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崇祯大帝-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且,更让叛军官兵惊愕的是南岸明军士兵的射击速度。
朱国弼的叛军中有几十支火铳,最熟练的火枪手来发射,也只能达到每分钟三发子弹的射速。如果是其他枪手,平均下来更是只能每分钟发射两发子弹。
但是,对面的明军士兵每分钟却可以发射10发左右的子弹。这个速度,已经是朱国弼叛军火枪手的五倍。
让叛军官兵更加大开眼界的是,南岸的明军士兵们统一分为了前后三排。第一排趴着,第二排蹲着,第三排站着,然后轮流射击。如此,平均两秒就有一发子弹射过来,让北岸阵地上的叛军官兵根本不敢冒头。
有那傻乎乎不知道低头躲避的笨蛋,都在随后的枪林弹雨中魂归西天了。
然后,在大炮和步枪的压制下,朱国弼的叛军官兵空有人数上的优势,却只能被压制在阵地上,连头都不敢露。
在步枪大炮的掩护下,6艘小船拉着打洞的工具和木头绳子等东西顺利抵达北岸,上了岸。
选定了打洞的位置后,一个班的工兵拿出手枪举着盾牌,在作业区北面警戒起来,预防叛军官兵冲过来。剩下的人就开始打洞,准备牵绳子搭浮桥了。
在这些工兵开始作业的时候,躲在石屋内的朱国弼已经得到了汇报,知道敌军要准备搭桥过河了。朱国弼感到了危机,知道必须要阻止明军的行动。
于是,朱国弼下令道:“传我命令,不要理会敌军的火枪和大炮射击,派1000人举着盾牌给我冲到岸边去,将上岸的敌军消灭,将他们拉的绳子砍断。”
然后,朱国弼的命令传达下去后,阵地上的叛军高级将领就组织了一支1000人的部队离开阵地,举着盾牌,向河边冲杀了过来。
但是,离开工事的保护后,他们才发现,他们手中的这些滕盾木盾,根本阻挡不了明军步枪子弹的射击。那些子弹会直接击穿盾牌,射入他们的身体。
只有少数底层军官手中拿的铁盾,才能挡住明军步枪的子弹。
而且,河边明军工兵部队也有10名士兵拿着一种短短的火器,向冲过去的叛军官兵射击。这么近的距离,准头更好,谁冲前面谁就先倒下了。
于是,这1000名士兵从朱国弼的阵地冲出来不到十丈的距离,在南岸明军和河边的明军工兵警卫的射击下,就倒下了500多人。
如此巨大的伤亡,即使有督战队在后面压阵,也无法阻止有人逃跑了。
明洋天水-作品,起点,求推荐票。感谢“石头kk”,每天都看到你打赏,看到你的名字实在太提神了,非常感谢我向你保证,不管多么手残,多么难写,我起码不会太监,会坚持完本。
………………………………
第119章 朱国弼叛军溃败
一名前几天还是一个佃农的士兵看到身边不断溅血倒下去的战友,感到了绝望。虽然河边近在咫尺,但他却感觉远在天涯。自己要冲到河边,砍掉明军的绳子,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他相信,自己冲不到河边,就会被朝廷官军的子弹射中。
于是,他跑着跑着,突然扔下武器,折身向涟水河上游逃跑了。他一边跑还一边向自己认识的人喊道:“二狗牛蛋,快跑啊,我们打不过啦”
听到这名士兵的招呼,早已感到生命随时都会消逝的二狗牛蛋立马响应,也扔下武器向上游跑了。
连锁反应下,早已被如此巨大伤亡吓得面无血色的士兵们纷纷丢下兵器,向两边逃跑了,跟在队伍后面的督战队追都追不上。
因为大家都知道督战队在后面,自然没人往后跑,都是向两边逃跑的。而这些向两边逃跑的逃兵,南岸的明军士兵自然不会去射击,也没空去理会他们。
还有一些顽固分子,主要以朱国弼原来的家将卫士为主,有一两百人。他们看到距离河边明军工兵的作业区已经不足二十丈,自然不想放弃,拿着铁盾顶着枪林弹雨向河边前进。
虽然现在所有的火力都集中在了这一伙人身上,但他们却都很注意保护自己,哪怕速度减慢,也要将身体藏在盾牌后面,避免被子弹击中。
如此,除了不幸被空隙中穿过来的子弹和其他流弹击中的倒霉蛋,其他人还是很有希望冲到河边去的。他们手中的铁盾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大多数时候都能挡得住子弹的射击。
但是,当他们以为能够以这种方法前进到河边去砍断明军拉的绳子的时候,只见十多丈外河边那十名工兵警卫纷纷停止了手枪射击,从腰间掏出一个黑黑的木柄状铁疙瘩扔了过来。
看着这十个冒着淡淡的轻烟飞过来的铁疙瘩,这些朱国弼的原家将卫士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但是,本着对明军火器的畏惧,大家还是将身子缩在了盾牌后面,躲避可能出现的袭击。
然后,大家就看到,这十颗铁疙瘩一落地,就像明军打的炮弹一样轰然爆炸,然后同样爆出一片四处飞溅的铁片,杀死杀伤了周围的一片士兵。
这十颗铁疙瘩,自然就是手榴弹了。
十颗手榴弹,又收割了这些根本没见过手榴弹的朱国弼叛军官兵二三十条人命。
爆炸的手榴弹,让这支堪称敢死队的队伍产生了混乱,很多人被手榴弹炸死。但是,还有些人没有被炸死,却被手榴弹爆炸的声音炸晕了头,摇摇晃晃的都不知道躲避了。
随后,这些士兵就被从南岸飞过来的子弹给击毙了。
不等这些敢死队士兵反应过来,那十个工兵警卫又是十颗手榴弹扔了过来,又炸死炸伤了二三十个叛军士兵。
有群伤效果的手榴弹压阵,加上南岸密集的步枪射击,这两三百个叛军官兵最终被压制在了距离河边十丈左右的位置上,不得寸进。
半刻钟之后,这支敢死队官兵再也抗不下去了,只能慢慢的退回了他们的阵地工事里。
出来的时候1000人,回去的时候却只有几十个人了。其他人要么逃跑,要么倒在了叛军阵地到河边的几十丈河滩上。
看到这种情况,朱国弼脸都白了。现在,他终于感到了大明朝廷最新火器的恐怖,他对自己造反成功的可能性,产生了怀疑。
但是,箭到弦上,不得不发,眼看着明军就要用木桩和绳子搭建起一座临时浮桥了,朱国弼又组织了一批人去试图砍断明军工兵部队拉的绳子。
这一次,朱国弼一咬牙,派出了2000人,而且做了充分的准备。
但是,史德威也在曾国绪的建议下,下令炮兵停止了胡乱的炮击,而是将炮弹落点固定在了朱国弼叛军阵地的前沿。而且,9门大炮也改变了齐射的方式,而是搭配着每隔10秒炮击一次,以此来延缓朱国弼敢死队的前进速度。
最后,在炮兵步兵工兵警卫齐心协力的阻击下,朱国弼的第二批敢死队又伤亡了数百人,逃跑了上千人,最后只余下两三百人逃回了他的阵地上。
如此,大规模的逃兵和伤亡,让朱国弼的兵力已经从最初5000人下降到只有2000多人了。这么点兵力,已经连冲击明军工兵部队的能力都没有了。
朱国弼叛军官兵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明军工兵部队将四条粗大的绳子拉起来,却毫无办法。他们的弓箭射程能达到河上,但是他们没法站起来。只要一露头,南岸的子弹就会飞过来,让他们命归黄土。
如此,他们也只能凭猜测往空中射箭,以期箭矢落下来的时候能给北岸的明军工兵以一定程度的杀伤。
这些动作,已经无法阻止明军工兵部队搭建浮桥的进程。
下午申时一刻,四条绳子被拉了起来,固定好。然后,工兵们再用挂钩将四条绳子的左右下三面固定好,就开始铺桥面了。
桥面木板是特制的,铺到下面两根绳子上,两边钩子固定好,就不会滑开了。
看到明军已经开始铺桥面,心急如焚的朱国弼再组织了一次敢死队,试图前来破坏明军的浮桥,但最后还是被明军打退。
铺木板花了半个多时辰的时间,然后组织步兵通过浮桥渡河。到第一名步兵踏上涟水河北岸的时候,时间已经到了八月二十七日下午酉时。
随着通过浮桥踏上北岸河滩的步兵越来越多,步枪射击距离更近,威力更大,穿透性更强,躲在工事后面的叛军官兵更加不能抵挡了。
酉时六刻,大明第三军第一师第一团1000多名官兵全部通过浮桥踏上了涟水河北岸的土地。然后,在团长的率领下,大家对朱国弼的叛军阵地发起了冲锋。
仅仅十几分钟而已,朱国弼的阵地就被攻破,上千人的普通士兵投降,只有那些朱国弼原来的家将卫士还在负隅顽抗,时不时偷袭一下,给明军士兵造成了一定的伤亡。
明洋天水-作品,起点,求推荐票感谢腾讯文学的读者“经理”的打赏支持,感谢起点“石头kk”“吾道何方”的打赏,“吾道何方”也几乎天天打赏,太感谢你们了
………………………………
第120章 淮安府叛军覆灭
朱国弼的叛军中,也是有几十支火铳的。他们躲在那些比较坚固的工事后面,对明军官兵进行偷袭射击,给第一师第一团的官兵造成了一定的伤亡。
但是,只要发现了这些叛军火枪兵藏身的地方,明军官兵几颗手榴弹丢进去,藏身其中的叛军火枪兵也只有飞灰湮灭的份了。
除了火枪兵外,其他的叛军士兵根本不能对明军官兵造成太大的阻碍。
最后,仅仅花了十几分钟的时间,朱国弼布置在河边,准备用来阻止朝廷官兵渡河的阵地,就被明军攻破了。
朱国弼从开战最初的5000人士兵,逃跑了2000多人,被俘1000多人,还有数百人战死。
最后,朱国弼只带着最坚定跟随他的原家将卫士四五百人准备逃回沭阳县城里,凭县城城墙坚守。
但是,史德威对此早有预料。他不认为朱国弼布置在岸边的工事阵地能阻挡己方步兵的进攻,因此,朱国弼最后关头逃跑是可以预期的。
于是,在跟随第一团步兵过河的士兵中,他就派了一百多人的警卫一起过了河。他们在第一团士兵跟阵地上的叛军交战的时候,悄悄绕过战场跑到了涟水河到沭阳县的路上,设置好狙击阵地,准备狙击逃跑的朱国弼。
因此,当朱国弼带着最后的家将卫士从河边阵地上逃出来,想要跑回沭阳县城的时候,就被这批警卫士兵截个正着。
“连长,有数百人的叛军官兵逃过来了”放哨的士兵向警卫连长报告道。
警卫连长喊道:“快,都给你我躲好,瞄准了,等我命令,狠狠的打。”
“是”埋伏在道路两边草丛中的警卫士兵们低声应道。
然后,等朱国弼一行狼狈的逃过来,进入伏击圈的时候,警卫连长一声令下,枪声大作,路上的叛军官兵纷纷被击毙击伤。朱国弼的战马也在第一时间被击中,到底不起了。
更加不幸的是,这批警卫士兵中有第三军特种部队的神枪手,朱国弼也被子弹击伤了大-腿。在没有战马的情况下,他连逃跑都做不到了。
而他的数百名家将卫士,也被狙击的明军警卫士兵打死打伤了三百多人,剩下的也都吓得魂飞魄散,四散溃逃,根本顾不上带走朱国弼了。
逃跑的叛军士兵不管,伏击的明军警卫士兵们只要抓到朱国弼就行了。最后,负伤不能逃跑的朱国弼被活捉,押到了史德威面前。由此,沭阳县朱国弼叛军宣告覆灭。
朱国弼被捉住,第一团也清理完了河边的叛军阵地,史德威和曾国绪也通过浮桥过了河,来到了涟水河北岸。
见到朱国弼,史德威嘲笑道:“好好的侯爷不当,要当叛贼,你可真是英明睿智啊”
朱国弼大-腿受了伤,血流不止,痛得龇牙咧嘴的。但是,明知造反被抓住,已经必死无疑,朱国弼却不想弱了气势。
因此,听到史德威的嘲笑,朱国弼哼了一声,挑拨道:“你也别得意,不管你立多大的功劳,以后也肯定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命。崇祯就是一个数典忘祖的昏君,给他卖命你得做好被抛弃的准备。”
史德威摇了摇头,笑道:“妖言惑众,给我将他嘴-巴堵了,押回军区看守,等待朝廷的命令。”
“是”几名士兵上前,将朱国弼的嘴-巴堵了起来,然后押到后面去了。
然后,史德威率军前往十多里外的沭阳县城。沭阳县城里仅有的几百个叛军城卫军知道朱国弼已经战败被俘,也就放弃了抵抗,打开城门投降了。史德威率领第三军第一师第一团近2000名官兵进入了沭阳县城。
入城后,史德威马上张贴布告,宣布朱国弼为叛贼,其亲近的家将卫士皆为同党。但是,那些刚被招募没几天的沭阳县普通老百姓,如果投案自首,可以宽大处理。并且,鼓励大家互相举报,可以立功减轻处罚。
如此,史德威在进入沭阳县后的两天之内,就通过大家的互相举报揪出了支持朱国弼起兵叛乱的十多家当地豪强地主。将这些人全部逮捕,家产查封,等待淮安府官府的处理。
在史德威剿灭朱国弼叛军,接收了沭阳县,展开清查的时候,距离稍远一些的睢宁县海州县,副军长于斌第一师师长任永奇也各自率兵抵达了目的地。
于斌率领第一师第二团进攻福王朱由崧占据的海州县,任永奇率领第一师第三团进攻忻城伯赵之龙占据的睢宁县。
海州县和睢宁县有城墙坚守,叛军倒是没有像朱国弼那样半天功夫就覆灭了。
但在步枪大炮等先进武器的轮番攻击下,海州县和睢宁县也没有支撑几天,就被明军官兵轰开了城门。城门一开,叛军就再也守不住了,两个县城也就被明军官兵攻了下来。
这两个县城的战斗中,福王朱由崧被活捉,忻城伯赵之龙战死。
淮安府的三股叛军势力宣告覆灭,第三军第一师仅仅伤亡不足50人,就将三股叛军全部消灭,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同时,江南各省,有些距离朝廷军队驻地比较近的县城,也迎来了朝廷官兵的进攻。
有些城防设施不到位的县城,只坚守了一两天;而易守难攻的地方,最多也坚持十天半个月而已,就被官军攻克了。叛乱王公贵族,不是战死就被活捉,鲜有逃跑成功的。
只有一些距离比较远的偏远县城,明军官兵尚未抵达,可以让叛军再逍遥几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叛军的覆灭也是可以预期的。
崇祯十九年八月二十九日,大明中央报社第一次不按发行时间印刷了一份《大明新闻报特刊》,使用加急快马发行到江南各省。
这期特刊上,大明崇祯皇帝称呼朱由崧等人为叛国贼,天下人当共诛之。尤其是包括抚宁侯朱国弼在内的众多叛军,起事后为了扩军和筹措军饷物资,对普通老百姓烧杀抢掠,形同土匪,罪不可恕。
崇祯帝号召大家坚定支持大明朝廷,不要被叛军蛊惑,沦为叛国贼和土匪之流。
明洋天水-作品,起点,求推荐票感谢“勿念无书”发的红包
………………………………
第121章 丹书铁券
对于朱由崧等人宣扬的崇祯帝收回王公贵族封地逐代递减爵位继承制度的暴行,特刊上也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说明。
根据报纸上的讲解,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功臣,两三代人之类,受到国家的特殊照顾享受一些特权,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却不能因此让这些家族永久继承爵位,千秋万代的传承下去。
因为,爵位不递减的话,以后功臣会越来越多,拥有爵位的贵族会越来越多,享受特权的贵族也越来越多。
到了最后,最极端的情况就会出现,那就是全国各地到处都是贵族。这些贵族不事生产,当官有优先录取的特权,经商更是有永久免税的特权。如此,平民百姓如何出头?国家税收从哪里来?
发展到最后,朝廷为了维持国家运转,只能加重无免税特权的老百姓的税赋,最后将老百姓活活饿死。
因此,只有收回这些贵族的封地,逐代递减他们的爵位等级,才能将王公贵族的数量控制在一个规模之类,不会加重普通老百姓的税赋负担。
报纸上用了一个最形象的比喻,如果现在的老百姓是一万个人供养一个贵族,在总人口不变的情况下,以后贵族人口越来越多,变成9000个老百姓供养1000个贵族的话,供养比例变成9个人供养一个人,那老百姓的压力有多大大家就可想而知了。
这个比喻一出来,所有人才恍然大悟,崇祯皇帝为何要如此对待那些勋臣后裔。原来大家说崇祯皇帝抠门,不想支付贵族们的月俸了。现在才知道,大家都误会皇上了,皇上是在为最广大的老百姓考虑啊。
拥有爵位的贵族毕竟是少数,连黄道周史可法这等中央大臣都没有爵位,何况中下层官员和普通老百姓。因此,收回这些贵族的封地和逐代递减他们的爵位,对绝大多数人毫无影响。
当解释清楚了收回封地和逐代递减爵位继承制度的原因后,天下百姓都从心理上倾向了崇祯皇帝和朝廷。对那些叛乱的王公贵族,大家也不相信他们的胡言乱语了。
所谓崇祯帝的暴政,只是对那些被剥夺了利益的王公贵族而言。对普通老百姓,皇上可好得不能再好了。
崇祯皇帝到了南京的这两年多时间,朝廷严惩贪官污吏,免除了许多苛捐杂税,让江南各省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好过了很多。起码已经很少听说哪儿有人饿死冻死了。这样的好皇帝和朝廷,大家都要鼎力支持啊。
如此,虽然叛军还没有被剿灭完,但是那些叛乱的王公贵族却已经不能再蛊惑附近的老百姓陪他们一起造反了。由此,将叛乱的范围限制在一城一县之内,就有利于朝廷军队的平叛工作。
叛军被陆陆续续剿灭,崇祯十九年九月二十五日,最后一股叛军,广西省桂王朱由榔,也被广州军区总司令张同敞派兵剿灭,朱由榔受伤被俘。
由此,历史一个多月的江南各省王公贵族叛乱潮流,落下了帷幕。数十个叛乱的王公贵族,只有一两家见机得早,舍车保帅,逃走了几个主要人物,跑到北方去投奔李自成了。
但是,为了迅速逃离大明,他们没带兵没带钱的,能不能得到李自成的待见,就要打一个大大的疑问号了。
在这次各大军区的平叛行动中,与大顺兵部尚书李岩预计的不同,大明各大军区军队不仅没有因为平叛工作耽误训练,反而以战代训,迅速提高了明军官兵们对武器的认识和熟练程度。
而且,通过实战,也让官兵们掌握了在拥有步枪大炮等先进火器的情况下的战略战术,跟以前的冷兵器战争是有很多不同的。
李岩支持朱由崧等王公贵族叛乱,给大明江南各省内部制造内乱的计划,不仅没有造成大范围的内乱,反而让杨毅清楚了那些不稳定的王公贵族,还用实战训练了军队,这是李岩没有料到的。
崇祯十九年十月十四日,所有叛乱的王公贵族本人及三族以内亲人全部被押到南京,准备接受大理寺对他们起兵叛乱的审判。
就在这时,福王朱由崧桂王朱由榔诚意伯刘孔昭等人,却拿出了历代帝王赐予的丹书铁券,宣告这是他们的免死金牌,崇祯皇帝不能处死他们。
如果崇祯帝处死他们,就是对大明列位先皇的藐视,是数典忘祖,是不认祖先。
这个情况,确实让杨毅始料不及。他虽然不想认朱元璋为祖先,但附身在崇祯帝身上,却不可能真的不认。
杨毅不过后世一小宅男,无缘见过真正的丹书铁券,只在一些影视小说中听过丹书铁券的大名,知道它们有免死的功能。
但是,这些王公贵族在大顺朝廷的蛊惑下,起兵叛乱,攻占各地县城劫掠百姓,给江南各省官府造成了很多人员财产的损失,杨毅不想放过它们。
于是,杨毅将这些丹书铁券交给兼任礼部尚书的内阁总理黄道周去研究,看能不能找出什么漏洞来。
然后,过了不到一天,黄道周就找出了丹书铁券上文字的漏洞指给杨毅看。
黄道周拿着一块形如卷瓦,高八寸五分宽一尺四寸五分的铁块,指着上面用丹砂书写的文字对杨毅道:“皇上,看这里,写的是除谋逆不饶,其余若犯死罪,尔免二死,子免一死。这是太祖赐给诚意伯刘基刘伯温的,以嘉奖其在大明开国期间立下的功劳。但是,这上面说明了,谋逆罪是不能免死的,只有其他死罪,刘基本人可以免死两次,他的儿子可以免死一次。传到刘孔昭这一代,其实连其他死罪都已经不可免,更别说谋逆大罪了。”
杨毅听黄道周解释完,不由勃然大怒。这刘孔昭居然想拿一块已经失效的丹书铁券来忽悠自己,想让自己免他死罪,简直是罪不可恕。
于是,杨毅对黄道周道:“这刘孔昭竟然拿一块早已失效的丹书铁券来欺骗于朕,想要朕免他一死,实乃欺君大罪。传令大理寺,对刘孔昭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