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名承天下-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萧皇后激动起来,“那就是说,在海外你仍然以大隋为尊咯?”
“想什么好事呢,我自然是要登临汉皇之位,大隋这个名字已经臭了,臭了知道不??至于我说的一国之主,那是因为海外世界足够大,等时机成熟了我可以给这个小娃儿一个诸侯王当当。。。。。。。”
“噢,原来如此,哎,大隋已经是昨日黄花,也罢,汉王,你也算老身女婿,还望你看在吉儿那丫头和这小娃儿他爹兄妹感情还不错的份上善待我们这些亡国之奴吧。。。。。。“
“噗,瞧你说的。。。。。。怎么算我们都是亲戚,我不会对亲戚下黑手的。。。。。。“
“亲戚???哼哼哼,你爷爷还是老身亡夫的亲表哥呢,不一样反了?还弄死了代王?”
“喂喂,瞧你说的,他是他,我是我,好不好??”
“算了,大隋也没了,我们杨家也不是皇族了,这天下啊,不是在你手里,就是落到你爷爷手里,看样子怎么都逃不出你们李家的手掌心了,也罢……。。这传国玉玺老身留着也没用,还是你来保管吧。。。。。。”萧皇后叹了一口气,然后让她的侍女取过来一个小盒子,然后把一个小盒子交给了李承宗,然后转身抱着杨政道去跟她那几个女儿不知道聊啥去了。
哟呵,这可是好东西啊,在后世的时候,李承宗听说的谜案里就有这传国玉玺失踪之谜,而自己手中这个从萧皇后那里得来,这无疑就是真品。
华夏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下令镌造一枚皇帝玉玺,称之为“天子玺”。据史书记载,此玺用陕西蓝田白玉雕琢而成,方圆四寸,螭虎纽,一说龙鱼凤鸟纽。玉玺正面刻有丞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的信物。从此,历代帝王无不把传国玉玺当作权力的重要象征,当作一统天下的象征。
传国玉玺不仅成为野心家觊觎和割据君王争夺的目标,也是中央王朝后宫的珍宝,国之重器。得到玉玺的人将玉玺解释成自己“受命于天”的表现;而一旦失去玉玺则被视作王朝“气数已尽”的表现。
如果有哪个皇帝登基的时候没有传国玉玺捧在手里,就被讥为“白板皇帝”。意思是说你这个皇帝是自己封的,根本没有办法证明。他们发出去的没有玉玺印章的诏书自然也不那么令人信服了。想到这里,李承宗笑了笑,玉玺在自己手里,那岂不就是说长安那边是白板皇帝么?
聊城战事一结束,除了裴仁基奉命继续攻伐夏国,追剿落荒而逃的窦建德杀进河北之外,其余诸军押送俘虏和战利品回到了汉国临时的王城琴岛府,杨蓉在城门迎接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自己的大姐南阳公主的眼睛总是往结义大哥苏烈身上瞟,难道?
杨蓉以前和自己的这位大姐关系还算不错,虽然她在大隋皇族中是舅舅不疼,姥姥不爱,是个几乎可以被遗忘的角色,但是她却与这位大姐相当谈的来,所以在看到南阳公主的妙目老是在苏烈的身上逡巡之后,杨蓉心里有了计较,自己的这位大姐也是个苦命之人,她虽然身处深闺,却极为坚毅,为大义,她牺牲了自己的儿子,牺牲了自己后半辈子的依靠。
如今由于自己和自己男人两个穿越客的乱入,这位公主的人生显然发生了转折,既然她对自己的结义大哥有了想法,嗯,正好苏烈也尚未娶亲,若是他们二人能走到一起,那岂不是一件好事?
………………………………
第44章 无奈的李老头
一切都进行的很顺利,除掉曲阜兖州等西南一隅的齐鲁之地还有徐州射州以及东海郡等苏北之地尽皆落入汉王李承宗的手中,以裴矩为首的一些老官场油条加入了汉国,也算是缓解了一下李承宗手下人才荒的尴尬境地,至于他们加入汉国的原因嘛,好多都是冲着青史留名来的,当然也有不少的寒门士子前来投效,不过这些读书人,哎,实在是不能让李承宗满意啊。
而李承宗和他媳妇儿杨蓉正在和大姨子南阳公主瞎扯,他们就想知道南阳公主咋会和苏烈对上眼的,南阳公主的命运在这里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她没有像历史上那样出家为尼,而是重新找到了新欢,那就是李承宗的义兄苏烈苏定方,在得知老苏还是个老光棍之后,南阳公主知道她的条件不能和她的那些未出嫁的妹妹比,要是自己不主动出击,那老苏就成了别人的郎君,她是个果决之人,看准了就下手,结果没多久,老苏就成了南阳公主的裙下之臣。
但此时长安那边来了使节,这副使就是南阳公主的前夫宇文士及,他知道南阳公主也在琴岛之后,就打算去见南阳公主,南阳公主决意不与他相见。
宇文士及纠缠不休,请复为夫妻。南阳公主愤然拒绝了他,对他说道:“宇文士及,我与君现在已是仇家,只恨不能手刃君,只是因为令兄谋逆之际,君并不预先知情罢了。”
南阳公主说完了就宣布与宇文士及断绝关系,严厉的叫他赶快离开。宇文士及仍然请求,南阳公主愤怒的说:“你一定想死的话,就可以进来见我。”
宇文士及见她说的这样坚决,知道说服不了她,于是拜辞离去。宇文士及走后,南阳公主愤然道:“难能与杀父仇人之弟做夫妻?苏郎,你从屏风后谜案出来吧,这下妾身可真是无牵无挂了,哼哼,要是你胆敢负我,哼哼,我就去找你那义弟和我妹妹,你懂得。。。。。。。”
此话一出,苏烈还能说啥,你们姐妹最厉害啦,杨蓉管的汉王死死地,到了你这里,也是一样,不过谁让俺老苏就是稀罕你呢。。。。。。。
至于长安那边的来意,汉国上下早已知晓,不就是想要那块传国玉玺还有汉国这块地盘么?这次来的正使是李承宗的族叔,庐江王李瑗,这个李瑗李德圭怯懦无能,不过搬弄是非倒是一把好手,在李承宗这里,他碰了一鼻子灰,灰溜溜的回了长安。
长安太极宫甘露殿,大唐皇帝李渊正在生气,“混帐东西,气死朕了,传国玉玺必然在小畜生手里,他眼里还有朕这个爷爷没有?不满意太原王的封爵,你自立汉王,朕都忍了!可你拿到了传国玉玺,不赶紧送到朕这里来,却自己留下,小畜生你想做啥?难不成你也想争一争这天下?小畜生你知不知道,这龙椅乃是天命者才能做的,你一个婢生子,也能起了抢夺天数的想法?也罢,你不拿朕当爷爷,朕也不拿你做皇孙,本来朕还想等让太子劝说郑家忍让一二,等你回长安,以你为嫡系长孙的。。。。。。。。。既然你如此的不识趣,也罢,朕就让你知道什么是天命难违,天威难测,传旨,让大郎带兵讨伐那个小畜生,还有让李艺从幽州配合大郎。。。。。。。。。。”
哎哟,李渊,你晕头了么?洛阳的王世充你还没解决呢,你就去讨伐你的亲孙子,是不是有些不明智啊?还真不是李渊晕头了,实在是这传国玉玺对李渊太重要了,因为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
李渊不想被人骂作白板皇帝啊,还有就是李承宗一再的不服从他的旨意,让李老头觉得皇权受到了挑战,天子的威仪是不容冒犯的,哪怕对方是至亲也不行,所以在盛怒之下,李渊做出了讨伐李承宗的决定。
不过李渊让李建成出战,这实在是。。。。。。。。。谁家的太子不是坐镇京城,哪有带兵出征的?可李建成不行啊,这一李承宗怎么说也是他儿子,他不听从管教,李建成不去谁去?还有就是李二李世民东征西讨功劳越来越大,让李建成有些感到不安,长此以往,李建成在军中就毫无威信可言了。
不过李家父子却没想过,能一战连窦建德都狼狈而逃,打的刚刚立国的夏国元气大伤,连雄霸中原的李密都无可奈何的前隋骁果都俯首称臣的汉军是那么好打的?
不过老李刚下达了进攻李承宗的命令,就被兵部尚书屈突通给阻止了,“陛下,且不说太原王是您的亲孙,你要是攻伐他也算骨肉相残,就算你真打算,嗯,就算平叛吧,陛下啊,就凭淮安王那点人马显然不够看,就算我大唐王师讨逆,这中间可隔着窦建德统御的刘黑闼,高徐道等割据势力呢,这些人可与大唐是不共戴天之敌,陛下,不能舍近求远啊。。。。。。”
李渊:“这。。。。。。。。。。那爱卿你说怎么办??那小畜生拒不接受朕的善意,更可恶的是拿到了传国玉玺还不给朕送到长安来,他是要自立么?”
屈突通听了之后,心里也不由得在吐槽,陛下要不是你太吝啬,能到现在的地步嘛?还有人家妥妥的一方诸侯啊,手里有十万精锐汉军,那可是活埋了大隋骁果的存在啊,怕是只有秦王殿下的玄甲兵才能相提并论吧,可问题是玄甲兵才多少人啊,想不通啊,想不通,那个汉王殿下是怎么养得起这样庞大的精锐军队的?不过面对老李的询问,老屈突也只能硬着头皮说道:“陛下,这个还是等秦王殿下击败了王世充,拿下洛阳之后两都在手,太原王那边到时候还不是手到擒来?”
老李一听嗯,你说的也很有道理,只要拿下洛阳,这天下大势就尽在李唐了,到时候不怕小畜生,哼哼哼,于是老李就顺坡下旅,先集中兵力攻击洛阳,对于李承宗也只能先放过了。。。。。。。。
………………………………
第45章 治蝗(下)
李承宗十分信任马周,立刻批准了马周捕杀蝗虫的建议。马周奏请李承宗下了一道命令,要百姓一到夜里就在田头点起火堆。等飞蝗看到火光飞下来,就集中扑杀;同时在田边掘个大坑,边打边烧。
但在这个中古时代,封建迷信思想还是占据着人们的内心,因此扑杀蝗虫在各地方执行的并不彻底,人们都担心如果杀蝗虫太过,会遭到蝗虫大仙的报复。
而且射州的知州还上书李承宗说什么蝗害乃是天灾,非人力所能改变,应当用修德的办法去祭祷,方能消除。还说当年后汉天子刘聪时,也曾发生蝗灾,人们捕杀掩埋,蝗虫为害反而更大。
马周当即反驳道,“荒谬,刘聪那是是假天子,他的德行当然压不过妖孽,今汉王德行昭昭,是铁定的圣君明主,在他治下,妖孽岂能逞凶,过去好的地方官,蝗虫都不敢到他那里去危害。若果靠修德即可免除蝗灾,那么射州蝗灾严重,莫非是你没有德行才造成的?”
在马周的建议下,射州知州被免职,换了一个能贯彻中央意图的官员前去上任。与此同时,李承宗的锦衣卫也在四处寻查,无论捕蝗积极的还是懒惰的都向琴岛报告。各级官员这才不敢怠慢,努力组织百姓捕杀。
虽然官员们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但是百姓们却不怎么愿意跟随,作为灭蝗总指挥的马周明白要想迅速控制住蝗灾,首先就要让百姓明白,蝗虫没什么可怕的,这只是一种虫子而已,但怎么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马周想到了一个基本上来讲不太可能实现的方法。
马周找到李承宗后说道:“主上,百姓讲蝗虫是由蝗虫大仙孕育而出,因为人间罪恶太多,所以派出蝗虫来惩罚人民,但您高举义旗,登高一呼,立鼎以来,励精图治,整顿吏治,发展经济,减轻赋税,百姓安居乐业,所以臣决不相信什么蝗虫大仙的存在。您是未来的天下之主,百姓是您的子民,为了向百姓证明您的地位是高于那所谓的蝗虫大仙的,臣请您移驾到灾区,当着百姓的面,亲口吃下蝗虫,消除百姓心中恐惧……。”
要说马周不愧是一代名相,更不要说李承宗也是一位明君,这话要是说给其它帝王,恐怕早都被砍几十回脑袋了,可李承宗听了,只说了一句:“孤认为此事可行。”
但旁边的群臣马上站出来攻击马周,说他不顾李承宗的龙体安康。有为臣子之道。马周说:“如果我马周马宾王吃了蝗虫,百姓能相信,我愿意代殿下而为之。”最后李承宗拍板,马上起程。
李承宗,马周等人来到受灾最严重的射州,百姓们因为皇权至上的理念深入骨髓,再加上这里和海州徐州等地都是新入手的地盘,百姓们对李承宗是既恐惧又敬畏,所以当李承宗驾临的时候,他们伏地而跪,高呼万岁。
射州的新任知州苏起考虑到直接吃蝗虫可能口感太差,自己的主上也许有些不舒服。于是他让人架起一支油锅,将几十支蝗虫倒入炸好捞出,李承宗的侍卫用盘子装了几支炸好的蝗虫送到李承宗面前,李承宗本质上是个吃货,他一看到油炸蝗虫就忍不住想起了前世自己跟战友们野外拉练的时候生吃蝗虫的场景,所以就有些感伤,可是落到旁人眼里那就是作为一国之君的李承宗犹豫了迟疑了,就连底下的百姓们也不时有人偷偷抬头看李承宗的动作。
此时马周见状马上上前说道:“殿下,成败只在一念间。为天下苍生,请您不要犹豫。”李承宗这才回过神来,他马上将一只油炸蝗虫放到嘴里,当他真正咽下一只油炸蝗虫时,脸上马上露出笑容,还说:“哈哈哈,这蝗虫的味道还是不错的嘛?”
说完了李承宗对跟他前来的众人都说道:“来来来,这道油炸蝗虫味道真的不错,呵呵呵,以孤看来,这道菜倒是可以叫做飞黄腾达啊,来来,诸君,你们也来尝尝吧!”
众臣一听,不管敢不敢吃,想不想吃,但李承宗下令不敢不从,再加上李承宗说的飞黄腾达四个字也说道这些人的心底里,于是他们纷纷上前,一人一口吃起来。百姓见此情况,在早就安插好的锦衣卫密谍的带领下,纷纷再次高呼汉王当为天下之主,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承宗这一带头吃蝗虫,让他治下的百姓从此明白了,蝗虫没什么可怕的,于是开始积极的捕捉蝗虫,更重要的是家中无粮的灾民,直接把蝗虫当粮食来充饥,几个月后蝗虫灾害终于消失了。
李承宗主持灭蝗,他的贤内助杨蓉也没闲着,杨蓉作为汉国的王后,她悲天悯人,和李承宗一样她也很关注农事,比如她现在就对蚕桑很有研究,在汉国爆发蝗灾之后,她对蝗灾高度重视。
前文中说杨蓉对李承宗说过,她知道一篇治理蝗灾的千古奇文,在蝗灾结束之后,杨蓉正儿八经的把这篇应该诞生在一千年之后徐光启大大的《治蝗疏》变成了属于自己的《治蝗策》。
在这篇《治蝗策》里,杨蓉不仅总结(剽窃)了前人的蝗灾研究成果,还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做了相当深入的研究。她论述了蝗灾的特点、蝗虫的生活习性等问题,并系统地总结了对付蝗灾的方法。
杨蓉将蝗灾与水灾、旱灾进行了对比。他认为,水、旱灾不易靠人力控制,而蝗灾是可以人为控制的。如果找到合适的方法,则可以将蝗灾消灭在萌芽状态。
杨蓉翻阅史料所记载的一百余次蝗灾,发现蝗灾的多发期是夏秋之间,即农历的四至九月,因为这一段时间,正是各种庄稼长势茂盛、结实之时,相当于为蝗虫准备了充裕的“粮食”,而蝗虫的生长周期,也从幼虫发育为成虫。所以,这一段时间的治蝗工作尤为重要。
此外杨蓉还从史书里发现,华夏蝗灾的多方地区是“幽涿以南,长淮以北,青兖以西,梁宋以东”,即黄河下游地区。因为这些地区,时而干涸,时而溢水,为蝗虫孳生提供了温床。从地域的角度,这些地区为蝗虫防治重点。
根据史料以及实地研究,嗯,杨蓉提出的治理蝗虫的方法有,割掉低洼积水处的水草,以清除蝗虫产卵场所;春夏间虫卵形成时,一旦发现有成行的松土(这是虫卵发育成幼虫造成的),则官府组织人力进行处理;虫卵变成幼虫后,要挖沟扑打;成虫后,官府要收购蝗虫,鼓励民众扑打;要多种蝗虫不食用的芋、桑、豌豆、绿豆、大麻、芝麻等农作物;将草木灰、石灰等筛成细末后,撒在庄稼上,蝗虫就不会再吃这些庄稼。
杨蓉的《除蝗疏》完成后,由她的老公李承宗颁布施行。这篇文章一时广泛流传,有效地指导了民众灭蝗,也间接挽救了很多挨饿的百姓……。。
李承宗和杨蓉两口子在治理蝗灾中的表现,都落在了百姓的眼中,他们小两口的民望一时间那叫蹭蹭的一个劲的往上涨……。
………………………………
第46章 找茬的老头儿
“殿下,王绩王大人求见!”正当李承宗陪着杨蓉还有柳桃儿俩老婆吃饭的时候,门外的警卫进来对李承宗禀报。王绩这老老头儿要干啥,李承宗在接见前隋官吏的时候,见过他,也知道这个老头儿是隋朝教育家王通(号文中子)之弟,初唐诗人,还知道他是隋末举的孝廉,后来说是不乐意做官,辞官还乡,后来又被起复做了六合的郡丞,因为天下大乱,他在还乡的途中,被宇文化及所掠,后来被自己解救,嗯,还因为这老头儿是所谓的大儒,在自己外公裴矩的建议下,还给了他一个清贵的官儿做,如今这个老头儿要见自己作甚?
噢,想起来了,这老头儿可是儒门的死忠,搞不好是来挑自己的刺儿的,李承宗想了想,对警卫说道:“胡四海,让王大人进来,就说他碰巧了可以跟本王一起用膳。。。。。”
胡四海喏了一声,就出去通知王绩,不一会儿,一个干巴老头走了进来,他见到汉王与两位王妃都停下了用膳,站了起来迎接自己,老头儿激动了,这是多大的恩宠啊,还有这汉王好古怪的一家子,他和句容公主是两代皇室结合而成的夫妻,说是天潢贵胄也不为过,可这汉王府也太小了吧,还有那宫女也不多,阉人更是绝迹,再看看他们一家三口吃的,也不是什么大鱼大肉,老头儿在想想他在汉国走访时候,百姓们对李承宗的拥戴程度,艾玛,这简直就是文王重生啊。
老头儿赶紧给李承宗夫妻行礼,“见过殿下还有两位王妃!”李承宗大度的说了声:”王老大人,这里是某的私宅,不是议事的东华厅,没必要那么正规的。。。。。。“
“殿下,礼不可废,你身为汉王,一国之君,这臣下见君,哪有不行礼的说法?”王老头儿虽然迂腐,但李承宗也认为这老头儿也有可取之处,那就是老头儿身上有少见的文人风骨。但这礼法?李承宗可不喜欢,有这套礼法在,李承宗想跳出封建圈子玩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根本不可能啊。
“好了,好了,王老大人,说说你找我啥事吧?”还李承宗觉得是开门见山好了。
“殿下,你出身高贵,又是个有大志向、有大报复的英主,偌大的齐鲁之地也被你打理的井井有条,然老臣在周游您治下青莱二州之后,有些话实在是不吐不快。。。。。。。。”王绩看了下李承宗然后说道、
“嗯?难道我哪儿做错了,请老大人指正,放心,我不会因言治罪的。。。。。。”李承宗虽然心胸不怎么大,但是他也知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的。
“那,那老臣可就说了,老臣要说殿下的错事,这首先第一件错事就是乃是教那些黔首识文断字,还是那种缺胳膊少腿的字!”老头儿这张嘴够毒啊。
李承宗听了一愣,还以为是什么地方做得不对,没想到他竟然说得是这件事。当初李承宗巧遇苏烈苏定方,然后聚拢流民,在他拿出简化字和汉语拼音的时候,没人反对啊,噢,他现在明白了,感情包括老苏在内都是文盲啊。
看到李承宗愣住的样子,老头儿仿佛很是得意,得意洋洋的说道:“殿下,关于这个,老臣也听说了,你当初是苦于身边没有识字的人,因此想让所有人都识字,这个初衷是好的,但做得事情却是错了!”
李承宗决定耐着性子,继续听着他说,看老头儿能说出一番什么道理来。
“老子曾曰: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此时老头儿闭着眼睛,摇头晃脑地背着圣人之言,“孔圣人也曾言:是以圣人之智,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在把老子和孔子都搬出来之后,老头儿的眼睛一下睁开,似乎精光闪闪,盯着李承宗继续道:“殿下做事只在乎结果,却不遵从圣人之言,此大谬也!”
听到这里李承宗心里这个冷笑啊,王老头儿,你还以为我真的是原来的那个李承宗?这愚民政策的危害,老子比你们这些家伙可知道的多了,同一个政权,一个朝廷要是视臣民为草芥,臣民视之如寇雠,愚弄百姓,那必然终得恶果。如果是一个正常的统治者,要做到既畏威又怀德并不难,无非是成本,效益等方面的考虑,不会缺德地把他的民众、劳动者仅当成会说话的工具的。
这还是首先第一条,那第二条呢?李承宗很想知道王老头儿能说出啥来?
王老头儿颤巍巍的继续说道:”开民智已是不该,孰料你还教他们缺胳膊少腿的字!老夫知晓殿下这简化字能自成一体,可殿下可知道,正因如此,你这样做才会大祸临头,从此与那至尊龙椅失之交臂啊。”
这王老头儿是咋知道简化字的呢,说来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