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崇祯大帝-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东林党在所有派系中中势力最大,连支持皇帝的帝党都有所不如,没有他们人多。虽然有不畏强权、清正廉明的美名,却也有结党营私、党同伐异的骂名。

    在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覆灭后,附庸于魏忠贤的齐楚浙党都日渐式微,东林党已经事实上成为明末各个政治派系中最大的一支。

    现在钱谦益已经是礼部尚书,如果吕大器再获得吏部尚书的任命,加上其他部署官员,东林党很可能在南京朝廷形成一股庞大的势力,掌控朝政。这对刚到南京,立足未稳,尚在努力掌握朝政的杨毅来说,实在太不安全了。

    加上刚才查询到的百-度百-科中还说吕大器跟史可法私交甚好,史可法不是东林党人却对东林党甚有好感,就更让杨毅警惕了。

    史可法虽然是大忠臣,可以信任,可只要是人都会有私心的。得便的时候,偏袒一下他的东林党朋友们,就会让很多事情出现不一样的结果,这个任命得慎重啊。

    于是,在殿中众臣看来,就是皇上听到钱谦益对吕大器的推荐后就一直沉默不语,不肯点头。

    大家都感到有些奇怪,吕大器年龄够、资历够,人也挺公正无私的,正是吏部尚书的不二人选,皇上在犹豫什么呢

    过了好一会儿,见皇上还是皱着眉头不下结论,吕大器被提名吏部尚书后激动的心情突然冷静了下来。他心里一动,皇上不会是知道自己乃东林党人吧

    虽然自己和钱谦益等人都是在南京任职,与北京中-央朝廷相去甚远,原来的崇祯帝应该是不会关注自己这样的南京吏部左侍郎的。但现在南京成为临时首都,南京各部署一下成了真正的大明中-央政-府,皇上很可能已经对南京大小官员进行了一番了解。

    有原来的南京守备太监,现在的皇宫内务总管韩赞周当参谋,皇上很可能对南京朝廷各官员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自己身为东林党人,跟钱谦益等人是一伙,又跟兵部尚书史可法交好的情报,可能已经被韩赞周奏报给皇上知道了。

    要是任命了自己当吏部尚书,加上礼部、兵部,相当于已经有至少一半的朝政落入到了东林党手中。怪不得皇上一直不肯答应,默不出声呢。

    不行,得另外推举一个人,不然自己就要成皇上的眼中钉、肉中刺了。

    吕大器当即下了决定,站出来大声道:“启奏陛下,臣自认为才能不足当吏部尚书重责,申请不受。臣推举东阁大学士王铎,出任吏部尚书一职。”

    杨毅睁开眼睛,露出了笑容。在崇祯帝的记忆中,朱由检死前正准备擢升王铎为北京礼部尚书。结果王铎还在路上,尚未到任,北京就被李自成攻破了,于是他出现在了南京。估计是看北京战事凶危,半路折返,跑到南京来了。

    根据的查询结果,这人没有任何政治派系的色彩,应该能完全按杨毅的旨意处理吏部公务。

    正对吕大器主动拒绝吏部尚书一职感到奇怪的钱谦益等人看到崇祯帝脸上的笑容,突然福灵心至,醒悟了过来。吕大器这是知道了皇上的想法,以退为进,获得了皇上的欣赏啊。

    吕大器东林党人的身份估计是被皇上知道了。这就决定了他在钱谦益任职礼部尚书的时候,他永远不可能升任尚书一职。那他主动推辞,举荐了无任何派系色彩的王铎出任吏部尚书,即让王铎欠了他一份人情,也在皇上那里获得了识时务、懂进退的赏识。将来钱谦益离任后,吕大器恐怕就会立即获得升迁,得到皇上的重用了。

    谁说吕大器诚实正直、嫉恶如仇的看这事办得多么圆滑,连一些官场老油子也自叹弗如。

    钱谦益这些老江湖刚才都没猜到皇帝的心思,这吕大器就第一个猜到了,而且采取了最正确的处理方式,实在是不简单啊。

    吏部尚书的任命通过后,接下来的一整天时间,君臣众人都在探讨南京其他各部署主官的任命。

    南京朝廷跟李良志情况差不多的官员有很多,因为南京朝廷本来就是给北京中-央朝廷发配罪臣,给老臣养老用的。许多官员并不能适应新的办公要求,必须进行撤换。虽然杨毅本身没有带任何手下过来,但有韩赞周的情报参考,加上自己查询的结果,大多数官职的任命都达到了杨毅的心理预期。
………………………………

第16章 锦衣卫改革

    朝会结束,兵部、吏部、工部、禁卫军、锦衣卫、司礼监,这几个杨毅最看重的部门,主官要么是他的手下,要么就是忠君爱国之人,总之不会跟他这个皇帝对着干就是了。

    到南京不过三天时间,就成功的控制了这几个权重部门,杨毅对自己当皇帝的第一次表现感到很满意。虽然还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不影响大局,以后慢慢再做调整吧。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南京朝廷忙于恢复各部署的真正职能,要撤换许多中下级官员,整个南京官场一片忙碌。而杨毅则和王承恩一起,对锦衣卫进行改革。

    这个改革是杨毅提出来的,主旨是为了避免南京锦衣卫继续发展成为那个令天下所有人都憎恨厌恶的特务机构。

    杨毅提出要求,现在的锦衣卫,职权要比北京锦衣卫减少很多。现在的锦衣卫只负责皇帝仪仗和皇宫警卫,并适当参与涉及后宫和皇室成员的谋逆、叛国之大案要案。普通文武百官的案件,锦衣卫不得再插手。所有驻外锦衣卫卫所更是全部撤销,回归南京。

    如此强力削减锦衣卫的职责,王承恩本是不同意的。他认为锦衣卫职权的降低,会减弱皇帝对朝廷官员的掌控,降低皇帝的威望,对杨毅初到南京的执政有危害。

    杨毅以后世的角度解释了锦衣卫权责过大对国家的危害,并说明皇帝的威望是靠富国强民来实现,而不是靠特务来实现的。本着富国强军、北伐中原的宗旨,王承恩被杨毅说服后,同意了杨毅对锦衣卫的编制和职权的重新定义。

    按杨毅的指示,新的南京锦衣卫基础编制为1000人,从江南数千锦衣卫中择优挑选,军官另行任命。

    新的锦衣卫,排除关系户,所有人进行公平的比武,选出2000名优胜者。再由杨毅出题考察这2000名优胜者的文化、思维、背景、忠诚度,最后择优录取1500名。有精通多国语言等特殊才能的,可额外破格录取。

    淘汰掉的锦衣卫,再进入南京禁卫军选拔流程。如果不是真的那种不可救药的纨绔子弟关系户,那以锦衣卫士兵的战斗力,入选南京禁卫军基本不成问题。

    最后选拔出来的1500名优胜者,以及新任命的各级军官,则在王承恩的组织下,一起听皇上亲自授课。

    杨毅从上查询了许多现代特种部队、顶级保镖的资料,重新定义了南京锦衣卫的作用、训练方法、巡逻制度等,给这支直属于他的亲兵部队灌输许多这个时代没有的新观念。

    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这1500名优胜者将接受杨毅安排的魔鬼训练。

    每天负重20公斤5公里越野跑、俯卧撑500个、蛙跳1000米,还要练习射箭1000次,投掷标枪200次等。而且每个项目都有时间限制,超过时间未完成的还要受惩罚。

    除了这些外,他们还要接受侦查、反侦查,刑讯、反刑讯,徒手格斗、夜间战斗、野外生存等训练。完了还要被杨毅派出去执行真正的实战任务,进行实战考验。

    一年之后,这1500人中,将有500名成绩最差的士兵被淘汰,留下来的,才是真正最精锐的锦衣卫精英。

    杨毅的目的,就是要打造一支既能时刻守护自己的人身安全,又能在关键时刻进行斩首行动的明朝特种部队,以备将来作为尖刀使用。

    同时,为了锻炼自己的身体,杨毅偶尔也会跟着这些锦衣卫一起训练几个小时。

    皇帝一起参加训练,让这些锦衣卫士兵感到很吃惊。虽然皇上训练的强度比不上他们,但以皇帝的身份,不去享受美酒佳人,却来跟他们一起参加训练,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这让他们感到一种浓厚的认同感,变得更加刻苦、努力,纷纷立志要练成皇上形容的那种特种兵战士。

    崇祯帝裁撤锦衣卫数量、减少锦衣卫职能的圣旨下达后,给江南数省官场造成了巨大的震动。

    有明一朝,锦衣卫一直是皇帝手中最恐-怖的特务组织。他们直属于皇帝,不受任何人管制,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等朝廷正规司法部门都无法对锦衣卫的办案进行干扰,导致锦衣卫拥有了至高无上的特权。

    为了向皇帝邀功,锦衣卫不断罗织罪名,制造冤假错案无数,不择手段地扩大牵连范围,堪称胡作非为之极。而又因为有皇上“庇护”,锦衣卫即使制造了冤假错案也不会有太大的妨碍,更增加了锦衣卫的嚣张气焰。

    锦衣卫的存在犹如一把利剑,悬在文武百官的头上,不知道何时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

    而现在皇上尽然下令裁撤锦衣卫,并减少锦衣卫的职权,这对文武百官来说,简直是崇祯帝抵达南京后最好的消息。锦衣卫不再胡乱逮捕人、审讯人,无疑让文武百官轻松了不少,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了。

    再说杨毅,初抵南京,朝政刚复,事务繁多,加上南京没有内阁,各部署主官有大事要事不能擅专的时候,都要找到杨毅头上来。这几天以来,杨毅既要跟锦衣卫锻炼身体,又要学习古代皇帝处理政务,把他累得够呛。

    特别是关于毛笔字的b,作为后世人的杨毅根本不会写,短时间也学不会,实在找不到解决办法。最后只得借口自己在煤山上吊的时候产生了后遗症,将如何写字给忘了。

    如此,杨毅就让王承恩给他安排了几个字写得好的太监,专门当他的秘书。有需要他批复的奏章文件,就他说,秘书写,然后他拿国玺盖上去,算是暂时解决了这一麻烦。

    不过,作为一个古代皇帝,不会毛笔字也实在说不过去。所以,杨毅每天的工作,又多了一项:练毛笔字。每天握笔握的手指酸软,却不能不练。当了这个皇帝,就不得不放弃很多娱乐,努力把皇帝这份工作做好。

    还好,除了工作上辛苦一点,生活上杨毅还是挺享受的,比后世那个单身狗宅男生活惬意多了。每天晚上都有侍女服侍泡热水澡,每顿饭有御厨搞的各种山珍海味,累了还有韩赞周找来的几个老中医推拿按摩,杨毅觉得这种生活还是没有枉他触电穿越一回。
………………………………

第17章 户部尚书是老顽固

    五月初一,芒种,早上巳时09:00-11:00,杨毅在乾清宫正殿与61岁的户部尚书高弘图商议财税问题。

    今年年初以来,因为中原大地战事频繁,江南各省布政使怕税银在路上被劫,因此今年新年之后,很少有地方税银送抵北京。

    杨毅在上查李自成的时候,说李自成攻下北京后,在皇宫内库搜到的银子不足十万两,因此大顺军才开始洗劫北京官员府邸和平民百姓。杨毅根据崇祯帝的记忆知道,皇宫内库也确实没什么存留。

    但这种情况现在却对杨毅产生了有益的影响。因为杨毅南下江南,把南京作为临时首都开始在南京办公,南京户部也开始履行中-央朝廷的功能,开始收缴江南各省今年的税银。

    仅仅几天时间,从最近的应天府、扬州府、凤阳府、滁州、和州、广德州等地上缴的税银就达80万两之多。要知道,去年全年户部在全国收到的税银也才2400万两。现在南直隶几个州府四个月的税银收上来就有80万两,可见江南之富。

    正好现在南京变成中-央朝廷,开支大增,这笔税银也是解了户部的燃眉之急。

    不过,根据高弘图奏报,因为最近几年战乱,加上现在北京被李自成占领,户部资料不齐,就这80万两税银,也肯定是被各州府截留了一部分后才缴上来的。

    杨毅建议现在对这些事不要大张旗鼓的追究。因为南京户部刚刚恢复职能,办事人员严重不足,无法对江南各省的税赋征收进行全面的监督核查。可以采取抽查的办法,选几个州府进行检查,以给各州府敲警钟,让他们不要太过于欺上瞒下就行了。

    杨毅知道,明朝末年既然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肯定都存在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杨毅必须要解决,却不能激进,搞一刀切。历史证明,任何改革都必须循序渐进。太激进的结果,就是将大多数既得利益者推到改革者的对立面,让改革者身败名裂。

    因此,杨毅指示高弘图,现在户部的首要工作,是健全南京户部的各职能部门,恢复中-央朝廷的户部所有职权。然后,开始统计南京朝廷控制内的江南各省田地、户籍、税赋、城镇商铺情况,到时候再进行仔细分析该怎么收税。

    总之一句话,税赋要在百姓接受范围之内,不能让沉重的税赋逼老百姓造反。在掌握住江南数省的基本情况后,要确保中-央下达的税赋指标不被地方官府篡改加重,导致老百姓生存不下去,于是去当土匪或直接造反。

    因为古代朝廷均有重农抑商的传统,在税赋征收上也对城镇工商业进行强力打压,导致古代经济活动普遍不活跃。明末虽然号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如果不加以引导,这些资本主义萌芽最后还是会被地方官府的各种繁重税赋打垮。

    来自后世的杨毅知道繁荣的工商业才是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而不是将工商业打压下去,然后将税赋征收的希望放到贫苦农民身上。

    因此,杨毅又给高弘图探讨解释工商业繁荣对朝廷税收的重要意义,让高弘图从中-央层面给予全国工商业以支持,减轻工商业的税赋,让大明工商业发展起来。

    这样的做法,现在可能会损失一些工商业方面的税收,但全国工商业繁荣发展起来后,其贡献的税赋绝对比现在要多得多。到时候,中-央财政才能真的有钱可用,才能真正减轻农民的生活压力。

    高弘图是个老学究,对自古以来士农工商的划分深信不疑,觉得商人就是低买高卖的投机者,是国家的蛀虫,必须打压的对象。但现在皇上却说要扶持工商业发展,这颠覆了他的价值观念,让他不能接受。

    两人争执了半天,杨毅怎么也说不服他。最后只能退一步,让他先把户部的工作做好,扶持工商业的事情等大家以后再商量商量。杨毅打算得便的时候,换一个户部尚书,这老顽固很不合杨毅的胃口。

    就在高弘图准备离开的时候,门外传来王承恩的声音:“皇上,臣有事要奏”

    杨毅扬声道:“进来吧”

    王承恩得准,走进殿中,跟高弘图点了个头打了个招呼,然后拿着一份公文对杨毅道:“皇上,刚接到兵部交上来的公文,从徐州传过来的,您看看。”

    杨毅摆了摆手,道:“不用了,是什么事你直接说吧。”

    “是”王承恩应了一声,道:“徐州府送上来的公文说,山海关吴三桂已经投降满清。吴三桂以为李自成不知道他投降满清的事,写降书向李自成诈降,想联合多尔衮突然偷袭击溃李自成。”

    “李自成看穿了吴三桂的企图,亲率十万大军进攻山海关。双方于四月二十一日在一片石开始交战,二十二日多尔衮率满清八旗入关,从侧面突袭李自成大军。但李自成已有防备,未曾让多尔衮的偷袭得逞。双方整整交战五天,不分胜负。现在双方已经休战,以永平府为界,互相对峙起来。”

    杨毅一听,狠狠地拍了一巴掌,大笑道:“好李自成竟然真的挡住了吴三桂和多尔衮的联手进攻,也不枉朕花钱给他送情报了。”

    王承恩将公文递给站在旁边的一个小太监后笑道:“不错。要不是皇上圣明,安排了几十个人到北京散播吴三桂投降清朝的流言,让李自成有了防备,现在恐怕李自成已经战败逃亡了。从公文的叙述上来看,李自成有了防备也才跟吴三桂和多尔衮打成平手,要是没有防备,还不被突袭击败、溃不成军啊”

    杨毅呵呵笑道:“不错,我当时就是考虑到这种情形,才让你雇人去散播吴三桂降清的流言,给李自成提个醒,让他做好防备的。现在看来,当时的决定还是蛮及时的。”

    旁边的高弘图听得不是很明白,问道:“皇上,你们说的是什么事”

    杨毅笑道:“让王承恩给你解释吧。”
………………………………

第18章 国有诤臣不亡国

    王承恩应了一声,对高弘图道:“高大人,李自成攻占北京后,我和陛下就撤出了北京,往江南走。到达天津卫的时候,听到一队从北京逃出来的行商说,李自成的手下刘宗敏劫掠了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在北京的府邸,抓了他的宠妾陈圆圆献给了李自成。”

    “陛下当时听到,就觉得吴三桂有可能冲冠一怒为红颜,因为陈圆圆的原因而投降满清,联合多尔衮进攻李自成。如此,面对关宁铁骑、满清八旗两股强军的联合,李自成很有可能战败。到时候,满清入主北京,横扫中原,我们就没有充足的时间来重振旗鼓,整军备武了。”

    歇了口气,王承恩继续道:“因此,为了拖延满清入关的速度,皇上让我花钱雇了几十个流民乞丐、江湖好汉。让他们一路向北,散播吴三桂已经投降满清,将联合多尔衮进攻李自成、以报夺妻之恨的流言。想以此方法将这个情报传给李自成,提醒他注意吴三桂的诈降。”

    “本来我还有些不以为然,觉得李自成数十万大军,再怎么不济,也不至于败给加起来也只有十多万人的吴三桂和多尔衮。现在看来,还是皇上英明,早料到李自成的军队战斗力不及吴三桂和多尔衮。”

    “即使看穿了吴三桂的诈降,做好了准备,李自成还是只能拼个平局而已。要是没有皇上派人散播流言,提醒了李自成,让他被吴三桂的诈降骗过、遭到吴三桂和多尔衮的夹击的话,肯定已经战败崩溃了。”

    “李自成的大顺军本来就成分复杂,有流民、土匪、马贼,还有归附的明军官兵,只擅长打顺风仗。而打败仗的时候,基本上是兵败如山倒。一旦被吴三桂和多尔衮的偷袭击溃,就无法组织起有效的防线,北直隶、山东、山西、河南等地就可能要被满清顺势占领。到时候,咱们江南就要直面满清的威胁,无法安心发展了。”

    最后,王承恩总结道:“山海关形成如今这样对峙的局势,完全是皇上英明的决策所致,臣万分佩服。”

    高弘图听完,脸色不愉地质问道:“满清与我们不同族,互相攻伐乃天经地义。这李自成才是导致天下大乱、首都失陷的罪魁祸首,皇上怎么能去帮李自成呢这不助纣为虐吗”

    听到高弘图的质问,刚才就与他为扶持工商业的事情争得冒火的杨毅差点气得晕倒过去。

    感情这高弘图的心里,李自成比满清鞑虏更可恶,更应该早日铲除。杨毅派人去提醒李自成,帮助他提高戒备,成功抵挡住吴三桂和多尔衮联合进攻的战略谋划,在他的眼中竟然成了助纣为虐。

    王承恩更是怒喝道:“大胆高弘图,皇上的谋略岂是你可以妄加评议的要不是皇上的远见卓识,设计让大顺军和满清在山海关形成了对峙的局面,恐怕现在满清都入主北京,准备进攻江南了。到时候,恐怕就不会允许我们在江南慢慢的整军备武了。如此英明睿智、运筹帷幄之举,你尽然污之为助纣为虐,简直是胆大妄为”

    高弘图哼了一声,驳斥道:“身为臣下,当直言犯谏,让主上认识错误,加以改正,而不是阿谀奉承、百般迎合。李自成即为反贼,皇上自当与其有不共戴天之仇,岂能因一时之需而反助李贼,让其得利”

    “你,你简直是不可理喻”王承恩气得面红耳赤,转口对杨毅道:“陛下,这高弘图对陛下妄加评议诽谤,臣奏请治他大不敬之罪,处以极刑”

    高弘图不屑地“哼”了一声道:“秦汉以来,各朝各代有骨气的大臣都奉行文以死谏、武以死战。身为臣下,直言犯谏而死,可流芳百世,是臣之荣幸。”

    没想到这老顽固连死都不怕,真正是一个古代诤臣表率。杨毅尽管恨的咬牙切齿,却也不能真的因为他说几句批评皇帝的话就处以极刑。

    古语有言:国有诤臣不亡国,家有诤子不败家。尽管高弘图的性格和言论很不对杨毅的路,但却也并不是犯了什么原则性的罪行。杨毅不会,也没那么残酷的心去治他的死罪。

    王承恩见皇上不说话,猜到皇上可能不想治高弘图的罪。冷静一下后又道:“向皇上提谏言是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给事中的权力。你身为户部尚书,只能就户部相关事宜与皇上讨论,皇上其余行事正确与否轮不到你来评议。你这叫不务正业”

    高弘图张了张嘴,却无话可说。

    前面王承恩说他大不敬,要治他死罪,他尚不在乎。因为自己作为臣子,直言犯谏而死,可得一诤臣美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