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朝假太监-第1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叶珣大胆说出万历末年这句话的时候,刘宗周就已经被深深第震撼住了。。。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明朝假太监》,微信关注“优读文学 ”,聊人生,寻知己~
………………………………
第648章 五年承诺
天色在不知不觉中暗了下来,还不待叶珣府上的灯火点亮,朝廷重臣们就先后而至。
叶珣一走就是大半年,固然有很多话要交代,这些重臣们又何尝不是有很多事要找叶大公公?
名义上是来参加宴会的,可正事没说之前,谁有心思喝酒吃饭?
厅堂上,叶珣居中而坐,两旁分别是方振儒、袁应泰、张铨、李待问、陈善才、刘文光,以及新任工部尚书李庸、刑部尚书高文岗。
大明朝堂的高官当然不止这些,但真正有实权的,却非这八人莫属。
叶珣用人首重德行,所以后上任这几位尚书,都算得上是德才兼备的官员了。
“各位大人,这大半年多时间,朝廷有赖各位维持,本公在此代太后和陛下谢过了”
人到齐后,叶珣先来个开场白,说是替太后和皇帝谢谢诸位大人,但语气就跟他自己是皇帝没什么区别,只是没人会深究而已。
方振儒此时已俨然群臣之首,率先道:“公公严重了,有公公在外东挡西杀,方始有朝廷的正常稳定运转,说起来还是我等应代表天下百姓谢过公公才是”
随着方振儒的话音,其他几人也都跟在附和起来。
“方大人,这可不像你性格啊!哈哈。。。”
虽然被叶珣调侃,方振儒却不生气,微微叹息一声道:“别人不知道,在坐的诸位应该都知道,现如今不论是朝鲜还是日本,均是混乱不堪,没有对比就不知道差距,想想那些国家的纷乱,在想想大明百姓的安居乐业,才能知道公公对我大明的贡献究竟有多大”
朝鲜和日本能变成今天这样,可以说完全都是叶珣一手造成的,但这种事是见不得光地,那怕有人知道这事跟叶珣有关,却也绝不会说出来。
叶珣笑着摆了摆手,道:“老方大人还是饶了我吧,不然一会肯定得飘起来不可”
在众位朝廷大员的哄笑声中,叶珣继续道:“今天请诸位来,一是确实很长时间没见面了,十分想念大家,另外还有几件事也要跟大家说一下”
众人一听,知道主菜上来了,遂都闭紧了嘴巴,目光看向叶珣。
“这第一件事,明年就是隆熙二年,太后拟大赦天下,同时封赏文武群臣,此次封赏可谓开国朝之先例,所以各位大人也要做好相应的准备,避免节外生枝”
事实上这件事之前叶珣就不止一次说过,因为他来去匆匆,再加之阻力太大,所以一直没有落实下去,而这次叶珣却是说什么都要把这件事办成了,不然他都觉得对不起在外征战的那些手下们。
见众人没有出声反对的,遂继续道:“第二件事就是关于朝廷取士,从现在开始,想要取得明年春闱资格的学子们,不但要通过各省的考试,还要有在外游历三个月的证明,对那些家境贫寒拿不起路费的,各地官府要承担下所有费用”
“国家取士,要的是各方面人才,而不是书呆子”
叶珣这句话一说完,几乎所有人都皱起了眉头,因为他们也都是八股文起家的,现在让后来的学子们不单要会八股文,还要涉猎其他东西,这不是难为人吗?再说,谁说读书人就一定是书呆子?
吏部尚书陈善才率先道:“公公,马上就要过年了,过年之后,有路途遥远的学子就已经开始在来京的路上,您所要求的三个月游历时间,是不是太仓促了些?”
叶珣摇了摇头,道:“其实三个月之说只是个硬规定,如果学子们在赶考的路上,能对沿途的见闻做详实记录,也是一样的,本公并不是说读书人都是书呆子,但这样的游历,对他们将来的仕途绝对是有益的”
其实这件事还应该把国子监和太学的教授们找来,听听他们的意见后再做定夺,但众人也看出来了,叶珣没叫这些人来,显然是有越过他们的意思了,只是这么做,隐患怕是也不少。
李待问也是做过内阁首辅之人,脑袋一转就想到了其中的关键,遂皱着眉头道:“叶公公不同国子监祭酒以及太学的那些教授们商谈此事,若是引起这些人的抵制,怕是会出大乱子啊!”
李待问对叶珣的感情很复杂,有感激也有恼恨,但总的来说,还是很认同叶珣的治国方针理念,不然也不会在这个时候出言提醒了。
有人能把这个问题提出来,真的很让叶珣欣慰,起码说明这些人并没有跟他分心。
既然一直在琢磨这件事,这么大疏漏,叶珣又怎会没想到?其实这不过是为他将要说的事打下伏笔。
环视了众人一眼,缓缓道:“新年之后,京城将建一所帝国大学,帝国大学的校长将由陛下亲自担任,本公将作为执行校长,暂时代替陛下管理帝国大学”
帝国大学是个什么东东?
一时间,博学多才的诸位大人们也都蒙了,不是他们孤陋寡闻,实在是叶珣这个名词太新鲜了。
“帝国大学将开设军事、政治以及各种杂学,教授不单有我们的鸿学大儒,还将有外国教官,学期两年,成绩优异者,可直接担任官职”
待叶珣这番话说完,所有人终于明白了叶珣的意图,他这那是要挑战千百年传承下来的科举制度,分明就是要推翻这项制度啊!
想到这种可能,方振儒也终于坐不住了,不无担忧地道:“公公此举,不嫌太过孟浪吗?不知公公想过没有,此举一旦开始施行,将有多少十年苦读的学子前功尽弃?若再被有心人利用起来,公公也恐将天下人的众矢之的啊!还望公公三思”
叶珣的目光从众人脸上扫过,见包括袁应泰和张铨两个铁杆手下,也是一样的担忧表情,心中不由深深叹息一声,想要转变这些人的保守观念,还真不是一天两天能办到的。
“各位大人不要误会,首先帝国大学的建立会在大考之后,而且那些落榜的学子也一样可以报名帝国大学,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这就是我们帝国大学的办学宗旨”。。。
………………………………
第649章 叶公神像
所谓的朝廷大事,其实就这样,能决定的事,早在没公开让所有人都知道之前,就已经定完了。
就如之前的解除海禁一样,如果贸然在朝堂上提出来,很可能直接就被淹没在吐沫星子中了。
所以帝国大学也好,改革科举制度也罢,都必须提前、甚至是秘密下进行。
但叶珣更清楚,朝堂之上根本就没有真正的秘密,就拿在坐的这些官员来说,谁没几个亲朋好友?
过年之后,朝廷会有这么大的动作,别人可以不告诉,难道也能让自己的亲近之人蒙在鼓里吗?
答案是显然的,这些所谓的秘密泄露一点,就会向外面无限延伸扩散,而这,其实也是叶珣想要的结果。
历朝历代的改革,鲜有不经历腥风血雨的,既然是早晚会发生的事,那为什么不让其早点发生?
所以阵痛会有,痛过之后,就将是一条康庄大道。
这次会议出奇地长,叶珣说过之后,方振儒又说了下派到地方实习的那些御史,反馈回来的情况。
这些新任御史都是去年科举考上来的,现在方振儒等人回想起来,去年叶珣的提议,其实就是在为今年科举改制探路呢。
因为正常情况,进士及第的士子们,除了少数能做官,大部分都会被分配到翰林院等衙门去熬资历,吃闲饭。
但这批进士不一样,除了有门路或是特别优秀的能直接做官,其余人都被冠以御史的头衔,然后去各地找茬了。
实践出真理,只有真正的深入地方,才能体察民情,才能更切实地领悟为官之道。
刚刚方振儒虽然对叶珣提出的科举改制提出了质疑,但不能否认的是,让这些御史下去的办法确实很可行,为此,方振儒已经同各部尚书打好招呼,明年大考之后,还将按今年的办法施行。
方振儒之后,各部尚书也都一一做了汇报。
时间过的很快,叶珣一看,要是等所有人都说完再开饭,这顿饭都吃半夜去,所以就命人先把酒菜上来,众人一边吃一边说。
总的来说,今年大明各地算得上是风调雨顺,但很多工程不能说今年没事就不做,比如黄河大堤,两淮流域等地,这些地方的堤坝也需要加固。
还有西北干旱地区要打深水井、建蓄水池,河道也要清淤等等,林林总总,要办的事实在太多了。
而这些事都离不开一个钱字,所以待所有人都说完,包括叶珣在内,都把目光集中到了新鲜出炉的财务部尚书、李待问的身上。
李待问也不推辞,不过却直接把矛头指向了叶珣。
“敢问叶公公,明年还需要对那里动兵吗?如果没有战事,那以今年国库的收入,不管是兴修水利,还是国计民生,国库的存银都非常充足,但如果叶公公还要发动战争的话,那恐怕就不够了”
其实谁都知道,打仗是最烧钱的,但问题是这么长时间以来,叶珣发动的那场战争不是为了国家利益着想?而且所需军费,基本都由地方承担了,貌似没动用国库吧!不仅如此,大军出动一次,所带回来的收益也同样不少。
现在被李待问这么一说,倒好像叶珣是在穷兵赎武似的。
叶珣被气乐了,这死老头,臭脾气怎么就一点都不知道改改?非得让我难堪不行吗!
忠言逆耳,这点心胸,叶珣还是有的。
却不想李待问并未说完,一片寂静声中,只听他继续道:“公公一定觉得每次战事所需军费都没有从国库掏银子,所以对下官的话很不以为然,只是不知公公算没算过一笔账?武器弹药是不是银子?武器弹药包括粮草等物资的运输,需不需要银子?而这还只是在帐面上能看到的,武器弹药在制造中所需要的费用,粮草需要集中后才能统一运送。。。”
李待问掰着手指头,口沫横飞地一笔一笔给叶珣算着帐,只把叶大公公听了个目瞪口呆。
说句日理万机来形容叶珣的日常,丝毫都不为过,他那有时间和心思把帐算得这么细?张口结舌间,根本不知道该说什么反驳李待问。
喝口水润了下嗓子,李待问又道:“不可否认,解除海禁,给朝廷带来巨大的收益,但辽东建城,西北修路,草原开荒,这些地方所需银两,同样也是个天文数字,因此,下官斗胆,恳请公公三年内不要再动刀兵了”
说完,李待问向叶珣深深的躬下身去。
随着李待问的话说完,大厅内也忽然静了下去,谁都知道之前李待问就是因为不听话才被叶珣扒拉下去的,这才重返京城几天啊!现在他又这么公然针砭叶公公的作为,就不怕叶公公再把他踢出京去?
良久之后,叶珣终于深吸了口气,道:“李大人金玉良言,叶某受教了,本公在这里郑重向各位大人承诺,若不是外敌入侵,五年之内,本公绝不会再兴刀兵”
老李头你不是要三年吗?我就更彻底点,给你五年时间,到那时候再动兵,看你们还有何话说?
皇太极未灭,安南那边也不消停,朝廷需要用兵的地方多了,这还不包括将来的西征。
所以叶珣也下了决心,养精蓄锐,先潜心把国力发展起来再说。
听了叶珣的承诺,八位朝廷大员仿佛商量好似的,一起躬身道:“公公英明!”
这帮老狐狸,谁都怕得罪自己,不过也好,正可趁这五年时间好好陪陪老婆儿子。
有了叶珣的承诺,会议气氛也变得轻松起来,众人边吃边聊,一直到午夜时分方才散去。
午夜,万籁俱寂,叶珣却没有丝毫睡意,他刚才之所以答应李待问,固然有让朝廷和军队休养生息和陪伴儿子成长的想法,还有深一层的意思,就是要大力促进新政的推行。
挑战上千年的科举制度,说的轻巧,若没有一个强横的人物坐镇,同时再有人捣乱的话,说不好真的会出大乱子。
就比如说现在的京城,看似一团和气,别人不说,张家三兄弟这出戏,怕就没那么容易收场。。。
………………………………
第650章 一查到底
年根将至,京城也变得格外热闹,百姓们忙着盘点这一年的收成,然后开始准备年货。
外地的商人们也开始压低价格,以求将货物尽快出手,也好早点回家过年。
国人千百年的传统,哪怕在家只待那么一会,也会不远万里赶回家,千百年的传承,也造就了世界最勤劳的种族,没有之一。
忙忙碌碌中,仿佛整个京城都动了起来,叶珣很喜欢这种氛围,一大早,就带着几个侍卫微服来到集市上。
一个国家的经济稳定与否,在这个时代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粮价。
走了一圈,还不错,精米三十文,糙米只要十几文或是几文钱,而这还不太好卖,因为随着经济的繁荣,京城百姓的生活也都提升了不少,还要买糙米吃的话,是要被人笑话地,而买糙米的人,也大多是回去喂家畜,而不是自己食用。
与张三公子定的见面时间是中午,而且这小子为了掩人耳目,竟然还定了家妓院。
还好叶珣不是真太监,不然就冲他定这地方,也非跟他翻脸不可,欺负谁没有那玩意是怎么的。
看着繁华热闹的集市,叶珣心情不错,大明能有今天的起死回生,可以说完全是他一手缔造,说不得意是假的。
逛了一会,感觉肚子有点饿,恰好路边有个云吞摊,遂过去要了碗云吞面,一边吃着热气腾腾的云吞面,一边与摆摊的老汉闲聊起来。
“老人家,那里人啊?这么多人,生意一定不错吧?”
“托您的福,小老儿淮南的,大前年两淮发水后,就拖家带口到了京城,您也算有口福的,今儿是小老儿最后一天出摊,明天就准备回淮南了,听说那边在叶公公的过问下,乡亲们的日子都好过了,河堤也修了,京城虽好,却也不如家好啊!”
当面夸赞奉承自己的,没有几个是真心的,只有听到老百姓的心声,才能感受那种被人爱戴和感激的喜悦。
不想老汉接下来的话,却让叶珣的心情变了滋味。
“其实老汉虽想回家乡,孩子们却不愿意,总说这里比家乡繁华,说什么机会多,这些年轻人啊!”
老汉说着不住地摇头,似有什么难言之隐一般。
“老人家多虑了,年轻人嘛,就应该有闯劲,不然岂不辜负了少年好时光”
后世这种情况叫北漂,而在古代,一旦那里遭了灾荒,百姓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京城,到了京城后,贪恋京城繁华不愿离开的,也大有人在,只是大明户籍管理极严,若没有特殊渠道,很难留在京城。
各有各的活法,水至清则无鱼,叶珣是不会插手这些事的。
“一看贵客就是外乡人,您不知道,现如今这京城的日子,是越来越不好过了”
“哦!这是为何?”
可能是明天要走了,老爷子今天的话也格外多。
左右看了看,才低声道:“贵客是外地人不知道,现在很多商铺的家中都在供奉九千岁的神像,要说供也就供了吧!毕竟人家九千岁有大功于朝廷,可请这一尊神像回来,少则五百两,多则上千两,那些有钱人不觉得什么,像我们这样的人,那供得起啊!”
九千岁的神像!
听到这个名词,叶珣的眼睛立刻就眯了起来,历史上只有魏忠贤被人称过九千岁,但现在魏忠贤早已伏诛,那这个所谓的九千岁是谁,也就呼之欲出了。
云吞面吃了一半,就再也没心情吃下去了,从怀中摸出一枚银币丢到案板上,强压着心中的怒火,温言道:“老人家可知道哪里有卖九千岁神像的?”
“哎呦!这小老儿可不知道,之前是顺天府的差役老爷来通知的,只是告诉我们准备好银子,不请九千岁神像回家,要么离京,要么坐牢”
顺天府尹是刘宗周,他昨天刚上任,所以这件事不可能是他干的。
而这件事中,最让叶珣生气的还是胡久成,身为西厂大档头,眼皮底下发生这么大事,他怎会不知道?又或是知道了不禀报?
叶珣已经没有心情再逛下去了,这事情若是弄不清楚,他辛苦积攒下来的好名声,也必将毁于一旦。
脚步抬起来,想了想却又放下了,这么大的事,怎么能只听信一个摆摊老人的话?
转头向身边的一个近卫点了点头。
近卫已经听到叶珣刚才同摆摊老人的对话,看了叶珣的眼色,立刻就明白叶珣要他干什么,遂躬身施了一礼后,转身大步离开。
摆摊老爷子眼神不大好,直到此刻才发现他口中的这个贵客,好像不止贵客那么简单,摊子旁边那几个虎背熊腰的壮汉,看似随意,可半天了,除了这一位贵客,硬是没有一个客人光顾,往天可不是这样的。
“贵客,您、您。。。”
叶珣微微一笑,从怀中又掏出十余枚银币,丢到案板上,道:“老人家,借您的地方一用,叨扰之处,还请见谅”
老爷子都被吓傻了,他卖一个月云吞面也挣不到这些银币,人家却轻轻松松地打赏给他了,这人得多有钱啊!
不是老人家没见过世面,在铜钱还没有完全退出流通之前,底层小民中,它还是主要流通钱币,银币跟金元宝一样,都是要留在家中压箱底的。
时间不大,近卫去而复返,怀中赫然捧着一个身着道袍的神像,神像雕刻的惟妙惟肖,竟与叶珣有八分相似。
“去把这东西给胡久成送去,告诉他,我在这里等他,一个时辰没有结果,他就自己消失吧!”
上次张子文的事,叶珣已经原谅过他一回,而这次他即便把这件事查清了,叶珣也要考虑,是不是该把他调离西厂大档头的位置了?
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给自己弄了个九千岁的名头,还强迫商家高价购买雕像,这已经不是给自己脸上抹黑那么简单了,操作这件事的人,绝对是用心险恶。
胡久成比叶珣早回京一个多月,他是从登州直接回京的,日本那边的事,可说是运作的非常成功,但这也不能作为他脱罪的理由。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原本嘈杂的市场,忽然诡异地静了下去,所有人的目光都望向了云吞摊这边。。。
………………………………
第651章 萧墙之祸
十二月,虽不是整个冬天最冷的季节,但在没有高楼大厦阻隔的古代,若在外面待久了,室外的温度一样能冻死人。
只是今天似乎所有人都感受不到了寒冷,全部都静静地看着端坐在云吞摊前,一动不动、如那尊神像般的叶珣。
京城认识叶珣的人大有人在,之前有人在看到叶珣身边案板上出现过一个神像,再回头看看叶珣的脸色,基本也都猜个大概出来。
原来叶公公并不知道这件事,那接下来该如何处置这件事?要知道这东西可是之前的顺天府差役发放下来的,难不成叶公公连顺天府也要一并收拾了?
什么样的猜想都有,却愣是没有一个人私下交头接耳的。
解铃还须系铃人,这种事在百姓中传播最快,所以叶珣也要用这种公开的方式,将自己的声望在百姓中挽回来。
时间不大,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远处传来,随即人群一分,新任顺天府尹刘宗周快步走进人群。
“叶公公,刚刚您西厂手下闯进顺天府衙门,不分青红皂白抓走了顺天府的两个总捕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下官要他们给出解释,他们却要下官到这里来找你,你今天必须给本官一个解释”
老刘同志显然有些气急败坏了,西厂这帮番子也太无法无天了,没有手令,不经请示,就这样擅自抓捕衙门中的总捕头,这也太不把他这个顺天府老大当回事了。
叶珣淡然一笑,忽地对四周看热闹的百姓商户们喊道:“谁家还有九千岁神像的,现在不交出来,以后可没机会了”
老百姓需要英雄,但却不需要用这种形式来崇拜英雄。
随着叶珣的话音,很快就有商户又捧出几尊神像来,这些神像有泥胎的,也有石头雕刻的,显然这都是按价钱来的。
叶珣从一个战战兢兢的商户手中接过一个神像,转头对刘宗周道:“刘大人,人们管这东西叫九千岁,雕的像我吗?”
“刘大人昨天刚入职,还不知道,这些神像居然是顺天府的差役强卖给商家们的,也不知这人是穷疯了,还是脑袋被驴踢过,居然想出了这么个生财之道?好、好的很!”
刘宗周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顺手从商户手中又拿过一尊雕刻,仔细看了看,道:“别说,手工还不错”
听了刘宗周的话,叶珣不由翻了个白眼,都什么时候了,这老学究还有心情看雕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