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扛着AK闯大明-第1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然朕真的亲临那山海关,到得那关外血染的疆场,才发现朕错了,大明的将士端得都是好样儿的,正式因为他们的勇猛、不畏死伤,方有北伐之胜!
众卿不用敬朕,这胜利乃是大明数万将士的战死换来的。”崇祯从太监手中接过酒杯,又往前走了两步。
魏国公徐允爵若有所思,泰宁侯陈延祚觉得崇祯言重了,兵本来就是打仗用的,打仗肯定要死人的呀。
倒是一向话多的诚意伯此时表情凝重,而周国丈呢,哦,这厮压根就没听自己女婿说话,还在盘算着如何花这笔新得的银子。
是再买几个铺面呢?还是再购置些良田呢?
“谨以此酒,悼念关外死去的万千将士!”崇祯说完将酒高举向天,然后将杯中美酒挥洒在大殿的御阶之上。
见崇祯如此,殿内勋贵左右看看面面相觑,有样学样的将酒杯高举过头以士对死去将士们的敬意,然后挥洒于大殿之内。
皇极殿内瞬间便充满了烈酒的味道。
“正是有了边关将士日夜戍边,用血肉之躯抵御外敌,才有了如今大明的太平,朕说的对是不对?”崇祯沉吟了片刻又道。
“陛下此言极是!大明的将士都是好样的!”定远侯邓文明高声附和,其余勋贵也不无异议。
“正是有了大明将士的付出,尔等才能在大明与国同休、享尽富贵,朕说的对是不对?”崇祯睥睨众勋贵,又抛出了一句勋贵们无法反驳的话。
“陛下所言极是,臣等汗颜!”彭城伯张光祖附和,心说陛下这瞎说的什么大实话,不过最近日子确实过的不赖,有个好祖宗好呀。
在大明,普通的人家拼爹,顶级的勋贵拼祖宗。
只是,陛下到底要说啥?
以前吧,勋贵们都能从崇祯的脸色上看出悲喜,北伐一回来陛下就跟变了个人儿似得,竟跟咱扯些没用的,菜都要凉了!
心说陛下果然不能老出宫,出了宫便如脱缰的马,见识了外头的情形,便不再好忽悠了。
以后说什么也不能让陛下再出宫了。
“只是众卿知道为何先前将士们总吃败仗,而近两年却犹如战神再临无往而不胜吗?”崇祯又言。
“臣知道,此皆是陛下之功呀!陛下龙马精神御驾亲征,将士们定然士气倍增,哦,还有安国郡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广宁伯刘嗣恩也出班说起了奉承的话,刘嗣恩与张光祖乃是儿女亲家。
事实上三百年来,大明的勋贵们互相通婚,张是李的姑老爷,李又是孙的表舅,数代以来早已是盘根错节,浑然一体。
刘嗣恩之所以把刘鸿渐也带上,是因为姓刘的确实十分生猛,杀闯逆、杀鞑子、杀文臣都不带眨眼,也确实给他们带来了太平的日子。
但最重要的是,刘鸿渐一直没得罪过他们,而且他自己也是勋贵,天下勋贵是一家,众多勋贵更是与有荣焉。
“刘爱卿说错了,朕或许可以增添一时的士气,安国郡王或许用兵如神,但若朝廷连军饷都发不出、士兵们连饭都吃不上、战死了连抚恤都拿不到。
还有会有士兵誓死捍卫尔等的安宁吗?”崇祯语气很平和,仍旧是看不出悲喜。
大殿内的勋贵听到此各自面面相觑,后头几桌上已经开始窃窃私语,想着陛下到底想干啥?
“是以,朕今日请诸位与国同休的卿家来此,还有一件事,便是大明现在需要诸位卿家相助,以解决目下北伐将士们的抚恤银问题!”
至此,崇祯绕了一圈,终于亮出了底牌。
PS,晚上继续给诸位加更
………………………………
第463章 鸿门盛宴(二)(第三更,戒烟失败加更3/3)
崇祯绕了一圈,终于亮出了底牌。
可谁知崇祯话音刚落,大殿内就炸了窝。
啥?陛下要干啥?咱是不是听错了?陛下要跟咱们要银子?
我说着兴师动众的来请咱吃饭,原来竟是安的这份心思。
“陈家老哥,上次陛下募捐,你这厮捐了多少来着?”阳武侯薛濂悄摸的拽拽泰宁候陈延祚道。
“三千两!你呢?”陈延祚偷偷伸出三个手指头,完事又问薛濂道。
“咱没你泰宁侯家底富足,上次捐了一千五百两。”薛濂伸出一只手挡着嘴小声道。
切,还没咱家家底足,这京城的神仙居便是你家的产业吧,别以为老夫不知道,跟咱家装穷,哼!
“陛下竟又厚着脸皮给咱们讨银子,王老哥你看陛下这次是不是有备而来呀!”坐于后排的武清侯李存善也没闲着,对身边的新城侯王国兴道。
“哼,还以为陛下真是体谅吾等,没成想竟是个鸿门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呀!”王国兴摇了摇头。
上次建虏犯边,国库空虚,边军拖军饷半年不发,崇祯没得法子拉下脸皮向朝臣以及他们这些勋贵们募捐。
满朝文武皆说家贫只认捐了三万多两,天可怜见,当年那些个朝臣哪个不是家业富足盆满钵满。
这些个家伙最是虚伪家中夜夜笙,出门却穿着破衣烂衫去上朝,就欺负陛下看不到。
到最后还是他们勋贵们大方,合起来足足捐了六万多两,盖压百官!
可这次呢?陛下不去找百官认捐,却唯独找他们勋戚,这不是摆明了厚此薄彼吗?
这不公平!凭啥只让咱们认捐?欺负咱们有钱……哦不,咱穷,咱也很穷呀!
崇祯面色平静的看着底下勋贵们的窃窃私语。
想起上次募捐,他苦口婆心规劝半天,忙活了整整十日,满朝文武竟只募得十万余两,崇祯就心痛。
为其贪而痛,为其短视而痛。
崇祯又看了看最前面的一桌勋贵,魏国公徐允爵正襟危坐,英国公家的大公子张为先左顾右盼,老丈人周奎老神在在掰着手指头在算着什么。
崇祯望着周奎目光一凛,这个老东西仗着国戚的身份欺行霸市,为祸乡里数年,去岁竟还闹出了整整五条人命。
若不是锦衣卫通禀,崇祯竟都不知此事,但顾及周皇后以及皇家威仪,他只是派人训教了一番,忍了下去。
但一想起上次募捐崇祯就怒不可遏,周奎拥有皇家赏赐的子粒田八十多顷,顺带在京城黄金地段还有不少铺面,身为国戚中辈分最高者,竟然只认捐了两千两。
周皇后自掏腰包把自己省吃俭用留存的五千两细软交于周奎,让他再添三千两凑足一万两给朝臣勋贵做个表率。
这厮竟然独吞了三千两,只认捐了四千两。
这事一开始崇祯都不知情,直到后来周皇后说漏了嘴才知晓。
国朝养勋贵三百年,何尝怠慢过这些祖上曾为国效命的后人,可结果呢?
崇祯叹了口气。
勋贵们上次不仁,但崇祯这次也并未不义,该说的他都说了,也尽了身为朱家后人对勋贵们最后的仁慈。
若还是执迷不悟,便莫怪皇家无情了!
“朕再次重申,国朝有难,需诸位卿家相助以度时艰,太祖、成祖二帝曾与诸卿的祖上披坚共苦,吾等共休三百年,如今朕也需要吾等与朕共度时艰!”崇祯又言。
言毕,崇祯重回御座再不言语,而是接过一杯茶水慢慢呷了一口,早有小太监支好了案子,摆上了文墨等着记录账目。
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勋贵们也知这次是躲不过了,但大多数人都看着为首的一桌,毕竟若排资论辈,为首的那桌子才是老大。
老大不带头,谁敢当这出头鸟。
英国公未至,其大公子张为先属小辈儿,徐允爵与周奎不动,他倒是更落得安心。
魏国公徐允爵看了一眼周奎,心中不禁冷哼一声,这老杂毛又在装样子,你不动,老夫也不动。
这出头鸟可是好当的?出的低了,陛下不乐意,出的高了身后一大帮子勋贵回头不得背地里戳他的脊梁骨?
大殿内一时气氛有些尴尬,若论厚脸皮,徐允爵哪里是年轻是拎瓦刀砌墙的周奎的对手。
徐允爵心中念头万千,虽想沉静下来却做不到,因为他知道崇祯一直在盯着他。
而这老杂毛周奎呢?依旧岿然不动,这厚脸皮的老杂毛不会真是睡着了吧!
就在崇祯越来越不耐,正打算拂袖而去之时,徐允爵终于是站了起来。
“陛下,我等与国同休,食君之禄当为君分忧,国朝有难自不肯视若罔闻,徐家家业虽小,臣仍愿倾囊相助,以助陛下、助大明度过难关!”
徐允爵声音铿锵,似乎是在鄙视依旧岿然不动的周奎。
周奎只是胡子翘了一下,他终于想好了,得来的银钱还是买地划算,土地才是周家的根本呀!
“好!魏国公当是我大明楷模,只是不知,徐卿认捐多少?”崇祯见终于有人冒头不仅压下了怒火。
“臣……愿认捐……臣愿认捐五万两!”知道这次不放点血绝对打发不了崇祯,徐允爵本来打算认捐三万两,可一看崇祯的眼神,愣是多说了两万两。
这让徐允爵感觉自己就是拯救大明的英雄。
“好,卿之功,朕替祖上记下了。”崇祯面色如常,心中却冷哼。
五万两,朕当朕是傻子不成,你徐家世代久居南jing,南京是何等地方?
江南富庶之地,鱼米之乡,你徐家仅贩运私盐一年便入账数十万两,更莫说铺面和地产。
五万两,打发叫花子呢!
崇祯怒归怒,但面上却并未表现出来,北伐对他的触动颇深,如今的崇祯,已不是那个喜怒形于色的崇祯,至少面对朝臣和这群勋贵时不是。
“臣愿认捐三万两!”有人打头,其余勋贵们就有了标准,泰宁候随即站了起来。
“臣愿认捐四万两!”
“臣认捐两万两!”
……
PS:还有……加更,谢过诸位近日的打赏和投票相助,顺带再宣传下俺的书友全订群,群号85880765,需要验证粉丝值2000以上,进群找管理员LiziTang截图验证即可,想与寒寒聊一聊大明、以及故事情节的书友,欢迎你们的加入。
………………………………
第464章 这锅,朕背了(第四更,900均订加更)
整个大殿的勋贵足足折腾了半个多时辰才都报上了自己认捐的数额,崇祯拿起名单以及数额粗略一看,心中不禁冷笑。
与大明同休的勋戚、朝廷养了三百年的勋戚、朱家恩遇有加的勋戚,堪堪募捐了一百六十万两。
魏国公可真是带了个好头呀,底下一排排竟没有一个超过五万两的,再往下翻,周奎,认捐八千两!
这个雁过拔毛、目光短浅的老东西!
又翻了一页,崇祯目光一亮,底下最后一行,诚意伯刘孔昭,认捐十一万两!
刘孔昭?崇祯略微思索了一下才想起来,这是刘伯温的后人。
素闻这刘孔昭不爱银钱爱做媒,自家的一点产业也是不管不问只顾游山玩水寻欢作乐,没想到还算有点良心。
早在大宴勋戚之前,崇祯早已大致摸清了诸多勋贵们的家产,毕竟不论是铺面还是良田,皆有据可查,锦衣卫、东厂这半年多来可不是吃干饭的。
正因如此,见勋贵们只认捐这么点银子打发他崇祯才发怒,也正因为如此这刘伯温的后人认捐了十一万两才让他惊讶。
如果没记错的话,这诚意伯一家只有京城的一个杂货店外加一个皮草店,良田不过二十几顷,放在勋贵中都是倒数。
此人能拿出十一万两实属不易,唉,看来国朝养勋贵三百年,还是有个体己的,崇祯把账目交由司礼监掌印王二喜收管,随即站起了身。
“承蒙众卿慷慨解囊,朕替大明万民以及数十万枕戈待旦的将士们谢过诸位,卿且欢饮,朕身感不适先回宫了!”崇祯尽量克制住自己胸中喷涌的怒火,随便应付了两句便起身欲出皇极殿。
“恭送陛下!”众勋贵见终于打发走了崇祯,不禁都松了一口气。
“徐老叔,小侄观陛下面色不愉,是不是嫌咱们认捐太少了?”英国公家大公子张为先给徐允爵倒了一杯酒道。
他是代其父英国公张世泽前来应宴,张世泽旧病不起,出门前叮嘱他不要冒头,认捐当已魏国公徐允爵为标杆。
见徐家长辈只认捐了五万两,张为先依父亲命也认捐了五万两。
只是他不明白,徐家与他张家皆是国朝重勋,家业之大莫说五万两,就是五十万两也能轻松的拿出来,他不明白为何长辈们都如此短视。
难道建奴入了关,对本家能有什么好处吗?
“张贤侄还是年轻呀,呵呵,且回去问你爹吧,本国公吃饱了,走了!”魏国公徐允爵连筷子都没动,起身便出了大殿。
还吃饭,菜肴早都凉了个屁的,一顿饭花了五万两,气都气饱了谁还吃的进去?
募捐募捐,动不动便募捐,今日因为抚恤银募捐,明日便能因为督修水渠募捐,后日呢?
谁家的银子是风刮来的不成?
之所以说张家小子年轻,也是有道理的,上次募捐你得只认捐了三千两,如今却一下捐了五万两,已经翻了数十倍。
那群文官还装穷呢,谁敢把财露出来?若是陛下以欺君之罪找他们算账,岂不是好心被当作驴肝肺?
再说了,那叫刘鸿渐的小子不是才从山xi、陕xi掠来数千万两吗,这才多少日子就花完了?
骗鬼呢!你崇祯竟然那么看重那小子,有了难何不去找那刘鸿渐,找咱家作甚?
这时偏又来求助,谁要去当这冤大头?
还有那嘉定伯周老杂毛,早知道这个厚脸皮的东西前来,他也派家里的败家子过来了,何以竟被这周奎算计。
如今倒好,头是他起的,陛下定然对他心生怨意,这锅背的真特娘的来气!
徐允爵出了大殿便吐了一口浓痰,大摇大摆的出宫而去。
魏国公一走,其余勋贵也不再吃着食之无味的冷菜,皆是起身一边互相抱怨一边离去,诺大的皇极殿只片刻便人去屋空。
……
乾清宫,东暖阁!
“哼,这群不知廉耻的狗东西!朕真是错看他们了!”崇祯把账目往桌子上一拍,再也忍不住胸中的怒火。
“皇上,臣不是说了这群勋贵定然还是那副样子,您心里早已有了准备,何以还如此动怒,可得注意您的病了!”
刘鸿渐随手拿起桌子上的账目粗略的过了一遍。
“好像是挺抠门的哟,堂堂魏国公,家产百万之巨,竟然只捐了五万两,啧啧,霸气十足!”刘鸿渐看着账单不仅乐了。
毋庸置疑,此次鸿门宴导演安国郡王刘鸿渐,主演大明崇祯皇帝,配角一众勋戚。
上次募捐已经碰了一鼻子灰,崇祯自然知道勋戚们的嘴脸,本来说啥也不肯再拉下这个脸。
可真如刘鸿渐所言,直接动手强撸勋戚,崇祯又面有不忍,毕竟这都是祖上曾流过血汗的元勋之后,祖制里写的明明白白世袭罔替与国同休。
若真是动了手,这个锅可就背大了,想来百年之后,大明第一不仁不义暴君崇祯的名头就要背定了。
强撸勋戚实乃下策,刘鸿渐本来没打算如此干,毕竟勋戚修养三百年,势力之大盘根错节,弄不好便要动了大明的根基。
最稳妥的方法,由下而上,先把高产作物推广至整个大明,管住了百姓们的肚子,然后征收商税,稳住国库的岁入。
通过商税逐步掌控住商人集团,再慢慢的侵蚀勋贵、丈量土地、改革户籍制度……
以这样润物细无声的温和方式,给士绅勋贵一个缓冲,上行下效,二十年之内断然可以令大明为之一新。
但是,时间太长了,长到刘鸿渐不想等,长到崇祯等不起。
时不我待,海外的殖民者已经如火如荼,属于大明的资本利器还没个影子,刘鸿渐哪里肯等二十年?
而且这种方式之下,这些个勋贵们囤积三百年的资产断然是要不回了。
刘鸿渐不甘,凭什么你有个好祖宗就能作威作福三百年,凭什么啃着冷馒头的大明将士死了连个抚恤都拿不到,又凭什么累死累活一整年的百姓到头来,连个饭都吃不饱?
一个字,干!只要向士兵们陈明利害,只要百姓们知道朝廷所作皆是为了让他们吃饱饭,还怕个蛋!
谁怂谁是囊球!
“朕心意已决,这些勋贵大明不要也罢,这锅不论有多大,朕背了,佑明你且放手去做!”崇祯把手中精致的茶碗摔了个稀碎,悍然而道!
PS:四更奉上,算上昨日的四更,寒寒已尽力。
………………………………
第465章 父爱如山
“朕心意已决,这些勋贵大明不要也罢,这锅不论有多大,朕背了,佑明你且放手去做!”崇祯把手中精致的茶碗摔了个稀碎,悍然而道!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朝廷养了勋戚三百年,国朝有难,竟一分力都不舍得出,就是养了三百年的猪也不至于只值一百多万两吧。
崇祯是哀其短视,怒其不争。
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他必须给太子铺好路,让这路不至于如他般坎坷,这是一个父亲应尽的责任。
“皇上莫要心急,一口吃不成胖子,且再等等吧。”刘鸿渐略微的想了想道。
今日来赴宴的勋戚不足大明全部勋戚的一半,大明太宽广了,消息传达极慢、交通更是不便,而勋戚遍布各地,大多数使差甚至都还未到目的地。
况且总得给这群人一点思考的时间,如今虽然军队掌握在崇祯手里,但冒昧的开撸,实在是有些骇人听闻。
这名声传出去可是大大的不好听,说不定遗臭万年也不好说。
他可不信所有的勋戚都如此短见看不出目下的情况,大明不再是一年多以前的大明,崇祯也不再是一年多以前失去双眼和臂膀的崇祯。
聪明的人看明白局势会来找他的,到时这竹杠怎么敲,主动权便在他那儿了。
他的目的并不是杀鸡,而是取卵,你自己不给,便只好开膛破肚了。
“咦,这个诚意伯刘孔昭认捐了十一万两诶,皇上,此人你可识得,是个土豪吗?”刘鸿渐无聊的翻看这账目,在最后一页竟然找到个鹤立鸡群的,一时便来了兴致。
“此是开国元勋刘基刘伯温的后人。”崇祯随即大致说了下这刘孔昭的光辉事迹。
他对这人没什么好感,毕竟相比士兵们的抚恤银,不过是九牛一毛,而且这刘孔昭,实在是太不务正业了,不堪大用。
“嗯,有点意思,臣倒是想会一会他!”朱家祖宗的狗头军师呀,听说还会算卦,刘鸿渐饶心道。
他看重的不是这厮爱说媒,而是这厮对于勋贵之间的了解,众多勋戚还是有个舍得破财为国的,拳拳之心可嘉。
“佑明,且去一趟端本宫看看慈烺吧。”崇祯叹了口气道。
朱慈烺对近来发生的事十分自责,毕竟三个月以来是他在监国,朝堂百官半数获罪株连,朱慈烺愧疚之下把自己关在端本宫已经数日未曾出来。
在崇祯眼里,那些个犯官都是咎由自取,但作为父亲,崇祯还是很心疼自己儿子的。
刘鸿渐倒是无所谓,出了乾清宫,轻车熟路的便到了太子东宫。
太子大伴儿庞大海见刘鸿渐前来赶忙相迎,主子自责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庞大海也是心有戚戚。
“慈烺,别来无恙呀!”进的朱慈烺的书房,见朱慈烺独自一人在写着什么,刘鸿渐轻声道。
“刘师傅免礼,慈烺好些日子没见你了。”朱慈烺见状赶忙丢下手中毛笔起身相迎。
身为太子,在崇祯御驾亲征的三个月里,朱慈烺每日都要去太庙祭拜一番,祈祷他的父皇能平安归来。
而北伐胜利,朱慈烺当然知道这其中他的老师安国郡王刘鸿渐居功甚伟,是以见刘鸿渐前来心情也好了不少。
“不是说无人之时,咱们以兄弟相称吗?怎么,只是斩了几个朝臣便想不开了?”刘鸿渐笑言道。
“那可是三百条人命呀,且此事因慈烺而起,慈烺心中有愧!”朱慈烺从庞大海手中接过茶碗,递给刘鸿渐道。
在朱慈烺眼里,崇祯是严父,心中许多的心思他都无法对崇祯说出口,但刘鸿渐却是不一样。
虽说明面上刘鸿渐是他的老师,但这个老师与其他几位师傅不一样,仿佛什么事在刘鸿渐口中都是毛毛雨,对礼教祖制更是嗤之以鼻。
而且二人年纪相差不大,有什么心事朱慈烺更愿意对刘鸿渐说。
“你呀,跟皇上还差着十万八千里,三百条人命算什么?你可知若真是被那些图谋不轨的朝臣得逞,又要死去多少无辜的人?”
刘鸿渐仿佛训导后辈般,教训起太子来。
一直以来朱慈烺都以崇祯为标杆,但说到底,他的性子一点不似崇祯,反而更像孝宗弘治帝,太宽仁了。
这性子若是在太平盛世,必定为万民颂扬、被百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