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扛着AK闯大明-第1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们所效忠的对象只有一个——帝国皇帝。

    他们识字、懂兵法,知数理,唯一的任务就是征战,为帝国征战,为皇帝征战!

    刘鸿渐噼里啪啦解释了一大堆直说的嘴皮子都干了,破天荒的,这次竟没有把崇祯和内阁大爷说懵逼。

    到底都是明白人儿,外加上崇祯也算是见识过战场,知道些大明军队的弊端所在,不由得心间一乐。

    如果真如这竖子说的这般,能建一所这样的学堂,一所所思所想皆为战事的学堂,一所完全听命于皇帝、不与百官同流的学堂,那对于朱家来说简直不能太美好。

    “而这所军校的山长,必须是皇上您!”刘鸿渐画龙点睛最后来了一句。

    军校肯定不能民营,那太可怕了,但又不能官办,还要兼顾信任问题,那么让皇帝来当山长简直不能再合适。

    这样军校既非民营,也非官办,而是皇帝直属,将官们定然信任度问题也不用多言。

    “嗯……诸位爱卿看呢?”崇祯没有发表意见,而是问向了内阁的其他成员。

    “臣觉得此事太过草率,开办一所这样的学堂亦是前所未有,一旦到时出了问题,必将影响大明的军威。”次辅范景文磨蹭了一下说道。

    开玩笑!若真是办一所这样的学校,那文官岂不是要天天提心吊胆了?

    以往还能压武将一头,即便出征总督也都是他们文官来担任,这倒好,全成了皇家的一言堂,内阁颜面何在?文官颜面何在?

    刘鸿渐听了范景文的发言不觉好笑,他早知道这些文臣们心里会不爽。

    自古以来,太平盛世皇帝的一大要事,便是平衡文武之间的关系,制衡,制衡,到了最后大多翻了车。

    文武不合向来是大问题,现在好了,武将不得参议政事,这就好比后世,武将的唯一任务就是打仗,其他的什么都不用管。

    你文官牛逼,咱骂不过你,不跟你玩了还不行?

    范景文说完,倪元璐随即附和,而孟兆祥选择弃权。

    “臣觉得这学堂虽然事出仓促,但长久之计来看,不失为一个好策谋。”兵部尚书李邦华思索了一番道。

    李邦华倒没计较什么文武之分,他在文官中本就是个异类,舅舅不疼姥姥不爱的倔脾气,有时能把崇祯气的半死,但大道理还是明白的。

    也许只有这样能彻底杜绝掉文武之争,亦能让陛下安心。

    “只是……恕臣直言,当政之君必须为万古之明君方可,否则……”李邦华果然是直脾气,看出了问题马上便要提出来,才不管皇帝的脸色。

    他的意思十分明白,若是出个昏君,一个手握精兵的昏君,那大明岂不是要遭殃?

    “李爱卿是说,朕乃昏君吗?”崇祯冷言道。

    “陛下恕罪,臣并无此意!”李邦华随即起身下跪请罪道,心说您也就那么回事吧,若无王爷,估计咱早便去见了太祖。

    但一言点醒梦中人,崇祯虽然心里不痛快,但恐怕,这还真是个问题。

    “这好办,储君也去学堂研习便可,咱大明是怎么来的?那是太祖高皇帝一刀一枪拼出来的,储君也必须懂兵才行。”

    刘鸿渐顺带拍了拍崇祯的龙屁。

    “臣附议!”中极殿大学士孟兆祥表明了态度,文武不争也好,朝廷能少些乌烟瘴气,文臣嘛,安心理政便可。

    “臣附议!”东阁大学士韩郁等到最后才发了言。

    他的立场本就鲜明,到最后才发言权当是避嫌,反正到了这档口,他说不说都已经很明了了。

    “那此事便这么说定了,只是这一任山长朕不当,朕不懂兵事,刘卿,你来。”崇祯见众人皆没了声响,当即拍板道。

    “不行啊皇上,这山长必须您来,否则,臣便不干了。”刘鸿渐心说,大叔你这不是把我往火坑上架吗?

    他的功劳和威望本来就已经让他胆战心惊了,虽然大叔你信任我,但朝臣和天下人可不这么想呀!

    “朕不准,这山长必须你来!”崇祯是个执拗的人,事儿想办好,必须找回办事儿的人,而他还算有自知之明,毕竟这近二十年来他没办成什么事儿。

    “额,那臣只当两年,待军校走上正轨,臣必须要卸任,皇上您看行不?”刘鸿渐打着商量,心说大叔你可别坑我了。

    老子已经够忙的了,水师、军械所、民学、各类工坊,外加上时不时还要被派着外出公干。

    天呐,老子可是有梦想的,梦想有一天能周游全世界,怎的如今忙成了狗!

    “准了。”崇祯心里一乐,这个竖子,朕都没猜忌你,你倒是先猜忌起了朕,真是该打。

    两年之期,是刘鸿渐与崇祯之间的约定,只是……
………………………………

第510章 不谋而合(600张月票加更)

    建立军校的事情敲定了,接下来便是选址的问题。

    这军校既不能在京城,也不可距离京城太远,毕竟刘鸿渐可没时间来回往返着折腾。

    而内阁几个大爷心里皆是五味杂陈,既然事儿都已经决定了,那么这军校建在哪里,他们就更懒得关心了。

    几个大爷相继离去,最后连兵部尚书李邦华都打道回府。

    见一个个都走了,崇祯自己也没什么好主意,刘鸿渐干脆一拍板儿,既然都是建学堂,决定干脆把军校也建在西山。

    只是西山本就不大,西边是诺大的西山大营,紧靠无定河是工学院的新址,再往东是军械所以及各类工坊,以外皆是良田。

    刘鸿渐又不想把军校建在农田之中,怎么说也是大明的第一所皇家军校,民学都建在山边沾沾仙气,怎么着也不能把军校搞得像农舍一样。

    又出于安全考虑,刘鸿渐与崇祯二人商定,将西山大营北迁,让出风水宝地建军校。

    而西山大营有新老士兵十五万牵扯太大,最后不得不把李邦华等几个阁臣又喊了过来,经商议将京营一分为二。

    一部北迁至沙河,驻兵八万拱卫京师北部,称沙河大营。

    另一部南迁至卢沟河,驻兵七万,称丰台大营,南北呼应拱卫京师,恰是相得益彰。

    只是不论是建民学、还是建军校、亦或是迁移京营都不是小工程,指望着军械所原有的千把人没个两三年根本完不成。

    对于此,崇祯很霸气,大手一挥,再征五千民夫!

    他多少有些急功近利,说到底他有些等不得了,他心里能等,可身体已经不再允许,数月前才倒做外科手术取下了一个病灶,如今病灶却又在左肩安了家。

    每每到晚上疼痛难忍不得入眠,连带这精神也很不好,白头发愈加的多了。

    “皇上还需多注意身体呀,如今大明蒸蒸日上,您不要总为国事烦忧,万事当看开点。”刘鸿渐看了一眼崇祯心有不忍的关切道。

    一口吃不了胖子,事儿得一件一件来,想改变诺大的一个国家,真的是不能操之过急。

    “唉,朕操心惯了,一闲下来总觉少点什么,这一年多来,真是辛苦佑明你了。”没有外人时,崇祯一直都是喊刘鸿渐的表字。

    崇祯知道刘鸿渐是真的关心他,不像那些朝臣,虽然表面上漂亮话一套一套的,暗地里不知有多少人希望他死去。

    他也知道这小子的心性,若没有他的敦促,这小子估计能天天猫在家里睡大觉。

    “顾爱卿怎得还在,可是有事?”崇祯跟刘鸿渐在聊着家常,突然发现屋子一角竟然还坐着个人,不禁眉头一挑道。

    由于此番商议的是军事,崇祯特命两个兵部侍郎前来旁听,而顾佳就是其中之一,这人坐在屋子角落里一声不吭,崇祯一时竟没发现。

    “陛下、王爷,臣……臣想去这武学堂任职!”顾佳结巴了一下,随即十分坚定的请奏道。

    方才刘鸿渐所描述的武学堂,听得兵部左侍郎顾佳心驰往之,他虽是进士出身,但对于儒家那一套早便没了兴致。

    反而特别喜欢钻研兵书、行兵事,只是如今带兵打仗怎么轮也轮不到他。

    对于大明军队的状况,他也知之甚深,只不过由于人微言轻,只得坐观其变。

    而如今安国郡王的提议恰好与他不谋而合,甚至比他想的还周全,他想加入这个特别的团体,但又担心崇祯和刘鸿渐不允。

    是以一直坐在角落里反复思量,如今崇祯问之,他竟再也顾不上了。

    “这……”崇祯被这兵部侍郎突如其来的怪异请求给问懵了。

    兵部侍郎是正三品大员,在明朝已经几乎是文官的巅峰了,便是入阁也是有资格的,崇祯没想到这厮竟然如此唐突。

    “军校之常驻教谕必须为白身,顾大人可知这意味着什么?”刘鸿渐对这顾佳有些印象。

    去岁他出征山海关时曾与顾佳打过交道,在百官中,也算是个少有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下官知道,下官研读过吴子、六韬、尉缭子并二孙兵法,也对火器战阵有些研究,若陛下与王爷准允,下官可辞去官职,专注于武学堂的教习。”顾佳躬身继续请奏。

    若是兵部尚书李邦华在此,估计都要气的跳脚,兵部就那般令你嫌弃?竟官儿都不做了偏要去当个白身教谕?

    可人跟人不一样,当心态达到了一定境界,遇到心神往之的梦,总是想去试试,顾佳便是这么个人。

    年少时研读四书五经,全是为了证明自己有这个能耐,而当真的做到了,反而又觉稀松平常,官场太纷乱,那不是他的追求。

    “且不谈兵法,本王问你,如今大明的敌人是谁?”刘鸿渐觉得这人挺有意思,不禁又问起了数月前问小郑的问题。

    他是想考一考这顾佳的大局观,毕竟若是教习行军打仗,莫说其他,军营里林河能教火枪,孔二愣子能教火炮,骑兵冲锋有陆海波和吴炳豪……

    这些新崛起的武将虽然没什么文化,但身上的经验皆是真刀真枪杀出来的,比之纸上谈兵的兵法实用的多。

    大明缺的是如郑森般能看清局势的人,是战略问题,而非具体的战术。

    “下官观今之大明,四海之内,虽北有察哈尔、南有张献忠,但皆不足为惧,若真有能被大明称之为敌人的……”说到此顾佳停顿了一下。

    “南边的郑家首先便是一个,郑芝龙其人手握重兵却首鼠两端,实为大明之患。

    再者便是海外,台湾的荷兰国、南洋的弗朗机、弗朗查等皆是大明之大敌,臣听闻荷兰国战船上的火炮不仅威力大,射程也比大明的船炮更远,此必须防之……”

    顾佳说话时依旧弓着腰不敢抬头,说起海外之事来竟是滔滔不绝。

    他知道,这军校之事,如果王爷能点头,基本就八九不离十了,而刚才之问,很可能便是考核。

    “皇上,这顾大人有外事之才,留在兵部可惜了,军校恰好缺这方面的人才,不如……您便准了吧。”刘鸿渐瞄了一眼面无表情的崇祯道。

    PS:还欠一更推荐票的加更,寒寒尽快还上吧,晚安~~~


………………………………

第511章 罗曼诺夫王朝

    “皇上,这顾大人有外事之才,留在兵部可惜了,军校恰好缺这方面的人才,不如……您便准了吧。”刘鸿渐瞄了一眼面无表情的崇祯道。

    懂外事而又不拘泥于天朝上国思想的人才难得,郑森算是一个,但到底是太过年轻,而且他迫于家族问题根本不可能来京城。

    礼部倒是有一些专职接待外宾的官员懂些外藩之事,但这些老头儿被儒学浸染的久了,刘鸿渐就算自己亲自上讲堂也不会让这些老头祸害人。

    “你这竖子!学堂的影子都没有呢,就开始在朕这儿挖墙角了。”崇祯嘴上虽然不乐意,但心中却并没有多少抵触。

    毕竟大明从来不缺候补的官员,朝廷里的位子一个萝卜一个坑儿,不知多少人惦记着上头有人落马,好让自己爬上去呢。

    敲定了工学院和军校之事,刘鸿渐便再不管朝中琐事,风风火火的当起了全职的包工头。

    腊月滚滚而过,刘鸿渐甚至都没来得及感叹自己又长了一岁,全身心的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六千多民工组成的建筑队儿分成了三波,一波负责两个营盘,一波负责工学院,另一波负责西山的改建。

    冬季北方休耕多地又遭了旱灾,为了在发放赈灾粮的同时利用起免费的壮劳力,由崇祯首肯,工部主持,整个北方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挖沟运动。

    崇祯的目的只有一个,若来年继续大旱,势必要让水渠灌溉到整个北方。

    这同样是个超级工程,水泥、红砖、混凝土大批量的生产,真定府的水泥工坊一再扩建,仅仅几个月时间已经隐隐成为了真定府的第一产业。

    由于军械所的所有产业皆属民营,充其量崇祯算是控股股东,工部、户部提供的各种原材料以一成利的低价卖与军械所。

    生产出水泥和红砖后再加一成利卖给工部,虽说只是一成利,但由于出货量巨大,军械所还是赚了个盆满钵满。

    大把的银子花出去,还皆是花在了百姓头上,做的却是利国利民的正事儿,朝廷上下皆不敢多言。

    反正灾民要救,吃饱了饭的民壮比比皆是,他们唯一能付出的就是力气了。

    银子回流入军械所,再被刘鸿渐大把的花费到两所学堂和西山的改建上。

    工学院占地两百亩,最先被建起来的便是高约两丈的红砖墙,军械所的混凝土建筑十分成功,刘鸿渐执拗的将工学院的部分建筑改为混凝土楼房。

    特别是工学院中间的地标性建筑——一幢六层高的混凝土建筑,矗立在工学院的正中,巍峨的俯瞰着整个工学院。

    六层楼虽然在后世不算什么,但在平整的顺天府却已经是摩天大楼,站在楼顶,整个京城几乎都要尽收眼底。

    虽然外观略显怪异,但匠人们皆以此为傲,反观主管军校建筑工作的顾佳,对于混凝土建筑不甚感冒。

    顾佳性子有点较真,除却给刘鸿渐留下一块地方建自己的住所外,其他所有建筑皆是典型的明式建筑。

    ‘天公作美’一整个冬天皆未下雪,到了正月,两大学院的工程已经完成一半。

    刘鸿渐除了把控整体进度之外,便已经开始跟宋应星商议工学院的学科问题。

    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纺织工程、金属材料、火器工程、舰船工程……凡是二人觉得重要的皆在其列。

    完了刘鸿渐又在名单里加了两项——物理、化学,宋应星没听说过这两项,但出于对刘鸿渐的信任也并未多问。

    前者的课本皆由军械所负责提供,早在军械所成立之初,在刘鸿渐的倡议之下,军械所的匠人们就开始总结经验。

    如今各类匠人总结出的经验,再被宋应星分门别类去除糟粕,就成了天然的课本。

    外加上刘鸿渐根据戒指中各类基础科学的技术支持,初级物理和化学也被刘鸿渐捣鼓了出来。

    同时西山也开始了改建,两千余建筑工火力全开,在西山略显平坦的东侧建起了一片片各类研究所。

    西山的顶部也没有放过,被刘鸿渐建起了一排排的木质楼阁,这里将是刘鸿渐的新家,考虑到家里人的感受,除却必要的防护围墙外和地基外,皆是全木质结构。

    一条平整的青石台阶连接山顶与山下,在山腰的各处建有数座用于驻兵的哨所,每个哨所屯住一个百户,负责整个西山的安全。

    正月中旬,察哈尔汗国宰相孛罗赤亲访大明,经历了短暂的扩张之后,察哈尔汗国终于遇到了对手,新兴的罗曼诺夫王朝、俄罗斯毛熊!

    罗曼诺夫王朝的建立者第一代沙皇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罗曼诺夫于崇祯十八年七月病逝,其子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罗曼诺夫继位。

    在经历了短暂的洗牌之后,第二代沙皇重整旗鼓,开始了罗曼诺夫王朝三百年的夙愿——寻找出海口。

    沙皇向南、察哈尔向北,两国在贝加尔湖相遇,不顾零下几十度的酷寒,在西伯利亚荒原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两败俱伤。

    孛罗赤好说说尽经得崇祯首肯,高价从军械所买走了五万余支从边军退下来的二手一代遂发枪。

    正月底,崇祯再次病重,不得已宣布太子朱慈烺继续监国,但对外并未宣布病情。

    刘鸿渐冒着极大的风险再次为崇祯做了一次外科手术,割除了左肩的病灶,但病魔已将崇祯折磨的成了个枯瘦的老头儿。

    先前的头发还是灰白,灰中带白,如今却已经连灰发都少见,堪堪三十六岁却老得如同六十岁。

    在深宫休息了整整半个多月后,当崇祯再一次临朝时百官皆惊,早朝一个时辰崇祯咳嗽了不下五次,最后不得不提前退朝。

    许多官员都不知崇祯到底得的什么病,而知道内情的几个阁老以及太医院又三缄其口,不少朝臣都开始考虑起了崇祯的身后之事。

    自古以来帝位更替都是天朝的大事,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百官们都懂。

    诡异的气氛弥漫朝堂、整个京城都变的人心惶惶。

    “一群混账!朕还没死呢!”崇祯盛怒之下把手中的青瓷茶碗摔了个稀碎。


………………………………

第512章 生源问题

    “一群混账!朕还没死呢!”崇祯盛怒之下把手中的青瓷茶碗摔了个稀碎。

    刚进大殿,刘鸿渐便碰到崇祯发飙,一地稀碎的青瓷碎片是对他的迎接。

    “皇上干嘛如此盛怒,这本就在您的预料之中呢,切莫再动怒了呀,否则臣也无能为力了……”刘鸿渐走到崇祯身边搀扶着他坐了下来。

    两个监察机构的全力运行之下,带来的最大弊端便是,崇祯变得更加易怒。

    但凡听到哪个朝臣私下里与人商议新君之事,崇祯便要发一通火,虽然知道朝臣们无可厚非,但他仍然忍不住。

    “这些官员实在可恶,他们竟说……说朕……”

    “皇上,您还记得北伐之时,臣对您说的话了吗?”刘鸿渐少有的打断了崇祯的怒话,对于这个气急败坏的老头,他的心中只有迟暮的悲悯。

    穿不逢时,大明在蒸蒸日上,崇祯却以垂垂老矣,若是可以,他多想早穿越几年呀!

    “禅位……”崇祯突然冷静了下来,摆摆手让侍候一旁的小黄门收拾满地的碎片。

    “朕没忘!”崇祯略显沉重的道。

    在位的第十九个年头了,自十七岁入宫承继大业,到如今,整整十九年了。

    人生又有几个十九年,他一生的全部精力和所有热情,全都抛洒在了这片叫做大明的土地。

    禅了位他能做什么、会做什么?

    激流勇退,说的轻巧,谈何容易?

    那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胸襟呀!

    “臣这次前来主要是跟您汇报下工学院和武学堂的进度,经过连番赶工,如今两处学堂皆已大体完工,已经进入学堂内部的装整工作。

    而时下面临的主要问题,便是两大学院的生源问题。”

    刘鸿渐觉得气氛有点沉闷,随即不再谈禅位之事。

    工学院的生源还好说,从一开始刘鸿渐便把目标瞄向了普通人家的子弟,特别是既有匠人家中的孩子。

    富人以匠户为耻,工作院在首创之初便没有考虑。

    而想招收到足够的弟子,首要问题便是提高匠人的地位,让百姓们明白,匠人是个伟大的行业,不仅可以养家糊口而绰绰有余,还能够受人尊敬。

    刘鸿渐首先想到的便是全面解除压迫了匠人们三百年的枷锁——匠户制度。

    其次是把军械所匠人分级制度推广开来,按技能等级评待遇和薪俸,同时取消士绅官僚可免费驱使匠人的特权。

    同时匠人家庭也可以分配到田亩,取消匠人的轮值制度,全部由雇佣制代替。

    所谓轮值制度,是指轮值两京工部工坊做工的各类匠人,凡是户籍为匠户的百姓,三年为一轮。

    不论你是在川蜀还是在琼州,只要轮到了你,便必须提前几个月从外地出发赶赴京城给朝廷做工,往返路费自费、干粮自备。

    工部工坊发放的薪俸极低,负责监工的衙役经常对匠人们大打出手待之如奴隶,不少匠人本就穷困,饿死往返途中的比比皆是。

    而若全部实行雇佣制,不仅可以提高匠人们的收入,还可以大大提高匠人们的积极性。

    崇祯所忧虑的一旦解除匠户们的匠籍,让匠人自由择业所导致的缺乏匠人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毕竟许多匠人代代相承,除却手里的手艺外,大多已经失去生存的手段,外加上工学院全免费制,以及匠人分级制度,工学院的生源应当不成问题。

    但是到了武学堂这儿,刘鸿渐却犯了难。

    倒不是武学堂缺乏生源,恰恰相反,武学堂的生源指标炙手可热。

    第一期的生源刘鸿渐本打算从各地驻军中挑选,大明边军加上京营军,以及关内各地的驻军共有六十余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