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民国战神-第19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法律、观念、文明、卫生等等。
国民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学校对学生的教育进行精耕细作,而不是放羊式的教育,确保学生从学校出来不受那些传统恶习影响。另一方面则是提高那些未受过学校教育的群体的素质水平。
正所谓没有神一样的对手,只有猪一样的队友。
此时中华民国是团结一致压榨外部,每一个国民都算是队友,所以要开民智,要让国民不那么猪,这和历代的愚民教育是不同的。当然愚民教育还是存在一些的,主要是消费观念,以及像财团之类的一些问题。
如果是被剥削的经济殖民地,那就是要彻底的愚民。
国民素质、智力水平上升后,有一系列的好处。当然这样的好处只是对于那些可以压榨外部的国家来说,如果那些无法压榨外部的国家这样搞,那些被剥削的国民智慧全开了,那么统治者也就完蛋了。
中华民国这个因为是开始压榨外部,所以有这个需要。
尽管压榨外部的规模还不是太大,经济殖民地的人口只有两亿多,将近三亿人的规模。不过数量也不算小了。三亿被压榨的奴隶,改善一下这些奴隶的生产力,每年也能为中华民国创造大量的财富。
说白了,就是帮中华民国劳动。
要想让他们劳动,就必须在后面驱赶。一方面又在前面进行引诱,让他们努力做事就有一些钱赚,如果一旦不做事,几个月后就得饿肚子那种。所以那些经济殖民地的人,都得不断的做事,没什么时间消费,也没什么时间学习,更没什么时间玩耍。
要想创造更大的对外经济殖民利益,一方面需要继续深耕经济殖民地市场,提高其生产力和生产规模,另一方面就需要继续向外扩张了。
新一轮的扩张计划已经制定了。
教育上的大支出是非常必要的,中华民国未来不需要那么多纯粹进行体力劳动的工人,反而是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
那些累活、脏活自然有那些经济殖民地的奴隶们来做。中华民国的老百姓,可以从事更高级的生产活动。但是这些更高级的生产活动对于那些没有文化,从农村来到城市的人群是不太合适的,这个时候就必须对他们进行再教育,主要是让他们具备基础文化,并且学会一些技术。
技术也容易学,很多技术也不是太难。开车会难吗?中华民国需要大量的货车司机,还有大量的施工机械司机、开农机也需要人。这些东西并不是很难学,没文化也可以学,只是基础文化还是必须具备的。
另外服务业的一些技术也不是很难学,只看愿不愿意去研究,例如理发、厨师之类。
再有一个就是机械制造,以及零部件加工之类的重工业技术,重工业技术的从业者将是未来的主流。
中华民国的重工业将成为未来的主要产业,轻工业方面已经大量分包出去了,只保留了部分用先进生产设备生产的轻工业工厂,以及生产高级轻工业商品的工厂。
再有一个不需要什么技术的,就是进流水线工厂当组装工人了。不过组装工人就是机械的进行劳动,对工人来说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摧残,但这是工业化的代价,没有办法避免的。流水线生产是必然要大量普及的,这玩意的生产速度极快,能尽量的生产出最多的商品,也就让国民都富裕起来。
工厂里也需要很多技术工人,那些技术工人则是收入比较高的一群人。特别是精密制造业,从西北发展起精密制造业到如今,精密制造业一直是生产订单排满的状态,未曾有什么产业萧条期。
可以让一部分农村出来的年轻人向技术比较高的方向转型,由政fu承担培训费用。而那些年纪大一些的,则转型到不需要太多技术性的岗位上去。例如工厂流水线生产等等。
当然这个时候中华民国对体力劳动的工人需求还是比较大的,毕竟中华民国不像美国那样之前已经有了比较好的基础。
中华民国尽管在经过多年的建设后,很多地方的基础设施已经比较完善了,但是发展很不平衡。一些省份还是比较落后,现在中华民国比美国要大得多了,人口也更多,要建设的基础设施还是比较多。
除了公共的基础设施,还有大量的民用设施也需要建设,很多都是需要手工劳动力的。
那些年纪比较大的,转型能力比较差的,就从事这样的工作,过个十几二十年他们也就退休了。
退休后政fu也会给他们发放退休金,让他们晚年有个保障。另外这个年纪的人,子女也都将受到比较好的教育,子女在他们晚年也会对他们不同程度的进行赡养。
250亿元的教育经费看上起极多,不过中华民国这个时候人工成本上升,很多建设和其他活动的成本也有所上涨。所以经费虽然很充足,但也不是说钱多得用不完。
………………………………
第336章 财政预算〔二〕
第336章:财政预算(二)
教育方面分走了四分之一的预算,而在国民福利待遇上也分走了200亿的预算资金。国民福利待遇方面,基本上也就是失业、医疗、退休、扶贫几个方面。
中华民国这个时候还没有进入老龄化阶段,劳动力很是充足。所以在养老金的方法对象中,中华民国只有2000万人超过60岁,达到领取养老金的标准。平均每个老人每个月发放20元的养老金,也才支出50亿。中华民国的养老金方法标准是年纪越大领取的养老金越高。无子女赡养的,养老金也给得越高,而且无子女赡养都是送到养老院去,费用由国家负责。
这一年因为将养老金提高到了每个月20元的平均水平,中华民国的老人算是彻底摆脱金钱方面的困扰,而且拥有了一定的消费能力。
很多老人都是有子女的,中国不似海外蛮夷那样对赡养父母不太上心,中华民国的很多家庭对赡养老人都是很上心的,毕竟孝道提倡了几千年。
养老金未来还会不断提高,提高老年人的消费能力是对社会经济有良性促进作用的,这样一来消费市场更加庞大,尽管老年人的消费可能不会很大,但是总是有消费的。如果钱都集中在富人手上,富人总不可能一次吃十个人的饭,也不可能一次穿十个人的衣服。
养老金的方法,是一种财富分配方式,让逐渐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年人也可以进行消费,以扩大消费市场的规模。
医疗方面主要还是那样,大病免费,小病自己掏钱。能用中医治疗的用中医,中华民国因为在中医培训上采用学徒制,中医都是从小学起,学的是六经辨证,培养出来的中医素质很高,一般只要不用开刀的病都能治一治,大部分都比西医更有效,就算是癌症都是可以治疗成功的。癌症这个东西在中医面前实际上并非绝症,只是癌症也有不同的类型,加上病人体质的不同,治疗上没有固定的药方,需要中医靠经验进行调整,治愈的病例很多。癌症这个东西自古就有了,也没听说是什么绝症。
另外一个好处就是,中医治病省钱,中药成本实际上并不比西药便宜多少,因为西药可以工业化制造。但问题是,西药很多时候不顶用,病好了很多时候也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结果病人还是要反复的看。中医很容易根治病症,所以实际上的消耗并没有西药的成本那么大。
这种制度下,财团在药品方面的利润是没有太大保障的。游浩澜接人财团总经理之后,则走上了中药生产垄断的道路。
由于此时中华民国的农村人口大量减少,采药的人也不是那么多了。很多中药的种植是有利润存在的。不过财团在垄断中药种植的时候,则要保证其质量。垄断的方法也很简单,一个控制中药质量就可以将那些民资阻挡在外。中华民国的中药供应,也将在财团的涉入下变得正规起来,而且质量有所保证,不会为了提高产量而忽略药性的情况,而且可以杜绝工业污染。
中医成本最高的还是人工费,不过人工费上面主要是国家承担。国家向那些中医从业者发放工资,另外一个就是要求他们有医德。
有医德的中医还是非常多的,看到病人被自己治好,就算是不收钱,也会让人感觉到喜悦,以及一种成就感。很多中医都愿意进行议诊,毕竟能让别人感谢他们,也是增长福德的一种方式,而且效率还比较高。
更何况国家支付他们工资,房子车子都能消费得起,而且合格的中医也是中产阶级的收入,他们根本不需要为了钱而感到困扰。
医疗上老百姓还是非常满意的,特别是中医的振兴,让国民也感到振奋。清代中医没落,八纲辨证和温病派中医流行,导致中医很多病看不了,加上西医的入侵,让中医备受质疑,特别是一些喝过洋墨水的人更是不断的抨击中医。
此时中医的振兴,让老百姓受益,同时因为国民营养涉入的提高,以及学校有教学生医理和养生,也让国民的发病率大大降低。
人要想不生病,实际上通过自律是可以达成的。很多人病治不好,主要还是不能治心,正所谓‘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很多病实际上都是因为人们的**和情绪导致的。
古代是很讲究医理的普及的,以减少发病率,正所谓‘为人子者安能不知医理’,懂得医理就能根据理论爱护自己的身体,在古代不发达的环境下,治病很多时候是从防范做起的。中医也讲究防范为先。
中国自古以来人口一直能保持世界第一,主要还是因为有靠谱的中医。而清代瘟疫流行,无非就是中医的衰弱,以及满清对卫生的不重视。
中华民国这个时候虽然振兴中医,但是财团也还是要卖西药的,而那些西药自然也就是卖给那些经济殖民地的民众。
中华民国在国际上也是不承认中医的,只是自己闷声发大财,好东西自己国民用就好了,在那些经济殖民地还是不断的宣传西药的好处,并控制舆论让经济殖民地的民众不相信中医。
目的自然是为了卖药,反正吃不死就一直吃呗,西药能够工业化大量制造,而且利益非常可观,不失为一种效率良好的剥削方式。
西药和西医技术也是要发展的,毕竟未来中华民国如果要殖民世界的话,也要有能够拿得出手的西药和西医技术。
在西医方面,中华民国则比较注重麻醉师的培养。麻醉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同时在麻醉上面还加入中医的止痛手段,以减少麻醉剂的使用,提高麻醉的安全性。
最重要的则是医理的研究,中医医理、西医医理,都在研究。中医的医理已经比较完善的,经过几千年来的研究,从古籍中就能找到很多研究成果。不过自蒙古人进行大屠杀之后,宋代的医理已经遗失非常多了。宋代之后,明清时期对宋代的国术基本上就是修修补补的阶段,一直未曾超越宋代的水准,毕竟宋代的读书人太多了,考不上功名的很多都往国术方面发展,其学术成果也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巅峰。
中华民国这个时候同样是在对宋代的东西进行修补,但是支持力度很大,制度也很合理,只要坚持下去,总有超越宋代的一天。
在西药的研发上,也投入了较大的资金,主要是往疫苗、抗生素、麻醉剂等方面进行研究。
如今中华民国上上下下都在大搞研究、发明创造,正规的研究团队有财团的支持,经费充足。而那些民资也在搞一些研究,资金投入在此时市场繁荣的情况下,很多民企也是投入较大的。
那些非正规的普通民众的发明创造,很多时候是碰运气,但是那么多人在琢磨,总有人会碰上好运气。特别是工人很多都是天天和生产线打交道,很多时候只要灵光一闪就能改进生产效率,减少生产成本。
学生搞发明创造的也很多,学生主要是有足够的知识基础,加上学校有对他们的动手能力进行培养,他们的发明意识更强,知识面也更广,眼界也更高。
在国家福利方面的失业保障上,现在基本上不需要支出多少钱,毕竟现在中华民国的失业率很低,整个预算只有1亿元。
支持力度比较大的还是扶贫,扶贫力度比较大,特别是针对刚从农村来到城市的民众,农村来到城市后,很多都是很贫穷的。相比之下,那些更早进入城市的民众经过劳动,已经有了不少积累,贫富差距就出来了。尽管那些民众也可以通过劳动来解决贫困,但是一开始的钱不够多,就很难改善他们的生产技能,以及居住环境、饮食水平。
这种扶贫主要也是一种社会财富再分配的方式,通过扶贫使那些刚从农村出来的民众能够更快的积攒下一些家底,让他们也具备足够的消费能力,也就可以经济更快的发展,也能缩小贫富差距。
国家的作用,实际上更多的意义就是进行财富再分配。让有钱人多出点钱,补到穷人身上。
当财富比较平均的时候,市场就是健康的,就有更巨大的消费,有钱人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也好能更好赚钱,对整体是有利的。
从农村进入城市后,在住房方面可以享有福利,可以租用廉租房,并且在文化、技能培训上有教育系统的资金进行扶持,治病方面连小病的费用都能免除一段时间,而且还有发放一些城镇化补贴。
所以200亿的国民福利预算分摊一下,虽然力度是比较大了,但更多也不嫌多。
而科研方面的预算则达到了50亿的新高,这些预算基本上是财团瓜分了绝大部分,相当于国家为财团的军用技术研究买单。
沈凝云这一年正式让中华民国展开‘原子弹’方面的研发,以及各种先进武器装备的研发。
如导弹、高速磁性鱼雷、卫星,更高级的电子计算机、自走火箭炮等等。
加上财团也掏钱研发更高级的生产技术等等,中华民国的科研经费绝对秒杀任何国家。这也是一个大国的好处,可以集中大量的财力来研究各种技术。
………………………………
第337章 财政预算〔三〕
第337章:财政预算(三)
如果是一个小国家,根本就无力承担这样的科研费用,而且研究出了科技成果,也未必可以得到足够的回报率。毕竟如此庞大的研究活动,相当于他们全国所有人不从事生产,只从事科研,那根本就撑不住。
而且科技成果出来后,可以提高生产力。但是小国家没那么大的生产规模可以提高,而在其他国家做生意又不是那么容易做的,特别是弱国无外交。
中华民国则不同,毕竟五亿人口摆在那里。几百万人不生产,只从事科研活动是养得起的。另外科研成果也能迅速转换为更高的生产力,从而获得无数倍的回报。
科研这个玩意实际上也很简单,无非就是钱和人,以及工业配套。
中华民国有钱,此时也有世界上最好的工业配套,以及最好的精密制造业。科研人员方面同样不缺,首先有大量外聘科研人员,再则有一大群从学校里毕业的学生参与其中,这些学生有专业知识,也有足够的热情,更有比欧洲人更好用脑子,而且有更坚定的信念和目标――振兴中华!
这个时代各国的各个领域的技术实际上都很初级,人才培养很容易,知识面根本不多,所以很多科研人员学的东西很广,不似后世工业那样因为专业知识太多,不得不进行深度的细化分工。
能起到核心作用的,无非就是一些物理学家和一些数学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爱因斯坦已经从德国来到了中华民国,并且千方百计让爱因斯坦签下了卖身契。
此时爱因斯坦已经无法离开中华民国了,因为他身上有科研机密,受中华民国派出的人员进行贴身‘保护’。
科研方面沈凝云主要抓住那些重要的点进行技术攻克。
首先是电子计算机,这个年代的科研之类的需要大量的计算,在没有电子计算机的时代,则需要进行人工计算,随着科研的对象不断的升级,计算量不断的飙升,有些科研项目的计算量简直就是天量一般,没有足够的计算人员根本算不出来。另外人工计算很容易出错,一个粗心大意就会导致算出来的数据牛头不对马嘴。
计算机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力军。
在计算机还未对工业技术形成改变性的革命之前,电子计算机对于科研计算、军事计算都有重大的意义。
有了电子计算机,意味着不再需要那么多计算人员,靠电子计算机就可以完成计算,科研成本也就降低了,本质上是用工的降低,可以节省下更多的人力去从事其他活动。
中华民国此时的电子计算机技术已经发展了不少年头了,电子计算机这个东西最初非常傻大粗,没有太大的技术性,只是人们没往这方面想而已,所以没有这种东西。最主要就是编程之类的问题。
中华民国很早就研发出了电子计算机,只是非常笨重。一开始有十几吨的重量,硬件非常垃圾。
经过多年的研发,硬件技术已经发生了不断的进步,体积也不断缩小,而运算速度也不断的提高。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华民国的科研计算能力已经变成了世界上最快的,对于高级研发项目的研发成本也是最低的。
几乎每一个研究所都有配备电子计算机,不过电子计算机这个东西却是非常隐蔽,根本没有上过报纸。
甚至是研究所内的科研人员都不清楚这种玩意的存在,他们只知道计算项目送到计算组去,计算组过段时间自然会把结果给他们送去。而每一个研究所,还是有保留一批人工计算来掩人耳目,不过这些人工计算人员并不是很多,但却足以让内部都不清楚电子计算机的存在。但凡是接触过电子计算机的人,都被要求严格保密,签下了保密协议。
有了电子计算后,中华民国的很多科研项目都迅速攻克。很多项目只是缺一个准确的数据,有了准确数据就可以攻克。
除了电子计算机,大杀器就是原子弹这玩意。
其他的除了主要的军事装备,还研发特种弹药,例如轰炸水库的炸弹,以及钻地弹这些东西。以及磁性鱼雷、高速鱼雷等等。
这些都是军事技术,而在生产技术上,则是进一步的改善制造技术,以及农业生产技术。
这些生产技术一旦研发成功,就能够迅速的转化为生产力。因为有财团的存在,财团有钱,而且有大量的生产项目,有更好的技术为什么不用?当然,如果成本太高会搁置掉,但如果一旦有需要,还是会普及。
就如同机械化农业,这个时候的投入成本是比较大的。但农业机械化方面却是举国之力进行建设。
而后世的中国,财团还未彻底发展,很多时候国家研发出更好的生产技术,却没办法投入商业生产当中。例如高速计算机,在生产上根本就没有应用。
中华民国的生产技术的研究,是明确冲着改善生产力的方向去的。再一个就是军事技术的发展,推动民用技术的提高,不过很多军用技术是不会立即投入民用的,有些甚至要等几十年才会投入民用。
所谓战争提升科技的说法,实际上并不是完全靠谱的,更多的只是统治者有时候在美化战争罢了。
在科研上唯一能和中华民国追赶一番的只剩下美国和德国了,此时的美国和德国正在进行技术交换,双方的科研成果有共享的趋势。
但是美国和德国就算是真正联手的话,也比不上中华民国。首先中华民国投入科研的资金规模大,科研的投入比美国和德国加在一起还要庞大最少一倍的规模。
中华民国的科研不仅是资金规模庞大,在一个就是目标明确,有沈凝云进行方向把控,科研目标极为清晰,不像美国和德国那样,科研上经常走弯路、做无用功。还有一个就是科研成本低,导致中华民国在同等资金下有更庞大的科研规模。再一个优势就是配套工业更高级,精密制造业更先进。
诸多优势下,美国和德国实在难以和中华民国的科研速度相提并论,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被中华民国甩到身后。
最大的问题就是制高点被中华民国占领了。
正所谓领先一步是神器,落后一步是狗屎。因为这个世界富贵的本质,无非就是做人上人。
你比别人有优势,你就是人上人。
科技上同样也是如此,一个国家的科技更先进,就可以通过商品盘剥其他国家,就能赚到钱。科技领先的,就是占领科技制高点。
一个先进的新产品推出后,就是独门生意,就能在世界上疯狂吸金,从而有更多的钱投入到科研当中,研发更高级的产品,当竞争者也推出该产品的时候,则可以推出更高级的产品,再次疯狂吸金,而竞争对手最高级的产品一出来就落伍了,于是就根本赚不到什么钱,只能赚到一些辛苦钱,扣除资本家所需的利益外,已经没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