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梦幻初唐-第1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你要说海瑞当了一辈子官都干了些什么没有,政绩平平,没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要说有也就是他今天怼了这个,明天怼了那个,除了怼比他官大的弄来了一个青天之名外,他并没有带给百姓什么实惠的,反倒是自己在诸多排挤之中官越做越大了
所以,武元庆是很讨厌那些所谓的不畏强权的官员的因为真正做事的人不会摆出一副不畏强权的态度了
因为你要想做事你是不可能得罪上官的,得罪了上官除了得来一个名对做事一点好处没有,反倒全是坏处
所以不畏强权的官,不是一个好官,在他们心里名声比做事重要
你像老头怼了这个怼了那个,连皇帝都怼了那么多次,但老头人家赢来的是铮臣之名,而不是清官之名因为老头从来不会拿自己的贫穷说事儿,当然老头也不可能穷,光俸禄食邑就够他一家过的好的不行了而且老头人家怼人是说理的,不是为了怼而怼的,不是就光逞了嘴皮子利索
所以老头才看不惯属下权万纪,李仁发的所作所为屁的证据都没有,就弹劾宰相处事不公,办事有私,这就不是在办事,而是拿着攻讦当正直,是在邀名买直
皇帝让赋予你们弹劾的权利是为了警醒朝臣的,可你们倒好仗着皇帝的恩宠放纵,谋的却是想借此升官的私利,这种玩意儿就不能用
听了魏征的进谏,李世民就把权万纪等人给治罪了
这次儿子李恪被弹劾,李世民想到权万纪就想到了当年旧事,就想到魏征对他的评价以告发别人当做直言,以进谗言当做忠诚,然后李世民对权万纪就厌恶的不得了
于是就有了“长史权万纪事吾儿,不能匡正,罪当死。”这句话出口
皇帝心里已经把权万纪看成了死人,要弄死这个只会瞎告状乱钻营的家伙
但不得不说,权万纪这种人的做事方法还是相当得人心的不畏权贵这个头衔不但是普通百姓喜欢,一听到就觉得这样的人肯定是个好官,就是朝中的许多大臣也喜欢这样的人,尤其那些自诩自己公正,正直,所作所为都是为了正义的大臣
侍御史柳范正是这样的,否则他也不会得到吴王李恪游猎踩踏了农民的庄稼就急匆匆的上书弹劾了
听到李世民要弄死权万纪,柳范的正义感就爆发了,硬杠皇帝说“房玄龄辅佐陛下,陛下你那么信任他,那么觉得他说的话有道理,但房玄龄劝说陛下你不要游猎你都没听从劝说停止游猎,既然房玄龄劝说陛下你都没听,你怎么能因为权万纪劝说吴王吴王没听,就要降罪于权万纪呢,这不公平“
柳范脖子也很硬,直接就说皇帝你这人不行,你这是搞双重标准,并且隐晦表示你要是因为这个弄死权万纪,你是不是也要降罪给房玄龄啊因为他也没起到该起到的作用
这话直接把李世民怼哪儿了,让他无言以对
因为柳范说的占理,哪怕李世民罪责权万纪并不光是现在的这一档子事儿,但只要李世民没法把理由说出口,那柳范说的话就是在理的
李世民呢又真的是不好说出理由来,因为一切都是他的猜测,他认为又是权万纪在里边捣鬼,是权万纪把吴王的事情捅到柳范耳中的,可他没证据
那他就不好用这个理由降罪,可用权万纪没有辅佐好吴王李恪,没有尽到一个长史该尽的责任这个理由来治罪,柳范的话又说的很在理,让他没法用这个理由治罪,否则他治罪了权万纪,却不治罪房玄龄那就是不公,是偏袒,是自己打自己脸
堂堂皇帝,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皇帝,竟然拿一个小小的权万纪没有办法,还因此被侍御史怼的有些灰头土脸的,不得不说李世民这个皇帝当得挺憋屈的
这也是圣君所不得不面对的事情,那就是要碰上权万纪这种把自己捯饬的很光鲜,很正直,名声相当好的人,哪怕你明知道他心里不正,可拿不到证据你就没法动他们
不然,你动了他们就是给自己拉黑,败坏的就是自己的名声
………………………………
第五百三十章 文官的尿性
权万纪毫发无损,皇帝还下旨褒奖,并且申斥吴王李恪,让他多听权万纪的教导
得知这件事的起因,经过以及结果后,武元庆在心里心疼了自己岳父好几分钟
当皇帝当成这样真是憋屈死了
历朝历代皇帝当得最舒服的还得说是明朝的前两位皇帝,准确的说是建立大名的淮北布衣朱元璋,还有他儿子,通过靖难干掉了侄儿登上龙椅的朱棣
这两位,尤其是朱元璋,当皇帝不要太爽
这个爽不是说过的多好,而是过的多随心
老朱天生就讨厌文人,因为他自己就是从大字不识一个的布衣崛起的,所以他不觉的文人有多厉害,而且从下层上来的老朱是见多了文官贪腐不作为的尿性,所以对于士人,对于文官,老朱一直都是戒心十足的
所以,老朱给大明朝制定的律法里就严格规定了凡是生员,就是记录在案的读书人不得议论时事政治,违者杀掉凡是官员贪污的一经发现剥皮充草
老朱可不嘴上说说,那是说干就干的
在朱元璋一朝,被砍的文官不知凡几,被杀掉的读书人也不知道有多少甚至于文官每天上班都跟上刑场一样,早上出门时候要和家人告别的,生怕一去不回了
不得不说,老朱这人是很有先见之明的,也深知读书人的尿性的
在朱元璋一朝,文人从不敢蹦跶,结果老朱死了以后,他孙子朱允炆继位,这位是个儒家门徒,所以很听文官的话,上台没等坐稳位子,就被撺掇着削藩
这位别看对文官好的不得了,完全是言听计从,可对他的叔叔们却是相当很辣的,削藩开始后,就搞死了好几个叔叔,弄得其他人人人自危,然后他四叔朱棣不甘引颈就戮起兵靖难
打仗这种事怎么能是靠文人就大胜的,他们耍耍嘴皮子还可以,于是大好的局面三败两拜之后,朱允炆丢掉了江山,让他四叔给干掉了
朱棣跟他爹一样,对文官很一般,不过杀心倒是不如他爹那么大,可文官士子照样被压得死死的
然后朱棣死后,文官就迎来了春天,也基本至此开始大明朝就开始朝着夕阳西下踊跃的进发了
历朝历代都是如此,一旦文官成功把武将压下去,让文官的话语成了朝中唯一的声音后,这个王朝基本也就该结束了
明朝的皇帝被文官压得话都出不了皇宫,没办法只能打破了他们老祖宗朱元璋的祖训,让太监出来掌权平衡文官
到这时候太监干政成了常态,士人生员议论朝政也成了常态
明朝的文官士人很会玩的,尤其到了中后期,要么和太监搅合在一起成为阉党得瑟一时,要么就是骂太监,骂皇帝,踩着太监,皇帝一步步名满天下然后升官发财
明朝时候南直隶文风最甚,考取的进士当官的人也最多,然后南方呢也最富裕,而最富裕的人里又绝大多数都是官员,或者前边是商人后边是官员
为什么明朝海禁难开呢,因为南方海边玩走私的基本都是地方大族,在朝中有着千丝万缕的官员背景
可以说明朝除了开始的朱元璋和朱棣,之后皇帝手下的官员是一边骂着太监皇帝装清廉刚正,一边私底下是大发横财,挖着大明朝的墙角
文官不要脸,论起来大明朝绝对是数一数二的
不过通过扬名天下升官的可不只是明朝的文官,在宋朝也有不少的,最出名的就是王安石了
这位临川先生,从考中进士到成为宰相用了二十多年,这个时间按说差不多也就是一个官员正常升迁当宰相所用的时间,本不应该说奇怪的,也不能说是靠的名望成为的宰相
但对于王安石来说还就是这样
中进士的十五年后,王安石也才只是一个度支判官,官职算起来差不多也就是个五品官,官职不高的然后他到京城述职,给皇帝上书说请求改革皇帝没同意然后皇帝对他的才能还是欣赏的,所以多次委任王安石以馆阁之职,嗯这个馆阁之职就是像包拯的龙图阁大学士等等差不多的职位,是虚衔级别不算低
然而王安石看不上虚衔,他想要实权,所以每次都拒绝了,这就搞得士大夫们还以为他是无意功名不想当官呢,对王安石是推崇备至
然后又让王安石修起居注,王安石又是多次拒绝后才接受,一来二去名望天下都知道了,士人们说起他来那都是交口称赞
五年后,王安石老娘病故回乡守丧,宋英宗继位后,屡次征召王安石赴京任职,他均以服母丧和有病为由,拒绝入朝。
又六年后,王安石直接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第二年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王安石成为宰相,天下士人官员的表现可以用喜大普奔来形容
王安石虽然没有骂皇帝,没有骂太监,但同样用屡次拒官来培养了自己的名望,方法不同结果却是一样的,都是成为了大官,一朝权柄在手
所以有人形容说王安石养望三十年,一朝为相天下敬服
当然王安石和那些光是想着博取名望升官发财的人不同,王安石是却是想施展抱负,治理好国家的但所用办法却也是差不多的
可惜,王安石是一个不懂循序渐进的人,当上宰相主持变法没多久,就搞得天怒人怨被人给赶下了台不但如此还引发了长达十多年的当真,革新派和守旧派轮番坐庄
新法的颁布几乎和朝令夕改没什么分别,最后什么好处都没有收获,反倒是百姓日子过得更艰难了
通过刷声望当官的,都特么跟道德人品行走鉴定器一样,对于普通人,官员是如此,对于皇帝也是如此
只要和他们不一致,那你就是坏人,你就不是好官,不是好皇帝
这种人哪怕坏的流脓,但只要没证据,他的名望还在,你任何人动他你都要好好考虑下后果,皇帝都特么投鼠忌器
就拿王安石说,要不是他的改革弄的天怒人怨,守旧派的官员绝对没办法把他搞下来
拿权万纪来说,皇帝没有切实的证据想治他罪,都被下边的官员给顶了,还顶的他没话说,不但最后收回了出发决定,还憋着恶心要褒奖他
当然这也是因为皇帝是李世民,这要换成朱元璋,朱棣,早特么砍了孙子了
可谁让他是李世民呢,再憋屈再恶心也得忍着
………………………………
第五百三十一章 总想要的更多
十一月李世民巡幸怀州,这怀州所辖差不多就是后世的焦作一带,这里有几个地方风光是极其漂亮的,像青天河,神农山,覆釜山也就是后世的云台山等
青天河流域有北魏摩崖石刻以及官道,神农山是西晋女道士魏华存修道四十二年的地方,被称为“四大天书”之一的《黄庭经》也是在这里写就的
覆釜山在不少神话传说中被称为盘古山、女娲山、五行山,不成器的阿斗刘禅乐不思蜀的死后被也是被埋葬于此
这三个地方全是风景优美的地方,峡谷,泉水,瀑布各式奇观应有尽有
可惜的是李世民巡幸这里选在了十一月,风光虽然依然秀丽,尤其是下了一场雪,但雪景再美毕竟不如郁郁葱葱的春夏美景那般迷人
李世民估计也觉得冬天没什么好玩的,所以巡幸怀州也就很短的几天,月底就返回了洛阳宫
天冷了,洛阳救灾工作也基本告一段落了,损毁的民房该修补的修补了,缺粮食的该救济的救济了,而且天一冷下来,本就受到控制的疫病更是没多少了
于是遭灾的百姓陆陆续续的都从明德宫,玄圃园等安置地返回了自己家
人不能总活在悲伤之中,人总是健忘的,时间是抚慰伤痕最好的良药,等等等,反正一句话,虽然洛阳溢水淹死了七八千,病死了好几万,可几个月后的正月初一过新年,大家都把悲伤抛到了脑后,笑的开开心心的过了一个高兴的春节
皇帝也是,新年过的很开心,尤其是不在朝中,少了一多半朝臣,惹他不开心的人都少多了
只是开心了没多久,文官们就又开始给自己这个团体谋求福利了
文官们总是这样,种种诉求多的要命
这不嘛,上元节正月十五大好的日子,前两年因为泄露禁中密语被贬为同州刺史,一年后重新被任命为礼部尚书的王珪消停了每两年,这次就又上书给皇帝要求提升政治待遇了
他上奏称:“三品以上官员遇见亲王都要下车舆站立路旁,这不符合礼仪。”
李世民很不高兴,说:“你们随便自我尊贵,见到皇子不想行礼,这是在轻视我儿子。”
王珪这是给文官们谋求政治待遇的提升,尤其是对于三品以上可以位列卿相的人,自然很得文官们的支持,于是魏征就出来给王珪进行助攻了
特进魏徵说:“亲王们地位并列于三公,如今三品以上大臣均是九卿、八座,为亲王们下轿行礼,实在是不合适。”
老魏这话就有些强词夺理了,是,没错,按照大唐官员品级算,从三品的就是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这八卿,太常卿更高一点是正三品
要按古礼古制算,的确三品就是九卿了,可大唐的三公也就是司马司徒或者太师,太傅,太保,不管按周礼还是礼记里的三公定义来算,三公都是正一品的存在
这三公和九卿可是差了数个级别的,怎么能相提并论再一个,大唐的三公虽有设立,但却没有人获封的,能获封的也就是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这三个罢了,而这三个可不是三公,它们比三公还要差一个级别的三公对的是皇帝,而太子太傅等三个对的却是太子,不能一起论的
所以拿古礼的亲王并列于三公来套在现在用,完全就是强词夺理
亲王论品级都是正一品的存在,而朝中不管是郡王还是国公都是从一品的存在,第一个级别,你凭什么要亲王和你臣子平等相待
要说王珪,魏征他们不懂这个那傻子都不信,但他们却如此上奏了,不外乎是文官们不想再继续被亲王们压着,哪怕亲王们也就是能在身份上压他们一头,让他们先行礼,文官们也是不愿意的
想提升自己的话语权,首先要做的就是提升自己的政治待遇,这就像后世的官场一样,哪怕还没升到处级,但能享受处级待遇也是一大进步,有了这个待遇,再想上一步到处级那就容易多了,起码很多时候轮着排也该轮到的
所以王珪提建议,魏征帮腔,为的就是让自己先享受和亲王们平等的政治待遇,起码见面的时候不能给亲王们行礼
因为要是大臣见了亲王要行礼的话,那在面对亲王的时候,说话腰杆都不硬,可要是大家是平等的地位,那面对亲王起了冲突的时候就可以不落下风义正言辞的呵斥应对
李世民不愿意让自己的儿子连这点特权面子都没有,因为臣子就是臣子,你作臣子的怎么能和天潢贵胄的亲王平起平坐,那不显得我儿子太没面子没身份了吗
李世民淡然的看了王珪和魏征一眼说道:“说:“人的生命长短难以预料,万一太子遇到不幸早亡,谁能知道哪个皇帝他日不会做为你们的君主?怎么能轻视他们呢?”
魏征回答:“自周代以来,都是子孙相承,不立兄弟即位,这是为了杜绝庶子觊觎皇位,堵塞祸乱的根源,此是治国者应当深以为戒的。”
前边王珪,魏征一起怼皇帝的时候,武元庆钻在后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吃着欢乐,反正他们争得是政治待遇和武元庆没关系,而且武元庆别说见了李泰,李治他们了,就见了李承乾都从没下去侍立一旁的再说今天可是正月十五,皇帝赐宴吃喝才是正事管那么多干嘛
本来觉得和自己没关系的,可听到皇帝和魏征最后一句对话后,武元庆觉得有些话如鲠在喉不说难受了
因为李世民说的话在原本历史上是真的应验了,当然不是因为太子不幸早亡,可也差不多,太子不贤还不如早亡呢
李承乾因为兄弟李泰的竞争,以及他老子对弟弟李泰的纵容,让李承乾到了后边堕落了,甚至该起兵造反,虽然最终没被砍了可也贬为了庶人最后继承皇位的是晋王李治
所以李世民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
………………………………
第五百三十二章 最怕的就是万一
这段话应验了,后边的安知诸王他日不为公辈之主!何得轻之这话也是应验了,正因为原历史上李世民听了王珪魏征的话,让三品以上的大臣和亲王地位变得相等,见了亲王不行礼,搞得李治当上皇帝后在大臣面前威信都没多少
尤其是在他舅舅长孙无忌面前,长孙无忌仗着拥立之功近乎于把持朝政,在朝中一手遮天
所以魏征说的自周代以来,都是子孙相承,不立兄弟即位,这是为了杜绝庶子觊觎皇位,堵塞祸乱的根源纯属扯淡,世事无常谁知道后边会发生什么事情
再次举个明朝的例子,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刺人掳走,当时的皇太子朱见深也就是后来的明宪宗才刚刚两岁,还是个吃奶的娃子
皇帝被敌人捉了,太子又是小奶娃,国难当头国不可一日无君,小奶娃肯定是没法当这个皇帝的,于是于谦等人劝服太后立了英宗的弟弟朱祁钰当了皇帝
这就是特殊时期特殊处置,事无绝对不能用一句子孙相承,不立兄弟即位就把这些可能给抹掉
明朝这种哥哥出事,弟弟继位的还不只这一个例子,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朱由检就是继他哥哥朱由校也就是木匠皇帝的班当得皇帝,没办法啊,他哥哥生了三个儿子全死了,他不当皇帝就没人当皇帝了,总不能让宗室当皇帝吧
当然明朝让宗室当皇帝的也不是没有,明武宗朱厚照,这位历史上最奇葩最独特的皇帝就没有后代,不是早夭,而是压根就没有最后他挂掉以后朝臣只能从宗室里边选了一个出来当皇帝
继位的是他的都不是他的兄弟,因为他老爹就两儿子,另一个还死了,所以朱厚照是根独苗,自己还没有留下子嗣,最后皇位便宜了他堂弟
所以,世事无常一切都有可能,什么子孙相承,不立兄弟都是扯淡,谁知道什么时候就特么有特殊情况发生了
熟知后世历史的武元庆实在是见多了这种情况的发生了,不光是明朝,在之前的宋朝这种情况也多有发生,宋仁宗三个儿子早亡,最后是过继的自己侄儿赵曙当得义子当了皇帝
然后到了宋哲宗后,这位皇帝又是儿子早夭,不得不把皇位让弟弟赵佶继承,这又是兄终弟及
如此种种,让武元庆对魏征说的子孙相承,不立兄弟是嗤之以鼻
真到了没办法的时候,别说子孙相承,不立兄弟杜绝庶子觊觎皇位了,就是特么宗室堂弟你都得立
于是放下啃了一半的鸡腿,武元庆站了起来,三步两步绕到了中央,长身施礼后说道“陛下,臣对两位大人的话不敢苟同“
“哦,是吗你认为两位卿家哪里说的不对“见武元庆站出来站到自己这边反对王珪和魏征,李世民高兴的很,笑容满面的问
“不是哪里不对,而是都不对“武元庆看了一眼黑了脸的王珪和魏征,然后笑嘻嘻的说道
“元庆你“王珪首先就怒了,武元庆可是他的晚辈,是他侄女婿的,竟然出来反对他,亏他一直以来总是帮武元庆说话呢
可王珪忘了,要论起亲近,李世民还是武元庆岳父呢
“不知道武功侯认为老夫的话错在了哪里“魏征倒是没动怒,而是一脸求知欲的发问到
“是啊,武元庆你给魏卿家,王卿家说说,他们错在哪里了“李世民乐的看女婿帮他冲锋陷阵,所以一脸配合的问道
“那臣就说说自己的浅见,有不对的地方陛下,两位大人也请见谅“武元庆先谦虚了一句,接着就开始了自己的陈述“王尚书说三品已上遇亲王于路皆降乘,非礼,魏大人也说诸王位次三公,今三品皆九卿、八座,为王降乘,诚非所宜当。可两位大人所说的礼都是古礼,用在现在是不合适的,现在亲王位列一品,九卿不过是三品,怎么能和亲王并列“
说到这见王珪一脸怒容张嘴要说话,武元庆赶忙继续说道“当然,宰相,九卿碰到亲王要下车这个的确不太合适,臣觉得不如退一步,宰相九卿碰到亲王用不着下车,但需要避让一下,这样三品以上的大人面子也有了,亲王该得到的尊重也有了“
“臣反对,这和为王降乘有什么分别“王珪终于有机会说话了,一张口就冲得很
但李世民淡淡看了他一眼,又斜了一眼魏征后说道“朕倒是觉得武元庆说的很在理,以后就这么办吧“
武元庆笑嘻嘻的拍马屁到“陛下圣明不过臣的话还没说完呢“
“哦,那你继续说“李世民赞许的点了点头,让武元庆继续发言
“刚陛下说人生寿夭难期,万一太子不幸,安知诸王他日不为公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