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鹿鼎记-第5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科举中的功名,从来就不是一个学历的概念,用科举来比高考,是十分滑稽的。

    古代能够读书的人,基本都是家里有点底子的。贫农家庭让孩子读书的可能性极低,像孔乙己那种穷书生其实属于极少数。

    而普通的读书人,要去县里考取“童生”,考中了才有继续考试的资格。

    “童生”就已经不好考了,五六十岁考不上童生的人大有人在,而童生里面最高的一等叫秀才,所以考取秀才难度是很大的。

    有清一代,童生总数约为200~300万,秀才为46万人,清朝的人口为一亿到四亿,在两百多年间,一个拥有数亿人口的帝国总共就产生了不到五十万秀才。

    能考上秀才,就意味着已经被统治阶级接纳为预备队了。

    秀才拥有诸多的特权,见着官不下跪,受审不用刑,不用服徭役等等。

    在古代社会里,能够当上秀才就已经在地方上是个人物了,因为在身份上他们已经与普通的“民”有了本质性差别。

    而当上举人,就更加牛的不行了。

    举人是通过乡试考出来的,是在省里考出来的。

    对于古人来说,能够离开本县去省城一趟,已经是可以吹一辈子牛的事情了。而秀才是有资格见这个世面的。

    能考上举人,省里会直接派人来通知,那才真是爆炸性的消息。一般来讲,偏远地区,一个县能产生一个举人,已经算是教化有方了,是可以算做地方官的政绩的。

    韦宝所在的辽西已经二十多年没有出过举人!

    整个清朝两百六十年,总共产生了十五万名举人,平均一年不到六百个。当上了举人,就已经正式踏入了“官”的行列。虽然官不大,也就是个七品八品的官职,等于副县长一类,但是对于古代百姓来说,已经属于“大老爷”行列的人物了。

    在古代社会里,“官”与“民”的差距是非常大的,是不可跨过的绝对鸿沟。

    县太爷在普通百姓中拥有神一般的地位,古人讲“灭门知府,破家县令”,无论是百姓还是地方乡绅,县太爷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绝对的权威。而举人能够轻易当上副县长(县丞),自然也属于“大老爷”的行列,地方乡绅唯恐巴结不上。

    范进中举,本来就是一个乡村教师,谁见谁欺负,一朝中举,本县最大的土豪亲自来拜见,又是送银子又是称兄道弟,这一切的变化仅仅在通知书送到的几个小时内发生。

    到了进士这个层次,基本跟老百姓已经关系不大了。

    一般民间故事的,出场人物很少有进士,举人就已经是百姓有可能接触到的最高等级的人物了。

    至于进士,那基本属于传说。

    进士有多难考?

    每三年一次的会试,大概产生三百人左右的进士。

    后世全国在任的高官干部大概三千人。

    而到了韦宝那种一甲、二甲的进士,只要不是老的动不了,有个十年官场经历,不得罪什么大人物,基本上都有升迁到高官的机会。

    进士和举人虽然只差一等,但差距相当大。

    进士的起点是举人的终点,进士上榜之后,最惨的待遇就是发配地方当县令,而举人如果退休的时候能够当上县令的话已经算是烧高香了。

    一个进士就算再没用,再无能,运气再差,一辈子不进中央,最次也能在地方上混个五品知府退休,相当于市高官。

    而大部分的进士,十几年几十年官当下来,混个布政使(高官)平平常常。

    如果进了中央的话,一辈子进士下来,混个三朝元老退休,追封个三公三孤或者太子太师少傅都很平常。

    在古代中了进士,大概率注定了这辈子的结局是实权高官到副国级干部,如果成绩好的话(一甲或者二甲前几名),基本可以确定出阁拜相。

    而这一切,都是通过考试获得的。

    科举制度简直可以说是华夏对世界文明最大的贡献之一。

    如此丰厚的回馈居然可以凭学习得来,难怪古人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说法。

    后世就算是全世界著名的大学毕业,博士后毕业,他的底线顶多也就是举人这个层次。

    与进士还是无法相提并论。

    状元、榜眼、探花,这三个名分,有一个共同的名称——一甲。

    进士分为一甲二甲三甲,其中一甲有三个人,也就是全国的前三名。

    状元文章最好,至少是皇帝和文官都认可。

    探花的长相一定要帅,至少不能丑,这是个不成文的规则。

    在科举考试中,中探花的人并不比中状元的人地位低。

    相反,中探花的人可能比中状元的人更高兴,因为这代表着朝廷对自己的才华和颜值的双重肯定。

    比如张居正的老师徐阶,就是嘉靖二年的探花。

    能够中一甲的三位,和二甲的前几名,都是科举考试中的佼佼者,有着极为光明的前程。

    其他人考中之后可能会下地方当县令,或者去中央六部从主事做起熬资历,但他们不用。这些优等生会被送入翰林院,担当“庶吉士”,官虽然不比其他同学大,但位置却不同。

    明清一代有个不成文的规则,宰相(内阁大学士、军机处大臣)必须是庶吉士出身的人,虽然也有特例,但如果能当上庶吉士,入阁拜相是早晚的事。

    就算不能拜相,在中央当个正二品尚书都御史也是板上钉钉,成为帝国权力最大的几位大佬。

    科举对华夏这样大一统的帝国,究竟有多重要?

    首先,科举对维护国家统一,对维护汉语统一有巨大的作用。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华夏大地上,各国有各自的文字,是秦始皇把文字统一成相同的样式。但以中国幅员之辽阔,各地之间的语言差异不喾外语。秦始皇到隋文帝的一千年间,汉字经过了数种字体的变化。

    如果没有科举考试,难保在之后的一千多年里,各地不会发展出自己的文字。

    而有了科举考试,五湖四海的文人都要用同样的文字写文章,甚至要写同样的书法。这是汉字统一的巨大优势。

    科举对中国社会制度和中国文化有着极为巨大的改进。

    英国人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时,对中国的科举制度极为赞叹——在你们国家,普通人居然可以通过学习来获得权力?

    这对于欧洲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直到现代之前,血统依然占据了欧洲权力结构中的主流。

    而中国人从古到今都不信命,不信血统,从陈胜吴广的起义到科举考试中的寒门举子,科举极大的打击了中国社会中的血统论,让门阀士族再无栖身之所。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垄断了所有的官僚机构,比如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连马和驴都分不清的糊涂蛋都能当上高级军官,那个时代没有任何公平可言。

    在南北朝时期,士族是不屑于和寒族有任何交往的,连话都不愿意跟寒族说。

    韦宝今天能进入到最高权力的角逐层面,怎么能不激动?

    “今科的探花郎是韦宝!”宣读圣旨的官员终究说出了那个名字!

    是韦宝?

    是韦宝?

    所有人几乎都是问号。

    虽然大家都曾经想过可能是韦宝,但真的确定了的时候,没有哪个人不是满腹狐疑的。

    就包括吴三辅也很惊奇。

    韦宝的事情只会对吴雪霞说,一般与吴三辅无关的事情,是不会主动告诉这位老哥的。

    一方面告诉他没啥用,另一方面怕他大嘴巴,忍不住说出去了。

    众人几乎是在第一时间都看向了韦宝,韦宝虽然不意外,他早已经知道,但面对众人一起投来的目光,还是禁不住红了脸。


………………………………

【0661 最帅探花郎】

    这是什么场合?

    这是整个大明帝国的最核心!

    皇帝在场,阁臣们在场,魏忠贤这种大佬在场,六部官员在场,文武百官都在场!

    万众瞩目的焦点,就是韦宝,小韦探花!

    很多人不认识韦宝,但都能一眼分出谁是韦宝。

    不是韦宝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韦宝实在是与众不同,15岁的年纪,风华绝代的颜值,往哪儿哪儿一站,都玉树临风个不行,太騒气了。

    翁鸿业还好一点,吴孔嘉的眼睛简直没有喷出火来!

    为什么?

    为什么?

    这世道是怎么了?

    我拜在了魏公公的门下,我是九千岁的人,为什么我会被一个少年干掉?

    不!不!不!!!

    若不是这个场合,忍不住强行克制,吴孔嘉恨不得立时冲上前咬断韦宝的脖子才过瘾。

    鸿胪寺官引探花出班,就御道左又后跪。

    韦宝走在御道上,享受着所有人的目光。

    除了吴三辅是善意的目光,魏忠贤是若有所思的目光,其他人或者事不关己,或者羡慕嫉妒,各有不同。

    最为嫉妒的自然是吴孔嘉,前三弄掉一个人,几乎在他的预料之内,可上去的这个人,却不是他!

    吴孔嘉此刻面若死灰,大脑一片空白。

    好在也没有需要他们这些其他考生再配合什么,他们沦为一群看客。

    今天的大典,只有状元、榜眼、探花郎是主角,其他都是配角。

    一甲三人姓名,又都再传唱三次。

    然后是唱第二甲第一名姓名等若干人,唱第三甲第一名某人若干名,都只唱一次,并且不引出班。

    唱毕,中和韶乐奏《显平之章》,诸进士行三跪九叩礼。

    而后由礼部堂官捧榜,用云盘承榜,黄伞前导,出太和门、午门。

    此时,皇帝还宫,诸进士、王公百官皆随榜而出,至东长安门外(今天安门东侧)张挂。

    状元率诸进士等随出观榜。

    皇帝又提前退场了,主持大局的仍然是魏忠贤,这让韦宝很奇怪,这皇帝,似乎就是一个小配角啊?

    魏忠贤走在队列最前面,身后跟着百官和一众进士。

    “韦宝,你打破了我大明一项纪录啊。”魏忠贤边走路,忽然转身来了这么一句,“有人知道是什么吗?”

    韦宝知道,肯定是自己年纪轻轻就中了进士呗,还能是什么?却答道:“不知道,请九千岁指点。”

    魏忠贤知道韦宝知道,很满意于韦宝年纪轻轻就能懂得低调,又问旁人,“你们有人知道吗?”

    次辅朱延禧道:“大明曾经出过二十岁的状元,这也是进士中最年轻的,如今出来个十五岁的探花郎。不知道魏公公是否说的是这事?”

    魏忠贤笑呵呵的点头道:“还是次辅大人博学多闻啊,正是说的是这事,韦宝中了探花郎,自当成为整个大明学子的楷模才是!告诉大家,只要发奋向上,不管什么地方的人,不管多少年纪,都有机会成为大明的栋梁之才!”

    魏忠贤这句话说的还是很漂亮的,这手招揽人心的招数也很高明,因为韦宝是辽西学子,压根没有出过进士,大明像辽西这样广大的地区,而且从来没有出过进士的地区,还真的有不少!魏忠贤一句话,都将功劳揽到了他自己的头上了。

    “我皇登基以来,吉兆不断,十五岁的探花郎,便是其一。”魏忠贤笑道:“你们内阁是不是应该拟一道本子,编发天下,以鼓励天下士子啊?”

    “应当!”首辅大人顾秉谦与朱延禧等几名阁臣同时拱手答应了。

    不管是东林党还是阉党,在魏忠贤说的有道理的情况下,东林党也不能反驳,也必须要保持一致。

    今天魏忠贤其实做的很漂亮了,因为表面上,一甲前三没有一个人是阉党的人,谁都没有话说。

    把韦宝这事抬高,鼓吹成事迹,也的确对于天下士子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刚才圣上的意思是,韦宝的父亲赐予功名,母亲赐予三品诰命,以表彰韦宝家人对于韦宝的培养。另外,为永平府学政颁发一道表彰,号召天下各个州府都要向永平府看齐!争取多多培养人才,振兴我大明!”魏忠贤又道。

    首辅大人顾秉谦与朱延禧等几名阁臣又拱手答应了。

    这是魏忠贤说话厉害的地方,他说话喜欢一步步的说,很少直接把最终结果端出来。

    刚才他如果直接说给韦宝的父亲赐予功名,给韦宝的母亲赐予三品诰命的头衔,给永平府学政发表彰,可能就会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了。

    他先提出应该表扬韦宝与永平府,别人都觉得应该,自然会答应了。

    既然答应了应该表扬,如何表扬,再提出来,别人就不太好反对了,这一步步的,韦宝暗中学习着。

    “多谢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多谢九千岁。”韦宝急忙对皇帝离去的方向跪下行礼道。

    “好了,起来吧,希望韦大人今后尽心尽力为朝廷办事。”魏忠贤淡然道。

    “定不负陛下与九千岁的厚望!”韦宝赶紧道。

    一众东林大臣虽然觉得韦宝每一句话都将皇帝与魏忠贤摆在一起,听着很不舒服,有抬高魏忠贤,压低皇帝的意图,但念在韦宝年轻,可能不怎么懂规矩,也没有太在意。

    魏忠贤倒是很满意,不再多说什么,接着带头走路。

    整个过程中,魏忠贤就只与韦宝单独说了话,没有与状元余煌和榜眼华琪芳说过什么。

    他们也没有很在意,都是东林系的学子,也没有打算依附于魏忠贤。

    殿试放榜之后就是御街夸官,状元郎骑着高头大马在皇城御街上走,享受万民夸羡的荣耀。

    当然榜眼和探花郎也会如此,只不过要落在状元郎后面,至于其他进士只能步行了。

    魏忠贤和百官自然不用再跟,看见状元、榜眼和探花郎上了马,他们就可以撤了,一些礼部的官员和鸿胪寺官员张罗搞完这场活动就可以。

    御街夸官的目的就在于表彰状元郎等进士,激励天下众人的上进心,尤其是学子们的上进心,鼓励大家积极努力,参加科举考试,为大明朝效力。

    韦宝自然又少不得对魏忠贤以及几名主要考官一番感恩感谢。

    别的学子也会这样做,但没有韦宝那么的投入。

    韦宝是真的感恩。

    对于做官,韦宝还没有啥体会,但是对于经商,他一向是有一套自己的逻辑的。

    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叫:“为官须看《曾国藩》,为商必读《胡雪岩》”,由此可见,当官的人要多学习曾国藩的做官之道,经商的人应该多学习胡雪岩的经商之道。

    1、道理是直的,但是路经常是弯的。

    2、上半夜想想自己,下半夜想想别人。

    3、想要干大事,就必须懂得跟别人分享,而不是一味地往自己怀里捞。

    4、机遇是靠大家双手捧出来的。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上层社会人捧人,中层社会人等人,下层社会人踩人。

    一个人能够获得好的机遇,离不开众人的抬举,所以一定要记得维护好身边的人脉圈子。

    胡雪岩说:一个人的力量到底是很有限,就算你有三头六臂,又办得了多少事呢?

    要成大事,全靠和衷共济,说起来我自己是一无所有,有的只是朋友。

    要拿朋友的事当自己的事,朋友才会拿你的事当自己的事。没有朋友,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还是没有办法。韦宝暂时没有能力笼络好与自己同层次的人,所以只能上杆子巴结这些上位者。

    所以,魏忠贤和一班大臣走之前得出了一个印象,今科最灵活的倒是一个15岁的少年。

    这种印象也不见得就一定是好事,却也不见得全是坏事。

    即便会稍许给人油滑的印象,却也总算是个印象。

    若是今天有一件事情要办,这几十名进士当中,大家首先就会想到让韦宝去办。

    游街之前又换过一次衣裳。

    这次需要换衣裳的仅仅是状元、榜眼和探花郎三人而已。

    状元冠服处处彰显了有别于其他进士的优越感,更为接近文武百官的朝服,二梁的朝冠,一根纯金冠簪,青色的垂缨从下巴下绕过。

    榜眼和探花郎的官服稍微差一些,衣服差不多,主要表现在头饰上,状元的头饰有点像新娘子的冠,珠光宝气的,榜眼和探花郎则没有这么多花样。

    不过,这仍然无法掩盖韦宝的超高颜值,与韦宝一比,状元和榜眼就像两个穿了礼服的书童。

    礼部、鸿胪寺的官员捧着金榜走在最前头,状元余煌,榜眼华琪芳和韦宝走在后面,其余的进士又跟在他们三人后面。

    状元、榜眼和探花郎走的是皇宫御道,其他人都是靠边走。

    这条御道,对于大明朝千千万读书人来说,是至高荣誉。

    余煌和华琪芳走了没有几步便无声的痛哭起来。

    韦宝本来走的好好的,觉得特别提气,并没有啥伤感的感觉,被这两位老哥一带动,顿时也觉得鼻子酸溜溜的。

    虽然没有吃过十年寒窗苦读的苦楚,但韦宝能想象这两位都年过不惑的人,为了科考,吃过多少苦。

    回头看去,不少进士都走走便开始哭。

    都是一条道上的苦命人呀。

    不过,他们的苦命属于过去,从这一刻开始,这些人都是大明正儿八经的官场中人了,都是有国家编制的人了!

    吴三辅在人群中特别显眼,因为别人就算不哭,也都颇为伤感,只有吴三辅是咧着嘴直乐的。

    吴三辅看见韦宝回头了,冲韦宝摇了摇手,示意打招呼。

    韦宝想笑笑不出来,暗忖你个没心没肺的老哥哟,又将头转回去了。

    出了长安门,这条道就是进士们夸官游街的道了。

    一路上悬挂了大红灯笼,布置了不少红绸彩带啥的,看得出来破费不少。

    为首的鸿胪寺官员手持金榜,金榜上面盖着皇帝大印。

    金榜被贴在一方指定的墙面,那里有御林军的将领等候为新科进士们保驾护航。

    虽然京城的治安好的不能再好,这么多人在一起,也不至于有什么贼人敢乱来。

    但这个排场是肯定要的,这不是做给进士们看的,而是做给普天之下的老百姓们看的。

    金榜贴好,礼部和鸿胪寺的官员们又对进士们恭贺一番。

    居然还有三名不知道多大年纪,反正看起来至少九十出头的老者来为状元、榜眼和探花郎戴大红花,批大红绸子。

    “好,好,真精神啊。”帮韦宝戴大红花批大红绸子的老者老的都缩起来了,眯着眼睛看韦宝。

    “谢谢谢谢。”韦宝也不知道该如何称呼这位,不知道算民间代表,还是退休老干部?估计是老百姓,因为老者穿的是崭新的常服,并不是什么官服,如果是退休老干部的话,退休致仕之后,这种盛大的吉庆场合,应该也是穿官服的吧?

    不但戴大红花,批大红绸子,状元、榜眼和探花郎三人还能骑马,这对于其余进士是没有的。

    吴孔嘉眼睛几乎喷火,看着跨上了枣红大马,意气风发,帅的无以复加的韦宝,恨不得一脚踢马屁股上去,给韦宝踢下来。

    这些本来都应该是自己的啊!

    韦宝摸了摸身下的高头骏马,暗忖,比起自己的赤鹿来,似乎还差的远呢,自己的赤鹿可是汗血宝马,一天跑五六百里都没问题!

    千里马,那都是夸张,其实是不存在的,即便是汗血宝马能一天跑500里都是极限了!

    韦宝的赤鹿和吴雪霞的黄山楂是宝马中的宝马,本来是建奴偷运给吴家的货品,被韦宝劫持了的。

    这种等级的马,可遇不可求,全世界不超过20匹。

    在建奴那边,也就是努尔哈赤和几个旗主王爷才有资格拥有,连亲儿子都未必能弄到一匹。

    给吴襄也只是为了弄到关内卖上大价钱罢了。

    恰巧被韦宝给截获了。

    御林军旗鼓开道,手举状奉牌走在前面,两侧是宫中乐队吹吹打打锣鼓喧天。

    周围是礼部准备的人燃放爆竹,鞭炮齐鸣。

    噼里啪啦的,热闹,喜庆异常。

    街道边上来观礼的老百姓们也很热情,不停的欢呼。

    获得最多欢呼的本来应该是状元郎。

    无奈今科的探花郎颜值实在是太高了,把所有的目光都吸引走了还不算,还很亲民,一路上不停的微笑,搞的跟后世选美小姐得奖之后答谢一般。

    倒不是状元余煌和榜眼华琪芳太端着,太古板,太严肃啥的,而是两个人此时犹如置身梦里面,激动的难以自已,哪里还顾得上与围观老百姓互动啊?

    “那人是状元吧?最俊的那个。”一名老太问道。

    “不是,那是探花,他在三人中最后面嘛。”老太的儿子答道。

    “哦,我还以为他是状元呢,应该把状元给这小伙子,看着最顺眼。”

    老太的话惹得旁边几人一起笑了,不过,大家都是善意的笑。

    长得帅是最主要的方面。

    次要方面还是韦宝的年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