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美味都市探险路-第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经历过那一路上的风沙尘土之后,郝东就觉得这地方果然像是不可思议的天堂。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竟然也能发展出这样规模的一座城市。
这里的水依然是以雪融水和地下水居多,坎儿井绝对是建设哈密的一大功臣。也所以这里的水从龙头里放出来也是冰凉的,带着高山上特有的寒意。
而且水里含钙质比较丰富,水质很厚重也很燥。
郝东这一路过来,充分的体会到了这一点。同样是水,这里的水在身上停留的时间不会很长,也不会像江南的水那样可以浸润到人的肌肤里。
反而是明明是水,却会让肌肤也跟着比较干燥。
好在他不是挑剔的爱美小姑娘,这点程度的干燥,比起整天跟糖尿病了似的口渴,几乎就可以忽略了。
到了这里落下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洗澡。
这一路过来明明也只是窝在车里,而且因为温度不高也没怎么出汗,但身上就是各种不舒服。仿佛一路上那些沙尘都钻进了皮肤里一样。
郝东痛痛快快的冲了十分钟,再打上沐浴露洗发水又把自己揉了刻把钟,这才终于有了清爽的感觉。
结果才从浴室里出来,他就闻到了一股子甜香。跑到床边一看果然,一个切好的大哈密瓜就摆在窗台边上的茶几上。
不过说是一个,里头有一大半已经是瓜皮了。显然在他洗澡的期间,小戚爷一点儿也没浪费时间,先自己解决了不少。
这会儿也不知道他跑去了哪里,屋子里就郝东一个,郝东也就没了顾忌,身上还只围着条浴巾,一手已经抄起一片哈密瓜啃了上去。
虽然不是那天吃到的那种整个都仿佛化了一样的熟透的哈密瓜,但新鲜的这种果肉爽脆,依然甜的跟蜜一样,虽然是不同的口感,味道确实一样的绝赞。
郝东啃完一块意犹未尽,刚拿起第二片,房门却咔哒一声开了。他立刻扭头去看,果然是小戚爷回来,并且还拎着一个兜子,里面满满的一兜白葡萄。
白葡萄并不是真的完全白色,而是带着一点点绿,也是本地的一大特产。
郝东手上还黏糊着,衣服也还没穿好,一边舔手指一边盯着戚绝手里的口袋,浑然不觉有什么不对的。
被他这么坦然的盯着,戚绝反而觉得自己有些不好了,立刻闪身进了浴室:“我洗一下这些葡萄,一会儿吃。”
………………………………
158。 搅团
小戚爷的葡萄一洗就是半个钟头。
郝东也终于意识到了什么,衣服是早就穿戴整齐了,可也没了胆量去浴室里催小戚爷出来。
戚绝是第一次有这种情感体验,郝东这个记忆不全的其实也一样。俩人都有些尴尬,不知道应该如何相处。
不过不管如何,俩人的想法本质上并没有冲突,不是一个急于逃脱另一个死缠烂打的局面。
虽然有些害羞有些紧张有些不知所措,但没有想要拆伙的念头,这些情绪也就都变成了带着一丝丝甜蜜的负担。
戚绝最终还是调整好了情绪,带着一兜子反复洗的干干净净的葡萄走了出来。那会儿郝东已经穿戴整齐,长袖长裤的,一点儿也没有引发人旖旎联想的可能了。
哈密也有不少可看的地方,不过他们在这里耽搁的时间也已经不短,再多逗留只怕戚承能追上来。
所以也就是歇了一晚上,主要是补充了不少哈密瓜和葡萄,还有一些其它的水果,第二天就继续上了路。
不过当然,既然已经来了,一路车子开过去能顺道路过一下的地方戚绝也没省那点汽油跳过去。
木卡姆文化广场和回王府全都绕着转了一圈,当然待的时间最长的还是瓜果市场。
不过这里实在是水果太多,又正好是七月份上果子的季节,其实哪儿都像个瓜果市场。他们的车子一路开一路买,不知不觉间竟然就出了哈密。
一旦离开了人文聚集的环境,西北大漠的空旷和粗犷再次扑面而来。路两侧很快就只剩下大片大片一望无际的戈壁,土黄色的坷拉地一直蔓延到地平线。
为了赶速度,戚绝临时上了一段高速,外表破破烂烂的小面包混在来往车队里倒也并不太扎眼。
反正他们这会儿往星星峡走,正好是向南,顺便戚绝就带着郝东也去看了一眼魔鬼城。
雅丹地貌郝东也听说过,魔鬼城的大名更是因为各种小说里的渲染而透露着十二万分的神秘。一听说还能看到这个,郝东隐隐就有些兴奋。
不过实际上真正开放给游客可以看到的部分只是最外围的那些。毕竟这种地方越是深入内部地形就越复杂,也就越容易出事儿,是绝对不会放人随便进去的。
但即便只是外围的部分也足够郝东目瞪口呆。
这一路过来所见都是茫茫戈壁,并且因为绿洲城市很多,“大漠”的概念并不明显。然而这里放眼望去,埋着那些常年被风沙侵蚀的土丘的,正是连绵起伏一眼望不到头的沙漠。
黄沙堆的结实,踩上去并不会陷落的太厉害,但脚下沙粒往坡地滑动的时候确实能感觉得到那种巨大的牵引力道。
不难想象一旦大风刮起这里会是怎样的景象。
如今车子上都有卫星定位,尚且每年都还有人在这些地方迷失,在过去历史上那几千年中,不知道有多少的西行志士被这里的黄沙掩埋。
说来当年玄奘法师能从这里一路抵达天竺取回真经,确实是令人吃惊的壮举。
抛开这些感慨,那些被风沙侵蚀而成的高大土丘确实也值得一看。
所谓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那些马牛羊甚至猪八戒,在近处或许也就感觉不过如此,但略微跑远些再回头去看就会发现,实在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那可不仅仅是形似,甚至还能感受到那种纤毫毕见的灵活神态。
郝东看着看着就觉得心里有些发寒:
这要是闯进去了,大半夜的时候出不来,那天寒地冻还说不定会在风沙尘土中间看到“人”,大声求救那“人”却只是冷冷的的看着你的架势,可不是跟恐怖小说一样一样的么!
魔鬼城面积都不小,不过能开放给游人看的地方有限,不多会儿车子就绕过了这一片,这回就是直直的一路往东直奔星星峡打算出疆了。
郝东还沉浸在刚才看到的景象里,他的手机戚绝已经早就给了他,这会儿里头拍了无数的照片,他正在一张张的翻看。
结果看了一会儿他就突然拍着戚绝的椅背趴了过去,把手机凑到前面:“这个上头是不是有个活人?”
他们的手机都是特别配备,摄像头的精度要求都跟专业摄影机靠拢,焦距也长,能拍到一里开外。
他给戚绝看的那张照片是随手拍的,当时都没注意,好像距离着他们两三百米外的一个土丘顶上,有人在冲他们招手。
这一段路又是笔直笔直不带拐弯的,人也没多少,戚绝开车很放松,就瞥了一眼。
这一眼他眉头就皱起来了:“放大些看看。”
郝东把照片放到最大,仔细一看,愣了:“是洛先生?”
洛先生全名洛清河,也就是能人。之前他给郝东他们捣乱了一场,走的时候偷偷的把自己一张简易名片给他们留在了车上,大概也就意思是乐意跟他们交个朋友了。
郝东他们手机的分辨率很高,虽然距离远人影很模糊,但大概的轮廓还是能看清。如果是认识的人,辨识出来并不困难。
郝东这一说,戚绝眉头皱的更厉害,把郝东的手机接过去仔细辨认了一会儿,这才不情不愿的点头:“应该就是他。”
也不知道这人怎么想的,怎么就像跟着他们似的?
郝东倒是没多想,他直觉这人应该跟戚承没什么关系,自然也不会感到太紧张。
只是之前闹的有点厉害,想到这人还在他们附近,搞不好什么时候就会出现一下,他也有些不舒服。
不过不管他们再怎么担心,这人要跟他们也似乎有点没办法躲开,也只能顺其自然了。
沿途不停顿下来的话,这一段路开的还是很快。渐渐的,道路两侧荒凉的景色又有所变化,人和车也渐渐多起来,这就是越来越靠近星星峡了。
星星峡其实就是个关卡隘口,把守着出入西域的大门。这里曾经有过壮烈的革命故事,至今仍有“西路军魂”的石雕纪念碑矗立在附近的山顶,默默讲述着当年的艰辛。
星星峡镇在这十几年里发展的很快,小镇有大量新的建筑群落,但由古至今的建筑也不少,随便走走就能看到很多具有维族特色的圆顶土屋。
从这里的收费站出去就是甘肃的地界,郝东站在路边突然就有了感慨,就仿佛自己用双脚走过了这片土地一样。
这里的富庶和苍凉对比太过鲜明,就像那些白墙彩瓦坐落在戈壁绿洲中的建筑一样,令人无法不印象深刻。
像是能感受到郝东心里的不舍,戚绝过来揽住他的肩:“以后有机会咱们再来。”
他其实自己也感觉得到这种震撼。
以前过来这里从来都是飞机直达,这其实也是他第一次自己驾车跑了这么一段。
那绝对是跟在天上飞完全不同的感受,万里戈壁,处处都在衬托着人类的渺小,却也处处涤荡着奔跑在这苍茫天地间的人的神与魂。
所谓洗礼大抵也就是这种感觉了,这里的自然存在感太过强大,让人无法不心存敬畏。
为了这种感受,俩人特意在星星峡吃了在这片土地上的最后一顿饭。
羊肉汤羊肉抓饭,还有一大盘的搅团。
前两样是郝东他们点的,最后那样则是店老板推荐。
大概这里是两省的交界处,甘肃的饮食习惯在这里也有混杂。搅团这种东西就不是本地吃法,而是从甘肃那边流传过来的。
搅团这名字对于外地人可能会感觉十分奇怪,但实际上那就是一种接近杂面糊糊的面食。
搅团搅团,顾名思义,重点肯定是在这个“搅”字上。
玉米面高粱面小米等等各种杂七杂八的面混在一起,起一大锅热水,把这面糊糊下进去,慢慢的搅动直到它渐渐黏稠。等黏稠到了一定程度,搅团就制作完毕。
这其实就有点类似面粉过水成面筋。
店老板会有这个把握向他们推荐,确实也是因为他这搅团十分地道,搅的圈数不下百圈,口感相当的劲道有嚼头。
搅团这东西虽然工艺流程比较简单,但贵在需要下功夫去做。而且吃法很多,根据不同的口味需求,可以搭配不同的汤头。
郝东他们本来就已经要了羊肉抓饭和羊肉汤,这搅团的汤头就选了素汤。
这地方虽然瓜果丰富,蔬菜种类却相对比较单一,原本郝东也没指望这素汤里能有多少料。结果等老板端出来一看,还真让他有些惊艳。
芹菜香菜西红柿韭菜甚至还有一点绿叶的空心菜,满满一大碗,淋着香油和红红的油泼辣子,撒着一层白色的蒜泥,还点了醋,光是闻味道就让人肚子里不由自主的咕噜噜起来。
里面的搅团还没断开,郝东自己拿筷子给它一点点夹开,手里就能感觉得到那粉团反弹回来的力道,果然是十分的有韧性。
等一口搅团下去,浓浓的辣味儿混合着高汤的鲜味儿和各种蔬菜或爽脆或清甜的口感,立刻就让嘴里热火起来。
这样爽口的汤,搭配上搅团本身劲道的口感,果然是让人吃了一口就停不下来,很快就连汤带水全都稀哩呼噜的吞咽了下去。
是难得畅快的狼吞虎咽感受。
郝东很快就做出了决定,手抓饭和羊肉汤打包,这搅团再荤素浆水的各来一份!
对此戚绝完全没有任何反对的意思,他也觉得这种面食真挺不错。不过他唯一有点担心,万一喊的太多吃不完,这个东西一会儿要是也打包,那会不会糊?
只是等到新的一波端上来,他就发现自己白担心了。
荤素两种的还好,那一碗浆水搅团,浆水酿的时间足够,味道地道的不行。那又酸又辣又香又爽的口感,简直是开胃利器。
明明那么大碗的面疙瘩带着汤水一起灌了下去,却不会马上就觉得撑,甚至真的还能再吃下去一些。
不过虽然感觉上胃口完全还能再对付一碗下去,俩人终究还是不敢多吃了。那碗可不小,一个也有他们脸那么宽,整整两大碗,回头估计一定会涨。
结果最后还是给打包了一下,把剩余的搅团都带上了车。
………………………………
159。 刀削面擂台
郝东他们如此捧场,那老板也是乐的不行,给他们打包的时候硬是又多送了他们半斤搅团外加一份浆水,直嚷着让他们路上吃:
“这一路过去,我敢说就是甘肃境内,也没这么地道的搅团!”
脾气爽快的人通常都容易交到朋友,郝东对这老板印象十分不错,最后拿了人家的名片才上了车。
这里是出入疆的要道,来往的车辆算得上是络绎不绝。不过从这里出去之后,如果一路往西,那么很快就会在各条岔路口分开,渐渐的车流就会变成稀稀拉拉的单行客。
但如果是往东,情况就会比较不一样,毕竟往甘肃这里过来,人口密度是上升的。
过了星星峡隘口,虽然路边依然是黄土连天大漠戈壁,但车道上确实不再那么空旷。时不时就会有往来的车辆擦肩而过,甚至还能看到不少私家牌照的车子。
那都是自驾来这一线旅游的,甚至有人在车里就在拍照,长长的大炮架在车窗上,沿路不停的拍摄。
因为计划里要拐去敦煌,所以戚绝就打算抓紧跑去玉门,争取起码晚上能在那里过夜。
玉门这地方名字历史上来说也算是赫赫有名的地方之一,“春风不度玉门关”更是家喻户晓的名句。不过玉门市离玉门关还有些距离,相比较来说这里离嘉峪关还近一些。
郝东他们到了玉门市,第二天要去看敦煌的话,还得再折返回西边一点儿。
不过因为公路是直达的,与其绕去各种不方便的小镇上,还不如直接去玉门。
虽然这一路还没能看到鼎鼎大名玉门关,嘉峪关也还没来得及走到,但沿路跑去汉长城遗址之类的还是能看到。
不过经年累月的风化侵蚀,那遗址也不过就剩下了一点点黄土堆砌的断墙,在风尘中供往来游客凭吊怀古而已了。
玉门市发展的还算不错,这里虽然条件艰苦,但水资源还算丰富,也有强大的风力发电站,更是东西往来的必经之地,经济建设的基础也就有了。
何况这里历史文化积累十分丰富,并且在新中国诞生的革命历程里也起到过关键性的作用,当年玉门油田可是中国最大的油田。
这些沉淀起来,造就了如今玉门市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所以这里在整个大西部来说,也是发展的很不错的一个地方。
离着市区还很远,路边就已经出现了繁茂的夹道树,郁郁葱葱。而远处则是大片大片人工开垦的经济作物区,绿油油金灿灿黄澄澄的,显然生长的十分欣欣向荣。
如今正是初夏万物兴盛的时节,那些无人管的野地里则更不得了,一眼望去赤橙黄绿青蓝紫白大片大片的野花正开的如火如荼。
郝东觉得自己这辈子大概都是第一次一次性的见到这么多不同色彩的花同时开放,一时间眼睛都有些不够看了,心情也不由自主的跟着高扬起来。
他是真的没想到,能在这里看到这样漂亮的景象。
和大漠高原的空旷粗犷不同,这里的花木居然点缀出了一点儿精致,在这整个都还是黄土漫天的环境里,愈发的让人感觉难得。
不过很快他的注意力又被转移,沿着公路散着零零碎碎的住家,不少人家都养了好些绵羊。
这个时节差不多是剪羊毛的时间,一只只圆滚滚的绵羊被剪了毛之后看起来和山羊都有点像。不过没有犄角也没有胡子,尾巴也是扁圆的一片垂在身后,不至于让人认错。
而羊群里除了成年羊,还有很多的小羊羔。大羊颜色很多,羊羔颜色也是各种各样,白的淡咖啡色的深褐色的,一只只都活泼的很。
那毛发打着卷儿,仔细看都仿佛能看到毛管里透着光一样的通透。怎么看怎么嫩,让人心里不由自主的就发痒,恨不得能去抱一抱。
也有小孩儿就这么抱着小羊羔走来走去,郝东在车上也不能下去,看的眼睛都快冒火了:明明自己好像也不是绒毛控,但是这些小东西怎么就那么的讨人喜欢呢!
好像察觉到郝东的状况,戚绝从后视镜里看了一眼,嘴角又弯了起来。
因为是一路向东,时差在渐渐的被追过来,天黑的时间也在向着正常的钟点靠近,抵达玉门的时候天色已经暗了下来。
玉门市区面积不大,戚绝原本只打算找家看起来干净些的旅店住下,结果开着车刚进铁人路,就发现前面十分热闹,人群围了能有半条街。
好在这里的路有着大西北的共通点,宽阔空旷,很难堵上。戚绝放慢车速开过去,很快就发现原来是有家面店在搞刀削面擂台赛。
要说刀削面,山西的肯定最出名,这家店老板就是山西过来的,自认刀削面手艺在这里是一绝,尤其是结合了甘肃这里本地的驴肉工艺,他家的酱驴肉卤汁刀削面一向十分受往来顾客欢迎。
做出了一番名堂之后,这位老板也是个爱热闹的,又正好打算推广新品,于是让郝东他们赶上了他今天在店里搞活动。
擂台的主题是所有来客都可以挑战店老板的刀削面手艺,跟老板比试下谁的刀削面削的更地道。获胜的人可以免费在店里吃一个礼拜,不管吃什么老板都报销。
虽然基本上没人觉得自己能挑战过老板,但可以白吃一个礼拜还是蛮大的诱惑。而且老板还承诺今天只要来参与的,无论胜负,都能预先领到一份试吃的酱面烧。
这是老板自己独创的面食,面粉盒子里放了独家烹制的驴肉馅儿,明火烘烤之后再酱烧,软而不烂,酥脆却又一点儿也不硌牙,香味儿浓郁的不得了。
很多人在老板制作的时候就已经十分好奇了,可惜这东西才面世,还不公开卖,只有参加今天的活动才能得到一份提前品尝。
之前已经有人拿到了开吃,纷纷表示那味道绝了,于是等郝东他们到的时候,现场的火爆程度正攀升到了一个高峰。
这会儿时间也差不多正好是临近晚饭的时候,虽然郝东他们有中午的搅团打底还不是很饿,但是空气里弥漫的酱面烧和刀削面卤汁的香味依然十分的勾人唾液分泌。
街上难得围了很多人,戚绝也开不快,反而让郝东从车窗里就把外头的情况看了个清楚。
那擂台说是比试削面技术,那就真的是单纯比削面。
刀削面的面团制作是很有讲究的,水面配比和揉制发饧的时间都有要求,稍有不足就容易削的时候黏连不断,那就完蛋了。
这就对师傅的手艺很是有考验,不仅要有足够的力道和耐性来捶打面团,在各种调面饧面的细节上也必须有足够的经验来把握。
考虑到一般人未必有那个本事做出真正好的面团,所以老板全部提供了自己店里已经制作好的面团,参加活动的人只要上手削就行。
而削完的面肯定不能就这么丢着浪费,所以每人要求削的量都是一定的,然后由店家提供卤汤和浇头,自己削的自己吃,味道好不好,全看自己如何表现。
这样的参赛条件自然也十分吸引人,所以尝试的人数量也不少。不要说围观群众,就连郝东这个路过的都有些跃跃欲试。
毕竟外行人或许看不出来,但他一眼就发现这师傅的面团都发的很到位,准备的削面工具也是十分的合格,就算是从来没做过刀削面的普通人,也基本上没有人削不起来的。
当然,外行做这个,虽然能削起来,但具体出来的结果就各人各样了。那面条有的成了丁儿,更有的能有半公分多厚,要煮很久才能煮透。
但这一点儿也不能打击到大家的积极性,每个人都玩儿的很开心。
眼看着天色暗下来,那老板大概也是打算要收摊了,终于亲自上阵表演。
所谓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一个白白胖胖的面团轻轻托在那老板左手里,就看他右手依然是轻轻的抄起那把弧形削刀,看准了面锅的位置,突然间就动作起来。
顿时众人就觉得眼花缭乱,眼前只觉得寒光阵阵,那洁白的面片儿就一叶连着一叶接连不断的往锅里飞去。
据说快手的师傅做刀削面一分钟能削出两百多刀来,郝东没有点,但觉得这位师傅的手艺应该也是差不多了。
相比较大师傅店老板的技术,刚才那些得凑在锅边才能把面正常削到锅里的食客们的技术简直是惨不忍睹。
不过大家都心服口服,也没人觉得有多丢脸,反而纷纷围在那里,看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