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梦幻初唐-第1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哦,那你继续说“李世民赞许的点了点头,让武元庆继续发言

    “刚陛下说人生寿夭难期,万一太子不幸,安知诸王他日不为公辈之主!何得轻之!魏大人答自周以来,皆子孙相继,不立兄弟,所以绝庶孽之窥窬,塞祸乱之源本,此为国者所深戒也臣对陛下的话赞同,自然对魏大人说的臣就不那么赞同了“这个才是武元庆要说的正题,所以武元庆表情郑重了许多

    “老夫哪里说错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是古训,难道不对吗“魏征沉声问到

    如果说之前关于下不下车的只是待遇诉求,只事关三品以上的官员的话,那立嫡立贵可就是全民社会的秩序传承了,大到皇位的更迭,小到每家每户家长,家业的承袭如果武元庆要敢说这个都是不对的话,那要挑战的可就是存在了上千年的制度,挑战的是天下所有人的底线了

    可武元庆又不傻,他没说自己不赞同,而是说自己不那么赞同在见大殿里不管是皇帝还是大臣们都脸色不对后,武元庆笑了笑说道“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话原也不算错,可就像陛下方才说的万一太子不幸,安知诸王他日不为国家之主当然诸位可能觉得嫡子不是只有一个,还有别的嫡子可以传承没错,现在的确是这样的,陛下嫡子就有三个呢,三个总不能都出问题对吧,可谁敢保证呢万一呢,这世上最怕的就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

第五百三十三章 实在话

    武元庆的话还没完,接着说道“再说,就算太子这一辈不会有问题,可谁敢保证之后的每位皇帝都能像陛下这样子孙众多,万一就恰恰有那么一位皇帝他就只有一个嫡子,这位嫡子还恰恰就出事了,那这皇位要不要由庶子来继承我想这是必然的,不由庶子继承难道还能由宗亲继承吗要是这样那是不是说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句古训就不是那么绝对正确的呢还有,万一要是再不幸一点,皇帝就是没有后代,那这皇位是不是就该兄弟继承呢要是不让兄弟继承难道还能给宗室吗我想这肯定不可能的吧那是不是说魏大人说的不立兄弟也是不那么绝对正确的呢“

    李世民都敢假设说一句万一太子不幸,安知诸王他日不为公辈之主,武元庆自然也有胆顺着皇帝的话继续往下假设,而且武元庆不担心李世民会因此生气,因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他都是在为皇家考虑,说的是正理,李世民没有生气的理由

    “所以,臣才认为亲王们该受到的尊重必须要有,不然要是亲王们和大臣们地位相当,那万一有个突发事情,需要亲王们有人要继承皇位,大臣们对这位新君的敬畏肯定不会太多,再万一一下,万一新君年幼,那保不齐就可能出现主弱臣强的情况,臣觉得与其寄希望于臣子的忠诚还不如平日里多让臣子对亲王们尊重一点的好“

    “诸卿以为呢“见武元庆说完了,李世民扫视一圈后问到

    还以为个屁

    下边一班大臣没一个说话的,心中却狂骂武元庆不是个东西武元庆前边的话都可以反驳,可后边那句与其寄希望于臣子的忠诚还不如平日里多让臣子对亲王们尊重一点,这句话就差直接挑明说臣子靠不住,说不准就能出一两个伊尹霍光了,这让他们还怎么反驳一旦反驳搞不好就被皇帝怀疑上了,谁敢

    到这里,王珪提议,魏征助攻的大臣对亲王的礼仪之争算是直接告吹了,很快宴会恢复了吃吃喝喝的本质

    等宴会结束后,武元庆被李世民喊到了后边寝宫

    “你和承乾一向要好,魏征说子孙相继,不立兄弟,对承乾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你为何要反对“李世民眼神纠结的看着武元庆,这女婿有的时候能让你恨不得弄死,有的时候做的事情也又很贴心,有的时候做的事情却又让人觉得很莫名其妙

    就像之前反对魏征就让李世民觉得莫名其妙的很,因为魏征说的一旦自己同意的话,那无异就能让儿子李承乾的太子之位更加稳固,照理说和李承乾关系最好的武元庆应该极力支持的,可偏偏这家伙却反对了,反对的理由还很充足,要说这家伙和太子闹翻了吧却又不可能,别说自己没收到这样的消息,就说武家每回有书信送到的时候,其中总会有太子写给武元庆的信就知道两人的关系是一如既往的好的

    搞不懂

    搞不懂就要问,李世民还是很有求知欲的

    “陛下,臣的想法刚才已经说了,臣不反对立嫡不立庶,可这得有个前提有嫡可以立才行,没有嫡子只能立庶子,要是连庶子都没有只能立兄弟而且就算有嫡子谁知道嫡子的好坏,难道明知道嫡子不成器也要立他吗,那不是拿着江山社稷开玩笑吗当然,这要让别的大臣听到了他们肯定会有臣子辅佐,皇帝不成器江山也不会有问题可谁能保证臣子就一定是好臣子,纵观历史,不成器的皇帝多了去了,坏臣子也多了去了或许王大人,魏大人是出于公心,但不代表其他大臣就也会出于公心,以后的大臣就会出于公心说句犯忌讳的话,这天下是陛下的,是皇家李家的却不会是臣子的臣子换一家皇帝依然能当臣子,皇家却不可能“武元庆还真是胆子大,想什么就说什么,说的李世民脸黑成了锅底

    尤其那句,天下不是臣子的,臣子换个皇帝还能当臣子,说的是裸的直接

    关键这话说的还很对,大唐朝中这样的人就不在少数,那些跟着李世民打天下的臣子就不说了,光说从隋朝反正过来的臣子,虞世南,裴矩,杜淹,这些已经死掉的文臣哪个不是在隋朝就受过皇恩当过大官的

    可以说大唐建立后一多半官员,尤其是文官,全是前隋官员他们前一刻侍奉隋朝后一刻就成了大唐的臣子,高官厚禄一如既往,甚至犹有过之

    而隋朝的皇族杨家呢,直系基本全灭

    “你说这些不怕朕治罪吗要知道你也是臣子“李世民眯着眼睛问道

    “呵呵,不怕“武元庆淡淡一笑摇头“臣不怕,因为臣是勋贵,是与国同休的勋贵大唐在才能有臣现在的生活在,要大唐没有了,臣这样文不成武不就的人也没机会再有现在这样好的生活了臣没别的追求,就想着让大唐能永远强大下去,让臣以及子孙能安稳的生活在大唐就好所以明知道对太子有好处,但臣还是反对了因为臣觉得让国家一直繁荣昌盛下去才是最重要的,什么嫡庶,什么不立兄弟真的没那么重要就算太子是承乾,可承乾要是个好太子,需要有那么多前提限制来帮助他稳固太子之位吗臣认为不需要而要是承乾不是个好太子,那就算有那么多条件限制,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臣相信陛下也一定会绕过或者打碎那些条件限制另择贤能当皇帝的而且臣认为如果承乾不成器,不让他当皇帝才是对他真的好,不然到时候他不但会误了大唐也会误了自己,就像杨广一样“

    李世民听完,定定的看着武元庆,半响方才展颜一笑挥手让武元庆离开

    武元庆刚离开,长孙就从屏风后边转了一出来

    “观音婢怎么看“李世民问道

    “臣妾觉得说的很实在,自家人才会说的实在话“长孙皇后笑道

    “呵呵“李世民笑着点头

    武元庆要听到长孙评价心中肯定会嘲笑,你是知道你儿子承乾的优秀,知道他太子之位稳若磐石才说这话的,要承乾不成器,你听到我说这些还能这样说吗估计早就求你男人杀掉我了
………………………………

第五百三十四章 皇帝的无奈

    官员,尤其是文官们其实不在意皇帝是不是贤良,他们在意的是皇帝是不是稳重听话

    要他们决定,他们肯定会想让皇帝做一个乖宝宝,就像庙里的菩萨佛像一样,什么都不用做,就那么坐在那里就好

    所有事情都交给文官们来做,皇帝就当个人形象征在宫里垂拱而治就好

    就像明朝后期一样,明世宗朱厚熜,明神宗朱翊钧这两位一样,深居后宫几年,十几年的不上朝的,一切都交给大臣们来做,那样的生活才是文官们的终极目标

    可惜这样的皇帝少之又少,多数时候都是君权和臣权的争夺

    皇帝一直想把权利攥在自己手里,大臣一直想让皇帝多多放权,历史基本一直都是这样的博弈妥协书写下来的

    就在礼仪之争过后的没多久的二月,从贞观六年李世民就下令让高士廉、黄门侍郎韦挺、礼部侍郎令狐德、中书侍郎岑文本勘正姓氏,修订的氏族志终于完成,上呈给了李世民

    看到成书后的氏族志,姓氏第一行李世民就怒了,因为这跟他的初衷完全相背离的

    他让这些人修订刊正氏族志是为了提高李氏皇族的地位,扶植了庶族新贵,压制旧士族势力,加强皇权的,可修订的结果还是世家门阀排在前边,皇族李氏排在了后边

    唐初士族,主要有四个地域集团,并各有所尚:山东士族尚婚娅,江左士族尚人物,关中士族尚冠冕,代北士族尚贵戚。

    江左和代北士族已经落没,关中士族说是士族,但更恰当的应该算是关陇军事集团才是,这里耕读传家的世家不少,但更多却是南北朝以及隋朝形成的军事集团

    隋朝皇族杨氏是关陇集团的旗帜,现在的李唐皇族也是这一集团的旗帜

    李世民自然不能针对自己的集团,而且关陇集团经过隋末的纷争也已经大不如前了

    李世民要面临的最主要的地域集团是以五姓七望为首的山东士族

    当然李家自称是出自陇西李氏,算起来也能归在山东士族里,但李家皇族的身份注定了他们和树大根深的山东士族是尿不到一壶里的

    李世民要修订氏族志,最主要就是因为山东士族山东崔、卢、王,李、郑等世家大族,喜欢自我标榜门第族望,恃其族望,耻与诸姓为婚“他们骄傲固执地进行着内部通婚,以保持高贵的血统。如按北魏以来的传统,清河崔氏与陇西李氏、范阳卢氏世代为婚姻赵郡李氏则与博陵崔氏世代为婚姻范阳卢氏与荥阳郑氏世代婚姻,陇西李氏与范阳卢氏世代婚姻,他们不屑与其他姓氏为婚。就连皇帝想给太子李承乾娶一个五姓女当太子妃都被人家给拒绝了

    有人说“此生所遗憾者,未能娶五姓女“,这可不是夸大,就连房玄龄,魏征都争相和五姓七家联姻的

    当然武元庆他们家也算,因为他娶的王子瑜就是太原王家的嫡长女

    当初求婚被五姓七望拒绝后,李世民曾说过“比有山东崔、卢、王,李、郑五姓,虽累叶陵迟,犹恃其旧地,好自矜大,称为士大夫。每嫁女他族,必广索聘财,以多为贵,论数定约,同于市贾,甚损风俗,有紊礼经。既轻重失宜,理须改革。“

    后来又有几次说起这件事,终于在贞观六年下令修订氏族志

    结果的是,高士廉、黄门侍郎韦挺、礼部侍郎令狐德、中书侍郎岑文本这些人直接无视了李世民的意愿,继续将“山东士族”中的博陵崔氏排为了天下第一

    气的李世民不解的质问“山东士族世代衰微,全无冠盖,实不解山东五姓为何自矜,而人间又为何重之?“

    被列为一等的是博陵崔氏崔民干,崔民干不过只是个黄门侍郎正四品的官儿而已,凭什么能排在皇家,排在开国勋贵前边

    关键他出身山东士族,是五姓七家里的博陵崔氏,这是李世民万万不能接受他排在第一的

    因为这和以前根本没什么分别,让李世民想借此打击世家门阀的想法没法实现

    李世民想从找人出来打头炮的,结果看来看去发现胆子大的魏征,武元庆都特么和山东士族有联姻

    而百官之首的宰相头头房玄龄也和山东士族有联姻,关键房玄龄还是个怕老婆怕到要命的人,他老婆就是范阳卢氏的嫡女,房玄龄敢出面他就不是房玄龄了

    而其他重臣也多多少少都和山东士族有着不浅的联系,再说了连自己老婆的舅父高士廉都帮山东士族说话,要坚持定崔民干为一等,其他人自不用多说了

    转了一圈发现,山东士族真特么树大根深,自己堂堂皇帝倒显得真是有点孤家寡人的感觉

    找不到打头炮的,李世民干脆亲自出马,直言道“汉高祖与萧、曹、樊、灌皆起闾阎布衣,卿辈至今推仰,以为英贤,岂在世禄乎!高氏偏据山东,梁、陈僻在江南,虽有人物,盖何足言!况其子孙才行衰薄,官爵陵替,而犹印然以门地自负,贩鬻松,依托富贵,弃廉忘耻,不知世人何为贵之!今三品以上,或以德行,或以勋劳,或以文学,致位贵显。彼衰世旧门,诚何足慕!而求与为昏,虽多输金帛,犹为彼所偃蹇,我不知其解何也!今欲厘正讹谬,舍名取实,而卿曹犹以崔民为第一,是轻我官爵而徇流俗之情也。”

    翻译过来就是“汉高祖与萧何、曹参、樊哙、灌婴等人均以布衣起兵,你们至今仍然十分推重景仰,认为是一代英豪,难道在乎他们的世卿世禄地位吗?高氏偏守山东,梁、陈二朝僻居江南,虽然也有个别英豪,又何足挂齿!何况他们的子孙才气衰竭,德行浇薄,官爵降低,然而还很骄傲地以门第族望自负,挂羊头卖狗肉,依赖高贵人家,寡廉鲜耻,不知道世上的人为什么要尊贵他们?如今三品以上公卿大臣,有的以仁德行世,有的以功勋称道,有的以文章练达,致身显赫。那些衰微的世族们,不值得羡慕。然而那些希望与世族们通婚的,即使多供给金银财物,还为他们所看不起,朕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如今想要厘正错谬,舍弃虚名追求实际,而你们仍然将崔民列为第一位,这是轻视大唐的官爵而依循流俗的观念。“

    皇帝说成这样,尤其指责高士廉他们是在轻视大唐的官爵,不把大唐授予的官爵放在眼里,反而去跪舔山东士族,这话说的就严重了,再要坚持皇帝一句话不解释都能将他们全给贬为庶人了

    你们不是觉得山东士族好,看不上朕赐予的官职爵位吗,那好,朕全收回来,你们去找山东士族去吧

    从皇帝眼中读懂这个意思后,大臣们没一个敢多说一句的,乖乖的听着皇帝下令重新修订,以皇族李姓为首位,外戚次之,将崔民降为第三等
………………………………

第五百三十五章 归程

    搞定了氏族志的修订,将世家第一的博陵崔家崔民干列为了三等后,李世民起驾从洛阳回返长安

    临走前还特意拐到荥阳郑氏的地盘逛了一圈,李世民的意思太明显了,荥阳在洛阳以东,和回返长安的路完全是南辕北辙,再说了去年去泰山以及从泰山回洛阳的时候都途径过荥阳,完全没必要再走一遭

    但现在皇帝偏要走这一遭,意思不言而喻,就是对荥阳郑氏以及五姓七望的其他几家表示一种不满还有威慑

    估摸着要不是范阳卢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赵郡李氏这几家不在附近,要不然李世民都有可能往他们的地头上跑一跑的

    五姓七望里边李世民也就比较对陇西李氏还有太原王氏有些好感,这两家都是在大唐建立中支持过他们父子的,卢氏,崔氏,郑氏这几家可就不一样了

    到荥阳饶了一圈,李世民没有接见郑氏的任何族人,就那么傲娇的在人家地盘上得瑟了一圈后溜溜达达开始返程回家

    二月初五离开的洛阳,在十三日就河北县,这个地方可和后世的省份没关系,这个地方是属于河东郡的,不过倒是和后世的省份名字由来一样,是因为位于黄河以北而得名

    要说具体的位置的话就差不多是后世的三门峡对面的运城平陆那一片

    到了这里李世民别的美景都没看,就乘坐船只好好看了看砥柱山

    砥柱山在后世可能声明不显,但在古时候那可是大名鼎鼎的,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载:“砥柱者,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于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

    砥柱山既然为山所占面积就绝对不小,所以大禹治水时候才因为这座山挡住了黄河的河道要开山,将山两侧挖开,让黄河之水绕山而过

    在后世随便河道里有一块凸出的石头也好意思称砥柱山,实乃可笑就是三门峡的砥柱山也是如此

    虽然那里真的就是砥柱山原址,可修水库的时候早已经将砥柱山炸毁了,只剩下一块不大的石块存在着,水位高的时候还会被淹没,这么个玩意叫砥柱山也好意思,还拿来当个景观叫人看,也真真是懒得说,太笑话了

    古时候的砥柱山才真的是砥柱山,山脚就不说了,就光是上到峰顶都有差不多一个篮球场那么大的

    上边修建着一个小小的道观,在云雾缭绕中真有种神仙福地的感觉

    往下看去,两边是波涛汹涌的河水卷着浪花倾泻而下,撞击的石壁轰隆作响

    这种气势才能让晏子说出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的谏言

    而砥柱中流这个成语也是因此山,因晏子的这句谏言而来的

    “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在砥柱山好好看了个够的李世民,最后诗兴大发还写了首短诗,然后自觉写的很不错,还让魏征找人铭刻在了砥柱山的背面

    在此地盘桓一日后,十五日李世民率领文武大臣盛大祭祀了禹庙,两日后到达柳谷,观看盐池

    盐池就是后世的运城盐湖,也叫解池

    盐池产盐,是最有名的池盐产地,起重要性不用多说都能明白的盐是任何时候任何动物包括人都不能缺少的东西

    而盐池则是中原几千年历史上最最重要的也是最大的产盐基地史学家称它囊括了“九分天下盐“,谁能够占领这里,就意味着谁就能掌握天下的命脉。所以不管是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每代帝王都要派重兵把守着这里

    左传里记载晋大夫们决意定居在这一带的理由都是因为此地土地肥沃而且“近盐“

    盐池周围几乎全是禁地,普通人都不的靠近而且因为近年来大唐打下了好几个地方,像青藏高原上吧,本就有大大小小的咸水湖,盐是不缺的,可草原上那庞大的地盘就不同了,对盐的需求量非常大的

    首先是迁移过去的汉人百姓以及当地的牧民需要大量的盐,而且中原对羊毛的需求量庞大,草原上的人养的牛羊,尤其是羊都不知道多了多少倍,这些牲畜也需要大量的盐才行

    后世武元庆的家里养过羊的,那不是说每天让它吃点草就完了的,定时还的喂它吃点盐,他们家还就养了一只羊让他打发时间养的,那盐都消耗很大的,别说草原上那不知道几十万只还是几百万只的羊了

    当然草原上也有盐出产的,可草原上的牧民让他们放牧还行晒盐什么的不是他们特长,草原上的盐是远不够满足需求的

    再一个,商贸发展,薛延陀,高句丽等地方都从大唐购买食盐,一来二去盐池对大唐的重要性更加大了好多倍

    李世民和大臣们都开始计划这要在盐池周围修建禁墙了

    而原本时空,解池周围后来也是修建了禁墙的盐铁这种官营的东西,自然最怕的就是走私倒卖了,要是不围上光靠驻军巡逻,怎么也是防不住的,防不住,不光可能贩私盐的会走私盐卖到敌对国家,还会大大损害朝廷盐税的收入

    所以,原时空就是从大唐开始就草划修建禁墙,宋代继建,明代续修,前后历经一千多年,“终盐池一周,屹然如城”,全长一百多里。

    李世民计划修禁墙不过是走上了原有的道路罢了因为对盐池很重视,李世民在此停留了三天才启程到了蒲州

    蒲州,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这里为“天下之中”。蒲州城据说尧舜禹里舜的帝都蒲板就是建在这里的帝王世纪云“尧旧都在蒲,舜都蒲坂。“

    蒲州是北方的雄城重镇之一,不但历史追溯可到上古时期,就连后世这里也非常有名

    有名的小学课本上学过的黄河铁牛就出土于这里,而张生崔莺莺的故事也源于这里
………………………………

第五百三十六章 拍马屁拍到马腿上了

    蒲州城高八丈,比长安城高多了,到了近前要抬起脖子往上仰望才能看到顶也怪不得会在原时空的开元年间被定为陕、郑、汴、绛等六大雄城之一呢

    雄城不是说面积要多大,关键是雄伟,坚固,一般这样的城池都是作为战略要地来建的,就像这蒲州城,负山面河,秦晋要冲,乃自古兵家要地,可以说是扼守住了关中在东边的门户

    要是以后国中发生战事,这里就是从东面来犯之敌绕不过去的一个地方

    就在这高耸的城墙下,薄州刺史赵元楷率领城中百姓迎接车驾

    关键迎接就迎接吧,这家伙竟然让百姓们穿着单衣就出来迎接了,这可是二月份,虽然天气开始回暖,但还没到了可以穿单衣的时候呢

    看着百姓冻的哆哆嗦嗦的,还不敢搓手动脚取暖,李世民脸色就黑下来了

    说来这人也就是犯贱,他去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