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名承天下-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路东行,来到了琴岛,打算在李承宗这个不看重门第的王爷这里看看是不是能寻到属于他马周的机会……。。
………………………………
第37章 你是马周?
李承宗下旨在开办对联大赛的同时让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迎新年。可正当大家忙着过节的时候,不想却因春联出了一桩官司。消息传到李承宗耳朵里,李承宗勃然大怒,说:“写春联、迎新年是孤的旨意,今天居然闹起官司来了,这还了得?去跟刘兰说一声,孤要移驾知府衙门亲自审理,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李承宗说干就干,他没有惊动百姓,暗中到了知府衙门,换上知府的官服,端坐公堂,将惊堂木拍得震天响,说:“左右!速带原告、被告!”
不一会儿,衙役带上来两个人。
李承宗发问:“你们谁是原告,谁是被告?”
“禀大人,我是原告,他是被告。”跪着的两个人同时指着对方回答。
李承宗一听,心里翻腾开了:看样子,这案子还挺棘手。不过既然是“春联案”,不妨先以春联开场。想到这里,他一指堂下其中一个书生模样的人说:“你听着,我这里有一上联,若是对不出来,休怪本官大刑伺候。且听这上联,‘云锁高山,哪个尖峰突出’。”
这书生头脑也活,一眼瞧见一缕阳光从大堂旁边的漏光处射进来,便立刻说:“日穿漏壁,这条光棍难拿。”
李承宗心里想:话中有话,事出有因。他又把惊堂木一拍,说:“你们都自称原告,公堂之上岂容混淆?今日众目睽睽之下,谁说得有理,谁就是原告。书生,你所告何事,从实道来。”
书生说:“大人,我就是一穷书生,遵照当今殿下的旨意,在街坊设摊写对。小的写对有个讲究,不求之乎者也,事主想啥、说啥、要啥,小人就写啥,一文钱一副对子。”
书生的话让李承宗觉得有点意思,忙问:“快说,你都写了些什么?”
书生指着大堂外旁听的人群说:“口说无凭,证人都在外头,大人可以传唤他们。”
只见陆陆续续走进来几个证人,第一个说:“大人,小的开茶馆又开酒店,想让马先生给写一副招呼人家喝茶、喝酒的对子。马先生不愧是文化人,他一挥笔就写好了,写的是‘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杯酒来’。”
第二个说:“大人啊,我儿子娶了媳妇以后,婆媳间总是吵呀闹的,儿子呢,夫妻一口气,常常与老母翻脸……我想让马先生写一副对子劝一劝,讨个吉庆。马先生善解人意,马上写了一副,说的是‘女无不爱,媳无不憎,劝天下家婆,减三分爱女之心而爱媳;妻何以顺,母何以逆,愿尔辈人子,将一点顺妻之意以顺母’。”
其他几个人也说得的是大同小异,都是些应时应景的好联,其中不少对联还都在称赞李承宗的恩情,这让他高兴得嘴都合不拢了,对书生说:“这都写得好好的,还告什么状呀?”
书生从怀里取出一副对联,指着商人说:“大人,我要告他平白无故讹诈人。”
李承宗对商人说:“大胆被告,何故讹诈他人?”
商人吓得跪地磕头,说:“大人明察,小人冤枉!”
李承宗说:“你有冤情?快快说来。”
商人说:“老爷,小人姓陆名金山,原本想天恩浩荡,借着逢年过节的机会沾一沾春联的光。小人家里开酒坊,又开醋坊,还养着许多猪,怎奈家里老鼠特大,就邀他上门写一副对联。当场言明,写得称心如意,我双手奉上一两纹银;若写得不称我心,他赔我一两纹银。如今,他对联写得不好,按理赔偿,怎么能说我讹诈他呢?小人要告他诅咒小人。老爷手中的对联就是证据,望老爷明察。”
李承宗拿着对联左瞧右看好一会儿,对商人说:“你念来听听,他怎么诅咒你的?”
商人念道:“‘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瘟;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横批:‘人多病,少财富’。这不是诅咒是什么?望大人为小人做主。”
李承宗问书生:“你是这个意思吗?”
书生说:“是他自己断句念错了,怎么能说我诅咒他呢。”
李承宗说:“那你再念一遍听听。”
书生念道:“‘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瘟;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横批:‘人多,病少,财富’。”
一副春联两种解读,听审的、看审的都等着李承宗判案。这时候,李承宗的心里又翻腾开了:嘿!都是原告,又都是被告,这种案子,连宋朝的包公都没有审过哩!孤要胜过清官包拯了,还有,看来自己必须推行标点符号普及化了。他看一眼陆金山,问道:“那现在你还有什么话可说?”
陆金山回答说:“正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现在已经到了这般地步,全望大人公断。”
这是稀罕事,又是公审,看的人很多。有个鞋匠大声说道:“这位书生是个七巧玲珑心,想我做鞋、卖鞋都快三年了,还没赚过大钱,本想也写一副对联讨个吉利,不想他却被陆老板拉去了,如今他缠上了官司,我找谁写去呀?”
李承宗本来就喜欢对联,也写过对联,听鞋匠议论,心里早就痒痒得难受了,马上接过鞋店老板的话茬儿说:“好吧,你的对联由我写,写完再判案。”
说着,磨得墨浓,醮得笔饱,李承宗当庭写道:大楦头,小楦头,乒乒乓乓打出穷鬼去,莫要纠缠小弟;粗麻绳,细麻绳,吱吱嘎嘎拉出财神来,不妨照看晚生。写毕,将笔一搁,重新拍起惊堂木,喝道:“被告陆金山,你可知罪?”
陆金山也在看着写对呢,闻声立即又俯伏在地:“大人开恩,小的不知有罪。”
李承宗说:“古人云,上谓风,下谓俗,当今殿下开一代新风,百姓闻风响应。这写一副春联,讨一份吉利;讨得吉利,心生喜悦;人有喜悦,家庭和睦;家庭和睦,百姓安康;百姓安康,百业兴旺;百业兴旺,天下太平。可你陆金山,竟然无事生非,打起春联的坏主意。”
陆金山磕头都没劲了,瘫在那里像一堆泥。李承宗继续说:“本案黑白分明、是非清楚,原告摆摊写春联,一为歌颂朝廷(当然指的是李承宗自己的小朝廷),二为百姓吉利,三为养家糊口,按照常理,不存在诅咒心思。倒是陆金山,先有邀请上门写对的举动,继有高价付酬的承诺,还有违约索赔的约定,尽管也在口口声声说着称赞王室,终难掩讹诈的不轨用心,更有索讨不成,告状打官司的恶行,真相面前又不肯自省,末了又不知罪在何处,这种人,不惩不治难以安民心。如今春节将临,特判决如下:被告陆金山,免打二十大板,罚银五两,以儆效尤!”
判词层次清晰、有理有据,堂上堂下一个劲地喝彩:“好,知府大人判得好!”
就在看热闹的百姓们喊好纷纷离去的时候,李承宗叫住了书生,“马先生,瞧你的样子应当是读书人,可否将你的大名相告于我?”
李承宗温和的话语,有些稚嫩的面庞,让书生心里暗戳戳的高兴,“哈哈哈,年纪不过二十,一副少年人模样,那琴岛知府,我是知道的,刘兰刘文郁嘛,难道这个娃子是汉王李承宗?是的话,那我可一定要好好把握机会……。”
“回大人的话,我叫马周…”书生赶紧回应。
“呵呵呵,原来你就是马周马马宾王?来来……。。”李承宗显然是知道马周的大名的,初唐名相,与魏黑子齐名的大能,这可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必须网罗到自己手里才能放心。
………………………………
第38章 聪明人马周
马周是谁?马周是李二贞观一朝有名的五贤臣之一,他的能力自然是没的说,虽然李承宗是理工男出身,但是架不住他身边有个精研了二十四史的媳妇儿,在评价初唐人物的时候,杨蓉还特地提到过马周,说他不简单。
据杨蓉所说,后来编纂《新唐书》的欧阳修这样评价马周:马周自认为和商朝的傅说、周朝的姜太公差不多,“然周才不逮傅说,吕望”。欧阳修认为,马周的才能比不上傅说、吕望。可是那位领着华夏从泥淖之中重新站立的巨人毛爷爷很不同意欧阳修的说法,他认为:“傅说,吕望何足道哉,马周才能迥乎远矣。”看看,连姜子牙都赶不上马周的才能了,这个评价够高吧?
《旧唐书》、《新唐书》记载:马周很有才能,“机辩明锐,动中事会,裁处周密”,在贞观之治中,有许多建树,“时誉归之”。马周同时期的大臣岑文本说:“吾见马君论事多矣,援引事类,所述古今,举要删芜,会文切理,一字不可加,一言不可减,听之靡靡,令人忘倦。”
《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书中对马周的事迹记载都很简略,但仅就《旧唐书》保留下来的马周的两篇奏擢看,马周的才能确非一般。特别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的那篇奏擢,针对当时政治上的种种弊端和隐患,提出改进的措施和解决办法。所奏切中时弊,说理透彻,态度诚恳;具有清醒的洞察力和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他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的大无畏精神更是难能可贵。
如今这样的经世之才站在自己面前,李承宗自然是有杀错没放过,至于马周身上那浓重的儒家色彩,李承宗倒是不怎么在意,马周又不是食古不化的酸臭腐儒,他还是很能跟得上时代的。
那么该怎么去首付这个马周呢?难道学诸葛亮三顾茅庐?李承宗一开始还以为马周在自己出现之后,会倒头就拜,口称主公,可实际上马周面对李承宗的时候,并没有受到其强大力场的影响,这让仔细观察马周的李承宗很是满意。
关于人才问题,李承宗的贤内助杨蓉给他讲过管仲的人才观点,就深得李承宗的认可。故事不复杂,就是齐桓公想富国强兵,请教管子怎样才能网罗天下英才。管子回答道:“对英才要礼敬褒奖,优待而不相欺。怎么个优待法呢?值五的给六,值九的给十,不可斤斤计较。”
做领导最忌讳的就是倚仗手中的权力傲慢待人,对人才像对商品一样锱铢必较,值一块的非得讲成九毛九不可。真正的人才最需要的是得到尊重,从人格到智慧,而待遇往往是尊重与否的表现。
英才和凡人的区别,在于凡人没有很大的抱负,拿一份工资做一份工作;而英才常常心高气傲,不容易驾驭。管子深深懂得这一点,所以劝齐桓公出手要大方,从优养士,让他感到温暖,人格上尊重,事业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怀,则天下英才无不向往而来,精忠报国,所以用人不要多,而要精,而马周就是李承宗人才战略里的精兵强将。
本时空的李承宗比马周小四五岁,都是年轻人,虽然一个贵为东鲁之主,另一个却不过是布衣平民,但两个人就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一样,一见如故,双方并没有因为地位什么发生啥子不愉快。
在李承宗断了春联案之后,李承宗立刻把马周列入了宰辅培养名单里,并且给了他一个龙图阁大学士的头衔。
“殿下,你提出的十年树木,百年育人等口号标语是挺切合学校这环境的…。。可是我的殿下,学校这么神圣的地方,你没有把儒家至圣先师孔子供起来,是不是有些不妥?”
最近这段时间,马周作为李承宗的私人顾问。跟着李承宗跑遍了自己五州两郡,当他在看到学校里的课本的时候,他无意中瞧见《墨经》的节选的时候,作为正统儒家子弟的他有些受不了,他忍不住就对李承宗拐弯抹角的抱怨了几句。
李承宗是君,马周是臣,马周想要劝说李承宗这就叫进谏,历史上有的大臣几乎个个进谏过,这位马周也是劝谏的高手,当然了,进谏也是有风险的,摊上了李二李承宗这对还算听得进的君主那还还说,要是像桀纣那样的暴君,那下场一般会不太好。
马周是个聪明人,在他看来,甘冒生死,犯颜直谏,精神固然可嘉;迂回曲折,委婉进谏,艺术更为可喜。因为进谏的目的,不是逞强争胜,而是治病救世;如何进谏,只是手段,实现目的,才是根本。纵观古今,杰出的忠贞谏臣,不唯强谏,亦多智谋,所以他在进谏之时就将就说话的艺术,而不是像还在李密手下厮混的魏黑子一样鲠直。。。。。。。
李承宗一愣,迅疾明白了马周为什么要对自己说这些话,原来他是为他出身的儒家打抱不平来了。他深深地看了一眼马周,然后意味深长的说道,“宾王兄,你是在为你出身的儒家打抱不平啊,呵呵呵,我已经下令,在城西筹建百圣阁和先贤祠,孔子将和我的老祖宗李耳等一众的塑像一起搬出土地庙,前往百圣阁,接受万民的礼拜与敬仰。
“百圣阁?殿下,您的意思是把孔圣和其他百家诸子放一块?”听到李承宗这样说,马周脸色有些青黑,这也太那啥了吧,孔子好歹是我们的祖师爷,那是读书人的神,怎么就沦落到了和墨子韩非子庄子这些大能关押在一起了?
就在李承宗刚要回答的时候,锦衣卫这边的一个校尉拿着一叠纸跑了过来,“殿下,殿下,瓦岗军真的如你所言,在跟北上的宇文化及作战的时候伤了元气,大隋的最后一支骁果精锐被全歼,瓦岗军的将领们也几乎个个带伤……。”马周闻言也噌的站立起来,在他看来,这正是自己的这位主君这会儿是打算插手中原战局参与天下逐鹿了。
………………………………
第39章 准备加入中原战场
马周是个知道轻重的人,如今听到军报,他赶紧进入高参模式,“殿下,就算杨广哪个暴君再怎么残暴,他也是君王……。宇文化及为一己之私弑君……。跟随他的部众多是关中子弟,他们思乡心切……如今他们被瓦岗军重创,向西去关中的路显然走不通,那么他们的目标就只能是这里……。。”
马周仔细研究了一下局势之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的手指向了一个地点,那就是魏县,对于他的判断,李承宗和苏烈等一干汉军高层都表示赞同或者认可,“那么殿下,我们是不是该发兵攻打魏县?”苏烈一听又仗可打,顿时心里痒痒的不行。
“魏县?呵呵呵,大哥,我们先不打魏县……”让众将没想到的是李承宗否决了苏烈的想法,难道汉王殿下要置身事外,坐看群雄逐鹿中原?
见众人疑惑,李承宗不慌不忙的说道,“宇文化及这块大肥肉我们肯定是要吃的,但不是现在吃,我们在吃宇文化及之前,先把自己吃饭的饭桌打扫打扫……”
马周心领神会,他冲着李承宗眨巴了几下眼睛,“殿下,你的意思是咱们可以先揍姓王的?”
李承宗哈哈一笑,“知我者,宾王兄也!”
李承宗和马周这对君臣在打哑谜,可急坏了苏烈和其他人,尤其是苏烈,“我说,你们这打的什么哑谜啊,什么姓王的??”
苏烈刚说完,就听李承宗说道,“大哥,我与宾王兄说的姓王的就是齐州的王薄啊,前段时间,老小子竟然敢来袭扰我们……这次不对他留手了,直接干掉他……只要我们干掉王薄,就有机会吃到宇文化及这块大肥肉……”
在作战会议的最后,李承宗做战前动员的时候的时候,他发出了入场的命令,“诸君,只要拿下齐州,我们就立刻西进,加入中原战场!!!”
李承宗之所以这样说,那是因为他得到了情报,宇文化及败退魏县,在那边有窦建德的河北义军,有洛阳王世充的势力,还有大唐淮南王李神通和崔干的军队,那么局势错综复杂的很,李承宗的汉国要介入中原战场,却被王薄占据的齐州挡住了去路。
当然了这王薄也是自己找死,谁让他之前惹了李承宗呢,随着李承宗的军令下达,在“汉军威武!!!”的口号声中,汉军将士们在化身为政委的锦衣卫们的带领下,喊着口号打进了齐州,原来占据齐州的义军首领王薄仓皇弃城而逃,他们向西去投奔起兵反隋、杀害隋炀帝的隋将宇文化及去了。
与此同时,魏县宇文化及这边,宇文化及和宇文智及兄弟俩正在府中借酒消愁,“老二,我们从江都出发的是十万大军,可是现在你看看……我们就剩下小猫两三只,什么也坐不了……”宇文化及喝了一口闷酒,然后对着自己的二弟宇文智及说道。
是啊,当初从江都走的时候,可是十万大军,自打童山一战被李密击败之后,他的士兵是被杀的被杀,投降的投降,逃跑的逃跑,当初带来的十多万人现在只剩下几千人,北方是农民领袖窦建德,南方是李密的悍将徐世绩,而宇文化及两兄弟什么也做不了,只能龟缩在魏县这个地方,无事可做的他们终日借酒浇愁,今儿也是如此。
“老二,你说你拉着我上的一条什么船,这不是贼船么??”宇文化及喝的有些高了,他忍不住埋怨自己的二弟,可是宇文智及也不是省油的灯,“大哥说话要凭良心讲话,当初事情顺利的时候你可不是这么说的,现在你居然说这样的话是什么意思?”
他说完之后两兄弟只能抱头痛哭,但是这有什么用呢?在终日抱着酒坛的日子里面天下已经发生了变化,李渊早已经称帝,南方的杨侗已经被杀,现在洛阳的皇帝是王世充,曾经打败他们的李密也已经落败,但是他们两个只能在这里哭,这就说明他们的政治生涯已经结束了。
痛哭过后,宇文化及这个纨绔公子哥不禁慨然长叹:“既然人都要死,我为何不尝尝做皇帝的滋味呢?”宇文化及这厮说干就干,于是派人鸩杀自己扶立的傀儡皇帝杨浩,改国号许,建元为天寿,并署置百官,公然在一个小县城内僭号称帝了……
在他称帝后不久,大唐淮南王李神通在魏县进攻宇文化及,宇文化及抵抗不住,向东逃往聊城。李神通攻克魏县,杀死、俘虏两千多人,带兵追击宇文化及到聊城,并包围聊城。接下来李神通攻打聊城,宇文化及因军中粮尽,于是请求投降,李神通不予接受,崔干请求接受宇文化及的投降,李神通说,“大军长期暴露在外,如今宇文化及军粮尽计穷,马上就能取胜,应当力战攻下聊城,夺其财物以奖赏将士,如果接受他投降,那么用什么来作赏赐军队的费用呢?”
崔干说“王爷,你知道不知道窦建德将要抵达聊城,如果我们还没有平定宇文化及,内外受敌,我军必然失败,怎么还能贪图财物而不接受投降呢?”
李神通大怒,把崔干囚禁在军中。
不久,宇文化及的弟弟宇文士及从济北运粮接济宇文化及,宇文化及的兵力逐渐恢复,于是又重新抵抗。李神通督率军队攻城,贝州刺史赵君德率先登上城墙,李神通嫉妒他的功劳,收兵不战。
赵君德发怒,大骂下了城墙,于是未能攻克。李神通只能分遣兵卒前往魏县搬取攻城器械,结果被莘县的地方武装人员打败,恰逢窦建德的军队即将抵达,李神通无可奈何之下只能率军撤退。李神通这个恨啊,要是李承宗这个小兔崽子听自己的指挥就好了,他手里的劲卒那可是自己看了都要馋的流口水啊。
正当李神通撤退,窦建德准备攻打聊城的时候,李承宗看准时机出手了,李承宗,苏烈,以及前不久从瓦岗寨跑出来投奔李承宗的裴仁基,裴行俨父子带着五万汉军精锐神不知鬼不觉的渡过济水,直奔聊城而来,加入了中原战场。
………………………………
第40章 夜袭
“魏爱卿,依你看我们大夏要拿下这聊城要几天啊?”窦建德在询问自己的亲信谋士魏征,窦建德手下有三大谋士,凌敬,张玄素,魏征,都是足智多谋之人,他对这三人也给与了充分的信任。
“大王,要拿下这聊城对我军来说不是难事,诛杀宇文化及亦不是难事,难的是我军一旦拿下聊城势必与雄霸齐鲁的汉国发生直面对抗,汉军精锐天下闻名,大王可想好了一旦李威插手可怎么办了么?”魏征对李承宗的汉军战斗力有着清醒的认识,有哪支军队敢公开提出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还实践了的,汉军就是,有谁的王位是百姓们推上去的,汉王就是,与那位少年英主相比,自己侍奉的这位夏王,哎,尽管他算得上善人,也算个一个仁义之君,但是这乱世只有仁义是不够的,人家那位汉王不仅仁义不差与夏王,而且发狠起来也不是窦建德能比的,唯一让魏征对李承宗不满的就是李承宗轻视儒门,重视奇技淫巧,匠人商人在他的地盘里竟然比读圣贤书的士人地位还要高不少,若不是此他魏征早就去投奔李承宗了。
“汉王,不就是李承宗那个小乳娃子么?说起来那小乳娃子也算是士族门阀出身,可他行事更近乎寒门啊,孤派人去探查过了,汉军全军不过七八万人,还要驻守青,莱,密,沧,海五州,听说最近他又拿下来了齐州,哪有兵力来与孤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