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民国战神-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奎发等人对毛瑟98k非常满意,也决定给部队换装步枪,从而将过时的毛瑟88淘汰掉。

    不过毛瑟88式制造厂丢掉就有些浪费了,因此沈凝云建议专门用来外销。88式虽然落后了,但是在国内还是有很大市场的。

    另外在世界上,有的是落后国家,只要卖得便宜点,还是有人要的。

    就如土耳其这些国家,二战时期都还在用毛瑟88呢!而此时生产出来的毛瑟98k,则被命名为‘毛瑟98a步枪’和‘华夏01式步枪’。前者是德国人的命名,后者则是西北军的命名。

    在华夏式步枪成功制造出来后不久,马克沁重机枪也投产了。西北机枪制造厂投产的马克沁重机枪,也就是后来的民24式,是一种非常成熟的马克沁机枪,有一个三脚架,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改变,但却使马克沁重机枪可以更好的进行射击。

    这种民24式,在抗日战争中也被中国士兵亲切的称之为老黄牛,吃苦耐劳。不过抗日战争中,民24式没有被集中使用,无法发挥重机枪战术,同样也没有足够的炮兵火力掩护,往往上了战场就被日军火炮、掷弹筒打掉十之七八,战损率很高。但是日军如果没有把民24式打掉,冲上去都要付出上百人的伤亡。

    西北军则非常重视马克沁重机枪的战术使用,同样也开始构筑师部炮兵体系,显然还要建立军部炮兵单位。

    投产的马克沁7。92mm子弹版,被西北军命名为‘华夏01式重机枪’,重机枪制造厂计划形成月投产100挺的产能。

    德国人为西北军建造的子弹生产线,则将月产子弹2000万发,看起来很多,实际上很少。

    如果按照每个士兵每月200发子弹的训练供应,目前西北军每个月需要消耗1200万发子弹。

    当然,这消耗实在太大了,以之前的子弹制造能力是没办法供应的。不过如果这个子弹生产线能够投产,一个月供应军队的子弹制造成本,也就是23万两白银的规模,还是供应得起的。

    在炮弹生产线上,则建立一个每月可生产50万发的生产线,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这炮弹生产线建成后,显然不可能全力供应炮兵实弹训练,炮弹价格实在是有些贵,一发105mm炮弹的成本大概在一两银子左右。就算这是德国佬最先进的炮弹制造技术了,但制造技术还是有待提高的。

    子弹和炮弹的自造成本,实际上是可以进一步降低的。不过这得等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得到应用后才行。

    马克沁重机枪的投产,意味着西北军开始站稳脚跟,起码满清已经不可能是西北军的对手了。

    1901年下半年,榆中县的5座转炉也开始投产,6座日产50吨的转炉投入生产,相当于10。8万吨全部拿去扎制钢轨的话,按照1吨100两的价格计算,一年可以产生1080万两的产值。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钢轨价格更高。

    如果完成德国修建玉海铁路甘肃段的钢轨订单,则可以拿到720万两白银的‘出口产值’。

    这些产值即包括利润,也包括各环节工人的工资。实际上成本这东西,如果是全部环节都能自力更生,也都是劳动成本。成本是给工人的工钱,工人拿到了工钱,又会消费财团的商品,从而使财团不断的收回这些钱。

    工人拿到钱,即商品有了市场,市场将不断扩大。当所有工人都有工作,并且收入足够高的时候,市场就会极度繁荣。

    榆中县的炼钢炉建设,在德国工程师到来后,了新的阶段。西北开始建造日产100吨的平炉。

    相比美国的日产250吨还是有点差距的。

    与湖北办汉阳钢铁厂不同的是,西北集团因为沈凝云的存在,在炼钢技术上毫无问题,也不像汉阳钢铁厂那样,炼钢设备都是全部外购。西北集团炼钢只购买了部分设备,大部分设备都是自力更生搞出来的。

    此时汉阳钢铁厂已经是花了五百万两银子了,但结果却是炼钢炉不适合冶炼含磷量高碟矿石,使汉阳钢铁厂陷入困境。

    接下来汉阳钢铁厂则一步步的被日本人操控,产钢量也仅为年4万吨。摸透平炉钢技术则会发现,这技术实际上很简单。在大力建设下,西北集团的炼钢能力这一年已经达到10。8万吨了,成为亚洲最大的钢铁基地。

    同年,日本八幡制铁所的第一座高炉投产,注意,是高炉,还不是平炉。

    日本办八幡制铁所花了1920万日元从德国购买设备。此时的日元,和日后的袁大头的价值差不多,袁大头重量比日元轻那么一点点,也就是0。1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大体上都是七钱二(26。86克),日元含银量为90%,袁大头的含银量为89%。

    相当于花了1382。4万两白银购买了钢铁厂的设备,即高炉、平炉,以及那些轧钢、铸造方面的设备。

    这完全就是杀猪的节奏啊!

    西北集团搞冶金,如今形成的10。8万吨钢铁产能,也仅仅花掉了300多万两。而日本八幡制铁所的产能要求是6万吨。

    而且日本缺乏铁矿石,原本在朝鲜釜山开了铁矿,结果没挖多久就挖没了,错误的估计了铁矿的储量。

    总的来说,此时的日本钢铁刚刚阑珊起步,就像是小孩子学走路一般。对钢铁大规模冶炼技术很陌生,很不熟悉,德国佬不宰他们宰谁?

    当然,日本有舍得花这笔钱去交学费,可谓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日本的八幡制铁所碟矿石从哪里来呢?自然就是从满清开发出来的江西大治铁矿获取,而洋务运动红人盛宣怀显然这一时期与日本有所勾结,后来甚至出逃日本。历史上日本7年内从大治铁矿疯狂掠夺了优质铁矿石420万吨。

    日本的发展,实际上都是从中国身上获取的资源。侵华战争也是如此,张学良丢了东北,让日本在东北掠夺了大量的资源,从而才使日本发展起来。

    日本这个国家,最大的短板就是资源。只要在资源上卡死掉他,就无法发展。同样也造成了日本极度依赖外部市场。

    如购买资源是不是要花钱?这就使日本没有办法在国际经济萧条时摆脱困境。因为产品卖不出去,就意味着没有钱进口。

    中国则不同,出口不景气,大不了我也不进口,国门一关,财团搞一搞大规模投资,自己玩经济循环,原材料可以自己开采,国际市场经济萧条,中国如果那样搞反而能经济繁荣。

    所以日本这个国家,只要西北工业保持这样的发展速度,干掉这个小岛国虽然不是那么容易,因为没有海军。但是,让日本没有能力向中国伸出安禄山之手是非常容易的。

    只要日本无法从中国身上获取到资源,那么日本注定将无法发展壮大。

    世界就是这么残酷,两个黏在一起的国家,只要一个发展起来了,另外一个就很难发展起来了。

    所以沈凝云很淡定,只要西北工业超过日本,日本就没希望的。

    不过炼钢方面,在五座平炉建设好之后,这一年只建设了一座日产100吨的炼钢炉,建设速度有所放慢。

    并非是沈凝云不想加快工业建设,而是当前西北的基础根本玩不转。

    如果把大部分劳动力都调集去发展重工业,那么肯定闹饥荒。

    买粮食?

    到哪里去买?

    陕西老百姓也比较缺粮食,四川那边交通不怎么方便,有钱都玩不转啊!

    因此沈凝云只能放慢钢铁建设速度,先将农业生产搞起来。等铁路建成之后,西北就可以从海外进口粮食了。

    到时候,就可以不断的从其他省份招募移民到西北,让更多的人口投入到基础建设和工业建设上去。

    (
………………………………

第059章:温水煮青蛙

    这一年对于西北百姓来说,绝对是一个难得的好日子。西北政府上台后,将行政人员全部都换了一遍。

    这些行政人员到了各地方后,对各地方进行了很多整治活动。

    先是废除杂税、盐税,同时减少关津,降低了商品流通的费用。同时严肃理法,为百姓讨公道。又丈量田亩、登名造册,完善户籍统计。

    唯一让西北百姓稍有议论的是,在农闲的时候,各地方政府,纷纷组建青壮劳动力,对道路、水利进行修缮。

    这种徭役,主要还是集中于各村镇。

    如某村徭役,即是用于用于该村的道路、水利建设,老百姓不需要长途迁徙去干活,不过不给粮食。当这个村子的道路、水利都修得差不多了,再调集青壮,去修建乡镇级的道路、水利。这时候老百姓离开自己家,则官府供给伙食。

    还有一部分青壮,被调到县里徭役,这就离得比较远了,因此除了给伙食外,还给一些工钱。

    如果是以前的农闲时候,官府虽然是有一些徭役,但是不严格,大部分劳动力在农闲时都是玩掉的。

    但是西北政府的徭役很严格,当然也可以不去。例如生病了不能去,如果是真病了那没问题。如果是要干什么营生不能去也行,交一笔工钱就可以不去。但是,没有什么营生可干的,又有一把力气就绝对要去。

    相当于是不劳动力发动了起来,把基础先建设起来。

    一个国家是否繁荣或强大,主要还是看这个国家能够将劳动力利用到什么程度,同样也看生产力能到什么程度,以及战争时能调用多少劳动力去从事战争生产。

    当前西北虽然有西北集团正在普及先进生产力,但是规模不够大,辐射力还不够强。大部分老百姓,还是只能用传统生产力进行生产。

    这个时候,只能从劳动力利用率上想办法,让老百姓干更多的活,从而创造出更好的基础。

    等日后先进劳动力普及了,这种徭役制度也就可以废除了。

    此时中国经过满清近三百年的统治,变得落后愚昧,现在唯一能够让国家快速发展起来的办法只有一个――勤劳!

    如果不勤劳,就算生产力发展速度再快,也很难发挥生产力的效果。

    想想后世的中国,开国后建设工业体系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勤劳,靠的就是自力更生,与天斗与地斗的精神。

    不过西北政府现在貌似,呃!貌似是资本主义路线,因此要发动人民群众,只能用徭役了。

    而且徭役建设的不再是古代那种城墙、护城河、长城之类的玩意,而是大修道路和水利,这本身也就是让老百姓为自己做事。

    有了良好的水利,农业生产就能顺利。有了道路,粮食等农产品才能卖出去。

    这一年夏收,西北迎来了一次丰收,河西走廊的粮食出产比之前增长了一倍,这主要是畜力的普及以及土地开垦导致耕种面积增加的原因。

    陇南与渭水河谷的小麦也获得了丰收。

    这次夏收基本保障了西北粮食供应,这些粮食丰收后,西北集团的粮行控制了大部分商品粮的加工和销售。

    加工方面,基本上都用上了蒸汽机。

    “这次夏收,基本上也稳定了西北民心,我们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改革了。”负责监管行政的沈进文对张奎发建议道。

    “按我说,年初就可以进行改革了,何必等到现在。”张奎发不以为然的说道,沈进文说道“戊戌年光绪主持变法,就是因为太过心急,所以才导致失败。改革,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和风细雨,才能将那些旧有的阻碍力量消磨掉。”

    “反正怎么改革,你自己看着办。”张奎发对沈进文说道,他基本上不管行政,只管军事上的问题。

    沈进文点了点头,随即开始主持进一步的改革。

    这次改革,即是对农业税的改革。

    之前是减税,这一次是增税,同时也是减租。

    那些地主大量兼并土地,每年不用做事,脚翘起来就可以收租子,平日再放放高利贷,灾年再囤货居奇一下,就越做越大,控制的土地也越来越多。

    直接没收这些地主的土地,又不太妥当,这可能会引起全国的地主阶级的对立。

    因此西北政府决定强制性减租,即土地租给佃农,一年一亩地佃租不得高于40斤粮食,或3钱银子。

    从而保障佃农的利益。

    同时规定,民间贷款,利率高于6%属于高利贷,是非法行为。一方面让西北银行扩大农业贷款覆盖范围,一方面严厉打击高利贷现象。同时借贷必须全额,交付时少给也属于高利贷行为。

    当然,到底有没有给全额,证据很难抓。但是只要有抵押,西北银行可以贷款,一律按照6%的年利率贷款,而农业贷款则不需要抵押。

    西北政府于1901年下半年还进行了行政、司法改革,即在各州县成立法院,派驻法官,并出台《治安法》、《刑法》、《工商法》、《行政法》,西北政府出台的法律不同于后世的大陆法,而是采用普通法体系。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大陆法比较死板,法在前理在后。而普通法则比较灵活,只要普通民众组成的陪审团同意,理一定程度上排在法之前。

    普通法的好处,自然是教化,这个体系也是中国用了几千年的,很多时候中国行政都没有法律,但却有道理。法律这东西,实际上更重要的,是让老百姓能够满意,普通法能够满足这一要求。

    行政改革,即不再让乡镇自治,而是派驻镇长、乡长。此时的中国,地方上长期自治,形成了一大批的土豪劣绅。

    让他们组建什么地方议会,那就等着老百姓被鱼肉了。

    但是新的问题又产生了,派驻乡长、镇长,地方土豪劣绅是否会与镇长、乡长勾结?如果勾结了,那反而会激起民怨。

    因此《行政法》也就随之出现,规定行政人员必须财产透明,另外亲属不得经商,连彩票都不能买,中国人传统的礼尚往来也很严重,因此连礼物都不允许收。

    判刑上也比较严厉,贪污满十元吃牢饭,上百元枪毙。

    但是司法上,必须要有明确证据。同时禁止严刑逼供,证据不足应释放嫌疑人,以维持司法公正为首位,避免造成冤案。在没有十分明确的证据前,不可判处死刑。

    同时推行责任制,即各县长必须对各乡镇的官员行为负责,如果出了贪污情况,以及官员与土豪劣绅勾结的情况知道了不处理,那就必须受到惩处。因此各县,设立了一个上访局,这个上访局受西北政府直接领导。

    接到上访后,上访局首先保护上访人,并通报地方长官处理,地方长官处理不当,上访人坚持上访的话,则由西北政府派遣调查组进行处理。

    反腐这玩意,县长一级都还比较好处理,最不好监管的就是乡镇一级的那些小虾米,越大的官一般越谨慎,也就是那些小虾米容易肆无忌惮。

    责任制下去后,则一定程度上可以杜绝,但能完全杜绝。

    因此西北政府在沈进文的主持下,建立了一个官员考核制度。官员每三年进行一次大考,每一年一小考。

    三年大考从治安、卫生、环境、教育、农业生产、民意调查、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考核,然后进行综合考虑。

    一年小考,即以民意调查为主,即当地老百姓是否对其满意。

    每个上岗的地方长官,以及那些公务员,都将进行专业培训,具备专业素养之后再上岗就业。

    因为西北文化教育基础不怎么样,因此这些公务人员多是从外省招募的学生、文人经过培训后上岗就业。

    行政作风,则杜绝传统的官僚制,走人民公仆路线。

    但依旧是采用流官制,免得那些官员在地方上形成势力网。这是国情问题,必须流动的,中国老百姓不同于欧美普通民众。

    欧美普通民众比较愚昧一些,不会到处钻营。或者说,欧美长期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因此民众没有那么后天,性格比较先天性。而中国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特别是明清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民众性格已经普遍后天。

    因此欧美民众很天真,而中国民众,则比较精明。

    美国之所以排华,就是因为中国老百姓不容易愚弄,太精明了。其他白人、黑人有钱就消费,中国人有钱则存起来,然后可能进行一些投资什么的,对美国财团来说是个威胁。

    当然,最大的改革,还是强制性减租。这已经动摇到了地主的利益,因此经过商议之后,决定暂缓提高针对地主的农业税。

    这就是温水煮青蛙,那些地主最后肯定是玩不过西北政府的。

    强制性减租的政令下达后,在各地都引起了地主阶级的不满,但是不满归不满,那些佃农却是高举双手拥护,使得这一改革顺利的执行了下去,那些地主也不可能因为强制性减租就造反什么的。

    现在谁敢造反?都没人支持这些地主造反。那些佃农、自耕农都对西北政府很拥护的。不仅是减租,而且地主雇佣长工,每个月的工钱必须给二两银子,而且必须管食宿。同时针对那些拥有土地超过100亩的,若其田产在灾的情况下抛荒超过两年,则予以没收,同时农业税照样收取。

    (
………………………………

第060章:铸币的利润

    1901年,西北政府的财政花费是比较大的,水利、道路建设,以及教育支出、卫生支出、行政支出、军事支出,合计高达两千万两。

    而财政收入,只有一千万两左右。

    西北集团对工业的投资,以及商业的投资,也高达一千五百万两。而盈利方面,也只有一千五百万两,其中七百万两是金矿开采的利润。

    铁路是经济发展的制约。

    没有铁路,则很多建设活动都没办法展开,商品也卖不出去,只能在西北地区销售,而且运输上占用了很多劳动力。

    经过的大半年的勘察和准备,铁路于1901年下半年正式动工。

    铁路建设,无疑将极大的推动西北的经济发展,首先在钢轨方面,甘肃一段采购的是榆中县工业区产出的钢轨,甘肃一段要用掉700多万两银子的钢轨。另外工人方面,一个月二两银子的工钱,这都是甘肃老百姓赚到的。

    铁路建成后,西北集团的商品甚至可以出口到海外,同样也可以从海外进口西北所没有的资源。

    但是财政收入比不上支出,却是一个大问题。

    因此沈凝云开始琢磨着如何提高收入,提高收入显然现在得靠西北集团,西北政府加大税收就不行了。

    现在西北的底子比较薄弱,老百姓也没那么多钱给你收。而且税收多了,影响市场消费,西北集团的利润会减少,从而影响工业建设。

    “铸造银元是一个很好的盈利项目,现在市面上只有洋人的鹰元和日本银元。我们可以通过铸造银元的方式,赚上一笔。”沈凝云很早就发现这一盈利项目了,只是一直没有付诸行动而已。

    “那我们按照什么成色铸造银元?”孙绎龙对沈凝云请示道。

    “就按照银九,铜一的成色铸造,每个银元七钱二分。另外再铸造铜元,以取代碎银,铜元中可以加钢或铅等金属。”

    铸币,这绝对是蕴含暴利的行列。一个国家的铸币权,则是财团的核心。因此西北政府手上并无铸币权,铸币权在西北集团手上。

    铸币厂在沈凝云的主导下在榆中县建立了起来,并设计出了银元的模版。

    正面是两根麦穗环绕四周,代表西北政府重视民生,中间则是两条栩栩如生的龙,两条龙中间是一个‘壹元’的字样。背面则打上‘炎黄通宝’、‘西北铸币厂造’、‘库平七千二分’的字样。

    在银元背面中间的‘炎黄通宝’四个字的中间,则打上干支字样,如1901年是辛丑年,则打上‘辛丑’的小字,1902年是壬寅年,则打上‘壬寅’小字。

    铸币厂采用先进熔炼设备,并用蒸汽机冲压,铸造成本比较低。铸造一个银元,利润可以达到6分到6分5厘左右。铸造100个银元,则库平72两银子,但实际含银64。8两。扣除成本后,铸造100元,即可得到8。3到8。5元的利润。

    如果是铸造1亿两银子,即可获得830万两以上的纯利润,铸造成银元后则是1152。8万银元。

    此前手上没有银子,自然也就无法搞这个铸币厂。但现在不一样,银行里大把的银子可以用来铸造银元。

    张奎发见沈凝云让孙绎龙搞铸币厂,对孙绎龙问道“我们一年能产生多少利润?”

    “银行中目前有白银1。3亿两左右,明年都可以用来铸造银元,我们可以形成1500万银元的利润。”孙绎龙估算道,“另外我们还能从外省购入银元进行铸造。”

    “不错,不错,抵得上开采一年金矿了。”张奎发满意的点头道。

    “少帅让我把姻缘铸造厂办到其他省份去,不过这得和那些地方督抚通气。”孙绎龙说道,不过孙绎龙却有些顾虑的说道“只是我担心,那些督抚不是那么好沟通。”

    “有什么不好沟通的,咱们这是找他们发财的,在说老子是西北王,他们敢针对我们,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