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时代1902-第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业的江宁公子哥。
两人在中式味道特别浓重的正堂内互相寒暄了一会儿。过了莫约十来分钟后,张謇轻轻放下茶杯,对坐在侧面的刘继业道:
“文鹿从上海来找老夫,想必不单单是为请教老父办新式学堂一事吧?”
“在下家族希望能够效仿啬庵先生,兴办实业,所以前后筹集了一笔钱财,准备在上海投资并购……由于此前并没有过多接触上海的实业界,因此想咨询啬庵先生一下,是否有适合的项目值得我们投资?”
张謇笑着摇了摇头,看着脸色淡然的刘继业,故作生气道:“若文鹿不再这么藏着掖着,老夫怕是没有必要再呆坐于此了。”
刘继业脸上似乎出现了犹豫的表情,随后诚恳道:“……在下于上海之投资,遇到了些许困难,希望啬庵先生能指点一番。”
这就对了嘛……张謇看着被自己一‘威压’就说出了‘真相’的刘继业,等待其说出请求自己的目的。
张謇自然很早就知道刘继业与刘继嗣在上海的情况;他不光与孙多森是盟友,更在上海有着自己的耳目,如此情形自然明白。他对于孙多森这略显小家子气的所为其实并不怎么看得顺眼;只是大生纱厂与孙家有许多合作,而且两家也都是属于亦官亦商的身份,因此一直以来都走得很近,张謇也不方便为了并不熟悉的刘家去与孙多森过不去。不过有着自己算盘的张謇,并不介意听听刘继业的想法,毕竟也是一个颇有实力的人,能够在不得罪孙多森的情况下与其接触,张謇也是很乐意的……毕竟,一个合格的实业家就不应该因为任何主观因素而拒绝机会。
刘继业顿了顿,能够察觉到张謇的一抹得意之色,期待着自己如同一个商场新手一样把底都掏出来。
“在下非常认同先生所提倡之实业救国。……”刘继业话锋忽然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让张謇一时没明白过来。
“然,实业救国中,在下更加赞同的是先生所言之‘绵铁主义’!确实!一个国家除了要有产生经济利益的轻工业,更要有强壮国家体魄的钢铁和煤炭!若没有煤炭而只有棉花,则国家创造之一切财富,也不过是他人眼中的盘中肉罢了!所以,要使中国真正又富又‘强’,以煤炭钢铁为基础的重工业就必须要建起来!”
“目前,纵观全国,我中国的钢铁产量也是少得可怜!除了一汉阳制铁厂外就无其他、我泱泱江苏,更是一个重工业厂子也无!可怜我修建铁路、大造枪炮,用的都是列强的钢材!长久下去,拿什么来保卫国家?”
“所以我此次前来通州,就是与先生商量筹办重工业一事!我已派人勘察,在安徽芜湖与江宁交界处之马鞍山地境有发现大量优质铁矿!若能在此花费心血投产一座铁厂,必然能极大推动国家之总体实力!以我江苏远胜湖北之资本实力、社会风气,不出数年马鞍山之铁厂必能成为不亚于汉阳之铁厂!我的理想便是效仿德意志之鲁尔工业区,在中国建一座亚东最大之煤铁工业中心,用烧得通红的煤炭、和滚滚流淌的赤色铁水来真正实现先生所梦想的煤铁主义!”
看着长篇大论的刘继业,张謇颇为惊讶。在商官场商场那么些年,就没见过几个人对绵铁主义中的‘铁’感兴趣,那些置办工厂的实业家们,看重的也都是‘棉’等轻工业带来的利益,绝少有人会考虑到国家。
到了现在,就连张謇自己对‘铁’也无多少指望了,只是没想到就连自己也快放弃的时候,却有这么一个年轻人出现在自己面前,大言不惭地鼓吹着重工业……吹大炮般的说要建一个亚洲最大的铁厂来……
“你……当真打算发展重工业……不,你真的在马鞍山发现了铁矿?”
张謇略显急促的语气暴露了他激动的心情。
刘继业看着对方的双眼,无比坚定地回答道:“半年前我就委托金陵学堂的地质专家前往马鞍山勘探,最近他发来电报,称在大磕山、长龙山、金石墩等处都发现了大量铁矿石,而且据其所称:‘矿质之美,可与大冶并驾’!”
真的!一时间,过去的梦想重回心房,张謇下意识地摸着自己的山羊胡,仔细地思考着投资一座钢铁厂的可能性。
“可有详细方案……?”良久,张謇抬起头来,一双明亮的眼睛中带着期待。
“只有些许不成熟的计划;我打算在马鞍山沿江处修建钢铁厂、同时大力开发淮南的煤矿,通过现代化工业手段来开采煤矿,就近运给马鞍山使用!马鞍山钢铁厂通过铁路与矿山和简单加工地连接;直接就地用淮南煤矿炼制钢铁!然后修建简易码头,通过船只将产品沿长江运输到全国各地!”
“先生!现在我国收复铁路权益的声势愈发高涨,而全国也在全力大兴铁路,急需要大量的合格钢材!只要我等用心投资,必然能够获得成功!”
听了刘继业的一番貌似合理可行的计划,张謇心中确实有所意动。
“如此计划……这样,文鹿你容我思考两日,再给你答复,可否?”
刘继业自然答应下来。
此时张謇看刘继业已经很顺眼;年轻有理想、有能力的人,很对他的口味。只是随即,忽然想起对方一开始来的目的,心中犹豫着是否需要参与到他与孙多森的矛盾中……
“在下斗胆还有一事需要请先生帮忙。”
“何事?”张謇自以为猜到了刘继业的所求内容,依然还在犹豫中。
“请先生协助,让我与荫庭(孙多森)先生见一面,当面化解我等之间的误会。”
“这样啊……”只是让自己当和事佬、而不需要自己参合进矛盾中,张謇还是愿意为此而稍微出一点力的。
“只是……文鹿你打算用何种方法说服荫庭?”
刘继业展颜笑道:“自然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了!”
。。。
………………………………
第178章 贤侄
第一百七十八章贤侄
西元1908年,4月2日。
上海大马路五昌里,上海商务总会会所。
大街上阳光明媚,海风轻轻吹拂,是个难得的好天气。
穿着做工精致,面料细腻的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帽的孙多森持着文明棍,大步走进总会会所正门。
“协理好!”会所内的工作人员纷纷敬礼,而一些正在走廊内交谈的会员也停下声音,一一向其问好致敬。
孙多森面带微笑地一一抱拳回礼,然后便登上台阶,朝着主会议厅走去。
推开门,只见主会议厅内已经坐着几位先到的会董坐在太师椅上,在低声交谈着。他们见到孙多森到来,也都在纷纷打了声招呼。孙多森来到自己的位置坐下,一旁的下人急忙端上其爱喝的铁观音,同时在孙多森的耳边低声道:“王董似乎有日程外的发言提议。”
轻声汇报完,下人便退回原处,神色如常。
没有人注意到这个小细节。孙多森装作喝茶的动作,悄悄打量了一下侧方的一个肥胖商人,此人叫做王瑞向,经营着布匹买卖。
这个人会有什么原因决定临时提议呢?
孙多森喝了口茶,只是觉得有意思。这个王瑞向只是去年选进来的普通会董,只是小角色而已、背后一定站着某个不安分的大人物……
按照商务总会的章程,总会每个季度进行一次例行会董大会、而若是有协理以上职务,或者三分之一会董要求,也可以召开临时会董大会。本来一开始的时候,春季的例行大会是定在四月一日,但是后来有人指出这一天是西洋人的愚人节,这个时候开会可能会遭人嘲笑、于是后来就将日子挪了一天到四月二日。
作为商务总会仅次于总理的协理,孙多森在总会内的地位非常高,同时也通过协理日常处理事务的便利,在总会内安插了不少自己的心腹、就如同刚刚通风报信的下人一样。虽然孙多森谈不上只手遮天,但是说的话、表的态度,所有人都必须重视。
就连同样威震上海滩的现任总理李云书、前任协理朱葆三也不愿与之发生冲突。当然,前提是大家井水不犯河水。
这便是大佬云集的上海商务总会内的势力平衡。
且不说暗自提高的戒备心的孙多森,随着会议厅内墙壁上的挂钟慢慢指向上午十点,来的人也越来越多,逐渐将会议厅都坐满了。
而孙多森身旁则坐着张謇,二人在开会前聊得很愉快。
当时钟指向九点四十五时,全体二十六名会董、协理、总理等高职人员,以及书记官和第三方作证人已全部到齐。
坐在主席位的总理李云书拿起一个木槌,等到时钟终于到达十点的时候,敲向一个木头垫子,发出沉闷的响声。
“光绪三十四年春,上海商务总会第二十五次例行会董大会正式开始!”
首先是几个会计人员上来公布了一些上个季度的数据,通报了一些与商事有关的比较大的决议,然后处理了几个会员内部的商业纠纷,这些都是例行大会上的例行公事,大部分会董不是在闭目养神,就是在开小差。
中间在中午十二点半的时候闭会休息了一个小时,下午一点半继续处理例行的事务……
直到时钟的指针指向下午三点,主席座的李云书才重新敲了敲木槌。
“以上便是本次大会的例行公事,接下来的时间,若会董没有其他议案,就可散会了。”
这时,有两个会董先后就章程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结果最后投票时都没能通过。就在李文书准备宣布散会时,沉默了许久的王瑞向忽然举起手来,大声道:“在下有提案!”
“请说。”一些想着回家、或者烟瘾做犯的会董皱起了眉头,而孙多森则悄悄地将注意力集中起来。
“……前一阵子,临时大会上,我们通过了一项决议,将某江宁的商家排除在上海商界之外……当时我并不在场,因此也没有机会发表意见。我认为,我们商务总会不应采取固步自封的手段,不应该惧怕别人进入上海……相反,在座的绝大部分人,都是外地的、有宁波、有海门、有广州、有苏州、有安庆、有通州…………因此,我提议,解除对江宁商家之禁令!”
孙多森感到有些吃惊。
本以为这个王瑞向会是某个大佬的敲门砖,没想到居然是为了江宁的刘家兄弟说话……难道是被他们给托关系拜托了?有可能。孙多森想到这里,反而放松了。
区区外来人,就算能拉到一个会董的支持,也算不了什么。
就在他准备开口驳斥的时候,坐在一旁的张謇却忽然站起来,对着李文书道:“总理,我有建议!大家已经讨论了许久,而王会董所提出之提议,要讨论又需要一些时间、后面还有可能有其他提议……我建议先给大家休息半个小时,再进行讨论,如何?”
李文书见不少大烟瘾发作的会董不停地在擤鼻涕,想了想也觉得脑袋沉沉的,便同意了。
这时张謇在孙多森的耳边低声说道:“荫庭,请随老夫去别处,有事相商。”
孙多森不疑有他,便跟着张謇来到外面,进了一件休息室里。
“季直请明说。”
张謇微笑道:“老夫其实是受人之托,带你来见一位人。”
“谁?”孙多森听到开门声,回过头来,就见到休息室的侧面打开,一个人高马大,穿着西服的年轻男子脸上带着和蔼微笑着走了出来。
“孙协理,久仰了!在下江宁刘继业。”
“你!”
孙多森再也没有想到会在这里见到刘继业,满脸惊讶之色。就在这时,旁边的张謇摸了把山羊胡,笑道:“二位就先慢慢聊吧。”说完,竟是开门走了出去。
房门重新关上,孙多森也恢复了震惊。作为协理,他丝毫不担心在商务总会里对方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只是神色淡漠地看着刘继业,一双眼睛透着警惕。
“何事?”
刘继业仿佛并不在意孙多森的戒备,上前了半步,摊开双手,微笑道:“孙协理,在下无意与贵方为敌。相反,在下一直都希望能与孙协理做朋友……这个世界上钱是赚不完的、生意是做不尽的,不知孙协理认不认同呢?”
能够清楚张謇牵线,孙多森瞬间知道对方的实力、手腕,比自己想象的要多。此刻见其仍是笑眯眯的客气模样,脸色稍微好看了一点。只是心意却毫无动摇。
“话是如此没错,不过你们面粉厂霸占了江苏就罢了,连安庆的市场也被你占据!这就有些欺人了!”不出意外,面粉大王孙多森是安庆人,对于自家的面粉居然在家乡被挤出了市场而甚为不满。同样,他也担心强势的刘家进入上海后,会严重损害到自家的主业。
因此,孙多森已经打定主意,无论刘继业说什么、他都是要礼貌客气地拒绝的。
“那是正常的商业竞争,我们虽然遗憾,但是并没觉得做错了什么……孙协理作为商人,不应让个人情感牵扯入商事中、不是吗?况且我们两家合作,利远大于弊……”
孙多森挥手打断刘继业的长篇大论,毫不客气地说道:“若是刘先生只是来说些陈词滥调,那就免了吧!”顿了片刻,又补充了一句:“我也无意进入你们江宁,咱们就以苏州为界,井水不犯河水;你不来我上海、我也不去你江苏,就这样吧。”
这已经是孙多森的些许让步了。他也是看在刘家势力颇大,而且态度不错,想借此给对方一个台阶下,让对方尽早离开上海。
没想到刘继业却没有领情,而是摇头道:“请恕在下不能从命。上海,是我们一定要进去的。”
“既然如此,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孙多森脸色忽冷,阴沉地可怕。他说完,就准备转身离开。
“请等一下!”
“多说无益!”话虽如此,但孙多森依然停下了推开门的动作。
“我刘家虽然是经营面粉,却不想局限于此!因此我可以立下文书保证,我顺丰面粉绝不进入上海,不会与孙协理有关联的产业竞争……我们的投资将针对其他行业进行……比如纺织业、染布业等。”
“而且,我们很欢迎与孙协理一并合作……最近在下与季直先生谈成了一笔合作项目,准备在安徽建立一座不亚于汉阳制铁厂的钢铁厂来!未来前景很好,季直先生也已参股其中;若孙协理不介意,我们愿意孙协理也一并加入进来。”
孙多森听后,已有些意动。如果对方真的不威胁到自己的核心产业,倒也没有必要与其死抗到底。尤其是在对方表现出了比预料中更强的实力后,更是如此……本来,觉得对方是些没有过多身份背景的外来户;现在既然已经将张謇给拉拢过去了,而且表示出了愿意和解的诚意,原本的想法就必须做出调整了。
当然,若不是的对方实力和能力得到孙多森的认可,再怎么给面子、再怎么示好孙多森也是不可能会改变的。
只是想归这么想,但方才话说得太绝,孙多森又是极爱面子的人,一时竟开不出口来和解。
却听刘继业笑道:“若是袁宫保听到在下与孙协理强强联手,也会认可的。”
孙多森瞳孔微张,重新将刘继业打量了一遍,回想起手中的一些情报,忽然想清楚了什么……
想通了对方原来也与北洋袁世凯有着瓜葛,孙多森瞬间态度大变,脸上居然硬是挤出了笑容。
“真是大水冲了龙王庙啊!贤侄,之前是为叔失礼,以后我们还要好好精诚合作啊!”
“哪里哪里,是小侄失礼在先……”
一场矛盾就此化去。
。。。
………………………………
第179章 三联集团
第一百七十九章三联集团
有了孙多森的加入,之前反悔的工厂很快就纷纷重新开始与刘继业等人接触。只是在决定与张謇和孙多森联合开发马鞍山铁厂后,原本的收购资金就少了许多。再加上刘继业承诺不让顺丰面粉进入上海,最后,刘继业与刘继嗣商量,并发电报回江宁争得了两方长辈的同意后,最终的计划变成了这样:
五十七万两银子负责上海事项,其中一半左右拿来收购上海的四家工厂;其中煤油厂两家、火柴厂一家,还有一家机械制造厂。这些事项由刘继嗣负责。
刘继业则负责与张謇和孙多森合作的马鞍山联合制铁厂;按照三方达成的协议,将成立一家三方控股的公司:三联公司。公司内,出资一百三十万的刘继业作为第二大股东,董事会会董,同时委任刘家的骨干为帐房总管。
张謇出资一百七十三万,为第一大股东,同时也是董事会总理。
最后孙多森出资九十万,为第三股东,董事会会董,同时身兼总经理。
三方加起来,将总共注资三百九十三万两银子!
资金当然不会是一次性注入公司,而是分成两批;按照三方签订的股东合同,与公司成立同期进行的第一期注资为议定金额的五分之一,也就是说刘继业需要在公司成立时就将二十六万两银子打入三联公司的账户。
这笔资金将充作初始经费,购置地皮、机械、兴建厂房、铁路、邀请人才、打点官府、开拓市场等等。
第二批资金,也就是三方议定的尾款,将在公司成立三个月后注入。
三联公司所需要具体准备的事项,包括:第一步、向芜湖官府申请开矿权、同时将马鞍山周围的几个已探明铁矿和周左的山头,以及沿江的码头购置下来……预计买地和前后打理需要花掉六十万两银子。
第二步、在上海订购大型炼钢炉等机械设备,预计花费一百万两。同时,在马鞍山派人进行试探性开矿,并且将工厂区的具体规划完成,包括铁路的线路、炼制所的位置、炼钢厂的位置、码头等,并且开始招募工人、技师和管理人员。最后还需要派人前往淮南与当地的煤矿公司签订供货协议。这一部分将共花费一百三十万两银子。
第三步、定制铁路,开始修建厂房,将第一批机器设备进行组装、开始调试机器,令工人上手等等。这个时候就需要为钢铁开始签订订单了。凭借张謇、孙多森在官场的影响力,他们保证可以为马鞍山铁厂找到销路;铁路、兵工厂都是好去处。这一阶段预计花费四十万两银子。
第四步、正式开始投产!剩余的金额将充作活动经费。
除了三人的投资之外,他们也决定对社会征股。本来张謇想延续大生纱厂的传统,按每股一百银元出售,却被刘继业说服,最后分成拥有股东大会投票权的甲股、每股售价一百银元,以及只有分红权而无投票权的乙股、每股售价十五银元。刘继业他们的注资自然全部换算成了相应的甲股。
此外,刘继业考虑到钢铁厂建成后的煤炭需求量,也曾与张謇等人商量等后面局势转好,可以将淮南的煤矿也弄过来。
还有一点就是三联公司的资金将需要一个银行进行周转;刘家正好也是经营着丰卓钱庄,刘继业便提议由三方联合建立一个银行来。
本身刘家的丰卓钱庄就拥有很深的底蕴和关系,孙多森家里也有做钱庄的人,自己对银行业也非常感兴趣、两人一并说服了张謇,决定各方再出资本六十万两,按照西方现代银行的手法,以上海为总部组建一个‘三联银行’。
拥有钢铁等产业的三联公司、三联银行,这已经是一个财阀集团的稚型了。
这也是刘继业的计划之一。
一个国家的重工业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扶持;但是在清末的这个时代,以及随后的民国乱世,国家力量将长期集中在权力斗争中。这个时候,单个的资本家很难有实力和愿望去投资重工业,只有财阀才有可能。日本的工业化便是以财阀为核心发展起来的,而这也是刘继业想在清末就启动中国早期工业化所必须的手段。
同样,这也是刘继业所推广的国家主义的理论。
但是刘继业同样深知财阀集中资本所具备的恐怖力量;一个不小心就会被财阀反客为主,后来居上。正因为有着这层的认识和提防,刘继业才会亲自创立一个出来,从一开始就将它控制住。
虽然目前张謇和孙多森的地位还在刘继业之上,但他相信当革命爆发、自己手握十万之师傲视东南后,这个局势将会发生根本性颠倒。
只要牢牢控制住军权、党权,再加上事先准备,就不用担心财阀失控。
至于原本计划中的投资方案,如今已大大缩水,由刘继嗣直接负责。而刘继业则一头扎入筹建三联公司和三联银行的事项中,干得热火朝天。
四月中旬,刘继业、孙多森和张謇三方签订了股东合同,五月初,在三方同时打入各自的第一期注资后,三联公司和三联银行正式在上海备案成立!
为了庆祝,孙多森花了一千两银子包下了整个汇中酒店的大礼堂和上下两层,举办了上海滩罕见的盛大宴会!
1908年5月5日,晚上五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