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鹿鼎记-第6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从齐国始,食盐成为国家统治的根本,秦时盐利更是20倍于古。一个偌大帝国,在接下来的长达2000多年的时间里,竟然依靠普罗大众每日必需的小小调味品来支撑,这不能不说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汉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汉武帝正式实行盐铁专卖政策,“笼天下盐铁”,由政府募民煎盐,食盐官收、官运、官销。

    在27个郡共设盐官36处,主要分布在沿海、西北和西南产盐区。桑弘羊历任大司农中丞、大司农、御史大夫等重要职务,掌管天下财政大权40余年,是盐铁国策的主要策划者。

    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二月,在汉昭帝的主持下,从全国各地赶来的60多位民间知识分子,与御史大夫桑弘羊就盐铁官营展开辩论,这就是著名的盐铁会议。

    这次盐铁会议其实是法家与儒家的辩论,结果是鸡同鸭讲,没有达成任何结果,唯一的收获或是作为会议记录的《盐铁论》。

    “外不障海泽以便民用,内不禁刀币以通民施”,儒士们所提出这种自由经济主张,与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体现的商业思想一样,完全吻合1800多年后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和小政府理论。

    三国时期,魏蜀吴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斗争不断,食盐几乎被视为国家的生命线,“夫盐,国之大宝也。”

    两晋以后,盐业专卖制度进一步加强,《晋令》载:“凡民不得私煮盐,犯者四岁刑期,主吏二岁刑。”

    唐朝的盐利收入达到了“中央实际总收入的二分之一或至少达到五分之二”。

    为了筹措军费镇压安史之乱,唐朝始立榷盐法。榷的意思是独木桥。

    将盐户生产的盐全部低价收购起来,然后再高价卖给民众。

    实行民制、官收、官运、官销的严厉盐政制度,严禁私煮私贩,违者一斤一两皆处极刑。

    榷盐法实施后,盐价惊人上涨了36倍,每斗达370钱,而官府因此可获得120倍的超额利润。

    唐代刘晏任盐铁使之初,盐课岁入40万贯,大历年间天下财政收入为  1200万贯,而盐利占其大半是国家岁入的一半。

    即使安史之乱平定后,榷盐法仍在继续,其他物价都在回落,只有盐价逆市日涨。

    宋帝国曾为当时世界最富有者,盐利贡献最大。

    庆历年间的盐课高达715万余贯。

    南宋政府财政中,“鬻海之利居其半”。

    在食盐财政之下,北宋时期出现了“盐钞”和“交子”。

    作为一种信用票据,盐钞就是“用钞请盐”。

    对南宋朝廷来说,包括军费在内的一切费用悉取于盐钞,故时人有语“南渡立国,专仰盐钞”。

    “交子”由四川的16家盐商联合印发,一交为一缗,这成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元朝政府盐课最多时为766万余锭,财政支出的十之七八依靠盐利。

    元代的盐政更加苛刻和严密,“国家财赋,盐利为盛”,“国之所资,其利最广莫如盐”。

    明代军费一直居高不下,“国家财赋,所称盐法居半者,盖岁计所入,止四百万,半属民赋,其半则取给于盐荚”。

    明朝政府借鉴宋朝的盐钞,以“盐引”控制食盐专卖。商人每给边关运送200石粮食,官方就给一张引票,凭此引票,商人就可以在两淮或河东换盐去卖,其中的差价就是商人的利润。

    自刘晏创立民制、官收、官卖、商运、商销的就场专卖制以来,沿用855年,至明万历时代才被民制、商收、商运、商销的商专卖制所取代。

    此后绵延300余年官督商销权力寻租的红顶商人时代亦自此开启。

    清朝实行官督商办,就是国家只出售限量的许可证,而不直接买卖食盐。

    在完全的垄断体制下,乾隆时代食盐的购价与销价相差3…4倍,年利润率则高达194。1%。

    有清一代,盐商垄断盐引的情况远比明代严重得多。

    依靠对食盐的特许经营权,盐商完全有别于普通商人,与朝廷和官府的关系要密切得多。

    一方面,扬州盐商以专利而暴富,另一方面,上至皇帝,下至盐务和地方官吏,皆以盐商为利薮,竞相分肥,导致食盐成本越来越高,价格越来越昂贵。

    晚清改良运动一度图谋变革盐务官制,遭遇到官商既得利益者的坚决抵制,直至清朝覆亡。史称“专商积弊与清代相终始”。

    谁当权,谁就会首先将手伸向漕运和盐铁!尤其是盐。

    所以朱由校才这么谨慎,并不立刻回答韦宝的问题。

    但是韦宝现在就急于向漕运伸手,要打破这种垄断,从而开展海运,海贸。

    清朝是盐商和朝廷的铁器专办官员垄断,明朝是漕运总督实际控制盐铁。

    钢铁工业是一个社会的基础工业,近代世界各国的工业发展史表明,有了钢铁就能够有机器,有整个工业以及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在明代,冶铁炼钢的生产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规模之大,产量之多,技术之高,超过我国历史上的任何朝代,并位居世界各国的前列。

    在这个过程中,民间私营铁冶不断发展壮大,而国营不断减少。

    从《明实录》来看,明初政策是国家库存铁量少,急需用铁则在指定的铁矿区开炉冶铁,库存铁量多足够使用则停罢官营铁冶,听任百姓在这些矿区自行采炼,国家按照十五分之一的比例征收铁课。

    指定矿区之外的地方,有时也会有官员建议开办国营铁冶,但被朱元璋严厉斥责,甚至把提建议的官员流放海外。

    洪武十五年五月,广平府一官吏王允道说磁州临水镇产铁,元时这里一年可以收铁百万斤,建议朱元璋照旧办理。

    结果朱元璋回答:朕闻治世天下无遗贤,不闻天下无遗利。且利不在官,则在民。民得其利,则利源通而有益于官;官专其利,则利源塞而必损于民。今各冶铁数尚多,军需不乏而民生业已定。若复设此必重扰之,是又欲驱万五千家于铁冶之中也。杖之流海外。

    王允道好心提建议增加国家收入,结果反被“杖之流海外”。

    类似磁州临水镇这类地区,民间为谋利也必然采铁冶炼,明政府似乎不但未开办铁冶所,亦不收铁课。

    洪武二十五年曾经有一次大规模国家开炉冶炼,洪武二十八年九月《明实录》记载:“各处续开炉冶,今已三年,而内库见贮铁凡三千七百四十三万余斤。上以库内储铁已多诏罢各处铁冶,令民得自采炼。而岁输课程每三十分取其二。”

    开炉三年贮铁3743万余斤,应是原先各地规定的上交铁配额数量再加上开炉冶炼再减去消费后的结果。又过了两年半不到,官员报告库存铁不够用,申请重新开炉,朱元璋命令暂开炉一年:“工部臣言:各处铁冶久已住罢,今内库所贮铁有限,而营造所费甚多,恐岁用不敷。上令暂开炉冶一年,仍复住罢。”

    由上述可见,明初官营产铁完全视政府需要而定,需要时在指定的铁冶所开炉冶炼,不需要时就停罢。民间产铁数量的规模则一直很大。

    停止官冶后,冶铁工匠大多不会改行,只不过从为国家服务变成为个人谋利,产铁数量应不会下降,在利益驱动之下甚至会增长。

    由于民间产铁数量不在明政府统计范围内,1847万斤更近于某个时间段内分配给各地的定额数字总和,在此之外的铁课则徒具形式,所以很难得到一个真正准确的估算。

    明代宣德以后,官方账面上的铁课数字有很大增长,这主要是因官营铁冶效率低下逐渐废弛,而原先以官营代偿方式征收的铁课可能更多以普通铁课的形式出现。

    所以这种铁课数字的增长不仅是产量增长,而且也是统计方式改变的结果。

    宣德之后的铁产量增长过于惊人,从一些地方的铁课数字和明初铁产量定额数字的对比可说明一些问题:天顺五年山西阳城县民营铁课数量五六十万斤,折算成铁产量在800万斤左右;而洪武时期给山西的定额也就是1146917斤,光是一个阳城县的民营铁产量就已是洪武时期山西全省定额的七倍以上;嘉靖十年,广东省按照税银换算的民营铁产量为2764万斤,是明初全国定额总和1847万斤的1。5倍左右,仅广东一省就超过全国五成。

    明初的广东配额为1896641斤,占据全国比例约十分之一,假设嘉靖时期民营铁产量占据全国比例类似,则此时全国民营铁产量当为2亿6923万明斤,换算一下,约为16万吨的产量。这和18世纪初欧洲钢铁总产量14万吨到18万吨在同一水平线上。

    不过,不管以何种方式计算,“明代钢铁产量达到了历代封建王朝的历史最高水平”,“明代中后期的钢铁产量不仅创出了我国历史上的最高水平,而且占据全世界第一位”。

    明代民营冶铁的规模和技术不仅比前代有巨大进步,也是当时世界最领先水平。

    广东佛山镇在成化、弘治年间就发展成为冶铁铸造中心,形成了一个典型的工业化城市,各种冶铸工人在二三万人以上,而官营最大的遵化铁厂人数最多时不过2500人。

    福建漳州龙溪冶铁高炉一炉多至五七百人。万历时期,山西夏县温峪山聚集开采铁矿者六七千人。北直隶蓟州之西,嘉靖时期采矿冶铁聚集近万余人。

    明代晚期民间使用的瓶炉体形比官炉大,通常情况一日夜可出铁3600斤,最高可日产生铁6000余斤。

    民间炼铁已使用活塞式鼓风机,结构功能与近代鼓风设备一致。

    欧洲在这方面的技术远远落后于明代,比较简陋的三角形木风箱16世纪才发明,长方形木风箱还要延后,至于用活塞推动和压缩空气的鼓风器,“这已是18世纪后期的事了”。

    明代发明的生熟铁串联冶炼工艺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另外,煤炭冶铁也有更大程度的推广。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凡炉中炽铁用炭,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土高炉也有了重大改进,已能把冶铁炉与炒铁炉串联使用。

    方以智在《物理小识》中说:“凡铁炉用盐和泥造成,出炉未炒为生铁,熔流时又作方塘留之,洒干泥灰而持柳棍疾搅,则熟矣。”

    这种冶铁技术减少了炒炼熟铁时再熔化的过程,缩短了炒炼熟铁的时间,降低成本,是冶铁史上的一项重要成就。

    明代发明的苏钢冶炼法是灌钢冶炼技术的新发展,现代冶炼专家周志宏说:“苏钢冶炼法在国外还没有类似发明,显然是一种创造性的发明。整个过程适合现代的冶金原理,不用坩埚而创造出一种淋铁氧化的方法而使渣铁分开,成为比较纯的工具钢。这是中国古代先进炼钢工人的智慧结晶。”

    生铁淋口技术也是明代的独特创造,杨宽《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在明代锻制工具和兵器的锋刃时,采用了生铁淋口的方法,使锋刃具有钢铁组织的表面层。

    采用生铁淋口技术,使原来以熟铁或低碳钢为本体的生产工具,表面有一层一定厚度的擦生层,包括渗碳层和生铁熔覆层。渗碳层具有高碳钢性质,达到了表面坚硬,内部柔韧和耐磨耐用的要求。

    明代用生铁淋灌夹紧的若干熟铁薄片的方法,比宋代以前用生铁淋灌盘绕的熟铁条的方法是前进了一步。

    明代后期的苏钢冶炼法,又前进了一步。

    明代中期以后的生铁淋口技术,又是苏钢冶炼法的发展,这对改进生产工具的性能起了很大的作用。

    明代的炼钢技术在当时世界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欧洲直至18世纪才发明把熟铁和生铁放在坩埚中炼钢的方法。

    所以,韦宝的天地会在大量从大明各地寻找高水平的冶铁人才,光是用这个时代的技术,韦宝相信,制造出能远洋的战列巡洋舰都不是什么梦想。

    当然,可能受限于技术,这类大型军舰的使用寿命可能不会很长。

    到了二十世纪,军舰制造水平纯属的发达国家的军纪,往往可以服役二十年到三十年,退役之后还能用二三十年,存活超过半个世纪的军舰很多。

    在这个时代,能建造出服役五年,存活超过十年的军舰,韦总裁就已经很满意了。

    “陛下是担心损害既得利益者,制造出大的混乱。”韦宝道:“微臣可以保证,如果将漕运海运都交给微臣,朝廷的收入将大幅度增加!不仅如此,不管出什么乱子,微臣都有能力为陛下排忧解难。微臣可以力保大明朝局稳定,内忧外患一一扫除。”

    该吹牛的时候要吹牛。

    更何况韦宝并不觉得他现在是在吹牛。

    “嗯,嗯,过一阵再看看吧。先不谈这事了。”朱由校退缩了。

    韦宝见不能再催了,点头称是,专心陪着皇帝做木工活。

    韦宝知道,皇帝这是对自己没啥信心!

    自己要显露出对皇帝的忠心不输给魏忠贤,并且自己的能力超过魏忠贤,并且自己不比魏忠贤难控制这三点,皇帝应该就会重用自己了。

    或许,还要增加一条,还不能让魏忠贤对自己下死手!

    韦宝觉得,即便是皇帝重用自己,也不会踢掉魏忠贤,魏忠贤在天启皇帝朱由校死前,应该都是稳若泰山的,所以,自己绝对不能随便与魏忠贤决裂。

    回到府邸,吴雪霞、王秋雅、贞明公主、熊欣儿、杨雪都在等着他回来。

    熊欣儿的兄长熊兆珪和杨雪的几个兄长都回家去了,但是她们二人则留在了韦宝的府邸,是她们自己自愿的。

    韦宝让她们先回去,没有必要为了救她们的父亲而留在自己身边,但二女似乎铁了心要跟着韦宝了。

    妙书屋


………………………………

【0743 抓漕运总督李思启】

    “这几日搞文字清查,阉党那些人暂时顾不上你们两个的爹爹的事情了,我这几天要尽快夺取权力,夺得皇帝对我的信任。我今天已经向皇帝提出设立兵部海防衙门和设置兵部海防大臣了,若是皇帝同意我出任兵部海防大臣的话,不管大小,我总归掌握了一点兵权,在解救你们爹爹的事情上,就好办的多了!”韦宝知道杨雪和熊欣儿担心什么,自己主动道。

    杨雪和熊欣儿都点点头,没有多说什么。

    熊欣儿是外柔内刚的个性,本来就话不多,杨雪是外刚内柔,看似脾气不小,其实内里却很温柔。

    她们两个人到韦宝的府邸只两天功夫,已经与吴雪霞、王秋雅和贞明公主熟识了。

    吴雪霞和杨雪的性格差不多,外表有点直,但内里都是很温柔的,不过,吴雪霞因为自幼极其被吴襄宠爱,又身在官商之家,又是边塞士绅大户,辽西将门家庭那种环境,造成了吴雪霞遇事比较果敢自信,行事比较泼辣的个性,很有些大丈夫气概。

    王秋雅和贞明公主则里外都很温柔,王秋雅内心有点小刚强,但一般也是对她自己刚强,不会对外人的。

    在这样的环境里,尤其三个女孩都很优秀,很容易将杨雪的傲气都消磨干净。

    “别心急,最主要是先想好法子,我信总裁一定可以的。”杨雪道。

    韦宝微微有点好奇,这杨雪才刚来,也知道要叫总裁?

    杨雪看出来了韦宝为什么奇怪,道:“我和欣儿都在争取进入天地会,我们已经向秋雅姑娘递交了申请了。”

    王秋雅闻言,粉脸红红的对韦宝道:“杨雪姑娘和欣儿姑娘都冰雪聪明,才来两日,便将我们总裁秘书处的职能都弄清楚了,我索性告诉了她们。”

    “总裁,请不要怪秋雅姐姐,是我们自己听来的。”杨雪急忙道。

    熊欣儿也楚楚可怜的看着韦宝。

    韦宝微笑道:“你们不用惊慌,我既然留你们在府中,就没有要瞒着你们的意思。况且,我们天地会只是商业机构,并不是反叛大明朝廷,有何不可告人、只是为了少一些麻烦,才以保密为准则,不想多事,不想让外人猜忌。”

    杨雪和熊欣儿都是官家女孩子,都是很聪明的,暗忖,这哪里还是商业机构?天地会的总裁秘书处管着几个地方,几百万人口,便是大明最大的省份也没有管这么多事的。

    况且,似乎天地会还有为数几万的军队!

    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虽然总裁秘书处平时往来账目都写的很隐晦,但她们是官家小姐,看兵马钱粮的往来账目是看的懂的,虽然没有直接写,但能猜到。

    “我还是那句话,留你们在我府中,我绝没有趁着救你们俩的爹爹而占你们便宜的意思。男女之间在一起,我一向认为,首先要有感情,要互相欣赏,互相喜欢才可以,而绝不是利益。男人和男人之间可以是为了利益,而男人和女人之间不应该这样。”韦宝郑重道。

    “我留在总裁的府中,就已经想好了,这辈子不管能不能给公子做妾室,都无怨无悔,公子若喜欢我,自然好,若不喜欢我,我甘愿当一名普通奴仆。”杨雪羞红了粉脸,轻声道。

    熊欣儿也道:“我早就是这个意思,不管总裁能否救出爹爹,我生是总裁的人,死是总裁的鬼。我也和雪儿一样,不奢求能成总裁的妾室,只做一名奴仆也心甘情愿。”

    韦宝闻言大喜,暗忖,随着地位和权势的提升,我似乎连谈恋爱的权力都剥夺了啊?杨雪那么高傲的一个女孩子,就这样顺从的跟了自己。

    韦宝也不知道这是幸事,还是不幸。

    “要想救人,首先得夺权,如何夺权,我已经大概有了一个思路。魏忠贤咱们暂时惹不起,但是可以从冯铨这厮下手。冯铨不但输给我十万两黄金!还输给我当家奴!堂堂一个阁臣,给我当家奴,我得好好利用这点!”韦宝说着,将今天与皇帝说的事情说了一遍。

    “要想让皇帝同意增设兵部海防衙门,让我出任兵部海防大臣,必须让皇帝看到我的能力,其次,必须让皇帝知道我的忠心,再次,要让皇帝放下对我的戒心,让皇帝绝对我也是很好控制的,和魏忠贤一样!不会变成军阀。”韦宝道。

    “可是,魏忠贤是太监,长期生活在宫中,皇帝想杀魏忠贤可以随时杀。咱们毕竟是官员。还是不一样的。很难让皇帝放下戒心,我觉得,这才是主要的。”吴雪霞道:‘我觉得上回总裁展示了都察院和大理寺的差役的武力,让各方面都产生了戒心,也包括皇帝。’

    “这是难免的,没有武力,就没有权力保障,咱们要是老老实实的低调行事,安全是安全了,却永远只能当一个看客。”韦宝道。

    吴雪霞点头道:“这倒也是,那总裁现在打算怎么办?直接拿冯铨开刀?”

    “那我倒是没有这么厉害,顶多多让人去他家逼债。我要动的是冯铨的铁杆盟友!李思启,现在的漕运总督李思启!李思启是冯铨的定亲亲家。李思启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86名同进士出身。为官十多年了,和钱谦益那一批人是同科进士。他们那一科的进士,现在都是朝廷的主要大臣。”

    “漕运总督是正二品大员啊!级别并不比冯铨低。”吴雪霞吃惊道。

    “没办法,要让皇帝看见我的能力,必须对这种人动手!至于如何让皇帝对我放下戒心,到时候再说吧。”韦宝道:“我已经让林文彪他们搜集了不少李思启的情报,对这种人动手不难。这种人满身都是罪证,关键是不能打草惊蛇,还有事后保他的人多不多。”

    次日一早,韦宝早早起床,到了都察院,询问冯铨搞文字清查的进展。

    因为京城内城是归冯铨负责的,由冯铨带着内阁的书办,在锦衣卫的配合下办理。

    京师外城则交给都察院,整个京师周边也同样。

    这都是当初约定好的,若是在京师做的顺利,将推广到整个北直隶。

    “冯铨根本没有动静,估计他就没打算作这事。”郭文亮向韦宝汇报道。

    “不应该啊,这应该是阉党借机会打击东林人的好机会啊。”韦宝皱了皱眉头。

    “估计是他做不了主,他背后的人没同意。”郭文亮轻声道。

    韦宝点头,“不错,他们是不知道该怎么玩!正好!我给他们打个样。”

    “打个样?”郭文亮忍不住笑了一下,虽然第一次听见这个词,但是很好理解。

    “点都察院一百差役,全部穿便服,差役服藏于包中,今天有任务,等执行任务的时候,再换上差役服。”韦宝道。

    郭文亮道:“是,大人,我马上安排,要对谁动手?”

    “等会你就知道了。”韦宝冷笑一声。

    怕魏忠贤归怕魏忠贤,但是韦宝觉得他现在的情况已经不同了,毕竟刚刚受到皇帝赏识,魏忠贤不敢随便动自己,而且凭着自己现在已经建立的情报网络,如果魏忠贤想对自己动武,他不可能得不到一点风声,不管是在宫里,还是在宫外,他现在的情报体系已经不输给锦衣卫和东厂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