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混在大明当老师-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37章 我儿张灏,有栋梁之姿

    待襄城伯李鄌讲完,便有人上前讲解汉语拼音字母表的发音和写法。

    武勋子弟们都非常慎重,纷纷用心的听讲,毕竟这是校阅,即使他们往日多么纨绔,此刻都不得不重视。

    就连那李全礼,也侧耳倾听,时不时的跟着静颂几句。

    他虽然生的五大三粗,但心思却较为缜密,同时他记得自家父亲的嘱咐,不敢托大。

    就连弘治皇帝等人,都对他颇为赞赏,时不时的点头低语,都是夸赞。

    可这时候,有人却发现,在武勋子弟中有三个人表现的有些特立独行。

    三人不是别人,正是张灏师兄弟。

    张灏看着黑板上有些出神,露出了怪异的笑容。

    赵秀更是不知道在想什么,一会儿看看黑板,一会儿看看李全礼。

    而徐鹏举就厉害了。

    他压根看都不看一下。

    台上众人暗自嘀咕了起来。

    这不对啊……

    刚刚这三人不是表现的挺好的么?

    一改以往形象,说是年轻才俊都有谦虚嫌疑,可这会儿又是怎么回事?

    这师兄弟三个,出神的出神,眼神飘忽的也有,而且还有压根不带看的!

    这他妈是痛改前非?

    分明是恃才傲物吧!

    夸过师兄弟三人的百官羞愧掩面,这也太丢人了……

    襄城伯李鄌更是暗自冷笑,之前还觉得你们三人是我儿的竞争对手,可想不到现如今竟然做出这番举动,那什么劳什子杜慎,看来也不过如此。

    李全礼铜铃般的大眼扫过赵秀和徐鹏举,鼻子中嗤出两行气,轻蔑之意无需言表!

    而弘治皇帝却和张懋、赵槿、徐公辅相视一笑,露出了个你知我知的眼神。

    坐在小马扎上的杜慎更淡定了,他心里乐开了花,若是凑近看,便能瞧见他眼神中压制不住地嘚瑟和蔑视。

    一群渣渣!选什么不好,非要选汉语拼音字母表。

    还什么主持校阅的是与忻城伯关系不和的襄城伯,襄城伯你办事吗你?

    至于头筹?

    那绝对非我三个徒弟莫属啊!

    我徒弟的就是我的!

    也就是说,这头筹姓杜啊……

    他忍不住笑出声。

    ……

    很快,一炷香的时间过去……

    黑板被撤下,换上了另一块干净的。

    一众武勋子弟面容忐忑,只是一炷香的时间而已,要背下汉语拼音字母表有点太难为他们了,换上苦读诗书的秀才来还差不多。

    看来这次校阅,多半是丢人丢大发了。

    当然!

    也有人觉得还好,毕竟有张灏师兄弟三人垫底呢。

    这三位老哥可没一个用心的,徐鹏举更是看都不看,牛逼的一塌糊涂!

    不亏我等敬仰的祸害,一个吊字怎能了得!

    这时候,襄城伯激动的宣布,考教开始!

    他先是咳嗽了几下,清了清嗓子,然后大声道:“勤南候子弟孙幼堂上前考教。”

    人群中站出一个少年,开始背诵汉语拼音字母表,可他没背几句就额头冒汗,口齿不清,急的两颊通红,忘得差不多了。

    “下去吧!”

    襄城伯李鄌摇头,又命令另一人上前。

    这次叫的是邺城伯的长子。

    但很显然,此子也不行,背诵到一半,就面露难色,背不下去了。

    他掩面羞愧,一挥手,怒斥道:“这东西是谁弄出来的,太难了啊!”

    襄城伯冷笑道:“又何难处?你不行总有人行。”

    说着,他又令其余子弟们继续。

    但随着上来背诵汉语拼音字母表的子弟越来越多,失败的人也越来越多,勉强有几个能背出来的,也都口齿不清,含糊糊弄了过去。

    台上弘治皇帝等人颇有些失望,而文臣们却心中暗喜。

    汉语拼音字母表这东西,天生就是给读书人创造的,一群武勋子弟,乖乖继承先辈祖业就行了,要是让你们在这方面展露头角,我们还玩啥?

    襄城伯并不知众人所想,他心中激动,该我儿出场的时候到了。

    而后!

    他朗声道:“李全礼出列!”

    随着一声令下。

    李全礼站了出来,他先是挑衅般的看了看赵秀三人,然后侧身比了个倒着的大拇指,接着才向高台拱手,声音雄浑的朗诵了起来。

    所谓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李全礼吐字清晰,气息不慌不乱,很快便将汉语拼音字母表完整的背诵了下来。

    高下立判!

    “好!”

    也不知道武勋贵族中,谁先说了一句,然后便是齐声喝彩。

    “本以为这李全礼身强体壮,是个从军的料,谁能想竟然这么有才。”

    “襄城伯生了个了不得的儿子啊!”

    弘治皇帝也笑着道:“此子,乃我大明栋梁。”

    可台下,杜慎却不屑的摇摇头。

    什么玩意!

    就这还有才?啊呸!

    这一届的武勋子弟们,战斗力不行啊!

    而将一切尽收眼中的襄城伯,却得意无比的捋了捋胡须,气色红润,极为得意。

    不出意外,此次校阅的头筹,就是自己儿子了!

    想着,他轻蔑一笑,赵秀啊赵秀,去年你打我儿子的事还没算呢,今天看你拿什么斗!还有你爹,我干不过你爹,我儿子还干不过你不成!

    “赵秀,到你了!”

    赵秀表情平淡,看了一眼李全礼,然后颇为倨傲的走向前。

    不说别的,光看逼格,绝对是杜慎教出来的,一门相承……

    襄城伯李鄌冷哼,你还还挺嚣张!等会儿有你哭的!

    他大声宣布:“开始!”

    然后!

    赵秀发威了!

    他轻蔑的看了一眼李全礼,然后向台下坐在马扎上的杜慎作揖行礼,然后直接背诵了起来,从头到尾,一字不差,连呼吸都不带换的。

    襄城伯傻眼了!

    我曹!

    这一点都不武勋……

    百官震惊!

    下一秒,止不住的夸赞之言纷纷涌了出来。

    襄城伯面色阴沉,挥手道:“下一个!徐鹏举!”

    有赵秀的表现,自己儿子绝对不可能拿到头筹了,端是可恨无比,尤其是这厮还是赵槿的儿子!他心里郁闷的想吐血。

    李全礼也懵逼了,不是说好了咱们作弊吗?

    徐鹏举走到黑板面前,他眼珠子一转,思索着,秀元师兄当真优秀,可自己也不能差了,都是同时拜在师尊门下,且此次校阅师尊亲自旁观,怎么也不能让他老人家失望啊!

    想到这,徐鹏举仰起头,有了主意。

    他淡定开口,快速的将汉语拼音字母表背了一遍,虽然没有赵秀吐字清晰,可也不差。

    台上百官也赞许不以。

    可徐鹏举却半点反应都没有,他背完后停都不带停的,直接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起来。

    顿时!

    弘治皇帝疑惑了起来。

    这是想干吗?

    但很快,众人震惊了。

    尼玛!

    这货居然把汉语拼音字母表直接默写了一遍!

    这……

    这还是人吗!

    魏国公徐公辅笑出声,和赵槿对视一眼,举起茶杯一饮而尽。

    张懋心里酸溜溜,自己儿子可是首徒啊,难道还比不上两个师弟不成?

    襄城伯脸都黑了,他强忍着心中的郁闷,让徐鹏举下去。

    此时,武勋子弟中,只有张灏没上场了。

    他极为冷淡的道:“张灏,到你了。”

    张灏点头,深吸一口气,也是如同两位师弟一样,向杜慎行礼。

    杜慎见此,对他露出了个鼓励的笑容。

    张灏站起身,双目淡然,将手背在身后,然后抬头45°角看着天空。

    他自信,这副姿态,已经和师尊又七八成像了。

    然后!

    他开口了!

    声音淡漠,音正腔圆。

    汉语拼音字母表,被他直接背了一遍,从头到尾,每个音节都标准的不能再标准!

    襄城伯李鄌绝望了,校阅也有三甲之说,除了头筹外,还会有两人崭露头角。

    本以为赵秀和徐鹏举已经霸占前二,自己儿子还能落个第三,可张灏这厮……

    这他妈的还怎么玩!

    一门三徒弟!

    三个都这么妖孽!

    可就在这时!

    张灏突然一笑,再次开口!

    这次……他是倒着背的!

    台上!

    英国公张懋双拳紧握,直接站了起来,扬眉吐气,那叫一个爽!

    谁说我儿子不行?来来来,你倒着背一个看看!

    张懋激动的道:“我儿张灏,有栋梁之姿!”
………………………………

第38章 校阅落幕

    弘治皇帝以为,先前的赵秀和徐鹏举就够优秀的了。

    可没想到,竟然出了个能倒着背的奇才。

    不得不说,张灏的表现实在太耀眼。

    虽说校阅前半场表现的只能算不错,可后半场却激流勇进,独占鳌头。

    和他相比,襄城伯的儿子李鄌,反而成了最差的那个。

    台上,弘治皇帝含笑点头道:“朕以为,此次校阅,得头筹者张灏也,赵秀徐鹏举次之,众卿以为如何?”

    文武百官听到这,无人反对,都齐声道:“唯陛下圣心独断。”

    襄城伯面露难堪,几次欲要开口,都放弃了。

    他不禁怀疑人生。

    自己儿子还是作弊了的,可和人家的儿子一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难道是自己的种不行?

    ……

    随着弘治皇帝宣布下去,杜慎一门三徒独占三甲,这次校阅完美落幕。

    张灏等人换上了鲜亮的服饰,享受着百官的赞赏。

    有真心实意夸赞的,也有询问是否婚配的。

    不管是张灏、赵秀,又或者是徐鹏举,之前都是京城里有名的祸害,把闺女嫁给他们?

    该是多大的仇多大的怨啊!

    就是糊在手里,也不能便宜了他们三啊!

    可现在不一样了!

    这三个货牛逼了啊!

    拜了连陛下都赞不绝口的杜慎先生为师,改过自新重新做人,又是顶级勋贵,前途无量,不嫁他们嫁谁啊!

    正所谓年少不知人滋味,老来望手空留泪。

    师兄弟三人听到有人竟然想嫁闺女给自己及,他们激动了!

    好事啊!

    然而,在师兄弟三人期待的目光中,不管是张懋还是徐公辅,又或者赵槿都微笑着一一回绝了对方。

    为啥?

    当然是待价而沽了!

    想嫁闺女?

    行啊!

    身家,背景,都得往高了挑,不够格的可再尼玛的见吧!

    对不起了,我儿娶妻,需慎重。

    什么?

    你说你家里很有钱,富可敌国?

    做妾接受吗?

    ……

    不管怎么说,师兄弟三人算是出名了,连带着文武百官对教出这种出色徒弟的杜慎先生,也好奇了起来。

    甚至还有人打着如意算盘。

    这三个祸害都能教成这样,那我儿子要是拜入杜慎先生门下,岂不是成了不世之才?

    就算成不了,能学到点东西,守住祖宗留下的家业也行啊!

    嗯……

    这师得拜!

    一时间。

    众多武勋贵族,纷纷看向自家不争气的儿子,露出了热切的目光。

    而他们的想法,杜慎注定是不知道了。

    因为自校阅结束,到三个徒弟家走了一圈后,便径直回到了杜家村。

    书院哪里还有重要的事,却是不能在京中久留。

    ……

    新书院已经搭建出了大概的轮廓,但距离建成还差了不少,眼下也快到了冬季,到时候天寒地冻,泥土坚硬如铁,工匠们也无能为力,也就是说,不出意外的情况下,书院建成应该是明年初的事了。

    但这并没有让杜慎太过着急。

    因为此时的他,正和三个徒弟窝在蔬菜大棚里,提着个油灯,聚精会神的盯着。

    蔬菜大棚内温度比外界要稍高点,四周用土墙堆砌,泥浆密封,如果不打开门,一点风都钻不进来。

    前些日子,在蔬菜大棚搭建好以后,杜慎便和张灏等人种下了菘,也就是大白菜的种子。

    每日往来大棚中,杜慎都悉心照料种子,关注发芽的情况,就连洒水都是自己亲自动手,这对于一向手无缚鸡之力的他来说,可以说是很罕见了。

    正所谓皇天不负有心人。

    在杜慎的努力下,这些大白菜的种子,终于有了发芽的征兆。

    借着油灯的昏暗光线,很明显的能看到,潮湿的地面上,已经有了点点绿意,

    大白菜,发芽了!

    而且情况喜人。

    整片蔬菜大棚半亩地不到,放眼望去却是一片嫩芽。

    这在秋末时节,是常人不敢想象的。

    要知道!

    明朝的气候和现代不同,而且很快就要迎来小冰河时期,到时候整个东南亚地区的气候都会受到影响。

    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佃农们,早就已经发现,现在谷物的种植,较之往年都要提前了些许。

    也就是说,正经种大白菜的月份早就过去了。

    想要在这时候种菜,简直是异想天开。

    你要是说,想在现在种点蔬菜,他人不笑你痴傻,都是给你面子。

    可这在常人看来断无可能发生的一幕,偏偏就在杜慎的手中上演了。

    蔬菜大棚,成了!

    其实搭建蔬菜大棚的时候,杜慎心里也没底。

    倒不是说他不觉得会成,只是认为效果可能没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好,毕竟是简略版,和正版差距有点大。

    不过现在看来,一切都在往着好的地方发展。

    杜慎美滋滋的想着,秋天种下大白菜,等到了冬天就应该长的差不多了,寒冬腊月能吃上新鲜大白菜,而不是储存在地窖中的次品,简直是人间一大幸事啊!

    张灏、赵秀、徐鹏举师兄弟也十分激动。

    当时洒下种子的时候,可是他们几人亲自上场的,不假他人之手。

    如今种子发芽,这对几个从小娇生惯养的纨绔子弟,是不可想象的。

    所谓四肢不能勤,不下农田说的就是他们。

    但当他们种下种子,并且亲眼看着在自己面前发芽生长,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

    三徒弟徐鹏举甚至激动的向杜慎说道:“师尊真乃大才,这蔬菜大棚简直神了,若是日后再空出地方,咱们岂不是能在冬天种上小麦等谷物,一年两季都不成问题。”

    赵秀也欣喜道:“前人可从未想过搭建大棚,在其中种下蔬菜。师尊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张灏笑着道:“若是师尊愿意,将此物大白于天下,恐怕天下佃农都会对师尊感激不尽。”

    杜慎摇摇头,笑着打趣道:“哪有那么容易,这蔬菜大棚也是看地区的,如果当地气候较为严寒,就不大可能实施,控制温度就是个问题,毕竟很多农作物生长的温度都不同。

    而且对土壤的湿度要求也不一样,土地太过潮湿,农作物根茎就会生长的不牢靠,容易发育不良,但太过干燥又会难以存活。”

    这些都是常识,杜慎前世也是在乡下待过的,而且读的杂书也多,便将这些都详细讲了出来。

    听完自家师尊所言,徒弟们心中有底了。

    张灏倒是敏感,他注意到师尊提到了温度和湿度,便问道:“温度湿度之说,又做何解?”

    赵秀徐鹏举也露出疑惑。
………………………………

第39章 解惑和流民

    对于温度和湿度,古人其实早就有了概念。

    早在西汉时期就有关于这方面的文字记载,只是那时候只是提出了这个概念,而且大都是关于后者的。

    东汉时期有句谚语,叫:晴干鼓响,雨落钟鸣。

    这里的鼓和钟指的是一种现象,晴天燥热的时候大鼓的面有时候会受到影响,震动发出声响,而下雨的时候,受湿度影响,钟就会微微发出鸣音。

    现代有温度湿度测量器,在古代也有类似的东西。

    通过琴弦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如果琴弦松了,音质不佳,就说明空气中的湿度增加,反之也是如此。

    在后清,甚至有人通过这一现象,做出验燥湿器,外有方园,内置一针,能左右旋转,温度高了就会干燥,针往左旋,湿度高了往右旋,毫发之间不比现代仪器精度差多少。

    只可惜随着历史的变幻,这种东西以及遗失在岁月长河之中,再也不能见了。

    而在华夏五千年历史中,这样消失的东西还有很多。

    杜慎有心给徒弟们灌输点这方面的思想,便将自己知道的统统讲了出来,甚至还把后清的验燥湿器的原理也说了一遍。

    一时间,三个徒弟听完后,都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

    尤其是张灏,他眉头紧皱,似乎是在思考着什么,让杜慎不由多看了一眼。

    到底是自己的大徒弟,性格上就和赵秀徐鹏举不同,真心对涉及到数理化的知识感兴趣,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恐怕以后能在这方面取得成就的,就是他了。

    杜慎想到这,露出笑容,拍了拍手道:“该讲的都讲完了,为师倒是有事要交给你们做。”

    张灏等人微怔,齐声道:“请师尊吩咐。”

    杜慎指着大棚内大片的绿芽道:“把这些刚发芽的幼苗剔除掉一部分,尽量不要太拥挤,最好一寸两芽三芽。”

    赵秀不解:“敢问师尊,这是为何?徒儿观这些发了芽的种子长势都很不错,无病无灾为何要剔掉呢?”

    大白菜可是他们亲手种下的,悉心照料,挑水以浇,现在却要剔除掉大半,着实让人心疼。

    徐鹏举也说道:“是啊,师尊,何须如此。”

    唯独张灏,他略做思考,想到了自家师尊的目的。

    张灏试探性的说道:“想来应该是大棚里的环境,无法供养它们的长成吧!”

    杜慎含笑点头,道:“正是如此,所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种菜也是一样,对土地肥力考验很大,必须得剔除一些,不然的话,恐怕这半亩大白菜,没一个能长成的。”

    赵秀徐鹏举这才恍然大悟,露出羞愧之色。

    这都是师尊门下弟子,怎么师兄就懂的这么多,看来还得更加努力啊。

    既然已经清楚,哪里还有迟疑的道理。

    当下,张灏等人便卖力苦干了起来。

    他们动手的时候,十分仔细,心里也在肉疼,剔除的时候都是选那些长势稍差的,只留下最茁壮的那些。

    甚至徐鹏举在剔除幼苗的时候,还留下了一些,将根须用泥土包裹住,也不嫌脏,直接往怀里塞。

    他还是不舍得将亲手种下的大白菜幼苗就这么剔出去,打算留下一些带回家里,甚至还想着弄个小号的蔬菜大棚,不用多大,小半间房子就行。

    张灏和赵秀见此,也一样往怀里揣了一些。

    今天他们算是真的切身体会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天下百姓是真的苦啊!

    和他们相必,自己等人之前的行径,简直是让人耻辱啊。

    ……

    此时!

    皇宫内。

    气氛肃穆非常。

    百官沉默。

    弘治皇帝面露疲惫,眉宇间满是忧愁。

    在御案前,一封奏折展开。

    自他继位来,天灾人祸不断,如今南方大洪,百姓颗粒无收,流民四起。

    这封奏折,就是从直隶传来的。

    一伙来自五湖四海的流民,约莫万人沿路乞讨,偷粮窃谷,无恶不作,已成暴民,流窜到了直隶,甚至还有一些人不知所踪,奏折中猜测,兴许是向着京城这边来了。

    “众卿可有良策……”

    弘治皇帝叹了口气,笔直的背都有些伛偻,本是三十多岁正直壮年的年纪,竟然显现了老态。

    内阁首辅徐浦叹了口气道:“陛下,这些暴民不得不认真以待,若是处理不当,兴许会引起动乱。”

    说着,他看向刘健,自己年纪大了,近两年总觉得精力不足,很多事都有心无力,日后能接替自己的,只有刘健,故而只是粗略几言,为刘健做功。

    刘健会过意,正了正神色,道:“臣以为,暴民之说有些太过,他们都是大明的百姓,若非是受天灾作祟,怎会流窜千里演变成这样,因此陛下应当振作精神,拨款赈灾,迅速安定下这些流民方为王道。”

    马东阳谢迁二人也跟着道:“请陛下速速拨款赈灾。”

    文武百官们罕见的在这件事上统一意见,不管是英国公张懋,还是魏国公徐公辅,以及其他武勋贵族,都认为应该如此。

    弘治皇帝如何不知道拨款赈灾的道理,只是钱是个问题,他叹了口气道:“赈灾银两,由何处出?”

    户部侍郎道:“臣窃以为,应由内帑出。”

    内帑……

    弘治皇帝皱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