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崇祯大帝-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动军队,在军区范围内进行平叛。这是皇上和南京军区司令部联合出具的授权公文,由我带过来交给你的。”

    说完,将公文递给史德威。

    听到有人密谋叛乱,史德威吃了一惊。然后,他接过公文,打开看了起来,果然是盖了大明国玺和军区司令部公章的授权文件。

    公文中,崇祯皇帝和南京军区总司令徐孚远授权史德威,可以调动第三军所有部队,在淮安府、扬州府境内平叛,并警惕北方的大顺军南下。

    在情况紧急的时候,史德威还可以调兵支援邻近的徐州府、凤阳府。

    史德威合上文书,对孟飞点头道:“这事我知道了,我马上派人去检查淮安府境内的王公贵族,看他们有没有阴谋叛乱。你赶了这么远的路,先去招待所休息吧。”

    孟飞点了点头,跟那两名警卫士兵离开了训练场,到第三军招待所休息去了。而史德威则马上赶回指挥部,准备跟副军长、参谋长等人商议一下后,展开行动。

    结果,刚将副军长、参谋长等人找来,讲了一下大致的情况,还没开始商议呢,一名负责情报的中校军官猛然冲入指挥部,对史德威大喊道:“军长,不好了,有人起兵叛乱了。”

    史德威一惊,站起来问道:“谁”

    那中校答道:“刚刚收到的加急情报,今天中午,沭阳县被抚宁侯朱国弼攻占,睢宁县被攻占,海州县被攻占。”

    参谋长曾国绪诧异地问道:“福王朱由崧不是被剥夺了王位,软禁在南京城里的吗怎么跑到淮安来,还起兵攻占了海州县”

    那中校摇头道:“下官不知,这是那三个县的情报员传回来的情报。”

    说完,将三份情报递给史德威,史德威几人传看了起来。

    看完情报,史德威等人才知道了具体的情况。朱国弼和赵之龙分别有2000左右的兵力,朱由崧有1000人的兵力,他们在今天中午人流量最大的时候突然发动袭击,攻占了这三个毫无防备的县城。

    “现在怎么办”副军长于斌问道。

    史德威一拍桌子,道:“区区几千人,就敢起兵造反,简直是胆大包天。马上传令下去,准备派兵平乱。”

    然后,指挥部的军令迅速传达下去,驻扎在淮安府首府的第三军第一师就开始忙碌了起来。驻邳州、艾山的第二师,驻扬州府的第三师,也有士兵带着加急军令前去通知他们。

    那些拿到新式武器还没两个月,根本就还未训练完成的官兵们,听到有人叛乱,而他们要去打仗平叛的时候,感到有些慌张。

    但是,在此前的严格军训中,已经养成了一切行动听指挥的习惯的士兵们,还是遵照指挥部的命令,收拾行装武器,做着出征前的准备工作。

    第二天,八月二十四日中午,史德威尚未从军营出发,又传来朱由崧等人到处张贴布告、诬蔑崇祯皇帝为昏君的谣言。

    这些谣言,在沭阳、睢宁、海州三个县及周边乡镇,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许多愚昧的乡民纷纷响应,加入了叛军队伍。

    听到这些谣言,史德威感到事情有点严重。如果不尽快平息叛乱,让谣言广为传播的话,真的会对皇上的威望造成严重的打击,也会让更多不明真相的老百姓加入到叛乱的队伍中去。

    中午未时正,第一师师长任永奇向史德威报告道:“报告军长,第三军第一师准备完毕,随时可以出发。”

    史德威点了点头,然后留下副军长留守军部,他则带着参谋长和第一师5000多名官兵,离开大河卫,跨过黄河,向位于淮安府中部的沭阳县进发。

    注:采自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跟现代的地名、城名、山名、河名、湖名均有很多差别,望理解。明末时期黄河改道,下游是经过开封、徐州、洪泽湖汇入淮河后进入黄海的,淮安城就在当时的黄河南岸。

    明洋天水-作品,起点首发,求推荐票感谢“石头kk”、“芊舟”、“黑夜里悲伤”的打赏,感谢“李啻”、“功夫vnvsd”发的红包。
………………………………

第116章 隔河相望

    在史德威带着数千兵马出征离开淮安城,出征沭阳县的时候,大顺军山东大营河南大营陕西大营都做出了一副蠢蠢欲动的姿态,似乎要南下进攻大明江南数省一样。

    现在的大明各大军区都设置了专门的情报部门,大顺军如此大的动作,而且没有一点隐瞒的意思,襄阳武昌fèng阳徐州等驻防在边境的大明军队随后就得到了这个消息。

    如此,即使知道南方各省都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王公贵族叛乱,但襄阳武昌fèng阳徐州等边境的大明军队却根本就不敢擅动,南下平叛,怕被大顺军趁虚而入。

    除了这些集中在边境地区的军队外,内地驻扎在各大城市的军队也不敢轻易调动,怕被叛军趁虚而入。因此,江南各省能够派出去平叛的部队,其实数量并不多。

    比如史德威的第三军,第二师要驻防邳州艾山赣榆一线,提防山东的大顺军。第三师驻防苏州府全境,也抽不出军队来平叛。能够拉出去平叛的部队,也就只有第一师5000多人了。

    而淮安府境内造反的赵之龙朱国弼朱由崧三人的兵力,造反之初就有5000人了。现在他们攻下三个县城,招兵扩军之后,人数已经达到了1万多人,是史德威平叛大军的两倍有余。

    怕三支叛军出城骚扰劫掠临近的其他县城,史德威还不敢一个一个的收拾。第一师跨过黄河后,就兵分三路,三个团各负责一个县城,去平定三支叛军。

    军长史德威副军长于斌和第一师师长各负责一个团,参谋长曾国绪跟史德威一起,率领第一师第一团前往距离最近的沭阳县。

    淮安城距离沭阳县130多里,信使的加急快马半天功夫就到了。但是,数千大军出征,跟信使不能比,速度要慢上很多倍。

    何况,每个团还有一个炮连,带着九门大炮。虽然重量比明朝以前的神武大将军炮要轻了很多,但仍然要马拖人拽的才拉得走。

    因此,史德威率领的平叛大军第一师第一团八月二十四日中午从淮安城出发,花了2天的时间,才于八月二十六日下午抵达沭阳县南部10多里外的刘家庄。

    抚宁侯朱国弼攻下沭阳县后,马上招兵扩军,现在已经将军队扩充到了5000人的规模。刘家庄紧邻沭阳县,自然也被朱国弼占领了。

    但是,刘家庄只是一个庄子而已,没有城墙可以依仗,根本不可能守得住。所以,朱国弼只是在刘家庄强制征收了一些军粮物资后,就只留了两三百人在刘家庄驻守。

    看到朝廷的平叛大军到来,这两三百人根本没抵抗,就望风而逃,跑回北方沭阳县城里去了,让史德威顺利的接收了刘家庄。

    但是,等史德威和参谋长曾国绪进入刘家庄的时候,看到的却是一片狼藉。

    整个刘家庄像是被土匪洗劫了一样,到处都是破损的门窗冒着火星的木头,还有受伤呻-吟的老百姓,一地狼藉。

    “这是怎么回事?”史德威拉住一名先一步进入刘家庄的前锋部队低级军官问道。

    这名正在指挥手下救治受伤的刘家庄村民的班长转身一看是军长,吓了一跳,马上站起来敬礼道:“报告军长,根据我们的了解,抚宁侯朱国弼前天派兵抢走了庄子里所有村民的屯粮和其他物资,稍有反抗即遭暴打。而且,村子里的所有青壮男子都被朱国弼的部队强制带走了,说要参加他的军队,反抗大明朝廷的暴政。然后驻守刘家庄的两百多名叛军士兵,今天离开的时候又抢劫了一番,所以造成了现在这样的情况。”

    史德威点了点头,挥手让这名班长去忙,然后对身边的曾国绪道:“叛军胡作非为毫无军纪,朱国弼也就这点能耐了。这样子下去,都不用我们去剿灭,他自己就得被沭阳县老百姓推翻。”

    曾国绪点头道:“根据我们的情报,朱国弼已经取得了沭阳县大多数豪门地主的支持。或许,他认为只要有这些人的支持,普通老百姓根本就没什么作用。”

    史德威摇头道:“皇上曾说,军队所有的士兵,都来源于老百姓,就像鱼和水的关系一样。我们是鱼,老百姓是水,我们要搞好军民鱼水情,才能获得长治久安。朱国弼派兵劫掠刘家庄村民老百姓,完全是自断生路。”

    曾国绪点头道:“不错,李自成造反都还要喊均田免赋的口号,获取底层老百姓的支持。这朱国弼造反,反而要劫掠普通老百姓,简直是自取死路。”

    史德威道:“这样,你马上安排两个人,将刘家庄遭到朱国弼劫掠的事情用八百里加急向南京报信,然后刊登到《大明新闻报》上去,让天下人看看这些王公贵族的行为。只要天下老百姓都知道了他们劫掠平民的暴行,就没人跟着他们造反了。他们人再多,也成不了气候。”

    曾国绪赞道:“好,这个主意不错。我这就安排人向南京报信,我想皇上会需要这样一份情报的。”

    然后,曾国绪就安排了两个信使向南京报告了刘家庄发生的事情。

    第一团在刘家庄停留了一晚后,安抚了刘家庄的老百姓。八月二十七日早上,大军出发,经过一个时辰的行军,抵达了沭阳县南面的涟水河。

    沭阳县位于涟水河北面,沭水河南面,硕项湖西面。而沭水河和涟水河则在西面相通,沭阳县相当于四面环水,有天然的护城河。

    北面有大顺军兖州大营给大明军队以压力,第三军第二师不会南下平叛,所以北边暂时不用理会。因此,朱国弼就将他的主力全部集中在南面,准备与前来平叛的史德威大军决一死战。

    朱国弼已经得到消息,史德威的军队只有不到2000人,而自己却有5000多人,这是一个机会。如果打败了这支明军,那就海阔天空了,可以离开沭阳四处出击,去攻占临近的宿迁金城等县了。

    于是,当史德威率军抵达涟水河南岸的时候,就看见涟水河上唯一的一座石桥已经被朱国弼叛军炸塌了。

    二十多丈宽的河对岸,朱国弼叛军修了无数的土木工事。朱国弼的手下士兵们就躲在工事后面,等待史德威的部队渡河。朱国弼的企图,就是给史德威来个半渡而击,击垮这支前来平叛的明军部队。

    明洋天水-作品,起点,求推荐票另外,向大家请个假,作者明天要出远门办事,因此耽搁两天。我没有存稿,所以要断更两天,最迟11号回来码字恢复更新,但不会超过11号,请大家原谅,绝不是太监。
………………………………

第117章 第一轮炮击

    看到朱国弼用毁桥这一招来阻挡自己,史德威感到有些好笑。

    朱国弼难道以为凭一条二十多丈宽的涟水河就能阻挡明军的进攻吗?

    且不说自己手下专业工兵队伍建桥的能力,就凭炮兵连3寸滑膛炮的威力,朱国弼在河对岸建的那些工事根本就不堪一击。3寸100毫米

    也许,朱国弼还以为大明军队现在的大炮还像以前那样,是威力不大的实心弹,轰几炮过去他也伤亡不了几个人,他承受得起。但史德威会用事实告诉他,他承受不起明军先进大炮的轰炸。

    如果朱国弼躲在沭阳县城里,凭着城墙坚守,那史德威区区9门大炮,还不一定能轰开沭阳县的城墙。但现在朱国弼自己送到炮口下,史德威就不用跟他讲客气了。

    开战前,例行公事,史德威派人用喇叭向河对面喊话,希望朱国弼迷途知返主动投降,争取宽大处理。不要一意孤行,当叛国贼,然后遗臭万年。

    朱国弼已经起兵,就没有退路了。何况,他也确实认为自己5000多人的士兵,不会输给史德威不到2000人的官兵。

    虽然自己只有几十支火铳鸟铳,还没有大炮,其他武器都是冷兵器。但朱国弼不认为明军的新式火器能对他造成压倒性的威胁。

    即使有传言说明军新式火器威力巨大,但朱国弼不相信。他认为那是大明朝廷搞的宣传战,就是为了吓倒那些胆小的人。像他这样勇敢无畏的一方诸侯,是不会被区区谣言吓倒的。

    因此,朱国弼对史德威的招降喊话嗤之以鼻,反而回话试图说服史德威等明军将领,跟他一起造反,共享富贵,就不要给忘恩负义的崇祯皇帝卖命了。

    见话不投机,史德威也就不客气了。反正朱国弼的叛军阵地在明军大炮和步枪射程之内,他有信心一举击溃朱国弼叛军,收复沭阳县。

    于是,史德威让工兵部队开始准备好架桥的材料,在炮兵和步兵对朱国弼叛军阵地进行火力压制的时候,工兵部队就要搭好浮桥供步兵过河战斗。

    崇祯十九年八月二十七日中午,全军吃过午饭后,史德威就准备开战了。

    炮兵射程远,就不用搬到河边了,而是将阵地设在了南岸一处稍微高一点的山坡上。那里视野开阔,可以让炮兵们更好的对北岸叛军阵地进行瞄准炮击。

    而步兵们则聚集在河边,准备配合炮兵,对北岸土木工事阵地上的叛军进行压制,给工兵搭桥提供掩护。

    史德威和曾国绪站在炮兵阵地旁边,居高临下进行督战。

    史德威看了看怀表,时间一到未时,他就对身边的传令兵道:“下令,开始战斗。”

    传令兵拿着大喇叭,高吼一声:“全军注意,军长有令,现在开始战斗”

    然后,早已准备好的炮兵连9门大炮就率先开炮了。只听密集的一阵炮响,9门大炮的炮口冒出一股白烟,9枚3寸口径的开花炮弹就猛然飞了出去,向涟水河北岸的朱国弼叛军阵地飞去。

    河对岸,听到南岸史德威的传令兵大喇叭喊“开战”的声音,那些朱国弼的原有家将卫士现在叛军的中低层军官马上喊道:“都给我躲好,谁要是被敌军炮弹击中,死了就自认倒霉吧。”

    这些被朱国弼蛊惑武装起来的普通士兵,听到军官们的喊话,有一些听话的马上就躲到了工事后面,但有一些好奇的却还探头探脑的往河对岸看。

    明朝末年席卷全国的农民起义,加上李自成造反成功当上皇帝的现实例子,让很多老百姓对造反根本没有多少抗拒。只要你能让他们吃饱饭,他们对参加叛军造反没什么抗拒。

    但是,如果真的面临朝廷官军攻打的时候,许多农民士兵又表现得很害怕。毕竟,他们也是怕死的。

    就像朱国弼的这些普通士兵,招募起来才没几天,还没训练呢,就被拉到河边来构筑工事准备抵抗朝廷官兵的剿灭了。

    这些没有经过军训的普通士兵,根本谈不上什么军事素养。听话的,就乖乖的躲到了工事后面,好奇的,却还探头探脑的想要看看所谓的炮弹到底长什么样。

    然后,他们就看见河对岸那处小山包上的9门大炮的炮管发出一阵火光,眼睛还没反应过来,9枚炮弹就落到了涟水河的北岸。

    第一次炮击,角度还没调试好,9枚炮弹只有3枚落到了叛军阵地上,另外6枚被打歪了,纷纷落到了叛军阵地之外的地方。

    但是,虽然只有3枚炮弹,但几声爆炸之后,却让阵地上的响起了一阵凄厉的惨叫声。因为,这3枚炮弹都是装有烈性火药的开花弹,落地之后的猛然爆炸让附近那些毫无准备的叛军士兵一下就被炸死炸晕了,稍微远一点没有躲藏好的士兵也被四处飞溅的弹片击死击伤。

    3枚炮弹,给叛军带去了十多人的伤亡。弹坑附近的叛军官兵,都被明军炮弹的这个威力吓了一跳。许多士兵根本就是农民,连刀枪都很少拿,大炮更是听都没听说过,没料到居然这么恐怖。

    朱国弼躲在阵地后面的一处石屋里,从一个小窗口往外观察敌情。

    本来按朱国弼的想法,明军带了9门大炮,如肯定都是实心弹,9门大炮一轮炮击还不一定伤得到己方一个士兵呢。这个伤亡程度,根本就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对史德威带来的这些大炮,朱国弼根本没放在心上。哪料到明军大炮打出来的不是实心弹,而是开花弹。而且,开花弹的威力这么大,3枚炮弹就让己方伤亡了十多个人。

    如果9门大炮全部调整好角度,每次9枚炮弹都落到己方阵地上,这伤亡就大了。

    想到这里,朱国弼心里就紧张了起来。他的起义事业,可是要靠这些士兵来支撑的。如果士兵伤亡大了,难道自己拿着武器亲自上阵啊?

    于是,朱国弼马上对身边的亲兵道:“给我传令下去,所有人都给我躲好,不要被敌军炮弹击中了,也不许后退。只要打败敌军,所有士兵,每人发5两银子;当官的,每人10两银子。”

    几个亲兵得令,离开石屋去阵地上传达命令去了。而南岸的明军炮兵,却没有停止炮击,而是调整了一下角度,又开始第二轮炮击了。

    明洋天水-作品,起点,求推荐票。我办完事就提前赶回来了,码了一章出来先上传,今天恢复更新。感谢“kfbgbukn”“石头kk”“葉子蘅”的打赏支持,谢谢。
………………………………

第118章 工兵渡河

    大炮打出一炮后就要微调角度,不能让炮弹落在同一个坑里。加上毕竟是第一次参加实战,炮兵连的官兵有些手忙脚乱,炮击速度甚至低于每分钟一发炮弹。

    但是,速度再低,射出去的也是装有烈性**的开花弹。

    因此,在9门大炮连续炮击了十几轮后,即使朱国弼的叛军士兵已经有了防备,也还是伤亡了两三百人。

    敌人都还没打过来,自己这边就伤亡了两三百人,朱国弼不由感到有些不妙。

    主要的原因,还是朱国弼对杨毅指示工部发明制造出来的这些步枪大炮威力估计不足。

    他以为他只要修筑一些简单的工事,给士兵们当掩体,可以对渡河的明军进行还击就行了。

    但他没料到,明军大炮发射的开花弹,爆炸的冲击力可以直接轰塌他的工事。炮弹爆炸的弹片,也能穿透一些厚度不足工事建筑,直接击中藏身其后的手下士兵。

    当朱国弼对明军大炮的威力感到震惊和恐惧的时候,南岸的明军工兵部队已经在地上并排打了两个深深的地洞,两个洞距离2尺,插了两根很粗很硬很结实的木头进去,再填土固定住。

    然后,木头上绑了四根长30多丈的结实绳子,由四条小舟拉着,往对岸划过去。同行的,还有两艘拉着两根同样木头和打洞工具的小舟。

    总共6艘小船向对岸划过去,自然瞒不过对岸的朱国弼叛军军官。

    一名军官率先发现了南岸划过来的小舟,马上对手下的弓箭手下令道:“快,准备好弓箭,瞄准河上,到了射程之内就给我射。”

    然后,其他的军官也纷纷下达了同样的命令。

    那些会射箭,被当做弓箭手使用的普通士兵纷纷拿起弓箭。趁着对面山坡上的明军大炮发射的间隙时间,搭上箭矢,瞄准了河上的6艘小舟。

    只要这几艘小舟达到他们的弓箭射程之内,就将遭到上千名弓箭手的射击。

    但是,大炮的射击速度慢,每一发炮弹爆炸之后就有一分钟左右的空隙,却不代表史德威就能让他们安全无忧的弯弓搭箭,对河中的小舟进行射击了。

    因为,史德威这边,还有比弓箭牛逼得多的武器,那就是“崇祯十八式”后膛步枪。无论是射速射程杀伤力,先进的后膛步枪都完爆古老的弓箭。

    有步枪做后盾,压制对方的弓箭手,史德威才有底气大白天的就在朱国弼叛军的眼皮子底下搭桥渡河。否则,明军应该在夜晚找叛军防守力度薄弱的河段渡河。

    早已在南岸举着步枪,做好射击准备的第三军第一师第一团步兵们,看到工兵部队开始渡河,北岸的叛军弓箭手露出头来,在军官们的命令下,纷纷开枪射击。

    然后,密集的枪声在南岸响了起来,北岸叛军阵地上的弓箭手们就有数十人突然发出一声惨叫,倒在了地上,头上汩汩的流着血。

    突如其来的枪击和巨大伤亡,让叛军所有官兵都懵了。

    他们看得到南岸明军官兵举着的火枪,但他们以为这些火枪跟他们了解的火铳是一样的,射程也就几十丈而已,根本打不到他们阵地上来。因为大家不可能站在河水边打仗,双方阵地的距离也不是涟水河的宽度,而是足足有七八十丈。

    所以,大家都对那些火枪没怎么放在心上。哪料到,明军士兵一开枪,大家才发现,原来明军的火枪子弹是能飞到北岸阵地上直接杀死人的。

    这些叛军官兵不知道的是,南京兵工厂制造的这些步枪,有效射程达到了恐怖的200丈。

    这段涟水河虽然有20多丈宽,两岸的双方阵地距离更是达到了七八十丈。但是,对有效射程达到200丈的十八式步枪而言,这点距离也完全不是问题。

    而且,更让叛军官兵惊愕的是南岸明军士兵的射击速度。

    朱国弼的叛军中有几十支火铳,最熟练的火枪手来发射,也只能达到每分钟三发子弹的射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