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行-第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黑巾军意在将鼎炀、广信两座大城的郡兵悉数引出,而后聚而歼之,而三城又互为犄角,没有绝对兵力优势,想要各个击破有很困难。


………………………………

第188章 试探

    收起信札,来到姜乾帐中,远远传来姜乾的笑声,像是得了什么喜讯。见是百里燕入帐,姜乾立时收敛起神色,转身又坐回案前:

    “魏先峰,腿伤好些了吗。”

    百里燕(既魏贤)行了一礼道:

    “谢少主存眷,末将的伤好多了。”

    “那便好,魏先峰可是我军一员猛将啊。”

    姜乾自顾自的说着,眼神却始终没有正视过百里燕。

    攻破瑞田以来,广信军大小十余战,姜乾身先士卒两次击退登城叛军,于是有了“广信之虎”的勇名,在百里燕面前渐渐也有了底气。

    行事再也不像半年之前,当面还有些谦让,如今的姜乾腰杆硬了,很多事情既不找他问话,也不提前通气,都是决定之后再行通知。

    当然,姜乾是少主,这本无可厚非,纵然有微词也不能搁在脸上。

    百里燕上前两步来到进前,便发现桌上堆着三件苍青色的锁子甲,但不可能是他给姜乾的锁子甲,就制作工艺而言,还不及荒村的水准,甚至连材质也仅仅是普通的铁料,无法与钢媲美,一定是姜闵令人加以仿制后运往前线的。

    姜乾此时瞥了眼百里燕神色,心里得意正紧,他道:

    “魏先峰,这铁布衫如何。”

    百里燕拿起一件掂了掂份量,足有三十斤,质地还不如荒村的锁子甲精细,而且带有下摆,增强了小腿以上的防御,就覆盖面积而言,膝盖、大腿都罩在了锁子甲内,大大提高了防御力。

    绝对是广信公府的仿制品,但就质地而言,铁料仅是普通的精铁,防御力是远不及钢的。不过就眼下而言,对普通的铁剑和青铜剑有极好的防御力,倒也够用了。

    “不想公府工匠技艺如此精湛,数月便已仿制出锁子甲,末将佩服。”

    百里燕恭维说道,姜乾倒是毫不掩饰心中的得意,翘着嘴角说道:

    “此甲可将腹下悉数罩在其内,可比魏先峰的半身铁布衫强得多,若是早有此甲,魏先峰腿上兴许便不会被伤。此番从广信共计运来了一千两百余件,瑞田寨广信军分得六百件,本公子现再调拨一百件予魏先峰,另再补充四百新卒,魏先峰意下如何。”

    “多谢少主,末将感激不尽。”

    一千两百件的数量让百里燕有些意外,萧儿的信中曾提到,荒村从五月间至今也就生产了近六百件钢制锁子甲,广信公府即便得到了样品,组织生产到定型也得一个月。

    三个月能生产一千两百件,很可能还不是全部产量,广信公府应该还有储备,照此算来,广信军一个月的就能生产五六百件,至少需要一千六至一千九百人的熟练工才能完成,一年生产六七千件问题不大,即便如此,装备所有战卒也不现实,成本会非常高。

    广信生产的锁子甲毛重就重达三十斤,取消了荒村半身锁子甲的皮革结构,是全身披甲,份量太重,只有力士能够长期穿戴,时间一长容易的肩周病,影响战力,远不如半身锁子甲的合理。

    人困马乏饥肠辘辘之下,三十斤的重甲会变成负担,严重影响战卒的自保和逃命。

    姜乾自觉得意,却哪里知道荒村锁子甲的合理性是兼顾了实用和取舍的最终产品,披甲率虽不如广信生产的锁子甲,但自由度、防御力更高。

    人的要害脏器都集中于上半身,下半身即便致残,活命才是战场的生存法则,存心想要你命,就是包成铁块也没用。一味的增加份量,令战卒丧失了机动和自由度,反而更加危险。

    当然,不可否认广信军的锁子甲防御面积确实很大,就眼下而言有其合理性。

    但大量普及之后,不排除敌人会改变战术,使用铜棍、锤子等钝器,届时三十斤的份量,加上兵器,想要再配一面盾牌,将会十分吃力。

    待他思索之际,姜乾又说:

    “魏先峰、胡陌将军,今早得到赵帅调令,命广信全军移防冠汤渠,与大都督姚盛合兵一处。魏先峰与姚盛将军熟稔,不知魏先峰对我军移防冠汤渠有何建议?”

    “回少主,姚盛将军身经百战,与我军协防冠汤渠,当万无一失。冠汤渠坡陡地高易守难攻,北海郡客军过去四月坚如磐石损失极少,也是占了地利之便,对我军百利而无一害。”

    “哦,胡陌将军如何看此事?”

    “启禀少主,自七月来,永兴河防线瑞田为要害,进可攻退可守,攻守两便,而我军占有城塞土堡十数座,将黑巾军主力牢牢拖在瑞田以北动弹不得,伤亡虽然惨重,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瑞田寨据功最多,赵帅此时将我等调走,分明是有人暗中挑唆,意在打压我军。”

    胡陌说道,姜乾目带疑色看向百里燕:

    “魏先峰与赵将军熟稔,此次换防是赵将军意思,还是内朝意思?”

    姜乾多此一问,百里燕立时有些诧异,难道是罗松亭怀疑此次换防,是赵逊故意安排广信军调离瑞田防区,以打压广信军的声望?

    那胡陌此前故意提起北海郡客军险丢冠汤渠,就是摆了自己一道,刻意麻痹自己,好让姜乾突然袭击。

    迟疑片刻,百里燕掩饰去异色说道:

    “少主,胡陌将军所言有理,但北海郡客军大都督毕竟是鼎炀侯之子张佑,过去数月寸功未立,不免让某些内朝权臣不快,调防应是内朝施压袒护之举,并无可厚非。况且大军粮草都握在太尉鼎炀侯、大司马姜严手中,要是有所不从,赵帅那里恐怕也难办。”

    “呵呵……”姜乾笑的意味深长,然后继续又说:“看来还是魏先峰了解赵帅啊。”

    姜乾虽然脸上一团和气,但话带有弦外之音,似乎此次换防的内幕并不那么简单。

    但要说赵逊现在就开始提防广信军,那也没道理,和姜闵现在翻脸,赵逊在政治上并不有利。但姜乾今日的口气,显然是猜忌上了赵逊,甚至是罗松亭直接授意姜乾先试探他,知不知道内情。

    移防在要求三日之内完成,百里燕先去了先锋营视察新补充的新兵。

    咸国能够投入战争的人力资源已经见底,各军能够补充的兵员六成以上是伤愈后的伤兵,新征青年并不多,咸军虽有三十多万之众,但所需的民夫就达到四十多万和数万匹驴子和驮马。

    咸军索性是本土作战,距离启隆、介康军仓路途较近,四十万民夫尚可保障大军的支用消耗。

    如果是出国作战,十万大军至少需要三十至四十万民夫转运物资,每十万人每增加一千里地,民夫驴马的数量就要增加十万,才能保证军队支用,否则粮草耽搁在路上的时间,就足以被民夫吃光。

    不过还有一个特殊现象经过数月作战消耗,百里燕隐有察觉,那就是隐户,按说咸国的兵员应该已经见底,但是权贵与地方豪强的兵员却怎么挤都有,所以咸国到底有多少隐匿不在户籍的人口根本不清楚,甚至广信也有。

    不计各地权贵隐藏和瞒报的户口,咸国目前官方统计口径的名义人口勉强过六百万,咸西、丘南两郡失守,人口少了一百五十万至两百万,仅靠四百五十万人,半壁江山,保障三十多万军队,四十万民夫的开销,已经到了咸国国力所能承受的极限。

    因此能像广信军这样全数补充损失员额的军队并不多,北海郡客军算是一路。

    所以隐户问题一定存在,而且还不轻,否则现在的后勤和兵员的吃喝拉撒和消耗,将无法保障,哪怕是吃仓库,也早出了问题,拖不到现在。

    大军于下午出发,抵达乌坪与姜闵、罗松亭、王九汇合,两万人马旋即离开乌坪驻地北上冠汤渠。

    罗松亭骑马从后追上先锋营,找到百里燕边走边道:

    “魏先峰可曾听说内朝有变?”

    “罗前辈消息真是灵通啊,莫非今早少主问话,是罗先生的安排。”

    罗松亭淡然一笑,既不否认也没有点头:

    “少主怎是我等所能驱使,想必是少主有所想吧。”

    “是嘛,不知罗先生所指究竟何事,莫不是也认为此番调防是赵帅有意为之?”

    “呵呵,只是些传言罢了。”

    罗松亭暗指内朝有变,百里燕想到的第一件事是沐阳仓丑闻。

    沐阳仓有半数的物资是权贵勋戚的私产,以军队和官府的名义窝藏在距离陔陵较远的沐阳仓。而这背后不得不让人怀疑有相国公孙岳、大司马姜严在背后操弄。

    大司马总督军队后勤,太尉掌兵权,军仓隶属后勤,归大司马总管,因此大司农莫安无权清查军仓内部情况,只有每年向军仓转移军粮和被服物资的份。

    这意味着军仓的情况只有咸王、太尉、大司马、相国四人及其班子知道,其他人一概不知。

    现在出了这么大的丑闻,不得不令人怀疑到过去十二年《农桑令》、《推商税》两项新政的动机。

    沐阳仓账面的粮草有两百万石,实际有四百万石,根据事后得到的消息,除了损毁的粮草外,四百万石粮草仅仅是沐阳仓的八成。这意味着还有一百万石粮草毁于大火,而实际上有三百万石粮草来源不明。

    除此之外,大量布匹、丝绸堆积如山,军仓囤积这么多本该国库和内府储备的物资干什么。唯一的解释只有某些人打着推行新政的名义,为自己敛财,利用手中的职权窝藏暴利。

    现在细想起来,《农桑令》、《推商税》种种深层次的弊端,哪里是没有预见到危害,根本是有意将权贵阶层排除在新政之外,以制造特权保护伞,为权贵勋戚合法谋取暴利鸣锣开道。

    要说咸王是一伙儿的,显然说不过去,推新政出发点是好的,整个咸国都是咸王一人的财产,他没有道理败坏自己的老底,还有什么必要私藏财产。

    现在来看,沐阳仓的丑闻让咸王如梦初醒,内朝的改革势在必行。


………………………………

第189章 点拨(1)

    赵逊调北海郡客军移防瑞田寨,乍看起来是有意打压广信军,倒不如说是在安抚鼎炀侯。

    鼎炀侯张隽出任太守还不到一年,沐阳仓丑闻不可能牵扯太深,此时调其长子张佑调入瑞田,是寄希望于抬高鼎炀侯势力,使太尉站在咸王一边。

    而大司马姜严毕竟是咸王的叔叔,赵逊的上司,沐阳仓丑闻要没有他授意,其他勋戚根本办不到。

    由此来看,咸王已经在为扳倒自己的叔叔在善后,而扳倒姜严的机会,有可能是一场胜仗,由赵逊取代姜严出任大司马,名义上任掌握着兵权,实际上鼎炀侯这个太尉,才是实际掌权的最高统帅。

    如此一来,战后便可顺理成章的将兵权从赵逊手中收归咸王。

    鼎炀侯此人最大的缺点是无能,最大的优点是听话,同时又是咸王的表妹夫,于公于私比叔叔姜严更可靠,实际上也是如此。

    这样一来,沐阳仓的丑闻能给内外朝以及天下百姓一个交代,同时还能拉拢赵逊,使其出任大司马,迫使其背负盖世英明的光环辉,永远不反叛咸王,如此广信公的地位岂不是尴尬了。

    赵逊与广信公合流是内外朝尽人皆知的事,让他挂帅御敌是各派系畏敌甩锅的结果,赵逊倘若能将黑巾军击溃,将是咸国历史以来的盖世奇功。

    赵逊就是为了自己的盖世英明,又岂能再助广信公反叛,广信公总不能不知好歹,在赵逊还活着的时候发动叛乱,这不是与天下为敌吗。

    此前罗松亭私下曾有料算,料定赵逊首战得胜,咸王必派内臣出任司马使监军一职,以掣肘赵逊。

    罗松亭当时的判断是基于咸王不跟内朝翻脸,维持表面的和谐。但现在来看,咸王背后已经跟内朝翻脸,甚至有可能掀桌子,否则不会这么放心的让赵逊总领咸军兵权在外放羊。

    不过转念细究起来,咸王有这么高的智商吗,只在旦夕间完成如此深谋远虑的政治安排,百里燕(既魏贤)反倒觉得咸王也好,王太后也罢,应该都没如此魄力和手腕,那么是自己多虑了?或者说是罗松亭有意误导暗示自己,是试探自己是否提前知道了什么内情。

    想到这里,百里燕不动声色,他说:

    “罗先生,内朝乃大王家事,有再大的变故,也还是大王的家事,罗先生莫不是以为大王的家事牵扯到了主公?”

    “是啊,罗某是有些担忧,咸王会否牵扯到主公身上。”

    “哦,在下愿闻其详。”

    “永兴河晋、咸两军兵力逾四十万,与永兴河西岸之敌不相上下。此战若胜,乃赵帅之盖世奇功,主公若能立下汗马功劳,入阁朝堂当不是难事。

    只是如今突然将广信军调离乌坪、瑞田,主公恐怕将与大功失之交臂,入阁内朝之事将成泡影,不知魏先峰如何看待此事。”

    “呵呵,罗先生未免多虑了吧。”百里燕轻描淡写道,继续又说:“瑞田有战功可争不假,却也并非什么福地。我军一万人马驻守四个月有余,顶住黑巾军大小十数战,被攻上城头达六次之多,损兵折将四千余人,仅我先锋营部下便阵亡两百余人,这还是配有精良战械情况之下。

    北海郡客军来源庞杂,人虽多,却非精锐,乍到瑞田驻防,不会是件易事。

    在下倒是觉得,非但广信军会调防,何猛、叶信、高培等将也有可能调防,调防至东岸乌坪修整。若是如此,北海郡客军填入瑞田,岂非自找没趣。”

    北海郡客军规模有近两万五千人,是勤王军人数最多的一支客军。广信军撤出乌坪、瑞田之后,乌坪、瑞田防线缺额达两万,北海郡客军既然想争功,赵逊很可能让北海郡客军全军过河,而不是像广信军分守两地。

    赵逊让广信军分手两地,意在让姜氏父子相互应援,倘若姜乾有事,姜闵必然全力以赴,姜闵出事,姜乾必兴兵来救,可避免友军遭危,而客军见死不救的局面。

    北海郡客军内部山头林立,张佑名义上是大都督,但并不一定能号令所有客军,因此不能以分兵之法团结北海郡客军,最好的办法是让张佑率领北海郡客军陷入瑞田寨拼命,只要守住了瑞田寨,功名利禄尽取,倘若是丢了瑞田,总要有人出来承担责任。

    北海郡客军两万五千人悉数填入瑞田赛后,何猛、叶信、高培余部势必要撤出部分,出了任何纰漏,张佑、关普、肖晨等人就得顶这个雷。

    不过这样一来,最直接结果是广信军被安置在几乎没有战机的冠汤渠闲置,今后发动反攻,姜闵拿不到首功,也就没有底气入朝参政。

    但凡事情都有其两面性,不可能面面俱到,调防至冠汤渠未必不是坏事,罗松亭现在就断言赵逊是最大受益者,未免有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嫌疑,至少百里燕不相信赵逊会这么快就翻脸,他就不是这样的人。

    大军行至天黑就地露营一夜,清晨十分与张佑所率北海郡客军撞个正着,张佑礼节性寒暄了几句,又继续带着人马南下。传言四日前冠汤渠大败,但看北海郡客军的气势,却一丁点都没有战败的样子。

    中午途径中军大营,姜闵前去面见赵逊,却被告知赵逊还在晋军大营未归,广信军只得继续北上,于当天深夜抵达冠汤渠大坝。

    姚盛自此前一直驻防永兴河北段防线,所部八千余人提前两日进驻冠汤渠,黑巾军前日发现冠汤渠咸军异动,于夜间发动偷袭,被姚盛击退。

    翌日中午,姜闵在大帐设宴款待诸将,犒劳瑞田寨攻克以来的有功诸将,姚盛也在受邀之列。

    自当年江东一战告负,姚盛调到了镇南军继续充任左都督一职,赵逊这次拜帅,提了他大都督,百里燕与他有三年未见。

    酒席散后,姚盛私下找上门来,神神秘秘的说道:

    “魏先生多年不见,不想已拜入广信公门下。”

    “哪里,都是赵帅引荐。”

    “哦。”姚盛一叹,眼珠顿时转了一圈又道:“魏先生,赵帅安排了一位故人相见,还请魏先生借一步说话。”

    “故人?谁!”

    “魏先生去了便知。”

    姚盛突然卖起关子,不禁让百里燕心生猜疑,难道赵逊真要翻脸了,不能吧。

    徒步来到姚盛帐中,一老一少正在喝茶,青年男子披甲而坐,不是别人正是高勋。

    “高兄,怎么是你!”

    “哦,魏贤弟,别来无恙。”

    姚盛此时退出帐外,确定左右无人,百里燕谨慎说道:

    “你怎么来了。”

    高勋放下茶具立身而起迎面走来,对坐的白发老者投来欣赏的目光打量着百里燕。

    “魏贤弟,愚兄奉赵帅之命前来与贤弟商议机密。”

    “机密!”百里燕警惕退了半步,目光看了眼坐着的老者,只觉得眼熟,但却记不起在什么地方见过,他若有所指说道:“这位似曾相识吧。”

    下刻高勋笑着说道:

    “这位魏贤弟曾是见过,乃诚道派泰斗广叔子是也。”

    “什么,是他!”百里燕大吃一惊,万没想到不速之客会是诚道派泰斗广叔子,他连忙躬身一礼拜道:“广信军先锋官魏贤,拜见诚道派泰斗广叔子。”

    广叔子慈眉善目微微一笑:

    “老夫不过一老儿,泰斗愧不敢当,魏郎中过来请坐吧。”

    百里燕看了眼高勋,见他眉开眼笑,心想一定是受到了广叔子赏识。

    径自坐下,高勋倒也直截了当,开门见山的说明来意:

    “魏贤弟,愚兄此来除了是奉赵帅之命,更是奉的大王密诏行事。”

    闻讯咸王密诏,百里燕又吃一惊,额头不禁渗出汗水,心想赵逊这次真翻脸了。

    “既是大王密诏,是口诏还是手诏。”

    “既是密诏,自然是口诏,岂能留下把柄。”

    “但万一事情败露,大王为保全自己不认账,你我岂不成了矫诏!”

    高勋不以为然,乐呵呵道:

    “此事广叔子老先生可以为证,贤弟可向广叔子老先生求证。”

    广叔子人畜无害的微微点了点头,这意味着广叔子代表的诚道派也卷入了这场咸国内部的宫廷斗争。

    诚道派尊王为上,广叔子亲自出面,背后显然有文章,绝非咸王的面子就能搬请诚道派出面的。

    而相国公孙岳推崇的是激进改革的雄论派,咸王突然转向诚道派,暗中又得到广叔子帮助,这意味着公孙岳已经失宠了。如此一来,咸王背后的高人,应该就广叔子。


………………………………

第190章 点拨(2)

    想到这里,百里燕(既魏贤)心里基本有底,收敛起最初的震惊,心平气和的说道:

    “老先生再次驾临咸国,亲自出山助咸王一臂之力,不会没有原因吧。”

    “呵呵,去年议贤馆舌战,老夫便笃定魏郎中定有大才,便是想着与魏郎中纵论古今,不想天不作美,老夫与魏郎中失之交臂,今日一见颇,有相见恨晚之感啊。

    此番老夫秘来咸国,也是受天子之托,不巧碰上咸王后院失火,不得不出手相助。”

    “哦……”百里燕轻轻一叹:“如此说来,今日赵帅所作所为,便是受了老先生指点,或者说,老先生指点了咸王,咸王又授意赵帅?”

    广叔子点了点头道:

    “确是如此。黑巾军危害中原已成毒瘤,倘若不除,必将危害梁国存亡,故而老夫受天子之托,前往各国游说尊王,一起联兵伐叛。”

    “如此说来,老先生希望咸国能拖住黑巾军主力,好让列国有整饬兵马再战的喘息之机?”

    “正是。”广叔子肯定道,丝毫不掩饰此行目的,下刻他又说道:“据可靠消息,黑巾军大军半数皆在咸国,咸国只要拖住黑巾军主力,梁国派出的使臣,便能说动各国联兵讨伐黑巾军。”

    “但咸国能有什么好处呢,咸国此番损失极大,战后人口少说消弭百万生灵,用咸军将士的鲜血,替他国争取时间,倘若列国坐等咸国于黑巾军对峙消耗,这又如何。”

    “魏郎中乃旷世英才,应该知道咸王现在的处境,老夫答应咸王助他一臂之力,便是在帮咸国。”

    诚道派的逻辑是尊王,王天下。老百姓永远只是君主的依附和物品,没有与生俱来的权利。

    所以广叔子看来,帮咸王夺回实权,就是帮咸国,咸王得到了好处,也就是咸国得到的好处,至于死了多少老百姓,摧毁了多少城池田地,在诚道派眼里都是一文不值。

    当然,就时下的文明水平而言,此种思想和制度,更适合当下的实际社会生产力和民众情况。

    而黑巾军拜天为君父,推翻了君主封建制度,建立不伦不类的神权政治思想,跟诚道派忠君尊王思想严重矛盾对立,更凌驾于梁天子之上,政治主导权上对梁国产生了直接威胁。

    梁国作为思想理论的基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