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南明副榜举人-第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城内大盐商黄掌柜连连拱手道:“大人,这,这使不得,我们这盐引可是皇帝颁发的,为了拿到这盐引我们花费,大人不能说作废就作废啊。”

    杨轩摇摇头,叹息道:“黄掌柜,各位乡绅,盐引是什么样子,我过去没有见过。

    再说了,即便有的官吏知道过去盐引是什么样子,但现在我们与朝廷隔绝,不知道你手中是不是真的啊。

    各位,打仗打的就是钱啊,我们不能任由每年数万多两盐税就这样白白流失啊,再说了将这些流失的钱财收回来,我们可没有乱用。

    大家也知道,其他各地田赋征收到3钱,丁赋5钱,而在我们辖区一亩水田不过6分银子,一亩旱地不过2分银子,丁赋不过1钱2分银子啊。

    你这个盐引,等将来平定流寇,重新得到朝廷确认之后再使用啊。”

    黄掌柜面色惨白,为了搞到盐引过去贿赂内阁大学士才搞到手的,不但走后门而且花费甚多,想不到今天说废就废了。

    虽然心有不甘,但根本不敢反抗,就像宋鸿兵《货币战争》描述那样,在古代这食盐买卖如同现代的股票、美元这样,那可是硬通货。

    在食盐市场上,食盐销售价格最低的不过60余文铜钱一斤,较高的更是达到200、300文铜钱,而这盐引则成本则非常低廉。

    在洪武初年为了解决北方边界重镇粮荒问题,朝廷将盐引与粮食贩运挂钩,朝廷施行“开中法”,输九边一石粮可换一引盐(也就是一石粮食换取一引小引食盐)。

    商家先在九边用一石粮食换取一小引盐引,然后再到置顶地点用一担粮食换取一小引食盐,最后解送到目的地销售,从而获取高额利润。

    即便北方粮食较贵南方粮食便宜,商人获得一小引盐引的成本也不不过14两银子(每斤7文铜钱),但贩卖出去的食盐少则60余文铜钱,多则300多铜钱,可以说一本暴力的生意。

    官府这次对输入辖区每小引食盐征收2两白银,但也不是不能接受。

    就像在宋朝施行盐铁专卖制度,获得每引食盐需缴纳6贯铜钱。

    在明朝食盐税银三两,公使(运输)银三两,虽然单单顺庆府这一地盐税就有2两纹银,但也不是不能接受。

    2两纹银盐税虽然颇高,但分摊下来也不过一斤10文铜钱而已,比起食盐零售价(150…200文铜钱),如此税赋也不算高。

    那些手中无盐引的仿佛看到希望一个个喜形于色,那些手中有盐引的见官府执意如此,则琢磨着如何取悦官府,以便继续做这食盐贩卖运输的大生意。

    而对矿赋改革,有人则显得颇为担心,万历帝的时候,让太监开矿,但这些太监怎么知道那里有矿,那里没有,常常看到富户家里面,声言这里有矿,需要开采,趁此敲诈而已。

    而杨轩则好,小矿不管,专管大矿,不论你怎么开采,衙门征收矿赋

    在场的有一两家大矿主,一个个暗自琢磨,过去开矿要打点这个官员,要打点那个官员,每年打点的大概也不止这1成5吧。

    现在听杨轩提起,一个个显得文质彬彬,一个劲询问,缴纳这矿赋之后,是否需要有其他额外开支。

    当然,也有人想趁机讥讽的,这知府衙门表面上非常清廉,但盘剥非常严重,粗粗算来,现在兵荒马乱的,征收上来的田赋、丁赋与其他赋税,都数倍于过去。

    几个秀才正在茶馆里面准备编段子,有的准备编歌谣,这是过去常用控制舆论的方法,还没有等编出来,大家感到形势大变。

    先是在各个要津之处,都是宣传的标语,用石灰写在悬崖上。

    税赋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税赋目的)

    如盐引朝廷二两,贪官六两,奸商空手买出十五两(讽刺朝廷盐引制度)

    盐引4两,灶户1两,虽长途运输,公盐买价又能多少两?(告诉大家公盐价值链,改革之后,每斤食盐售价将大减)

    ………

    而在官府学堂中,在街头,小孩玩耍的时候,则一个个唱着童谣。

    有的讽刺一些奸商为富不仁,告诉大家,衙门征收税赋,只是打击那些为富不仁的奸商,将从老百姓那里骗来的钱财再返还给大家。

    …

    一些人感到颇为恼火,有的更是秘密串联,准备向四川巡抚马乾、川陕总督樊一蘅、四省总督王应熊投诉杨轩横征暴敛。

    四省总督王应熊为巴县(重庆倚郭)人士,川陕总督樊一蘅为叙州府人士,过去读书人常常结社,大家声气相闻,一些人自言,凭借过去老关系,不会扳不倒杨轩。

    大家正在折腾,突然从遵义府,从重庆府相继传来几个消息,惊得大家目瞪口呆。

    这个社会信息传递颇为缓慢,特别是乱世,有的消息需要传递数年之久(如蛮清江西提督金声桓反正,居然不知道永历帝朱由榔已经在肇庆登基,最初还使用隆武帝年号)。

    历经五月之久,蛮清占领南京,弘光帝朱由榔被擒的消息终于传来。

    前面说过,在攻占潼关之后,蛮清兵分两路,一路由英亲王阿济格统率,蹑李自成后尘一路追击,而李自成为了避免失败的命运,则攻打武昌的左良玉。

    左良玉部在荆河口为大顺军所败,然后打着清君侧的幌子撤离武昌,一路南进,以攻打南京。

    而李自成在占领武昌之后,真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蛮清紧随其后,攻占武昌,杀死大将刘宗敏,李自成则被农户所杀,结束自己罪恶的一生。
………………………………

第148章 隆武帝…南明最有作为的皇帝

    南明建立的时候,就在江淮地区建立江北四镇,以防备蛮清鞑子,若是不发生左良玉叛变这种事情,江北四镇至少可以利用水战优势抵挡蛮清一阵子(正如解放战争,共党现在淮海战役中大败国民党,控制江淮地区,然后才百万大军渡长江),现在长江上游发生民变,内阁大学时马士英为了保命,将江北的主力抽调到南京上游,导致江北空虚。

    更雪上加霜的是江淮前线发生内讧,兴平伯高杰被暗降清军的河南总兵许定国诱杀于河南睢州,如此不但江淮防线不但没有人,而且门户拱手让人。

    多铎率领清军长驱直入,一路之上根本没有任何像样的抵抗,被吹嘘为一代忠良的史可法在扬州更是一场闹剧。

    蛮清占领当时最繁华的扬州之后,多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扬州大屠杀,史称扬州十日。

    《扬州十日记》记载:“诸妇女长索系颈,累累如贯珠,一步一跌,遍身泥土;满地皆婴儿,或衬马蹄,或藉人足,肝脑涂地,泣声盈野。”

    “……行过一沟一池,堆尸贮积,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为五色,塘为之平。至一宅,乃廷尉永言姚公居也,从其后门直入,屋宇深邃,处处皆有积尸……”

    近十日时间,扬州80万百姓被满洲大军屠戮殆尽,这比前世南京大屠杀,可以说惨烈百倍千倍,自此以后,扬州这个江南最繁华的地方,到36年后还没有恢复到昔日的繁华。

    蛮清大屠杀吓坏了南明君臣,看到局势颓废到如此地步,弘光帝希望像宋高宗那样选择逃跑到杭州主持大局。

    五月廿二,弘光帝逃到黄得功军营,黄得功部将田雄、马得功决意降清,射杀黄得功之后,活捉弘光帝朱由菘,将其献给蛮清。

    一年之后,看到失去任何利用价值,蛮清多尔衮找了一个借口,将南明皇帝朱由崧在北京残忍的杀死。

    而在之前,也就是五月十五,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南明大臣,在钱谦益、臣赵之龙、王锋等人率领下,竟然献南京投降清兵;

    蛮清占领南京之后,前锋在这年七月十一日抵挡,刚刚被推举为监国,东林党吹捧为贤王潞王朱常淓投降,南明朝廷第一次被消灭。

    消息一传开,知府衙门哭声一片,在大明大家虽然没有什么特权,但总算是被汉人统治啊,现在可好,南宋末年一幕即将上演,大汉民族将再次被蛮夷统治。

    在民间,大家更是议论纷纷,南明政权在南京建立后,很多知识分子一片乐观,大明再不济,也完全可以如同南宋那样守得半壁江山,到时候只要大家励精图治,大明政治军事稍稍步入正轨,再进行北伐,恢复中华故土。

    想不到短短一年时间,南明政权就这样被蛮清灭国了,听到消息,大家痛哭流涕,长久不能言语。

    而杨轩则不一样,过去上面有一个皇帝,钱邦芑、范文光等人言必称圣上,要求自己如何如何,做一个忠臣良将,现在皇帝没有了,自己也可以自由发挥。

    但没有逍遥自在两天,传来隆武帝称帝的消息。

    隆武帝朱聿键在朱明王朝可以说是一个奇人,朱聿键是朱元璋第22子的第八代孙子,还在唐王朱聿键爷爷的时候,由于不喜欢唐王这一支。

    为了让小儿子当上唐王,竟然将朱聿键与他父亲囚禁起来,朱聿键父亲被其叔父毒死。

    叔父继承封号后朱聿键状告自己叔父,如此才报得父仇继承唐王之位。

    知道人间辛酸的唐王自掏腰包募得三千义军以与流寇作战,虽然获胜,但也违反大明祖制从而被猜忌成性的崇祯帝朱由检囚禁在凤阳祖庙,在蛮清占领北京弘光帝继位大统之后方放出来重新当唐王。

    在蛮清攻打南京的时候,朱聿键正在浙江,听到弘光帝被俘,潞王降清之后,在大学士黄道周、靖虏伯郑鸿逵与福建实力人物郑芝龙等人拥戴唐王朱聿键为皇帝,继承南明大统,世称隆武政权。

    由于过去饱尝人间心酸,再加上有募兵打仗的经验,这个朱聿键就任监国之前就显示自己不凡,在浙江衢州检阅军队时发布誓词亲提六师“恭行天讨,以光复帝室;驱逐清兵,以缵我太祖之业”。

    这样一个不同以往的皇帝继位,迅速稳定人心,并获得江西、广东、广西、云贵、贵州等地方督抚的承认,成为继弘光帝之后公认的南明统治政权。

    而隆武帝继承大统之后,也迅速的抛弃了弘光帝所奉行的联清剿寇的战略,由联合流寇共同讨伐蛮清的政治基础。

    而反观蛮清,未加抵抗就获取江南,席卷全国指日可待,以多尔衮为首的蛮清权贵接连发出剃发令等法令,以图奴役中国,将其永远的变为自己殖民地。

    后来的历史表明,满族统治者的这一措施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汉人逐渐淡忘本民族服饰,习惯了满族的发式和服装。

    到辛亥革命推翻清帝国,号召民众剪去辫子时,竟然有许多被蛮清思想洗礼后的奴民不愿意剪,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害怕剪去辫子后被官府杀头,可见“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发易服”政策对汉族影响极深。

    蛮清剃发令这一臭名昭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天命六年(1621年),攻下辽阳,“生擒御史张铨,其余官民皆剃发降”。不久辽东各地大小城池尽入金人手中,“官民皆剃发降”。

    在那以后,蛮清只接受“剃发归降”,投降的百姓叫“剃发降我之民”。

    攻下城池而官民没有剃发,就不算真的降服,蛮清是要大加杀戮。如此辽东本为汉家儿郎世居之地,从春秋战国时燕国就在此建立郡县,就这样变成了蛮州。

    蛮清进入北京,虽然曾经强硬推行剃发令,但是遭到大多数官员,包括一些投靠蛮清官员的反对,这帮读书人认这个死理,在形势危急的时候,老子被迫投降你,做了汉奸,本来就是一桩非常耻辱的事情。

    现在蛮清兵威所至,一路望风披靡,在这种情况下,在汉奸孙之獬等人上书之下,多尔衮再次推行剃发令。(在隆武元年(1646年),这个孙之獬衣锦还乡,而恰恰这个时候山东发生谢迁起义,这个孙之獬为农民军所捉,被五花大绑游街示众,最后全身插上针孔,插上毛发,被农民军斩首市曹,暴尸通衢。)

    对蛮清攻入江南,江南士民最先反抗还不是非常强烈,现在看到竟然要剃掉祖宗遗留下来,看到蛮清与已经剪掉鞭子投降的汉奸疯狂的叫嚣: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在蛮清、汉奸的疯狂欺压下,江南民众喊道:头可断,发不可剃的口号以实际行动对抗蛮清这种暴行,在江阴,在嘉定,在浙江接连爆发起义,其中阎应元等人领导的江阴八十一日最具有代表意义。
………………………………

第149章 剃发令…江阴三义

    隆武元年(公元1645年)阴历六月二十,伪知县方亨得到蛮清剃发令,激起民变,民众杀死伪知县,推举前后两任典吏阎应元、陈明遇为首,以“大明中兴”为旗号,自称江阴义民正式反清复明。

    听到江阴百姓造反,先是清常州知府宗灏派出三百兵丁前往镇压,接着是降将刘良佐统重兵包围江阴城,接着蛮清恭顺王孔有德率所重兵来攻,最后多铎又派贝勒博洛和贝勒尼堪带领满洲兵丁携带红衣大炮前往攻城。(博罗、尼堪后来都被蛮清封为亲王)

    但即便这样,以阎应元、陈明遇为首的江阴不屈不饶,坚持抗清八十一天,给蛮清以沉重打击。

    虽然远隔数千里,但还是为江阴义军的英雄气概所震慑,为了鼓舞士气,警惕民众,杨轩将十余个囚犯剃成大清雅政的金钱鼠尾,然后游街示众,向大家宣传满清的****。

    需要说明的,蛮清那种金钱鼠尾,大概他们后世子孙也感到非常不雅观,在所有清宫戏中,都未曾真实的展现在众人面前。

    在前清的时候,蛮清留的是鼠尾巴,即头发几乎被剃光,只是留下一小撮,只有铜钱孔大小,如此放算过关。即使像张国立、张铁林这些大帅哥剃成这种头型走在路上,放在电视里面,也会被认为这是一个怪物。

    在蛮清占领中国后,被吹嘘为蛮清雅政代表的金钱鼠尾,逐步改变,先是阴阳头,也就是只是一小部分剃光而已。就像宫这些清宫戏有的时候男主角留了这种阴阳头。

    到最后,就变成我们非常熟悉的猪尾巴。

    可以这么说,鼠尾巴真的是丑陋不堪,无以复加。

    有个死囚竟然愤怒的扑向剪自己头发的理发匠,要与对方同归于尽。

    而另一个,抢得一个衙役的佩刀,竟然在众人目瞪口呆中抹脖子自杀了。

    而这个也作为一个丑闻竟然迅速的传开了,看到这几个留着金钱鼠尾头型的死囚,众人议论纷纷,除了对满清仇恨之外,有的乡绅竟然声讨杨轩。

    这些死囚虽然其罪当诛,但将他们理成人不人鬼不鬼的样子,即使死了也要下地狱啊。

    有的说杨轩太不人道了,竟然让其死后不能与父母、祖先相见与地下。

    大家都为这些囚犯抱屈,搞到最后,杨轩只得与那十余个死囚约定:

    只要他们愿意作为金钱鼠尾发型的形象代言人,在衙役押送下到各地巡游、参观,以告诉各地百姓,蛮清不仅仅是要夺取我们土地,蛮清还要毁掉我大汉民族的文化,蛮清还要诛杀我大汉族人。

    牢狱软硬兼施,到最后这帮死囚才同意。

    即便这样,还说人背地里痛骂杨轩,杀人不过头点地,如此侮辱对方,实在太不应该了。

    这天金钱鼠尾巴游街,前面两个衙役鸣锣开道,看到这些被剃成金钱鼠尾的死囚经过的时候,那简直是人山人海,大家看到被剃成金钱鼠尾的囚犯,知府将人剃成金钱鼠尾,不但羞死先人,在死后,怎么能够与先人相见于地下。

    有的痛骂这些人,如果是自己撞死算了,杀头不过是碗口粗的靶子,这样丢人现眼的,不如死了算了。

    而民众看到这种丑八怪,很多人将各种脏动物往囚犯身上扔,大家都高声疾呼,宁愿死,也不愿像这种丑八怪辱没祖宗。

    而杨轩则大受启发,决定在西山上建立一个忠烈祠,刻上每个战死者的名字,出生年月,死难地点,所立功勋,以进行祭奠。

    在这年11月份,在西山最顶端,为瑞王、蜀王、史可法、陈士奇、阎应元、陈明遇等死于蛮清、死于流寇的名人与普通将士所建立的忠烈祠正式开祭。

    在山脚下早已经搭建了一个高高的台子,在台子上面放着十多面大鼓,几个身强力壮的汉子正****着上身敲打着大鼓。

    在台子下面是从各部抽调的千余将士排成一个个方阵,他们正高唱着《中国不会亡》。这是仿照前世《中国不会亡》修改的,其歌词为: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

    你看那民族英雄阎典史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

    你看那十万民军奋战江阴城

    四方都是炮火,四方都是豺狼,

    宁死也不退让,宁死也不投降。

    我们的忠魂在重围中飘荡,飘荡,

    数十万忠魂一条心,四方强敌不敢当。

    我们的行动伟烈,我们的气节豪壮。

    同胞们起来,同胞们起来,

    快快上战场,以江阴城做榜样。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

    不会亡,不会亡,不会亡

    鼓声非常雄壮,歌声非常悲凉,前来祭拜忠烈祠的人闻之无不流泪,在衙役,兵丁的引导下,一个个乡绅、一个个民众被引导下肃立在下面。

    伴随着《三大纪律八项要注意》、《忠义军之歌》、《精忠报国》与《中国不会亡》等歌曲,伴随着一声声“吃老百姓的饭,穿老百姓的衣”、爱国家、爱人民……的口号,杨轩带着钱邦芑、范文光、赵司炫等人走台面坐下。

    率先宣布《英烈抚恤条例》,根据该条例条例,对死难的将士按照四等原则进行抚恤,分别是四级烈士、三级烈士,二级烈士,一级烈士。

    所有战死者都被追认为四级烈士,获得20两纹银的抚恤,若生前职位越高,功劳越大,则提高相应的抚恤标准,最高的一级劣势抚恤金额超过100两纹银(相当于一个壮劳力五年的所得)。

    除此之外为了防止烈士家属用这笔钱坐吃山空现象,规定在烈士父母健在,子女还未成年的情况下,每年补助减免一个人丁的丁赋,每年奖励2钱银子。

    施行《战功条例》,除了过去那种杀敌立功之外,另外施行战功计,对战场上英雄分别授予不同勋章,分四级勋章,分别为铁质井字勋章,铜质井字勋章、银质井字勋章、金质井字勋章,是杨轩用铁胚铸造而成,如井字形,上面还有忠义两个字,样式非常精美。

    这勋章非常难以获得,就拿铁质井字勋章来说,在战场上至少杀敌4人以上,无不良爱好,未受任何处罚。

    如此匡算,每个大队不过3,4人获得这铁井字质勋章而已,有的大队长更是坦言,获得铁质勋章后可以直接提拔为小队长,以带领十余人。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金质井字勋章获得者,杨轩亲自向陈应宗、樊明善、郭崇烈、姚之帧等六人颁发了银质井字勋章。

    在颁发勋章之后,则是入祠仪式,由108个和尚念着经文,一个个代表将死难将士的灵位放入祠堂以归位。

    放入祠堂的烈士太多了,足足两千人之众(忠义军战死的不过一千多人,但杨轩玩弄追认的把戏,将其他各地义军首领全部纳入忠烈祠中,以收拢民心)

    为了彰显仪式隆重,组织有条不紊,整个仪式足足进行了2个时辰,在烈日下杨轩身体前倾,以表示对烈士的敬意。

    在那以后,则由杨轩带头宣誓,一定要牢记“吃老百姓的饭,穿老百姓的衣,爱国家爱民族,精忠报国,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等宏旨。

    听着誓文,钱邦芑微微一怔,杨轩口口声声什么国家民族,怎么没有大明呢?

    难道是他疏忽了,还是有意为之?
………………………………

第150章 强索粮食

    回到知府衙门,看着意气风发的杨轩,钱邦芑说道:“大人,今天整个仪式太好了,过去大家都抱持好男不当兵,现在看将士们受到如此殊荣,将士们都蛮有精神,大家对将士们感官也稍稍有所改变啊。”

    杨轩哈哈大笑,显得颇为得意。

    钱邦芑想了想,语带提醒道:“子修啊,今天誓词非常好,大家听了都非常振奋。

    但在回来的路上,有人鸡蛋挑骨头,说誓词虽好,但根本没有说忠于皇帝,忠于大明啊。”

    杨轩脸色顿变,看着钱邦芑,良久摇头道:“钱御史,别人污蔑我忠义军,别人鸡蛋挑骨头,你是忠义军监军,怎么不反驳呢?

    精忠报国,是不是忠于国家,忠于大明,忠于皇帝啊?”

    钱邦芑连连摇头道:“大人,虽然如此,但这不同啊,国家并不等同于大明啊,就像蛮清他们也是一个国家,张献忠他们不是也宣称这是一个国家啊。”

    杨轩哈哈大笑,简直将眼泪水笑出来,然后笑道:”钱兄,你怎么这样酸了?

    我们共处半年下来,我看你还是蛮通达的人啊,现在怎么这么酸了呢?

    我是大明知府,参将,怎么你扯到张献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