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民国战神-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什么不好沟通的,咱们这是找他们发财的,在说老子是西北王,他们敢针对我们,我们就打到他们服气为止。”张奎发匪气不改,彪悍的对孙绎龙指示道,显然对于满清已无任何畏惧。
“还有,就算是我们碟路还没修通,食盐只要有钱赚,就往陕西和四川卖。”张奎发接着说道。
“是,大帅。”孙绎龙答应道。
另一边经过大半年的路线勘定,玉海铁路在这年下半年终于开工了,为了修这条铁路,甘肃调集近六十万劳动力投入到铁路建设当中,其中很多劳动力还是从陕西等爹招募的。
甘肃一段,由于西北政府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也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因此分为三段一起动工修建。
每一段,两端又一起动工,工地分为六个节点。
为了修建这条铁路,西北集团调集了大量的**,并制造了许多马车对物资进行运输,成立了一个庞大的运输队,好在西北不缺马匹。
铁路开工后,西北集团各工厂一片忙碌。这是一个大工程了,修铁路所需的各种物资,都得靠西北集团供应。
吃的,喝的,以及住的帐篷,还有医疗保障。
这个时代修铁路经常死人,这主要是运输条件差,首先伙食不好,工人营养不良。再则是每天干得很累,这样一来人的抵抗力就下降了。三是卫生医疗条件不好,生病后无法得到有效医治。
就如法国人修的滇越铁路,死了五六万人,平均每6名工人当中就有1名死亡。当然这也和滇越铁路的工程复杂,而且云南瘴气比较多,又得不到充足的物资供应,工人营养不良加上过度劳累,以及环境问题影响,所以容易死人。
二战时日军在中南半岛修建铁路的时候,也是死了很多劳工。
在西北则不存在这个问题,首先环境上没那么多的瘴气什么的,再则西北集团调集大量马车调用物资,同时还找来厨师,成立工地食堂,确保工人营养补充。在修建铁路的赶工过程中,主要靠宣传来提高工人的积极性,而非是用皮鞭强迫工人。
工地上,一名宣传人员正在用激昂的语气对工人们说道
“同胞们,洋人为什么富裕,那就是因为他们有铁路,有了基础才能更好的发展工业和农业,所以他们富裕。只要我们加把劲把铁路修起来,我们也能富起来。有了铁路,我们还能强大起来,强大起来才能不被洋人欺负。”
“对,加把劲,我们把铁路修起来。”一名工人响应道,那名学生模样的宣传人员鼓舞着工人们的士气,也加入了铁路修建,而且干得相当卖力。这名学生叫潭辉,是从安徽来的学生,来到西北后加入了宣传队,平日里负责下乡向老百姓宣传政策,由于宣传能力出色,他被调到了铁路工地上调动工人积极性。
“大家使劲干,只要大家团结一致,比其他几个建设队更早完成建设任务,每个人都能拿到奖金。”覃辉又从奖励方面又鼓舞了一下工人的积极性,只见一名名工人在他的鼓舞下,都自觉的努力干活。
铁路工地的施工,从让我做变成我要做。
铁路修建在工人们的齐心协力下,施工过程中都非常顺利。在爆破方面,西北军还调来了爆破兵配合德国工程师。
那些德国工程师看着铁路的修建速度非常惊讶,德国尽管铁路极多,一个小小的国家竟然有8万公里碟路,可谓是经验丰富,但是从过如此快速的修建速度。
西北集团在后勤保障上也做得极好。
加上甘肃一段碟路修建,也有太复杂的路段,铁路直接从河谷中走,没太大的工程量,只在一些地方要建设一些桥梁,因此修建速度很快。而那些桥梁则是立即就开始建设了,有德国工程师负责现场指挥,在技术上解决了问题。
不过那些桥梁都被修成了可以承受双轨铁路通过的规格,多出的工程由西北集团掏钱,这主要是为了日后修建双轨铁路方便。
相比之下,德国人自己负责的海州到宝鸡的一段铁路则不如甘肃一段修得快速。后勤准备比甘肃方面晚了三个多月才动工。
开工后,德国人发现速度不如甘肃一段,工人们干活没什么积极性,于是与西北政府商议,让西北铁路公司负责组织施工。
也就是让西北集团当包工头,这个自然不是问题。为了提高铁路修建速度,德国人还要求采购了一些西北出产的物资。
这条铁路是德国佬出钱修的,因此西北政府从这条铁路上,能让工厂和工人赚到不少钱。
詹天佑则修改了宝鸡到海州一段的施工计划,同样是多段同时动工,以确保铁路修建速度。
时间不知不觉,便又过了一年,西北工业在这一年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军工体系陆续建成,冶金体系也逐渐形成,钢铁制造体系也正在完善。
尽管这些工业基础还不是太先进,但是西北工业体系,却是已经有了一个底子。
1902年,壬寅年。
赎回了光绪的慈禧,在袁世凯的北洋军保护下,在壬寅年摆驾回宫,反思了一年的慈禧,已决定再次推行新政。
没有新政,不仅打不过洋人,连西北军都打不过。
(
………………………………
第061章:大肆投资
回到北京的慈禧,首先废除了大阿哥,满清朝廷内的那些阻碍改革的派系被打压了下去,一场新政再次拉开。
不过这次新政,慈禧却不让光绪来搞了。
这次新政,也主要是针对西北军,满清搞新政,只要也就是三个方面,一个是修铁路,一个是练新军,一个是增加商业税收。
修铁路,是为了发展经济。连新军,是为了能打仗,而铁路也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增收商业税,是为了提高财政收入,并认为从商人身上收取,好过从农民身上收取。
满清这种观念确实没有错,但是执行起来就比较粗暴,不顾市场行情提高商税,导致清末时期商人营业税非常高,以至于商人阶级推翻满清政府,因此商业比较发达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率先爆发了反清起义。
满清废去了科举,又无法建立一个有效的人才选拔渠道,已让文人离心。再加上加征商业税之后,导致商人离心。
商人有钱,文人有文化,都与满清离心,平时如果能稳定,还不会出什么问题。问题是,1910年上海橡胶股票引发了金融危机,钱庄大量的倒闭,进而引发了满清无力支付赔款,于是得出卖铁路,铁路一出卖引发了四川保路运动,这时候商业萧条,商人们没什么事干,就支持那些革命党闹革命了,辛亥革命也就爆发了。
橡胶股票危机现前,满清的财政方面尽管要支付赔款,但起码还能凑合着过,商人们也马马虎虎能靠将成本转移到老百姓身上的形式来生存,也就凑合着过了。
大家都凑合着过,自然也就乱不起来。
但商人过不下去,他们他们把矛头对准满清,满清因为商人过不下去了,首先钱庄倒闭损失了很多公款,商业萧条又使商业税能收上来的少了,辛亥革命时,满清也就顺利的被推翻了。
满清一边聘请洋教官,引进国外的军事制度,一边计划铁路修建计划。不过此时中国碟路修建主力还是洋人。
各国陆续取得了铁路修筑权。
其中德国与西北军修碟路即是从甘肃玉门关通往苏北海州(连云港)的玉海铁路,法国人计划修建滇越铁路,比利时人负责修建的京汉铁路已经开工,1989年,英德两国经过协商,决定修建津浦铁路,清廷与英德两国起草了借款合同,但是历史上借款合同的签订拖到了1908年。
此前中国根本就没有什么长途铁路,只有汉阳钢铁厂有运输铁矿石碟路而已。
这些铁路的修建,虽然要吃亏,让列强攫取很多利润。但是,这些铁路的建成,起码让中国有了一定的基础。
就在满清开始决定推行新政的同时,西北政府也在大力发展军事和经济。
军事上西北军更注重军官的培养,而军队形式方面,与西方人的军队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但是却更符合中国国情。
这可是后世中国的部队模式,自然更符合国情。
但是在军官素质上,却是需要德国的军官通过授课等方式来提升,特别是技术兵种方面,更是需要德国人先搞个底子出来。
而这一时期,满清的个路新军,多是只学了一个形式,真正重要的东西并不怎么重视,也就是军官素质、士兵思想、文化教育方面比较落后,在军事装备方面,显然受财力限制,而且对军事装备的评估和装备也不够专业。
西北军则不同,形式上有自己的一套,军官和技术兵种的培养比较重视。同时强调军队纪律性,并对士兵的思想、文化方面进行重新教育。对士兵的训练也有自己的那一套,新兵队列加体能,训练三个月下连,开始训练投掷、射击。
在军事装备上,则拥有自己的军工厂,能出产最先进的步枪、机枪,还能生产火炮,一个基本的军工业体系已经形成。
在军事上西北军拥有极为强大的底气,因此在商业扩张上,西北集团也愈加奔放。
1902年,西北集团开始大规模的向陕西、四川境内销售食盐,这些食盐是精盐厂出厂的精盐,氯化钠含量高达99%,而且盐质细腻,卖相极好。
精盐这是洋人才有的玩意,但是西北集团却有了。而且卖得还很便宜,比官盐还要便宜得多。
让很多人目瞪口呆的是,这些精盐竟让堂而皇之的在西北集团的商号中销售,而且官府竟然不敢去管。
上次张奎发就是以商税为借口起兵作乱,那些地方官员现在哪还敢冒着个风险,万一人家又反了,到时候肯定是要被朝廷治罪的,因此陕西、四川等地官府畏西北王张奎发的商号如猛虎。
一路上但凡有西北军护送的商队,一律直接放行,根本就不敢收什么过路费。货物运入城中,西北集团的商号甚至是不用交税,而且商号每个州县的据点,多会组建一些保安,这年头保安叫‘护院’。
西北集团向陕西、四川输出的商品除了食盐外,还有很多商品,火柴、棉布、玻璃制品、**、钢铁制品。其中钢铁制品的花样也开始多了起来,从原先的小五金、农具,到一些农机。
这些商品对于陕西与四川的农村自然经济造成了一些冲击,因为列强的商品还出到这些地区,因此这些地区还保留着不少农村自然经济的模式。
西北商品迅速占领了商品市场,越来越多的商铺开始从西北集团的商号批发货物,很多时候因为西北集团的货物物美价廉,而成为抢购的对象。
西北集团自然也会和那些地方官员沟通,先是恐吓一番,接着再给点好处,这样避免了很多麻烦。
那些地方官员看到西北集团被后可能引起外交争端,又有好处给他们,自然乐意配合西北集团的商业活动。
此时满清对于地方的控制能力很低下,因此西北集团的商业活动的攻关是非常顺利的。
在与地方官府搞好关系的同时,西北集团也开始在外省进行投资。首先是西北银行开始向外省扩张。
这年头行商多要靠票号,西北银行也有钱庄的功能,同样也有吸纳存款进行投资的功能。
用别人的钱来进行投资,这是迅速壮大自身实力的办法。
不过当前西北银行人才培养才刚开始,因此没有铺得太大,而是在武昌、西安,以及个别商业活动频繁的河运口岸设立银行。
投资比较大的自然是粮行的投资,粮行的人才培养比较容易,而且主要竞争优势在于无线电通讯对粮价的掌控,以及面粉加工厂的生产力优势。
因此投资的主要重点就是面粉加工厂,有了面粉加工厂,然后再投资粮店。这年头办面粉加工厂显然不少的利润,特别是面粉加工厂的设备西北可以自产,投资成本不像其他投资粮食加工业的商人那样,设备要靠进口,从而拉高了成本。
不过粮食加工厂确实不需要什么技术性,投资成本却不大,但利润却很稳定,因为没有什么竞争者,是一个良好的投资项目。
首先粮食加工厂在铁路沿线铺开,这样一来可以将铁路沿线的粮食收购上来加工,然后通过铁路运往各地销售。
再则,粮食加工厂再那些人口较多,而又无法通铁路的城市铺开,因为城市人口不从事农业生产,必然需要商品粮,有足够的市场需求,粮食加工厂也就可以产生盈利。
最重要的是,西北集团在各地行商是免税的,这条件太优厚了,只要管理上不出问题,投资起来简直是无往不利。
粮行除了经营各种粮食的销售,还有销售食用油这些商品,做得很专业。
除了粮食加工厂和粮行投资,当铺、酒楼、药店这些商业项目也在投资范围之内,不过铺设速度并不是很快,主要是人才培养的问题。同样也受交通影响,投资速度也被拉慢。
沈凝云见投资已经开始进行,但是产生盈利还需要一定时间,因此决定增加商品种类,以提高财团效益。
化肥厂和钻井设备、炼油设备也到了,化肥厂和炼油厂的厂房都建好了,当前因为铁路还设好,因此只用合成氨生产尿素。尿素属于氮肥中的一种,氮肥的元素氮对作物生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植物体内氨基酸的组成部分、是构成蛋白质的成分,也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起决定作用的叶绿素的组成部分。氮还能帮助作物分殖。施用氮肥不仅能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还能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植物所需的养分就是氮磷钾,不过中国是一个缺钾国家,因此后世中国的化肥主要是氮肥,占化肥消费的73%,磷肥约占22%,钾肥约占5%。氮肥是中国农业消费最多的一种化肥,中国氮肥种类主要包括尿素、硝铵、碳铵、硫铵等品种,其中尿素是主要品种,占中国氮肥总消费量的60%以上,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氮肥消费基本全是尿素。
可见尿素的重要性。
就算是暂时没有磷肥和钾肥,同样也能提高作物产量,这对于西北农业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工厂。
而且氮肥生产技术掌握后,还能向中国其他省份输出,从而解决粮食产量不足的问题。
炼油厂的建立则比较有意义,首先可以产出煤油,在西北地区可以把俄国煤油踹出去,日后则可以把沿海、长江流域的美国煤油踢出去。作者钧申
(
………………………………
第062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优。。。
化肥生产,这是西方人发展了有些年头的生产技术,不过这年头的化肥生产设备都比较小型。
小型也就意味着,成本会高一些,但是对于农业增产效果来说,还是非常不错的。
西北集团的第一条尿素生产线于1902年3月开工生产,顺利的生产出了第一批尿素。
沈凝云非常高兴,终于有化肥了。
这生产出来的化肥,就像是一堆堆的粮食,如果氮肥用于麦田施肥,与有机肥混合使用,一般每公斤尿素可以提高23公斤的产量。其中对于中低产麦田的效果更好,而高产麦田则不需要太多氮肥,一般不超过十公斤,否则会导致麦粒过重而倒伏。
这年头还没有抗倒伏小麦呢!
“我们引进的是一套年产1。5万吨的设备,按照每亩施肥15公斤来计算,可以满足100万亩土地的所需。要满足我们集团的商品粮基地的需求,还需要扩大产量。”孙绎龙对沈凝云说道。
“这种设备低级了一些,不过暂时就按照这种设备制造吧!”沈凝云已经将这套尿素生产设备评估了一遍,这玩意用的是蒸汽机作为动力,确实不如内燃机和电动机好。不过生产效率还可以。
生产化肥,就像是在生产粮食一样,一公斤尿素等于两到三公斤小麦,这可是解决吃饭的大事啊!
“另外,油井的建设你派人去督促一下,让炼油厂尽快动工生产。”沈凝云接着对孙绎龙吩咐道。
“是,少帅。”孙绎龙连忙答应道。
沈凝云视察了化肥制造厂后,则跑到了西北大学。他在西北大学成立的农业学院已经有了一定规模,拥有学生三十多人。
从这三十多人中,沈凝云抽出了十个大学生组成了一个‘杂交作物研究小组’,并将杂交小麦的理论资料交给了他们,并拨款十万元,让他们研究高产抗倒伏小麦。
高产抗倒伏小麦,即是用高产倒伏小麦和低产抗倒伏小麦杂交而得到的,杂交后即可能得到高产抗倒伏小麦,也可能得到低产倒伏小麦。
然后选用高产抗倒伏小麦作为种子。
杂交作物研究小组的组长叫林启荣,一个非常有创新精神和干劲的年轻人,沈凝云对他说道
“这个研究非常重要,如今中国的小麦品种因为无法抗倒伏,所以只能种植得比较疏散。如果我们有了抗倒伏高产小麦,小麦亩产起码能提高一倍。这个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事关我们中国老百姓能不能吃饱肚子的问题,就看你们的努力了。”
林启荣还是第一次接触西北军少帅,过去他只听说西北军少帅沈凝云非常聪明,但是没想到的是,眼前这位快八周岁的少帅竟然参与到了农业技术研发的决策当中。
“少帅放心,我们坚决完成任务。”林启荣坚定的回答道。
“好,过两天资金就会到了,这个研究计划立即启动。”沈凝云一副严肃的模样,对林启荣他们交代道。
不一会,沈凝云离开西北大学后,不由揉了揉脸,装成熟真的很消耗表情。不过对于高产抗倒伏小麦的研究,沈凝云还真是心里没谱。
他不是农业专家,他只知道杂交理论,但并没有什么实际操作经验。而且这种杂交理论,是大层面的,也不知道杂交小麦要注意什么。
反正钱砸下去了,人也选好了,等研究基地建成后,慢慢研究吧!研究成功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要用多久却不知道了。
现在化肥已经有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生产也将陆续建设起来,如果再有高产抗倒伏小麦,那么养活四亿多人口那是轻轻松松的问题了,到时候也就能够调集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到工业生产当中去了。
此时铁路通,因此沈凝云没有把劳动力大规模的投入到工业建设当中去,而是在完善工业体系,以及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方面。
最重要的自然是机床制造和机械设备制造,扩充这两方面的制造能力,显然可以从德国人那里得到足够的资源。
这年头机床制造业的技术封锁还没有那么严重,因为这些机床的制造本身就不够精密,技术性并不是太高。毕竟蒸汽机带动的机床,显然也精密不到哪里去。
机床制造厂计划招募上百名德国技工,同时在技工培养上砸了不是少钱下去,在这一年德国的技术工人及技师来到了西北甘肃。
技工学校中的机床制造专业,第一届招收的学徒达到了上千人。
机械设备制造方面,也聘请了很多德国技工,同样也成立了技工学校,第一届招收的学徒也达到了上千人。
机床制造和机械设备制造弹子已经铺开了。
那些德国技工,以及从中国各省工厂里挖来的技工,让西北机床制造厂和机械设备制造厂成为了亚洲规模最大,实力最雄厚的精密制造业龙头。
而西北集团的投资不断产生,对机械设备有旺盛的需求。所以机械设备制造厂的规模飞速扩充,德国技工就招收了三百多人,而国内各省招募来的技工也达到了两百多人,加上西北自己培养的工人,机械设备制造厂的技术工人就达到了上千人。
机械设备制造需要机床,而机床制造厂的产能无法满足,因此西北集团,用德国人的低息贷款,花了一千万马克(五百万银元)进口了大批的机床,这些机床02年也陆续运到了西北,机械设备制造能力大增。
机械设备与机床制造,这是沈凝云最拿手的领域,可以说是后世的顶级工程师,理论拥有一大堆,但是却因为没有电动机,而导致那些先进理论没什么用武之地。
电气制造厂和内燃机制造厂,就是这一年最重要的建设项目。
此时世界各国用的电力都还是直流电,而特拉斯发明的交流电,只出现了几年时间,还受到了爱迪生的打压和诋毁。
德国人对于交流电技术目前也还在观望,不过西北却是率先开始建设制造交流电电气的制造厂。
设备是德国人制造的,并运输到了甘肃榆中工业区,已经开始安装设备了。
还要建设火电厂、水电站、电线制造厂这些配套工厂,都是需要花钱的,因此用德国人提供的低息贷款,从德国进口了很多设备。
至于机械设备制造厂,则制造部分设备。不是不想自主制造,而是制造能力依旧不充足,机械设备制造厂目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