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鹿鼎记-第6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虽然纸面上的武器性能在同时期并不算强大,但依托先进的设计理念,其战斗力比当时其它最大的装甲舰还要强1倍以上;无畏号的下水,加快了各国海军的竞争。

    德国的拿骚级战列舰、美国的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及其后续舰纷纷采用无畏号的设计理念。此类战列舰被统一命名为“无畏舰”。

    其特征可以概括为:统一口径的主炮(通常口径为11至13。5英寸),主炮塔布置于舰艏和舰艉,以及交错布置于舰身舯部。排水量大多为20,000吨以上,一般使用蒸汽轮机作为动力,航速超过19节,具有依靠统一火控进行远距炮战的能力。

    这一时期,英国和德国展开了大规模的海军军备竞赛。

    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共有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73艘,德国则有52艘。

    无畏舰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全重型火炮”概念。

    其特征可以概括为取消了以往战列舰上的用于攻击的次级口径主炮(多为7…10英寸),装备了统一口径、倍径比的重型主炮,仅保留了用于防御轻型军舰的副炮。利用校射技术提高射击精度,数量越多的同倍径比大口径火炮进行齐射可以在远距离海战中有效的打击目标。

    “无畏”号使用高功率的蒸汽轮机做动力。该舰是一种技术上具有革命性的战舰,成为现代战列舰的始祖,确立了其后达35年世界海军强国战列舰火炮与动力的基本模式,战列舰的火炮射程以及航行速度不断的大幅度的提高。

    此类战列舰被统一概括为“无畏舰”。

    在无畏号模式之前的战列舰被称作“前无畏舰”。

    在主炮口径的划分上,英国海军装备13。5英寸口径以上主炮的无畏舰,通常被称为“超无畏舰”,它的主炮炮塔都配备在舰体中心线上。

    无畏号战列舰的出现,使当时各国海军现役的战列舰变得陈旧过时,各国开始建造这种采用了“全重型火炮”概念的无畏舰,以取代“前无畏舰”,引发了各海军强国海军军备的竞争,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和德国海军围绕无畏舰的建造展开了海军造舰竞赛,其它国家也加入了进来。

    1916年,日德兰海战,是无畏舰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战,无畏舰的辉煌时代达到顶峰。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主要海军强国签订的《华盛顿海军条约》主要针对的就是此类战舰。

    无畏级战列舰采用10门单一大口径主炮、蒸汽轮机动力、统一火控远程校射、全面重装甲防护,使当时各海军强国的上百艘各类型前无畏舰立马过时,对各国海军的影响不亚于20世纪后期核动力航母的下水。

    在1903年意大利海军界已经提出,1904年美国海军曾要求国会拨款建造BB26“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拥有8门305毫米主炮,无奈在随后的两年中受到搁置。

    1905年在现代海军发展史上是一个分水岭,这就是对马海战,此役总结了进入钢铁时代的海军技战术理论和战舰建造,并对20世纪前20年的海军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无畏”级的产生和此役是分不开的。

    说到“无畏”级不能不提约翰·费舍尔爵士,1904年以现役上将军衔出任第一海务大臣,当时公认的炮术专家,皇家海军攻击至上的坚定支持者。

    任职期间,以建设世界海域内无以匹敌的皇家海军为己任,坚定的推动了一系列改革。

    在这种氛围下,1904年10月,由费舍尔牵头组成了一个委员会,其成员是他精心挑选的,目的是拿出一个新战列舰的设计方案。

    很快,产生了初步方案,其中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统一的12主炮和21节航速。

    由于受到当时英国造船厂的船坞和能力的限制,在尺寸和排水量上相对较小,标准16500吨级。

    该方案在提交费舍尔后,此公决定新战列舰可以不受英国当时所有造船厂的限制设计建造,以求的最大火力和航速,这一决定使方案中的新战列舰尺寸进一步增加,达到标准17900吨160M,超过“纳尔逊爵士”级的16000吨和135M,这个设计方案就是“无畏”级。

    韦宝现在给韦家庄造船厂列出的造船计划,一是拿仿制镇远舰练手,要求他们造出一条仿制镇远舰的仿制品。

    二是研发战列巡洋舰!

    仿制镇远舰因为是旅游船,船上有不少模型。

    韦宝特别挑选了一款德弗林格尔级战列巡洋舰,作为韦家庄造船厂在达到了仿制镇远舰之后的研发目标。

    一旦韦家庄造船厂具备了建造战列巡洋舰水平,韦宝就会要求他们生产八艘到十艘,到时候,轻松横扫世界海洋。

    在这个尚没有国际秩序的年代,韦宝要成为这个秩序的制定者。

    韦宝现在正在做的这个模型,就是这种战列巡洋舰。

    该舰是赛德利茨级战列巡洋舰的扩大加强型,分别根据德国海军1911…1913年年度计划每年各建造一艘。

    该级舰共有三艘,分别是:德弗林格尔号,1914年9月1日竣工,1919年6月21日自沉;吕佐夫号,1915年8月8日竣工,1916年6月1日战沉;兴登堡号,1917年5月10日竣工,1919年6月21日自沉。

    排水量:26180吨。长:210米。宽:29米。吃水:8。3米。

    主机:帕森斯式直接传动型蒸汽轮机2组/4轴。

    主锅炉:海军型(舒尔茨·桑尼克罗夫特式)燃煤水管锅炉14座,同燃油水管锅炉4座。

    功率:73000马力。

    航速:27节

    续航力:14节时5600海里。

    武备:305毫米50倍径双联装炮4座,前二后二,成背负式配置,149毫米45倍径单装炮14门,88毫米45倍径单装炮4门,88毫米单装高射炮4门,600毫米水下鱼雷发射管4具。

    装甲:舷侧300毫米,甲板50毫米,炮座260毫米,炮塔前270毫米,司令塔350毫米

    舰员:1200人。

    吕佐夫号战列巡洋舰参加了日德兰大海战,与其僚舰共同击沉了英国海军战列巡洋舰“无敌”号,但自己也身中24发大口径炮弹而无法操纵,后不得以,在己方驱逐舰的雷击下被击沉。

    当然,韦宝的韦家庄造船厂不管是造船技术,还是钢铁技术,都不可能达到造这种战列巡洋舰的要求。

    韦宝只要求,速度能上20节,也不用主炮和高射炮,在这个年代都用不上。

    只要能装载88毫米45倍径单装炮50门,还有600毫米水下鱼雷发射管4具就足矣。

    其实,这样的战列巡洋舰要是真的能造出来,就是上面不安装火炮,光是这个装甲级别,光是这个航速,光用撞击方式,来多少敌船就得死多少敌船。

    建造战列巡洋舰是韦宝的兴趣所在,所以他一面做木工活,一边向天启皇帝朱由校解释。

    船上所有的部分,包括船舱,指挥台,炮台,火炮,韦宝全部用比例仿真制造,木工活做的很精美。

    朱由校赞叹不已:“韦爱卿啊,你想的真细致,这种船真的有吗?全部都是钢铁制成?这在水上能浮的起来吗?还有你这船上的火炮就不说了,你这几门往水里打的炮,能有用吗?炮弹入水,还不废了?”

    韦宝笑着一一对朱由校解释。

    韦宝并不担心朱由校对他起什么提防心思,因为韦宝的战列巡洋舰听起来更像是天方夜谭。

    对于这个时代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一种梦想。

    男人们聊梦想,总是很有劲的。

    更何况朱由校还对做手艺活这么热衷,越是复杂的工艺,他越热衷。

    “只可惜你说要造真的船,得210米长,29米宽啊,还有八米多的吃水深度,朕的御花园这条湖是怕跑不了这么大的船啰。”朱由校感慨道:“否则朕就恩准你在朕的御花园建造这艘绝世战船。”

    韦宝笑道:“造一艘模型给陛下看看,微臣已经心满意足了,微臣的热情在海上,微臣相信,只有不断发展海运,大明国控空虚的现状,能很快得到扭转!陛下您想啊,南方有粮食有银子,把南方的粮食和银子都弄到北方来,而北方有大量的土地等着开发,是不是双赢的局面?”

    “海运?不是有漕运了吗?”朱由校眨了眨眼睛。

    “漕运远远不够,而且,已经被腐朽官僚把持了,不能给陛下带来财富!”韦宝斩钉截铁道:“微臣这次搞文字清查,主要是为陛下拔掉许多腐败大臣!并看看能不能发展海运,万望陛下支持。微臣保证,所赚的每一分银子,都交给陛下的内帑。”

    “嗯!朕一定支持爱卿!可是银子从何而来?而且,韦爱卿不怕海盗吗?”朱由校闻言大喜。皇帝对于漕运和海运的概念并不很清楚。

    韦宝却很清楚大明漕运的危害。

    明代官僚反对改变国家的农业大国形象,不愿意去进行任何发展实验。

    他们管理国家的思想观念和现实之间的断裂,再不能以技术补救来解决了。

    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的思想没有活力,已经僵化了。

    明朝宫廷对大运河的依赖程度前所未有,远远超过以前的历代王朝。

    元朝时期的运河不过是海运的辅助性交通,无关紧要。

    而在明代,大运河是京城和江南之间唯一的交通运输线,所有供应都要经过它。

    在供应名单中,除了谷物占据首要地位外,其他物品包括新鲜蔬菜和水果、家禽、纺织品、木料、文具、瓷器几乎所有中国所产的各种物品都通过大运河进行输送。

    诸如箭杆和制服之类的军需品,苕帚和竹耙之类的家用器具,也经过运河运送到北京去。

    整个明代,这种依赖性一直存在,从未中断。

    维持这些运河,主要在于使它们能够通航的费用,每年达到一百万。

    所有这些对欧洲人来说似乎是非常奇怪的,他们可以从地图上判断,人们可以采取一条既近而花费又少的从海上到北京的路线。这可能确实是真的。

    但害怕海洋和侵扰海岸的海盗,在中国人的心里是如此之根深蒂固,以致他们认为从海路向朝廷运送供应品会危险得多。

    “银子由微臣自己出!海盗由微臣自行剿灭,微臣请陛下增设兵部海防衙门,给微臣一个兵部海防大臣的官衔,品级仍然是正五品就可以。微臣在河间府造一处衙门,专管大明海防。”韦宝趁机道。

    都察院和大理寺毕竟只是司法衙门,差役再厉害,也不能明着与军队一样,韦宝必须要弄到军权,这样才能保证自身安全。

    而海军一直是大明的一项空缺,虽然登莱和福建,以及沿海各省都有少量水师,但是中央反而没有专管的衙门,这是韦宝可以钻空子的地方。


………………………………

【0742 韦宝要亲自动手了】

    “兵部海防衙门?兵部海防大臣?”朱由校重复了一句,并且皱了皱眉头,并没有直接回答韦宝的话。

    韦宝心中一惊,和之前想的一样,这个朱由校,果然不是什么完全不管事的人,他只是受挫折受多了,管怕了,觉得躲在幕后,让魏忠贤在前面折腾,要远比他自己亲自上阵好的多而已。

    但是关乎到财政和军事上的举措,朱由校是很小心的。

    朱由校不吭声,韦宝也不催促他,继续做自己的木工活,仿佛刚才啥也没有说过一般。

    两个人一时间似乎没话说了。

    朱由校心里有本账,韦宝现在的官职是翰林院侍读学士、内阁中书舍人掌制、都察院经历司经历、大理寺左寺丞。

    虽然有四个职衔,但是前面两个都是虚职文官,并没有什么权力,只是方便入宫,而后面两个是实权文官,但都是司法衙门,只是监督百官,清查律法,况且是京官,容易掌控。

    但是韦宝主动要求设立的这个什么兵部海防衙门就牵涉到很多事情了,首先是海路将被开通,将打破大明一贯的海禁策略,其次是增设一道兵部衙门,也意味着多出一支人马来。韦宝说是他出钱,但是朝廷的军队,怎么可能让一个私人出钱养活?那样的话,到底这支军队算是你韦宝的军队,还是算大明朝廷的军队呢、

    朱由校是贪玩,是受不了挫折,是没有政治天赋,但并不是傻,皇家的人,基因普遍是优良的,绝对不能说不聪明。

    “韦爱卿,设置兵部海防衙门这个事情,朕会考虑的。此事关系重大,不能仓促决断,必须交内阁商议。”朱由校道:“而且,朕看来,很难!大明一向依靠的是漕运,突然开海运,牵扯到了许多人的利益,怕惹出乱子来。”

    韦宝大概料到皇帝会这么说,并没有着急,就怕你不开口,而不怕你抵触!

    开口的抵触和不开口的抵触还是有分别的,只要肯开口,就证明有去想过,而不是拒绝去想。

    明政府倾向于在前台维持一套僵硬的官僚体制,在后台进行调整和控制。

    虽然明廷因实际情况而不得不做一些改革,但在同时又尽力维持已经设置起来的官僚体制,甚至为此不惜折中解决官员职能。

    这样,虽然例外增加了一些临时性机构,但明廷从未设法对政府机构做定期调整,总是继续维持着官僚体制的表面性。

    存在着职责规定不明、职务断裂、双套中央政府机构、机构重叠之类的毛病。

    漕运总督一职的职责没有清楚地规定,担任者就有机会显示自己的个人特性。

    既然此职的职掌五花八门,这就需要任职者的才能全面,能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事实证明,担任此职的,从整体来看,都是一些精力充沛、意志坚定、处事果断的官员。

    在原本的历史中,在大明王朝的八十多名漕运总督中,有32位随后成为内阁成员。

    现在的漕运总督实际上就由冯铨兼任。

    考虑明代内阁职位经常被势力强大的人物长时期独占,这个纪录就值得注意。

    明政府在清江浦设有检查站,负责征税、打造船只。

    原来的货物税,实物征收,包括木材、竹子、铸铁、石灰、麻、煤和桐油。

    其他物品则由淮安府负责征收通行税。

    检查站官吏由淮安知府派任首席代表、办事吏员,工部清江浦分司郎中派任副官,山阳县派遣卫兵和勤杂工。全部职员超过100名。

    检查站所有征税收据和账簿由漕运总督签发,受其严密监督。

    尽管明代官僚体制被严格地划分为几部分。

    文官系统和军事系统之间、京官和地方官之间、尚书大臣和朝廷特派官员之间,明显存在着不可跨越的鸿沟。

    然而下层官僚体制,却表现出足够的适应能力,使各个部分能够一直地运作起来。

    来自各个对立系统的官吏能够组织在一起。

    明朝统治早期,全国税额总数接近2950万石。

    1200万石由地方政府支配,作为官俸、行政费、抚恤金和养老金、赈济费、官府学校费和地方粮仓储存费。

    另外800万石,主要在华北征收,作为驻守西北前线军队的军粮。

    其余不到1000万石的税粮,供中央政府花费,其中120万石给南京,北京所得总数在820万石左右。

    稳定性是漕运体系运作的一大显著特点。它基本上反映了明廷努力根据预定计划,固定国库收入和支出。

    明初38万世袭军户,十六世纪早期下降到5万户,原因是军户大量逃亡。

    “解户”制导致贫困和破产,税粮必须由纳税人运送到目的地。

    西北地区不得不从其他地区购买茶叶、盐和纺织材料之类的必需品,又找不到平衡贸易和增加收入的途径,西北地区银两大量外流,导致该地区在随后的时期全面萧条。

    早期由于前线地区要用粮食付税,盐商会在边境地区拥有自己的土地。

    1492年,明廷宣布用银两支付,盐商从北方地区变卖土地离开。

    明王朝由于不能动员地方资源为其目的服务,导致其统治全面削弱。

    明廷失败原因起源于其君臣盲目地执行明王朝建立者制定的总计划。

    一旦先例确立起来,即使有的并不合理,他们不愿意也无力加以改变。

    在明王朝统治后期,虽然已经发现了很多祖制存在不足,但是明廷未采取任何措施加以改进。

    同时,看来并无任何其他候补体系取代它。

    张居正曾经革除过许多弊政,但张居正在位时间并不久,只有十年不到功夫,张居正一死,又全部复原,甚至变本加厉。

    所以大明这条船一直在朝着坏的方向推进。

    在宦官催促的影响下,皇帝通常在旧的供应商品之外,命令进贡新品种。

    从理论上说,新增加的物品应该从供应地区所承担的土地税中扣除,而实际上,明廷常常“忽视”扣除,有关地区必须毫无补偿地进贡。

    而且,先例一开,除非撤销,有关府县就必须维持、继续。

    明廷变成一种张开血嘴的庞然大物,迅速吞没了全国的额外生产。

    它所设置的宗人府,是成千上万人的“食堂”。

    在一定程度上,明廷也变成了消费品的分配中心。把各种各样的供应分配给贵族家庭和政府官员。

    这样,明政府就进一步把国家顶层的购买力取消了,私人商业没有什么发展的机会和余地了。

    明代官僚反对改变国家的农业大国形象,不愿意去进行任何发展实验;这种情况可以说明他们那个时代的政治观念和思想观念,是缺乏独创性的。

    在15世纪早期设置的漕运体系及其附属机构,尽管存在着不足,仍然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在16世纪,这个体系由于僵化,其中许多设置明显过时了。

    到该世纪末和17世纪早期,明代官员明显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了。

    他们管理国家的思想观念和现实之间的断裂,再不能以技术补救来解决了。

    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的思想没有活力,已经僵化了。

    从茹毛饮血开始,直到火的发现以后,人类才开始进入熟食阶段,而盐作为一种调味品进入人类的生活,实际是较晚的事情。

    直至夏朝,盐还是一种仅限于贵族享受的奢侈品。到了商代,盐才为人们所了解,人们甚至用盐来治疗疾病,“以咸养脉”。

    周之后,盐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无盐则肿”。

    食盐作为烹饪的核心原料,《汉书》则称之为“食者之将”。

    在传统农业社会,虽然大部分生产和生活资料都能自给自足,但盐却必须从外界获得,不像粮食,只要有土地和水,就能生产。

    在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中,食盐对个人是重要的,但对帝国更加重要。

    换言之,帝国财政就建立在每个人的舌尖之上。

    夏商周三代之时,中国还没有完全进入国家阶段。

    周以降,盐作为一种重要的特殊商品引发了一系列政治变革。

    依靠民众供养的贵族迅速发现了这一宝贝,于是周天子开始设立盐官。

    春秋战国作为中国的黄金时代,政治经济文化都走向早熟,随着盐的普及,盐的来源日益广泛,以崤山、潼关为界,东面以海盐为主,西面以岩盐和池盐为主,南方则多为土盐。

    四川自贡以井盐而闻名,江南甚至以盐城命名。

    在列国竞争的背景下,产盐的地区和国家依靠这项自然资源大发横财。

    与此同时,一些商人也依靠盐而平地暴富,如猗顿就依靠贩卖河东池盐,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代富可敌国的大盐商。

    到了春秋中期,法家崛起,提出“利出一孔”思想的管仲率先在齐国对食盐实行官方专营,开了中国历史上长达2000多年的食盐财政之先河。

    “量其重,计其赢,民得其七,君得其三”。

    夺私有为官有,变税收为垄断,官府的垄断权力从政治延伸到经济领域,财政汲取能力大大增强,巨额财政利益达到了富国弱民抑商的多重效果。

    《管子·海王篇》中说,国家征房屋税,人们会毁掉房屋;征树木税,人们会砍掉树木;征六畜税,人们会杀掉牲畜;征人口税,人们会拒绝生育。

    只有国家垄断食盐,人民才无法逃避。因此,盐就成为最理想的税收工具。

    人人都离不开盐,这就决定了谁也逃不了税收。

    管仲食盐官营的“官山海”计划出笼后,齐国的盐价飞涨至它国数十倍。

    在盐专卖制度下,盐的生产、销售和定价都由官府组织执行,导致其商品属性退化。

    盐再贵,人还是要吃盐,民众的财富通过盐这个媒介迅速流进齐桓公的金库。

    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道:“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

    从齐国始,食盐成为国家统治的根本,秦时盐利更是20倍于古。一个偌大帝国,在接下来的长达20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