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朝假太监-第1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这只是其一,据传说,金州那边的海船跟下饺子似的,一艘接一艘地下海,而且还都是千料以上的大船,这事又经过谁同意了?
在李待问想来,你叶珣既然已经返回朝廷,就应当停止那些违反祖制和朝廷规定的行为,把所有事情都交由朝廷来决定,使一切都走上正轨。
可李待问显然忘了叶珣是什么人,也过于高估了自己的实力。
内阁的朝房内,李待问将王寅、赵赢和杨嗣昌都叫了过来,却没有叫袁应泰和张铨。
“诸位,叶公公要我们廷议开海一事,不知诸位有什么想法?”
李待问话音刚落,杨嗣昌就第一个道:“好事,不用议了,尽管本官看不惯叶公公的作为,但对这件事,本官是绝对支持的”
听了杨嗣昌的话,李待问的脸色顿时就有些不好看了,心说就知道你看不上叶珣,才要你来说点反对理由的,你可倒好,直接就叛变了。
王寅也算得上是李待问的铁杆了,一见李待问变脸,就知道大哥心里是怎么想的。
干咳一声,道:“洪武皇帝早有旨意,开海一事,只会让番邦的奇淫机巧之物流入我大明,侵蚀我大明淳朴的百姓,而我大明地大物博,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实没有解除海禁的必要,下官想来,叶公公也是受人蒙蔽,只要我们晓以厉害,叶公公会明白过来的”
这家伙明显就是在和稀泥,看似在帮着李待问说话,同时却也没得罪叶珣。
赵赢撇了王寅一眼,不屑地哼了一声,道:“禁海是祖制,没什么可议的,没开海禁,这些年我们大明不也一样风调雨顺地过来了?要我说,这件事也别只我们几个在这议了,让所有朝臣都参与进来,我就不信他叶公公敢对抗所有官员?”
杨嗣昌在赵赢没说完话的时候,就已经起身准备离开,待赵赢说完,忍不住扭头道:“赵大人好大的口气?你有本事,为何不去把金州造船厂关了、将辽东水师解散?”
说罢再不理会几个人,抬腿大步离去,要不是碍于官职,他才不会来参加这个所谓的内阁会议呢!
“你!”
赵赢被杨嗣昌一番话噎得老脸通红,却偏偏找不出一句反驳的话来。
李待问忽然有种感觉,这个内阁貌似已经不是他能控制的了。
看了看剩下这俩伙计,沉声道:“正如杨大人所言,金州的水师和船厂都已是不争的事实,其实我找你们来,开海只是其一,主要的是我想说,有什么办法可以避免叶珣在左右朝政?”
这个问题可有点难为人了,就连赵赢也沉默下去
杨嗣昌怒气冲冲地出了皇宫,他暗暗发誓,再也不来参加这个所谓的内阁议政了,都是一群什么人啊!
坐上轿子回到自己府上,还没等进门,就被候在门外的老管家告知,叶珣、叶公公已经等候多时了。
杨嗣昌吓了一跳,事实上因为看不惯叶珣总插手朝政,他在背后没少辱骂叶珣,却不知这小子怎么跑自己家来了,是来问罪的吗?
左右看了看,门外栓马桩旁,除了四五个虎背熊腰的侍卫,再没看到其他人,看样子应该不是来找茬的。
这是自己家,不要怕,自己没什么过错,谅他也不能把自己怎么样,稳了稳心神,迈步向里面走去。
此刻叶珣正翘着二郎腿坐在会客厅里品着茶水,杨府老管家特意将府中最好的茶叶拿了出来,因为他不但知道叶珣的威名,更知道自家老爷有点看不上这位叶公公,这么做也算是先替老爷在叶珣面前留个好印象吧!事实上要不是叶珣拦着,老管家就派人去宫里找老爷了。
叶珣这个新郎官最近有点悲催,因为新婚第三天,宝珠就以皇后需要陪伴为由,将叶珣的三个如夫人都接进宫去了,半个多月了也不让出来。
宝珠有了身孕,自然是碰不得的,而叶珣总不能在宫里同三个老婆翻云覆雨吧!
所以这些日子府中只有大玉儿一个小丫头在陪他,小丫头倒是高兴坏了,却把叶大公公愁够呛。
听到脚步声,叶珣忙站起来迎到厅门口处,一见杨嗣昌的身影,就一躬到底,道:“叶某冒昧来访,还请杨大人不要见怪”
杨嗣昌一见叶珣的样子,心中更定,手虚扶了一下,淡然道:“老夫怎敢责怪叶公公,不知叶公公突然到我府上,所为何事?”
叶珣直起身微微一笑,道:“杨大人家中的茶不错,就不打算再请我坐下来品一品了吗?”
(本章完)
………………………………
第385章 造谣
事实上杨嗣昌很早以前就很想跟叶珣谈谈了,因为他也很好奇这个年轻的太监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只是一直没有机会而已。
老管家重新蓄上茶水,一闻到茶叶的芳香,杨嗣昌的眉头就皱了起来,扭过头不悦地瞪了老管家一眼,很明显,他觉得叶珣还配不上这么好的茶叶。
只是茶水已经泡好,总不能再撤回去吧!向叶珣做了个请的手势后,淡淡道:“说吧!叶公公找本官何事?”
“其实也没什么事,听说杨大人一直都很看不惯在下,所以在下想问问为什么”
叶珣倒也不隐瞒,直接就说出了来意,而因为他这一句话,也让气氛瞬间变得紧张起来。
杨嗣昌显然也没想到叶珣会问得这么直接,呆愣了一下,一时间竟然有点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呵呵!既然杨大人不好意思直说,那我就说说,杨大人看说的对不对”
说到这,叶珣先抿了口茶水,赞了声好茶后,继续道:“本公以内监之身,明明劝动陛下取消了司礼监的批红之权,使内监无法再参与政务,可本公却仍然参政,这恐怕就是杨大人厌恶本公的主要原因,还有就是本公在辽东时,做了很多违反朝廷禁令的事,这恐怕也是杨大人不喜本公的原因之一,本公说的可对?”
杨嗣昌显然没想到叶珣分析的这么准确,下意识地道:“既然公公什么都知道,为何还要问我?”
“呵呵!叶某只是有点好奇,杨大人能否回答我,叶某所做的事,可有一件是祸国殃民的?”
“我知道,像你们这些读书人之所以厌恶我,并不是因为我做过什么,只是单纯的因为我是太监,在你们想来,太监就应该老实地待在皇宫中侍候皇帝,不可否认,魏忠贤那样的人,确实有祸乱朝纲的行为,但请你不要把我跟他相提并论,如果我也是那样的人,我就不会收拾他了”
“杨大人,我知道你个正直的官员,所以我今天也是抱着最大的诚意而来,大明天下不是某一个人的天下,是所有大明百姓的天下,大明的强盛,需要每一个人来献策献力,所以我希望杨大人能多一些包容”
“言尽于此,告辞!”
叶珣说罢,竟真的站起身走了出去,经过老管家身前的时候,还微笑着向老管家拱了拱手,以示对老管家的感谢。
杨嗣昌却没有动,脑海里一直回荡着叶珣刚刚说过的话,可以说叶珣刚刚的一番话,已经彻底颠覆了叶珣在他心中的印象。
常有人说叶珣如何如何跋扈,可叶珣如果真的跋扈,会用这种态度对一个厌恶自己的人说话吗?
而且正如叶珣所说,到目前为止,他做的那件事不是利国利民?如果不是叶珣力挽狂澜,辽东现在说不准是什么样呢!
“老爷,叶公公走了”
老管家的声音终于让杨嗣昌回过神来,看着老管家,仍有些呆愣地问道:“你觉得叶珣究竟是个什么人?”
老管家是跟随杨嗣昌多年的老家人,是杨嗣昌最信任的人之一。
听老爷问起,老管家组织了一下语言,才道:“老爷勿恼,平时您不接触老百姓,不知道老百姓的想法,其实据我所知,叶公公在百姓中的口碑是很高的,京城距离辽东不远,往来货商众多,通过这些人,让京城百姓知道,辽东百姓从前过的是什么日子,叶公公赶跑女真后,过的又是什么日子”
“老爷,小人不知道官场上的事,但小人知道谁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谁就是好官,不管他是不是太监”
老管家的这番话,终于触动了杨嗣昌的神经。
前有东林党在朝中排除异己,后有魏忠贤祸乱朝纲,可以说大明朝廷已经到了极其脆弱的时期,要不是叶珣及时出手,现在还真说不好是什么样子呢!
这样的人,真的应该排除在朝廷之外吗?
想到这,杨嗣昌的眼神也变得有些迷离起来
离开杨府,叶珣没有回家,也没有去宫里,而是直接返回西厂。
到了大堂上屁股还没等坐稳,胡久成就快步而来,随即将一份最新收到的消息递到叶珣手上。
这是在内阁外侍候的下人送出来的消息,上面详尽地记录了李待问等人今天的一言一行。
叶珣在最开始的时候,一直都十分欣赏李待问,包括他的为人和做事能力。
但叶珣发现,自从自己让他组阁后,这位老李同志也越发的膨胀起来,现在看他的架势,是打算让叶珣也靠边站了。
还真以为这个朝廷离开你就不行了吗?
天气渐渐暖和起来,按照计划,叶珣是打算去金州的,但朝廷这边若不安排好,他在金州肯定也不会消停的。
将情报丢在桌上,以手指轻轻敲打着桌面,心中开始盘算起来。
“看来有必要解散这个不安分的内阁了,只是李待问似乎没什么把柄,怎么才能让他心服口服地下来呢?”
李待问不是邵辅忠那样问题满身,算得上是个好官,所以叶珣也不会对他下死手。
沉吟良久,叶珣嘴角终于露出一抹邪魅的笑意。
第二天一早,京城不知从什么地方突然流传出一个秘闻来,说当朝内阁执政事笔的李待问李大人有龙阳之好,而且在先帝服丧期间,还同某个男宠交往甚密等等。
其实京城的达官显贵们豢养**并不是什么秘密,甚至还被一些不要脸的官员奉为风雅之事。
可这种事在私下里说行,却是绝不能摆上台面的,尤其像李待问这样有身份有地位的人。
事实上李待问究竟是不是这样的人谁也不知道,但传播谣言一直是人们的好习惯,尤其是涉及到了平时人们不敢谈论的人物。
很快,这个传言就风满京城,而且还越传越邪乎,然后就有御史开始弹劾李待问,认为他作为文官之首,弄出这样的丑闻来,已经不再适合待在内阁,甚至应该引咎辞职。
李待问这几天别提有多憋气窝火,这是谁这么恨他,要把这样的屎盆子往他身上扣啊!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老李同志也够实在,竟然没想过这么阴损的主意是叶珣想出来的。
在感受了几天同僚们异样的眼光,以及御史们的不断弹劾下,李待问终于挺不住向皇帝递交了辞呈。
当然,李待问也知道,这份辞呈与其说是交给皇帝,还不如说是交给叶珣呢,而在他心中也不无幻想,以为叶珣会挽留他,这叫以退为进,官员们常用的套路。
却不想他的辞呈前脚交上去,皇帝后脚就批了
(本章完)
………………………………
第386章 新内阁
人在人情在,人走茶就凉。
这是官场乃至普通百姓中人与人之间最鲜明的写照。
李待问要回乡了,其实他的年纪不算大,远没达到退休的年龄,只是不走不行了。
京城谣言对他的攻击,叶珣毫不留情的批复,都仿佛一枚枚重锤,锤得他再没有留在京城的勇气。
尤其是当李待问收拾好行装出城的时候,昔日的同僚们竟没有一个前来相送时,这不由让他更加的心灰意冷。
李待问的行李不是很多,带着几个家人护卫,一行十余个人两辆马车,就这样凄凄惶惶离开京城。
队伍刚到十里长亭,李待问的车架就被人拦住了。
“大人,叶公公在前方等候送行”
下人的声音,惊醒了靠在马车中闭目养神的李待问。
微微一愣,随即苦笑一下,然后推开车门,从马车上跳了下来。
李待问又不傻,他遭遇的这件事中,从头到尾都透着阴谋的味道,虽然还不敢肯定是叶珣所为,但要说叶珣不知道,恐怕也是不可能的。
亭中的石桌上摆了几样小菜,一壶老酒,叶珣负手立在一旁,脸上不惊不喜,没有虚伪的可惜,也没有幸灾乐祸的兴奋。
“呵呵!没想到最后来送我的会是叶公公,老夫终于走了,叶公公这回满意了吧?”
李待问自顾自地说着,语气中不无愤懑之意,走进凉亭后,直接坐下,也不用别人帮忙,自己就把酒满上喝了一杯。
叶珣静静地看着李待问,片刻后才道:“知不知道你错在那了?”
“老夫有何过错?让权力回归中枢,有什么不对吗?”
叶珣微微叹了口气,自行坐在李待问对面,倒上酒喝了一杯后,才道:“不可否认,李大人为官清廉,办事能力也强,假以时日,朝中肯定会出现一个以你为中心的李党,李大人,我说的可对?”
李待问微微一愣,这个问题他还真没想过,不过很快就说道:“老夫行得正,走得端,管他别人说什么?”
叶珣能感觉得到李待问心中的怨气不小,也难怪,换做是谁被扣上这么个屎盆子能高兴的起来?
“是啊!你李大人可以行得正,可以洁身自好,别人呢?李大人博学多才,当知道历史上有多少祸端是党争所惹出来的吧!”
“叶某今天来送你,即不是来看你笑话,也不是要向你解释什么,只是希望你能想明白后,能重新站起来,言尽于此,告辞!”
叶珣说完起身径直走出凉亭,跨上战马后,扬鞭而去。
李待问呆呆地看着叶珣绝尘而去的背影,久久未曾移动分毫。
他感觉得出来,叶珣还是想用他的,只是需要他好好自我反省一下,可自己真的错了吗?
有些事就这样,越想不明白越是要去想,这一路上,老李同志估计都要睡不好觉了。
还没等李待问返乡,一道圣旨就追了上来,任命他为真定知府,即刻上任。
真定之前被徐鸿儒祸害的不轻,也正需要一个有能力的人去治理。
就这样,人人都以为要黯然退场的李尚书,直接转道去了真定,重新开始了他的官宦之旅。
李待问的意外落马,立刻就让内阁名存实亡,很快,宫里传出圣旨,迁礼部尚书杨嗣昌为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被程瑜替换回来的原登莱巡抚袁可立任礼部尚书,督察院都御史方振儒接替程瑜留下的空缺,任左都御史。
这样以杨嗣昌为首的内阁再次组阁成功,仍以轮流执政事笔的方式主持内阁日常事物。
杨嗣昌自不必说了,袁可立和方朕儒经过暗中调查,都是忠直且身边不纯在乡党的官员,而且都不排斥叶珣的做派,所以才最终被叶珣选出来的。
至于王寅和赵赢之流,则因为没什么大毛病,就暂时留在了内阁。
新内阁的第一个议题,就是叶珣之前提出来的开海禁。
杨嗣昌很谨慎,没有直接在内阁拍板,而是先让朝臣讨论,最后才是内阁出结果。
叶珣很赞同杨嗣昌这种做法,毕竟这不是一件小事,而他要的也不是只在辽东开海,而是让大明所有口岸全部开通,这样才能让大明尽快富裕起来。
现在朝堂的官员嗅觉都很灵敏,都很清楚叶珣才是朝政的真正操控者,而开海又一直是叶珣主张的,如果谁在这个时候跳出来,恐怕邵辅忠就是榜样了。
所以当杨嗣昌提出就这件事进行朝议的时候,竟出奇地一个反对的都没有,就连那些逮谁喷谁的御史言官们,都老实地闭紧了嘴巴。
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可真要落实下去,却不是一天两天能办成的。
选址、选派官员,建船厂等等,那一件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最让官员们开心的则是,朝廷直接将口岸交户部管理,不另外增设内监。
要知道大明建国二百余年,从军队到地方,还很少有太监不跟着参合的事,但从这一点,就再次让满朝文武见识了叶珣的胸襟和气度。
事实上叶珣也不信任太监,这帮身上缺零件的生物,对银子有种近乎疯狂的热衷,矿监和榷场的税监,已经让各地百姓怨声载道,若在让他们参合进油水最大的开海通商中去,指不定那些口岸衙门得让他们祸害成啥样呢。
现在的大明朝廷可说是非常神奇,最有权势的是太监,但除了叶珣之外,却没有一个太监能沾染朝廷半点权势的。
这种情况可说是官员们最喜闻乐见的,另外辽东那笔银币送进户部后,经过内阁商讨,官员们的俸禄都上调三层。
明朝普通官员俸禄都不高,许多京官甚至都要举债度日,所以叶珣此举就如同给官员们打了一针鸡血,顿时就激起了所有人的干劲,朝廷办事效率大大提高。
叶珣当然是不需要感谢的,所以这一界内阁,可以说是深受官员们好评,连带着杨嗣昌他们处理政务,也顺畅多了。
在一片如潮的好评中,文武官员以及在京的各番邦使节们,都接到一份请柬,请柬由五军都督府所发,内容是邀请接到请柬的人参加阅兵,时间定在三月初十。
为什么要定在这一天?
很快就有小道消息传出,原来是辽东已经基本平定,叶公公要将这一天作为纪念日,以后每年都要搞一场相应的庆祝活动
(本章完)
………………………………
第387章 金国来人
没错,叶珣确实要搞一场盛大的阅兵。
在这个时空,没有人比叶珣更知道一场阅兵的重要性,通过阅兵,不但可以震慑敌人和那些心怀不轨的人,还可以提升普通民众对国家的信任和认可,同时也是一种提升民族自豪感的手段。
想要达到理想阅兵效果,单凭京营那些老爷兵肯定是不行的。
皇太极跑了,代善也被孙承宗亲手干掉,辽东短时期内已经不再需要大批军队。
所以叶珣一声令下,除了沈阳、宽甸一线仍布有重兵,像铁岭、广宁、山海关等地的军队都开始陆续向关内进发,这也是叶珣为何要将阅兵日期定在三月初十的令一个原因。
不但的辽东军队,察汗浩特的祁秉忠部也将派军队参与阅兵。
这样加上京营原有人马,这次京城附近集结的总兵力达到二十余万。
这二十多万当然不可能都参加检阅,不然得检阅到什么时候去。
阅兵之后,一些京营军队将开赴辽东,施行第一次的换防任务。
叶珣之前带来的两万人马,有五千余人成为了京营的各级教官,这也是叶珣控制京营的一种手段。
按照叶珣与张维贤达成的私下协定,不论是空饷还是空额,叶珣都不得再行追究。
叶珣说到做到,再说之前的事也没必要再去追究,闹腾起来,除了得罪一大堆勋贵,根本就解决不了什么。
已经荣养在家的王象乾老将军也被叶珣请了出来,甚至已经逃到朝鲜的皇太极都收到了请柬。
拿着请柬,皇太极是哭笑不得,这死太监的想法还真是够天马行空,你阅你的兵,干老子屁事?
想归想,皇太极还是派出安费古扬等人来观摩阅兵,同时皇太极也让安费古扬跟叶珣谈谈。
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不会是永远的敌人,只要利益足够,朋友可以变敌人,敌人也可以变朋友。
不单是皇太极,日本的德川秀忠也派人来了,不过他们来的属于巧合,因为叶珣成亲时被几个日本浪人行刺,叶珣借题发挥,要日本必须给出解释。
德川秀忠并不想得罪大明,所以就派人来解释这件事,刚好也就赶上了这场阅兵。
阅兵分为几大块,首先是分列式,向民众和观摩团展示军威,然后是实兵对抗演练,最后是新式火器的展示。
作为这次阅兵的总指挥,几乎所有事情都要由叶珣过问,从送完李待问回来后,叶珣就一头扎进军营,每天带着各级将领进行推演阅兵中的各种情况,忙得不亦乐乎。
在距离阅兵还有三天的时候,侍卫来报大金国使节安费古扬已经到了,现住在礼番院中,并向叶珣府中递了帖子,求见叶珣。
叶珣这些天也着实累坏了,好在基本都算达到预定标准,正好借这个机会回去休息一下。
离开军营后,一边往府中赶,一边命人去通知安费古扬来见他。
叶珣很清楚,皇太极想跟他谈的事,无非就是如何瓜分朝鲜,或想让他不要管朝鲜的事。
金自点的事,可以说叶珣很不爽,不过他并未派人去找李倧的麻烦,叶珣准备跟皇太极好好研究一下,是不是可以把朝鲜从大明藩属国中抹掉,以便将来变成大明正式的国土。
在军营当了二十多天和尚,叶珣也有点想念家中的几个老婆了,回到府中一问才知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