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扛着AK闯大明-第1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一期的生源刘鸿渐本打算从各地驻军中挑选,大明边军加上京营军,以及关内各地的驻军共有六十余万。

    其中可培养的中级将官只百户便有六千,千户六百余,再以上游击、参将、副将、总兵……

    凡是不识字、不懂兵法、火器者,皆是武学堂的培养对象。

    但是,由于武学堂是初建,各类设施、科目、教谕等都跟不上,第一期生的名额只有两千位。

    这两千位生源从哪儿选、怎么选都是问题,这个倒也还好说,毕竟只要是军队的事儿,下命令就是了,大不了给各地摊派名额,由当地的军事长官自行挑选。

    最大的问题是勋贵,是的,你没看错,就是那群丢了银子、失了土地的勋贵们。

    这群勋贵虽然看似一无是处,但是嗅觉却极为灵敏,武学堂既然是崇祯下令所办,还耗费这般大的精力,那么如果自家孩子入了这武学堂,想必毕了业后定然可以从军,而且至少都是军官一级。

    这代表着什么?代表着勋贵们一个新的上升阶梯,五军都督府本是勋贵们的大本营,被崇祯撤除后,勋贵们便彻底成了富家老爷。

    可远离朝廷、远离皇帝、又对帝国再无一丝牵连与贡献,谁知道朝廷能养他们到什么时候。

    这是个机会,一旦抓住了,家族说不定可以再次崛起,祖上凭着大刀长矛立下功勋,自己家里的孩子肯定不比军营中那些连大字都不识的小军官们差。

    对于这群力气没地儿使的勋贵富家子弟们,刘鸿渐也不好打击的太过严苛,毕竟凭良心这次不少勋贵还真是至少有一半的拳拳报国之心。

    外加上这些勋贵家中的子弟大多都识字,还通些兵法,本就是优质生源。

    但奈何第一期生源数量实在太少,最迫切需要培养的还是目前在职的军官们,刘鸿渐不得不放出了话:

    武学堂虽然对大明所有人开放,但免费范围只限于各地驻兵将领,其余人等自费!

    勋贵们一听乐了,出银子呀,咱家有的是,大多数勋贵们甚至抛弃前嫌,拎着大包小包的礼物,把安国郡王府的门槛都要踩塌了。

    毕竟与家族世代延续的荣耀相比,个人的脸面又算得了什么。

    目的只有一个,把自家的孩子送入武学堂,让孩子们从军,再次登上大明的战船。

    “不如……五五开吧!”去年对勋贵们的血腥打压,崇祯现在感觉心里其实也有些不落忍。

    PS:寒寒即便累死,死在键盘上,也要加更,稍后还有……


………………………………

第513章 忘却的宝贝(第三更,上周推荐票加更)

    “不如……五五开吧!”去年对勋贵们的血腥打压,崇祯现在感觉心里其实也有些不落忍。

    “不行啊皇上,时下最迫切的还是既有军队中级将官的培养,勋贵们最多三百……五百名额!”刘鸿渐想了一下说道。

    大明目前在册的皇亲国戚大约有十八万,虽然全被崇祯做了降爵处罚并收回了铁券,但抛却最低一级被贬为庶民的,仍然有十万之多。

    这是个多么庞大的数字!中华上下五千年,也就大明这么个奇葩,自己把自己累死,自己把自己拖垮。

    养着他们有何用?能打的继续抢地盘去,否则回家啃红薯吧!

    “最多半年,等讲武堂一应设备完善,可再扩招一千,到时可以五五开。”见崇祯有些犹豫,刘鸿渐随即说道。

    “还有个问题,皇上。”刘鸿渐瞅了瞅崇祯,因为接下来要说的事,有可能又要令大叔心里犯嘀咕。

    “何事?”崇祯问道。

    侍候在一旁的司礼监掌印王二喜端过来一碗黑乎乎的药汤,是以崇祯该喝药了。

    “您考虑过藩王吗?”刘鸿渐小声的说道。

    这问题刘鸿渐不想提,但又不得不提,作为除却皇帝外,藩王们待遇最高、却又是比之勋贵更加不如。

    倒不是说藩王们没有想尽忠为国的,而是即便是想,也没有路子。

    自成祖朱大狠人靖难之后,各地的藩王们全成了朝廷圈养的猪,他们不能科举、不能从军甚至不能出藩地这一亩三分地儿。

    一声碌碌无为,除却生娃滚床单外一无是处。

    “藩王!”崇祯的眼中马上闪过一丝厉色。

    “佑明意欲何为?”崇祯端起的药碗也放了下来,若不是知道刘鸿渐不会害他,崇祯当场便要发飙了。

    “咱大明三百年,藩王皆是碌碌无为对大明毫无贡献,还拖累朝廷负担,臣以为,并非他们不想报效朝廷,而是朝廷把他们的路封死了。

    臣也知道皇上的考虑,但时代不同了,若是担心叛乱,那么各地掌兵的将领都有这个嫌疑,何必单单压住藩王们呢?”

    大明宗亲经历一次全员降爵,亲王将郡王,郡王降为镇国将军……

    降爵以前,大明现存亲王级二十八位,郡王级将近二百位,也就是说目前只郡王仍有二十几个。

    他想的更远,知道假以时日大明的工业腾飞起来,必然更多资源、更多的商品倾销地,正如同后世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一般。

    大明也需要走这条路,谁都躲不开。

    若以后真的四处抢地盘,这些地盘必定需要有人来驻守,那么问题来了,军队的将领真的比藩王们更靠谱而绝对不会反叛吗?

    答案显而易见。

    既然如此,何不用宗亲呢,他们身上流淌这朱家的血液,对大明有着天然的归属感。

    而且真到了那个时候,藩王去海外就藩,还能将国内的庞大的藩地腾出来给百姓耕种。

    这样来说,朝廷岂不是更加安全?

    一番解释猛如虎,又把崇祯给绕得头有点晕,他不知道什么是殖民地,也不清楚什么资本积累、商品倾销。

    但有一点他听进去了,是啊,真到了那一日,若是所有藩王全部封到了本属于大明的地方,何乐而不为呢?

    “对了,皇上,给您看点好玩的!”见崇祯陷入沉思,刘鸿渐也不强求,毕竟他只是个提意见的,至于如何做,就跟他没关系了。

    刘鸿渐从腰间取出两个小物件,把其中一个打开递给崇祯,自己则拿着另外一个向殿外走去。

    “佑明,你是要去出恭吗?”崇祯手里拿着个古怪玩意儿还没弄明白,但见刘鸿渐起身向外走,还以为刘鸿渐尿急。

    “皇上稍待,待会儿别吓着呀!”刘鸿渐心中窃喜,待走出大殿又继续朝外走了二三十步,打开了对讲机。

    这玩意儿还是当初在医学院图书馆当管理员时,教务处给发的用来应急的。

    由于充电不是很方便,这一年多以来,他除却偶尔使用一下手机外,这对讲机被丢在戒指里都已经被他遗忘。

    还是前几日为了给工学院写物理、化学等教材,整理那一大堆书籍时才发现。

    “皇上,听到了吗?听到请回答,完毕!”刘鸿渐打开了对讲机后,把对讲机走到耳朵边,隐约听到那头滋滋啦啦的声音,便尝试对着对讲机讲话。

    “呀——!!!”那头传来一声惊呼,很显然,崇祯被吓了一大跳。

    “皇上,您听到臣说话了吗?听到回一声呀!”刘鸿渐重复了一句。

    “是……是佑明吗?你……你的声音怎的从这里传出?”崇祯着实被吓的不轻,竟是把对讲机放到桌子上再也不敢拿起。

    说完还惊疑不定的起身出了大殿去找刘鸿渐。

    “这是何物?哪里来的?怎么这般诡异!”二人回到大殿内,崇祯惊魂未定马上一连串的开始提问。

    “嘿嘿,老祖宗给的。”刘鸿渐早便想好了说辞。

    他不能说自己不是来自这个时代,否则他担心把这大叔吓着,只能拿朱重八来说事儿,毕竟这时的人还是信鬼神的。

    刘鸿渐之所以拿出对讲机说事儿,还是想让崇祯安下心来,古代皇帝担忧各地将官拥兵自重谋逆造反,很大程度上便是因为消息传递不便。

    若是未来有方法可以实时的传递军令,这个问题便可以很大程度上化解。

    而时下虽然造不出手机或者对讲机这等逆天的通讯工具,但貌似最原始的电报还是有希望的,这玩意儿貌似他带的技术类书籍里有提及。

    “佑明所言,朕再考虑考虑,不过应该没什么问题。”崇祯沉思片刻道。

    虽然刘鸿渐跟崇祯好一番解释什么是对讲机,什么是无线电,但他自己就是个门外汉,崇祯又怎么能听得明白。

    他只是想着,如果真的能将藩王们封到不属于大明的土地上,这便足够了。

    至于让这些宗室后生学些军事技能也是应该的,毕竟若三天两头的来请求朝廷援助也是够烦的。

    “总听工部范爱卿说你将那西山建的亭台楼阁美不胜收,朕在这宫里待的也有些倦了,再过几日,朕想去瞧瞧,佑明,你且准备一下。”

    商讨完了各种事项,崇祯端起已经凉了的汤药一饮而尽。

    “这完全不是问题呀皇上,那臣先告退?”刘鸿渐起身打算闪人,西山还在加紧做最后的施工,很多事需要他来拍板。

    “嗯,这个什么对讲机,且留在这儿吧,朕若有什么事,便不用再着人传旨了。”崇祯瞄了一眼刘鸿渐手中的对讲机道。

    PS:熬夜加更,业界良心啊有木有,打赏又积累够了一更,且等寒寒慢慢来,寒寒有债必偿。


………………………………

第514章 祖宗不足法(二合一)

    “嗯,这个什么对讲机,且留在这儿吧,朕若有什么事,便不用再着人传旨了。”崇祯瞄了一眼刘鸿渐手中的对讲机道。

    崇祯心里有点不爽,心说有这么逆天的神物,为何藏到才拿出来。

    “额……皇上,这玩意儿没啥大用,通信距离只有十里,而且……特别费电。”刘鸿渐哪里还看不出这大叔不乐意了,只好解释道。

    手台这东西,传输距离大约三到五公里,当时他还觉有意思,特地跟室友肥仔测过,距离超过五公里基本就只有刺啦啦的杂音了。

    “十里?那也很厉害了!费什么?电?这是什么东西?”崇祯满脸惊喜,如果北伐时他手里有这神物,两军对战时他岂不是不用在后头干着急了?

    担忧之时直接报话不就成了……

    “额……”刘鸿渐再一次被勤学好问的崇祯给问住了。

    电,是一种自然现象,指电荷运动所带来的现象,是电子和质子这样的亚原子粒子之间产生的排斥力和吸引力的一种属性……

    只是……就算这么解释……这大叔能明白才算怪了!

    “电啊,就是这神物的粮食,它吃了粮食才能帮皇上传话。”刘鸿渐几乎是硬着头皮解释的,虽然这比喻很奇葩,但还算说得通。

    他不得不忽悠崇祯大叔,否则这话头可就说来话长了,只是让刘鸿渐始料未及的是,崇祯接下来的问话差点让刘鸿渐抓狂。

    “那哪里有电,朕富有四海,岂能让这神物饿着?”崇祯极为认真的询问。

    噗——刘鸿渐刚喝下一口茶水直接喷了出来。

    是啊,您是富有四海,但这电可不是后世几毛钱就能买到的,说不定要拿命去填呢!

    “皇上当见过下雨之时的雷光霹雳吧。”想了一下,刘鸿渐突然想起了闪电。

    “朕当然见过。”崇祯如同一个好问的学生般老实回答。

    “它就吃这个!”

    ……

    三月下旬,万物复苏,西山桃花、杏花相继开放,点缀得山间香气袭人。

    工学院也于三日前开始招生,只是一如刘鸿渐所料,在朝廷的圣旨尚未发布之前,外加上一应待遇这未曾宣布,来工学院报名的人寥寥无几。

    毕竟匠人太清苦了,任百姓们有一点办法,家里还有田亩耕种的都不会选择入匠籍。

    三天时间工学院只招收到了一百一十几个年轻弟子,而且十有八九皆是军械所原班匠人的孩子。

    军械所的匠人率先尝到了甜头,如今大部分匠人皆已经步入了小康,他们乐得没人去跟他们的孩子抢名额,并视那些仍旧鄙视匠人的百姓如傻叉。

    工学院的牌匾由崇祯亲自执笔写就,虽然不过是个民学,也不怎么受朝廷重视,但抵不过刘鸿渐的面子大,崇祯还是很开心的命人研墨,写下了笔力遒劲的八个大字:

    大明皇家工学院!

    印着崇祯私玺的招牌一挂出来,效果果然好了不少,只第二日便有数百穷苦百姓家的子弟前来报名。

    为了把工学院发扬光大,这些天宋应星更是绞尽脑汁苦心经营,白天里督造各房舍、掌管军械所的搬迁工作。

    到了晚上还要苦思冥想,为工学院那十数个新增的科目寻找大才任教。

    农学倒还好说,毕竟是他老宋自己的专长,他的两个不争气的儿子更是当仁不让,拿下了农学科目的教谕职位。

    土木工程由发明了纺纱机的小方方敬梓担任,水利工程则由山东工部主事牛淳主持。

    牛淳本来还有点不乐意,毕竟工部主事虽然是个芝麻大的小官,但那也是官儿呀,而且他才四十岁出头,还年轻。

    但压不住人微言轻,被刘鸿渐一番忽悠给了主事薪俸的三倍工资,外加上崇祯发了话,只得老老实实的卷着铺盖卷进了京。

    刘鸿渐并未觉得对不住这厮,他坚信用不了几年时间,这老牛定然会为成为工学院的教谕而感到骄傲。

    若说挖人才,还属宋应星最牛掰,毕竟是业界人事,大明有哪些理工科牛人他还是知道的。

    十数封书信自军械所发出去,只十余日从各地便拉回来蛰居老家的各类牛人,其中犹以徐骥最是牛掰。

    说起这徐骥可能有点眼生,但是如果说起他老子,估计大明上下就无人不知了。

    徐骥的老爹便是与宋应星齐名的科学家徐光启,不过徐大爷比宋大爷混的好,历任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内阁次辅、太子太保、太子少保……

    徐大爷病逝于崇祯六年,留下《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农政全书》、《考工记解》等大作。

    在数学、天文、历法、水利、军事等方面堪称专家,如果这时也有后世般的各类名头,这徐大爷一人头上的名头可能会是这些:

    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儒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水利学家、土木工程学家……

    而且个顶个都是佼佼者,放眼后世,若论名头,恐怕只有一个郭姓的大佬可与之媲美,只不过这老郭名头不少,真的有几分能耐不得而知。

    哦,跑题了,徐骥虽然没有他老子在儒学上的造诣,参加了五次科举依然是个老举人,但在其父所涉猎的其他领域,算得上旗鼓相当。

    徐骥年纪与宋应星相仿,虽与之相交甚少,但却听说过军械所的名头,听说那是匠人们的天堂。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得了宋应星之邀,二话不说便从老家上海县一路乘船来了京城。

    刘鸿渐喜得大佬自然高兴得不行,甚至在军械所开了大宴为徐大爷接风洗尘。

    行家一开口,便知有没有,宴会上只简单了聊了一句,刘鸿渐便乐开了花,又捡到个宝贝呀,都是好大爷!

    三月二十九,崇祯下了早朝摆驾西山。

    虽然早便得了崇祯大叔要来巡视的信儿,但当崇祯一来,刘鸿渐的脸都绿了。

    崇祯大叔不是一个人来的,风风火火的带着一应侍卫、内侍、仪仗队足足有八九千人。

    就这还是崇祯一再精简了队伍,否则按照往常礼制,崇祯出一次宫门至少要两万人。

    由于崇祯此番本就是借着巡视的由头来春游,随行之中少有的还带上了周皇后以及坤兴和昭仁二位公主。

    近万人一下子涌到了军械所,直把刘鸿渐整的手忙脚乱。

    未婚妻坤兴见了刘鸿渐深施以礼,见到这娇滴滴的小妹妹刘鸿渐直挠头,包办婚姻,罪恶的旧社会呀!

    招呼孙秀秀、杨雪二女将周皇后、二位公主等一应女眷领上了山,刘鸿渐自己则与崇祯去了军械所。

    最兴奋的还是军械所的匠人们,一众匠人得知天子前来,这还得了,全部撂挑子热泪盈眶的来跪拜。

    天子来看他们了,看他们这些被朝廷无视、被文人轻视、被士绅蔑视的苦命人了,谁能想到有生之年得见天颜?

    崇祯见到跪倒一地的匠人也是感慨万千,正是这些曾被朝廷、被他忽视的匠人,武装了他的军队、帮助大明驱除鞑虏、扫灭了一切宵小。

    “王二喜,宣旨吧!”崇祯叹了口气道,迟来的恩旨呀。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兹大明之匠户制,本为统一户籍之管理,然积弊良多,致使万民以匠人为耻,工学为之倾颓,实乃朕之过也。

    古人有云,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

    朕思虑万千,为天下之匠人计,为大明之工学计,敕命废除匠户之籍。

    凡匠人子弟者,皆可经商、科举、务农等,其身自由,其业亦自由。

    废除匠人之轮值,凡天下匠人,皆可至京城之西山军械所参与评级定薪。

    凡天下之匠事,无论朝廷抑或各地勋贵、百官,用工皆需雇佣发银。

    朕之大明,需百姓为基、匠人为砖、文人为骨,朕之期许,万民奋勇,为大明之中兴奋进。

    钦此!”

    王二喜宣读完毕,把圣旨一合交给了身后的小黄门。

    此圣旨以诏曰开头,诏者,告天下也,是皇帝最正式的旨意,崇祯就是要告知天下,大明变了。

    祖宗之法若不利于大明之兴,那便改之,天灾之祸若荼毒大明万民,那便征服之,改积弊之法若有人阻挠,那便杀之。

    “谢陛下隆恩,吾皇万岁——”

    “吾皇万岁——”

    军械所内数百匠人呐喊,三百年的枷锁一朝除之,这等幸事值得他们呐喊,更值得他们发自内心的感激。

    刘鸿渐看着这一切心中也是感慨万千,若不是让崇祯看到匠人们的力量,若不是匠人制造出那么多的枪炮、手榴弹,帮大明打赢了旷日之久的国战。

    也许,匠人们的枷锁还没这般容易解脱。

    可以想见,当圣旨下发大明各地,天下匠人将会是怎样的疯狂,起码最初的一年,定然会有不少匠人弃工从农。

    只是对此刘鸿渐却是不担心,军械所薪俸高、待遇好,早在半年前,刘鸿渐便订立了新的雇佣文书——终身制。

    凡是签订终身制合约的,薪俸将提高一倍,而且在往后的年头,薪俸也只会增不会降。

    文书最后一条写的明明白白,凡中途毁约者,需付签订之日起所发薪俸总和之五成。

    惩罚不可谓不重,但饶是如此,军械所几乎所有的匠人都签了终身制。

    军械所给了他们好的生活条件,给了他们尊严,亦给了他们希望。

    有希望是个好事情。

    “佑明呀,你这西山建的着实不错,比之朕的皇宫多了许多趣味。”崇祯自山腰的军械所一路慢悠悠的沿着台阶向上攀登。

    西山虽然不高,但崇祯毕竟身体不好,只是他仍然喝退了銮驾,决定亲自登山。

    山间鸟语花香,阳光挥洒,每走百阶便设一凉亭可作暂歇,自凉亭向下望去,整个京城尽收眼底。

    山腰处一泓清泉自石缝中涌出,哗啦啦奔流之下,汇入山下的无定河,无定河蜿蜒曲折自脚下流淌一眼望不到边。

    西山有新建的两大学堂、有大明的科研中心军械所、有各类工坊匠人、工人极其家属不下两万人。

    可以想见,待两大学府开山授业,这里必定吸引住整个大明的目光。

    人皆需要吃穿用度,而西山虽在京城之测,但往返采买仍是不便,这意味着商机的存在,不用多久各类商人定然瞄准这里。

    西山将成为一个新兴的城镇。

    “佑明,那边的高塔是为何用?”好不容易登上山顶的院落,崇祯有些气喘,指着院落西边的一处高于院落的建筑道。

    “此是臣弄的一个储水池,负责供给山顶用水。”刘鸿渐略作解释道。

    给山顶供水是刘鸿渐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即便山腰处有泉水,但这是没有压力泵,把泉水送到山顶依然不易。

    最后还是宋大爷想了招儿,在山泉下建了个储水的大池子,在池子中建了个好大的风车,以精钢打制铁管直通山顶的储水池。

    储水时,只需派十数人操作风车,便可将水送入其上两百米的山顶。

    “这间房落怎的是砖石建筑,做何用处?”又往前走百步,在院落的侧边崇祯发现了更古怪的建筑。

    其外表虽以红木充之,内里则为水泥砖石砌成,内间分成了五六个隔开的单间,中间还有个圆形的水池子,整个房间内侧皆粉刷了淡蓝色的漆。

    “回皇上,此乃臣建的沐浴房,专供臣之家人使用。”刘鸿渐笑道。

    说白了就是澡堂子,供水直通水塔,每个单间皆有水阀,其水可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