绝军火供应,加之前番所获腋目军火甚多,足可支用两年。

    只要拖上两年,北伐若不成,再要北伐大可推脱元气大伤无法再战。”

    “既如此,那就知会诸侯,寡人赞同北伐,以打促谈,尽快达成盟约吧。”

    “诺。”

    天子挂帅西线北伐消息传至诸侯,各方反应不一,小诸侯哀叹胳膊扭不过大腿,唯有听命于强权。大诸侯心想,这一仗下来不死也脱层皮。

    此时消息传至各派,反应大都平平,无论诸侯如何出兵,除了御客,自不用他们出一兵一卒,但免不了又要被敲一笔竹杠。

    这时陌舂子来到萧公毅身旁与之攀谈起来:

    “天子挂帅西线北伐,萧掌门可有何打算。”

    “我派元气大伤,近期暂无大举用兵打算,今年北伐恐怕是力不从心。”

    “是啊,贵派并非诸侯,本钱所限难以持久用兵,是该休养生息整顿一番。只是这北伐大计不可废弛,仍需齐心协力共讨暴强。”

    “呵呵,那是自然,我派素来以天下大义为己任,北伐义不容辞。但正如萧某方才所言,我派眼下力不从心,恐难替天子分忧。”

    “无妨,陛下用兵仍需召集诸侯,还有时日,待贵派修整后,正当出兵之时。”

    “那是,萧某也深以为然。”

    萧公毅没有拒绝陌舂子的好意,很是爽快答应了其留驻梁国从西线出兵的暗示。

    他很清楚,西线战事不会如东线激烈,御客可以得到充分修养,同时西线都是杂牌诸侯,难以形成强大的进攻力,陌舂子要御客驻留西线,无非是借势罢了。

    百里燕之所以赞同陌舂子的提议,也料到西线不会主动出击,因此只要巩固西线态势,东线可专注北伐进攻,咸国也不缺御客的二三十万人。

    会议最终以天子挂帅西线,咸国领兵东线达成妥协。

    下午散会不久,百里燕约萧公毅在枫林河上谈话:

    “我料你应该想到陌舂子用心,故允诺驻留梁国,你莫要生气。”

    “在下非是不通情达理之人,焉能为此小事斤斤计较。萧掌门大可放心,只要西线不出重大纰漏,东线定能大获全胜。”

    “我想你定有良策,只是毕竟此番乃我中原主动出击,伤亡不会小,你要有所准备。”

    “嗯,此事我心中有数,萧掌门大可不必为我国担心。另外还有两事还请萧掌门西线作战时务必当心。”

    “哪两件事?”

    “其一,孙国与歧国还望萧掌门关照一番,孙国是我亲家,且日后本侯有意在孙国兴办教化与轻工业,因此孙国不可被重伤。而歧国毕竟是我母国,日后西海一统,歧国甚为重要,此两国还请掌门关照一二。”

    “永兴侯放心,此事包在萧某身上。那第二件事?”

    “第二件事是以梁县为中心,京畿郡以西,关岭郡以北,经我咸国经营,而今农业与地方商市初具规模,贵派此番驻留梁国不妨在此修养,并加以经营,以作西线北伐之资。日后北伐退兵,亦驻扎此地,名曰护卫天子。

    如此既能以此地农商经营获取金银辎重,同时御客在中原亦有根基,为日后最终北伐打下牢靠基础。”

    “嗯,此法是好,西线梁国经济虽盛,然却不足以独自支撑百万联军,若无咸国帮助,过去三年恐难取胜。还是你有先见之明,早料到西线北伐存有困境。”

    “唉……”百里燕一息长叹,随后说:“我咸军原本是想籍此为根本,从东西两线一起北伐,然形势所迫,如今只能行此权宜之计。

    不过这样也好,只要西线能步步为营,我东线便能顺利突击,尽可能将战线向北推,直到打不动为止。”

    :。:


………………………………

第1210章 北伐(1)

    以梁县为核心的地方经济建设如今大有起色,原本是为北伐做后勤准备,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天云、津邺两地的战争损失。

    但如果北伐,这块经济地区的资源将彻底被消耗,梁国眼见咸国带来的利益被消耗一空,自然是不会同意的。

    百里燕自然也不能白白便宜了梁国,同意御客驻留梁国,照顾歧国、孙两国只是其一,让御客占住京畿以东、关岭以北也是其次,根本目的是经济的网络会高度牵连各方势力。

    一旦御客在当地扎下根,请神容易送神难,更何况是手里攥着枪杆子的武装力量。

    御客占了当地,咸国能最大程度的提供基础经济建设,同时在孙国开始的基础教育和轻工业发展,最终在中原以西形成两个改革示范点和经济地带,十年或十五年将收到初步成效。

    同时当年公叔阔提出的东西对进策略,在当年受到技术条件和物质基础的制约下,四十多年前是根本无法实现,只是美好的空想。

    但现在已经具备了科学和工业基础条件,以歧国为基地,从西海和东海实现东西对进的统一进程。公叔阔恐怕做梦也没想到,此方略在数十年后会在百里燕手中得以实现。

    当天晚上,天子会晤过诸侯返回梁国公使府,就咸王允诺梁国西线挂帅向陌舂子问计

    “掌门大师,为何寡人思来想去总感其中有诈,大师可否一解其中缘故。”

    “老夫以为,百里燕定是已经看破老夫用心,但为了北伐,其必然要做一些妥协,并且另有谋划。然眼下还看不出端倪,不过应该小心其在日后协商中提出不利诸侯之条件。”

    这时安泰侯姬康说

    “掌门大师言之有理,百里燕若在明面妥协,必会在暗中讨回,其虽答应条件,但日后定会从其他地方索回来,陛下不可不防。”

    “嗯,安泰侯此言,寡人深以为然。相国。”天子唤道贾宙。

    “臣在,陛下有何吩咐。”

    “明日再与诸侯会商,务必不得令诸侯退让,以免中了百里燕诡计。”

    “诺。”

    陌舂子与姬康都只看到眼前利益,传统的思维束缚了认知的深度。百里燕全然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军事资源上做大文章,今天的让步,是为三十年后收割更大的利益打下的榫。

    而与此同时,诸侯大会结束后,西寰在后宫设宴款待王砺、高吉等人,就出兵一事最后询问他二人底线。

    由于晋国态度的不明朗,让西寰在咸国更加被动,进而牵连到自己儿子的地位,这是她所不能容忍的。

    “如今我王兄身患重病,二位又都是王兄心腹肱骨,日后太子登基,少不了二位大人辅佐。只是如今的晋国可不如往昔了,我这个公主也说不上什么话,可本宫的儿子毕竟是我王兄的外甥,太子的表亲,咸王的长子,二位还请自己掂量着办。

    若是还念及两国关系,本宫的脸面,就请多劝劝我王兄与范相国,莫要一意孤行一错再错。真有什么万一,咸国上下的眼睛可都盯着本宫,本宫现在可帮不了王兄什么大忙,二位大人可都清楚了。”

    “我等明白,公主心意我王砺与高大人一定用心领会。”

    “这便好,今日时辰不早了,二位请回吧。季宁,送送二位大人。”

    “诺!”

    待王砺、高吉二人离宫,西寰与季锦昇言

    “季将军,你看王砺、高吉二人诚意如何。”

    “回王后,老臣以为当此眼下形势,天子都已表明立场,大王难逃出兵之选,但仍要看大王委派何人领兵作战。目下国内无人精通新式战法,按此前百里燕部署,不会让诸侯擅自决断战略部署,而由咸军安排。

    以百里燕秉性,其能积极救治诸侯伤兵,甚至不惜送回咸国治疗,倒也不至于坑害诸侯,任凭白白枉死。”

    “这一点,本宫与季将军倒是看法一致,百里燕虽然奸诈,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其确实知道轻重,不会任凭诸侯白白送死。”

    “确是如此,如今无论损失何人兵马,都是中原的损失。同时兵力越多,获胜希望越大。退一步而言,咸国如今已是大国,无可匹敌,其又何必要坑害诸侯。”

    “此言在理,与其让诸侯白白送死,不如留着杀敌更为划算。”

    西寰这番话,当然不是站在晋国利益上的考量,她现在考虑更多的是晋军如何给她长脸,好在日后咸国王位继承权上获得更多的政治资本,只有姜拓继承王位,她西寰才能青史留名。

    心中寻思之际,西寰目光掠过季锦昇脸上时,总觉哪里不太对劲

    “季将军,为何本宫见你红光满面精气昂扬,难道又是用了什么好药。”

    “这倒没有,只是两月前偶感不适,去医官署挂了些水,吃了些药,倒也不觉有何变化。”

    “是嘛……”

    季锦昇今年七十,还要每日为西寰出谋划策忙碌奔波,活到这个份上,算得上是长寿了,但其还有继续活着的价值,关乎到日后对晋国的政治安排。

    此后几日,诸侯展开紧锣密鼓的细节磋商工作,就划分阵营和战时供应逐条逐条谈。

    百里燕始终未在军事资源分配上做过激安排,最大程度在目前库存资源中调剂,优先安排先整训、出兵的诸侯,后分配腾挪今年和明年出兵整训的诸侯。

    由于梁国、燕国、志国、卫国、御客持有大量枪支,孙国、长孙此前拿到了不少,当然也有损失和大量缴获,此番重点分配给晋国、徐国、宋国、歧国、赵国、陈国诸侯的军事资源需要调剂,尤其是晋国和徐国,歧国、陈国次之,赵国最后。

    谈判一直持续到正月下旬,北伐到此有了最终说法。

    而与此同时,百里燕派出空艇,对长孙东海岸与内陆实施空中侦查,调集海军经由内河,从望亲调入思水江,准备经由长孙东海岸高蓄郡出海,给以东海岸腋目海军沉重打击。

    二月间,咸军各军陆续补充到位,周空第八镇,田鹏方亮第六镇继续维持两万兵力,其余八镇员额恢复至六万,纵队员额一万五千人,新编一零零至一零九纵队十个纵队,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